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劉士廣0
-
2 # 何處天天芳香
吾家犬子俗稱“獨子",拜三十年計生所賜,又稱“亞種"人。前無古人,也無外界之先例。
子曰:上孝四老,下撫二孩,泰山壓頂之勢。
得子欣許之餘,惴不安教之,窮畢生所得,或陪學,或陪玩,思多與長語,多同長樂。然代溝及精力限之。惶恐中偽肚恙、頭痛或獎懲兼之。唯願學業有成,學會做人。
父母終會去汝,讓汝孑孑獨行非所願。唯為汝減負,培養為捐,思想豁達,安己不擾。
於2018.4.18
養兒防老是那個特定的年代,受很多客觀的和主觀的,經濟的和傳統思想的影響所致。現代人意識到養兒防老的思想狹隘。孩子小時,父母有養育教育的責任,成人後,有孝敬父母的義務,但作為社會的自由個體,他們在社會中有許多角色:父母、職員、朋友,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交際應酬。把子女捆綁在身邊,是自私自利、"小我"思想。如今的許多父母,接受了新觀點,也受西方國家影響,認為養育孩子是人類繁衍需要,既生則管之,成人之前是家人,成人之後是親人,認知已不斷進步。
-
3 # 谷底001
百善孝為先,養兒為防老,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是中國社會的現實考量。
“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以德治國,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這個人就不會為社會所容納,這個人在社會上更不會能夠友善地對待他人。一個人如果要立身處世,要首先家庭開始,從孝敬父母開始。歷史上著名的以孝著稱的有海瑞,還有臥冰求鯉的故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孝道,以孝治國的國度。
“養兒為防老”,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講求養兒防老,所以有了根深蒂固的要生兒子的觀念,如果哪個家庭沒能生兒子,會在家族裡抬不起頭來,人老的時候沒有人養老,人死的時候沒有人送終。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中國缺乏保險制度,中國幾千年就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人都是勤勞耕作,辛苦一生,但到年齡大了,總有幹不動的時候,這時候只能靠身邊的兒子照顧。呈現出一派兒孫繞膝的祥和景象,這應該是最好的一種安排。到了現代,廣大農村還是傳統模式,養兒為防老觀念還是根深蒂固。但城市裡麵人們的觀念已經改變了,改變的根本原因是有了健全的保障體系,有養老金的支撐,有醫保的保障,還有與日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
外國人的看法與中國人差距非常大。他們不認同百善孝為先,養兒防老的觀念。外國人多認為人性本惡,他們大都信奉宗教,從宗教教義中尋找良善。外國人一般把孩子養大到18歲,就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了。不再與兒女生活在一起。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很大的!
-
4 # 亦文人文
從根本上說,百善孝為先和養兒防老所體現的都是儒家文化,而儒家又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固有價值取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百善孝為先,講究的是孝。其實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國人的信仰和尊崇物件是祖先。先祖們一代復一代積累下的生存技能、處事經驗、人生智慧,是現世生存者們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代代得以生存發展延續的根本。而上述財富的直接繼承人和傳承者,便是父輩,對父母的孝,和對祖先的敬,系出同源。
養兒防老,則是這一理念的延續。繁衍後代,延續種族,是一切生物的自然屬性。這個觀點只是將屬於自然的屬性社會化,並提升到了道德層面。同時,也要考慮到生產力的因素: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這一態勢下,單個家庭很難積累出大量的財富。所以,養兒防老,無論在自然屬性,還是社會屬性上,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還有一個例子可參考,在古時的遊牧民族,如果兄長去世,他的財產子女都要由兄弟繼承,甚至舊日的叔嫂要結為夫妻。這也是當時惡劣的生存條件決定的。
聖人曰:父為子綱。父親所做的一切,正是兒子行為的範本。對父母孝,受兒孫孝,並且代代傳承,構成一個家族延續的和諧譜系和良性鏈條。
與東方文明的發展靠積聚不同,西方主流文明的發展主要靠擴張和掠奪,比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船隊的環球航行,以及五月花號登陸美洲大陸,無論其目的還是具體的做法,都與掠奪密不可分。在這種條件下,失去了可耕種土地的依靠,所面臨的往往是全新的環境和困難,每日都是失敗乃至死亡的威脅,個人的創造與際遇的重要程度,會超過以往的經驗。
同時,這種顛沛流離式的生活模式,這種四海為家式的發展方式,使得西方人不可能像中國人一樣愛惜生命,而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也就決定了對於這一觀點的看法,中西方必然存在重大的歧異。
