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靈成長空間
-
2 # 老馬還是個小朋友
經典名言
作為我們的祖先,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始祖,他們的思想源遠流長,一直影響著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其中不乏一些至理名言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比如: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生活感悟孔子的這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的是對遠方來的朋友表示歡迎。我想在現實生活中,多了一個朋友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就算這個朋友再不濟,也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多了吧。少一些虛情假意,利益謀劃,廣結善緣,真誠的對待每一位友人,相信自然可以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過得快樂幸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能夠換位思考,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一定也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現在不論生活還是職場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個人的目的性都越來越強,很少能夠更多的去主動關心別人的感受,這樣往往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反而適得其反。比如,一個領導確實很忙,有更緊急的工作要做,如果那領導把手上一件繁瑣的事情直接讓手下去做,那手下嘴上不說,心裡也一定會不痛快。但是如果領導稍微有點耐心,先問問手下忙不忙,能不能幫忙做一個事情,自己確實忙不過來了,那這個手下的感受肯定不一樣。所以,換位思考很重要,環境和諧了,才能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這句話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這更是一種大格局,如果真的能夠領會並運用,那生活豈有不和諧的道理。
總結所以說先賢們是很厲害的,早在幾千年前,他們就悟出了生活的真諦,如果能夠領悟其一二,相信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夠遊刃有餘,永遠快樂幸福。
-
3 # 成長伴書行
剋制住自己的慾望,幸福和快樂就會到來。幸福就是這樣的簡單,如果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那麼你就會越來越偏離幸福。結合現代實際的情況,幸福就是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美好的家庭、人脈,圍繞這三點探討下。
五十而知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孔子口中的天命就是天降的使命,所以才周遊各國。而在我看來,你要不斷的探尋自己的天賦,儘早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不是一味的懶惰,這樣永遠都是在替別人而打工。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孔子非常講究愛人,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對於家庭來說這點很重要,說到底這都是人性在作怪,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尤其是面對家庭的時候,因為特殊的關係,讓我們忽略了這點本質。
克己復禮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孔子和老子都說在於別人交往的時候,到懂得剋制自己的貪婪,尤其是現在做生意的,講究的就是一個誠心誠意,一定要按照圈子裡的規矩而行事,切忌不要動貪念,否則最終出局的人就是你。
總結想要幸福和快樂其實很簡單,持續做好自己就可以,不用過多的貪求很多東西,不用對別人過分的要求,就是最簡單的快樂和幸福。祝願大家每天都能幸福快樂!
-
4 # 佛曰三哥
他們是很有智慧,但那是他們的智慧!你想用他們的智慧去尋求快樂、幸福!那是不可能的,還是想想如何用自己的腦子吧!!
-
5 # 紅塵法遠
你好,孔子和老子確實很有智慧,但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因為他們的智慧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透過他們教授的方法使我們也能夠獲得跟他們一樣的智慧。但這個智慧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一旦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智慧,那麼自然也就能夠活得快樂和幸福。
孔子和老子的智慧是什麼?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知,也就是證到大道。
能夠掌握了宇宙自然的規律,又能夠使自己的身心都符合宇宙自然的規律,那幸福快樂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
如何獲得這種智慧呢?《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之道,就是成人之道,也就是我們想獲得快樂幸福人生之道。怎麼能夠獲得呢?就是要止於至善。
透過戒除不符合宇宙自然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止於至善”;使自己的身心擁有足夠的定力,這就是“而後有定”,不被外在的虛幻的事物所迷惑,就是“安而後能慮”,進而生起真正的智慧來看清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律,也就達到了“慮而後能得”。
這是宇宙不變地自然規律,也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法則。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老子所說的道,則是更為究竟的大道,並講述了人如何效法天地,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揭示了人從後天修證先天之道的方法。
掌握和符合自然的規律都需要透過修行來達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透過修行的方法所獲得的,就是與孔子和老子等聖賢一樣自己本有的智慧。
這個智慧本來就在我們的內心之中,只不過需要透過修行的方法來恢復而已。當恢復了本有的智慧時,才能明白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恢復自己本有的智慧,這個智慧在聖人那裡一點都沒有多,在我們內心也一點沒有少。這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眾生都具有跟佛一樣的智慧和德能,只是因為妄想和執著,所以沒有證到而已。”
