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我就知道一個,宋真宗趙禎,狸貓換太子。
36
回覆列表
  • 1 # 小先生348

    歷史上有很多的故事都是虛構的。

    第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的形象最早在《木蘭辭》中出現,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英勇無畏的女英雄的形象。但是花木蘭的真實性在歷史中是存疑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其人的存在,或許有其原型,但是木蘭從軍的存在的真實性不高。

    再一個就是“滿門忠烈楊家將。”

    楊家將的傳說是透過小說“楊家將”才廣為流傳的,其中真實存在的是老令公楊繼業,而其他的人物,則是小說虛構的了。

  • 2 # 什麼都要懂一點

    比如:

    《三國志》是史書,編撰於西晉,記錄的典故真實性較高。而《三國演義》卻是歷史類小說,虛構的典故較多。

    再比如: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和尚留下的歷史地理著作,但《西遊記》則是神話類小說。

    具體點:

    真實典故——白馬之盟、白登之圍(劉邦),渭水之盟(李世民),請君入甕(①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②宋·司馬光《·唐紀·則天皇后天授二年》。)

    源於歷史小說的虛構典故難分真假——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七進七出單騎救主、七擒七縱孟獲、三氣周瑜、連環計、空城計、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等。

    源於神話小說的虛構典故容易區別——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等。

    真假參差不齊的典故——孟姜女哭長城,史料記載確有“其人其事”,但各朝各代民間持續了深度的藝術加工。

  • 3 # 楊老師和他的學生們

    在歷時彌久的歲月長河中,發生了數不清道不盡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有些已經被歲月掩埋,至今不為人所知,而有些則隨著人們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至今日。在這中間也有許多讓人迷惑的事情,雖然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研究的知根知底,有了科學的官方解釋,全是虛構的,但是有些謊言至今還有人深信不疑,並且許多人還信以為真。 1.空城計。這個典故很多人都聽過,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曹魏的大都督,司馬懿率軍攻打蜀國。當時守城的正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因為事發突然,諸葛亮城中留守的部隊數量微乎其微,根本不是司馬懿大軍的對手。面對司馬懿數十萬雄師,諸葛亮心生一計,他命令人開啟城門,並且自己抱琴攜童端坐在城樓上,開始焚香彈琴,司馬懿本來就謹慎甚至有些疑神疑鬼,面對諸葛亮的淡定自若,司馬懿以為是中了埋伏,當即下令退兵。然而,這件事情確實假的,在正史當中雖然有發生,但是主角二人確實曹操和呂布,並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

    2.三英戰呂布

    《三國演義》中的“三英”即指劉備、關羽、張飛哥仨,實際上呂布是被孫堅所打敗。

    史實還原:

    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卓的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人也未曾參加,再說那時他們三人只是兵長,根本也就沒有資格且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呂布實為孫堅所擊退。

    據《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覆破走。”從中看出:呂布曾經兩敗於孫堅。

    3、鞭打督郵

    此乃劉備所為,非張飛也。

    史實還原:《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討黃巾有功,拜官安喜縣尉。督郵因公事到縣,劉備去拜謁,門下不給通報,劉備直闖而入,捆綁了督郵,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綬,掛在督郵的脖子上,把他綁在拴馬樁子上,棄官逃亡而去。

    還有很多經過民間或小說家的加工改編的歷史故事都是虛構的或者是張冠李戴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日常讀書時留意。

  • 4 # 史海逐浪大徐

    歷史虛構的典故很多,給你來幾個流傳最廣,也是最瞪掉眼睛的。

    1、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三義,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正史中只記載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並無提及三人義結金蘭。

    2、諸葛亮三氣周瑜。

    赤壁之戰最大功臣刻畫成了了心胸狹窄的反面形象。

    《三國志》中周瑜本傳記其為人“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孫權對周瑜的評價很高,說他“雄烈,膽略兼人”; 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

    《三國演義》對周瑜性格的刻畫同歷史真實差距之大,意在透過展示吳蜀矛盾,讓周瑜與諸葛亮鬥智鬥勇,從而烘托出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3、過五關斬六將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可以和“文聖”孔子相媲美的歷史人物,幾千年來,他的忠勇無雙的形象能夠深入人心,《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絕對居功至偉。

    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多數是虛構神話了的內容,特別是過五關斬六將。

    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非北上到河北,而且沒有攜兩位皇嫂,過五關斬六將之事也自然是虛構的。

    小說中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非諸葛亮所為,這是羅貫中借鑑歷史故事改編的內容。

    三國志中記載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

    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權安全返航。並且此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後五年。所以諸葛亮沒有借箭,而是借了故事。

