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ianyuming12345

    在莊子眼中,與自然界各種發生的事物是有用的,如人餓了就吃,渴了就要喝水,憋死了就拉撒。不餓反而要吃那就無用,還有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就混亂了有用與無用的認識,鑿混沌造眼鼻而至死就是明證。

  • 2 # 若愚518

    莊子書中所說有用之物和無用之物,是相對論,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無中生有,有中生無,陰陽交替,樂極生悲,是道家學術。讓人們感受到,萬物在變幻,相互轉換,等等,

    拙論了,

  • 3 # 逸人李旭東

    莊子的在《逍遙遊》中,多次提到有用和無用的話題

    有用和無用並非眼前所見。

    在《逍遙遊》中,莊子於惠子的一段對話,表達了他與一般人不同的想法,原文大意如下:

    有一顆樹,樹幹臃腫而不符合繩墨,樹枝蜷曲而不切合規矩,無法砍削作為器具的材料,對人們無所用處,木匠也無法把這棵樹作為生財之物,於是個個不屑一顧。而惠子則依此“無用之樹”來影射莊子的學問。認為莊子“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然而,正是世人忽視此樹,自然不願砍伐,此樹才可避免刀斧砍伐之苦,而得以逍遙自在,自由生長,終享天年。

    莊子再舉狐狸和夜貓為例,狐狸和夜貓聰明狡猾,最終卻死於聰明和狡猾,犛牛看似笨重無用,卻安閒自在。到底哪個更有意義?

    莊子告訴我們:有些時候,應拋棄“有用無用”的執著。所謂有用和無用,都是世俗的眼光所致。從人的角度來看,一棵樹不能做船,作棺材,作門框,看似無用,可是對樹本身而言,“活著”才是硬道理,因為世人眼中的無用,得以逍遙自在的活著,在莊子眼裡,就是有用!

  • 4 # 道味紅樓這本書

    有用就是無用,無用就是有用。現在有用,將來無用。現在無用,將來有用。所以有用無用只是人的主觀好惡,但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好惡而存在的。如:今人都以高樓高架為用,但六七十年後他們集中破舊報廢將成為無用,甚至災難!而被認為無用的鄉村獨立小屋卻修建自如。

    因而,道治,就不要過度以一時好惡和貪慾消耗自然,選擇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吃蝙蝠果子狸,粗茶淡飯,呼吸新鮮空氣,安適自然。

  • 5 # 秋色正傑

    在莊子眼裡,用有用的心態看無用,無用即是有用,用無用的眼光看有用,有用也看似無用但實則有用。萬物皆有用,只是有人看到,有人看不到而已。看到了和沒看到,歸根結底還是一樣,因為客觀的東西就在那裡,他不因你看到而存在或不存在。

    莊子的思想實際上是對世上萬物的一種方法論和認識論。

  • 6 # 靜心練字

    莊子眼裡把有用與無用進行了辯證統一,在莊子眼裡沒有有用和無用之分,有用與無用是以“用”這個標準作為參考依據。符合這個標準就是有用,不符合則是無用,許多“無用之物”無用是因為暫時未能用。

    因此在莊子的眼裡物皆有用。而莊子的無用之用在於“心”,在生活中,要豁達,要從容,要放下,要忘記。對事物不要抱有功利之心,如果任何事情都以功利,都以利益來計算,則生活過於緊張嚴肅,因此要要有豁達之心,做無用之事。

    做事時多做而不去過分追求結果,對任何事都報以平靜從容之心,不過於計較得失。也正如王士禎所說“不為無聊之事,何以度此有聊之生”。以上僅是個人淺見,還望擔待

  • 7 # 國學書舍

    接下來,我們將從兩個方面“一:莊子的有用和無用”,以及“二:有用和無用對於人生的影響”兩方面來為大家分享其中的智慧。

    一:莊子的有用和無用對於莊子來說,有和無分別代表著什麼呢?

