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angbingqing2018
-
2 # 自然136871770
明清皇帝不少,但稱的上有作為,有貢獻的不多。明朝能排上的也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貢獻不可胃不大,自然沒的說。第二個朱棣也算有成就,特別是北京建都意義重大,歷史深遠。清朝皇帝裡面康熙沒問題,千古一帝。另一個應有雍正的位置一心為國計。再一個應該是乾隆加明英宗,乾隆前期中期還是不錯的,只是到了後期不思進取,遊玩之心甚大,不思強國。明英宗他徹底取消了殉葬陪葬這個陋習惡習,使人的生命得到了保障和尊嚴。總起來明清皇帝的排名應該是,1.康熙,2.朱元璋,3.雍正,4.朱棣,5.乾隆加英宗。這是個人的看法,謝謝邀請。
-
3 # 今說夕事
說起帝王,就會想起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說起明清,是我不喜歡的朝代;明朝高度中央集權專治,清朝閉門鎖國,所以在清末年,才有洋務運動,但還是失敗。
說起明清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算一個,草根皇帝。
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派鄭和下西洋。
康熙皇帝,康熙帝國 我們都看過,一代帝王,只是繼承人問題未解決好。
雍正帝 乾隆帝。
等。。。。
-
4 # 吆16586喝
朱元璋可以排進中國三大政治家與軍事家之一就不用說了!朱棣是中國唯一的大帝,上馬可定邦,下馬可安國!自然也不需要多說!清朝皇帝就不用排進來了!一個個都是蠻夷,廢了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一句玩物喪志就毀了明朝百分之九十的科技,繼承了百分之十,仍然是當時世界第一的科技強國。可笑的是康熙打不過蒙古人,又把明朝的大炮拿出來用,叫什麼威武大將軍炮。閉關鎖國二百年不發展,等到別人發展起來後,任何一個小國都能來欺負,可笑的是,這個時候還自以為是天朝上國。抗日時期用的土炮,地雷,引線手雷,銃槍等等還都是明朝時期發明的!
-
5 # 史論縱橫
不一定非要排名,但是對於明清史要辯證的看,有些明粉眼裡全是明朝皇帝,有些清粉眼裡全是清朝皇帝。
要根據史實和做出的貢獻來評。
首先,毫無疑問必須有朱元璋,很多史學家也說朱元璋得國最正,雖然布衣出身,但是終究做出一番大業,把殘暴的蒙古統治者趕跑了。
其次,朱棣也應該算在裡面,雖然是造反當的皇帝,但是,老子死了,讓孫子繼承皇位,朱棣心裡苦啊!而且明成祖設立內閣,在文治武功上都很有建樹。
除了這兩個,明朝的皇帝有作為的也有,但是有作為的在世時間短,沒有作為的在位時間還挺長的。
清朝的話,康熙和雍正都比較有建樹,康熙是趕上好時候了,活的歲數也大,資歷也老,但是我感覺清朝最有作為的是皇太極和雍正,這裡題主說明清26帝,應該是把沒入關的皇太極排出去了,單說雍正吧!在政治上設立軍機處,在經濟上實行攤丁入畝的改革,應該很不容易,明朝還有點開拓的精神,清朝繼承明朝之後,一般遵守明制,很保守,基本沒有大的發展,是一個守成的朝代,因此,雍正能夠進行改革變法,確實很不容易了,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廣泛。
嗯,明清,一個朝代出倆就好了,關於乾隆,自娛自樂還是有一套的,至於治國理念,就是學王八,剩者為王,活的久了就了不起了。
-
6 # Ant一Hunter
作為半個漢人,而且是一名明朝歷史粉,所以排序時我會帶有一點感情因素,但是我儘可能公正,客觀。
第一名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原名重八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勳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第二名: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康熙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南有"三藩"割據數省,西北有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割據,東南有鄭氏後代佔據臺灣,東北有沙俄覬覦和入侵。面對嚴峻局勢,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另一方面,康熙帝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第三名: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1538年,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明史·成祖本紀》: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梁啟超:“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第四名: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漢族,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言路大開,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
《明史》: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這在《明史》多用史筆貶低明朝皇帝中是比較少見的。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伍弱文:朱裕樘在位共18年,勵精圖治,驅除奸佞,整飭吏治,重用賢臣,革除前朝弊政,採取保泰持盈的政策,保持了明朝的強盛地位,出現了“弘治中興”的局面。朱析樘是中國歷史上最人 性化的皇帝之一。他的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第五名: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
《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評價道:“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
-
7 # 鳳儀雲曦
這個跟個人喜好關係更大一些,有些功績是不能這麼評價的。
但是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最終趕走殘暴,對漢人歧視的蒙古族,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漢人統治的天下,很了不起。但是朱元璋本人做事又是極其殘暴的,殺功臣,建立更加集中的中央集權,最終傳位朱允炆,而朱允炆卻軟弱無能,最終為朱棣篡權,不得不說是他的一處敗筆。
