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廟苦行僧
-
2 # 大丙詩畫
筆力是怎樣練成的,不是阻力越大筆力越強,這不是武功蠻勁,若以阻力來練筆力,恰是一個坑。那麼筆力是怎樣練成的。力的表現主要是在用筆的法度上,主要表現是,寫字時人之力發於丹田,傳於肩,達於腕,透於指,指捏筆管將字書寫在紙上,重要技法:由上往下行筆時勾腕,腕之勁勻均使指捏筆行動平穩,無搖擺,顫動,筆跡就顯得挺直剛硬,由左往右都用腕指之力行筆也同一理。這樣的線條才稱為筆力,最要注意的是心要靜,其腕指之力才穩。若要用阻力來練筆力,便要用全 鋒行筆,因阻力大行筆不穩,忽輕忽重,筆跡也就飄忽晃悠,斷然表現不出力的美感,這是自己寫字的一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歡迎關注,共同探討
-
3 # 別叫黃哥叫黃兄
熟悉筆性,要粗得粗,要細得細,要方可方,要圓能圓,這是其一; 熟悉紙性,生熟宣紙,半生熟宣紙的特點決定了書寫速度和節奏甚至力道; 熟悉筆法,即走勢和韻味,要諳熟諸家特點,各體法度,兼收幷蓄,再談自己風格。唯其如此,方能練成筆力。至於阻力,可以視而不見。
-
4 # 聞是文化
“無正側”式用筆,因為是“扁筆”入紙(就像用刀入肉),隨後即進入使、轉過程,因而,必須將毛筆旋轉或點跳混用,才能達到用筆自由,如此形成的墨痕,就有刀刻的味道,同時,因側正混用,側正比例2.8、3.7、4.6、5.5或反過來亦可,完全由書寫者自身自由控制,完全比傳統以“中鋒行筆”為主的運筆方法空間更大,點畫的內容變化更豐富!試想:單用錐子在紙上劃與用刀在紙上劃,哪個更具“力度”?~微末
-
5 # 千千千里馬
好問題。這也是開啟我們欣賞和創作書法的門徑之一。
好的書法或者好書法,沒有筆力,那是萬萬不可的是吧?
那麼,我們怎麼做出來看出來你的“筆力”呢?
我想,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出來。我們書法的大多數筆畫(除了篆書)都不是勻稱的筆畫,我們就說說這一類書法的筆力問題。
既然筆畫不是勻稱的,那麼我們要找到筆畫的“韻律”來。一般我們從筆畫的三筆來看,這就是:起筆,行筆和收筆。一定要注意這是三個節奏。起筆和收筆,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而行筆往往容易忽視。起筆完成以後就是行筆,行筆要注意的是在什麼地方提按,如果提按的韻律不好,那麼筆法的“力度”就會沒有,甚至連筆法也不對。這與你用了多少“力量”是沒有關係的。筆法的力量,主要是在筆畫韻律中體現出來的。
每一個筆畫必須注意“輪廓線”的飽滿,即使沒有著墨的地方,氣韻在就好。如果做到筆畫符合自身需要的韻律,那麼筆力自然體現出來。
筆力,也是書法“精氣神”中“神采”的體現,因此,非常重要。學習書法的時候,對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都要精細體會筆畫中的韻律感,這樣寫出來的字,自然是有力的。
-
6 # 回首208261522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持之以恆,在練習的過程中,揣摩方法,總結經驗,反正得多多練習。我也是一名練習者,願與大家一起交流,不斷進步,還請老師多多指教……
-
7 # 老席教寫字
線條的力度是書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線上條中的體現,判斷書法線條的力度要全面,要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線條表面無非是幹筆、溼筆,濃筆、淡筆,粗筆、細筆等等,這些都是筆畫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判斷線條力度標準。
任何事物的形成、發展都是有條件的,起筆如此,爆發力也是如此。爆發力的形成是從力量的積累到力量的釋放的過程。力量的積累,稱之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時間,也就是行筆前需要停頓,而停頓是為力量的爆發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力量釋放,稱之為爆發力,爆發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產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發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線條的力度就形成了。具體做法如下:
一、凝聚力:是思維高度集中,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它包括爆發力以前的一切準備。如隸書起筆中的裹筆,楷、行、草書起筆中的頓筆,這些都和跑步前的“各就各位”一樣,目的就是為集中“釋放能量”做好一切準備。其方法是:筆毫輕放在紙上,全身所有部位感覺“通暢”,協調到位,進入“整裝待命”、“一觸即發”的狀態。要求:執筆中鋒,筆鋒逆入。起筆要乾淨利索,不可拖泥帶水,如同起跑蹬地也。

