-
1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
2 # 獼猴桃的世界
乞巧節是指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賣糖人的老漢,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這姑娘醜得沒法說:一頭禿瘡流黃膿,麻臉豁嘴,羅鍋腰外加羅圈腿。誰看見誰噁心。別看她長得醜,可是她逢集趕集,逢會上會,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長大當娘娘。”誰聽了誰笑話。
話說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覺得有人叫她,睜眼一看,只見一個美麗的姑娘站在面前,對她說:“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該當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來給你梳妝打扮。”說著,從懷裡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頭上一梳,禿頭立刻長出滿頭烏髮;又拿出官粉往她臉上一搽,麻臉立刻變得白嫩無比,賽過鮮花;拿件大紅衣往她身上一披,羅鍋腰立刻挺了;百摺裙子往腰間一系,羅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繡花鞋往腳上一穿,賽金蓮花開,醜姑娘變成了一個美女。
七仙女又教給她各種活兒,這樣一來姑娘不但變得美貌無比,而且心靈手巧,什麼都會。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見了人人驚。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傳到朝廷裡,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進京城,封為正宮娘娘。
此後,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賜給她們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後來的乞巧節,有的地方也叫乞俏節。
-
3 # 精衛填
乞巧節即人們常說的“七夕節”。
總結乞巧節的節慶習俗如下:
1、迎仙: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2、遊七姐水: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3、儲七夕水:“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
4、為牛慶生: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5、染指甲: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
4 # 星花木蘭
七夕節(別稱:乞巧節、七巧節),“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7月7日,是“中國情人節”。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就成為了“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方法。七夕節民間有拜月祈福、拜織女、吃巧果、乞求姻緣等習俗。
-
5 # 藝文雜記
乞巧節其實就是七夕節的別稱,當然,除了這兩個名字,各地方的叫法不同,還有許多其它不同的稱呼。七夕節的傳統節日定在農曆七月初七,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相當於我國古代的情人節,或者傳統的相親節日。
起源七夕節起源比較早,上古傳說中就已經提及,到了西漢已經普及,宋代的時候發展到鼎盛時期,汴梁城的七夕燈會算是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慶典。在當時,七夕節主要是未婚女性的專屬節日,這一天,她們可以上街特色如意郎君,尋覓自己的心愛之人。
等到宋朝以後,反而男女觀念發生了變化,趨於保守,七夕節的勝景也逐漸的衰落,未婚女性更加失去了本就不多戀愛的的自由機會,甚至洞房之夜才能夠第一次,見到自己郎君的真實面目。
傳說七夕節本來就是男女戀愛的節日,在節日發展的過程中,古人還結合星相,因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比較特殊,恰好一年才能一相遇,所以,流傳出了大家都熟悉的“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不僅表達了年輕男女戀愛中的浪漫與執著,也體現著在古代的禮教束縛下,自由戀愛的坎坷與磨難。
形式與習俗雖然現在的七夕節已經沒有宋代那麼隆重,但是很多習俗都流傳了下來,只是在不同的地域,也有所不同而已。比如鵲橋會,青年男女要在這一天,到鵲橋會去相親,尋覓自己中意的伴侶。
接露水,南方有一些地區的青年男女,要在七夕這一天用臉盆接露水,傳說這一天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鬥巧,有些地方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專案的鬥巧比賽,未婚的年輕女子們比拼穿針引線等女紅技術,以此吸引愛慕的男子前來相會。
主題歷朝歷代傳承下來的七夕節傳說也很多,習俗活動也很多,總歸都是一個主題,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於自由戀愛的追求和嚮往。
作為我國傳統的節日,影響範圍也非常廣泛,七夕節的習俗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都很普及。而且,七夕節已經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名錄。
-
6 # 陽蕾6
乞巧節即七夕節,發源於中國,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成為中國的情人節,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定為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也可表達未婚男女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希望獲得美好姻緣的願望。各地有各地慶祝節日的習俗,比如最早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種生求子、拜織女吃巧果等,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上面,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託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哪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西南一帶則是染指甲。在廣東地區人們會提前就開始準備各種製作手工的材料,到這天會製作一座鵲橋,擺上精緻的花果和女紅巧物。在河北內丘地區人們設有作為祭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廟會,演出各種愛情劇目,唱各種愛情戲。
-
7 # 白玉蟬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我國是其發源地,現已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等許多漢字文化圈國家。乞巧節,顧名思義就是家裡的姑娘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穿針引線,小物品競巧是最常見的乞巧方式。現在的七夕節已經被包裝成了“中國的情人節”,那麼七夕節是不是情人節呢?七夕節的由來又是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重新介紹一下七夕節的相關知識。
一、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二、七夕節的傳說
三、七夕節的習俗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1.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裡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繡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2.種生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3.牛郎會織女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麼?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4.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還有一種下雨了,有云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七夕節的原意是婦女透過穿針乞巧來表達人們對手藝的渴望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現在,他們不再侷限於為了婚姻學習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自由獨立的生活。其實不管是七夕節還是情人節,每個女性依舊憧憬著幸福的生活。
-
8 # 福苓張
什麼是乞巧節?
