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普法
-
2 # 梧桐樹下夜話桑麻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如果拿四季來比喻人的一生,那麼女人過了35歲,應該就是夏末。接下來就是秋天,冬天。芬芳歲月和熱情似火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接下來生活節奏或者是自己的心態會慢下來,冷靜下來。
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的階段或者轉折點的時候,人都會感到不安,或者焦慮。內心的安全感想讓自己不要變化,想要留住過去的美好。
是每個年齡段不都應該有它每個年齡段的生活嘛?就如同花兒,它總要結果。
秋天那種沉靜的美麗,是那種大風一吹就滿地花瓣的春天比不了的。秋天的氣質,神韻,是單薄的春天比不了的。
秋天更加的明麗,清爽,同時厚重。
各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美好。去迎接下一個年齡段的美好。
人生的客觀條件是不能改變的,但是能改變自己對這些客觀條件的態度。
對待生活積極的態度,是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的必要條件。
和一些對待生活積極的人去做朋友,增加自己的興趣愛好,比說爬山,養花,喝茶。可以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做這些事情。
放下一些無所謂的固執,去迎接一個更好的自己。
-
3 # 黑貓吊魚
要走一走,走開心,社會發展快,依靠集體的力量,人們自私自利到了極項會回頭,爭權奪利慢慢會不用,不使用了,只要有國民基本生活工資,其它的靠努力加粉,限制最高職位頂級補貼,上稅,支工,支農,支援老弱,病殘生活全免費,統一一片地方,也可鍛鍊身體,也可半勞半休,也可全休,分班,象學校學生一樣,也有條件跟親人影片或者見面。
-
4 # 花間小酌520
35歲的女人,一般來說上有老下有小,鍋碗瓢盆的煙火氣息裡似乎常常雞飛狗跳,而曾經的青春紅顏也彷彿成了小說裡的黃臉婆子,當年的夢想一張嘴吐嚕成老公孩子……你看你看這就是生活的真實,因此產生怎樣的情緒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以,慌也好,怕也好,面對、接受好了。然後去想想慌的怕的是什麼。
事業上的停滯和倦怠,後來居上的小鮮肉們的加入,會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不行了?”女性激素的減退,生理上呈現出的狀態,會讓我們擔心是不是對老公沒有了吸引力?家有兒女初長成,愈發早熟的青春期孩兒還有可能引發親子衝突,你從那個說了算的媽媽似乎變成了只會河東獅吼不招人待見。再有個二胎的,天哪,一想頭都大。如果是全職太太,眼睛裡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旦地裡的莊稼由不得自己了,就儼然生活失控,而外面的世界因為隔離的太久,就算踏進去也會體嚐到迷失迷惘的難受。
看到了這些癥結,我們就不會無路可走。把擔心的感覺和事實做個澄清,不活在想象中。相信每個年齡段自有每個年齡段的優勢,比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了更多的閱歷拓展了思維,人際上也有更多的支援。日趨成熟的人格更是增加人格魅力。保持自信和正向的態度,練就一個強大的自我,想起一句歌詞“不怕不怕啦”。
就算終日居家,先進的網路也是和世界的連線。而且我們還可以培養髮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又怎捨得生活不精彩?
