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夢天下

    你好!我在這裡就只闡述自己的觀點,也不羅列什麼史料資料之類的東西。

    宋朝的經濟確實相較於其他大統一王朝要較為發達一點也就是農業方面,但我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所造成,觀察歷朝歷代農業重心都是由北慢慢向南方偏移,根據地勢的變化,南方更適合種殖農作物。

    你以為宋朝就那麼聰明?知道南方的好,那是因為它只能龜縮在南方的一偶之地。現在也有人有觀點認為整個趙宋不能算大統一王朝。宋朝可以說是大統一王朝裡面面積最小的一個朝代。和它並存的還有遼,西夏兩朝,而且它是誰都打不過,在當時就是被欺負的物件。這可能也是宋朝重文輕武的結果。所以宋朝文化還是很好但是武力嘛,唉。

    評價一個朝代我覺得還是要看它的全面性,有些人只看見了宋朝的文化發達,經濟發達就認為宋朝很好。但是靖康之恥呢?牽羊之禮?這可是奇恥大辱。

    難道忘了岳飛的“靜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2 # 北宋君甫書生

    這個問題很微妙,對宋朝評價高的多是一些有獨立性的文化學者或者大學教授,而評價一般的則是教科書和一些網友。

    說到底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因為每個朝代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宋朝的缺點盡人皆知,軍事層面吃虧太多,靖康之恥丟盡了臉面,南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當然還有教科書裡"積貧積弱"的著名論斷。

    而宋朝的優點也是不得不說的,幾千年封建史上唯一一個共治時代,政治之開明令人讚歎,文人擁有高度開放的言論自由;經濟之發達同樣令人嚮往,《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簡直就像在描繪一個華胥之國,連明朝人郎瑛也感慨宋朝的富庶遠勝明朝:"今讀《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則宋之富盛,過今遠矣。今(明朝)天下一統,賦稅尤繁,又無歲幣之事,何一邑之間,千金之家,不過一二?是皆無儲糧者也;及詢官府,又無贏餘之財,此則何也?”

    文化層面更不用說了,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晏殊、柳永、王安石、司馬光、曾鞏、李清照、辛棄疾等等,出現了太多文化巨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等佳句早已深深烙印在中華文化的骨髓中,至今為人傳誦。

    科技層面也一樣,四大發明裡有三個(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誕生在宋朝或者在宋朝時得到廣泛應用,還誕生了像沈括這樣的大科學家和錢乙、王唯一這樣的大醫學家。

    所以,當面對這樣一個宋朝時,選擇從哪個角度去描述就要看"描述者"個人的目的和意願了。

    教科書裡所說的"積貧積弱"並非指宋朝國弱民窮,北宋南宋多數時候的財政收入都要超過一億貫,遠超隋唐和元明,宋人筆記清清楚楚記錄了宋人的真實生活,怎麼能說民窮呢?這裡的"積貧"實際指的是宋朝政府開支過大,財政出現赤字,說的是宋朝政府沒錢,"積弱"當然就是說軍事層面相對遼金夏元的弱勢了。

    說到軍事,雖然這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但還是想多說幾句,北宋前期與遼國苦戰二十多年,先後兩次北伐,不可謂不主動,不可謂不盡力,至於為何還是沒能收復燕雲,只能說皇帝的個人失誤原因要大於軍隊戰鬥力的原因,軍隊本身還是很能打的;而北宋與西夏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過程,綜合看下來,肯定也是北宋勝多負少,北宋的敗仗主要集中在宋仁宗時期,其他時期北宋多以取勝為主。

    有人說既然能打勝那為啥還要給西夏錢?其實這是個當大哥的面子問題,建立西夏的党項人本來就是宋朝的附屬部落,後來宋夏協議規定西夏取消帝號,對宋稱臣,認北宋為老大,作為老大自然要給邊陲部落一些恩賜,而且按照規矩,西夏也會定期對北宋進貢,當然厚往薄來,西夏貢品的價值遠沒有北宋的值錢。

    遼夏之後,就是金元了,金國沒啥可說了,靖康之恥喪權辱國,雖然南宋軍隊屢次擊敗金軍,但不管怎麼說也是沒能收復故土,這是宋朝的一大黑點,沒得可洗。但南宋抗蒙元的戰爭就不同了,長達五十年的抗元史絕對慘烈,不該被低估,當時的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南宋能抵抗那麼久,還能讓蒙哥死在對宋戰場上,當時世界獨一份,很不容易了。

    宋朝320年的故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最後說一句,不要管別人怎麼評價,關鍵是你自己怎麼評價。

