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夜雨風無涯
-
2 # 清水隱士
中國古代為什麼禁止殺牛、殺馬?耕牛是生產工具,中國古代以農為本,食用牛肉無異於破壞生產工具,不利於農業生產。馬則是戰略物資,交通運輸的工具,無故殺馬,對戰爭和交通運輸都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那有人說,如果有多餘的耕牛和戰馬,難道還不能殺了煮著吃嗎?注意!中國古代,漢族人居住的地方,很難有多餘的牛馬,因為中原漢地是農耕地區。很多同學沒有到農村裡生活過,可能不理解在種植業發達的地區,養牛和養馬是怎麼養的。
中原漢地農田廣佈,牛和馬是不能放養的,因為牛馬不僅吃草,而且更愛吃莊稼,牛馬放養,那莊稼就會破壞殆盡。所以漢人養牛和養馬,必須是圈養,牽著牛和馬吃田埂上的草,而不能放養。
中國古代,漢族人也有違禁食品,那就是牛肉。禁止食用牛肉還被寫進了法律,西周規定:諸侯無故不得殺牛。唐朝法律規定:“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致遠供軍,故殺者徒一年半。”在唐朝無故殺牛,判處徒刑一年半。宋代的法律也是一樣,無故殺牛,判處一年半的徒刑。
因為養牛和養馬難,所以中國古代禁止無故殺牛和殺馬,這樣一來,漢人就形成了不吃牛肉的習慣,久而久之對牛肉的羶腥味就特別的敏感
-
3 # 追逐歷史的光
中國是農耕社會,牛是農耕的重要物資,更是戰略資源,所以古代多禁止殺牛。
《宋刑統》“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到了南宋“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
古代漢族人是吃牛肉的,吃的還不少。雖然有規定私自宰牛是犯法的,但確沒規定吃牛肉是犯法的,所以老百姓吃,詩人和官員也吃,《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一進飯店就是二斤熟牛肉,不僅能吃,還吃出各種花樣,什麼水煮牛肉、烤牛肉、牛肉乾,應有盡有。
這些牛肉都是怎麼來的呢1.提前向官府報備。可以拿到到殺牛許可證可以殺病牛和老牛。
2.有的牛不適合耕地,就可以吃了。比如清朝牛就分為兩種,耕牛和菜牛。這個不是看品種,是看牛背面可不可以架轅,不能耕地的牛就不在保護範圍內。
《竹葉亭雜記》禁宰耕牛,地方官之一責也。北地日宰數十百,亦不之禁。或言此係菜牛,別為一種。餘以為未嘗使之耕耳,若耕未見不可也。張上舍大宗言客甘肅時,曾以問人,據言耕牛脊有駕木之骨,菜牛則無,故不可耕也。
3.勞動力的發展,畜牧業的繁榮。比如北宋時期畜牧業高度發展,牛的數量已遠遠超出耕地需求數量,吃一些牛並不影響農業發展。
4.巨大的利益,官府的放縱。要知道古代買牛肉絕對是個暴利的買賣。
《宋會要》: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二三百斤,肉每斤價值需百錢,利入厚故,人多貪利,不顧重刑。
還是以宋朝為例,殺一頭牛能獲得4.5倍的利益,違反法律的人自然大有人在。而且古代對於殺牛這件事監管很困難,所以官府直接弄出來個“牛肉稅”,賺的更是盆滿缽滿。
所以,古代漢族人不是不吃牛肉,他們不但吃,還吃的很開心。 -
4 # 灰色軌際
你在哪裡聽說的,古代不是不吃牛肉,主要原因古代是農業為主的經營模式,沒有機械化前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並且立法嚴禁私自宰殺耕牛,一旦違反就要坐牢的,即使是初解放時期村裡的耕牛也不能誰便宰殺,除非牛年老或病重殘疾,也得上報得到批示後由指定地點,驗證屬實才能宰殺,正因為這樣古代牛肉非常稀少的。
-
5 # 御印公子