女人,你不是孤軍作戰。當感覺脆弱的時候,說出來和老公溝通,也許你要的就是他的安慰和溫暖。
-
5 # 愛己至愛人
恐慌和焦慮是人的正常情緒之一二,每個人都有7情6欲,關乎7情,各個學派說法不一,醫家7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恐懼和焦慮可能就是7情中的恐和憂了。恐一般是對自身財益受到侵犯而心存恐懼,憂是自身利益的患得患失時常擔心憂慮。這兩種情緒狀態平時也不會缺少,是正常人正常擁有的情緒種類,但是如果經常性的表現過度,就可能會引起陰陽失調,容易引發多重疾病。像每天要進食酸甜苦辣鹹各種味道食物一樣,經常性吃一兩種味道食物,不僅會膩也不利於健康。該換換口味了,換點喜歡的快樂的愉悅的情感反應,換點思考性的冥想性的情緒狀態,或者更換些悲傷點的讓人安靜的情緒,總之調換一下其他情緒狀態,別老是處在恐懼和焦慮中。恐懼什麼呢?焦慮什麼呢?寫在紙上,列出來,把它們想象成實實在在的物體:恐懼像黑石頭,焦慮像火龍果,看著黑石頭和火龍果問它們,你們為什麼老是在我這兒住著呢?想讓我給你們發綠卡麼?黑石頭可能會說:我希望你時刻別忘了鎖車門會丟失東東,所以時刻讓你擔心害怕來提醒你注意安全。這樣看著黑石頭,是不是覺得它是在保護你呢。再看看火龍果問它同樣的問題,它可能會回答:我看到你有拖拖拉拉的習慣,所以會時時告知你做事情要緊張一些,不要等到火燒眉毛再去行動啦。看看火龍果是不是讓你緊張的原因是你的一些壞習慣引起它的出現了,這樣看火龍果也是在維護你的利益呢。再想想看,是不是恐懼和焦慮也不是什麼壞傢伙,收納留存它們是身心需要的情緒。這樣想,你是不是更容易調換7情了?可能你一時想不太明白上面說的意思,可能覺得在胡說八道,不知所云,沒有關係,一般情況下,人在恐懼狀態下是最安全的,雖然看起來不舒服,只是不要過度就好,焦慮是著急想辦法解決問題,總有辦法能解決,只要你相信自己。時常性的狀態一般陷入了執和痴的境界,換個環境,換個生活主題,持續另外一種生活環境,自然而然能換個角度看問題。
-
6 # 曉曉在義烏
這時的我們已是上有老下有小了,要有份穩定的收入,活得的務實些,有自己的愛好,保養好自己,做些運動,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
7 # 素之芳華
感覺你真的很在意年齡!過35歲代表什麼呢?老了?還是自信心沒了!
恐慌和焦慮是對自己沒有自信。把您的恐慌和焦慮的時間拿出來:去健個身,看本書,參加個公益活動!
當你臉上洋溢著幸福快樂的微笑時,從骨子裡都會透出你的魅力。那是最迷人的!
與35歲還是53歲無關!
-
8 # 李287275412李澤祥
多氣人的話,誰不知三十五至四十五歲是女人的黃金期。從生理上,從美體上,從氣質上,從學習,事業,等都是很快向上的,很快得到收穫的。也是四五十歲男士眼中的女神,是指樂於助你成功或樂於與你合作。我在講這十年優勢。
三十五歲也感覺累,因我社群有這年齡段人。有的二孩。但她們精神面貌非常好,十點鐘我小巷管家去巡查,還見有兩位在檢路口,很Sunny向上,很青春不似三十六七歲。
人活的是心態,常看到優勢則信心倍增。
-
9 # 認知心理研究者
問題中的恐慌和焦慮按照心理學的解釋其實就是基本情緒中恐懼情緒。
當人類遭受外界刺激的時候,大腦會自主分泌壓力荷爾蒙,對壓力做出反應:一種是對抗,抵消壓力,一種是疏導,釋放壓力,請注意:人類的抗壓能力其實是兩種,對抗和釋放。
那麼對抗壓力的神經遞質就是多巴胺,釋放壓力的神經遞質就是血清素,而35歲以後的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會大大下降,這就導致壓力荷爾蒙的對抗和釋放產生不足,從而引起恐懼感,心理特徵上出現恐慌和焦慮。
這個理論也能解釋為什麼女性進入更年期後會變得敏感、易怒和脾氣暴躁,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種方法就是補充荷爾蒙,透過藥物或者保健品進行干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引起身體內荷爾蒙的不平衡。
另外的方法就是促進身體自主分泌,例如有氧運動、曬太陽、堅果類食物等,這種就屬於養生方式。太Sunny的光波中也存在可以補充多巴胺和血清素的物質,戶外活動效果顯著。
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因素,婚姻關係融洽,可以互相關愛,互相照顧,積極的情感體驗也可以促進這類神經遞質的分泌,人際關係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也是女性為什麼會出現產後抑鬱問題的節點?生育後荷爾蒙激素水平也會下降,同時哺乳期如果不能上班工作,人際關係下降,進一步導致消極情緒反應。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人類屬於群居動物,人際關係是人類的社會功能,當生理水平下降的時候,社會關係往往可以延遲這種消極情緒反應。
-
10 # 舒你心懷
多少歲都無關緊要,心態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老,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成熟,越來越年輕。女人到了35歲後,心態要保持積極樂觀,不要為一切的瑣碎事煩惱。
二、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工作,把工作當做是一種樂趣,認真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把它研究得透,就像專家一樣。用自己的實力去證明自身的價值,熱愛工作,你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消除恐慌感。
三、做事情有時間觀念,不延遲。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是最握不住的東西,要抓緊時間,好好的使用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推遲到明天或者後天,今日事今日畢。
四、注重形象,保持美麗。形象是女人的第一張名片,長得貌美如花還是普普通通,都要把自己包裝起來,出門化個淡淡的妝,穿套適合自己風格的衣服,形象好了,內心自然而然會對自己感到自信。
五、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心態好的人,不容易蒼老,心態不好的人,精神面貌衰老得快。所以,人不要輸在心態上,消除焦慮和恐慌,保持一顆積極Sunny的心態。心態好了,一輩子就好了。
六、多看書,提升自己。每天騰出時間看一小時的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提高人的精神面貌,氣質修養,文化內涵,談吐,還體現在生活和文字裡。女人經常看書,會讓自己變得知性優雅,從容不迫的面對一切,讓自己變得更明智。