  • 3 # 崇陽37

    看了幾位師友的回答,覺得很好、很專業,頗受益。受此感染也來湊湊興,權且作為回答。

    在中國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中,最富的是宋朝,但最弱的也是宋朝。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其中北宋自公元960年後趙匡胤立國算起,至1127年“靖康之難”;南宋則承接北宋始於1127年,止於1279年。

    宋王朝在經濟、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就財政收入而言,不僅前面的歷代,即便其後的元、明兩代都遠遠低於宋代,清代也只是到中晚期才超過了宋代。並且,由於宋代第二、第三產業以及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只有30%依靠農業收入,剩下的70%則來自工商業稅收。因此有學者認為宋代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宋朝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城市的擴大、人民生活的安定與文化的繁榮。到南宋時期,人口過百萬的城市就有四五個。

    但是,在經濟、文化繁榮的同時,宋代在對外戰爭中卻是勝少負多。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立國後,鑑於唐代亡於武人割據的教訓,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能打仗的武將兵權悉數收回,然後,交由不懂打仗的文人。“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在北宋北方西有党項人所建的西夏王朝,東有契丹人所建的遼國,兩國均是軍事實力強勁的強鄰。宋朝在軍事上的積弱導致遼國經常南下侵宋,宋與之多次交戰均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好每年向遼供奉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以媾和。後來金國崛起,滅遼之後,又虎視北宋。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開封,擄走欽、徽二宗和其他皇室人員3000多人,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漏網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南下後以臨安(今杭州)為都建立南宋。南宋與金國隔江對峙,打仗仍是敗多勝少。後來蒙古人崛起,南宋與之聯合滅了金國,但隨後南宋也被蒙古所滅。

    從以上史實中可以看出,宋朝是富而不強的朝代。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教科書與其他人對宋朝的不同評價,教科書上評價很一般,而其他人評價很高的現象?應該這樣來理解:教科書是史論、傳統論、官方論,而其他方方面面的評價,堪為學術研究、探討。

    但是,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宋朝的盛衰,富有現實啟示意義。在當今國防安全形勢嚴峻,國際軍事鬥爭日趨複雜的時代,富國強兵,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充分做好軍事鬥爭準備是何等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的進攻,保衛祖國的安全。

  • 4 # 當代曹植

    教科書上的評價更務實。兩宋是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底層百姓終日不得溫飽,需要賣兒賣女來維持生計。市場上可以買賣人口,甚至還有菜人。

    兩宋是文官的天堂,百姓的地獄。文官掌握筆桿子,自然美化宋朝,

    宋朝的缺點是軍事不行,靖康之恥丟盡了臉面,南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

    而宋朝的優點也是不得不說的,幾千年封建史上唯一一個共治時代,政治之開明令人讚歎,文人擁有高度開放的言論自由;經濟之發達同樣令人嚮往。

    宋朝是富而不強的朝代。教科書是史論、傳統論、官方論,而其他方方面面的評價,堪為學術研究、探討。

  • 5 # 普天藍

    宋朝唯一一個看透世間的明白人就是司馬光,他寫的資治通鑑就是警示後人,可惜歷朝歷代帝王都不太感興趣評價也不高!

  • 6 # 方山中人

    兩宋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吝嗇的講,中國文化在宋朝走上巔峰,文學,史學,理學,藝術,科技均空前發達。由於宋太祖的政治主張,重文輕武在宋朝成為流行,文人的地位被拔高。宋之後,元朝統治者敵視中華,而明清八股現象嚴重,更兼有殘酷的文字獄;宋之前的漢唐雖盛,但在文化上還是不如兩宋。

    “文物之盛,跨絕百代”確實不是胡說,而且,在坊間,兩宋朝故事頗多,如趙匡胤立國,“呼楊高鄭”四大家系列,包青天系列,狄青系列,說岳,水滸等等,種類之多,不可勝數。

    但是,由於兩宋過度的重文抑武,外加燕雲十六州不在境內,使得宋人沒有防禦北方騎兵的緩衝地帶,不得已,只能靠血肉之軀硬抗,故兩宋朝對外戰爭多以防守為主,完全看不見漢徵匈奴,唐滅突厥的風采。

    這也是現在詬病兩宋的最主要原因,君看靖康恥,這是真的恥辱,都城被破,兩位皇帝被虜至北國,眾多皇親國戚,王子公主,後宮佳麗被驅趕如牛羊。

    當然宋朝還有一個制度超級超級發達,那就是稅收,名目之多,不可想象!鞋錢,腳錢,牛皮錢,米稅,鹽稅,農具稅,更兼有政府強制攤派的商品份額。

    總得說來,兩宋朝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科技高度發達,但軍事政治又過度羸弱的國家。就我學過的教科書而言,評價十分公允。

