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慣看秋月春風

    歷史得要留給統治階級打扮的空間,寫本朝史實的人,少有好下場。司馬遷就受了“腐刑”之苦,對士大夫來說,閹了他可比殺了他更難受。

  • 2 # 公元前

    《史記》在歷史上其實譭譽參半,一部分人說它是“奇書”,另一部分人說它是“謗書”,以至於,在《史記》剛剛誕生三百多年裡,當時的人對《史記》並不認可,導致《史記》幾乎成為一本“禁書”。

    司馬遷寫成《史記》之後,其中一個版本上被收藏在了皇家圖書館(秘府),另一個版本被司馬遷的女兒、女婿收藏,但是後者最終也被收藏在秘府中。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外公佈了一部分《史記》,但在西漢時期,完整的《史記》版本大部分時間都是被朝廷壟斷收藏,秘不示人,甚至連皇帝也難得一見。

    兩漢時期,似乎只有篡漢自立王莽對《史記》有那麼一點好感。根據《漢書·司馬遷傳》記載:“王莽篡漢立朝時,求封遷,為史通子。”王莽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了司馬遷的後人,並加封爵位“史通子”,可見王莽對《史記》還是非常重視的。但是,王莽這麼做,並不是為司馬遷翻案,而是他看中了《史記》中有一些東西是批判西漢政治的,而王莽也可以拿這些東西來攻擊漢朝。也就是說,王莽對《史記》的認識與班彪父子是一樣的,只是反其道而行罷了。結果,王莽倒臺,東漢建立之後,局面便又完全顛倒過來了,王莽推崇的東西,東漢當然就打壓,因為《史記》曾經被王莽利用過,所以當時的東漢皇帝看這部書就更加不順眼了。

    西漢成帝時期,皇帝的叔父、東平思王劉宇想要看一看諸子書和《史記》,成帝詢問大將軍王鳳的意見,王鳳說:“諸子書並不是謬聖人,不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而《史記》裡有不少權謀變詐,還記載了天文、地理、災異等這些知識只能由朝廷掌握。所以,這兩本書都不能讓諸侯王看,以免他們有造反之意。”後來,漢成帝拒絕了東平王的請求,理由是:儒家思想已經包含了所有思想,沒必要再研讀其它書籍,讀多了反而會讓思想禁錮。

    這段史實說明,西漢中後期,朝廷已經將《史記》完全排斥在正統思想之外,認為《史記》完全偏離了儒家思想、充滿了縱橫權謀,並且會禁錮人們的思想。但是這樣的看法,在兩漢知識界,竟然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 3 # 伴讀歷史

    題主好,史記從開始被列為禁書,到後來流行,經歷了一個過程。

    首先西漢成帝時,皇帝的叔父、東平思王劉宇申請閱讀諸子書和《史記》,成帝詢問大將軍王鳳的意見,王鳳說:“諸子書非謬聖人,不合儒家經典之義;《史記》裡有不少權謀變詐,還記載了天文、地理、災異等只應由朝廷掌握的知識。因此,這兩種書都不宜賜給諸侯王,以免把他們教壞。”於是,漢成帝便把這本書雪藏起來,理由是:儒家經典的內容已經無所不包,沒必要再讀其他書了啊,讀多了反倒會遠離正統之道。

    這段史實說明,西漢後期,朝廷已將《史記》完全排斥在正統思想之外,認為它是一部偏離儒家經典、充滿縱橫權謀,並且會把人教壞的不良讀物。這樣的看法,在兩漢知識界,也引起了廣泛共鳴。

    直到東漢末年,《史記》仍然承擔著“謗書”的罵名。

    晉代開始,並沒有特別流行,而是有人從簡約的角度誇獎《史記》。張輔說:“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晉書·張輔傳》)這些評價雖然不錯,但在今天看來,卻還遠不足以反映出《史記》的特殊地位,因為得到類似評價的史書並不止《史記》一家。如《三國志》作者陳壽,“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晉書·陳壽傳》)南朝劉勰說“陳壽三志,文質辨恰。”(《文心雕龍·史傳》)華嶠所撰《後漢書》在西晉也頗受好評,時人以為“嶠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晉書·華嶠傳》)至於說到簡約,那也不是《史記》獨有的,如“孫盛《陽秋》,以約舉為能”,(《文心雕龍·史傳》)幹寶《晉紀》,“其書簡略,直而能婉,鹹稱良史”。(《晉書·幹寶傳》)總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並沒有把《史記》看得很特殊。

      唐朝時,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於是《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

  • 4 # 關注三農—社群團購

    自古都有明史明智,已然發生的事件,後人瞭解真相之後,環境、地位等不一樣,觀點、立場就不一樣,禁在於透過強制手段阻止思維活躍,對統治者而言,控制思想會更有利於管控民眾!