古時候有禁止吃牛肉的律法,因為是牛是耕種的工具,但隋唐宋元明都吃牛羊肉,尤其貴族,都吃牛羊肉,,只有明相對嚴,清後才嚴格執行,,你看下古人寫的小說,元明清小說經常描述古人吃牛的場景,比如水滸傳,描述李逵,宋江,或是武松,其他梁山好漢,每次去餐館衝著小二喊,上二斤熟牛肉,一斤上好的酒
-
6 # 喜歡養二哈
新中國建國後 牛是大型生產勞力 極其珍貴 生產隊 多少戶才可以集中分一頭牛 你在推到農耕社會 牛的價值就可以估量出來了
-
7 # 王松林
古代漢人不是不吃牛肉,而是“國家”規定不允許私宰耕牛,所以,老百姓很難吃到牛肉。
早在數千年前,春秋時期,《禮記》中便立規:諸侯無故不得殺牛。
諸侯王都不得私自宰殺耕牛,更何況老百姓。在漢朝,私自宰殺耕牛會被處死;
在隋唐時代,私自宰殺會被監禁;
宋元時代,同樣的,殺牛會被處以苦役、杖責等懲處。
不得私自宰殺耕牛,即便在官府報備以後,牛筋、牛皮、牛角等都是戰略資源不能私自收藏需要上繳。而牛肉,自然是非常稀罕的,根本不可能隨便吃到。
由於耕牛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古代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視農耕發展,比如貧苦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耕牛的保護就更加嚴苛。
耕牛對農業發展非常重要,在宋朝等一些馬匹稀缺的時代,牛還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同時,牛的繁殖能力也比較低,所以耕牛是非常寶貴的家畜資源。
-
8 # 一葉碧雲
古代不存在漢族不吃牛肉,牛隻是牛的祖先,不是漢族的祖先。
古代王朝對宰牛、吃牛肉有限制的,限制的原因大概有四點:
一、“牛”是身份權力等級的象徵商朝、夏朝及以前的上古時代,因為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有的吃的就行,哪管那麼多禁忌?
商朝應該還是可以允許屠牛的,《烈女傳》記載一個故事:管仲有個小妾叫婧,有一次隨管仲外出,聽到甯戚在唱歌,就對管仲說這個人是個人才,應該重用,並且舉了姜太公的例子說明:
《烈女傳.齊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於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於齊。從管仲與妾婧的對話中可知,商朝對屠牛並沒有什麼禁令。韓詩外傳也說姜尚“年七十屠於朝歌”,可以印證周朝以前屠牛禁令沒有或者並不嚴。
牛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能隨便吃的呢?目前能查到的文獻資料是周禮
《禮記.曲禮》:諸侯無故不殺牛周禮誕生於西周,是周公為了區別等級尊卑的規範而制訂的。牛也因為周禮的規定而成為身份等級的象徵。
“諸侯無故不殺牛”的主要意義有:
其一,“牛”是天子祭天用品,諸侯不能隨便用。
西周規定,周天子祭天用“太牢”,諸侯用“少牢”。“太牢”就是牛、豬、羊,“少牢”沒有“牛”,只有豬、羊。“牢”就是飼養牲畜的圈,祭祀前把要祭祀的“牛、豬、羊”找個專門的地方養起來,這個“圈”就是“太牢”。諸侯祭祀時把“豬、羊”關進專門的“圈”飼養,這個“圈”就是“少牢”。
因為牛在祭祀時代表的是周天子的權威和身份,所以諸侯不能隨便宰牛。因為特殊用途需要宰牛的,需要周天子批准,但不能用於“祭祀”。
這個規定一直到春秋時期還在沿用,諸侯一般都比較遵守。也有個別的例外,打擦邊球。比如東周初期,秦國初封諸侯,秦襄公贏開就用“馬”代替“牛”,用“馬牛羊”這種“準太牢”祭天,周平王也無可奈何。
其二,“牛耳”是權力的象徵,執牛耳者掌握霸權。
在古代,“牛耳朵”有特殊的意義。
諸侯會盟時,要將牛耳割下來,放在高貴的盤子裡,由主盟者端著盤子,請參與會盟的人嘗牛血盟誓,當然也不是真的品嚐牛血,而是將牛血塗在嘴唇上,這叫“歃血為盟”。端盤子的人又叫“執牛耳”者,相當於最高權力者。春秋時代只有霸主才有資格“執牛耳”。