  • 5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故是虛構的?我看過一些介紹,大家都知道《水滸傳》上寫得是清河縣武大郎是潘金蓮害死的。其實武大郎是明代的人,本名武植,身高超1.8米,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縣令。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縣潘家莊(後改為黃金莊)。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個孩子。武植早年貧苦,接受過好友黃堂的資助。武植做官後,黃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謀個一官半職。武植沒滿足他,為發洩心中怨恨,黃堂在回鄉路上四處編造武潘二人的“醜事”。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添油加醋。但黃堂回到家裡後,卻發現家裡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訴他,這是武植派人建的。黃堂無比懊惱,但他捏造的武潘倆人的醜惡形象,早已轟動四方,並被施耐庵寫進了小說《水滸傳》。這一事件,見於施耐庵後人的道歉詩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誌銘中得到了證明。

    “鍘美案”說的陳世美的故事,家喻戶曉。戲劇中的陳世美是個不折不扣的壞男人,但現實生活中的陳世美不僅是一個好丈夫,還是一個為政的好官。只因為當官期間得罪了人,才被惡意醜化。陳世美原名叫陳年穀,是明末清初的人,清順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胡夢蝶從均州到京城找陳世美求官,被他婉言拒絕。仇,胡大為不滿,他們接濟過陳世美,現在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二人懷恨而歸,途中,在河南南陽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世美。秦香蓮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蓮,是陳年穀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編戲人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蓮改成 秦香蓮,把陳年穀化名陳世美,並把事件發生的時間改為宋朝,由此也為鐵面無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項本不屬於他的“政績”。

  • 6 # 江左說書人

    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無數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已經被歲月掩埋,有的流傳至今。有些歷史典故還有人深信不疑,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幾個虛構的歷史典故吧。

    三殺三宥

    文中的歷史典故是這樣的:堯當政時,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處置一個人時,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一連三次說應當寬恕。因此天下人都害怕皋陶執法堅決,而讚美堯帝用刑寬容。

    有一個名叫四嶽的人曾經給堯提過建議:“鯀可以任用。”堯說“不可,鯀違抗命令,毀謗同族。”過後,他還是說“試用一下吧。”

    其實,這是蘇軾在九百多年前的考試時,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中證明聖人心意的歷史典故,其實在歷史文獻上根本就沒有記載,而這段對話實際所引的事例是周公的,出自於《禮記·文王世子》。

    空城計

    這個典故很多人都聽過,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曹魏的大都督,司馬懿率軍攻打蜀國。當時守城的正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因事發突然,諸葛亮城中留守的軍隊數量極少,根本不是司馬懿大軍的對手。

    這時,諸葛亮心生一計,他命人開啟城門,然後自己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因此,司馬懿以為中了埋伏,立刻下令退兵。

    然而,這件事卻是假的,歷史上雖有這樣的事,但主角是曹操和呂布。

    草船借箭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但在《魏略》中,所謂“草船借箭”卻是孫權所為。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正史中諸葛亮並沒有參與其中,所謂“草船借箭”卻是孫權所為。

    當然,像這樣虛構的歷史典故還有很多,我就分享這幾個故事吧。

  • 7 # 梅竹蘭松

    歷史是人記載下來的,而且經過幾千年才流傳下來,在歷史的洪流中,早已經有一些真實故事已經變質,而我知道的就有兩個歷史典故其實是假的。

    第一個是氣死周瑜

    《三國演義》中將其歸功於諸葛亮的智慧。實際上是周瑜本身英年早逝,無關其他。

    史實還原:

    蘇軾詩詞描述:“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個少年英才,怎麼可能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呢?三國志正史描述周瑜是一個氣度恢弘的人,可惜操勞病死,英年早逝。

    《三國志》記載:“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又同傳有蔣幹“稱瑜雅量高致,恐不久為人臣耳”,“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譖之”。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第二個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其實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典故中,周幽王為了哄自己的愛妃褒姒開心而點燃了烽火臺,讓諸侯都以為周幽王出了大事,紛紛趕去救駕,後來才知道被戲弄。後來等周幽王真的出事點了烽火臺讓人救駕時,眾諸侯已經不再相信他了,於是周朝滅亡。

    關於褒姒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裡面,關於褒姒的記載只有一句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沒有交待起因經過結果,因此後面才需要學者去解讀和註釋。所以褒姒這個人物是不是真的存在就有很大的爭議。再就是周幽王真的點了烽火臺,眾諸侯也不可能這麼快就趕過來,而且還是率領軍隊趕過來,所以這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其實也是假的。

  • 8 # 書法事

    春秋時期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是虛構的

    典故的含義

    “坐懷不亂”,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十分的正派。

    典故的出處:《詩經》

    《詩經•小雅•巷伯》中的一段故事:“魯國有男子名為顏叔子,獨居一室,鄰居獨居一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毀,因此來到顏叔子這裡尋求庇護,但是顏叔子不讓寡婦進門,並且說道:‘男女之間不到60歲不能同居一室,如今我年紀輕輕,你亦如此,我怎可放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樣,用身體溫暖來不及進門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所以不能讓你進”

