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0歲以上去面試時,hr都會各種懷疑,崗位要求都是35歲以下的人,難道30歲以上做不了管理層,事業算是到達瓶頸期了嗎?
8
回覆列表
  • 1 # 耀東編輯部

    如果30歲以後不能轉到管理層,仍然在一線,確實是瓶頸期。隨著年紀的增加和家庭壓力的增大,在工作上的精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會越來越低,所以年紀大越面臨被裁員。但是又具有豐富的經驗,所以如果具備管理能力是可以走得更遠。

    如果以前從來沒做過管理,那麼在HR面試的時候基本不會給你管理層的崗位。通常管理者都是在原單位幹到一定年限,被提升到管理層,然後由管理層平跳管理層。所以很多人覺得年紀大了,想做管理崗位是難度很大的。

    傳統認為工作5年左右就可以做到初級或者中層領導。如果仍然是一線,就會預設為原單位對你的工作能力不認可,所以HR才會質疑你。

    如果確實想做管理崗,建議應聘企業的儲備崗位,相對而言儲備崗位招聘條件更寬,儲備六個月後可以更適應崗位工作。另外就是海量頭簡歷,大量面試等機會,祝你成功。

  • 2 # 小美女整服裝

    這個也不一定!在順豐快遞公司見過很多快四十歲的快遞員,曾經都是老闆,生意失敗來跑快遞!而且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

  • 3 # 磚家

    35歲以上做不了管理層,跟失不失敗沒有必然聯絡,要從自身條件和職業選擇方面綜合考慮:

    如果你到了這個年齡,繼續從事著技術相關的工作,你的薪資待遇與自身條件也相符合的話,做不做管理層也沒什麼關係。從一個企業來看,畢竟管理層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在基層一線工作。

    如果你到了這個年齡,你還在生產一線從事普工的工作,但你本無管理才能,而現有工作也能養家餬口過日子,這也是很正常的。按照經濟發展的趨勢,管理與員工的工資待遇差異慢慢越來越低,將來一定是更加公平的時代。以日本為例,年資更長的職員,工資一定比普通管理層更高。

    職業並無貴賤,從事普工與管理都是工作,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只是要看你的夢想是什麼。當好一個士兵也能衝鋒陷陣獲得榮譽,如果你想當將軍,那就付出比別人更多倍的努力去爭取機遇。

  • 4 # 老郭有話說

    不至於說失敗,但確實你的選擇會變得少了,這個年齡精力和體力越來越差,在公司因為時間長工資也會高於新入職的人。對企業來講用人成本偏高。所以35歲之前要做好規劃,詳見影片

  • 5 # 夏天於

    社會分工不同,管理只是其中一種發展方向,還有技術、銷售、研究等等,擁有頂尖技術、卓越銷售、獨到研究在創造財富、知識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絲毫不遜於同級管理層。

    但如果35歲以上還沒有自己一技之長,沒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沒有在某一行業有資深的經驗,還處於工資底層到處尋求發現的階段那算失敗的:

    像題主描述的那樣,大學畢業30歲已經工作至少7年,7年時間足夠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培養一技之長,擁有一技之長後是不需要找工作的,獵頭會找你,你去找工作,又說不出個擅長出來的話,他肯定要懷疑你的工作專研態度:7年工作經歷一無所處,那他肯定寧願招個年齡小的培養。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6 # 伴你成功

    有的人60多都吃不飽飯,有的人下生就是千萬富翁,成功與年齡無關也與金錢和權力無關,生活的平穩家庭幸福也是種成功,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施主,放下吧,無需糾結順其自然!