每種文明的發展,和它所選擇的道路,一定有深厚與複雜的現實依據,只有適合與否,而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具體到個人,我們受生存環境與文化傳承的雙重規制,在文化歸屬的選擇上,不可能做到左右逢源,只能擇一而踐行。作為一箇中國人,順天象地,道法自然,慎終追遠,忠孝節義,是為舊道德。頂住因循的壓力,肩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的作人,是為新道德。
-
5 # 中文宣魏良鵬
最近就“孝”的話題說了不少,但仍有朋友讓我就孝的養成再談點看法。在培養一個人的“孝”上著重吸取傳統家訓孝為立身之本的觀念。古語云“忠臣出於孝門”,“百行孝為先”。大家知道一個對父母不孝的人,能是一個對國家忠誠、對社會、對他人關愛的好人嗎?這啟示我們在對孩子道徳素質培養上,從遵守孝德這一為人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規範抓起,並逐漸積澱、拓展,養成我們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此外,傳統家訓的孝道教化注重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尊親敬長的孝心。孝德培養必須從幼年做起、從小處做實抓好,方能事半功倍。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所說:“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姓姓抓起”。在加強對孩子孝道教育,培養其“孝順父母、關心親人”的孝德品質方面,我們應該認真吸取、借傳統家訓孝道教化的上述積極內容,充實今天新型孝道觀的內涵。例如,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做父母、祖父母的長輩過分關懷,以至無原則的溺愛,導致孩子只知有“總”,不知有“孝”,甚至出現了一些逆子打罵父母、試父母的悲劇。這都警示我們必須從小抓起,加強孩子的孝道教育,重在教育他們愛親敬長,養成關愛、幫助父母長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要教育他們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培養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成才的責任意識,在包括道德教化在內的人生教化中,家長應平等相待,尊重子女的人格、尊嚴,將教化與引導結合起米。這樣可以減少代際衝突,增強父與子輩兩代人的感情。
-
6 # 唐言唐語
中國孝文化的核心在於“敬畏”——敬畏天地、敬畏神祇、敬畏祖先、敬畏生命,敬畏給予生命的一切因素與環境。如果說孝道就是養兒防老的話,則與古人所謂的“孝”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為什麼這麼說呢?
《荀子·禮論》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種族的本原;那些傑出帝王和師長是人文之本、他們依循天道自然所開創的禮(也就是文明成果)是保障民族與種群能夠繼往開來、興旺發達的根本。
荀子把“天地”、“先祖”、“君師”稱為“禮之三本”,也就是人文之本。他認為離開了這“三本”,人類社會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很快就會消亡、滅跡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孝”是人的立身之本,原因就在於此。
“孝”,是要心懷敬畏的——孝敬相連就是這個意思。
曾子在彌留之際,已經失去了支配四肢的能力。他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對弟子們說:“你們動一動我的手腳,看看它們是否還完好——我一生小心翼翼、對待自己的身體非常謹慎,就像《詩經》裡所說的那樣:如站在萬丈深淵的邊上,如踩在薄脆欲碎的冰面上一樣提心吊膽。現在,可以稍稍鬆口氣了,因為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到傷害了,我可以帶著完整無缺之身離開了。”
曾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是父母給予的——自己只有精心保護、謹慎對待的責任,而沒有肆意傷害、作踐它的權力。終其一生都應該如此,不應該要絲毫或者瞬間的懈怠。
這就是孝,是對生命的敬畏,對父母先祖的敬畏。
父母先祖給予了生命,給了一個身體,自己有責任把生命、種族傳承下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人的思想意識裡香火要是斷了,就是最大的不孝。而且作為一個個體不應該把自己的養老當作首要考量的問題——這是自私與無知的表現,因為只要孝道有傳承,人人心懷敬畏,養老根本就不用考慮。
如果只停留於“防老”、“養老”,或者是“養活”的層面上,那就過於低階了——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現在所謂孝的標準被降得很低,人們認為只要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稱之為孝了。那養狗與養馬,是不是也可以稱之為孝呢?如果沒有了敬意與敬畏,那麼奉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養兒為防老——在年老體邁之際有一口吃食,在風燭殘年的時候不至於挨凍受餓,這其實是一個比較低的標準。與古人理想中的“孝”應該有著不小的差距——事實上,從古到今真正能夠達到“孝”的標準的人其實並不多,在實際生活裡大多數人就把“養兒”能夠“防老”當作是“孝”。儘管孔子認為這不達標,但是他所生活的時代裡的情形大致也就是這個樣子。不然的話,他老人家為什麼會發出“不敬,何以別乎”的感慨呢?
