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劇Show

    第一個

    哈利入學第一年的聖誕節,他以為自己不可能收到禮物,但是收到了羅恩母親的毛衣,鄧布利多送還的隱形衣等等禮物。

    德思禮一家也送了禮物,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第二個很小的紙包裡有一張紙條。

      “我們收到了你的信,附上給你的聖誕禮物。弗農姨父和佩妮姨媽。”用透明膠帶粘在紙條上的是一枚五十便士的硬幣。

      “還算友好。”哈利說。

      羅恩被那枚硬幣迷住了。

      “真古怪!”他說,“這樣的形狀!這也是錢嗎?”

      “你留著吧。”哈利說,看到羅恩欣喜若狂的樣子,不由得大笑起來……

    乍一看沒啥意思,但是大家不奇怪嗎,羅恩竟然問了一句“Weird! What a shape! This is money?”

    首版的翻譯是“這樣的形狀,這就是麻瓜們的錢嗎?”

    人文社很貼心地維持了原著的面貌,所以我們才可能發現這個梗(臺版寫的是“五毛錢”)。

    我們都知道,加隆、西可和納特並不是形狀古怪的硬幣,都是圓形的。那這句話就只能說明,五十便士的硬幣形狀一定很古怪。

    所以我試著去搜了一下——

    五十便士長這樣,是七邊形的貨幣。

    羅琳還是喜歡玩“七”的梗啊~

    注:這張圖是1997年發行的五十便士,與哈利拿到的上一版貨幣浮雕一樣。

    這個梗只有英國土著,或者生活在英國、以及接觸過英國小面額貨幣的讀者才能看懂。不過我在搜尋的時候,發現也有哈迷發現過了,只是知道這個的不是很多。

    第二個

    羅恩的家叫“陋居”,這是出版社慈悲心了,沒翻譯得太狠。

    原文寫的可是“The Burrow”,burrow是“(動物的)洞穴、地道、地洞”的意思,臺版的翻譯是“洞穴屋”。(氣得直哼哼~)

    為什麼起這個名呢?

    因為羅恩姓Weasley(韋斯萊)。Weasley就是weasel(鼬鼠),當然要鑽洞了~

    其實,馬爾福也曾拿這個開過羅恩的玩笑。在《囚徒》第五章,馬爾福在包廂裡說了這麼一句話。

      “嘿,看看這是誰。”馬爾福拉開隔間的門,用他那懶洋洋的、拖著長腔的口吻說,“鼻涕和喂死雞。”

    人文社用腳註的形式說這是馬爾福用諧音開的玩笑。

    我們看看原文“Well, look who it is, Potty and the Weasel.”

    potty是小孩用的“夜壺”,而weasel就是“鼬鼠”。順便說一句,什麼東西“喂死雞”,黃鼠狼(黃鼬)不就喂死雞麼?

    滿滿的惡意~

    羅琳玩兒梗,譯者順水推舟加了個暗梗,估摸著是給去找原梗的哈迷看的。

      在英國和愛爾蘭,鼬鼠有著象徵不幸的壞名聲,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壞心腸的動物。不過,從童年開始我就對鼬鼠大家庭有著特別的喜愛:在我看來,它們沒有被汙衊的那樣壞。還有好多迷信與紅頭髮有關,大部分人說他們在某些方面不走運(加略人猶大就是所謂的紅頭髮),但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我碰巧同時喜歡紅頭髮和鼬鼠。

    第三個

    羅恩家裡有一隻貓頭鷹,叫埃羅爾(Errol)。看漢字看不出來,但是讀還是能讀出來的。

    Errol是error和old拼起來的單詞,指的是這隻貓頭鷹又老錯誤又多。

    第四個

    還記得倒黴催的吉德羅·洛哈特教授被康沃爾郡小精靈收拾了一頓嗎?

    他當時唸了一句咒語,但是沒有效果。之後魔杖被小精靈搶走,扔出窗外了。

      他捲起衣袖,揮舞著魔杖吼道:“佩斯奇皮克西 佩斯特諾米!”

    這一段可能大家都當個樂子了,但是最大的樂子在於咒語本身。

    咒語原文是“Peskipiksi Pesternomi!”

    第二個詞前半段“pester”的意思也是“煩人”,後邊的“no”表示否定,“me”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我”解釋。

    所以咒語實際的意思是:“煩人的小驚靈,不要來煩我啦!”

