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柳燒的酒
-
2 # 枕醉山河
二月二之後即將來臨的就是播種的農忙時期,在古代認為二月的天氣和日後的氣候有關,二月的天氣好,那麼之後播種到收成的氣候也不會差。所以會舉行祭祀典禮,以求風調雨順。
俗語說:二月二龍抬頭,是我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時令氣節的反應。也跟我國古代二十八星宿有關。星分四象,各有七宿。東放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月二這個時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宿形成的蒼龍星象沒有全部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只有角宿堪堪顯露,所以稱作龍抬頭。
再者民間認為龍乃掌管雲雨之神。而民間也認為二月的氣候往往和日後的收成有關。龍抬頭意味著陽氣生髮,萬物生機盎然。再加上龍神掌管雲雨,自然就有了祭祀龍神,也就自然有了舞龍這一環節。
以前的老人經常說“龍不抬頭天不雨。”所以祭祀龍神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一碰到乾旱都會舉行祭祀典禮,祈求降雨。更何況是二月二之後即將來臨的農忙播種時期,自然是要求龍神討個彩頭,以期往後風調雨順。
二月二不僅有祭拜龍神舞龍的習俗,還有剃龍頭,給小孩兒理髮,討個彩頭,長大後能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是希望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
3 # 經典好歌
“龍在中國,眼睛所到之處,旗,門,繡品,畫,大理石雕刻,木雕,都有這個可怕的還想出來的怪物,一半鱷魚,一半蛇,五指帶刺的爪。。。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它的傑作,火災,水災,地震。中國人便敲鑼打鼓或者鳴放鞭炮,嚇唬龍,讓它把吞噬的太陽或者月亮吐出來”
可見,龍是讓百姓敬畏的,自然災害都看作是它在作祟,而因此,龍的祭祀也源遠流長,舞龍就成了祭祀龍王最關鍵的部分。百姓對龍的態度很矛盾,既要討好它,又要嚇唬它。敲鑼打鼓是為了震懾,而又獻上供果則是一種示好。
皇帝下令授予紅色、綠色、白色、黑色的龍的貴族稱號,並讓他們應要求掌管雨水。從此龍王在人民中樹立了自己的 威信。人們祈求龍王給一個好天氣,並且每年都有好的收成。
舞龍代表了一種對險惡自然環境的敬畏和崇拜,這是一種中國老百姓的生命態度,要敬畏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照顧和寬恕,中國文化中並不崇拜人格神祗,而是崇拜自然和祖先。“龍”恰恰符合這兩個意象。
所以舞龍習俗,無不是喧鬧的,色彩濃烈的,古老的祭祀演變成了一種熱鬧的節日,人們不再恐懼,也不需要討好龍,只是為了讓四周的人民都高興,去狂歡。
龍不僅僅存在於民間的傳說和神話裡,也在很多正規文獻記載中,所以,有人認為上古時候可能真的有這種動物。《廣雅·釋魚》中說:“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而民間傳說龍是由蛇進化而來的,即“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龍”。而在現代,發現很多蟒蛇的確會長出角來,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這給龍這個圖騰又增加了現實可能的神秘色彩。
-
4 # 藏地風俗
一、二月二與龍的關係
作為一名民俗學者,我來分享下我的觀點。我們知道二月二龍抬頭嘛,那就要先弄懂二月二為什麼跟龍有關。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就是看天吃飯,農業耕種要看四時節令,古人將天上群星分成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又按方位分為四象,其中東方屬於蒼龍,東方蒼龍星的出沒週期和方位與一年農耕週期一致。春天龍星探頭,夏天農作物生長季,龍星高懸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時龍星開始向西方下降,到了冬天龍星隱沒。到了春天龍星現身,春耕開始,所以人們稱為龍抬頭。二月是萬物復甦的時節,二月二兩個二既代表了二月開始,兩個二重疊又便於記憶。
二、為什麼要舞龍
龍在人們心目中是司雨之神,風調雨順是古代民眾的普遍心願,春耕時節最需要雨水,龍的抬頭在人們心中顯得無比迫切。我想舞龍正是為了喚醒龍,引導龍的現身,還有娛悅龍的目的,龍喚醒了又得到娛悅了,便能適時為人們帶來合理雨水(既帶來雨水又不致成水患),保障農業豐收。
三、現今二月二舞龍的目的
現在二月二仍流行舞龍,一是舞龍習俗沿襲已久,人們習以為常。二是舞龍活動盛大熱鬧,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因而具有娛樂功能和聯絡群眾的功能。三是人們開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覺醒,導致二月二舞龍習俗經久不衰。
-
5 # 醉飲一曲嘆往事
你好,就由我來回答問題吧,我查了下資料, 農曆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儘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裡,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闢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蓆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闢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蝨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麵團貼上在二郎神哮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繫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杆”。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揹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
6 # 趙大闊
好像優質答案的特徵都是長篇大論,還好,我不太擅長把簡單的東西變得複雜,簡單回答一下。
龍是中國文化圖騰,古人認為,龍,或在山,或在淵,或在江海,或潛行地下。有興雲佈雨之能。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曆二月,冬寒已過,萬物開始萌生。
舞龍,意味著喚醒臥龍,施放地氣,合理施雨,以期豐收。
只是一個寄託美好願景的儀式,沒有很多牽強附會的解釋。
-
7 # 居委會常任理事會
龍在人們心目中是司雨之神,風調雨順是古代民眾的普遍心願,春耕時節最需要雨水,龍的抬頭在人們心中顯得無比迫切。我想舞龍正是為了喚醒龍,引導龍的現身,還有娛悅龍的目的,龍喚醒了又得到娛悅了,便能適時為人們帶來合理雨水(既帶來雨水又不致成水患),保障農業豐收。