諸侯會盟在春秋時比較盛行,諸侯之間先打架,最終勝利者召集幾個諸侯開會,會上霸主就要“執牛耳”主持會盟。齊桓公是春秋時代第一個“執牛耳”的諸侯,宋襄公和楚成王會盟時為了搶牛耳差點打起來,鬧了個大笑話。
因為“執牛耳”代表諸侯之間最有話語權的地位,所以“牛”就成了周天子及諸侯中霸主的專享用品,諸侯不能隨便殺,平民更不能隨便殺
其三,“牛”成了“王”權、“霸”權的象徵。
因為牛祭祀和執牛耳代表的特殊意義,“牛”成了“王”權或“霸”權的象徵,尋常百姓可以養牛,養了賣給諸侯或王室,但不能隨便殺牛。
因為“牛”的特殊地位,有些王室成員就好養牛,把“牛”當寵物養。東周時的王子頹就把牛當寵物養,牛吃的比人吃的還要好,為牛披上五彩錦緞,稱“紋牛”。後來因為政變,連人帶牛都被殺了。秦國一代名相百里奚,還是養牛高手,就曾經為王子頹養過牛。
牛到了春秋中期時,還是可以買賣或者吃的。秦穆公派孟明視偷襲鄭國,鄭國商人弦高知道後,就用四張牛皮和十二頭牛犒勞秦師,解除了鄭國被攻擊的風險。
不管牛作祭祀用品還是作為霸主權力象徵,抑或是王子的“寵物”,因為其代表的是周禮,所以提倡“以禮治國”的儒家反對平民吃牛肉,因為平民吃牛肉混淆了等級差距,不符合儒家心中的聖經——《周禮》。
二、“鐵犁牛耕”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力,保護耕牛就是保護生產力牛由“祭祀”用品及“寵物”過渡到“耕牛”,是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
西周到春秋中前期,實行的是井田制,耕種全靠人力,耕種者基本上都是奴隸。一旦勞作時,往往上千人一齊行動,在勞作過程中,基本上是兩兩配合,這種盛大的場面叫“千耦齊耘”。《詩經周頌》記錄了這種盛大的人工作業的景象。
《詩經·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改變“千耦齊耘”現象的原因是發現了“鐵”,可以說,春秋時代,最大的生產力飛躍是發現了“鐵”!
齊桓公時期,齊國就已經發現了“鐵”,不過那時候鐵的冶煉技術不過關,鐵還不能打造兵器,只能打造一些粗陋的鐵農具,青銅還是主要的金屬,所以青銅被稱為“美金”,鐵被稱為“惡金”。
雖然是“惡金”,但鐵農具比傳統的木製農具和青銅農具要好用,鐵農具比青銅農具更鋒利,更耐用,可以深耕。耕得深,人力拉不動犁,就要尋求其它更大力氣的動物來代替,力氣大的牛就逐步由高大上的祭品成為耕牛了。
根據文獻,最早用牛耕種的是晉國:
《國語·晉語》:夫範、中行氏不恤庶難,而欲擅晉國,今其子孫將耕於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這個“宗廟之犧”就是祭祀用的“牛”。中行氏最晚於公元前490年覆滅,從這可以推出,晉國使用牛耕是在公元前490年以前,春秋晚期。
晉國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違,用祭祀之牛耕地,是因為晉國公族早在晉獻公時代就被誅殺,晉國只能卿士治國,晉國發展到後來是“大夫執國命”,大夫不願意受到周禮的束縛,所以打破周禮的各種等級規定的,往往從晉國開始,後來的“三家分晉”就是各種越禮行為的必然結果。
晉國率先把牛用於耕種,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加上冶鐵技術的進步,鐵農具越來越先進。“鐵犁牛耕”成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時期最強大的生產力革命,耕地數量增多,私田增多,產量增多,這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推動了“井田制”的解體,也促進了以農業為主體的封建制度的形成。