-
7 # 江南義陳志在文武
【百善孝為先,養兒為防老。如何理解?外國人對此看法一樣嗎?】
泱泱中華5000年。博大精深三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在各部經典當中非常注重強調“孝”與“善”。
孝道,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美德之一。
特別是中國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更是強調:
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不遠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養兒為防老。
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它關係到重要社會關係的兩點:
一、家族的繁延生息每個家庭和家族要繁衍生息,必須要有兒有男女。
二、家庭勞動生產力自古以來,中國都是農耕社會。需要有強壯的勞動力,才能從事生產勞動工作。
三、兄弟姐妹多,才不怕別人的欺負。這在過去農村當中最為常見,人多勢力大。
百善孝為先,養兒為防老。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相互制約,和諧共處。
把一切自然的屬性,提升到了道德的層面。除了文化的原因外,我們還受到生存環境的制約。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社會要求子女尊重父母、關愛、贍養老人。為老人養老送終,已成為子女的義務。這是中國傳統從古至今的基本道德規範。
這是中國人獨有的傳統文化。
文化傳統,決定了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
外國人對此的看法肯定不一樣。
西方國家是肉食動物,性情比較接近動物。他(她)們往往喜歡獨來獨往,西方文化也斷層了。他們崇尚自我靠擴張和掠奪來實現個人的價值,喜歡自由、民主,平等,喜歡冒險。
在家庭生活中,兒女成人之後,便各自過各自的,缺乏家庭的溫馨,以及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8 # 貪狼話風水
傳統觀念是子不孝父之過,百善孝為先的思想觀念。其他可以這樣看待,兒孫自有兒孫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災殃。
-
9 # 一切從容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優秀傳承的民族,恪守孝道也是中華兒女特有的情懷。百善孝為先,首先定格的善良,因為有著善良的本性,孝道自然傳承。中國式的養兒大多充滿慈愛,從出生到成家立業以致四世同堂都有著操不完的心,只為兒孫繞膝老來有所依,養兒為防老成了千古明訓。而做為兒女回報父母的只有百倍的孝順,一旦忤逆遭到的自然是後被被戳穿,淹死在口水中。如今雖然是飛速發展的時代,但亙古不變的是美好的傳承,百善孝為先,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養兒為防老,莫為不孝兒千古遭唾罵。
-
10 # 獨不醒
養老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尤其在我國整體邁入老齡化社會之際,更具有現實意義。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總有老去的一天,從古到今,如何面對老年生活,人類一直在探索,中西方文化對待養老的差異性非常顯著,簡單來說,不同的信仰導致了不同的養老模式。
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就是家庭養老,而這一模式的前提就是孝字當頭,在社會整體層面反映為祖宗信仰,並且幾千年來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文化認同,從形式到內涵,都有豐富的內容。每一個傳統節日,細究起來,其實都是以孝文化為核心形成的家族群體儀式感再現。這裡有一個邏輯鏈條,後人盯著前人,一代接一代。往往有這種現象,對父母不孝的人,老了之後兒女也並不如何孝順。
西方養老模式呈現多元化特徵,以自行養老和社會化養老為主。受基督教影響,家庭關係較為鬆散,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父母要往後排。我們看一些西方的書籍和影視劇,父母和兒女往往更像朋友,子女直呼父母名字的情況並不鮮見。這種情況在中國即使是現代社會,也很罕見,沒有形式和道德規則約束,很難保證孝文化的產生和傳承。
對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弘揚祖宗信仰和孝文化,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是唯一的道路。理由很充分,不多做解釋。
撫養子女並不一定是為了防老,但贍養老人不僅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孝順。國人常說血濃於水,正是血緣關係和祖宗信仰奠定了孝文化的基礎,也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永續不斷的精神核心。
徹底否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做法並不可取,只不過現代社會應該將子女共同納入後人的範疇,而不應單指男丁。
-
11 # 有緣有愛意
首先,說一點題外話,因為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經書,就是群經之首((易經)),是我們文化經久不衰文化源泉,一直以來,影響我們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文倫理道德方面都很是全面。後面衍生出來的書籍,更是浩瀚如煙。當然,這本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天書,想讀懂也是很困難的,當然想讀的,也不是沒有辦法,那就是多看看大學教授們出的影片教程吧,這樣更容易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我們今天更要多學學很有味道的。“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到了現在,百善孝為先依然也是我們修身的行為之一,一個家族的興衰,也看看是否也有這些教育。
其二,講養兒防老的問題,這個主要是講生存法則。在一個生活生存都很困難的條件下,和男權的社會中,人們如何更好活著,當然是養個兒子,老來有依靠。如果人的生存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醫療條件,社會福利都有了保障,社會觀念會改變,那麼養兒防老就不那麼重要。養女兒,養寵物,或者丁克的人會越來越多的。還有就是養兒,就是家族觀念強的地區還是要有的,因為家族延繼續的需要,現在一些農村地區,這幾觀念還很強,也不要以為這都是錯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存環境不一樣,尊重他人的想法也是我們要有的修養!