二、爆發力:是把凝聚的力量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爆發出去的力。其特點是:筆鋒在最短時間內移動到儘量遠的距離,稱之為爆發力。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發力。爆發力的產生,在於腕、肩等關節的協調運動,肌肉收縮,把力量瞬間凝聚在筆毫上,著力點高度集中,像閃電一樣迅速地畫出線條。就像短跑運動員瞬間把力量聚集在腳掌上一樣,法令槍響,就如“開閘洩洪”突然爆發,一瀉千里之氣勢。

力量有大小,線條分長短,爆發力在長、短不同的筆畫中的表現方法也不相同。長筆畫的爆發力是在紙上進行運動,筆不離紙,力不離紙,如:橫和豎等。短筆畫的爆發力是從紙面到空中的運動,如在彈簧上彈跳,騰然而起,線條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顧盼的點等。另外,字型的大小不同,其爆發力的發出點也不相同,寫小字時爆發力由腕發出,寫大字時爆發力由肩發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初學者的書法作品,線條如水上浮萍,軟而無力,漂浮無根,糾其原因主要是:一、筆力不夠;二、速度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強筆力、速度的訓練。其訓練的方法如下:

一、加強線條力度的訓練。加強線條力度的最好途徑是加大訓練量。力量往往是在極限中產生,在極限中增強,只有多寫、多練,才能有更多的體會,只有肌肉寫酸了、寫累了,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力量才能增加。也就是說,在正確方法的前提下,要儘可能地多寫,追求從量變到質變的昇華。

二、加強線條速度的訓練。線條的力度產生於速度,加強速度的練習,是增加力度的關鍵。同時要增強對線條的控制力,使線條具備力度的同時,還要使線條具有靈活性、協調性,統一性、完整性,避免極端。

總而言之,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線條的質量是由力度決定的,而線條的力度又是靠爆發力產生的。我們都知道,線條形成的過程是起筆——行筆——收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關鍵,而起筆更為關鍵,線條有沒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起筆,因此,一定要學會起筆,學會利用爆發力,從而寫出“力透紙背”的傑作。
臨的《書譜》,請指正!
-
8 # 神韻軒書法
書法中的力量感是由筆力來完成的。怎樣理解筆力?筆力不是一味使勁重按筆寫出來的,書寫時自然放鬆,手的動作輕靈適意。筆畫有了提按頓挫節奏感才有力量。多練楷書,篆書。中鋒行筆,沉著有骨力。骨力強而有氣勢的書家如顏真卿、李北海等。蔡希綜《法書論》中說:"每字皆須骨氣雄強,爽爽然有飛動之態,曲折之狀,如鋼鐵為鉤,牽掣之蹤,若勁針直下。主客勝負皆須姑息,先作者,主也,後為者,客也。既構筋力,然後裝束。必須舉措合則,起發相承,輕濃似雲霧往來,舒捲如林花間吐,每書一紙,或有重字,亦須字字意殊。″《劉中使帖》為唐代顏真卿書,縱29.4釐米,橫43.8釐米,8行共41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筆法有力量,頓挫分明,行筆爽快。中鋒行筆。有篆意。有"錐劃沙″效果。氣勢雄強,磅礴大氣。一氣呵成。董其昌稱其:"鬱屈瑰奇,於二王法外別有異趣。"宋朱長文《續書斷》評:“鉤如屈金,點如墜石。″
釋文:近聞劉中使至瀛洲,吳希光己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籲!足慰也。
(上圖《劉中使帖》為顏真卿所書,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9 # 顧文學書法課堂
書法的力量感主要體現線上條和還有結構上面:
並不是說我們使用筆時大力向下壓,這樣你把紙戳破了,也不能體現書法中的力。這導致很多人使的是蠻力,結果南轅北轍,是倍功半,並不能產生書法藝術之美。針對這種盲目施加蠻力的情況,蘇東坡曾嘲笑說:“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唐代書家林蘊在《拔鐙序》中說:“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
一.線條有活力,彈力,骨力,凝聚力,爆發力,張力等。
彈力:書法中有一種線條,稱為鋼線,鋼線具有彈力,如彎曲的鋼絲,蓄勢待發。
骨力:如人的骨頭,鋼勁有力。
爆發力:書寫的速度極快,瞬間寫出墨色變化
張力與拉力:向外舒張,有的左右拉伸,有的的反向拖拽另一側的結構。
二.結構中有的四平八穩,姿態有的左右傾倒的,拉力平衡都屬於力量地表現。
-
10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中的力量從哪裡來?這個說法不合適。
難道書法中的力可以計量嗎?有幾匹馬力?