-
8 # 和老吳一起聊收藏
據傳,武則天當上唐朝皇帝,變國號為周,玉皇大帝聽聞震怒,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能對人間行雲布雨,很快,蒼茫大地,哀鴻遍野,一片乾枯。司掌天河的龍王不忍心看到人間這種悽慘景象,為救天下蒼生,竟不顧玉皇之命,為人間降了一場瓢潑大雨。玉帝暴怒,將龍王打入凡間,壓在人間的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有:龍王降雨犯天條,應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上靈霄閣,除非金豆花開時。
大家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會開花的金豆。到了來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猛然想到,這金黃的玉米就像金豆,翻炒後爆開的玉米就像開了花。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焚香擺宴。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一看凡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開花,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接著為人間司雨。
至此,民間約定俗成,每到農曆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孩子還唸唸有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
9 # 港影大全
農曆二月初二一過,自此春意萌動,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北房鎮為秦漢時期古漁陽遺址,舞龍舞獅群眾基礎遠近聞名,素有“舞龍之鄉” 的美譽
-
10 # 劉培壅
因為二月份是雨水的季節,二十四節氣,傳說中人們認為龍掌管雨水,所以說二月二被人們稱為龍抬頭,也稱青龍節,所以透過舞龍企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11 # 調理身體的小道士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後來,老百姓用舞龍這種方式表達感恩之情,並祈福美好得生活,一直延續至今。
-
12 # 陳任之
民俗,二月二,龍抬頭。
正好在古代,人們敬畏天神,將龍看做是天神,二月二就是向龍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
-
13 # 華北藝術熱線
龍本源於中國傳統二十八宿天學體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構成的形象。而“見龍在田”所描述的則是龍星伏沒之後,位於龍角的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重新升起的天象。《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二,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驚蟄是卯月之始,這個節氣曾叫“啟蟄”,後來才改稱“驚蟄”,它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預示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啟”是開啟的意思,到此時節開始有雷,並隨著氣溫升高,冬眠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從土中鑽出來活動,這就是“啟蟄”。
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後,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農曆二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髮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云:“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
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
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訊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髮、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
14 # 雲影眾生
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組織舞龍活動,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
-
15 # 宋成偉淺習傳統風水
二月二是為龍抬頭。
相傳在古時候民間大旱,玉帝不降雨水,青龍私自降水,普救民間,玉帝發怒將青龍壓於崑崙山下,並說要金豆開花方能放出青龍。人們為感謝青龍一直想著金豆開花,多年後一個小孩無意將玉米掉入鍋中,玉米受熱形成爆米花,農民發現後頓時驚歎:“這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告知鄉民一起炒玉米,玉帝知道此時為於面子,放出青龍,傳說哪天正好是二月二,於是人們每年二月二舞龍,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16 # 非著名攝影師李小陌
我個人覺得,就是蟲子鳥都出來了,活動了,所以叫龍抬頭,農曆二月二日。古中和節。傳說此日安眠了一冬的龍抬起頭來。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龍抬頭》:“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亦作“ 龍抬頭 ”。《陝北民歌選·攬工調》:“二月裡來龍抬頭,長工短工通出牛,前晌把地耕呀,後晌把糞送,到夜晚還要切草喂牲靈。”
-
17 # 囬憶八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裡,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髮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執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
18 # 蘭若寺後院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裡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摘自網路