  • 7 # TonyDeng

    這是自從某美國佬給宋朝估算GDP後國人跟風吹捧的結果,不為學術界正式承認,教科書上的評價是中肯的,歷史也從來沒誰給宋朝有如此高的評價。這種所謂科學測演算法,早期對清朝的,然後又所謂民國黃金十年的,又到宋朝的,一桶接一桶的迷魂湯,讓某些國人不亦樂乎,從中找到麻醉般的快感。你信,那是自己的事了。

  • 8 # Mer86

    宋朝的治世其實挺多的。

    宋真宗時期,被當時人稱為“鹹平之治”

    宋仁宗時期,被當時人稱為“仁宗盛治”。

    宋哲宗時期,被當時人稱為“元佑之治”。

    宋孝宗時期,被當時人稱為“乾淳之治”。

    不過這幾次治世,一般不被後世人提起。

    比如提到宋真宗,大家第一印象是這人極度重文輕武,膽小如鼠。北宋僅存的一點點尚武風氣就是在真宗時期被磨滅殆盡的。老版的教科書中關於他的部分,也僅僅只是他在澶淵之戰期間的窩囊表現。

    提到“仁宗盛治”,大家一般沒印象,因為在教科書裡,這一時期的亮點全部都集中在了著名的“三冗兩積”上。

    這段時間還有“治世”?聞所未聞。

    “元佑之治”則被直接忽略,提都不提。

    這段時間是“治世”嗎?根本不知道啊。

    如果必須要提到元佑年間,那必然是提“元祐黨爭”,提到北宋大臣之間的那些事,絕對不會提到“治世”。

    “乾淳之治”最慘。拜宋高宗殺岳飛所賜,南宋所有皇帝都被蓋上了軟齪衰印記。

    教科書上當然也說了南宋的好,比如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但對南宋朝廷,則是整段歷史被一筆帶過,沒有什麼明君賢臣,有的只是南宋君臣那些蠅營狗苟的事情罷了。

    所以總體來看,歷史教科書上對宋朝的社會風貌,比如商品經濟繁榮,夜市的出現,紙幣的出現;對北宋的文化,比如宋詞,比如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三大發明都有較高評價。但對北宋的政治軍事評價則都很一般。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感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當時人的炒作。

    北宋文人喜歡互吹,明明不是治世,卻非要吹出一個治世來。再就是還喜歡互黑,明明矛盾沒那麼大,卻喜歡誇大其詞,故意把政敵的政績貶低的一無是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仁宗時期。

    其實宋仁宗時期,北宋社會各個方面都相當不錯。說這一時期是繼開元盛世後,中國的又一盛世,都不為過。

    當然,所謂“三冗”,所謂黨爭,這在當時也是存在的。北宋當時人都承認。

    比如歐陽修、范仲淹在慶曆年間就寫了不少奏章給宋仁宗,說朝廷“三冗”嚴重,別看社會上其樂融融。如果不及時處理,大宋就要完犢子了。宋仁宗聽後還真就採納建議,搞了一場改革,即“慶曆新政”。

    只不過,慶曆新政最後失敗了。

    而新政失敗後,新黨和舊黨官員之間的矛盾就如同脫韁野馬一般,拉都拉不回來了。雙方瘋狂互黑,宋仁宗時期取得當的一系列政績最終就被“三冗兩積”問題徹底掩蓋。

    宋哲宗時期也一樣。當時北宋在軍事方面頗有建樹,但未能持續。而朝內的政治鬥爭卻影響到了後來的宋徽宗、欽宗時期。這就導致哲宗時期的治世被忽略。大家印象裡的元佑時代沒有“治”,只有一地雞毛。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治世”、“盛世”,有幾個是完全沒有危機的?

    西漢的漢武盛世就沒有危機嗎?還有東漢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以及唐朝的開元盛世等等。其實這些歷史上的著名的治世、盛世在當時都是有一些問題的。

    只不過沒有一個朝代像宋朝這樣,自己人瘋狂互黑,而且提出危機之所在,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的還是諸如歐陽修、范仲淹這些在歷史上名氣大,名聲還好的人。