    洛哈特使用這種拼湊的咒語顯然是眾所周知的。電影劇組的惡趣味顯然不比羅琳要少,在1996年的O.W.Ls考試中,魔咒理論的試卷第四題問道:

      4、“佩斯奇皮克西 佩斯特諾米”是真正的咒語嗎?如果不是,請指出一個切實有效的咒語。(試卷右上角)

    第五個

    大家還記得哈利三年級逃離女貞路時乘坐過騎士公共汽車嗎?

    書裡的腳註只寫了每個地名所在的郡,但是沒有直觀的印象吧?

    我給你看一眼你就懂了。

    哈利在不知不覺間繞了不列顛島一大圈~

    請注意,哈利乘車是在1993年,1996年英國更改了行政區劃,我繪製線路參考的地圖是2001年的,是新的行政區劃圖,咱看個大概就好了。我把原始地圖的郡名都給刪了,省得圖片文字太多,顯得比較亂。

    另外,如果你買的09年以後出版的《囚徒》(不是對照版的),會發現這麼一條:

      阿伯丁,英國蘇格蘭東北部港口城市,格蘭扁區首府。

    格蘭扁區在1996年就已經撤區劃郡,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是阿伯丁郡和阿伯丁市。

    而出版社寫的是哈利乘車時的行政區名。

    第六個

    還有一個比較惡趣味的,但是隻有土生土長的歐美讀者能看出來。

      在我們國家,遊蕩著許多可怕的野獸和怪物,其中最離奇、最具有殺傷力的莫過於蛇怪,又被稱為蛇王。這種蛇的體型可以變得十分巨大,通常能活好幾百年,它是從一隻雞蛋裡、由一隻蟾蜍孵出的。蛇怪殺人的方式十分驚人,除了致命的毒牙外,它的瞪視也能致人死亡。任何人只要被它的目光盯住,就會立刻喪命。蜘蛛看到蛇怪就會逃跑,因為蛇怪是蜘蛛的死敵,而蛇怪只要聽見公雞的叫聲就會倉皇逃命,因為公雞的叫聲對它來說也是致命的。

    這不是蛇怪麼,這有啥可樂的?

    你看下去就知道了,有點長,但是非常逗。

    蛇怪(Basilisk)是基督教裡的怪獸,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寫在聖經(《希伯來聖經》)裡了。歐美讀者普遍信仰基督教,一看就會有一種“哦~原來是這傢伙啊~”的感覺。

    這就好比國內一個跟民間傳說有關的小說,講的是一個神秘的、總愛往家裡送錢的動物,最後到結尾告訴你是貔貅。文化之間的代溝也就是這樣了~

      七十士希臘譯本:ὠὰ ἀσπίδων ἔρρηξαν, καὶ ἱστὸν ἀράχνης ὑφαίνουσιν, καὶ ὁ μέλλων τῶν ὠῶν αὐτῶν φαγεῖν, συντρίψας οὔριον εὗρεν, καὶ ἐν αὐτῷ βασιλίσκος.

    和合本譯文是:

      他們抱毒蛇蛋,結蜘蛛網,人吃這蛋必死。這蛋被踏,必出蝮蛇。

    更有意思的是,蛇怪(Basilisk)的拉丁文是“Regulus”(雷古勒斯)。而且也被譯在了《聖經》相同的位置。(這些都是同一句話,就是那個和合本的譯文)

      武加大拉丁譯本:ova aspidum ruperunt et telas araneae texuerunt qui comederit de ovis eorum morietur et quod confotum est erumpet in regulum.

    最最有意思的是,《自然史》記載,蛇怪的死敵是埃及獴,長得跟鼬鼠很像,專吃蛇和鱷魚。但是由於讀者無法想象這是一種什麼動物,那個時代又沒有埃及獴的插圖,所以它在一千年的時間裡,逐漸演化成了蛇怪的同義詞。

    1382年,等到這個詞從希臘文字最終演變成英文的時候……又是翻譯《聖經》,又是譯在了《聖經》的同一個位置。

    這也是這個英文單詞頭一次出現。

    埃及獴

      威克里夫譯本:The have broken (the) eggs of snakes, and (have) made (the) webs of an araneid; he that eateth of the eggs of them, shall die, and that that is nursed, or hatched, shall break out into a cockatrice.