“鐵犁牛耕”作為一項先進生產力一直髮展到21世紀,才逐步被農業機械化所替代。但在一些僻遠農村,“鐵犁牛耕”依然還在使用,可見其影響之大。
因為耕牛對農業生產力影響巨大,所以戰國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注重保護“耕牛”,限制“屠牛、宰牛”行為。
目前所知,最早出臺政策或法律保護耕牛的是戰國時代秦國的商鞅變法:
《桑弘羊.鹽鐵論》:商君刑棄灰於道而秦民治,故盜馬者死,盜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絕輕疾之資也商鞅變法只是禁止偷盜馬牛,並未提及殺牛,但是由商鞅之法深化而成的秦律《廄苑律》對保護耕牛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雲崗秦簡.廄苑律》:諸馬牛到所, 毋敢穿阱及置它, 敢置阱及置它機能害人馬牛者, 雖未有殺傷者, 耐為隸臣妾;殺傷馬牛, 與盜同法這裡就很明確,殺傷馬牛,與盜竊同罪。別說殺牛了,弄傷了都不行的。這個保護耕牛的法律同商鞅變法“獎耕戰”核心精神是一致的。
因為百代皆行秦政法,秦的相關法律及政策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秦朝以後,因為“重農”被各朝統治者列為基本國策,而“鐵犁牛耕”又是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因此,歷代統治者相繼出臺了保護耕牛的措施,內容各異的“禁屠牛令”也相繼出臺。
最嚴“禁屠牛令”當數漢、魏,漢律明令:“禁私殺牛馬, 牛用耕田, 有宰食者, 殺無赦”,私殺牛馬及食用的,判處死刑,為吃一口牛肉,把命陪上,肯定不值。魏國沿用漢律,宰牛食肉同樣是死刑。
唐朝屠牛判刑相對漢魏倒不是太重,殺自家的私牛,判刑一年,盜殺官牛,判刑2年半。但是屠牛者服刑期間,如果遇有國家大赦,屠牛罪與十惡不赦罪同等待遇,不得特赦,必須刑滿才能釋放。
《唐昭宗.改元天覆赦文》謂:“惟十惡五逆, 屠牛鑄錢……並不在原免之限。”宋代對屠牛是法律嚴,執行松。宋法規定盜殺官私馬牛或因仇嫌屠殺牛馬者, “頭首處死, 從者減一等”。但宋朝因為恩蔭制度盛行,官員違法往往可以透過恩蔭赦免,造成宋朝法律往往難以執行,范仲淹慶曆新政時專門還對宋仁宗談過這個問題。
宋朝官員帶頭宰牛、吃牛肉,慢慢就演化成城鄉都宰牛、吃牛肉,由於“犯法”的人太多,從官員到百姓都有,造成法不責眾。宋真宗專門下詔免罪:
《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七年五月四日,詔:“兩浙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議烹宰,其因緣買者,悉不問罪。”初,司勳員外郎孔宗閔上言:“浙民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事發即逮捕滋廣,請釋不問罪。”狀下兩浙轉運使陳堯佐,悉同其議,故有是詔。因為宋真宗的這道詔書,使得宋朝宰牛吃牛肉成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走到哪個酒館都要切一盤熟牛肉、來兩角酒的描寫符合宋朝的歷史事實。
元、明、清對耕牛的保護比宋朝要嚴,但不如漢、魏嚴苛,沒有死刑了,但有期徒刑、肉刑還是有的。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嚴格保護牛馬,因為歷代統治都都實行“農戰”政策,馬用於戰爭及運輸,牛用於耕田。古代地多人少,沒有牛耕,生產效率起不來。以漢代為例,西漢最高峰有耕地8.3億畝,戶均耕地67.6畝,如果沒有牛的話,只靠一戶家庭的一兩個壯勞力是無法完成這麼大量的耕種的。
在古代,保護耕牛,就是保護生產力!