其餘的明朝我覺得就一個朱棣了,其他的皇帝是在想不起有什麼了不起的。
清朝的皇帝能夠歷數,要說讓人佩服的就數皇太極和雍正啦
-
8 # 活到現在全靠蹭飯
朱元璋,文治武功,開國皇帝。
朱棣,奪國成功,上馬為帥,下馬為帝,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軍事家。
朱瞻基,明宣宗,一代明君,締造了仁宣盛世,喜歡鬥蛐蛐,為這個沒少挨臣子罵。
朱佑樘,明孝宗,仁君,雄才大略不亞於朱元璋和朱棣,開創了弘治中興。
1.康熙 文治武功面面俱到,難得的牛人,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會教兒子
2.皇太極 趙匡胤式的開國皇帝,把他老爹留下的基業弄的風生水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可惜和趙匡胤一樣被弟弟搞死了,不然哪有順治什麼事
3.雍正 承前啟後,兢兢業業,沒他就沒有乾隆盛世
-
9 # 蟬語禪心
1.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透過靖難之變從自己侄子的手上奪得皇位。朱棣對外超級強硬:1、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2、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可能他也是擔心自己的子孫整不過蒙古人,故而後半生一直在尋找徹底殲滅北元勢力的機會,直至病死在征戰途中3、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力。
2.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很多人認為他是昏君,(但實際上當時的他確實也勤勤懇懇,比之前幾個皇帝強很多了,奈何積重難返)但在對外這一點上,他很強硬。1、堅持抗金,毫不妥協,即便國內有李自成流寇橫行2、在南方對待英國和態度上,他非常強硬,曾擊敗艦隊,讓賠款2500兩白銀,料羅灣海戰擊敗艦隊(這個戰鬥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吧!)3、城破後,寧死不投降,於煤山上吊。
3.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創造屬於他的歷史。
4.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5.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
10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首先要明瞭明清的26帝分別是誰,即這26帝中明朝有幾個,清朝有幾個,一般來說明朝的皇帝以到崇禎帝為終止,清朝的皇帝以順治帝進關為開始,這樣算下來明朝有16帝,分別是明太祖 朱元璋 (2) 明惠帝 朱允炆(3) 明成祖 朱棣 (4) 明仁宗 朱高熾 (5) 明宣宗 朱瞻基 (6) 明英宗 朱祁鎮 (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7) 明景帝 朱祁鈺 (8) 明憲宗 朱見深 (9) 明孝宗 朱佑樘 (10) 明武宗 朱厚照 (11) 明世宗 朱厚熜 (12) 明穆宗 朱栽垢(13) 明神宗 朱翊鈞 (14) 明光宗 朱常洛 (15) 明熹宗 朱由校 (16) 明思宗 朱由檢 ;
清朝的10位皇帝分別是(1)順治帝 福臨 (2)康熙帝 玄燁 (3)雍正帝 胤禛 (4)乾隆帝 弘曆 (5)嘉慶帝 順埮 (6)道光帝 旻寧 (7)咸豐帝 奕濘(8)同治帝 載淳 (9)光緒帝 載湉 (10)宣統帝 溥儀。
這26位帝王中明朝的開國皇帝,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必須算一個,有了他這才有了大明帝國,才有了漢人的翻身做主,不然漢人在元朝的統治下只能算是第四人等,中華文化因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才得以儲存許多,要知道當初推翻元朝之後面對日漸胡化的中華大地,朱元璋採取了一些列去蒙古化措施,比如復衣冠如唐制,恢復漢族傳統的禮儀等等,因此朱元璋必須算一個。
之後的朱棣表現也很亮眼,什麼派遣鄭和下西洋,多次遠征蒙古,萬國來朝等,明朝在他的治理下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前五里面有他沒問題。
清朝的話除了康雍乾別的可以忽略,康熙、乾隆憑藉他們的文治武功進入前五也可以,雍正的話也有功績進入前五就有點爭議了,那麼和雍正競爭前五還有那些帝王呢?竊以為明朝的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能和他一爭高下。
明宣宗朱瞻基將明朝盛世推向頂峰。
明孝宗朱佑樘中興大明,開創弘治中興,被稱為中興之令主,史書對其評價很高。
雍正帝康乾盛世的銜接者,在平定叛亂方面有突出表現。
若是從他們三個這裡面選擇的話,明孝宗更勝一籌,因此前五帝王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康熙帝玄燁,乾隆帝弘曆,明孝宗朱佑樘。
-
11 # 林曉東2020
第一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清朝是兩千年秦政的總結。基本上解決了地方割據、邊患、立儲、宦官、外戚等這些威脅朝廷隱患。
為什麼清朝能解決這些問題,那就看看雍正都做了些什麼!雍正改革,攤丁入畝”解決了官紳收稅的問題。“耗羨歸公”純淨了官僚隊伍,增加了國家收入。“改土歸流”、“廢除賤籍”、“秘密立儲”、“創立軍機”、“強化密摺”這些改革才是奠定清朝兩百年基業的石頭,地基。
雍正用他的改革說服了我,如果沒有工業社會,清朝會是最強大的農業統一王朝。所以在明清皇帝裡綜合實力排名第一。
第二位,明太祖朱元璋。
得國正,對百姓好,對家人好。文韜武略都還不錯。
創造了很多第一。我很佩服他,具體事例看其他答案。寫的比我好。
明太祖什麼都好,就是管太多,制定的藩王政策,文官制度,中央地方財政政策,這三個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財政問題,地方財政佔了太多資金,導致中央財政嚴重不足。所以委屈一下第二
第三位,明孝宗朱佑樘
一個可以和宋仁宗相提並論的模範君主。
明孝宗是唯一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也是嚴格按照帝王標準要求自己的皇帝,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勞模。沒什麼特別的優點,但是缺點也沒有。唯一的缺點,就是英年早逝,沒好好教孩子。