    當然,現在這個詞幾乎都已經改掉了,但是在歐美讀者的心裡印象還是很深。

      19世紀後期,《修訂版聖經》遵循《武加大譯本》的傳統將其改回,仍寫作“basilisk”。

      1978年,《新國際版聖經》問世,該詞被改成“蝰蛇”[viper]。在《箴言》第23章第32節,《欽定版》和《修訂版聖經》都將該希伯來原文“tzeph'a”譯作了“蝰蛇”[adder]。

    這個詞是cockatrice。更更有意思的是,這種怪獸在口口相傳中,生出了兩個翅膀,變成了一隻長著蛇尾巴的雞。

    如果你去查詞典,你會查到cockatrice有兩種含義:1、Basilisk(蛇怪);2、雞身蛇尾的怪獸。

    最精彩的來了。羅琳不止寫了蛇怪,還在《火焰杯》裡順手提了一嘴cockatrice。真不知道知根知底的歐美讀者心裡都是何等的WC~

      “噢,參賽學校的校長肯定是裁判團成員,”赫敏說——大家都十分吃驚地扭過頭來望著她,“因為在1792年的爭霸賽中,勇士們要抓的一頭雞身蛇尾怪不受控制,橫衝直撞,三位校長都受了傷。”

    這種動物從此以後沒有再在《哈利·波特》裡出現過,也沒有任何介紹和解釋。因為這個詞本身就代表了羅琳的意思。

    逗你玩~

    在歐美很多讀者心裡,cockatrice和Basilisk是一回事,都是同一種邪惡的巨蛇,在另一部分人的心裡,Basilisk是蛇,cockatrice是雞蛇。

    出版社沒有可能把cockatrice這個單詞翻譯成“蛇怪”,因為它現在多指“雞身蛇尾的怪獸”,而且單詞也不一樣。不過這種聯絡,這個梗,讀者就很難知道了。羅琳也不可能介紹這種動物,因為它就是Basilisk在中世紀的進化版……

    在《博物學家的神秘動物圖鑑》這本書裡也提到了這種怪獸。

    有趣的是,這本書的這一段,怪獸的中文譯名是“雞蛇獸”,而描述的內容卻以蛇怪為主,後半部分是兩種動物結合時的傳說,法文原文也能看出Basilisk(蛇怪)的痕跡。而畫的插圖卻是cockatrice。

    由此可見,中世紀的某個時期,Basilisk和cockatrice確實是不分彼此的。

    更扯的是,中世紀,Basilisk跟鍊金術有關,它的皮用作鍊金術原料,聽說還跟魔法石有點關係。(我看那段英文資料很是痛苦,所以這段話對了多少我也不敢保證~)

    羅琳選擇這麼一種背景複雜的怪獸作為《密室》的主線,也是很惡趣味了~

    第七個

    羅琳對吉德羅·洛哈特也是充滿了惡意,並在他首次出場時,悄悄地暗示了一下。

      漸漸地,他們望見吉德羅·洛哈特了。他坐在桌子後面,被自己的大幅照片包圍著,照片上的那些臉全都在向人群眨著眼睛,閃露著白得耀眼的牙齒。洛哈特本人穿著一件跟勿忘我花一樣藍色的長袍,與他的藍眼睛正好相配。尖頂巫師帽俏皮地歪戴在一頭波浪般的金髮上。

    原文寫的是“The real Lockhart was wearing robes of forget-me-not blue which exactly matched his eyes;”

    勿忘我~

    拜拜了~洛哈特教授~

    第八個

    我再發一個《詩翁彼豆故事集》裡的。這個故事我能笑一天~

    那本書裡有一個《好運泉》的故事,講的是三個女巫阿莎、艾爾蒂達和阿瑪塔都希望到一個園子裡的好運泉裡洗澡,洗去身上的黴運。但好運泉每年只能讓一個人進去洗澡,不巧的是,三個人進院子的時候還帶了一個倒黴騎士。

    四個人在園子裡互相幫助,途中還遇到過一隻巨大的蚯蚓,終於趕到了好運泉。不過,等到達好運泉的時候,三個女巫已經不需要洗浴了,她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最後倒黴騎士下水洗浴,之後向阿瑪塔求婚,四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好運泉》是一個長期深受喜歡的故事,竟然在霍格沃茨的節目慶祝活動中被排成了一部聖誕節的啞劇,這是絕無僅有的。

      那個時候的草藥課教師赫伯特·比爾利教授是一位十分熱心的戲劇愛好者,他提出要把這個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故事改編成一個聖誕節的演出節目,供師生們欣賞。我當時是一位年輕的變形課教師,赫伯特分配我負責“特技效果”,包括提供一個功能齊全的好運泉,以及一個小型的草坡,我們三個女主人公和一位男主人公做出往上爬的樣子,然後草坡慢慢沉入舞臺下面不見了。