女人到了多少歲,你都要讓自己變漂亮,多讀書,賺多錢。
結語:女人過了35歲,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健康的思想,積極的人生態度。心胸開闊,你就快樂。
-
11 # 農村孫哥
為什麼招聘都要35歲以下?與其恐慌不如好好磨練技能
“為什麼招聘都要35週歲以下?”今年34歲的老胡,最近有些焦慮。
已經在快消品行業摸爬滾打15年的她,眼下正在準備跳槽。不過,瀏覽招聘條件後,老胡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求職門檻設定為“年齡在35週歲以下”。這讓她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在職場中,像老胡這樣存在“35歲危機”的人不在少數,有關人士認為,這種危機存在的原因不是所處行業和職業的問題,而是“人”自身的問題。如何走好職場下半程?對於這個問題,“35歲”群體在焦慮中迫切“求解”。而緩解這一焦慮的根本路徑是強化職業培訓,推動終身學習,促進勞動者技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學習,到什麼時候都不晚”
自認為已經觸到職業天花板的高潔,上半年幹了件讓周圍人大跌眼鏡的事:脫產報班,考臨床執業醫師證。
33歲的她原本在長春一家美容美髮企業做銷售,業績一直不錯,已是經理職位。但考慮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潛能和空間,她還是決定放棄眼下的高薪收入,重新出發。
“我大學學的是醫學專業,想重新‘撿’起來,畢竟越是技術型崗位,不可替代性越強,比起銷售、文員、行政等大多數人都可以做的崗位,更有發展空間。”固守現在的成績,高潔擔心會被新人替代,“職場向來優勝劣汰,不會對誰格外仁慈。”
當時,高潔所報的考證班上有40多名學生,基本都是95後、00後,她是年齡最大的。但她並不覺得丟人,班裡的“小同學”也時常鼓勵她,這讓她更有信心。“學習,到什麼時候都不晚。”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醫師證書。
如今,高潔還想繼續深造,並將需要考的執業證書“一個個拿下”。放眼未來,她對於從事醫療行業信心滿滿。
和高潔的想法一致,在一家建築投標公司做文員的馬楠楠也認為,眼下的文員工作不是長久之計,而避免職場恐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學習不是盲目地看到什麼職業熱門就去學什麼,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喜好有針對性地去學。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自己進入舒適區,保持積極心態,不斷為自己樹立新目標。”
為此,馬楠楠專門在網上買了一套二級建造師的教程。每天下班後,她都會堅持學習兩個小時,“爭取明年把證書考下來。這樣等到機會來臨時,最起碼自己是離機會最近的人”。
和她們不同,36歲的老張已經從學習中受益。他原本在一家外企工作,福利待遇都不錯,可近年來,企業經營每況愈下。今年,老張正式離職,開始找新工作。
“平時,我自學技術,水電焊、鉗工、鉚工,都會幹,不愁找不到新工作,頂多一開始少掙點,但憑我的技術和學習能力,以後的收入肯定低不了。”老張自信滿滿地說,目前他已被兩家條件不錯的公司錄用,等具體對比後再決定去哪家。
與其恐慌不如好好磨練技能
隨著年齡增長,勞動者身體機能下降不可避免。同時,在資訊時代,一方面知識、技能以及生產條件更新換代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另一方面,“35歲”群體的學習能力也在不斷下降,這些均激化了市場實際用工需求與勞動者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也是引發“35歲”職場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緩解這一焦慮的根本路徑是推動終身學習,強化職業培訓。有學者認為,資訊時代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人不及時學習、更新知識,都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每一位勞動者都應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同時,政府、工會、企業也應在職業學習和職業技能培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這一點上,2018年5月頒佈的《國務院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做出了及時且必要的制度安排。
而在推動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勞動領域的專業人士認為,應保障勞動者必要的休息休假時間,為其開展各項學習提供時間前提。毀掉一個員工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學習,他認為落實和完善《勞動合同法》中規定的工時制度,對於解決“35歲”焦慮意義重大。
“其實對一些傳統行業來說,經驗豐富的中年人反而比較有優勢。如果有真本事,勞動者在跳槽和後續工作中表現優秀,用人單位自然也會給予對等待遇。”在一家建築公司有著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況女士建議,“35歲”群體應注重在職場上發揮自身優勢、積累人脈,與其恐慌,還不如好好磨練技能,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
12 # 雁過無痕2020
心理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來越多,讓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絕望,多少家庭瀕臨崩潰,而大多數人還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型別,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症狀多麼複雜,其實根本都不存在。這些所謂心理疾病為什麼很難治癒?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解決一個本身並不存在的問題,這怎麼可能解決呢?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道理一說都明白,所有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大家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只能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很多人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的。無論生活中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人生就是一場戲,何苦這麼認真,何苦與自己過不去。