    典故是虛構的

    最早先說此典故的是《孟子•萬章下》和《荀子》。兩書中說此事說的極其含糊籠統。只記載,有個叫柳下惠的人,夜宿於郭門。當時天氣及其寒冷,一個婦女無處投宿快被凍死了;柳下惠解開外衣,把女人緊裹在懷裡。兩人同坐一夜,未發生非禮行為。

    柳下惠具體姓甚名誰?哪裡人士?女子到底又是誰?典籍裡沒有說。不僅沒說,《孟子》中反而解釋說,這也是道聽途說,並非親眼所見。

    最早清晰講述典故的是《純正蒙求》和《南村輟耕錄•不亂附妄》。《純正蒙求》是元朝人胡炳文的著作。他對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是這樣描述的:“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郭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託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南村輟耕錄•不亂附妄》事元末明初人陶宗儀的著作。他對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的描述是這樣的:“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晚不亂”。兩個人所寫的故事的具體內容大同小異,基本相似。

    一千年前的春秋時期都沒搞明白的事,到一千年以後的元代,反而有了詳細記載。

    我們再縱觀這一千年的歷史典籍,根本就沒有柳下惠“坐懷不亂”一事。

    這個典故完全就是出自顏叔子之口,在柳下惠所在的年代,也就是春秋時期都沒有“坐懷不亂”的真實記載。

    典故虛構還有物證

    著名姓氏研究家柳哲先生,研究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流傳年代最久的、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柳氏家譜——《安徽嶽溪潛陽河東柳氏家譜》。

    這部家譜是本秘傳家譜,記載了從柳下惠起,至今的80多代柳氏族人,其中有柳宗元、柳公權、柳永等歷代名人;上面還有宋代理學家朱熹的題字,權威性和可信度極高。

    《家譜》裡不僅記載了,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計程車師等詳細資訊。更有柳下惠夫婦的畫像。柳下惠夫人的畫像全名為“柳士師淑配須句氏遺像”。柳下惠夫人叫須句氏,也是名門顯族,門第顯赫、端莊賢淑。

    學術界早有考證,只是普通大眾不知道而已

    “柳下惠坐懷不亂”之說,根本就是元、明以來流傳的故事。

    為什麼要杜撰出這個典故?

    這是元朝統治者宣講宋代“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理學,彰顯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人們潔身自好。

    “和聖”柳下惠和“坐懷不亂”的故事可以被樹立成很好的典範,增加宣教的說服力。

  • 9 # 海賊說歷史

    三國時期的這些故事都是虛構的。

    關羽

    溫酒斬華雄(殺華雄的其實是孫權的爸爸孫堅)

    誅顏良斬文丑:(顏良是關羽殺的,但文丑不是。)

    過五關斬六將(這純屬虛構,從許昌去河北怎麼會路過洛陽呢?)

    華容道義釋曹操(羅貫中故事編的不錯,但這是虛構的)

    華佗幫關羽刮骨療毒(刮骨療毒這事真有,但不是華佗乾的,華佗早在公元208年已經死了。)

    諸葛亮

    草船借箭(這件事諸葛亮沒幹過,孫權倒是幹過。)

    借東風(這件事太離譜了,玄學不可信啊!)

    三氣周瑜(周瑜是個氣度很大的人,只是英年早逝,和諸葛亮無關。)

    空城計(諸葛亮沒有用過這個計謀,趙雲倒是用過空營計。)

    遺計斬魏延(秋風五丈原之後,讓魏延殿後確實是諸葛亮的主意,但是魏延被殺純屬因為和楊儀的矛盾。孔明先生沒那麼腹黑。)

    趙雲

    單騎救主(這事真沒有,趙雲保護劉備的家眷特別周到,特別安全,根本沒有弄丟,我不需要七進七出去找。)

    張飛

    張飛打督郵(這事是大哥劉備乾的,張飛頂包了。)

    曹操

    孟德獻刀(曹操那個時候早就離開了洛陽,沒有管過董卓那檔子事)

    呂布

    美人計(貂蟬是一個虛構人物,王允根本沒有用任何手段離間董卓和呂布,這純粹是羅貫中的虛構。如果說貂蟬有原型的話,那就是董卓身邊一個無名無姓的小侍女。這個小侍女和呂布發生關係被董卓知道了,這樣一件事被羅貫中改編成的美人計。)

    龐統

    連環計(赤壁之戰的時候,把船連起來的戰術 是曹操自己,和龐統沒有任何關係。)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提起中國歷史上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兵仙之名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才出一個,以至於韓信都被人神話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無所不能、無往不利的神人,就拿韓信首次出手的戰役來說吧,很多人就會說到那肯定是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聞名於世的還定三秦之戰嘛。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真實的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不是歷史,是編出來的故事。