      我認為,我可以毫不自誇地說,我的好運泉和草坡都認真負責地完成了分配給他們的任務。然而,劇組的其他成員就不能這麼說了。我們暫且不說保護神奇動物課教師西爾瓦努斯·凱特爾伯恩提出的那條巨大“蚯蚓”模樣古怪,動作滑稽,因為最後證明是人為因素破壞了整臺演出。比爾利教授作為導演,竟然沒有意識到發生在他鼻子底下的感情糾葛,這就很危險了。他不知道扮演阿瑪塔的學生和扮演倒黴爵士的學生一直是一對戀人,而就在大幕拉開的一個小時前,“倒黴爵士”移情別戀,愛上了“阿莎”。

      只要說一句就夠了:我們那幾個尋找好運泉的人始終沒有到達山頂。大幕剛剛拉開,凱特爾伯恩教授的“蚯蚓”——大家這才看出是一條被施了膨脹咒的火灰蛇——突然爆炸,騰起一團熾熱的火星和灰塵,使大禮堂裡充滿了煙霧和佈景碎片。它在我的山腳產下的那些巨大的火蛋點燃了地板,“阿瑪塔”和“阿莎”捉對廝殺,決鬥得難解難分,比爾利教授也被捲進了她們的交戰。濃烈的大火席捲了舞臺,眼看就要吞噬整個大禮堂,師生們不得不從禮堂撤離。那天晚上演出的最後結果是,醫院裡人滿為患,過了好幾個月,大禮堂裡那股刺鼻的焦木頭味兒才逐漸散去,過了更長的時間,比爾利教授的腦袋才恢復了正常的比例,凱特爾伯恩教授才結束了他的試用期。校長阿曼多·迪佩特規定今後全面禁止啞劇演出,這樣一個傲慢的非戲劇性的傳統,霍格沃茨一直延續至今。

    第九個

    再補充一個惡趣味,但這個惡趣味不是羅琳帶給讀者的,而是曹蘇玲先生(敬稱)帶給讀者的。

    哈利十一歲生日,海格來接他的時候,才第一次讀到霍格沃茨的來信。筆者列舉一下出版社最新的譯文。

      哈利的問題像煙花一樣在頭腦裡紛紛爆裂,他一時拿不定該先問什麼。過了一會兒,他才結結巴巴地說:“他們靜候我的貓頭鷹是什麼意思?”

      “狂奔的戈耳工啊,喲,我想起來了。”海格用足以推倒一匹壯馬的力量拍了拍他的腦門,又從外衣的另一個內袋裡掏出一隻貓頭鷹——一隻真的、活蹦亂跳、奓著毛的貓頭鷹——還掏出一支長長的羽毛筆和一卷羊皮紙。

    我們看一下原文。

    ……and from yet another pocket inside his overcoat he pulled an owl – a real, live, rather ruffled-looking owl – a long quill and a roll of parchment.

    ruffle是“(鳥發怒或炫耀時)豎起(羽毛);弄皺(在這裡指羽毛);使(某人)變得不平靜、使激動、激怒、使生氣、使煩惱”。

    而曹老師的翻譯是“奓毛”。

      奓毛(音,炸毛),北京方言,也寫為“乍毛”,意為“惱羞成怒、發火”,本意指貓受驚或發怒,毫毛聳立,使形體驟然膨脹,恫嚇對手。

      引申為,人浮躁,經不起刺激,容易被激怒,類似另一個俗語:點火就著。

      奓的意思是:毫毛多,聳立,是形體顯得大。

      例句:三句話不到就奓毛了。

    想想貓頭鷹毛都奓著,呲地亂七八糟的,怒氣衝衝的那種感覺~呵呵~

    這手雙關翻譯實在是佩服之至!即使不明白詞義也能感受到貓頭鷹的怒火。

    第十個

    這是哈利第一次到對角巷的時候,其中有一句現在讀起來是不是有點奇怪?

