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寫詩的時候,如何押韻?

    詩是韻文。所以,押韻是寫詩的基本條件。這一點無論對古詩還是現代詩都是一樣的,但是現代詩由於各種新興文化的衝擊,有很多認識和看法與古詩不同。我們講押韻還是以古詩為主。

    而中國古詩詞又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等等。押韻這個大的概念針對每一種小的分類又有區別。包括使用的韻書也有不同。

    押韻格式

    從押韻本身的格式來看,分為隔句韻和排韻兩種。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隔句韻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偶數句押韻。如:

    山煙嫋嫋起,漸漸滿蒼穹。

    星漢依稀見,長思林下風。

    這裡的單數句是不押韻的,雙數句押韻,這就是隔句韻。而句句押韻的,就是排韻,如杜甫的《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

    由於詩脫離音樂逐漸獨立成為吟誦體,沒有音樂的附加調節音調作用,朗誦的時候需要斷句,所以後來的詩逐漸不再單獨使用排韻。我們讀到詩的時候,如果不押韻,就證明這一句話沒說完,下面還有半句呢。然後到下一句雙數押韻,就意味著一句話或者一首詩的完結。

    因為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系統的,所以押韻與否其實是古人在朗讀斷句時的一個重要依據。

    發展到後來的近體格律詩,就規定了只有兩種押韻格式。一種是平(仄)起不入韻格式,那就是通篇都使用隔句韻。上面那首五絕就是這種格式。另一種就是平(仄)起入韻格式,即首聯採用排韻格式,後面所有的詩聯都採用隔句韻格式。說簡單點,就是除了第一句,其他單數句都不押韻。如李嶠的《中秋月》: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後來的詩基本上就只有這兩種押韻格式,區別僅僅在於第一句是否押韻,排韻的格式就被捨棄不用了。也不僅僅是詩,詞牌,散曲等等只要是用來朗誦的韻文都不再使用排韻。

    那麼還有沒有現代排韻作品呢?是有的,在現代歌詞中有時候存在。這是因為音樂的附著會讓漢字脫離本身的音調,並且可長可短,節奏感也附著於樂曲,漢字本身的內部音樂性被忽略,這個時候即使出現排韻這種押韻方式也沒什麼打緊。所以歌詞中偶爾會出現這種格式,但也是極少數。畢竟很多詞作者在寫歌詞的時候還是要念得順口的。

    押韻的規則根據詩的不同形式有不同。

    我們這裡大體講一下近體詩、古體詩、詞牌。

    近體詩的押韻

    近體詩就是遵守平仄格律的古詩。押韻相對應就有自己的規則,因為近體詩最主要的類目是律絕(四句),律詩(八句)。在隔句韻的前提下,一首絕句頂多就是三個韻腳字(第三句不押韻),一首律詩頂多就是五個韻腳字(除第一句外單數句不押),這樣基本上不會出現韻字不夠用的情況。所以格律詩是不允許鄰韻通押的。

    不允許鄰韻通押

    什麼是鄰韻通押?就是我們今天可能聽起來有些字的韻母發音感覺差不多,念起來好像還行,但實際上這兩個字可能分屬不同的韻部。

    比如“心”、“真”這兩個字吧,如果用他們作為韻腳字來寫首詩,按照今天的普通話念起來可能是押韻的,但是“心”屬於平水韻“十二侵”部,“真”屬於平水韻“十一真”部。這就是兩個鄰韻字,他們的韻部相鄰,發音相近。但如果使用平水韻寫近體格律詩,這樣就出律了。這是不允許的。

    不過我們如果使用新韻,這兩個字就合併到了“九文”部,這就不屬於鄰韻字,而屬於一個韻部。所以如果我們使用平水韻寫格律詩,這兩個字不能押韻,但是使用新韻寫格律詩,這兩個字又可以押韻了。

    只能使用平聲字押韻

    這是近體格律詩的特殊規則,與語法、音律無關。大概是唐朝詩人在創造近體詩格式的時候覺得平聲有利於吟哦,搖頭晃腦的那種狀態,表達一種舒緩、曠達的意境,所以作出了這個規定。

