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視界operator

    眾所周知,唐詩是有很多種體裁的,有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等等,又分為七言五言六言;而近體詩又有絕句、律詩之分。還有一種特殊的詩體——賦得體!

    從南北朝發展至唐代,有人以賦得體吟詠樂府詩、也有古體詩,到唐代時大多發展為嚴格的近體格律詩格式。

    經典的賦得體唐詩,每一首都各有一個千古名句。比如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自君之出矣”既是詩句,也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樂府詩題,南北朝時期很多詩人都曾寫過此樂府詩。而張九齡此詩便是以“自君之出矣”為題賦得。

    賦得體這種詩,題目來源可謂輕鬆易得,因而發展至唐代中後期時便被官方用作科舉考試時的必考詩題。考官取題也不限於前人詩句的原句,還會直接提煉前人詩句的內容來命題,且考試賦得體不僅要切合題意,還要起承轉合分明、對仗工整,格律規範。可以說相當於明代的八股文,所不同的是八股文寫文章而賦得體寫詩歌!

  • 2 # 江子牙

    “賦得體"是一類按來源進行分類的詩體。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後來發展到科舉時代之“試帖詩”,以及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再發展到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起源於南北朝的梁代,最早作品為蕭推的《賦得翠石應令詩》,興盛時於唐代,如《賦得古原草送別》。希望有幫助!

  • 3 # 字言字語吧

    唐詩是有很多種體裁的,有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等等,有風七言五言六言;而近體詩油封絕句、律詩等。還有一種特殊的詩體:賦得體!

    五言八韻詩, 詩體名。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詩體。科舉考試採用的詩體。也叫“賦得體”,以題前常冠以“賦得”二字得名。起源於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

    所謂賦得體便是古人摘取前人的詩句作為詩題吟詠新篇,新詩的標題便取所摘取的前人詩句並在前面加“賦得”二字,故而被稱作“賦得體”!嚴格來說,賦得體詩歌是以內容來源分類的,從南北朝發展至唐代,有人以賦得體吟詠樂府詩、也有古體詩,到唐代時大多發展為嚴格的近體格律詩格式。

    有兩首最為經典的賦得體唐詩,每一首都各有一個千古名句。第一首便是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

    唐·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4 # 飛飛生活家

    簡單的說,古詩中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

    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科舉時代的“試帖詩”,是士子應試時所做的命題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

    最早的賦得體詩產生於南北朝的梁代,最早的一首賦得體詩是蕭雉的《賦得翠石應令詩》,是一首詠物詩。

  • 5 # 蘇打餅

    賦得體詩,是一類按來源進行分類的詩體。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後來發展到科舉時代之“試帖詩”,以及應用於應制之作詩人集會分題,再發展到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最早的賦得體詩產生於南北朝的梁代,最早的一首賦得體詩是蕭雉的《賦得翠石應令詩》,是一首詠物詩。

    賦得翠石應令詩

    依峰形似鏡,構嶺勢如蓮。

    映林同綠柳,臨池亂百川。

    碧苔終不落,丹字本難傳。

    有邁東明上,來遊皆羽仙。

    現代版“雨神”蕭敬騰,古代版的“旱母”蕭雉。梁武帝時代,被任命為南浦侯。做過寧遠將軍,也在淮南做官,不幸的是每次他管理的地方都會遇到大旱,被當地的百姓稱為“旱母”。

    隋唐時期開始用科舉考試製度規範化的選拔人才,唐代科舉考試更是有一百多科,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明經科和進士科兩種。“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表達的意思是,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經很晚了,而五十歲考上進士還是很年輕。

    明經科側重儒家經典記憶,而進士科主要是考詩詞和策論,靈活運用,唐代的宰相大多為進士出身。由皇帝出題的賦得體又叫應制詩。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賦得體中的難得佳作。考試的賦得體不僅要切合題意,而且要起承轉合分明、對仗工整,格律規範,賦得體詩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不受重視,退出了詩歌體裁的主流

  • 6 # 悅讀詩詞

    賦得體簡介

    賦得體詩,後來代指試帖詩,是士子應試時所作的命題詩,也稱省試詩、省題詩等。廷試,如皇帝命題,也就成應制詩。

    試帖詩,起於唐代,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八《進士故實》:“唐進士初止試策。調露中,始試帖經,經通,試雜文,謂有韻律之文,即詩賦也。”唐代科舉由重經、重策,後來特別看重詩賦,所以試帖詩的規定,越來限制越嚴:大都限五言六韻或八韻的律詩;押韻要用官方規定的韻書,不得出韻。唐初依《切韻》的206韻,但嫌其太繁,規定相近的韻可通用。後世依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即平水韻。科考試詩賦,宋代到宋神宗熙寧時,一度停止。