最後說國外的想法和會不會有這些觀念,就只有他們知道了。畢竟,人家的文化多少和我們有差別,生存環境也有差別,看法也有差別,這不奇怪!
提問題的人,是不是在生活遇上這類問題,想逃避,需要找安慰?不然也不會問國外也是不是也這樣的問題了。
-
12 # tianchongxue
這是典型的中國孝道。
中國孝道有極強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把至情之愛、自然之愛降格為交換,變換為綁架,扭曲了愛的本質。
愛本來是超功利的,以孝為愛,將是對愛的破壞。
百善應認愛為先,而非孝為先。
文明的國度是靠愛來維繫,而非孝。
文明的國度家教的核心是愛,是教育孩子獨立、平等和自由,而不是綁架和依附。只有在如此教育下的長大的孩子才算真愛。
-
13 # 兩壺酒90
“孝順是所有美德中的第一位,撫養孩子是防止衰老”。這是我國儒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年來,它一直頑強地存在並影響著我們。
“孝是一切美德中的第一位”有它自己的道理,因為一個人不能忘記自己的根,父母養育他的仁慈就像大海一樣深!作為孩子,最好的回報是孝順。古人說:修身養性,以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說,要想做大事,首先要做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孝順是最低要求。
至於“養兒防老”的概念,在當今時代並不十分及時!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養老主要依賴於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一大早就建立了科學實用的養老體系,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並享受其中。除了養老保險,老年人還可以去養老院,這顯示了我們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今天,作為兒女,他們除了要給老人物質上的東西之外,還要順應老人的意願,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這就要求他們經常回家,多和老人交流,這樣他們就能感受到家庭紐帶的溫暖。這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
對於外國人來說,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由於社會制度和國情的不同,有不同的養老方式。他們和我們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沒有“養兒防老”的觀念。
-
14 # 王照華
百善孝為先。
人活一世,孝字為大。孝順父母,不僅體現在物質上,還體現在精神關懷上。父母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如電視劇中的蘇大強,但我們要包容。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扶養長大,供應上學,千辛萬苦,撐起一個家,就是莫大的功勞。盡孝心,是每個中華兒女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自古養兒為防老。
人都有年老體衰的的一天。當年少輕狂的我們再也行走不動,這時候,兒女們就會照顧衣食起居。做兒女的,給年老的我們做飯、洗衣,甚至餵飯,推著老人們戶外散步,這些都發生在身邊。兒女們陪老人走過生命的最後時光。這也是很幸福的事。
至於外國人怎麼樣,我不是外國人,也沒有到過外國,不敢妄自非議。
-
15 # 魏菲娘娘
我們中文裡,“孝順”兩個字經常見到。而且當我們使用“孝順”這個詞的時候,是理所當然、是天經地義,是沒有任何的懷疑的。
而英文裡面有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親子的愛,但沒有“孝順”這兩個字。如果我們硬要把“孝順”翻譯成英文,通常會翻譯成obedient——順從的。使用英文的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面對父母親順從?不是應該士兵才要順從將軍,員工才要順從老闆嗎?
孝順是一種傳統的觀念,觀念卻不是人格!每個地域文化的不同,思想教育不同,對此的理解與對待方式都不同!有些我們看著覺得對待父母老人不人道的方式,然而他們那裡卻是至高無上的呢?做好自己為表率[比心][比心][比心]
-
16 # 心理諮詢師蘭小兵
首先,百善孝為先,你可以認為孝是封建社會抽象的倫理原則,但是任何倫理都必須是源自人性人心,人才能自覺主動遵守,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抽象的倫理原則。從心理學角度講,愛是人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是基本能力。孝也是人心的自然流露,是愛的基本訓練,如果和父母的感情訓練都不流暢,那麼和朋友、戀人的感情培養自然也會一波三則。所以,百善孝為先,我們可以認為孝是愛的能力的培養!