    這是個規定。已經存在而且會繼續存在,並不代表仄聲韻的詩就不好,但是仄聲韻的詩就不是近體詩。我們要參加這個遊戲,就要遵守這個規則。我們的感情也並非只能用近體詩來表達,像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就是一首仄韻詩,這就不是近體詩,但翻遍近體詩,除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沒有其他作品能和《江雪》匹敵。

    不能轉韻

    絕句總共四句,不存在這個問題。問題是近體詩中的律詩和排律。律詩有四聯八句,你不能前兩聯一個韻,後兩聯又換一個韻。排律是超長的律詩,那怕是上百句,也只能在一個韻部中選字使用。否則的話就出律,不再歸於近體格律詩範疇。

    出律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古體詩了。

    古風(古體詩)的押韻

    古體詩中的小詩押韻,一般只用一個韻,形式跟近體詩接近,但仄聲韻的使用比較常見。但是我們同樣要注意,古風還是採用隔句韻。比如《江雪》,韻腳字是“絕”、“滅”、“雪”,但是第三句尾字就用了平聲的“翁”,不但不押韻,聲調也不一樣,就是為了創造出停頓感,打破排韻的枯燥感覺。

    這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是一樣的。

    而古體詩押韻的不同在於歌行這類長篇,是允許轉韻、平仄換韻等,但比詞牌轉韻要簡單明晰。古體詩轉韻的原因是明顯的——體現文章的不同層次。

    比如在敘事長詩中,人物對話並不能像文章一樣用“子曰”來指明,那麼如何區分不同的人講的話呢?有沒有標點符號。這時往往會換個韻腳來提示讀者,這裡說話的人已經換了。

    而抒情類的歌行,換韻則與情感、情節有關,如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前兩句“來”、“回”,押平聲韻。後面四句換仄聲韻,“發”、“雪”、“月”,鄰韻仄聲通押。

    這在古體詩中是允許的,相對於近體詩就靈活太多了。只不過古風不是出於必要,也不會頻繁轉韻,畢竟古風的特色就是古樸、古拙,轉韻是為了情節遞進,並不會像詞牌那樣為了詞句的修辭而去轉韻。

    詞牌的押韻

    詞牌是為了固定的樂曲而寫的歌詞,每個字都必須符合樂曲的要求,才能便於演唱,所以詞對押韻比近體詩不僅要求高,而且也更加複雜多變。

    我們舉例子,看辛棄疾的《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上下片押韻情況是相同的。

    首句“鵲”明顯不押韻,仄聲收尾。而第二句“蟬”和“年”同屬平水韻“一先”,而上片最末一句“片”字和下片尾字“見”,同為平水韻“十七霰”部。而在《詞林正韻》中,“蟬、年、前、邊、片、見”同屬第七部,只是後兩字是仄聲字。

    這種情況叫做平仄通押,在詩裡面是絕對不允許的。即使古體詩可以轉韻,從平聲韻轉到仄聲韻,但是在一個押韻段中要麼是平聲、要麼是仄聲,是不允許混韻的。

    詞牌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代表詞牌的押韻要寬鬆。這其實是詞牌創作精細到每一個作品、每一個字的極高要求。就好像我們現在分析的是這首《西江月》,再另外隨便換一個詞牌《如夢令》、《定風波》,就完全不同了。

    詞牌的押韻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對於我們來說。因為依照古曲填詞的那些押韻依據——當時的音樂全部散佚了,我們只能根據詞譜一個個地去選擇填寫。

    那為什麼同樣是從音樂走出來的詩就可以總結呢?詩當時的音樂是簡單的,發展到詞牌後期音樂的複雜性遠非春秋戰國兩漢時期可以比。也就是說《詩經》的音樂雖然早已經散佚,詩人們根據徒歌和吟誦歸納發展出來了漢字音韻學。而這種音韻學再要附著到更加複雜的音樂中去分析,就無能為力了。

    我們今天再用平仄知識來看現代歌手寫的歌詞,也是沒有頭緒的。因為外部音樂性太重而不需要漢字本身的內部音樂性。

    現代音樂有大量借鑑,翻唱,洗稿,都會想盡辦法做出一些不同來,避免陷入“抄襲”的惡名。而在古代音樂是沒有版權的,誰都可以拿來填詞。這也是大部分當代歌詞無法獨立於音樂存在的原因——他們不會反覆填詞(會被認為盜版音樂),所以文字缺乏精煉的吟誦性。