  • 7 # 暖通大毛

    經過這個疫情,我感覺有個健康的身體,有愛自己的家人,並且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成功。事業努力就好,每個人的出身,成長經歷都不一樣,都想成功,但也要學會平和的面對。

  • 8 # 深圳六神

    感覺你這問題是在寫我一樣,今年38了,在深圳,也是普通員工沒有進入管理層,今年面臨失業重新找工作,壓力很大,投了很多簡歷沒人應,有人應就年齡偏大,這是現在的普遍問題,其實這個社會很多人都一樣,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進入管理層或賺很多錢,在我理解可能自己的技能沒有進入極致,以至於讓別人有選擇咱的機會,所以更多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就業創業都是讓我們來選擇別人而不是讓他們來挑咱們,放寬心態去不了這家還有下一家,好看的皮襄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祝咱們都好運。

  • 9 # 醬油君趣科普

    這世界,有一個詞,叫做認命。其實我這不是想讓大家去自暴自棄,而是你應該認清自己,回頭想以下幾個問題:

    一、社會分工:

    不要覺得人人飛黃騰達才叫社會繁榮,每一個社會的繁榮除了在外面揮斥方遒的,還有在背後默默奉獻的,你看到的只是網際網路的繁華,馬爸爸的睿智,但殊不知背後還有無數程式設計師用自己的頭髮書寫了這繁華。

    所以,職業無貴賤,如果你適合做二把手,那就不要強撐上一把手,如果你適合安靜,就不要太過於浮躁。如果你不適合管理,那就做好你的領域。

    二、一件事情做下去,就是成功

    這世界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再也不缺通才,而對於專才要求越來越高。我曾經總結,在現在這個時代,永遠只有專業度高的人吃專業度低的人,你掙錢一定是你在某個領域專業度超過了別人,如果超不過,那就必須付出金錢去學習。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加盟永遠失敗率高的原因,畢竟你是想跨過專業度去做事。

    這是我的建議,不要過於浮躁哦!

  • 10 # 璽贏電商學院

    首先我覺得咱們應該把成功與失敗要重新定義一下!

    首先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失敗呢?

    這個跟自己的價值觀是非常接近的

  • 11 # 生涯大叔

    智商不等於情商。身邊有很多同事智商很高,專業能力很強,業務水平一直領先,但真要讓他去做管理,可能會讓一個優秀的員工變成一個很差的領導。

    水滸傳大家都看過,裡面有個非常充滿悲劇的厲害角色: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有美滿幸福的家庭,但是,他會做管理嗎?上沒有搞定自己的上司搞得家破人亡,下沒有結識到可靠兄弟讓自己幾經背叛。梁山落草後火併了王倫後,大家想推遠他為首領,但他還是讓位給了晁蓋。從此以後,雖沒有大富大貴,但總歸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管理並非人人都可以,作為一線技術人員做好本職工作可能就萬事大吉了,但是做管理面對的是靈活多變的市場、形態各異的人群還有漂浮的明爭暗鬥。

    管理需要佔用你大量的時間,需要更加圓融,不能簡單的用黑白來處理對與錯。35歲一個人的性格已經基本定型,處事風格和處理問題角度很難去改變。

    所以,這不是一個瓶頸的問題,這是一個職業發展方向的問題。在不適合的領域,即使你再努力,到頭來也可能只是頭破血流。

    職場,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好的發展。

  • 12 # 追著小羊咩咩跑

    您好!35歲以上做不了管理層?你們這個行業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可能工種不一樣,他的需求跟要求也是不一樣。我們很多應聘者需要達到管理者的要求,都是要求在35歲以上或者說三四十歲以上。因為這樣的話,他有足夠的工作經歷跟社會閱歷,才能更好地帶領部門跟領導部門跟管理員工。你這邊要求竟然是30歲以上,或者說30歲以下才能做管理者。一出來社會才剛畢業,如果他的學歷高的話讀完本科都是二十六七歲了。剛剛有一點工作經驗,才兩三年就被提拔為管理者。最跟現實社會中的需求根本就是不相符的,所以說我不懂你為什麼找的各個工作都是要求30歲左右的才能當管理者。

  • 13 # 重視

    35歲沒有做到管理層,很正常。因為大多數人都平凡到退休。尤其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

    35歲還算年輕,厚積薄發,如果45歲以前還在普通職員,那可能機會就不多了。所以,不要被35歲自我設限,畢竟在一個崗位工作10年積累才算紮實。25歲參加工作35歲工作10年,才能夠從心智,能力,社交到了一個穩定階段,此時做事穩重,才能堪當重任。尤其,大公司!

  • 14 # 鄧振懷

    1.