    莊子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宋國荊氏有一個地方,適合種楸、柏等木質細密的樹,當樹長到十二把粗的時候,企求用它做拴猴木樁的人就把它砍了;當長到三四圍粗的時候,想用它建造華麗豪宅的人就把它砍了;當長到七八圍粗的時候,想用它做棺木的人家就把它砍了。所以不能享盡天年而中途夭折於斧子之下,這是有用之才的禍患。但是額頭有白色的牛,仰鼻子的豬,有瘡的人,都不可以用來祭祀河神,這是巫祝都知道的,認為那是不吉祥的,但是神人卻認為這是吉祥的。

    莊子用這樣一個故事區分了“有用和無用”的區別,並講述了兩者不同的結局。

    楸柏是木質細密的樹,但是長到十二把粗的時候,就會被人砍下來使用,三四圍粗的時候就會被人砍下來造房子,正是因為它“有用”,所以不能保全自己。

    但是那一些白額頭的牛,仰鼻子的豬,和有瘡的人,因為有缺陷,所以成了“無用”的人,而正是因為無用,才避免了被人當做物品來祭祀河神,反而保全了自己,留下了性命。

    莊子就是透過這樣一種方式來闡述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區別和智慧,而莊子認為,無用才是真正的大用,在世俗之人看來是無用的事情,但是對於聖人,對於人生來說,卻是保全自己真正的福氣根源。

    二:有用和無用對於人生的影響把莊子的這一個道理延伸到世俗生活的時候,對於我們人生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世俗之人不斷追求的都是有用的狀態,但是人生的禍患也來源於有用之中,真正讓人生活得更舒服的並不是那些“有用”的東西,而是“無用”的存在。

    對於世俗來說,有用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名利是富貴。

    但是在道家思想中認為“福禍相依”,身邊所有的名利物質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你認為這一些事情會給你帶來福氣的同時,其實帶來的還有禍患。

    而人的主觀思維卻認識不到這一點,等招致禍患的時候,才會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問題。

    而反之,那一些看似無用的事情,才是讓人生得以昇華的根本。

    如果把“有用”的事情歸類為物質層面,那麼“無用”的事情就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層面,比如說信仰,良知,精神,文化等等。

    但是信仰,良知,精神,文化才能給我們帶來富足,因為人生真正幸福的點是在於內心的豐滿,而不是外物的給予,物質在滿足我們外在渴求的同時,給我們帶來的也會有禍患。

    當一個人把心思放在無用之物上的時候,才會有一種真正的通達,這就是道家思想有用和無用給我們人生帶來的影響。

  • 8 # 文旅大俠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其無用之用也”,莊子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各種道理。以下是莊子透過故事闡述自己對“無用”與“有用”的理解。

    一、莊子在《莊子內篇·人間世》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名石的木匠前往齊國,路過曲轅時,看到一棵碩大無比的櫟樹,其樹冠足以遮蓋數千頭牛在樹下乘涼,其樹身也有百圍那麼粗,光是單枝樹幹就可達營造獨木舟的體量。前來觀賞瞻仰的人如同趕集,視為神樹。而石木匠卻不屑一顧,繼續趕路。隨行弟子很是不解,這麼難得一見的好材料,為什麼師父不欣賞而急於趕路呢?石木匠對弟子解釋:“櫟樹其實是一種什麼器物都做不成的樹木,如果做舟船則容易沉沒,如果做棺槨則容易腐朽,如果做傢俱則不耐用……這是一種無用之材。也正是無用,所以它才如此長壽,如此高大,沒有什麼神秘,不值得一看。”

    後來,那棵櫟樹給石木匠託了個夢,夢中言道:“你能用什麼和我比呢,難道用你們認為的可用之材嗎?你們所稱道的柤梨橘柚等果蔬之木,果實熟了被人們強行奪去,這不僅受到屈辱,大的枝幹還被折斷了,小的枝幹也受到摧殘,這都是你們認為有用而害苦了它們,往往等不到壽終就夭折了,其它被你們認為有用之材的樹木,也照樣逃脫不了這個下場。而我為了達到無所可用的境界,已經努力了很久了,中途也多次差點被你們給害死,現在,我終於如願以償,因無用而享天年,世俗還認為我是神樹,供養瞻拜,難道這不是大用嗎?”

    二、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篇中,繼續向世人講述著他關於“有用”與“無用”的故事:

    莊子從山中路過,看見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伐木的人走近大樹卻沒有砍伐的意思,問其原因,伐木的人認為此樹沒有利用價值。於是莊子對隨行學生說:“因為這棵樹不材,所以得以享盡天年,這是‘無用’的好處啊!”出山後,莊子投宿於老朋友家中。為了招呼遠道而來的老友,主人命僕人殺鵝款待,僕人犯難:“有兩隻鵝,一隻會打鳴,一隻不會打鳴,到底殺哪隻呢?”“殺不會打鳴的。”主人不假思索答道。

    第二天,學生終於憋不住了,困惑不解地問莊子:“山中所見那棵大樹,由於沒有利用價值而享盡天年;而主人家那隻不會打鳴的鵝,卻是因為沒有利用價值(不能看家護院)而被殺了。不知老師如何看待材(有用)與不材(無用)的問題呢?”