    大家都喜歡聽名人名言,覺得正直大臣說的話就一定是對的。這麼一通折騰下來,宋仁宗時期留給人的印象肯定就不是“盛世”,而是政治危機了。

    第二方面是民國時代歷史學界的炒作。

    其實在民國之前,冗員、冗兵、冗費,這個大家都承認;“積弱”,大家也承認。包括北宋人也承認。

    但“積貧”的概念,民國之前是沒有的。

    無論《永樂大典》還是《四庫全書》,都沒有提過北宋“積貧積弱”四個字。

    也就是說,北宋確實有很多問題,也弱,大家都承認。當時的人也承認。但弱歸弱,北宋卻並不窮。至少相比於其它朝代,北宋並不是一個“窮朝”。

    而“積貧”的概念一出,這就不得了了。這就相當於說,北宋不僅弱,而且還窮,在歷史上完全沒有任何亮點。

    那麼,“積貧”概念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據說這個概念最早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提出來的。

    原話是“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錢穆先生是當時的史學大家,他提出這個概念後,其他人自然是深受其影響。到了後來翦伯贊先生編寫《中國史綱要》時,也引用了這個觀點。原話大致是“宋神宗將王安石召入政府,用為參知政事,(宋神宗)要倚靠他來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

    我們知道,翦伯贊先生當年擔任過全國高等學校歷史教材編審組組長,主編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中國史綱要》和《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資料》等。這可都是後來通用歷史教材的範本。

    可以說,當年小中大學生學習的教材,就是他負責主編的。他認為北宋積貧積弱,那宋朝在教科書中的評價自然就不會高了。

    至於民國史學家為什麼要說北宋“積貧”,這說起來就複雜了。

    有一種解釋是說當年的人反對程朱理學,而王安石又是程朱理學批判了多年的物件。為了反對程朱理學,人們便拔高了王安石的變法。而為了拔高王安石變法的意義,人們又貶低了宋仁宗時期,把北宋中前期貶的一文不值。(說法有很多種,這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拋開“積貧”不談。就憑“積弱”和三冗問題,北宋在教材上的評價也不會很高。

    因為北宋的“弱”,太明顯了,頗有一種“一醜毀所有”的感覺。

    南宋就不提了。一個偏安政權,而且統治者沒有任何羞恥心。任何一個史學人士都不敢對這種政權大誇奇誇。你敢誇,大家就敢罵你是不知廉恥。

    北宋稍微好一點,勉強算一個大一統王朝。

    但北宋的問題也很多,比如北宋在面對遼國和西夏時,過於軟弱。丟盡了天朝威嚴。這其中尤其是與西夏的戰和,最為丟人。

    眾所周知,西夏統治者最初只是北宋的一個節度使,西夏國都興慶府(銀川)原本是北宋的領土。結果北宋愣是給弄丟了,愣是讓西夏獨立建國了,愣是在中後期被西夏整整騷擾了幾十年之久,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歷史教科書上講:北宋文化繁榮,對周邊政權具有很大文化輻射力。

    但僅憑這一點,根本無法掩蓋北宋的“弱”。

    如果這也值得拿出來吹,最高興的怕是那些毒了。承認他們獨立,然後他們回過頭來一邊騷擾你,一邊仰慕你的經濟文化。你得了面子,他們得了裡子,大家“其樂融融”?

    誰要這麼寫歷史,這就不是智商有問題了,而是屁股有問題。

  • 9 # 蟈蟈的文化

    前面多位師友的回答已非常專業,我畫蛇添足聊補幾句。

    人們對宋代評價高,是和宋朝抑武修文的執政觀念分不開的,宋一改秦以來崇武展雄傳統而尚文官治理,並開放言論,如宮廷畫師張擇端可以用《清明上河圖》(畫諫)市場管理不到位,盡展人文情懷,中國文人畫便自宋肇始。所以政治較為清明,“政通人和”是也。

    至於與教科書評價有偏,是史論與世論偏差而已。

  • 10 # 夜談春秋肥星星

    宋朝很多人評價很高,也有人就覺得宋朝是個偏安的政權,不值一提。所佔角度的不一樣,給出的評價肯定不一樣的。

    宋朝作為一個繼漢唐後又一個漢人建立的,而且存在時間較長的王朝,從始至終都沒有完成統一,沒有收回漢唐的故土,一些有作為的皇帝也做出過嘗試,最終也沒有完成心願。

    其實宋朝的優點和缺點一樣的明顯。很多人評價高主要是著眼於經濟,宋朝的經濟確實繁榮,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宋朝對於知識分子特別優待,用高薪養廉的制度大大獲得了文人集團的好感。歷史是誰在抒寫的?肯定不是目不識丁的老百姓,而是文人。因此文人對宋朝的評價肯定就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因此評價肯定高啊。