書法中只有力感,是一種筆畫所體現的厚重有力的感覺,而非真的力量。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筆力千鈞,等等。
而且,筆力並非死力,並非用毛筆下大力書寫就能寫出力感,並非筆畫寫得筆直或硬挺就是有力。這些硬力或死力,只能是文字書寫的筆力,而非書法的筆力。
為什麼?書法草創之初,東漢蔡邕就給筆力定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請注意,並非枯骨幹柴之硬力,而是有血有肉有筋有膚之力,是活的力,是錦裡藏針棉裹鐵。
這種活的書法之力是從哪裡來的?很簡單,是從筆法中來,合筆法了就能寫出鋒來、寫出力來;是從運腕中來,能運腕了很快就能寫出合筆法的有筆力的筆畫。沈尹默詩說:腕力遒時字始工。
為什麼古人談筆法只說幾個字?如印印泥、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因為這就是合筆法後書法筆畫的形式感覺,即具體的筆力感覺。寫不出這種中鋒圓潤的肌膚之麗,就不合筆法,就沒有筆力,就不是書法,只是日常實用書寫,充其量也只是很漂亮的寫經體、館閣體。缺少活力,缺少內涵,缺少神韻。
那麼合筆法的筆力感覺即錐畫沙等力感具體是什麼樣的?請看附圖:1一3,顏真卿。4一6,懷素。7一9,米芾。
-
11 # 申正義文
我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通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就是“這字有勁兒沒勁兒”,這說的是寫字的力度即線條的力感。
書法是透過點畫線條來表現客觀物象的運動和主觀情感的藝術。因此點畫線條是其主要審美因素。而點畫線條之美,首先在於有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一般意義上物理的力度,它是生命的力量。
歷代眾多的書家十分講究中鋒用筆,萬毫齊力。這種力量源自於書家長期積累的功力、技巧和智慧,而且也表現了書家內在精神世界的深度。那麼這種用筆有力是如何做到的呢?首要是用筆要“實”。就是說在保持中鋒行筆的同時,要讓運筆的力量實實在在地透過筆毫注入到點畫線條之中。清包世臣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用筆的力感是需要長時間下功夫積累的,有的書家窮其一生也不曾著其邊際,要達到用筆精熟老辣,點畫線條沉著有力,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境界。正是筆力透入紙背,字跡才能躍然紙外,顯示出書法的精氣神,給人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鼓舞。
(以下為本人習作,敬請書友們指教)
-
12 # 無憂谷逍遙子
書法用力與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功法一致
虞世南《筆髓論》有:
指意用筆須手腕輕虛。虞安吉雲: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成書邪!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
孫過庭《書譜》中提出了“五乖五合”
原文: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兩位古代書法巨匠關於書法書寫的要領差不多,都強調“澄心靜氣”,把全身意念集中於毫尖,筆隨意動,揮灑自如,才能創作出流傳千古的法帖。
太極拳盤架子口訣:
心率氣行布四稍,頂靈身端蓄腿腰,
神舒體逸守丹田,虛實變化因意高,
動中寓靜靜猶動,園中有直直亦園,
太極一元多辯證,陰陽兩儀不固定。
這個拳決要求在行功時,心靜氣和,全神貫注,以意領氣,隨曲就伸,神氣內斂,非常符合《筆髓論》及《書譜》中的書法要訣。
因此,書法中的力量來自於人體的精氣神,只有把全身精氣灌注於鋒毫,才能寫出真正的書法!
-
13 # 老木蟠龍
書法中的力量不是來自書寫的人的腰上。有些人現場寫字,腰扭的比跳舞的幅度都大。胳膊扭的差點人都要倒下去。但那是不起作用的。有些人寫字,雲淡風輕,隨和自然,但寫的字很有力量。這到底是為什麼?