讓我們學會聖賢們教授的方法,恢復我們和他們一樣本有的智慧,一起朝幸福快樂的生活前行吧。
-
6 # 江南義陳志在文武
都說孔子和老子還有智慧,我們該如何應用他們的智慧活得更快樂,幸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知道老子與孔子的關係、排序。
首先,老子年齡比孔子大,老子是長輩。
其次,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孔子算是學生。
《老子韓非子列傳》中孔子問禮於老子。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嬌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知者,若是而已。老子說,你所說的這些古人屍骨已經腐朽了,只是他們的語言論還在,就像在耳邊剛剛說過一樣。
有德性的人,則兼善天下;沒有機會的人則獨善其身。真正有智慧的富人,都深藏不露,裝扮成窮苦的樣子。
有德行的人,深懷大德,看上去卻很愚鈍木納的樣子。
捨棄你身上的驕氣和追求的執念;捨棄你外在的表相和不切實際的志向。
這些對你的人生價值,是沒有幫助的東西,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而已。
這就是當年孔子問禮老子的回答。
老子所說的話,就是告訴我們追求學問的態度,、立身處事、修心養性,治國救人的道理。
老子和孔子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們幾千年前的名言,如今仍然給人予生活智慧的啟迪。茲列舉二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色彩的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傷害視力;長期音樂的大聲喧囂使人失去聽覺;酸甜苦辣鹹太重的美食口味,使人舌不辨味;縱情山水狩獵使人心如Mustang,一發不可收。奇珍異寶使人往往心起歹念。
所以有修養的人,應當捨棄物慾的誘惑,或名不符實的虛名,保持簡樸而又知足的生活。
老子向我們闡明:人的一切行為,吃、喝、玩、樂,一定要有節制,要適度。不能過了,過了就損傷我們的身心。
正是由於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能感知、分辨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緣映象。
人有七情六慾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六種意識。
而怒傷肝,恐傷腎、喜傷心……
人就被七情六慾所傷。情深不壽!
所以有人說,人間有味是清歡。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的美與醜,都是相對比較而言的。
有和無相對而生;難和易互相轉化;長和短相比較而顯現;高和下相對而存在;音節和旋律相互和諧;先和後相隨才有次序。
所以聖人用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人間物事。不用發號施令,讓萬物自然的生產而不去人為的干預。讓它休養生息,自由發展。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審美不同、慾望不同,品格德性不同,遂而產生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有了了分別心,產生了或平和;或無私;或自私;或貪婪。
殊不知一切的物事,都是相對而言的。
看清了事物真相,我們就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來辨正對待人和事。這樣才沒有紛爭是非,沒有紛爭也就沒得與失,也就沒憂愁和煩惱。
孔子:
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原文:“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馳,文武之道也。”
意思是說百日的勞苦,一天的歡樂,這是君主的恩澤,不是你所瞭解的。
每日辛勤勞苦,卻不休息,連君王也做不到。
而只放任享樂卻不努力,君王也做不到,人能夠勞逸結合,有緊有松才能得到真正的休養生息。
現代的生活節奏太快,往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太多人為了生活,夢想而奔波。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緊張,不知勞苦地工作,熬夜加班,時間一長,無法負重。往往心力交瘁,倉卒而終。
孔子提醒我們,學習、工作、生活應該鬆緊有度。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身體,才有其它的可能。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是一種積極的狀態,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一個人持之以恆地學習,對人的學識修養和大腦都有好處。可以陶治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養。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使人的精神處於一種穩定、良好的精神狀態。
……
老子和孔子的智慧博大精深,透過書籍而得以傳承幾千年,要想得到心靈的寧靜,生活的快樂和幸福,惟有安靜下來,與聖賢們的思想相互往來。
-
7 # 誠心走天下2
提這個問題的樓主不僅沒有歷史知識,而且是個沒有思想思維的虛幻主義者。
老子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大臣,後周朝衰敗時,很可能受到排擠,所以他辭官歸隱,退居民間。後來不知去向,可想而知他也是為生活而勞碌,為生存而受別人打擊,經受過不平凡的生活。
孔子也是一個教育者,他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受盡含辛茹苦,他那樣不畏艱辛,不懼下恥,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後生存快樂和幸福,他也知道人生要快樂和幸福就得自己去爭取,去創造。根據流傳他們的事蹟,雖有超人的智慧,但是都為了生活而沒有得到快樂和幸福。
所謂快樂和幸福,就是人到了什麼處境的情況下,睡覺不做夢,醒來開心,衣食豐足,無憂無愁,天天逍遙自在的生活境界。世上有這樣的人生嗎?可以肯定地說:設有,世上根本就沒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人從呱呱落地,就己經註定了生,老,病,死,苦的磨難。人要生存就得要物質,沒有物質就會死亡,因而就得從事生產勞動,世上沒有人為你的生存而買單。因此:就得走出困境,從艱辛的道路上而求生存,從事各種生產力取得物質。要取得物質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勞累汗水。
思想史是思想者的領地,哲學是思維概念。我認為人在生活中並不是如何運用先人的智慧而得到快樂和幸福,而是隻有知道快樂和幸福的人才是真正的得到快樂和幸福。
-
8 # 劍刀竹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人們都追求更快樂幸福的生活,但這需要智慧。智慧的用途也正是使人有更快樂幸福的生活。學習智慧總該學習人類歷史上最高的智慧,在中國就是孔子老子了。那麼,我們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活得更快樂、幸福?