    先看一張阿里巴巴幾年前流出來的崗位和對應薪酬圖

    專業線:一般對應的是非管理崗;

    管理線:一般而言,就是管理崗。

    現在專業線和管理線的職業通道設計的標配,就跟手機的前、後置兩個攝像頭一樣。

    從圖上能夠看出來,失敗不失敗不一定就跟是不是做管理崗有關係,也有年薪百萬的非管理崗。

    只要有一技之長,哪怕35歲了,沒有做管理,依然可以很成功、很吃香。

    2.

    2017年,爆出華為中國區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

    2018年,騰訊裁撤200箇中層管理人員,推進管理層年輕化。

    2019年,百度推出高管退休計劃,讓更多的8090進入管理層。

    做管理了也不安全,35歲可能也會被幹掉。

    2018年一位高速收費大姐聽說要被裁撤大哭:“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沒有做管理不可怕,怕的是沒有一技傍身。

    我基本上不招聘35歲的人,但有的崗位所需要的能力,需要35歲以上的人才。

    3.

    劉慈欣是1963年出生

    1985年,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畢業之後,便進入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一干就是20多年。

    1998年,劉慈欣35歲,依然在電廠做著電工的工作。

    1999年,《科幻世界》首次發表兩篇作品《鯨歌》和《微觀盡頭》,同年首次憑藉《帶上她的眼睛》獲得1999年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

    2000年發表短篇小說《地火》《流浪地球》,憑藉《流浪地球》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2011年憑藉《三體》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當代》長篇小說2011年度五佳。

    2013年以37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第一次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

    2015年,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2017年,憑藉《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了世界級科幻獎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2019年,當選第七屆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9年,以1250萬版稅排名作家富豪榜第9名。

    一個快40歲的電工,除了不怎麼亮眼的工作,透過寫作實現了自己成功的人生。

    所以,正職工作沒有做管理、也35歲了、沒有一技之長,可能失敗了,但不代表人生的失敗。

    對於人生而已,35歲,還不到一半。

    都,來得及。

  • 15 # cc是一朵小花花花

    並不一定 作為斜槓青年 有一份溫飽自足的工作 一些興趣愛好和人脈可以提升生活檔次 不一定非要在人的江湖裡廝殺

  • 16 # Amy愛讀書

    我現在就不是管理層,我月薪進卡大概12000,公積金每月到賬6000,年終獎150000,其它零零碎碎的,我就不算了。總共下來大概35萬吧。

    大家覺得這個收入怎麼樣呢?

    我是在廣州這邊上班的,是銷售部的,好聽一點就叫“銷售工程師”,直接點的“銷售員”。

    其實,在我的認識裡,職業發展不一定得往管理層方向走,還可以走技術方向——搞研究。

    我就是走技術方向的,搞銷售技術研究的,其實這個工作還挺有趣的。

    我現在不帶徒弟,我只做我的銷售,賣公司的產品。

    我平時除了上班,就是看書、學習,研究銷售技巧,學好了就自己用。

    哪天我年紀再大點,實在是跑不動了,那時候會考慮其它發展方向,但不會考慮走管理方向。

    其實管理方向也是挺累人的,不僅要管事,還要管人。這不是我追求的職業發展方向,不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從銷售崗位上退下來,我會選擇開培訓班,給學員們上課,講授我的銷售實戰知識。

    那時候我的夢想就變成老師,要實現桃李滿天下!

    01.個人職業發展切忌盲目比較

    每個人的個人情況都不一樣的 ,閱歷、能力、擁有的各種資源等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要想在職業生涯走得更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清晰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麼,不足是什麼。針對不足,自己能不能採取措施改進,把自己變得更優秀。

    這裡可以給大家介紹一個工具——SWOT分析法。本來這是用於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但是用在個人身上,也是挺合適的。我就是經常用這個工具。

    S(strengths)是優勢;

    W(weaknesses)是劣勢;

    O (opportunities)是機會;

    T (threats)是威脅。

    我們一定要先對自己有個清晰認識,才能正確作出判斷,正確選擇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切忌盲目跟風,避免盲目比較。