    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著經濟的繁榮發達而提高麼?這個就不見得了。根據史書統計,宋朝年間的農民起義多去牛毛,官逼民反的比比皆是,從《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宋朝的百姓的生活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宋朝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朝代,印刷業、絲織品、瓷器、航海、造船等都有重大的突破發展,商品經濟極度繁榮,人口膨脹,宋朝是第一個人口過億的朝代。

    教科書裡其實也沒有明確的說宋朝很弱,只是評價沒有那麼的高,肯定比不過漢唐,這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宋朝的軍事制度導致宋朝的戰力不強,故土收不回來,只有用稱臣、稅幣來換取和平,這是很難讓後人說信服。沒有氣節的朝廷肯定不會得到很高的評價。

  • 11 # 歷史紫陌閣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上教科書上對宋朝的評價也沒有說的那麼差。可能因為一些史學記載敘述。宋朝在我們眼中是一個積貧積弱、冗官冗員、重文輕武、喪權辱國、奸相當道的朝代。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一個朝代,經濟卻是很繁榮。鹹平三年(公元1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 265.5 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 22.7%,人均 GDP 為 450 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顯而易見反應出宋朝的經濟實力有多麼的“豪橫”。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可以說是最強的。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教科書中,對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評價也很高。

    以下引用原文:“北宋農民對國家負擔的課稅是相當繁重的,但和晚唐以前按丁口交納租庸調相比,計畝納稅的辦法總是稍好一些。“雜變之賦”也是極其沉重的,但名目和數量在大體上已經固定下來,和五代十國期內的隨時隨地都會增加無定名無定量的稅捐相比,也要輕一些。”

    “在北宋,獨立手工業者的數量較前代加多了,礦冶、制瓷、絲織和造紙等手工業部門的發展都十分顯著”。

    “在農業和手工業都有很大發展的基礎之上,北宋的商業也比較前代有了更大的發展。”

    從這些字裡行間中我們也能感覺出北宋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都比前朝有較大的發展。這評價還能算是一般嗎?顯然是不能的。

    《中國史綱要》首先是一部歷史教科書,而不是一部學術著作。在教科書中不管編者願意不願意,他都有責任要把自己的觀點與官方的意識形態保持一致。這裡還要補充一個事實,那就是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曾經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詩詞文化,文學造詣極高,從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也能窺出宋朝時期的輝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只說宋朝很一般,宋朝時期的這些種種怎麼說。顯然是不能這麼拍板評價的。

    在教科書中,宋朝的評價真的不算是“一般”的。

    還有我國的四大發明,宋朝就有三,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藥在宋朝時期有了比較合理的定量配比,羅盤針(指南針)也是北宋時期發明的。

    還有宋朝的天文儀器、宋朝的針灸銅人、宋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宋朝的詩詞文化、史學成就也是很厲害。比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相信我們都是背誦過的。宋徽宗的花鳥畫跟瘦金書、《清明上河圖》想必我們每個人都是知道的。這些種種在教科書裡的評價想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好幾個。還有王安石變法一直也是高度評價。

    為什麼會對宋朝的評價弱呢?主要還是在於宋朝的武力太弱,而“弱宋”字樣也是這麼來的。人們提到的宋朝往往並不是它的經濟實力,而是宋朝一些羸弱方面,比如我們熟知的“靖康之恥”。這個我們都是熟知的,金國攻取了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等幾千名皇室貴胄,直接導致了北宋滅亡。

    史學是一門不斷髮展的學問。每個時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看待問題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於我們我們可以借鑑學習,但是我們還要學會自己去多看,加以總結。對於每個人的看法。我們既不必奉之以圭臬,也不必棄之如敝履。以尊重和善意理解前輩,本著開放的心態取長補短,才是後輩應有的心態。

    至於如今很多人對宋朝評價高或者低,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但是對於某些連歷史常識都不具備的回答,只能理解成作者可能發了某種癔症。

  • 12 # 老鐵書苑

    宋朝之所以能和唐朝、明朝地位並列就是因為其在文化方面對中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說別的就單單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一大半,更何況還有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這些都從側面展示出了宋朝文化的繁茂。

    但是宋朝也僅僅如此了,宋朝的軍事地位實在是低,無論是金還是遼或者是蒙古都可以打宋朝。而且宋朝的疆土從來沒有擴大到全國,比之漢唐差了很多。甚至在疆土上來說,有人還稱宋朝為"後三國時代“,這就從側面看出了宋朝的地位,而且宋朝的皇帝大多數是沒有什麼擔當的,是家天下最失敗的典型。一味逃避的宋高宗,一心想著求和,根本無法真正的判斷這個國家的局勢,不思進取;宋徽宗用神來粉飾自己粉飾太平。就這樣的宋朝怎麼能贏得教科書的高分評價?毫無擔當。