    清乾隆時期又恢復試詩,賦得體詩又盛行。先是在鄉試與會試中試詩,後逐步在歲考、科考、貢生考、複試朝考中,都要試詩。各級試詩種類繁多。清冒春榮在《葚原詩說》卷三中說:“試帖體各不相類,如應制、應教、廷試、都堂試、禮部試、翰林館課、省試、監試、提學試。試題有用經史語者,有用時事者,有詠物者,有賦得詩文句者,題雖不侔,而體則畫一。“

    唐代比較出名的賦得體詩有王維、錢起、李肱、白居易等人的詩。王維十九歲參加京兆府試,得解頭,所作詩為《賦得清如玉壺冰》:

    藏冰玉壺裡,冰水類方諸。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淨外凝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詩共十二句,為五言排律。題目採用南朝宋鮑照《白頭吟》的句子“清如玉壺冰”,所以名為“賦得清如玉壺冰”。

    沒有限用題目上的字韻,王維在這首詩裡用的是“魚”韻。開篇第一句即點題,圍繞題目來生髮主題,用玉壺藏冰來代言女子內心冰清玉潔的情操。同時還暗示鮑照《代白頭吟》的題旨,說明清如玉壺冰的出處。接著承上啟下展開本詩的思路。中間四句借對藏冰玉壺物性的進一步描繪,寓示女子情之潔,操之高。最後,用“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一轉,導向結尾“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這種寫法,成為後世賦得體詩的一種模式。

    除詠物詩外,採前人詩句為詩就十分明顯,如《賦得涉江採芙蓉》與《蘭澤多芳草》,均採用《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中的句子而成題。其《賦得蘭澤多芳草》:

    春蘭本無絕,春澤最葳蕤。

    燕姬得夢罷,尚書奏事歸。

    臨池影入浪,從風香拂衣。

    當門已芬馥,入室更芳菲。

    蘭生不擇徑,十步豈難稀。

    此詩為五言古詩,十句五韻。入唐以後,賦得體詩命題上承繼六朝,同時賦得體除如用於應制外,試帖詩也用賦得體,但形式上採用五言六韻或八韻。在這兩者之外,賦得體詩也用於文人宴集時命題賦詩,或詩人自己賦詩時用之。如錢起的《賦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

    起見西樓月,依依向浦斜。

    動搖生淺浪,明滅照寒沙。

    水渚猶疑雪,梅林不辨花。

    送君無可贈,持此代瑤花。

    再如杜審言的《賦得妾薄命》:

    草綠長門掩,苔青永巷幽。

    寵移新愛奪,淚落故情留。

    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

    自憐春色罷,團扇復迎秋。

    這兩首均為五言律詩,此外尚有以絕句出現的,如楊炯的《賦得自君之出矣》,是五言絕句,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而白居易的《賦得聽邊鴻》卻是七言絕句。

    驚風吹起塞鴻群,半拂平沙半入雲。

    為問昭君月下聽,何如蘇武雪中聞?

    應制詩與試帖詩以外的唐人賦得體詩,在形式上要靈活得多,內容也廣泛些,這種特色一直延續到後世的賦得體詩。

    代恢復試帖詩,要求就很死板僵化,主題題材限於頌聖、詠史、寫景、賦物。士子只能守題,不能做反面文章,不能罵題。雖然沒有明定類似八股式的格式,但也深受八股的影響。清冒春榮在《葚原詩說》卷三中指出:“試帖例用六韻,首句以仄起為是,或押韻起亦可,此不在六韻之數。二句或對或不對,隨時置局。次聯承起意而暢足之。三聯須旁敲遠應,推宕擊題。四聯、五聯聚精會神,正在於此使題無剩意,筆有餘情。結句多用頌揚,或寓請託,然亦當與題合拍,不徒泛言。作者能另出精意,補前所未及,則氣足神旺,而為後勁矣。”實際,試帖詩暗用八股,但要行之巧妙,不露痕跡為上。所以梁章鉅在《退俺隨筆》中說:“凡作詩,不可有時文氣,惟試帖詩以時文法為之。”紀昀曾撰《唐人試律說》、《庚辰集》、《我法集》三部,也就是總結試帖詩的格式的。清代的試帖詩逐漸傾向八韻十六句,也就是暗藏八股的“玄機”,即首聯破題、次聯承題、三聯起股、四、五聯中股、六、七聯後股、尾聯束股,與八股的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相呼應。