    詞牌能從音樂獨立出來,是“詞中老杜”周邦彥的北宋官方音樂機構“大晟府”進行大量整理、規範和記錄的結果。現在不可能有人來做現代歌詞的這種工作了,也沒有必要。白話文的口水歌,流行一段時間就自然遺忘了。

    押韻的忌諱

    近體詩和詞牌都有嚴格的格律要求,這些要求已經對押韻做出了規範。那麼我們在創作近體詩和詞牌的時候首先是遵守格律要求,違背格律要求的亂押韻,叫做出韻,是不能容忍的。

    而古體詩不能出現的問題上面也講到了,雖然可以轉韻,可以押鄰韻,但是絕對不能“平仄混押”。

    除此之外,格律體(近體詩、詞、曲)和古風還有“重韻,落韻,湊韻,倒韻,同義字相押,多音字非本義相押”這幾個問題也要注意。

    重韻:在同一首詩裡面,不能使用兩個相同的字押韻。

    落韻:平水韻中“東”和“冬”不在一個韻部,如果通押就算落韻。近體詩如果使用平水韻,這就是“出韻”。

    湊韻:湊韻就是為了押韻使用了非常彆扭的字,一看就是為了押韻而湊的字。

    倒韻:比如咱們說慣了“春夏秋冬”,而為了押“十一尤”強行改成“春夏冬秋”,這就是倒韻。

    同義字相押:比如“芳”、“香”,“憂”、“愁”,雖然押韻,但是意思相近甚至完全一致,這也是不可取的。

    多音字非本義相押:比如“更”字,假如它現在的意思要求它發四聲,就不能和“明、清、城”等“八庚”部的字押韻,但是如果它的詞是“五更”,發音為平聲,那就可以押韻了。諸如此類。

    這些毛病在平仄韻腳檢測的時候不一定能查出來,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說,字確實是押韻的,影響的是詩的水平。

    我們想寫好詩,不但要學會如何押韻,也要學會如何避免以上問題。

  • 2 # 雲隱

    “押韻”也稱“壓韻”、“協韻”,指的是同“韻”的字有規則地在句末出現,互相響應,造成一種特有音樂美感的文學手段。詩的押韻是詩 音樂與韻律之美的最直接體現,也體現出漢語作為聲調語言的特色與優勢,是華夏人文中極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詩的押韻是有相應的規則和格式的,這就是“韻例”。

    從詩經到格律詩的大成,將詩分成了近體詩與古體詩兩大類,這兩類詩的韻例也各有不同。

    1、近體詩和古體詩在押韻格式方面都以偶句韻為主。偶句韻可分為首句入韻的和首句不入韻的兩種。首句入韻。凡是近體詩,無論五言,還是七言,都押偶句韻。相對來說七言的首句入韻的多,五言的首句不入韻的多。

    2、近體詩只押平聲韻,不押仄聲(上去入三聲) 韻。古體詩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

    3、一首詩中近體詩皆一韻到底,古體詩則可以換韻。古體詩也有一韻到底的,也有屢換其韻的。但注意換韻詩往往需要韻隨義變,韻段也即義段。

    4、近體詩只押偶句韻(包括首句入韻的偶句韻),古體詩除押偶句韻外,還可押句句韻、交韻(奇句和奇句押,偶句和偶句押)、抱韻(前後兩頭的句子押一個韻,中間的幾句押一個韻)、遙韻(一個韻段後的一句和下一個韻段後的一句遙相押韻) 等韻式。《詩經》為古體詩用韻創設了極其豐富的押韻格式,不過主要的還是偶句韻、句句韻、交韻、抱韻等少數幾種格式,而且被後世古體詩所繼承。

    5、近體詩句末只能有一個韻腳,古體詩可以有兩個韻腳。兩個韻腳中的後一韻腳一般是虛字,而且同一韻段中所用的虛字腳是一個虛字的重複而已。我們將這種虛字腳稱之為“副韻腳”,它起著加強韻感的作用。(常用的必然兮、之等字)