    02.制訂職業發展目標

    對自己有了深入、正確的瞭解後,我們就要為自己制訂職業發展目標,運用“目標導向機制”,避免像無頭蒼蠅那樣亂撞,什麼都想做,那最終就可能什麼都做不了了。

    有了目標,我們就要一直盯著目標,所做的所有事情,所有資源的運用,都是為了要實現這個目標。

    就像拔河一樣,所有選手的力氣,都朝著指揮者的節奏,集中方向、同時間、精準用力,那才有可能贏得機會。如果每個人都是按自己的想法來,隨便拉、隨時拉。這種場景,你都可以想象得到了,可以用雜亂無章來形容,一下就會使自己處於失敗的境地。

    目標的作用,就是要讓我們精準用力!

    03.堅持提升自己

    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

    我們在職場奮鬥,一定要堅持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職場所向披靡,取得成功。

    學習的方法可以是讀書、報培訓班,也可以是跟身邊厲害的人交流,向他們學習。

    俗話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職場人必須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學習,增強自己的能力。

    職場競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比商場弱。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職場中超越別人。

    無論是走技術路線,還是走管理路線,競爭是永遠迴避不了的!

    結語

    職業生涯發展,並不是只有走管理路線的,還有技術路線可以選擇。

    但無論走管理還是走技術路線,競爭都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必須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

    最後,祝朋友們事業興隆,步步高昇!

  • 17 # SD—梁朝偉

    不算失敗

    技術餓不死,管理普遍薪資會偏高一點。

    優秀的員工不一定是個優秀的領導

    優秀的領導一般都會是一個優秀的員工

  • 18 # 職場火鍋

    當代社會,發財要趁早,富翁年輕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與十年二十年前發生了底層邏輯的顛覆。以前的富有,是慢慢積累、厚積薄發的,四十歲以後才開始當領導和發財。現在的社會具有爆發力,有些年輕人都是迅速爆發的,三十歲之前成為百億、千億身價的非常多,用幾年就產生了別人幾代人積累的財富。

    導致,人們對35歲產生了恐懼。好像35歲就是一道分水嶺,35歲成功就越過了這道坎,35歲不成功就徹底失敗了。

    體制外的民企私企,35歲現象,非常明顯了。一是普通崗位或非領導職位,35歲就會招聘天花板,35歲就是一道硬槓槓。二是網際網路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傳遞出35歲就要淘汰出局的“狼性文化”。三是35歲就是一道精力分界線,當你不能996/997的時候,價效比就是下降了,就不受待見了。

    體制內,公務、事業、國企、央企,35歲也是一道坎,這是因為推進年輕化造成的。很多單位都不再培養85前(35歲以上)的人了,這是年輕化的硬要求,也是年齡層層遞減,推算出來的。現在要求新提拔人員中85必須佔60%以上,基層職位必須達到90%以上。35歲沒有到基層職位(比如副科級、部門副經理),那麼,就被放棄了,因為年齡過線了。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公司的年輕化傾向很厲害,現在的創業公司成千上萬,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都是年輕人。而且人員流動性特別大,導致35歲以上的員工很少見。於是,大家產生了倖存者偏差:35歲以上的人哪去了?35歲沒混到領導層,還有臉混下去嗎?

    35歲“這個概念”的始作俑者是華為。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華為的35歲現象。華為把35歲還沒有升到高職位的人員裁掉,引起了職場上的年齡恐慌。實際上,這種看法,既對,也不對。我在華為大學培訓過,就這個問題專門與華為授課專家交流過。

    華為內部確實有一個政策:連續工作滿8年,年滿40歲可以申請退休。年滿45歲,基本“一刀切”讓你退休,你想留任要專門打申請報告。內部並沒有35歲必須裁員的政策,只要你能勝任崗位要求和不斷精進的考核指標,你可以繼續做下去啊。事實上,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了45歲,基本都退休了。

    到了45歲都退休了。這是有三個原因的:一是退休後,沒有任何薪酬給你了,社保也是你自己交,但是保留股票,享受股票分紅啊。二是實在太累了,做到中層位置,你必須培養2-3個人繼任人才,繼任者給你的壓力很大,不斷遞增的考核壓力也很大。三是退休之後,還有多渠道為華為做貢獻,比如,培訓,依然帶來豐厚的收入。