三、佛教與道教反對食用牛肉有宗教文化內涵古代,除了國家層面立法和執法禁止屠牛食牛肉外,宗教領域也反對食用牛肉。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得以蓬勃發展,南北朝時尤其興盛。
佛教禁葷,但這個葷一開始不是指的肉食,而是指韭菜、大蔥、大蒜、洋蔥、興渠,都是蔬菜。漢傳佛教逐漸發展為禁肉食,完全食素。
出家人堅守戒律,能做到完全食素,一般居士、普通佛教徒很難做到,因此古人提出了“半齋”的說法。“半齋”和“全齋”是對應的,“全齋”當然指的全素,不沾一點葷腥。“半齋”指的禁“牛肉”和“狗肉”。
因為牛辛苦耕作,吃的是草,流的是汗,犁的是地,我們的糧食都靠牛耕種而得的,牛有恩於人類,我們人類要感恩於牛,所以不能吃“牛肉”。佛經把屠牛列為嚴重的殺生行為,是重罪:
《雜阿含經》:“緣屠牛罪故, 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狗最忠誠,以前人都散居鄉村,需要狗幫助主人看家護院,所以狗又叫“忠犬”。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養狗,白天看家,晚上防賊。並且狗還不嫌家貧,有殘湯剩飯就能打發。所以狗是人類的忠實夥伴。
吃“半齋”就是透過禁食牛肉、狗肉,表達人類對幫助我們的動物的感恩之情。
道教反對吃牛肉,是因為道祖老子乘青牛出函谷關而得道,牛是道教的吉祥物,所以不能吃。
牛、狗、烏龜、鴻雁被道教列為“四不食”的動物。牛除了是道祖的坐騎以外,也是因為牛辛苦耕作,對人類有恩。狗也是因為忠誠。這一點佛、道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道教還認為:“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獄可免”!
佛、道反對食用牛肉也與中國文化相共振,中國的文化中,喜歡用耕牛來比喻勤勤懇懇工作的人,稱他們為“老黃牛”。古代許多文人還用詩歌來歌頌“老黃牛”精神。
《宋.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老黃牛精神,也曾經激勵我們走過一段崢嶸歲月!文化往往是相通的!
四、限制私自宰牛是壟斷戰備資源需要古代保護耕牛,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力。限制私自宰牛,是為了壟斷戰備資源。
因為古代是冷兵器時代,牛身上的三寶即牛筋、牛角、牛皮是武器裝備的重要原材料,其中,牛筋、牛角主要用於製造弓,是弓的加強材料。牛皮主要用於鎧甲內襯,或做軍用水囊,衣帽,戰鼓等。
古代禁止屠牛,但如果牛病死了,那麼宰殺時必須先報官,官府派人到現場監督,取走牛筋、牛角和牛皮後,牛肉可以自己吃。如果出售就需要按商品貿易的要求交稅。
《元史.志第五十三.刑法四》:諸私宰牛馬者,杖一百,徵鈔二十五兩……若老病不任用者,從有司辨驗,方許宰殺。已病死者,申驗開剝,其筋角即付官……諸牛馬驢騾死,而筋角不盡實輸官者,一副以上,笞二十七;五副以上,四十七;十副以上,杖六十七……。根據元朝法律規定,牛馬病死宰殺,牛筋、牛角不上交的,少交一副,用藤條抽27下。明清也有類似規定,嚴禁私自宰殺牛馬,病死宰殺,牛筋、牛角、牛皮不交官的,同樣要處罰。
封建統治者之所以嚴控牛筋、牛角、牛皮,除了國家需要這些原材料製作武器裝備以外,也害怕民間利用這些原材私造武器,一旦數量增多,難免就會有造反起事、威脅統治的事情發生。
嚴格控制私宰耕牛,就可以從源頭斷絕這些私造武器的現象發生,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因此,中國古代嚴控宰殺耕牛及禁食牛肉,在奴隸社會是維護貴族特權,在封建社會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力、源頭杜絕民間私造武器的作用,同時,也是宗教文化、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反映。