我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這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言歸正傳,這些所謂心理問題的本質和真相又是什麼呢?如果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所有所謂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
有人說,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謂心理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透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那是低能量狀態的幻想。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你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能量。有了則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過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無論你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在於錯誤的三觀,追求了錯誤的價值。當前,可以說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錯誤的。追求物質,各種慾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非索取、壓力大(非要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要求)。由於這些錯誤的三觀,導致我們心裡每一個念頭、所說、所行都是衝著慾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個負面情緒後面都一定有一個慾望。還有很多家長自己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最終正能量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我們以負能量為榮,以正能量為恥。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的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你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誰能把夢境解決了?醒來就是,有啥好解決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沒有誰在懲罰你,都是比自己的錯。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外面誰都沒有錯,都是你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你你害你、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錯誤三觀的結果,和你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你的心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你。
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你錯了,讓你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執著,都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人傷害過你,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自己過去所做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知錯改錯,從當下開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孝敬父母,愛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本來就是人生的真諦,迴歸人的本性,這些正能量越來越多,你的未來自然就會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還孩子自由。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也別再用藥物殘害孩子了!!!
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時候都的放下,沒有誰能把它帶走。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沒有選擇,也沒人能幫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一切可能的發生!
-
13 # 罈子裡的空氣
首先你的狀態與年齡無關。你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令到你不安與恐慌的原因是什麼?也許真有,有就去真成真實面對,活在當下,該幹嗎盡心盡責就好。也許根本就什麼都沒有,只是你的自我、頭腦太強大而造成的困擾。
回覆列表
你迷失了自己,沒有把自己照顧好,生活已經把你的人生底線越磨越低,你已經忘了少女的情懷,下一步身體也會出問題。重新找回自己吧。祝好運伴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