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姐不好惹6928
-
2 # mabing6628
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
3 # 快樂的囉嗦
二百五,就是250,眾所周知,這是一句罵人的話,華人都不管是做生意還是排號等等,都儘量避開這個數字。
二百五究竟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這句話罵人呢?
二百五,是指傻頭傻腦,又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很多用於口語調侃,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出自晚清吳妍人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二百五,雖說不是歷史悠遠,但還是有些來歷傳說。
源於戰國
戰國時期,有個縱橫家叫蘇秦,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因而受到大王賞識,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正當蘇秦為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來了刺客,當天不治身亡。
齊王大怒,下令捉拿兇手,可人海茫茫,哪裡去找?齊王想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命人將蘇秦的頭割下來,然後弄得滿頭滿臉的血,再將血淋淋的人頭掛在城門口,張貼黃榜,告知大家蘇秦是個內奸,齊王一直想殺他,如今被義士所除,大快人心,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前來領賞。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前來領賞,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所殺,齊王問他們千兩黃金四個人怎麼分,四人高興的說,四人平分,即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民間留下二百五的說法,被用來形容傻瓜、笨蛋和 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源於老秀才
說的是有個秀才,一生廢寢忘食也未能中舉,連個兒子也沒有,晚年心灰意冷,決定放棄考科舉。沒成想晚年竟然意外喜得兩子,秀才起名大兒子成事,小兒子敗事,從此專心教導他們讀書。
一天秀才要出門,交待妻子監督他們寫字,大兒子三百個字,小兒子二百個字。結果秀才回來妻子告訴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兒子都寫二百五十個字。
源於銀兩
從前有個傻瓜,家道中落,他去賣傳家寶貝,寶物上寫著“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賣的時候,對方跟他討價還價,只給了二百五十兩,別人見了就笑話他,笨蛋一個。從此人們把做事糊塗的人稱二百五。
古代人用銀子,一般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為“一封”,用紙包好,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與“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把瘋瘋癲癲的人叫二百五。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用於調侃,不是褒義詞,也絕非貶義詞,但是某些時候其實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
源於風水中的九宮飛星,九宮飛星即為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及九紫。其中二黑星和五黃星是兇星,五黃星是頭號大凶星,代表意外災難等,二黑次號兇星,代表病痛等,一,六,八為吉星,代表吉祥的好事,其他為一般的星,古代人最為慎重的是躲避二黑和五黃,因為是這兩個星是帶來災難的,所以生活中看到身邊不爭氣或看不慣的人,因為此類人也不一般,當然辦事不利,會給人帶來麻煩,就用二五來比喻,時間已久,就成了二百五一說,只能說對了一大半,百字沒做好解釋,二和五的解釋是比較靠譜的。
-
4 # 半支蓮6
據說,以前五百兩銀子是一封,半封銀子是二百五十兩。半封諧音“半瘋”——二百五。
對於智商正常,但常辦糊塗事的人,確實令人頭疼,不同地方都有一些“雅號”。比如煙臺叫“彪”、“潮彪”,“潮乎乎的”。上海叫“十三點”,是不是十二點是正點,十三點“過了”?想來是很雅的。
俗也好,雅也好,這種“戲謔”的語言都是對人不尊重,不能背後給人貼這樣的標籤,也不能當面嘲諷別人。語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形式。
-
5 # 天雨長風古法中醫
華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
6 # 花家名趣屋
“二百五”出自戰國的一個典故。
當年蘇秦是當時戰國的一個有名說客,他說服六個國家一起對付秦國,六國被他說服結盟,他被封為六國丞相。
他為六國相,一時風光無兩,得罪了很多人,特別是秦國。
作為六國宰相他需要每個國家都去處理事情,正當他到齊國時,竟然被人殺了。
齊國國君很生氣也覺得丟人,一定要把刺客給抓住以示聖威,他想了個妙計:把蘇秦頭割下來,懸掛城門,還寫著,蘇秦是內奸,誰殺了他,速速來領獎一千兩黃金。
剛貼出告示,就來了四個人自稱是自己殺的。
齊國國君說,不許撒謊。
四個人堅持稱是自己殺的。
齊國國君問:你們四個人能分多少黃金?