回覆列表
人生如開車,既要知道前進方向,又要知道怎麼開才能到達。生活也一樣,既要知道生命該向何方,又要知道如何才能到達,這樣才能活得充實、明白、坦然,有發自生命深處的快樂與幸福。而為我們提供人生方向的就是孔子,教我們處世的就是老子。
親情:孔子的生命從此出發《論語》中的一個故事頗能說明孔子認為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一次,孔子的學生宰我前來請教:“按禮的規定,父母去世,君子要守孝三年。這期間君子不能處理國家大事,國家會亂套的。依我看,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反問宰我:“父母去世後,冷冰冰的躺在墳墓裡,而你卻雞鴨魚肉、錦衣玉食。這樣做你心安嗎?”宰我說:“我覺得這樣做沒問題,很心安。”孔子怒說:“你就心安吧!真正的君子在父母去世後傷痛欲絕,所以吃東西不覺得香,更無心享樂!”宰我離開後,孔子說:“宰我真是無情無義!人三歲前都長在父母懷抱裡,這是多大的恩情!所以父母去世後子女都要守孝三年。宰我難道忘了他也曾在父母懷裡待了三年嗎?”從這故事可以看出,宰我是個現實主義者、享樂者。而孔子最在意的是人內心對父母的真情!在孔子看來為何有喪禮?就是因為子女內心對父母的一片真情需要恰當的表達,這才有喪禮。可見孔子主張的道德、禮儀其根基都在人內心的真情。
在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看來,生命的方向就存在於我麼內心最自然、最純真、無邪無假的情感裡!親情是這種情感的典型代表。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在某些時刻,你的內心被深深觸動,生起感恩、神聖、至美純真之類的情感?比如親人遭遇大難,你痛徹心扉,淚流滿面,不顧一切要守護他們。這就是生命自己在給自己指出方向!這種情感不可能偽裝,是人生命深處本質存在的自然流露。人只有在這種情感裡,才能獲得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滿足、快樂、幸福。情慾的一時滿足只能帶來暫時的刺激性愉悅,哪有發自內心深處的快樂與幸福呢!這就是孔子指出的生命的方向。
縱深思考而非簡單直接:老子教人的處世之道《老子》一書,重在破除常人處世的平面思維,學會以縱深思維處世。我們只有學會縱深思維,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有快樂、幸福的生活。
什麼是平面思維?就是隻看見當下看見的,為了達成目標,手段簡單直接。比如西醫,檢查顯示病人有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就使用抗生素等直接殺滅;檢查顯示病人得力惡性腫瘤,則手術放化療等直接殺滅。什麼是縱深思維?就是不只看見當下看見的,為了達到目標,手段是迂迴的、曲折的,而非簡單直接的。比如中醫,不只看見感染、腫瘤,更明白這些只是人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中醫更關心的這個有機體整體如何保持和諧穩定(治本),而非消滅這個消滅那個(治標)(當然這也很重要),故其手段往往看似和感染、腫瘤沒有絲毫關係,是迂迴的、曲折的。
再比如,革命時期,王明和博古主張直接進攻敵人城市,而毛澤東主張從農村包圍城市;王明博古堅持打陣地戰保衛根據地,毛澤東主張靈活的游擊戰,誘敵深入,透過“迂迴包抄”,迷惑敵人,贏得戰鬥。這就是平面思維和縱深思維的對比。
兩種思維的本質區別在於,縱深思維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全副面貌,這樣就明白,有時簡單直接的方法只會壞事,根本不能達到目標。《老子》一書如果用平面思維根本不能理解,比如他主張柔弱勝剛強、功成身退、甘居人下等,這些都要用縱深思維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