    寫詩最後參看“韻書”,這是為選擇押韻用字而特意編纂的一種字典。

    現代漢語的讀音與古代已經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入聲字的消失,所以寫詩用韻最好是翻看韻書,而韻書的代表是宋代淳佑年間出現的《平水韻》。其編者為平水人(今山西臨汾)人劉淵,故世稱“平水韻”。但今已失傳。清康熙年間,皇家據《平水韻》編成《佩文韻府》和《佩文詩韻》,使《平水韻》得以繼續廣為流傳,故後世稱“詩韻”即《平水韻》。王力先生在其《詩詞格律》和《古代漢語》後都附有“詩韻常用字表”,遵從的也是《平水韻》,極具參考價值。

    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

    格律詩對押韻非常講究,但凡是都有例外,世人也常說“例不十、法不立”,雖然傳統詩歌的押韻要具備聲調、韻母兩個要素,但也有少數詩作不見得完全能滿足這一要求,這就出現了“合韻”現象。我們在寫詩的過程中,還是要以內容和立意為先,把韻方到節奏和音樂性之後,特別是現代漢語的變化,我們不可能象古代人那樣完全適應韻律,寫出當代的作品,符合現代的韻律就是最強音。

  • 3 # 老張335536

    押韻就按新華字典給出的字眼好了。請看老夫所寫:

    排律:德特里克堡病毒。

    有詩為證:

    美府哀生冠肺搖,

    神洲疫止豔陽高。

    一襲股市爭逐水,

    廿萬冤魂擠奈橋。

    泰祖崩塌驚傻樣,

    川公算計索賠招。

    中華豈忍背鍋計,

    美帝休思替罪羔。

    朗毒開啟飄世界,

    船機挑釁起波濤。

    螻蟻憾樹它知趣,

    鬼孽傷身自認糟。

    社稷清清華夏韻,

    乾坤朗朗錦途嬈!

  • 4 # 老街味道

    問題:寫詩的時候,如何押韻?前言

    作詩押韻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過,現在文化自由,很多現代人作詩,各種體盛行,有人作詩已經不押韻了。

    老街說一些舊體詩詩詞押韻的最基礎知識。分別說一些近體詩、古體詩、填詞。

    一、近體詩

    近體詩即格律詩。有四句的絕句,有八句的五律、七律,有八句以上的排律。

    1、鄰韻

    近體詩第一句是可以押韻的,但是可以用鄰韻。

    例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中:一東 】 鄰韻桃花帶雨濃【濃:二冬】 押韻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鍾:二冬】 押韻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峰:二冬】 押韻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松:二冬】 押韻

    唐韻和宋韻一樣,中和濃、鍾、峰、松不是一個韻部。

    2、出群與入群

    首句借用鄰韻,有一個術語叫做孤雁出群格:

    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明朝謝榛《四溟詩話》)

    不過清朝人仇兆鰲 說杜甫《投簡梓州幕府》,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方式,叫做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詩,本用魚韻,而起借七虞無字,謂之孤雁入群格。

    附錄《投簡梓州幕府》:

    幕下郎官安穩無【無:七虞】 鄰韻從來不奉一行書【書:六魚】 押韻固知貧病人須棄能使韋郎跡也疏【疏:六魚 】押韻

    不管入群還是出群,近體詩的首句是可以用鄰韻的。

    3、白腳與韻腳

    除了第一句外,單數句不可押韻,最後一個字叫做白腳。例如:

    棄。

    雙數句必須押韻,最後一個字,就是韻腳。例如:

    無、書、疏。

    二、古體詩

    古體詩押韻方式太多了。可以用同一個韻部,也可以鄰韻通押,還可以換韻,也可以句句押韻。

    1、句句押韻的詩

    魏文帝曹丕有《燕歌行》,句句押韻:

    秋風蕭瑟天氣涼(韻),草木搖落露為霜(韻),群燕辭歸雁南翔(韻),念君客遊思斷腸(韻)。慊慊思歸戀故鄉(韻),君何淹留寄他方(韻).........