四人想了想說:二百五。
齊國國君說: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砍了。
這四個替死鬼就因為貪錢財被殺了,齊國國君有了交代,不管真正的刺客。
真正的刺客是秦國派來的,正在逍遙法外。蘇秦的六國結盟讓秦國有壓力又有威脅,殺了他結盟就散了。同時秦國也是給予六國一個震懾效果,你敢結盟我就敢殺。
從此人們稱傻瓜,笨蛋和被財色迷惑的人為“二百五”,它也跟著時代的潮流進入後世眼中。
現代人們也用“二百五”形容笨蛋和傻瓜。
四川話常說,你這個瓜娃子,你這個二百五,其實有時候不一定說你是傻瓜和笨蛋,只是一聲嘆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一種找不到詞,又不能不說,只能說你這個“二百五”啊。
“二百五”一般還是指笨蛋的意思,現代很少會形容被財色迷惑的人。
比如說,有人做錯事,有人被騙了,有人說錯話,有人不知如何做等等,另外的人就對他說,你真是個“二百五”。
曾經有一個歌手“伍佰”,剛出來很火,我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說,你是兩個二百五呀。其實這只是玩笑,也有說你是兩個笨蛋的意思。
有些人還把他當做“口頭禪”,時不時說著說著就冒出一句,你是“二百五”呀,給你“二百五”。
現代網路發達,“二百五”已經不新鮮了,有了很多的詞彙代替,比如重慶人喜歡說“瓜娃子”,還有其他的詞比如“呆子”“蠢驢”“呆瓜”“呆萌”“傻逼呀”等等分擔了“二百五”在現實中的運用。
在我看來“二百五”它就是個罵人的話,現代社會講究文明,還是少用為妙。
罵人的詞常掛嘴邊是不對的,影響自己的形象和威望,會給人一種不穩重不成熟的感覺,說多了讓人反感。
-
7 # 天睛970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我不管二百五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故事?來瞧瞧。
1.瓜分黃金250兩的歷史淵源: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有著六國帥印的蘇秦竟然被人暗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鐵定的軍事紀律,誰有這樣的膽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讓齊王大怒。
為了替蘇秦報仇,他讓人割下蘇秦的頭,掛在城門上,並貼了懸賞廣告。說蘇秦是內奸,殺得好,為了懲奸揚忠,決定懸賞千兩黃金,望殺人英雄前來領賞。
告示一貼出,就有四個人來邀功,堅持說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問千兩黃金他們怎麼分,他們說每人250。這下齊王火了,怒喝:“把這四個‘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2.半瘋和半吊子的故事
古代每500兩銀子為一封,250兩銀子可不就為半封嗎?人們透過諧音,罵人“半瘋”,嘿嘿,就說成“二百五”了,半瘋不傻的可不就是罵人嗎?