    莊子坦然笑道:“我將選擇有用與無用之間。處於有用與無用之間、似有用似無用的做法,難免會受其拘束所累。但假如能順應自然(道心之德),自由而為就不一樣了。沒有讚譽和詆譭,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不固執僵化;時而進取,時而退守,萬事以中和為原則,優遊自得地生存在萬物的本來狀態。能做到既合同外物又不被外物所控制的話,又怎會受外物拘束所累呢?”

    三、莊子用故事的方式,說明“無用”與“有用”的道理,對人們的啟發起碼有三層意思:

    1、“有用”,是一種直接的功利。果蔬之木、成材之木能滿足人們的飲食起居需求,所以有用,它解決了人們的生存問題;

    2、“有用”與“無用”是相對並可以轉化的。看似無任何功利可言的櫟樹,不僅自己可享天年,還給人們帶來了蔭庇和精神上的寄託,它解決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如此,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已一目瞭然。

    3、“有用”與“無用”要裡面就自然,與時俱進,樹因“無用”而盡享天年;鵝因“無用”而中途夭折。莊子並不執著“有用”或“無用”,因為它們之間是可以轉化的,而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自然,“與時俱化”。

  • 9 # 2分鐘看世界

    莊子眼中,

    不存在有用和無用。。。

    因為,

    有用可以變為無用,

    無用也可以變為有用。

    其實,

    想理解古人思想,

    最好的辦法是從<易經>為出發點,

    下面推薦一篇短文,

    可以快速簡單瀏覽,

    《易經》與中華文化

    楊振寧

    第一易經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所以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我所以對於易經發生興趣。

    第二是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我是研究物理學的,沒有研究過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語音學美學哲學等等。可是對於這樣一個複雜的中國文化的成因,我近年來發生了興趣,所以大膽的今天在這個場合跟大家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經大家知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個文獻,據說是夏朝已經有了最早的易經叫連山,商朝有了比較晚一點的歸藏,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易經是西周時候的周易。所以易經的歷史是孕育了前後經過一千多年,我想這個結論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經裡面64卦開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問易經怎麼形成的,這個說法可以接受,最早中國發展了占卜,因為要對占卜作為系統性瞭解就發展了卦符,乾坤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個連線坤是六個斷線,有了符以後還得有個名字卦名是有音,單有音還不夠,後來有一個字,這前後發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學的,我想這個想法很可能多少是對的。

    可是我們知道的孕育易經的年代也正是漢語漢字開始形成的年代,這個階段我想是大家都會接受的。這些卦是象,這是周易裡面自己講,是濃縮了的觀念,以卦符卦名將天地人的變遷分類,這幾句話可以說用今天的語言來描述到底易經做了什麼事情,我自己覺得這個講法是合理的。所以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號化這些是易經的精神。而我認為這種精神貫穿到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裡面每一個角落。

    第一個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這是一種可以說通的道理之一。

    第二個科舉制度。

    第三個觀念認為技術不重要的,所以這個觀點可以用奇技淫巧,這是傳統的中國觀念對於技術不重要。

    第四是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第四跟第五兩點跟易經有密切的關係。

    傳統中華文化有底下兩個性質,沒有發展推演式思想方法採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我認為這二者都是受易經的影響。如果我們歸納一下覺得今天的近代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怎麼樣?是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歸納法、一條路是推演法最終的目的跟方法都是要達到自然規律,歸納的方法達到自然規律可以說從廣大的現象要想上升到一個自然的規律這個是一個歸納的步驟,可是近代的自然科學還另外有一個重要的一條腿就是推演的方法,推演的方法是從一個濃縮了的觀念把它推演出來現象,近代的科學是把這兩個結合起來所發展出來的。