-
19 # 小黃蜂愛白玫瑰
農曆“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標誌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抬頭”的說法源自哪裡?一些習俗有何寓意?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龍,作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古人認為,負責行雲布雨的龍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是要蟄伏的,“聞雷聲而動”“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龍抬頭”一說的原始。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氣溫回升,大地解凍,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地區開始降雨,為不失農時,“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在春耕將始之時,敬龍祈雨,目的是盼望五穀豐登。
從天文學上來說,我國古代用28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劃分為東西南北4宮,東宮7宿由30顆恆星組成,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青龍。
每到春分後黃昏時,青龍七宿中的兩顆“龍角星”就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其餘各星組成的龍身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猶如“龍抬頭”。
“二月二”這天,我國民間有“理髮”“舞龍”等習俗。羅澍偉表示,過“二月二”的習俗,約從元代開始,形成於北方城鄉地區。元人熊夢祥《析津志》記載元大都風俗,已有“二月二,謂之龍抬頭”之說。
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燻床炕,令百蟲不生。”
二月二習俗
清代男子薙髮,但正月有不動刀的“禁忌”,因此,一到“二月二”,皆“於是日櫛薙,蓋取‘龍抬頭’之意”。
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如是說。如今,連女士也在這天美髮了。在“二月二”,人們紛紛走進理髮店,重塑髮型,為的是讓自己鴻運當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的飲食也多用“龍”來命名,食餅謂之“龍鱗餅”,食麵謂之“龍鬚麵”,吃水餃為“吃龍牙”,吃餛飩為“吃龍眼”,吃油炸糕為“吃龍膽”,吃麻花為“啃龍骨”,吃米飯為“吃龍子”。
二月二習俗
3月8日,不僅“龍抬頭”,也是“三八”婦女節。
羅澍偉介紹說,“二月二”這天,民間有不少習俗和女性有關,較普遍的是婦女不準動針線,“恐傷龍目”;有的地方,婦女不能洗衣服,怕傷“龍皮”。
而北方的一些地區,還有在“二月二”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習俗,所謂“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農曆二月二除了剪頭,老北京還有這個習俗
說起爆米花這種小吃,它與我國的“春龍節”有關。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春龍節”。
據史載,此節令最早源自古代的“春社”,南宋時期達到極致,元、明後漸衰。
古人往往又把對豐收的期望與天神糾纏在一起,形成祭祀與慶祝民俗,彰顯出節令氣氛。
在老北京民間,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被傳說是“龍抬頭之日”,寓意著春回大地,萬物開始復甦。
爆米花
“二月二龍抬頭”的形成,除了中國先民對龍的崇拜之外,實際上還與自然天象及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我國北方地區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由於龍在我國古代文化中被視為地位顯赫的神,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
因此,人們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逐漸形成了“二月二,龍抬頭”的美好願望,迷信龍王爺能夠賜福人間,新年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老北京人在吃食上也有不少講:如吃薄餅卷豆芽菜或醬肘肉、盒子菜意為迎春,吃餃子為吃龍耳,吃麵條為吃龍鬚,吃米飯為吃龍子,其都有吉利和迎春之意。
在舊京許多的小吃中,最讓孩子們感興趣的食品就是香甜可口的爆米花了。
二月二習俗
據民間傳說,武則天做了女皇帝,玉皇大帝非常惱怒,命龍王不得降雨。但龍王不忍乾旱給百姓帶來災難,便偷偷為人間降了甘露。玉帝大怒將龍王壓于山下受刑,下旨只有待到“金豆開花”時龍王才能得救。
後來,到了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便把黃澄澄的苞米豆崩成“花”,使龍王得了救,重掌風雨。
以前北京常有一些走街串巷、挑著崩爆米花專用工具的從事此營生者。
一斤玉米粒裝到從業者的鐵製容器裡,經過柴火加熱後,便可崩出一臉盆潔白又綿軟的大米花。
這種香甜可口的小吃,它的香味飄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裡。
賣豌豆黃的
記得兒時,每逢春天,街巷中常可見到賣碗豆黃的小販。他們推著獨輪車,車上放著厚布遮蓋的砂瞽子,裡面盛著豌豆黃。
他們邊走邊吆喝;“買豌豆黃來,大塊的給!”小販根據顧客買的多少來決定售賣方式:買的多就上秤約,買的少則用小長刀切成塊出售。
二月二習俗
民間版本的豌豆黃只需把白豌豆去皮後加水煮爛,再放入適量白糖和石膏水攪勻放入大砂瞽子裡冷卻成砣,待賣時摳出來切成塊出售就行了。這種豌豆黃吃到嘴裡雖然也很利口,但其風味比起當時供應宮廷的就有些遜色了。
宮廷用的是上等白豌豆,要經過精選剔出癟豆和雜質、過蘿、清洗沉澱悶爛,加入白糖、桂花攪勻,冷卻成砣再切塊吃。這種小吃色味俱佳、口感細膩、入口即化,屬於上乘的御膳食品。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特別喜歡吃豌豆黃,對其細軟香甜讚不絕口。
民間的豌豆黃因價錢便宜,也就成了平民及小孩解饞的食品。
-
20 # 睡覺吧夢裡什麼都有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回覆列表
二月二龍抬頭,相傳古代一年大旱,玉帝不讓龍王下雨,但是龍王不忍心百姓受苦於是偷偷降雨,後因違反聖旨被關押,若想解脫除非金豆開花,老百姓心繫龍王,偶然發現玉米加熱後可以開花,於是上報玉帝,金豆開花了,玉帝看後於是放了龍王,大家為了慶祝龍王解脫重回大海,所以造龍舟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