我還聽說,古代銅錢外圓內方,中間有個方孔,用繩子串起來,便於計算與攜帶,1000文錢為一吊,500文錢為半吊,250半吊的一半,不成吊,也就有不成調,不著調的意思。
那麼二百五就成了不著調,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為魯莽的人。久而久之,罵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
8 # 文化點心
“二百五”可以稱為是我們的國罵,人們大都知道其意思,指一些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傻里傻氣、冒失莽撞、經常出洋相的人。與它有相同意思的還有“半吊子”,它們系同一淵源。想搞明白“二百五”的來歷,先要講清楚“半吊子”。
它們的出身與中國古代的錢幣文化有關。
中國古代的錢幣大多是外圓中間有方形孔洞,所以也稱作“孔方兄”。為便於攜帶,一般用繩子串起來,穿銅錢的繩子在漢代的時候被稱作“貫”。如《史記·平準書》中說:“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指的就是繩子已經朽爛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貫”演變成貨幣計量單位,“一貫”等於一千文錢(銅錢正面鑄有文字,故一枚銅錢又稱“一文”)。到了清代,估計是因為一串錢提起時向下垂吊,“一貫”錢又被形象地稱為“一吊”錢。 自然,“半吊”就是五百文,因為不夠一吊的數量,便演化而用來比喻人的心眼不足,漸漸地,“半吊子”就成了不靠譜人的代名詞了。1926年,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曲叫做《半吊子賣鞋》,充分說明那之前就有了“半吊子”的說法。
關於“二百五”的來歷,說法有十多種,但牽強附會者居多,而由“半吊子”引申而來這一說法比較符合實際。因為“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那也就是說比“半吊子”還不如,損人的層次又高了一級。不過,“二百五”的說法一開始的時候肯定影響很小,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真正讓它影響大起來的,是藝術的力量。
1913年,上海推出了一部電影短片叫《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主角是一位名叫“二百五”的農民,因為是第一次由農村進城裡去,類似後來高曉聲的小說《陳奐生上城》,不懂規矩,傻氣四溢,搞出很多鬧劇,讓人不禁捧腹。這個電影影響很大,“二百五”不脛而走,成了傻里傻氣的代名詞。1949年,上海又推出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為什麼主角要叫做“二百五”呢?這說明當時“二百五”的說法已經在民間有了很大的市場,只不過,它的意思基本上是指傻傻呆呆並帶有點好笑可愛之意,甚至還有些正直的成分,還沒有完全的貶義和罵人的意思。但此後,“二百五”的說法越來越盛大,幾乎傳遍全國,其意思也在時間長河中漸漸演化。
可見,“半吊子”、“二百五”成為罵人的話,都是經歷了民間長時間的演變,才成了現在的意思。在中國北方,有時人們還用“二”來簡化它們,比如說你這個人真“二”,就是說這個人是個“半吊子”、“二百五”。
-
9 # 知艾堂艾製品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世人常把它和這些詞聯絡在一起:白痴、笨蛋、傻瓜、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好出洋相等。
“二百五”的出處傳說,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戰國時期風雲人物、縱橫家,被六國封相的蘇秦在齊國效力時,不幸被刺客殺死,刺客逃逸。齊王聽到訊息震驚之餘,定下“引蛇出洞”之計:貼出皇榜,說蘇秦種種不是,死有餘辜。早想殺之,苦於沒有辦法,今有義士為民除害,犒賞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結果皇榜一出,竟同時有四個人來領賞,都言辭鑿鑿的說是蘇秦為自己所殺。恨的咬牙切齒的齊王故意問這黃金怎麼分?四個人還高興的說,那就每人二百五十兩吧。齊王毫不遲疑的說: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自此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
2,相傳一傻子偷家中寶貝去賣,此寶貝上面貼有價籤:值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賣的時候買方只給二百五兩,傻子想著也沒有差多少,就同意了。隨後二百五的小名,不脛而走。
3,有一種賭博用的器具,叫牌九,其中有兩張牌面是“二板”(音)和“么五”(音)。如果同時拿到這兩張牌,就是整個牌面裡面點值最小的。後來人們用“二板五”來戲稱什麼事也管不住、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二板五”被叫偏成了“二百五”。
4,有一大半輩子都沒有高中的秀才,老年得子,並且連生兩子。高興之餘給兩字分別取名“成事”“敗事”。一次秀才外出,叮嚀妻子督促二字寫字,要求大兒子寫三百字,小兒子寫二百字。秀才回來時問結果,妻子答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剛好二百五。”
江湖傳言,不足為信,姑且聽之!