書法中的力量來自於運腕。寫字時,隨著字的筆畫,手腕的力量運於筆上,便有了輕重緩急,而這種輕重緩急就是書法中的力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運筆的輕重。運筆時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該重重,該輕輕。這其實就是一個提按的過程。每一筆每一畫,都要有輕重之分。比如楷書中的橫,我們一般下筆要重,行筆要輕,住筆要重。折筆中折的部分要重。下行時要輕輕提筆。這樣的輕重運筆,就使字顯得很有骨力。
第二,運筆的緩急。運筆時,不要勻速行筆。如果那樣寫的字就跟畫的一樣,毫無力量。要講究有快有慢,這樣寫的字就有乾溼枯澀的變化。這樣的筆畫也就顯出了力道。最溼的筆畫,就成了張默,這是王鐸常用的方法。看起來一大黑色塊,但在整幅作品中顯得很有力道。最枯的筆畫,就是飛白。顯得枯瘦細硬。
第三,筆勢的力量。筆勢,主要表現在字的形體特點上。其點畫的形狀要寫得有力量。比如豎畫,楷書中往往寫得很直,這樣感覺很有力量。而行草中,又往往有意寫得彎一點,就像一張弓一樣,積蓄著力量。
當然,書法中的力量不至於這些。比如向背,側倚,呼應,大小,連帶等等,這些都能產生力量。
以上純是個人的觀點,如果說的不對,敬請批評指正!
-
14 # 吉峰的文藝視界
書法中的力量一般又稱筆力。筆力從哪裡來,從正確的用筆方法中來。正確的用筆是中鋒行筆。所謂中鋒行筆,也就是筆鋒在畫中。我們欣賞李斯的書法,鐵畫銀鉤、彎金屈鐵、力能扛鼎;顏真卿的楷書,筆力千釣,雄強渾厚、氣象開闊。就是運筆中鋒寫出來的。
而要使鋒在畫中,起筆要逆鋒,逆鋒起筆才能取勢,取勢也就是“得勢”,得勢也就是將筆鋒平鋪紙上,筆在紙上執行,筆與紙產生摩擦,逆勢而行,如逆水行舟。行筆有了著力點,就能將渾身之貫通到鋒尖。這樣寫出來的筆畫,步步為實,勁力飽滿,力沉神浮。
如果用筆不當,不得中鋒行筆法,就會力在指上,再怎麼用力也不能貫通到毫端,行筆就會一滑而過,這樣寫出來的筆畫是沒有力道的,也就是沒有力量。
-
15 # 之永書法
筆力從何而來?《道德經》雲:“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裡老子說所謂“天”道,就好象彎弓射箭,本來強直的弓,要被弄彎以便上弦,這時弓將受到抑制;本來柔曲無力的弦,卻因此擁有能量,獲得了力量補償。於是,本來強硬有餘的受到了約制,本來柔弱無力的因此得到強化。關鍵是,只有整合在一個共同體內,雙方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一支筆,杆象弓,毫象弦,陰陽相濟,給杆以壓力,毫的彎曲自然產生張力,張伯榮先生《中國書法筆力分析》分析張力以及用筆的壓力關係認為,“張力用筆主要是靠筆毫的張力寫字,包括手腕施加的力和筆毫彎曲產生的反彈力。由於筆管向筆畫行進的相反方向傾斜,筆毫的彎曲很大,此時筆毫會有一反彈力”。 筆力來自彈力,這是沒有問題的,筆的軟硬決定了彈力的大小,硬毫彈力相較軟毫則比較大。張懷瓘也以射箭作比:“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遠,用近則中物而深人,為勢有餘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為勢已盡矣。”就筆力而言,確實是這樣,但我們要知道,按筆的力是垂直的,但行筆實在一個平面上,點畫最後顯現的也是在紙面上。如果象射箭,拉開弓,然後一鬆手,箭就射出去了,用筆可以這樣嗎?顯然不可以。
書寫是要將按下筆垂直的力最後要轉化為平面的力,這就需要在按筆時,需要知道執行的方向,然後藉助於筆管向筆畫行進的相反方向傾斜,調整,然後下按,使得筆鋒向行筆方向彎曲,利用其筆毫彎曲產生的反彈力,逐漸釋放出其彈力,這樣才能使筆得力。如何逐漸釋放?這才是筆法的大關鍵,現代人經常說的提按,按筆給力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自己又把筆提起來,就相當於拉開弓,然後又自己鬆掉了一部分力,箭如何射深射遠,應該是給了筆按力,讓筆自己去釋放其彈力,就像弓弦一樣,這樣才能使其力不會損失。
張開的弓具有勢能,故在釋放勢能時射出去箭,而弓弦再恢復到原狀,以便下一次拉弓。所以書寫過程中,就是要不斷的按筆,釋放,再按筆的過程,釋放力不能提筆,而是用轉腕或者行筆過程中自然釋放。用筆就是行駐,而要表現出張力,就必須先讓筆有彈力,再來釋放其彈力,形成點畫的力感,這樣也形成書寫基本的節奏。書寫的力感不是簡單的張力就可以解決問題,書論中頻繁出現“得勢”,也就是說,書寫得過程中要始終使筆保持“得勢”的狀態,才能保證書寫高質量的完成。