    這首句句押韻的詩,沒有換韻。

    2、換韻的句句押韻的詩

    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也換韻,但是句句押韻,而且大多是三句一押韻的詩: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平韻)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仄韻)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平韻)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仄韻)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平韻)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仄韻)

    3、換韻的古體詩

    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換韻的詩:

    北風捲地白草折(韻),胡天八月即飛雪。(韻)

    ...忽如一夜春風來(韻),千樹萬樹梨花開(韻)。

    ....散入珠簾溼羅幕(白腳),狐裘不暖錦衾薄(韻)。將軍角弓不得控(白腳),都護鐵衣冷猶著(韻)。

    ....瀚海闌干百丈冰(韻),愁雲慘淡萬里凝(韻)。

    ....中軍置酒飲歸客(韻),胡琴琵琶與羌笛(韻)。

    ....紛紛暮雪下轅門(韻),風掣紅旗凍不翻(韻)。

    ....輪臺東門送君去(韻),去時雪滿天山路(韻)。山迴路轉不見君(白腳),雪上空留馬行處(韻)。

    這首詩換了7組韻。

    4、絕句不可換韻

    古體詩可以用鄰韻,鄰韻不是換韻。但是平仄韻混用是換韻。因此在絕句中,平仄韻是不可以混用的。

    簡單來說,就是絕句的二、四句必須押韻,而且,要麼同時押平韻,要麼平時押仄韻。例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押平聲韻:

    故園東望路漫漫(韻),雙袖龍鍾淚不幹(韻)。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韻)

    岑參的《戲問花門酒家翁》押仄聲韻:

    老人七十仍沽酒(韻),千壺百甕花門口(韻)。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韻)。

    另外,第三句,大多與韻腳平仄相反,第一句要求不嚴。

    5、古體詩換韻的細節

    古體詩有兩句一組押韻的,如:

    忽如一夜春風來(韻),千樹萬樹梨花開(韻)。

    有三句一組押韻的,如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除了前兩句,後面都是三句一組韻,如:

    輪臺九月風夜吼(韻),一川碎石大如鬥(韻),隨風滿地石亂走(韻)。匈奴草黃馬正肥(韻),金山西見煙塵飛(韻),漢家大將西出師(韻)。

    也有四句一換韻的詩,如:

    輪臺東門送君去(韻),去時雪滿天山路(韻)。山迴路轉不見君(白腳),雪上空留馬行處(韻)。

    還有更多句一組換韻的。

    無論哪一種,要注意的是,每一組韻中,平韻和仄韻不可混用。平仄韻混用的現象很少出現。

    三、詞的押韻

    填詞時,要依照詞譜填詞,是否押韻,押平韻還是押仄韻,詞譜都已經規定好了,只需要遵守詞譜要求即可。

    1、 不換韻的詞牌

    有押平聲的詞譜,如辛棄疾《浣溪沙》:

    梅子熟時到幾回(韻)。桃花開後不須猜(韻)。重來松竹意徘徊(韻)。慣聽禽聲渾可譜,飽觀魚陣已能排(韻)。晚雲挾雨喚歸來(韻)。

    有押仄韻的詞譜,如辛棄疾的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韻),更吹落,星如雨(韻)。寶馬雕車香滿路(韻)。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韻)。

    蛾兒雪柳黃金縷(韻),笑語盈盈暗香去(韻)。眾裡尋他千百度(韻),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韻)。

    2、叶韻的詞牌

    叶韻的詞譜,如辛棄疾例如《西江月》:

    鳳額繡簾高卷,獸鈽朱戶頻搖。◎●◎○⊙● ◎○⊙●○△

    兩竿紅日上花梢,春睡懨懨難覺。◎○⊙●●○△ ⊙●⊙○⊙▲叶韻

    好夢枉隨飛絮,閒愁濃勝香醪。◎●◎○⊙● ⊙○⊙●○△

    不成雨暮與雲朝,又是韶光過了◎○◎●●○△ ◎●⊙○◎▲叶韻

    前面用平韻,後面用同韻部的仄聲韻。

    3、換韻的不叶韻的詞牌

    這種詞譜也很多,常見的如《虞美人》和《菩薩蠻》。這類詞譜的換韻,不需要叶韻。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結束語