  • 5 # 海洋情感小屋

    每次提到太史公司馬遷這個人物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替他惋惜,感覺漢武帝對他太殘忍了,只不過說個公道話而已,卻差點搭上一條命!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楊敞,就是那個在漢昭帝時期,當了宰相的楊敞。後來,此女生了楊忠和楊惲兩個兒子。尤其是小兒子楊惲,好像繼承了司馬遷的脾氣秉性,生來就好學且公正無私。

    司馬遷死後,司馬英思念父親的時候,就把珍藏起來的《史記》拿出來睹物思人。生了兩個兒子以後,她又常常給他們念《史記》上寫的內容。楊惲著迷於《史記》中的故事,愛不釋手,經常主動找母親要這本書來看。即使成年了,楊惲看《史記》的習慣也沒有改變,而且每次看完,他都會熱淚盈眶,為外公感到嘆息。

    楊惲從小就很有名氣,為人正直無私。楊惲的生母司馬英早逝,父親楊敞後來又娶回來一個續絃,楊惲把後母當做親生母親般侍奉。後母沒有兒子,臨死前留下遺囑,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都交給楊惲繼承。

    楊惲輕財好義,並沒有獨佔這筆鉅款,而是把這筆財產分給了後母的親戚們。後來,楊敞去世,也留給楊惲一筆遺產,楊惲也經常把這些錢用來救濟親戚們。

    當了官以後,楊惲更是鐵面無私,見到有犯罪的官員,不管他是誰,他都要舉報揭發。他的父親生前和大司馬霍光交好,但是霍光的兒子卻要謀反,最後楊惲就告發了他。漢宣帝為了獎勵楊惲,就把楊惲封為平通侯。

    楊惲和司馬遷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他看出漢宣帝是一位中興之主,看到朝政清明,就想起了他的外祖父,要是外祖父也生活在這個時代該有多好。

    楊惲上書給漢宣帝,將外祖父所著《史記》一事告訴了漢宣帝,並提出自己願意獻出《史記》,使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漢宣帝會答應楊惲,把《史記》公之於眾也是可以理解的,他雖然是平民出身,但是卻經歷了種種風浪,就連大司馬霍光也不能完全說是他的對手,這樣精明的皇帝,難道看不出來《史記》將是一本多麼重要的著作嗎?

    在文化方面,漢宣帝做的還有很多。比如自漢武帝時代以來,漢朝尊崇儒家學說,但是大家對於儒學的理解有偏差,於是漢宣帝時期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儒家經學會議,漢宣帝親臨討論現場,看著大家激烈的討論,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漢宣帝的這一舉措,加強了思想統一。

  • 6 # 歷史百貨鋪

    《史記》在西漢時期是禁書的原因有挺多,我認為這和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史記》記錄了很多前朝的史實,還有是司馬遷的私人著作都有關係。

    1、《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作

    《史記》是司馬遷獨自收集材料,編寫一本史書,在當時的西漢象司馬遷這樣的私人著作並不被認可的,畢竟會有新增著司馬遷個人對於歷史的看法,不利於漢朝的統治。由於是司馬遷個人所寫,《史記》在當時被視為野史的,是不能搬上臺面的。

    2、記錄了前朝的許多史實

    在《史記》中就有記錄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場景,更是有《項羽本紀》記錄項羽的生平事蹟,這在西漢是不允許的,畢竟項羽是漢朝劉家的敵人,書籍裡又有對項羽歌功頌德的看法,如果被傳播出去,不就成了在否定劉邦了嗎?所以《史記》當時是被打壓的,司馬遷這位說真話的作者也會受到牽連。

    3、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漢是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一方面《史記》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場面的,如果廣被傳播,那麼就是與儒家的思想相抗衡,就達不到“獨尊儒術”的作用。另一方面,既然是“獨尊儒術”就是能推崇儒家經典的著作,否定其他的著作,所以《史記》作為一本新出的又不是儒家著作,勢必會被打上“禁書”的標籤。