在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有宋翼被鍾繇學書的故事:“昔宋翼常作此書(即方整齊平之體)。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陳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曲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對於書法中的任何點畫,書寫時三過折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法度,王羲之“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常被後人誤讀,此處之“一波”,不僅僅指捺畫,而是統言任何一個單一點畫,從後面幾句也可以看到都有“三折”之意,可與王僧虔《筆意贊》“努如植槊,勒若橫釘”相參,我們不能簡單理解為努象一根直的槍桿,勒象一個橫著的釘子,這裡要被理解為動作,向地上插根杆子,需要幾下才能插好,向牆上釘個釘子,需要敲擊幾下才對。這樣理解下面的幾句,就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其實後世有很多的書家都是這樣理解的,宋董逌《廣川書跋》雲:“每為一畫則三過筆。” 南宋姜夔《續書譜》雲:“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元人《書法三昧》也雲:“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這樣書寫的點畫,也就符合我們一再強調的S波形曲線的動感性。
雖然寫成得書法作品給我們印象是靜止不動的,這樣得書寫可以讓我們在靜止中動感和方向性。無論橫還是豎,都不是物理上的水平直線或是垂直的直線,而是橫著的“S”或是豎著的“S”,透過上下、左右的起伏和搖擺,形成動態的平衡,這一起一伏、一搖一擺,一根普通的線條也就具有了上下、左右、峰谷、動靜、剛柔和陰陽,這種線條是活的、動的,自然也就充滿生命力,也更加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精神。
《玉堂禁經》:“又有用筆腕下起伏之法,用則有勢,字無常形。”起伏與我們現代人說的提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和彈琴是一樣的道理,手臂僵硬的人,音樂的起伏、節奏感會很差。前文的指法主要講手指的作用,這裡的九用筆,是指、腕、筆與紙共同運用,筆與紙接觸而產生的不同筆效果。孫過庭雲:“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九用筆,就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技術手段。《書譜》說“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用筆產生體勢,《玉堂禁經》也說:“用筆,豈止於起伏蹲馭,其要在偏旁向背。”
九用筆主要是要解決書寫中點畫的形態向背問題,九用筆中,“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
“趯”字有兩個音,一個通“躍”,另一個音念(tì),是永字八法其中一法,這裡我們用“躍”意。《說文·走部》:“趯,踴也。”段注:“躍也。足部曰:‘躍,迅也。’”行筆如跳躍樣,但要“緊御澀進”,然後筆鋒頂住紙象“錐畫石”,這個就是節奏,用力,釋放,用力的過程,也就是前文所討論的疾勢。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意》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型自然雄媚之謂乎?”徐謙《筆法探微》說:“欲使筆動,必如波瀾之起伏”這一用筆是行筆過程中的主要用筆形式,“努如植槊”也是這個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握緊筆,透過指法與腕的配合,指法的靈活變化來完成,這也可以使書寫點畫形態具有動感,如同一種頻閃效果,用相似而又連續變化的筆觸來造成強烈的運動效果,阿恩海姆認為,透過這種方法,能夠表現物體的內在變化,能夠把物體知覺成一個活動的知覺整體,這一知覺整體的活動性,又因各個片斷的互相重疊而得到大大加強,筆觸的相互重疊加強頻閃運動效果,使作品增強運動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不但可使點畫擺脫點畫“狀如運算元”的狀況,而且是點畫現得更有力度和活力。
-
16 # 任延梅1
書法的力量都是從智慧中來的哦!賢人說“書為心畫”,最真實的反映了書法的真諦。紙是舞臺,筆是道具,書品才是心靈之佳作。用心才能寫好字,心情越好,作品越佳!心靈也是智慧的視窗,書法怡情,智慧人生,讓我們去共同追求吧!