    光緒二十七(1901)年,隨著科舉的廢除,試帖詩也就成為歷史的陳跡。 應制詩、試帖詩中都有用前人成語或名句而冠以“賦得某某”為題,所以此類詩又稱“賦得體”。

  • 7 # A怡居

    賦得體,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的詩,多冠以“賦得”二字。科舉考試時試帖詩,試題多取成句,故題首也寫作“賦得”。另外,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也有加“賦得”二字於詩題之上。

    賦得詩雖然與應制有聯絡,但不等同於應制詩或試帖詩。最早的賦得體詩產生於南北朝的梁代!而試帖詩,起於唐代。最早的一首賦得體詩是蕭雉的《賦得翠石應令詩》:

    依峰形似鏡,構嶺勢如蓮。

    映林同綠柳,臨池亂百川。

    碧苔終不落,丹字本難傳。

    有邁東明上,來遊皆羽仙。

    賦得體詩保持命題或分題寫詩的特點,其題意,或詠物、或詠史、或設想一種情景、或採用前人語句,由命題並注意限韻,可謂花樣繁多。到梁元帝蕭繹的賦得體詩,除詠物詩外,採前人詩句為詩就十分明顯,如《賦得涉江採芙蓉》與《蘭澤多芳草》,均採用《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中的句子而成題。其《賦得蘭澤多芳草》:

    春蘭本無絕,春澤最葳蕤。

    燕姬得夢罷,尚書奏事歸。

    臨池影入浪,從風香拂衣。

    當門已芬馥,入室更芳菲。

    蘭生不擇徑,十步豈難稀。

    唐朝以後,賦得體詩命題上承繼六朝,同時賦得體除如用於應制外,試帖詩也用賦得體,但形式上採用五言六韻或八韻。在這兩者之外,賦得體詩也用於文人宴集時命題賦詩,或詩人自己賦詩時用之。如錢起的《賦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

    起西樓月,依依向浦斜。

    動搖生淺浪,明滅照寒沙。

    水渚猶疑雪,梅林不辨花。

    送君無可贈,持此代瑤花。

    再如杜審言的《賦得妾薄命》:

    草綠長掩,苔青永巷幽。

    寵移新愛奪,淚落故情留。

    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

    自憐春色罷,團扇復迎秋。

    這兩首為五言律詩,此外尚有以絕句出現的,如楊炯的《賦得自君之出矣》,是五言絕句,而白居易的《賦得聽邊雁》卻是七言絕句。應制詩與試帖詩以外的唐人賦得體詩,在形式上要靈活得多,內容也廣泛些,這種特色一直延續到後世的賦得體詩。

  • 8 # 寶貝國學愛朗讀

    唐詩是有很多種體裁的,有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等等,有風七言五言六言;而近體詩油封絕句、律詩等。還有一種特殊的詩體:賦得體!

    所謂賦得體便是古人摘取前人的詩句作為詩題吟詠新篇,新詩的標題便取所摘取的前人詩句並在前面加“賦得”二字,故而被稱作“賦得體”!嚴格來說,賦得體詩歌是以內容來源分類的,從南北朝發展至唐代,有人以賦得體吟詠樂府詩、也有古體詩,到唐代時大多發展為嚴格的近體格律詩格式。

    賦得體詩,後來代指試帖詩,是士子應試時所作的命題詩,也稱省試詩、省題詩等。廷試,如皇帝命題,也就成應制詩。

    試帖詩,起於唐代,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八《進士故實》:“唐進士初止試策。調露中,始試帖經,經通,試雜文,謂有韻律之文,即詩賦也。”唐代科舉由重經、重策,後來特別看重詩賦,所以試帖詩的規定,越來限制越嚴:大都限五言六韻或八韻的律詩;押韻要用官方規定的韻書,不得出韻。唐初依《切韻》的206韻,但嫌其太繁,規定相近的韻可通用。後世依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即平水韻。科考試詩賦,宋代到宋神宗熙寧時,一度停止。

    清乾隆時期又恢復試詩,賦得體詩又盛行。先是在鄉試與會試中試詩,後逐步在歲考、科考、貢生考、複試朝考中,都要試詩。各級試詩種類繁多。清冒春榮在《葚原詩說》卷三中說:“試帖體各不相類,如應制、應教、廷試、都堂試、禮部試、翰林館課、省試、監試、提學試。試題有用經史語者,有用時事者,有詠物者,有賦得詩文句者,題雖不侔,而體則畫一。“