乞巧節又叫七夕節,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這裡面還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一說到乞巧節就會想到七仙女,小時候看電視劇,就喜歡看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相傳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就會相會於天上的鵲橋。
有古詩這樣描述: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乞巧節在漢代就有乞巧習俗,南北朝、婦女穿七孔針。唐代有長安穿針乞巧的習俗,在這些活動當中,婦女們看向織女乞求技藝,可乞求愛情、福壽等等。
古代時候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無不表達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所以很多姑娘會在這天許下願望。
現在大多數人會把他當作一個節日看待、類似於2月14日的情人節,殊不知還有如此多的美好事物嚮往和習俗。
乞巧節的習俗大多數地方是穿針乞巧,做小物品比賽
在浙江地區還有乞巧的習俗。還有山東地區有陳列瓜果乞巧。在陝西關中地區有耍七姑娘的習俗。就是擺上糕點、花饃、鮮果等,爭相向“七姑娘”叩拜等等。如今陝西農村還有穿七孔針的風俗。
總之,乞巧節的形式多種多樣,每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同,都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
9 # 眼兒不媚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
-
10 # 三條犬的風
乞巧節,也叫女兒節。每到七月初七這一天,有女兒的人家就會在家中擺上新鮮瓜果,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因為這一天牛朗織女在鵲橋相會,人們希望織女把一手巧藝留在人間。
在民間還有另外一種風俗,就是在這一天,把新出嫁的閨女接回孃家。因為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婦幸福生活後,心生忌妒,強迫他們分開,就用暫時分離的辦法,避開王母娘娘,以求長久的團圓。所以這一天又叫“避節"。
因為七月七也常下雨,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會面時流下的眼淚。還傳說這一天如果有人座在葡萄架下,就能偷偷看牛郎織女相會的場面,還能聽到他們的甜蜜情話。
-
11 # 硬筆密碼
說起乞巧節,想到林傑一首詩: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從詩中可見,對月穿針,如果能夠穿過,企盼得到一雙靈巧之手,應該是乞巧節的主打活動吧!
-
12 # 閩都行者
乞巧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就是通常所說的七夕,又被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哦!大家不會忘記牛郎織女的故事吧?他們團聚的日子就是七夕。今年七夕是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距離今天只有147天了哦。
說到七夕節,它最初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的,浪漫的中國文人將牽牛星和織女星人格化後,創作出了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在《詩經》裡有一首詩《大東》提到牛郎織女:“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織女忙得沒空紡織,閃閃的牽牛星也難以拉車載箱。此後,勤勞的中國古人需要男女搭配幹活,維持辛苦的生活,就為織女牛郎創作了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並固定成為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當代,西方有2月14情人節,中國百姓就想起我們的情人節,一個是元夕燈會情人節,另一個自然是七夕莫屬了。
七夕除了情人節的文化含義外,更重要的是對女性美德、才能的一種讚頌,所以七夕又是乞巧節。乞巧節以七作為巧的象徵,茶碗、果盤、香爐、針都是七。乞巧的主角都是女子。她們在七夕夜,切磋女紅如剪紙、穿針引線、擺果盤、製作物品賽巧,瞻拜織女星祈求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後來延伸出求子的內涵。
全國各地的乞巧形式和民俗活動各不相同。福州民間稱織女為“七夕奶”。清朝,福州城市和郊區的婦女的七夕慶祝方式不一樣。城市婦女過七夕依然是引線穿針、祈求婚姻幸福等。農村婦女要農田勞作,不能學刺繡女工,根據農村條件和習慣,且由於當時福州知府李拔推廣田埂豆的緣故,七夕前蠶豆豐收了,不會刺繡乞巧的農婦就把蠶豆蒸煮熟了,分給大家品嚐,叫作“分豆結緣”。
清朝光緒年間,福州詩人陳庚煥寫詩《結緣行》:
閩人本多情,豆為結緣炒。
閩人本多拙,未乞天孫巧。
晨興十萬灶,爆吒喧辰卯。
從此,福州人家的七夕節要蒸煮或爆炒蠶豆分給熟人,並且說:“結緣,結緣。”希望鄰里結歡喜緣、和好緣,永遠和睦友愛。也有的是炊盞糕、碗糕饋送親友,比的是炒豆、蒸糕之巧。近代福州七夕以孩子為主,父母七夕一早要炒豆給孩子去交換,彼此食指相勾拉,口說結善緣。
沒想到吧,中國情人節(乞巧節)的內涵、形式比西方情人節的精緻講究多了。不僅有神話傳說和文學典故,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形式呢。因為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當代人要繼續透過乞巧、結緣、慶祝情人節等形式把我們的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下去,讓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就會感到生活甜蜜幸福了。
-
13 # 讀書是福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物件,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其盛況可見一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後丟枚小針浮於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為“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麵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於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遊人評賞,然後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七夕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為重視的節日,有著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
-
14 # 悠悠芳草心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家喻戶曉。
每到七夕這天,成群結隊的喜鵲開始忙碌起來,都去搭鵲橋,幫助牛郎織女相會。
牛郎織女他們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花語。
而人間也把七夕當成了節日,這就是乞巧節。
乞巧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早在漢代就形成了乞巧節。織女是天上的仙女,能織五色雲錦,王母就用織女織的錦裝飾天空,那些美麗的彩霞就是織女織的雲錦。織女手巧,自然受到婦女們的愛戴。過去的女人們都要做女紅,所以婦女們都希望自己有一雙巧手。於是,每逢七夕夜,女人們擺上時令水果,對著夜空,祭拜。形式有:
一 拜月。女孩們對著月亮祭拜,祈福。至於祈求具體什麼,她們都藏在心底,會對著月亮輕輕地訴說。
二 拜織女。對著夜空,參拜織女,乞巧。求織女賜給自己智慧和一雙巧手。
三 祈求好姻緣。希望織女能保佑自己得一份好的姻緣,幸福一生。
四 吃巧果。吃乞巧的水果,心願達成。
至此,乞巧完畢了。
乞巧節,也就是七夕節,2006年已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七夕節已經成為中國的“情人節”,在這七夕即將到來之際,我祝天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過七夕節,傳承、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回覆列表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