-
10 # 梅州尋葉
1、源於戰國故事。戰國時有一說客,名叫蘇秦,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2、源於唐朝故事。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人,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這說明了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傳至今,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成了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3、源於民間傳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4、源於推牌九。牌九係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 “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5、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6、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隻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7、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
11 # 劉敦傑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世人常把它和這些詞聯絡在一起:白痴、笨蛋、傻瓜、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好出洋相等。
“二百五”的出處傳說,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戰國時期風雲人物、縱橫家,被六國封相的蘇秦在齊國效力時,不幸被刺客殺死,刺客逃逸。齊王聽到訊息震驚之餘,定下“引蛇出洞”之計:貼出皇榜,說蘇秦種種不是,死有餘辜。早想殺之,苦於沒有辦法,今有義士為民除害,犒賞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結果皇榜一出,竟同時有四個人來領賞,都言辭鑿鑿的說是蘇秦為自己所殺。恨的咬牙切齒的齊王故意問這黃金怎麼分?四個人還高興的說,那就每人二百五十兩吧。齊王毫不遲疑的說: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自此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
2,相傳一傻子偷家中寶貝去賣,此寶貝上面貼有價籤:值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賣的時候買方只給二百五兩,傻子想著也沒有差多少,就同意了。隨後二百五的小名,不脛而走。
3,有一種賭博用的器具,叫牌九,其中有兩張牌面是“二板”(音)和“么五”(音)。如果同時拿到這兩張牌,就是整個牌面裡面點值最小的。後來人們用“二板五”來戲稱什麼事也管不住、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二板五”被叫偏成了“二百五”。
4,有一大半輩子都沒有高中的秀才,老年得子,並且連生兩子。高興之餘給兩字分別取名“成事”“敗事”。一次秀才外出,叮嚀妻子督促二字寫字,要求大兒子寫三百字,小兒子寫二百字。秀才回來時問結果,妻子答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剛好二百五。”
江湖傳言,不足為信,姑且聽之!
-
12 # Rice999999
“二百五”出自戰國的一個典故。
當年蘇秦是當時戰國的一個有名說客,他說服六個國家一起對付秦國,六國被他說服結盟,他被封為六國丞相。
他為六國相,一時風光無兩,得罪了很多人,特別是秦國。
作為六國宰相他需要每個國家都去處理事情,正當他到齊國時,竟然被人殺了。
齊國國君很生氣也覺得丟人,一定要把刺客給抓住以示聖威,他想了個妙計:把蘇秦頭割下來,懸掛城門,還寫著,蘇秦是內奸,誰殺了他,速速來領獎一千兩黃金。
剛貼出告示,就來了四個人自稱是自己殺的。
齊國國君說,不許撒謊。
四個人堅持稱是自己殺的。
齊國國君問:你們四個人能分多少黃金?
四人想了想說:二百五。
齊國國君說: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砍了。
這四個替死鬼就因為貪錢財被殺了,齊國國君有了交代,不管真正的刺客。
真正的刺客是秦國派來的,正在逍遙法外。蘇秦的六國結盟讓秦國有壓力又有威脅,殺了他結盟就散了。同時秦國也是給予六國一個震懾效果,你敢結盟我就敢殺。
從此人們稱傻瓜,笨蛋和被財色迷惑的人為“二百五”,它也跟著時代的潮流進入後世眼中。
現代人們也用“二百五”形容笨蛋和傻瓜。
四川話常說,你這個瓜娃子,你這個二百五,其實有時候不一定說你是傻瓜和笨蛋,只是一聲嘆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一種找不到詞,又不能不說,只能說你這個“二百五”啊。
“二百五”一般還是指笨蛋的意思,現代很少會形容被財色迷惑的人。
比如說,有人做錯事,有人被騙了,有人說錯話,有人不知如何做等等,另外的人就對他說,你真是個“二百五”。
曾經有一個歌手“伍佰”,剛出來很火,我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說,你是兩個二百五呀。其實這只是玩笑,也有說你是兩個笨蛋的意思。
有些人還把他當做“口頭禪”,時不時說著說著就冒出一句,你是“二百五”呀,給你“二百五”。
現代網路發達,“二百五”已經不新鮮了,有了很多的詞彙代替,比如重慶人喜歡說“瓜娃子”,還有其他的詞比如“呆子”“蠢驢”“呆瓜”“呆萌”“傻逼呀”等等分擔了“二百五”在現實中的運用。
在我看來“二百五”它就是個罵人的話,現代社會講究文明,還是少用為妙。
罵人的詞常掛嘴邊是不對的,影響自己的形象和威望,會給人一種不穩重不成熟的感覺,說多了讓人反感。
-
13 # 一點微言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二百五”本就一個平凡的數字,由於被人們寄託了特定的含意,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句罵人的話——“你是二百五!”“你就是個二百五!”