其次,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在生命的頭幾年和父母建立的情感模式、互動模式,會成為我們一生與人交往的模板。我們以為我們不斷在遇到各種新的人際關係,其實我們是把最初與父母建立的人際關係不斷的在複製。這個基礎如果沒有打好,我們的內心就會缺少愛,而內心缺少愛的人是沒有創造力和耐性的,在社會上很難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也很難取得成功。維護好和父母之間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是我們處理社會上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一個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的人,是根本不會也不可能去真正愛和關心其他人的。所以說“百善孝為先”,先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其他的人際關係自然會融洽和諧。
總之,我們還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理解孝。在動物界只有對下一代的哺育,而對上一代的反哺,則是人類文明特有的現象。可以說,這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老年人是一個社會的弱勢群體,而一個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則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是文明的社會,越是正義的社會,越應該關注弱勢群體,關注老年人。其他文化裡也有孝的精神,但是沒有中國人把這個概念提到這麼高的高度,同時進行了系統性的心理建設。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孝的作用不可忽視。
-
17 # 蝌蚪魚0
百善孝為先和養兒為防老是兩句話,前者本質上還是屬於儒家思想。這是中國古代對於公序良俗的重要一環。後者是前者概念的延伸。
如今,對於許多人來說,物質上的孝越來越容易,精神上的孝卻任重道遠。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和顏悅色很難,尤其是已經成熟的我們面對日益衰老的父母時。春節是我們與父母難得的團聚之日,我們可能會聽到父母的抱怨嘮叨和殷殷囑咐……其實,有父母抱怨的日子,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傾盡一切陪我們長大,我們也要守護父母變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需趁早,且行且珍惜。這個春節,為父母泡一杯“盡孝茶”,給父母一個溫暖的擁抱,與父母說幾句貼心話,這都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最大的回報!
-
18 # 周纛明
養兒防老,只是為了老到生活自理不便時的後手準備,任何過度宣傳,都是對養兒防老這一方法使用的傷害。
外國沒有養兒防老一說,卻有補救措施,比如德國的人情銀行。
華人的養兒防老,從資本角度來看,何嘗不是自己家庭內部的人情投資?
但是各家都有各家的問題,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那麼人情銀行就是一種防止變化的必要補充。
但是,隨著老齡化現象的嚴重,既使人情銀行也補不上變化導致的缺失,所以新的暖情性養老方式的出現成為必然。
有一種選擇已經出現,就是化小家為大家,讓世交之家住一起,把老人當成共同的老人,如同古時家族中的養老方式,是未來暖情養老的可能之一。
而實際上,當社會溫情處處在的時候,也不一定非得需要世交之家合一塊才行,擁有良心互助習慣的家庭住一起經常往來就行,只是相對缺少儀式感與責任歸屬感而已。
一孔之見,供君品玩。
-
19 # 阿里粑粑519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百善孝為先,養兒為了防老,在當今社會里,什麼事都能發生,老兩口,為了孩子,不捨得吃,不捨得用,養了一個不爭氣的人,好吃懶作,不上班,整天在啃老,不求上進,真的令人失望,老兩口,只能想開,身體好,比什麼都好!
-
20 # 早春記憶
[原創]“百善孝為先,養兒為防老”,這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少年來一直頑強的存在和影響著我們!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還倒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因為做人不能忘本,父母養育之恩似海深!做為兒女,最好的報恩就是孝敬。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就是要想做大事,首先要先做人,首先要理好家庭。而孝道則是最起碼需要具備的。
至於“養兒為防老”這種觀念在當今時代已經是不很合時宜了!這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的養老主要是依靠社會保障體系了!在我們國家,早以建立起了科學實際的養老機制,人人都可以參與和享受。除了養老保險以外,孤寡老人還可以進養老院等,這就彰顯了我們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今天,作為兒女們,對老人除了物質上的給予以外,更應該要順應老人們的意願,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這就需要常回家看看,多和老人溝通交流,讓他們感到親情的溫暖,這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回覆列表
外國人我不知道。父母生我、養我不容易,要知恩、感恩。養老是應盡的本分和責任。人生是一場經過,活著當把自己奉獻出去。生命誠可貴,須智慧點綴。人命在呼吸間,生命就在當下,當下即是永恆。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把握好當下、當下的當下,盡心盡力做好每一個當下,為了想要的明天、明天的明天~未來的未來~來生的來生~生生世世,活得更好,更快樂,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