    我現在來舉一個例子,歸納跟推演怎麼在近代科學裡面並用,我現在舉一個就是怎麼在19世紀中葉推匯出了Maxwell方程,Maxwell是電磁理論奠基人,在1865年前後寫了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給了世界Maxwell方程。第一篇文章裡面是用歸納法,他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我的翻譯,我們必須利用物理學不同分支之間的相似處。他那時候要研究電學跟磁學基本的數學結構,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結構是很不清楚的,他說我們可以用已經知道的物理學別的分支,比如流鐵力學在那時候相當發展了,有完善的理論基礎,他說我們要用這個做一個例子,也許可以得出來一個結論,電學跟磁學的結構與流鐵力學的結構有相似的地方,換句話說他這所用的是趨向比類方法。到了第三篇文章用了推演方法,用了剛才趨向比類的辦法寫出一些方程式,然後他把這些方程式拿來推演一下得出來一個驚人的結論,他說這樣子用趨向比類的方法寫出的方程式會發現有電磁波,而且它的速度可以用方程式算出來,算出來以後說了,此速度與已知光速如此相近,我們有理由相信光既是電磁波,因為在那以前電磁跟光是分別的東西,他現在說不是分別的,光就是電磁合起來的結果,這個結論對於世界的影響我想是沒法估計的,今天發電機,電話、無線電、電視網路通訊鐳射等等都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而所有的這許多都基於Maxwell方程式,我們再講一下怎麼得到這方程式,既用歸納法又用推演法,這樣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近代科學裡面,思維方法是結合了兩點。

    那麼中華文化怎麼樣呢?我要特別加強討論的,中華的文化有歸納法,可是沒有推演法,中華文化的歸納法來源是什麼,如果看易傳,易者象也,易象者意想也,就是要立一些卦符要貫徹一些觀念,把它趨向比類,所以觀物取象這是易經的精神,所以歸納法向上要想求得整體的觀念,這個是貫穿在易經的精神裡面,可是缺少的是推演的辦法。易經的精神分類、精簡、抽象化是歸納法的精神。中華文化沒有發展出推演法,我們怎麼可以證明呢?我想非常好的例子是去看一下徐光啟,在明朝末年是一個大學者,他是一個大臣而且是一個大學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把幾何合著翻譯,只翻譯了前六章,後來沒有再翻譯下去,他們最早翻譯的原版,現在在國內還有幾本,我曾經在北京圖書館去請他們給我看,他們所藏的幾何原本就是徐光啟的翻譯,這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徐光啟翻譯前六章以後,在他的文章裡面包括序裡面就講了他的感受,幾何原本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學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大貢獻,可以說第一次把推演法變成規律化,這個影響是不可以倒立計,近代力學開啟是牛頓寫的……(英語),如果你翻譯一下你就發現他寫的方法完全是照著歐幾里德幾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有定理,然後有證明等等。它是照抄歐幾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推演法對於近代科學的產生有多大的重要性,事實上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徐光啟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的時候,牛頓還沒有出生,他比1687年牛頓的早了八十年,可惜這翻譯有兩百多年沒有在中國發生應該有的影響,所以推演法沒有在中國的生根。徐光啟在翻譯了以後他曾經寫過幾句話,一個是講幾何原本裡推演邏輯的方法是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條一條推論不能次序顛倒,這跟中國傳統不一樣的,中國傳統對於很多事情都講出來,次序沒有關係,要你體會出來最後的結論,徐光啟瞭解到推演法一個特別的精神就是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比如有這樣幾句很有名的話,以至晦,實至明,似至繁,實至簡,似至難,實至易,如何一個在中學讀過幾何原本的時候都知道的,看起來非常複雜,但是是非常簡單的,這是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很大的分別,社會科學討論的東西不是一下子連起來的,你要從亂七八糟的東西里抽出精神,整個事情就是一個歸納法在自然科學裡面,雖然有歸納法可是也非常重視有一個推演法,這一點我覺得所謂三似三實,徐光啟的話已經很明顯講了出來。

    那麼下面要講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沒有在中華文化裡面,是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在內,換句話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經思維方法影響,把自然跟人歸納成同一理,所以根本就有這句話,叫內外一理,內者是人世間的事情,外者自然間的事情,要把這兩個歸納成一體。我們知道有名的王陽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間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這樣當然格不出近代科學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複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複雜現象,這兩個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當然我講這句話會使得很多人覺得,尤其是研究中國哲學的人覺得你對於中國的傳統哲學攻擊太厲害了,我沒有這意思,因為天人合一的內涵不止是內外一理,是遠超過內外一理。從天人合一產生觀念是天人和諧,天人和諧對於中國傳統的思維,對於中國的社會的影響,比因為太植根於天人合一,所以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的影響還要重要,而且從今天的立場講起來,我們可以問底下這個問題,太用西方的辦法,西方的辦法是擯棄了天然合一的觀念,是不這樣發展下去將要有天人對立的現象,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不過不是我今天所能夠討論的範圍之內。