  • 13 # 老範聊史

    可能因為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冗官冗員、重文輕武的朝代。

    為什麼這樣的一個朝代,經濟卻是很繁榮。翦伯贊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中,對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了很高的評價

    “北宋農民對國家負擔的課稅是相當繁重的,但和晚唐以前按丁口交納租庸調相比,計畝納稅的辦法總是稍好一些。“雜變之賦”也是極其沉重的,但名目和數量在大體上已經固定下來,和五代十國期內的隨時隨地都會增加無定名無定量的稅捐相比,也要輕一些。在北宋,獨立手工業者的數量較前代加多了,礦冶、制瓷、絲織和造紙等手工業部門的發展都十分顯著” “在農業和手工業都有很大發展的基礎之上,北宋的商業也比較前代有了更大的發展。”

    《中國史綱要》首先是一部歷史教科書,而不是一部學術著作。在教科書中不管編者願意不願意,他都有要把自己的觀點與官方的意識形態保持一致。

    我國的四大發明,宋朝就有三,宋朝的天文儀器、宋朝的針灸銅人、宋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

    史學是一門不斷髮展的學問。每個時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看待問題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於我們我們可以借鑑學習,但是我們還要學會自己去多看,加以總結。

  • 14 # 樓船夜渡風濤急

    在歷史上國強與民富是相對立的。

    無論是韓非子還是商鞅都認為只有充分壓榨百姓,使得百姓沒有餘力與國家政權做鬥爭,國家才能充分的調動資源,參與與外敵的爭霸。秦國便是按此改革,將秦國改造成了一步完全的戰爭機器,最終吞併六國。秦國很強,但是現在誰會懷念秦國呢?

    漢武帝擊垮匈奴,吞併百越,但是也耗盡大漢國力,百姓流離失所;永樂大帝五徵漠北,但是卻無仁宣之治令後世讚歎。

    開強拓土縱然可以彪炳史冊,但是尋常百姓幸福最直觀的感受還是柴米油鹽。

    宋朝雖然對外稱弟稱侄,但是這更多的是國家層面的。在尋常生活中,百姓的物質文化生活卻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以前晚上是有宵禁的,到了宋朝人們開始有了夜生活。小商品經濟在宋朝異常繁榮,清明上河圖完美的展現了宋朝百姓的日常生活。銀票,報紙等最早也都在宋朝出現。

    宋,與漢唐一脈相承。宋之後的元明清,兩個異族建立的政權,而明多多少少沾染了蒙元的舊制。我們懷念的是大唐的赫赫武功和宋朝的欣欣向榮吧

  • 15 # 經典守望者

    歷史教材的內容一般是最為周正,四平八穩沒有爭議的記錄。因為教材面對的是世界觀和歷史觀還沒有建立起來的年輕學生,他們需要的是知識的積累而不是是空泛的評價和判斷。評價見仁見智,但知識卻是唯一的。

    每一個朝代都有光明面和陰暗面,如果從光明面來看待那麼歷史上就不會有陰暗存在,如果要是從陰暗面看待那麼歷史上就沒有光明。而且,歷史評價的門檻很低,有一定歷史瞭解的人就可以說上兩句,但是卻無法保證客觀和準確,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差異。關於宋朝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後三國時代”,也就是名義上統一,實際上分裂的時代。這都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結果。對於普通的學生而言,只要謹記宋朝的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就已經足夠。

    而宋朝也並非一無是處,它的經濟發達,社會生活繁榮也是事實。而且在很多的基層社會方面也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國家的經濟發展開始有了基本的起色。在原本的農業經濟基礎上生髮出了商品經濟,這對於後來的基層社會發展都是有很大影響力的方面。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但是,綜合起來看經濟上的繁榮並不能掩蓋政治上的虛弱,宋朝面對北方的遼金政權完全沒有章法,歲幣求和也是頗多詬病。因而在歷史教材上的地位就很低了。

  • 16 # 不倒翁

    我不是專業人士,要說評價還真覺得頭大,說個印象或者叫看法吧。

    宋朝總的說,是趙匡胤結束了五代亂局,建立了一個比較大一統的王朝一宋朝。宋朝最大的特點就是重文抑武,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鎮權力,但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將不識兵,兵不識將,一旦邊境有事臨時派將,甚至文官掌控軍隊。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宋朝除了趙匡胤還有點雄心壯志,有所作為外,歷數宋代皇帝還沒有看到有作為皇帝。趙光義兩次進攻遼國,想收回燕雲十六州,兩次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在邊境上採取了全面守勢,沒聽說趙光義挑選將領訓練軍隊,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別說戰勝遼國了。及至到了宋真宗,這個錦衣玉食長大的皇帝就只知道享受,遷都躲避戰亂,妥協退讓就有了澶淵之盟,不惜以屈辱換和平,就是寇準主張整軍備戰針鋒相對亳不退讓也無可奈何了。到了仁宗對西夏也是全面防守,到最後妥協退讓求得暫時的安寧。西夏王朝也得以建立。這是外患。