    《史記》到晉朝流行起來的原因是因為只記錄到漢朝的歷史,一來沒有妨礙晉朝的君主統治,其次古代的文學傳播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沒有現代傳播途徑這麼豐富,所以才會到晉朝流行起來。

  • 7 # 跪射俑

    此觀點不對,《史記》在西漢漢宣帝時期已公開流傳了,並未遭禁。

    《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由此可知,到漢宣帝時,楊惲將《史記》正本公之於世。答案就在《漢書卷六十六楊惲傳》中,裡面有這樣的記載:“惲母,司馬遷女也。”楊惲的母親原來是司馬遷的女兒,楊惲就是司馬遷的外孫。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後,漢昭帝劉弗陵繼位,大臣霍光受命為輔政大臣,而霍光是名將霍去病的異母弟。當時,“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霍光擁立漢武帝的孫子劉賀繼位。但霍光看到劉賀荒淫無道,遂廢除劉賀,又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當了皇帝,這就是漢宣帝。宣帝繼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直到公元前68年去世。

    在霍氏集團掌權的時代,楊惲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把《史記》拿出來的。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既記錄了霍去病勇冠三軍的武功,又如實記錄了霍去病虐待士卒的行為:“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而且還記載了霍去病為報私仇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如此記載,如果被霍氏集團知道,《史記》的命運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惲只能默默地等待時機。

    公元前66年,機會終於來到了。霍氏子孫密謀發動政變,當時任左曹的楊惲得知訊息,率先向漢宣帝告發此事。漢宣帝得知訊息,先發制人,一舉平定霍氏家族的謀反。楊惲因在誅滅霍氏集團中有功,被漢宣帝封為平通侯,“遷中郎將”。

    得到漢宣帝信任的楊惲,對漢宣帝的身世一清二楚。

    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的那場“巫蠱之禍”,漢宣帝的爺爺正是太子劉據,在“巫蠱之禍”中,漢宣帝的曾祖母衛子夫自殺,爺爺劉據自殺,奶奶史良娣、父親劉進、母親王翁須以及所有親人全部遇害,當時年僅幾個月大的漢宣帝,僥倖躲過生死劫,被送往監獄服刑,出獄後又流落民間。

    正因為漢宣帝有如此悽慘的經歷,那麼他對遭受宮刑最後又“下獄死”的司馬遷至少有同病相憐之情。考慮周全的楊惲趁此機會,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給朝廷,公之於世。從此,人們方才看到了這部完整的偉大史著。

    一部前無古人的史學鉅著終於浮出了水面,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流傳至今。

  • 8 # 穿越再現彼岸

    《史記》成書之後並不稱《史記》,而是稱作《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記》,共有130篇,記載的是自黃帝時期到公元前104年的歷史。其中有十篇已經遺失,只有目錄,沒有內容。東漢班固曾經獲賜《史記》,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明確記載了這一事實。只有目錄的部分是:

    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餘篇。

    兩漢時期處於半禁狀態的《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有兩本,一本在官衙著書的地方,一本則留在家中,他也怕漢朝將他花費14年心血寫成的史書付之一炬。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漢朝皇室將《史記》保留了下來,在諸侯國中都沒有儲存。歷史記載東平王曾經向漢朝皇帝請求要一套《史記》,皇帝沒有答應。從這一記錄來看,在西漢時期,《史記》藏在皇室的圖書館中睡大覺,並沒有流傳,因此可以斷定此書在西漢沒有廣泛流行。

    司馬遷死後,《史記》的另一套留在家中,輾轉儲存,最後流傳到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的手中,但是《史記》只是在民間儲存了下來而已,流傳還不敢。司馬遷女兒的兒子有楊忠、楊惲,司馬英經常將《史記》讀給自己的兒子聽,小兒子楊惲深深被《史記》的記載內容所吸引。

    漢宣帝在位之時,楊惲告發霍光的兒子謀反一事,被封為平通侯。封侯之後的楊惲看到漢宣帝時期政治清明,希望將外祖父司馬遷所做的《史記》公開發行,得到了漢宣帝的同意,於是《史記》得以傳播,但範圍較小。

    楊惲由於熟讀《史記》,頗有司馬遷的風骨,他仿照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在這篇文章中他將對漢宣帝的怨恨發洩了出來,同時挖苦孫會宗。不巧的是廷尉在搜查楊惲家時,這篇《報孫會宗書》的書信被翻了出來。漢宣帝閱讀之後大怒,楊惲被腰斬於市。