      他們在一家名叫麗痕的書店裡買了哈利上學要用的課本。這裡的書架上擺滿了書,一直到天花板上,有大到像鋪路石板的皮面精裝書;也有郵票大小的絹面書;有的書裡寫滿了各種奇特的符號,還有少數則是無字書。即使從來不讀書的達力要是有幸能得到其中的一兩本,也一定會欣喜若狂的。哈利拿起一本溫迪克教授著的《詛咒與反詛咒》(用最新的復仇術捉弄你的朋友,蠱惑你的敵人:脫髮、打折腿、綁舌頭及其他許許多多手法),海格好不容易才把哈利從這本書前拖開。

      “我想找出辦法來詛咒達力。”

      “我說這主意不壞,但你不能在麻瓜世界使用魔法,除非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海格說,“不過,你現在用不了那些咒語,你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才能達到那個水平。”

      《魔法石》第五章(第一版譯文)

    給大家看看原文,關鍵詞都已經加粗了。

    Hagrid almost had to drag Harry away from Curses and Counter-Curses (Bewitch your Friends and Befuddle your Enemies with the Latest Revenges: Hair Loss, Jelly-Legs, Tongue-Tying and much, much more) by Professor Vindictus Viridian.

    其實,原文在這裡,省詞了。省的就是Curses(詛咒)這個詞。

    復仇術(Revenges),其實是“Revenge Curses”(復仇咒語)。

    Hair Loss Curse(脫髮咒),咒語為“Calvorio”,在原著中並未出現,僅見於樂高系列遊戲中。

    Jelly-Legs Curse(軟腿咒),首見於《火焰杯》第31章;咒語為“Locomotor Wibbly”(維基譯作“腿軟腳綿”),咒語在原著中並未出現。

    Tongue-Tying Curse(結舌咒),首見於《死亡聖器》第9章,是穆迪教授在格里莫廣場為斯內普設定的詛咒;咒語為“Mimble Wimble”(維基譯作“緘口結舌”),咒語在原著中並未出現。

    我說的這一處譯文,出版社暫時還沒有修改過來,當時誰也想不到,後來再一個個找可就難了。我們靜靜地期待下一版吧。

    想想達力中了軟腿咒或者結舌咒的樣子~

    這是第一個坑。

    第二個,和結舌咒的咒語(緘口結舌)以及米布米寶有關。這是一個奇深無比大坑。

    米布米寶(Mimbulus mimbletonia)很可能是該植物的拉丁語學名,而這個學名是生造出來的。[1]

    “米布米寶”這個名字可能來自於一個叫Mimulus(溝酸漿屬,玄參科下的一個屬)的植物屬。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醫生愛德華·巴赫開發的關於花療法的傳說中,含羞草花的精華據說是用來對抗焦慮和恐懼的。

    溝酸漿的特點是“害怕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特定事物”。

    請暫且中斷閱讀,去看看這篇文章。看完之後,大家就都懂了。

    巴赫花精:勇氣五朵花(1)溝酸漿Mimulus

    Mimbulus mimbletonia可以拆解為mimble(張口結舌)和-ulus(字尾,小)以及mimble和-tonia(字尾,語源是tonus,意思是“僵硬性(痙攣)”)。

    而mimble正是“結舌咒”咒語的出處(雖然咒語並未在原著中出現)。mime是“啞劇;做手勢;假唱”的意思,是mimble的詞根。所以這個詞就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的意思。

    換句話說,這是納威性格轉變的象徵物!而意義這麼重大的東西,竟然是一棵會噴臭汁的仙人掌!

    回想一下《鳳凰社》中,哈利一行人在火車上的時候。納威在火車上說不出話來,但在這種植物的誘導下開始主動說話,這是他性格轉變的誘因。從此以後,納威的性格開始快速變化。再也不會有懦弱的納威了。

    再回想一下,哈利在前兩年一直不敢主動找秋·張說話,但是在哈利的臉上被噴了一臉臭汁又被秋看見的那次尷尬之後,哈利也放下了與喜歡的人相見時的怯懦,鼓起了勇氣,終於可以正常地和秋講話了。

    “結舌咒”、“米布米寶”,這可算是羅琳的一個超級惡趣味了。羅琳故意創造了這麼一個尷尬的場景,主角就是“米布米寶”,而她創造這種植物的原因則是為了讓角色不再敏感,不再害怕交際,象徵他們鼓起勇氣了。

  • 2 # 白給無嘻哈

    不能說惡趣味,有一些諧音梗,羅恩姓Weasley,去掉ey,weasl是鼴鼠的意思。羅恩家叫“陋局”這是美化的翻譯,原文是“The Burrow”意思是洞穴、地洞。那麼鼴鼠肯定就要打洞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實中的某個場景好像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