那麼,“250”這個普通的數字為什麼就演變成了罵人的話呢?其實,這個“二百五”也就平常所說的“二”也差不太多,無非說的這人可能有點傻或者東北話所言的“虎”。一般來說,在人們的口中,“二百五”指的就是傻頭傻腦、不諳世事而倔強莽撞的人,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出盡洋相的人,如此等等,這類人都有可能獲此“殊榮”,得到這頂帽子。嚴格來說,“二百五”肯定不是什麼好話,至少沒有什麼褒獎,但是貶義的成分並不算太重,只是有點調侃的口吻而已,並無絕對貶低之義。而這句話對誰講,也是有講究的,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可講,只是對自己比較親近之人、熟悉之人才可能調侃戲謔的,如果對生疏之人也來一句“二百五”,那可能招致麻煩。
對於“二百五”這個詞,還得追溯到古代一些典故和其演變歷史。試著查了一下,《說文》《爾雅》《辭源》《辭海》這些典籍,都沒找到有關無載,倒是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個詞條,但其解釋非常簡略,也說不出出處。
先來看看戰國蘇秦的一個故事。蘇秦是春秋戰國之大家,以遊說列國合縱抗秦而受到各國賞識,領六國相印,可謂一時權傾朝野。也許可能是樹大招風,樹敵眾多,所以他在齊國之時,遭遇刺客襲擊,重傷而死。
對於暴徒殺了齊王紅人這件事,齊王肯定很生氣,但苦於沒法找到證據,一時也抓不到兇手,所以他心生一計,決定不派人辦案,而是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城樓上,還張貼告示,說蘇秦是內奸,殺得好,還要重賞千金殺人義士。
告示一出,竟然真有人來領賞。自然這四人都咬定自己是兇手,無非是分得那一千兩黃金。對於這4個殺害蘇秦的兇手,齊王就問他們這千兩黃金如何分。在各人都無法拿出證據的情況下,4人達成一致,說那就每人二百五得了。
至此,齊王一聲令下:“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以後,民間便留下了這句“二百五”的說法,無非就是用來特指那些有點傻、有點笨之人。
當然,以上只是坊間流傳的一則小故事而已,是否真實並無從考究。其實,對於“二百五”這個詞,在民間有一種說法還是挺有道理的。據說,古代人的用錢多是用黃金白銀的,而用銀子的話是按兩來計量的,一般是五百兩就是個整數單位,並用紙包好,在古代包五百兩銀子就被稱為"一封",而封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了,但因為"半封"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便慢慢以此借喻為那些半傻半純、不諳世事或者有點瘋瘋癲癲的人稱做"二百五"。
而至於"二百五"的真正來源,由於無從查考,所以現在根本無從考究了,但至少我們給定俗成地都理解其意思,也就無傷大雅的了。但要說明的是,在我看來,"二百五"雖是粗話,但並不算厲害的罵人之語,主要體現為一種口語化的調侃戲謔吧,一般僅是用在較為親近之人或熟悉之人身上,生疏之人切莫亂用。
-
14 # 俚言雜談
二百五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屬於民間俚語。可想而知,以此雅號稱呼別人,當然算是罵人了。不過,算是講究技巧的,即拐著彎兒地罵人了。
(二百五,是說別人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
古時,一吊錢是一千文,所以,半吊子,就是500文大錢用繩子串在一起。多乎多?不多也。
引申開來,半吊子,就是暗指某人一知半解、半瓶子醋的意思啦。吊與調同音,半吊子,不就是不著調、不靠譜嗎?