    楊惲被殺之後,《史記》的傳播接著就受到了限制,但是也傳播出去一批,屬於小範圍。

    關於《史記》被禁的理由,東漢的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的非常清楚:

    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

    譯文:《史記》中的是非觀念和聖人說法不一致,論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先是講了道家的黃老學說,儒家的六經排在後面;《史記》中為遊俠、奸雄樹碑立傳;《史記》中有《貨殖列傳》,典型的崇尚錢財,羞辱貧賤之人,這是《史記》的弊端所在。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是國家的正統思想,而司馬遷的《史記》卻和儒家唱對臺戲,這也是《史記》被禁和流傳不廣的原因。(司馬遷外孫楊惲和孫會宗形象圖,楊惲將《史記》公之於眾,因《報孫會宗書》被漢宣帝腰斬)

    其實《史記》在兩漢時期被禁(半禁狀態)主要是觸碰了皇帝的底線,同時和儒家學說相背離,所以處於半禁止狀態。初期只保留在皇家博物館,後期楊惲的流傳《史記》也只是小範圍。

    《史記》是不是在晉朝開始流行的?

    其實《史記》最早在東漢中期以後就開始流行了。根據《後漢書.楊終傳》記載,楊終(曾經任校書郎)曾經受命刪減《史記》,然後發表:

    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現存《史記》共有526500多字,東漢政府要求將52萬多字刪減到10萬字左右,然後發表了。刪減本的《史記》流傳根本不廣泛,也不被文人所認可,漢朝滅亡之後刪減本《史記》就被淘汰了,沒有存留下。有增補完全的《史記》看,刪減本就被遺棄了。

    由此可以推斷,藉著刪減本《史記》的發表,很多人更願意看完整本《史記》,東漢中期之後《史記》完整本在民間和官宦之中已經流行。(東漢班固獲賜《史記》完本,缺十篇)

    不能以晉朝作為開始流行的標誌時間,民間私自印刷《史記》藉著刪減本的發行已經大行其道了。

    《史記》被推崇、高度認可的階段是在唐朝,韓愈、柳宗元等倡導古文運動,都非常推崇《史記》,有當時文學大家的背書,《史記》的流行非常廣泛。

  • 9 # 史小姐

    為什麼《史記》在西漢是禁書,到晉朝才流行起來?

    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寫,這是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也就是歷史最初記載的《太史公書》,它一共記載了3000多年的歷史,從上古時期的黃帝時代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

    司馬遷在寫這部史作的時候處境是十分的悲慘。司馬談司馬遷的父親是,在長安做太史令,在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從小就通習古文,後來遊歷天下。

    在旅途中司馬遷就會四處蒐集來自當地的古聞史料,去跟百姓交流,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後來司馬遷又跟隨孔安國和董仲舒二人學習,所以他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

    後來父親去世,司馬遷從父親那繼任了太史令一職,並把父親編撰歷史的遺願當做自己的人生志向。

    不幸的是,在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出擊匈奴,戰敗被俘後,司馬遷為李陵說清認為李陵上有父母,又忠君愛國,投降不是他所願,實在是無奈之舉,漢武帝聽後十分生氣,將司馬遷打入天牢,還處以宮刑這一殘忍的刑罰。

    司馬遷在飽受屈辱後,忍受著身體與精神上的雙倍痛苦,將全部的精力投身到了創作之中。

    根據當時流傳的書籍以及自己收集到的資訊,經歷了十四年之後,完成了《史記》這部著作。給世人留下來一大筆知識財富。

    《史記》成書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完整的版本一直是不準流傳出來的,甚至連皇帝的親屬都難得一見。據《漢書,宣元六王傳》記載:

    (東平王)後年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日:“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子。

    對奏,天子如鳳言,遂不與。

    意思就是說,在西漢的時候,皇帝的叔父,東平王上書請求閱讀諸子書和《史記》,但是大將軍王鳳說到,諸子書有的違反經術,非難聖人,有的說鬼神,信鬼怪。

    《太史公書》中有戰國縱橫家權詐欺騙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險要之地,都不宜放在諸王處。不能給。皇帝也接受了這個意見,沒有將《史記》給他們看。從這段史記中也可以看出西漢當時的統治者並不認同《史記》的存在。

    在西漢時期為什麼將《史記》當作禁書呢?