第四位,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的主要功績就是領土擴張。海棠葉的領土就是乾隆打下來的。康熙皇帝時期,中國其實還未佔領西藏和新疆。領土之功,不能小看。第四吧!
第五,朱棣?康熙?
這兩個有點一樣。中國歷史太長了,像這種帝王很多。第五吧!
-
12 # 清風弄竹
既然是明清26帝,應該就是不算清太祖和清太宗,這兩位沒有入關的皇帝。
我推薦1.明太祖朱元璋、2.明成祖朱棣、3.明孝宗朱佑樘、4.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5.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1.明太祖:太祖皇帝實習“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繼位之後領導明朝走向興盛,其妻子馬皇后也是少有的賢后。
2.明成祖:在這一個時期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與外國交流,達到了萬國來朝的巔峰,也有了中國史上第一次大閱兵,促進了中外的交流和發展,讓時代邁進了一大步。
3.明孝宗:孝宗皇帝勵精圖治,把明朝從深淵又拉上來了一點兒。這一時期歷史稱作“弘治中興”弘治皇帝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4.清聖祖:聖祖皇帝幼年登基,八歲即位,除鰲拜,平三藩定中原,親征噶爾丹,統一臺灣,是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康乾盛世”的起頭。
5.清世宗:父親是康熙皇帝,在“九子奪嫡"中勝出,在位十三年,推行新政,設軍機處,至此皇權走上了巔峰。雍正凡奏摺都親力親為,最長的奏摺御批可達千字,每天只睡四個小時,最後累死在崗位上。是“康乾盛世”的過渡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明清是我國封建制度的最後時代,湧現出了一些個性鮮明又豐功偉績的帝王,如布衣皇帝朱元璋,萬國來朝朱棣,中興大明,千古只一愛帝王朱佑樘,而滿清也出現了康雍乾這三位號稱締造封建最後盛世的帝王,如果給他們排個名,你認為前五的是誰
回覆列表
第一名: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第二名:明成祖
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 ,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第三名:明宣宗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 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朱瞻基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應該說,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係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於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在施政時,朱瞻基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採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於接受或支援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可是,他在強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權威方面,表現了強有力的領導才能。當出現危機時,朱瞻基的行動是果斷和負責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從安南撤軍的最後決定時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關心公正的施政。雖然他在對待失職的官員時是嚴厲的,但除了懲罰宦官外,他很少判處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審判。他一貫命令複審嚴重的刑事案件,而這樣的再審理在他統治時期使數千名無辜者獲釋。總之,朱瞻基的統治是明史中一個了不起的時期,那時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政府有效地進行工作,儘管宦官日益參與了決策過程。及時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國家行使職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兩者是賢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後世把宣德之治作為明代的黃金時代來懷念,這是不足為奇的。
《明史》讚譽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第四名:明仁宗
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過早的死亡阻礙了朱高熾去實現一切目標,但儘管如此,他留下來的遺產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義的社會活動外,他對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個道德上堅毅的皇帝採納學識淵博的大臣們的忠告統治天下——也作出了貢獻。在他統治時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學士,把他們提升到負有很大責任和有很大權力的職位上。這使人回憶起他的堂兄弟,即建文帝,但以後幾代皇帝卻沒有把這個先例維持下去。可是,內閣的三楊領導在他死後的若干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經歷了明代政府的重點發生重大變化的早期階段。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結束年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義舉將始終為人所牢記。
《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第五名:明孝宗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言路大開,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明史》: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