    再說內憂,從趙匡胤開始就縱容地主官僚兼併土地,宋朝的官員基本上都是貪圖享受的,美酒小妾無病呻吟填詞作賦是宋朝官員的常態。說宋朝的經濟繁榮,實在是金玉其處,敗絮其中。說到專賣,宋朝的專賣最多,漢武帝有鹽鐵專營,宋朝又加了茶酒礦產煤等等,這可以說增加了財政收入,但比如說茶國家一專賣是要取得利益的,這也迫使一大部分茶農破產,茶農沒法生活下去就要起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趙匡胤平蜀用了兩個月,到鎮壓農民起義用了十個月。有人說農業稅只佔財政收入的30%,但要搞清楚的是,宋朝時代大地主大官員是不納稅的,納稅的還是佃戶們既要交租還要納稅,除了正稅還官員盤剝,無怪乎說,頭稅輕,二稅重,攤派就是無底洞。

    宋朝包括南宋,農民起義共有四百餘次,僅北宋就有二百零三次,比較有名的是四川的王小波李順,宋江方臘等,對外宋朝無法平定遼{國西夏,對內農民起義被無情鎮壓。

    宋朝積重難返,很多毛病沒有法改,比如機構雍腫冗員難汰,范仲淹要改革進行了一年就半途而廢,王安石的改革也難逃厄運。

    北宋南宋享受充斥在上至皇帝下至官員是一種風氣。逃跑妥協是基因遺傳。澶淵之盟宋真宗就想逃避,靖康之恥趙構逃到臨安也不忘享受,南宋詩人林升寫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午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錯把杭州當汴州。這簡直是給宋朝的官員畫的像。

  • 17 # 航空世界

    因為“網路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本來就是兩回事。網際網路很多人是這樣:為了吸引關注,故意發些驚世駭俗之論。歷史學家公認宋為“弱宋”“文柔”,我就專門說“鐵血強宋”,歷史學家說唐朝“武功之盛邁於前代”,我就非說唐朝不如宋朝。總之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對於宋朝,歷史學家的評價總體上是比較公允的:這個王朝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峰,但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成績都很差,可以說非常之差。

    先說說政治。宋朝在政治上以“不殺文官”著稱,給人的印象是宋朝好像是對自己的老百姓不錯。然而事實上宋王朝對讀書的文人很寬容,但對於老百姓是從來不吝於禍害的。舉一個例子:

    從宋仁宗開始,宋朝的一些讀書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黃河會朝著遼國的方向改道,這樣遼國會從黃河乘船來攻打汴梁(宋朝叫汴京)——實際上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建議人工讓黃河改道。儘管有很多大臣反對,認為這會造成黃河決口,但宋王朝對此置之不理,立刻開始了長達50年,跨越仁宗、神宗和哲宗三朝的黃河改道工程。結果是嘉佑元年到元符二年,黃河三次決口,造成了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從此在黃河中下游形成了一個囊括河南、山東、蘇北等大量地區的巨大的“黃泛區”。

    大家都知道靖康之恥吧?造成靖康之恥的一個直接原因,是作為汴京門戶的定州,原本是人口稠密的重要軍事要塞,承擔著保衛汴京安全的任務,在仁宗之前常駐軍隊就有數萬人。但到了元符二年黃河第三次決口之後,當地總人口才幾千人。金兵南下包圍汴京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原因就在於整個黃泛區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了。

    順便說一句,宋朝製造的黃泛區,日後也算為自己報了仇。滅亡了宋朝的是金朝,整個金朝的歷史就幾乎是一部與黃河抗爭的歷史。成吉思汗興起之後金朝為什麼退縮到黃河一線?因為黃河決口,金朝發動了八百多萬民工在修黃河,而整個金朝人口才幾千萬。不退縮戰線,和蒙古人作戰就沒人了。

    說完政治再說軍事。靖康之恥不說了,和契丹、西夏的屢戰屢敗大家也熟悉了,這裡只說個很小的:宋朝曾經被越南打敗過。北宋熙寧八年,越南李朝太寧四年,越南太監李常傑率軍攻入宋朝邊境,先後攻陷欽州(今廣西欽州)、廉州(今廣西合浦)及邕州(今廣西南寧),邕州知州蘇緘自殺,李常傑“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