    《史記》不是一個為尊者諱的作品,哪個做的不行,司馬遷照樣在書裡罵。《三國志.魏書.王肅傳》有記載:

    “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在永平十七年,漢明帝召見班固等人,非要讓他們指出司馬遷書裡的錯誤,於是班固回答:司馬遷錯就錯在“向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絕也”這句話。

    漢明帝很滿意,於是就詔令天下,說司馬遷懷恨漢武帝,微文刺譏啊,不是一個好臣子,讓《史記》加上了“誹謗朝廷之書”的惡名。

  • 10 # 小小嬴政

    在陝西韓城有兩個姓氏的人自古以來就不通婚,這兩個姓氏就是——馮、同。為什麼不通婚呢?這還得從司馬遷說起。

    司馬遷本是司馬炎的兒子,司馬炎是漢朝的太史令,就是一個記錄歷史的小官員,司馬遷從小受家庭影響,好學上進,年輕的時候去過祖國的很多地方,飽覽了壯美河山。

    還對很多古代傳說進行了實地考察,透過這樣的遊學,司馬遷的學識大為提高,他的眼界也進一步開闊,對宇宙人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後來司馬遷就子承父業成了漢朝的太史令,當時他的父親正在編寫一部通史,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於是這項工作就歷史性的落在了司馬遷的肩上。

    司馬遷就下定決心以極大地熱情,投入到這不史書的編寫工作中,結果這時候李陵敗降的事情傳到了朝中,朝中大臣紛紛譴責李陵,司馬遷覺得不公平,挺身而出為李陵辯護。

    李陵敗降的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召見李陵要求他給貳師將軍李廣利做後勤保障。李陵說,我統帥計程車兵都是力能搏虎,射必中的的勇士,做後勤太委屈了,希望做先鋒。

    漢武帝說我沒有騎兵可以支援你了。李陵說,我用我手下的5000步兵就可以以少勝多。漢武帝很受感動,派路博德給李陵做後援。

    路博德也是個和李陵一樣想法的人,不願做後勤,於是給漢武帝上書諫阻出兵,漢武帝大怒,誤以為是李陵反悔了,立即下令李陵出擊,並上報行程和他與路博德的對話。李陵只能照辦。

    李陵的五千人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3萬騎兵包圍,後來匈奴的軍隊達到8萬。經過一番苦戰消滅了匈奴大量有生力量,匈奴單于很害怕,但是又不甘心,如果讓李陵突圍而出,那就再也沒臉指揮軍隊了。

    恰在此時一個叫管敢的軍侯投降了單于,匈奴得知李陵只有800人可以戰鬥了,負傷三處的乘車,負傷兩處的駕車,負傷一處的戰鬥,於是單于發起了對李陵的猛攻,最終李陵力竭投降。

    漢武帝得到的訊息是李陵投降匈奴,還為匈奴練兵,大怒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這時候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觸怒漢武帝被判死刑。

    為了修成史記,完成父親的遺願,司馬遷忍辱負重下蠶室、受腐刑。之後完成了史學鉅著——《史記》。魯迅稱這部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兩個兒子為了能夠正常生活下去,就改換了姓氏,一個改為同,一個改為馮,這兩個家族從不通婚。

    司馬遷的身體受到了摧殘,精神更是遭到了殘酷的打擊,人格遭到了巨大的侮辱,這一切都是漢武帝造成的,於是司馬遷就把滿腔的仇恨,化作那史書中得一個個文字,把漢朝以及之前的歷朝歷代的皇帝的醜惡面目刻畫下來,留給後人看。

    於是乎漢武帝的一些劣跡也都被記錄在案了,這是司馬遷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仇人的報復,所以這些文字對漢武帝來說就是黑材料,哪裡能允許這樣的書籍流行,所以加以禁止。

    另外司馬遷還為那些封建統治者恨之入骨的農民起義領袖立傳,這是封建統治者千方百計要消滅的人怎麼能立傳,他們的事蹟怎麼能流傳後世?必須禁止。

    所以司馬遷的這部史學鉅著,必然會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抵制,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皇帝的權力在大,也無法改變老百姓的價值判斷,好的就會受到百姓的支援。

    於是這部史書就流傳下來了,而且在後世大放異彩。而晉朝是篡了曹魏的政權,對漢朝政權沒有什麼感情,所以對史記不做禁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有一千萬,你會用來做投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