二百五更慘,比半吊子還少一半,更加令人同情。 二百五的稱呼,是近代的民間戲劇當中的發明,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即興而出的金句吧。
你覺得,最近流行於網上的耗子尾汁之類的以訛傳訛,最終能成為新的俚語嗎?很難說哦。
據考證,二百五的說法,大約成於清代。民間俚語,是活生生的語言,是底層老百姓的發明創造,它也豐富了漢語的形象表達的能力。
與二百五相類似,馬虎一詞也是新的,也大約成於清代。馬虎是稀裡糊塗、瞎糊弄的意思。為什麼是馬虎,而不是牛虎或者貓虎呢?
估計,跟唐太宗李世民的爺爺李虎,把便溺用的“虎子”隨意改為“馬桶”有關。另外,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當中,也寫了一段牛犢看見馬來,誤以為是虎,結果,誤把馬頂死的故事。
二百五一詞,是老百姓的智慧創造,沒有那麼深奧,大機率,跟所謂的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無關。那些給二百五的故事添枝加葉、添油加醋的行為,也許,還真是有點二百五呢。畫蛇貼足的道理懂不懂?
-
15 # 愚公愛喝茶
山東大部分地區叫″二百五″為"半調子″就是老人認為二百五不著調,250(半調子)Ⅹ2二500(整調)所以,罵他(她)2百5半調子,也是多年來形成的罵人的話。
-
16 # 閒情逸致66
關於這個傳說有好幾個說法,我對二百五這個概念有獨特見解,我說的可能還靠譜點兒。
從前有一對新婚夫妻,晚上洞房花燭夜時,新娘說道:你給我五百兩銀子,我就跟你同房。新郎有點兒傻,就向母親要錢去了。母親感覺不對頭,知道兒媳婦騙兒子的銀子,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絕,就給了兒子二百五十兩銀子。新郎高興的不得了,見到媳婦就把銀子一扔,急得不得了,趕快上床叫媳婦同房,新娘數了數銀子,說道:你就這二百五啊?我要的是五百,你差一半。新郎第一次同房什麼也不懂,把“差一半”聽成了“插一半”,也算是把傻子新郎坑了一次。
就這樣一個二百五的故事演變下來了,現在通常用來指某人傻頭傻腦,不懂得人情世故,但是卻又倔強莽撞。說白了就是罵人的話,二百五也叫二五零或者倆五百,凡是涉及到二百五這個數字,都是把他多一或者少一,也得避開二百五。
-
17 # 老人新手新手
戰國時期,主張聯合的政治家蘇秦遊說,死於齊囯,齊王為追查兇手,貼出告示說,是誰謀殺蘇秦獎金千兩,於是有四人前來爭功,互爭不讓,於是齊王說,每人二百五,推出斬了!二百五從此得名
-
18 # 韓寶忠一一筆名一迎春
古代一百錢為一吊,二百五是兩吊半,就是二吊加半吊,簡稱二半吊子。
隨著民俗演義,二半吊子(250)就成了二流子,不入流的代號。
-
19 # 灤河石文化
我想這應該是不為什麼吧,起初的二百五恐怕也就是一串簡單的阿拉伯數字,怎麼變成罵人的詞彙的應該有一個過程。一些幽默的人特定的用語,一些聰明智慧的人責備或指責庸人懶人的口頭禪。慢慢的就被沿用了,就這個意思吧。
-
20 # 冰巔孤翠竹
過去的銀子十兩為一錠,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十兩即為半封,諧音半瘋。時間久了,民間漸漸用二百五(半瘋)來形容那些愚蠢莽撞之人。
回覆列表
二百五就是罵這個人缺心眼兒。就是說話做事兒不用大腦。不考慮後果。事兒出來了,有後悔莫及。說明這個人很二。是個半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