    韓信拜將

    因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典故是元朝時期說戲曲的人編出來的,是為了讓戲曲聽起來更精彩、更生動,才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典故強行扣在了韓信頭上,事實上還定三秦之戰根本就不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

    元朝尚仲賢戲曲《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意思就是說:表面上在修棧道,以迷惑敵軍,實際上軍隊偷偷地攻打陳倉,說白了,這就是聲東擊西之計,因為韓信後來在楚漢戰爭中的表現太過於神奇,所以也把韓信神話了,事實上還定三秦之戰韓信只能算個作戰參謀,韓信沒有指揮作戰,也沒有直接作戰的記錄。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劉邦領導的還定三秦之戰根本就沒有聲東擊西之計,劉邦的主要目標就是陳倉,而且章邯也把主力佈置在陳倉防守,曹參的進攻路線是:下辨--故道--散關--陳倉;劉邦、周勃、灌嬰、酈商的進攻路線是:南鄭--故道--陳倉;樊噲的進攻路線是:白水--雍縣--好畤--郿縣。

    劉邦大軍在陳倉被章邯的主力所阻擋,原本根本無法攻下陳倉,但是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人,這個人就是範目,這個範目是益州巴人的部落首領,跟隨劉邦出漢中作戰,範目由於是當地人,知道了一條小路可以繞到陳倉的背後,於是範目率領由賨人(土家族的前身)組成的軍隊從小路繞到了陳倉的背後,然後範目與劉邦前後夾攻章邯,由此章邯大敗,陳倉被攻破,劉邦打進了關中。

    棧道

    陳倉被攻破,因此劉邦進入了關中站穩腳跟,而章邯只能繼續後退,這是整個還定三秦之戰的關鍵,而之所能攻破陳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範目提出一條能繞過陳倉的山間小路,並由他率領少數民族軍隊到達陳倉背後與劉邦一起擊敗章邯,這是重中之重,而這與韓信沒有任何關係

    之所以很多人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當成了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事情,就是因為:

    1、韓信的名聲太大了,很多人認為只有韓信才能幫劉邦打贏還定三秦之戰,因為蕭何也說了,劉邦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要用韓信,所以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套到韓信頭上,事實上,壓根就沒這事

    2、元朝的戲曲都這麼唱了,也影響了一批人,再加影視作品和宣傳,很多人就把這算到韓信頭上了,當成歷史了。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元朝的戲曲作家也是相當有才華的,所以就根據當時的情況編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來,因為這非常切合實際與當時的現實,劉邦進入漢中時是接受了張良的建議燒燬了棧道,所以元朝戲曲作家就把這個考慮進來形成一個典故,事實上,只要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不可能的。

    就算漢軍真的在修棧道,章邯又怎麼會知道呢?八百里秦嶺在當裡可是崇山峻嶺,所謂的棧道,只不過是將木樁打進懸崖裡,然後再把木板釘在木樁上,接成一條路,如果漢軍只是作作樣子吸引章邯,肯定不會修得很多,也就是從漢中這邊修,章邯在關中,即使派出間諜來打探訊息,也不可能打探到漢中來了,要知道棧道都被燒燬了,他不可能從修棧道的那條路來,只能走別的路來,這樣的話,前後打探訊息少說也要三四個月,要知道劉邦從進入漢中到發動還定三秦之戰總共也只有四個月時間。

    劉邦指揮還定三秦之戰

    所以,從實際上推斷,明修棧道也不可能實現,畢竟隔著八百里路,章邯既看不到,又聽不到,派人打探訊息,更是要花幾個月時間,戲曲聽聽就好,不能當真的,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從韓信本身出發,也知道劉邦用人有一個過程。韓信被蕭何追回來推薦給劉邦後,劉邦確實有登臺拜將,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但並不代表劉邦就敢放心大膽用韓信了,要知道當時劉邦的年齡比韓信大一倍,而且三年反秦戰爭中,劉邦都是一路領導打出來的,讓一個初出茅廬沒有任何經驗的韓信率領十幾萬大軍去打仗,換了誰也不敢吧,誰知道韓信是趙括還是吳起?理論強,並不代表實際也強。

    韓信

    按一般的邏輯來說,劉邦即使任命了韓信為大將軍,也是需要實際考察一下韓信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考察韓信的戰略行不行得通,再考察韓信的謀略是否行得通,再考察韓信的領兵和用兵能力,最後才敢把軍隊交到韓信手中,要知道打仗,一失足就是千古恨,幾萬軍隊一旦失敗,損失可是相當地大的,因此劉邦沒有讓韓信領導還定三秦之戰,是因為韓信還處於考察期。

    所以,歷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是虛構的!歷史上並不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中結局範閒讓捅刀,最後範閒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