    【推薦閱讀】

    給大家介紹幾首最為經典的賦得體唐詩:

    第一首是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

    賦得自君之出矣

    唐·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自君之出矣”既是詩句,也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樂府詩題,南北朝時期很多詩人都曾寫過此樂府詩。而張九齡此詩便是以“自君之出矣”為題賦得。

    此詩是賦得體,無論是賦詩得題,還是賦詩得句,總之是擬作。自六朝至唐代,擬此者代不乏人。詩人擬之,自是一次學詩演練。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離家遠行而未歸,表明了一個時間概念。良人離家有多久,詩中沒有說,只寫了“不復理殘機”一句,發人深思:首先,織機殘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離家已很久,女主人長時間沒有上機織布了;其次,如果說,人去樓空給人以空虛寂寥的感受。那麼,君出機殘也同樣使人感到景象殘舊衰颯,氣氛落寞冷清;再次,機上布織來織去,始終未完成,它彷彿在訴說,女主人心神不定,無心織布,內心極其不平靜。

      以上,是對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紹,接著,詩人便用比興手法描繪她心靈深處的活動:“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古詩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婦的消瘦形象,寫得相當具體突出,而在這裡,詩人用皎皎明月象徵思婦情操的純潔無邪,忠貞專一。“夜夜減清輝”,寫得既含蓄婉轉,又真摯動人。比喻美妙貼切,想象新穎獨特,使整首詩顯得清新可愛,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二首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迴圈,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瀰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緻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Sunny,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充套件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古原草》這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第三首是王維的《賦得清如玉壺冰》

    賦得清如玉壺冰

    唐·王維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淨外疑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詩所寫為試律詩中一主要題材,即狀物之作。“玉壺冰”最早的出處應是鮑照的《代白頭吟》,詩中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分明是氣節風骨之象徵。後來,玉壺冰便成為了詩詞中常見的一個意象,每每為詩人所吟詠。十九歲的王維參加京兆府試,便以“清如玉壺冰”為題寫下了一首名篇。

      全詩從不同角度對玉壺之冰作了描摹。首聯一破“玉壺”,一破“素冰”,且以設問形式,使詩意更顯生動。次聯承寫玉壺,方法巧妙,上下兩句雖未點出“玉壺”二字,但卻用素冰免於被赤日所融的命運反襯出玉壺之功用。三聯上句緊承二聯下句之“照”字,點出素冰之“明”。下句寫素冰之“淨”,亦緊扣詩題之“清”字。四聯上句之“氣”字緊承三聯之“虛”字而來,描摹玉壺中圍繞著素冰的冰霧,此亦襯寫素冰。四聯下句寫素冰之光與臺階邊沿之光相比更勝之有餘,形容素冰之光亮。五聯又緊承上聯之“光”字而來,連用兩個典故,襯寫素冰之亮,其冰光壓過可以照見妻子之心的飛鵲鏡,如同像車胤聚螢那樣用以照書,“玉壺冰”勝於妻、友,真如知己。此聯還從早、晚兩個對比的時間段來寫,可見素冰之光亮晝夜不變。末聯用擬人手法寫素冰之“清”,顯示作者對素冰清高堅貞氣節的傾慕。末聯之生髮,意境深遠。

      在這首詩中,詩人寄情的玉壺冰,儼然已成為“世間真情”的意象,是詩人對早已令人絕望的世間真情的急切呼喚。此詩堪稱試律詩中的佳作,從詩中可體會出兩種意味。

      其一,王維以玉壺盛冰作比,玉和冰,一個高貴,一個純潔,兩者相融,便構成了千古難出其右的高潔品質。王維鋪陳多多、比賦連連,而到了結句處,忽然話鋒一轉,“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一下子從狀物而及於寫人,從冰之性情轉入人之品格。旨在用冰壺自勵,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

      其二,在王昌齡之前之後,唐代詩人都有用玉壺冰表示友情的。駱賓王在跟朋友李嶠分別之際,作了《別李嶠得勝字》一詩,詩的末二句為“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同樣此詩中“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取玉壺與冰兩者品性相似,比喻兩人情投意合。

  • 9 # 象山笑笑生

    賦得體的詩,雖與應制有聯絡,但並不等同於應制詩或試帖詩。最早的賦得體詩產生於南北朝的梁代,最早的一首賦得體詩是蕭雉的《賦得翠石應令詩》,是一首詠物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孩子,該不該將錯誤的婚姻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