    我講第二點,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世界上原始語言與成熟語言幾乎都是複音的,單音的語言是極少有的。我不是研究語言學的,我至少不曉得有任何一個別的原始的語言或者成熟的語言是像漢語這樣單音的。我們知道這是從考古學證據16000年以前在江西的居民已經採集野生稻為主要的糧食。所以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形成了中華文化。我們應該相信他們已經有語言,而且根據剛才講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原始的語音,以及成熟的語音都是複音的,所以我們有理由可以假設,古代的我們的祖先,他們所用的語言也是複音的語言,後來怎麼變成單音的漢語,假如剛才的假設是對的,從複音的漢語變成單音的漢語這中間一定有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為這不是簡單的事情。我有一個大膽的假設是受了卦名的影響,卦名是單音的,因為有一個卦在那要起個名字最簡單的用了一個字,所以就乾、坤,這是單音統治者用的,念起來有分量,這就形成了一個價值觀,影響到後來整個漢語的發展,在座有語言學的專家,我想我這個講法很大膽的,希望不被語言家批評的體無完膚。

    我們可以看易經裡面字,包括卦名跟底下的卦詞,元、亨、利、貞、吉、兇、陰、陽、日、月、天地,這有了易經要把它的意義給它講出來是用一個有聲有色有分量的講出來,所以就發展了這種字,這種字發展出來了對於整個語言文字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剛才說我猜想漢語、漢字所以變成單音的語言文字與易經有密切的關係。這不但影響了漢字形成,而且促進了漢字今天的發展成為單音的語言。

    第三點討論易經怎麼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易經在這個方面的影響我想是極廣的,包括漢語,文法文學藝術、書法等等。比如漢語的形成,漢語裡面有字,字平常翻譯成英文Word,這不是英文的Word,英文的字翻譯中文是一個詞,通常是好幾個字,比如現代,比如說所以,這些都是兩個字或者三個字,可是在西方的語言裡面它是一個詞,所以我們應該把詞和字分開,詞有了還有成語,所以漢語、漢字、漢文裡面有字詞跟成語這次序。漢語本來的詞絕大多數一個或者兩個字的,如果說外祖父怎樣,是一個複雜的觀念,是從祖父推演出來的,玉蜀黍不是中國本來的,玉蜀黍這個觀念是後來北美洲被西方人發現以後玉蜀黍才傳到全世界,洞庭湖是三個字其實是洞庭跟湖,成吉思汗更是意音。我這裡面講的精簡的觀念貫徹在中國漢語漢字成因裡面,所以希望只用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不大用三個字傳統是這樣子。我覺得這個可以講成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精簡為美,精簡為美與整個中國的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你比如說是中國的詩比西方的詩來得短,為什麼呢?如果你在很短几個字裡面,比如56個字就可以講出來很複雜的觀念,很複雜的情感,為什麼要寫更多的呢,所以中國詩比起西洋詩來是短,這個我把它歸納成一個觀念,是和中國有精簡為美的主體觀念。

  • 10 # 張峰149764346

    莊子眼中的有用和無用,和我們常人看到事物恰恰相反,在我們常人的眼睛裡所看到的只要能成材的事物就是有用,常常執著於一些特定的功用。

    莊子的“有用”與“無用”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話題,在人們世俗眼光中的“無用”,莊子換了個角度事物就變成了大用。

    在《逍遙遊·大樗與理狌》中,莊子借與惠子對話,表達了他與一般人不同的想法。

    什麼是無用,莊打了個比方來說,在常人看來,一棵樹不能長成料材為人們所用就是無用之物。

    莊子用相反的辯證唯物論來解判,一棵丫丫杈杈的歪脖子樹看似沒什麼用途,不被人們砍伐,他不會受到傷害,可是對樹本身來說“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正因為人們覺得他無用,它才保全了生命而活著,對樹本身來說卻是大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媽媽給個紅包我是收還是不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