-
9 # 未古今
古代漢族會吃牛肉,漢族不吃的東西有很多,不能因為不吃某種動物就把它錯誤的認為是漢族的祖先。
古代漢族會吃牛肉,我們會感覺不吃是因為在古代牛是廣大農民的重要的財富。古代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種植水稻離不開犁田,沒有牛單靠人力犁田就非常的辛苦,效果也欠佳。牛在農業上的作用如此大,在牛沒有老去之前農民都不捨得把牛殺了,反而會想方設法照顧好牛。另外,由於我們國家地理的原因,多山地和丘陵缺少牧場,不適合大規模的養殖牛羊,造成牛比較稀缺,平常百姓一般都吃不到,現代牛肉主要來源於蒙古和外國進口,古代蒙古有時候和中原關係比較差,而且由於交通不便等條件的制約所以牛肉很少出現在漢族餐桌上。
對於有人認為牛是漢族祖先這一個觀點,毫無疑問是錯誤和荒謬的。漢族的祖先,古老的傳說早就告訴我們,漢族是女媧造人而來的,漢族是神的後裔龍的傳人,有些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果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說,漢族和所有人類一樣都是由猿進化而來,經過漫長的演變成現在的漢族。
回覆列表
水滸傳裡我們經常看到各位好漢大聲叫道:小二,切兩斤熟牛肉的場面,其實那隻不過施耐庵為了藝術加工虛構出來的情節,用來反襯水滸好漢的反抗精神的,並不實際。
自古以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是禁止吃牛肉的,而且全都是明文規定,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懲罰制度,當然主要是耕牛。因為中國曆朝歷代都屬於東方農耕文化,主要的食物都是以糧食為主。在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時代,牛就是老百姓們耕種糧食最重要的勞動力,甚至間接推動了古代文明的發展,所以說在歷朝歷代的律法中都有規定耕牛的養殖和使用,不能被隨意的屠殺。
《禮記》中這樣記載,諸侯無故禁止殺牛。漢代的時候最誇張,殺了牛,要償命,即使這個牛是你的私人財產,也無法倖免。漢代以後就比較輕了,最起碼不用償命。至於為什麼禁止殺耕牛,原因很簡單,這是統治階級為了保護耕牛,發展農業,一頭耕牛的價值,是要比一個成年勞動力的價值高出不少的。
一般情況下,誰家有幾頭牛,全部都是記錄在案的,轉賣什麼的都是要登記的,就連死了都要第一時間去官府登記。但是並不代表,就沒有機會吃牛肉了,在歷史上有些朝代,如果牛自然老死,或病死,主人可以去官府申請宰了,如果批准,那就可以宰了吃肉。但是健康的牛是絕對不允許的,即使是老死和病死的牛,他的價格也是天價,一般人吃不起的。
那麼說回來,古人吃些什麼肉呢?
先秦時期就產生了“六畜”之說,即馬、牛、羊、雞、犬、豕,最後一個豕就是豬。不同的家畜也是有不同的等級劃分的,在農耕時代,牛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沒有牛就沒有能夠代替人力的勞動力,所以牛的地位非常高,“諸侯無故不殺牛”!
那麼再來看看現在主要的肉類豬肉。我們講,古代肉類也是有等級的,而豬肉的等級顯然不高,有權勢有地位的上層人士吃的那都是牛羊雞鴨肉之類這些人畢竟是少數人,而底層的大眾吃不起這些,於是也就只有去吃豬肉了。豬肉一直不被上層社會所接受,認為豬是一種比較髒的動物,這其實也影響了底層人民,雖然吃豬肉,但是瞧不起豬豬肉
所以在古代,士大夫階層以羊肉為主,配合雞肉,魚肉,狗肉價效比不高吃得較少,而尋常老百姓最多隻能偶爾吃點豬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