    說完軍事再說外交。北宋外交可以用“腦回路清奇”來形容。還說王安石在熙寧朝,當時北宋有個很為後人所稱道的軍事行動,就是“熙寧開邊”。王安石啟用大將王韶,收復了河湟地區。這是北宋對外作戰比較少的勝仗之一。但是,這個熙寧開邊打的是誰呢?王安石自己說收復河湟是為了夾攻西夏,但北宋打的卻並不是西夏,而是河湟地區的一個叫唃嘶囉的政權。而這個唃嘶囉政權雖然是青唐吐蕃的政權,但這個政權一直對宋朝非常友好且尊敬。首先,這個政權常年和北宋有“邊市”,在北宋失去了河西走廊的產馬地後,是唃嘶囉政權常年向北宋透過貿易供應優質戰馬和當地著名的瘊子甲;其次,唃嘶囉政權的開國領袖唃嘶囉接受過宋朝的冊封,是宋朝的保順、河湟節度使,雖然一直割據一方,但父子兩代都對北宋王朝非常尊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這個唃嘶囉政權父子都和北宋的大敵西夏有不共戴天之仇,從立國時就不斷遭到西夏的攻擊,一度甚至被李元昊攻克了政治中心貓牛城,因此在站穩腳跟後,唃嘶囉常年配合北宋的軍事行動,從背後牽制西夏。無論以怎樣的標準來衡量,唃嘶囉都是北宋王朝朋友而非的敵人。而和唃嘶囉大打出手的結果,是北宋不得不在河湟地區屯駐大量部隊,客觀上導致國力的衰退。而且,北宋還來不及消化這一地區,靖康之變已經悄然接近了。

  • 18 # 笨笨的小福

    文人,知識分子當然偏愛宋朝。經濟極度發達,很小的面積,GDP超越大唐很多。文化繁榮,很多優雅的審美正規化在宋朝確立,比如天青色,比如千里江山圖。政治開明,不殺文官,言論自由,沒有文字獄。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說人間天堂也不為過。要說政策上,其實也非常務實明智,和少數民族邊市早把那點歲幣賺回來了,而且稍微一拖,少數民族自己就漢化或者崩潰了。要不是碰到蒙古這個古代世界第一征服者,宋的未來真不好說。說完好的,說點差的,宋的外交,可謂不知所謂。一通操作感謝像小孩在夢遊。

  • 19 # 坐在七樓釣小魚

    不管別人對宋朝的評價如何,我對它的評價還是不高。

    不錯,宋朝時,中國的,準確地說是中原腹地或者江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這並不能掩蓋整個宋朝被外族打壓欺侮的歷史。在中國曆朝歷代中,宋朝可算是比較窩囊的一個了,它沒有秦朝橫掃六合的氣慨,沒有漢朝北驅蠻犾的霸氣,沒有唐朝四海一家的胸懷。龜縮在中原,甚至偏居於江南一隅,苟延殘喘。有幾個有能力的武將,幾個有志氣的國人,都被打壓,甚至害死。奸臣當道,賢人受害,最後國滅身死,為世人笑。隨著南宋朝廷覆滅的,是百姓的在規模死傷。據統計,南宋滅亡,蘇杭兩地和襄陽城及其周邊都被屠城,損失人口約500萬。在宋滅亡的過程中共有約20多座城池被屠城。整個滅宋中,宋史記載,除上述三城有明確記載外,其餘人口共被殺和因戰爭而死約近3000萬,南方經濟遭受重創。

    宋朝,這是一個重文輕武、苟且偷安、殘害忠良的朝代,是一個對外不能抗擊侵略,對內不能保護人民的混賬時期。就算是文化上出了幾個傑出的人物,經濟上有很高的GDP,可是想想給老百姓造成了多大的禍害,就知道是個什麼貨色了。可是有人偏偏覺得它好,不是愚蠢,就是別有用心。

  • 20 # 大漠孤煙最愛熊

    一個隔不了多久就被當時異族打得鼻青臉腫的朝代,一群軟骨頭舔狗當道的朝代,一群只要小確幸不當大國民的朝代,一群濫俗文人當權的朝代,經濟上的空前繁榮掩蓋不了軍事、外交、政治上的弱雞,可惜了精忠報國的嶽武穆、聞雞起舞的辛棄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崖山一躍的陸秀夫,高度評價宋朝,只能用“一聲嘆息”來結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mate系列的裸機有防摔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