-
17 # 大方書法工作室
我以體會而答:正確結構是底子,剛勁有力是架子,豐潤平衡是飾子……這三方做得協調便見作品有勢蘊趣而顯出這方面的效果了。勢:躍躍欲動,張膀欲飛未飛之際。不合意請原諒。
-
18 # 鬱香墨
友,你好。問,書法中的力是從哪裡出?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書法中的力是從心裡出。心,生氣,生力,生魄,生動,簡稱心力。書法,就是鼓的是你的心勁,由心傳動思想形成一股合力帶動你的肢體順勢發力而形成。它的最大特徵與體力勞動不同,體力勞動累的是脾,書法累的是心。如果你的心氣好,心力足,書法作品顯的虎虎生威,光彩照人。反之,書法裡的字,筆劃等等顯的疲憊不堪,沒有精氣神之感。
-
19 # 鵬鳥齋老李
書法的力量,首先體現在書法自身的形象與神采上。一個出色的書法家,他創造的作品,應該是筆力、功力、眼力三者的最佳組合體。我們通常形容一個書家: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寫字有勁,寫字帶勁就是這個道理。書法也是創造,其作品是否達到形象與神采的完美統一,要求書寫者在大量練習,熟中生巧之中,擺佈好作品的點畫、結構、篇章、佈局及神韻上。古代書論家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也是這個道理。作品有力度,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如趙孟頫所言"千古不易"的中鋒用筆;如聖教蘭亭中的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如米芾的刷字,斜勢,不對稱。總之,書法作品通篇貫穿著書家注意力,或奔放,或遲滯,或端莊,或深厚,有板有眼,用墨鮮明,立體渾圓而不是薄片。唯有如此,書法的力道就會躍然紙上。
除此之外,書法之力,還體現在外部上,主要是人力上。清代學者講,書法要有力(不是物理之力,是外部感知意象有力),依靠的是個人臂力,肘力,指力,腕力。有人講全身之力或吃奶之力,來作用於線條結構上。這種外力,很好理解,無需多說。
綜上所述,書法的力度不是單一的抽象的。它是速度與力量之美,它是神采與氣韻之美,它是厚重與多彩之美,也是律動與變化之美。前提是:合古法!
-
20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書法上所說的力量感,實質上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感觀效果,即所謂讓人覺得很有氣勢、法度,或表現古拙,或顯示優雅……這些特徵源自用筆技法和藝術手法。主要指筆畫形制與線條質感,以及字形姿態,乃至章法氣勢等,具有明顯的發力特徵,或剛或柔,有快有慢,就像武術套路中某一個技擊動作亮相。
書法是文化現象,講求內涵,相當於太極拳、八卦掌,注重內力。雖然不像體育運動專案那樣講求運用身體的力量,並且需要經過長期的進行肢體肌能訓練,但是,想表現節奏感、力度感,還是需要專門訓練的。比如,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過筆法,都有特定的技術規範要求,如何巧妙的施展指法、腕法、肘法、身法,或者說怎麼發力,使筆鋒彈性發揮效力,這些運用技法要領,只有透過系統的筆法基本功訓練才能掌握,如果沒有這個過程,肯定讀不懂原帖技法精要是什麼,也就無法獲得精髓,自然,創作就用不上了。
所謂書為心畫,說的是書法作品必須有意境、有情調,決不是隨便找個文字內容,大筆一揮而就,抄寫文稿似的。意到鋒端、力透紙背、椎劃沙……都是技法基本功紮實的體現。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懂書法美學原理,尤其是要懂什麼是字外功夫,並且要有針對性的修煉。
回覆列表
書法的練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可急於求成!要循速漸進,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耐住性格,尊尋古帖慢慢練習,有時十年甚至二十年也看不出效果,如果這時候放棄不練,那將大錯特錯,也許某一天,你的書法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脫胎換骨的大改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