    為什麼大多數人願意退休呢?就是狼行千里吃肉啊。舉例來說,45歲的區域代表,相當於中層正職,股票200萬股,2020年預計分紅每股2元,今年分紅就高達400萬元。45歲到60歲正式退休,用靜態眼光看,15年分紅總收入就是6000萬元。假設15年後股票價格漲到20元(2020年是9.8元),退休時賣給公司得到4000萬元。也就是說,他60歲正式退休時,15年總收入高達1個億“小目標”。這還不算他前提的收入累計和45歲以後的其他收入。

    在高薪行業裡,35歲以上,應該做到中層職位了。那些沒有做到中層職位的人,有些出去創業了,有些成為自由職業者了。但這個群體,依然是很少的群體,數量在14億人口面前,非常少。在中小企業,35歲做普通職員依然在,被淘汰出局的人,要麼自己跳槽,要麼自己創業,要麼自己做點小買賣。

    但是,還有一個大群體。龐大的公務、事業、國企、央企等體系內,至少有8000萬人以上吧。35歲,往往剛剛到基層副職職位的起步年齡。35歲當一個主管、副職,40歲成為中層副職,50歲熬到中層正職,這都是普遍規律。35歲的人在普通崗位上大有人在啊,在一個普通崗位上做到55歲、60歲退休的員工,也是一抓一大把的。

    在一些服務、中介、體力型行業裡,比如,服務員、銷售員、快遞員等“吃青春飯”的職業,35歲以上的確實少見了,一小部分成為部門經理或基層管理人員,大多數都轉崗了。尤其是女孩子,基本都結婚生子,然後想辦法找點其他職業做了。

    在中國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35歲就是一道分水嶺。服務員、櫃員等通用型崗位,基本不招35歲以上的人員。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社會招聘,對年齡可以放寬,但你沒相關工作經驗,人家可能會用年齡因素拒絕你。職場上,35歲是一個門檻,如果再找普通工作,確實沒有任何優勢,年輕人成千成萬擠成一團,有什麼必要招35歲以上的?!認清現實,放平心態。

    35歲上沒混到領導層的人,估計要佔95%。這些人還能去哪裡呢?難道都辭職?

    第一,辭職有必要。有些公司,尤其是高科技、網際網路、醫藥、中介、銷售等行業或公司,因為他們都是“智力+精力”型的行業,精力下降,戰鬥力就會下降,35歲以上壓力確實大。35歲積累了經驗,就要想智力+經驗型行業轉。比如,律師、教師、醫生等等職業,就是智力+經驗型的,越老越吃香的。

    第二,跳槽有必要。有些公司就是榨取剩餘價值,他們不會提拔你,寧願提拔年輕人,就是因為他們價效比高啊。有些升職加薪,不是老闆良心發現,恰恰是主動跳槽爭取來的。很多行業,升職加薪,主要靠跳槽。你呆在原地,老闆不用你,你跳槽,至少提職一級、加薪30%。

    第三,創業轉型。35歲的人,積累了經驗,往往也不願意被上司呼來喚去了,尤其是被比自己小的毛頭小夥子指使。他們利用經驗、人脈甚至過去積累的客戶資源,自己獨立門戶,進行創業。

    第四,保持自我,堅守陣地。比如,華為公司也不是說讓35歲的人都走人,有很多勝任崗位的人繼續在崗位上啊。所以,即使你沒有混到領導層,但你已經勝任了崗位,跳槽也未必有收穫的時候,不如堅守崗位,只要你勝任崗位,心理強大,別人還能把你咋樣呀?

    第五,千萬不要混日子。混日子,這個詞,就是對自己不利。你混日子,混走的是你自己的日子。體制外的公司,你可以透過跳槽轉型。體制內的單位,原則上不要輕易跳槽,利用體制內兜底的優勢,不被提職,你可以發展副業啊,讓自己充實起來,讓你的財富滾動起來,讓自己的生活質量高起來,這一生也是有價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等費德勒,納達爾,小德,穆雷到了60歲左右,與青年期的業餘5.0高手對戰,誰的優勢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