    相對來說,近體詩押韻最難,因為要求必須用一個韻部(第一句可以用鄰韻)。填詞簡單一點,因為詞韻是可以用詩韻的鄰韻的。

    古體詩最簡單,因為可以用鄰韻,還不受詞譜的限制。

  • 5 # H黑黑H

    古詩、民歌必須用作詩的人當地的方言讀才壓鈞,用普通話去讀古詩很多是不壓韻的,如邵陽民歌《鄉里妹子進城來》中,鞋字必須讀“孩”,街字必須讀“該”,否則不壓韻,又不順口,因為解放前都不知道普遍話是什麼,古代更沒有普通話。

  • 6 # 費玉山

    詩詞韻律位第一,

    過目猶存景色奇。

    語句和諧文筆順,

    琅琅上口始成詩。

  • 7 # 時光happy

    一般來說,格律詩講平仄(ze`),古體詩講押韻。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兩句韻腳押的是“ou”,“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韻腳押的是“ang”。由於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記住,現代的一些打油詩,順口溜或廣告詞也喜歡押韻,如“喝杯青酒,交個朋友。”“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春眠不洗腳,處處蚊子咬。夜來香港腳,臭得不得了。”押韻就是押每句末尾那個字的韻母,只要多看多練自然會掌握的。

  • 8 # 王哥

    無韻難成詩,古風不是律。古風講壓韻,

    律絕講仄平,粘對平仄應當附律絕的要求,還要壓韻,壓韻要壓平韻。

  • 9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詩詞歌賦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古至今都倍受人們喜歡的一種文學表達體裁,它只所以廣為流傳,主要是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雖然”四六八句””五言,七律”篇幅很短,但眼前景,心中事,古之史,今之所思,所想,所見,所悟,皆可入詩。古詩講究:”起,承,轉,合”講究韻律,在有限的篇幅內,把一件事,物,景,山,水,花,鳥語花香,既寫出美感,又讓人從其中,得到對人生的感悟,以給人勵志和鼓舞的作品,確實是很難的。中華古詩詞歌賦,它不同於現代西方詩,想要寫好,唯有多學古人經典,至今我仍然推崇的還是那兩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發揚光大。(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2019.3.31.於北京

  • 10 # 夢隨遠方

    中國詩詞,博大精深。

    如果單講押韻就很簡單了。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韻,所謂韻就是一個字的拼音大多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個別字除外,但不多,如啊、哦音等),只要韻母相同,也就是同韻不同聲的字,都可以算壓住韻腳。想寫好詩詞,那就要求必須熟記漢語拼音的聲母及韻母。

    其次就是詩詞的形式押韻,也就是寫詩要求的格律,詩詞有律詩、絕句之分,律詩有五律、七律等,而絕句有五絕、七絕。律詩一般都是八句,也有六句,而絕句一般只有四句。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對壓韻的要求是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也就是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

    如果寫出的詩歌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還需要一個平仄的問題,也就是讀起來有抑揚頓挫之感,這就更需要掌握漢語的聲調知識及普通話的標準了。

    總之一首好的詩歌作品要求是很嚴格的,這也是很多人嘆息為什麼現代的詩詞遠遜於古代詩詞的原因。

  • 11 # 詩詞書院

    詩的形式有很多種,如古體詩、近體詩詞、現代詩等。不同的詩歌形式有不同的用韻要求,不能一言以蔽之,以下分類作簡述:

    一、近體詩

    近體詩因為有格律規範,所以其押韻要求是最簡單明瞭的。凡是律句中尾字為平聲的都是韻句,必須押韻。用韻的標準可以依《平水韻》也可以依《中華通韻》(新韻)。除以下首句入韻式的兩個特例外,韻字必須為同一韻部,不允許鄰韻通押。

    特例一、孤雁出群格(允許起句借用鄰韻)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借用鄰韻二冬)

    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東韻)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東韻)

    特例二、孤雁入群格(允許結句借用鄰韻)

    范成大《呼陀河》

    聞道河神解造冰(十蒸韻)

    曾扶陽九見中興(十蒸韻)

    如今爛被胡羶浣

    不似滄浪可濯纓(借用鄰韻八庚)

    二、詞

    詞的用韻比格律詩寬,但也比格律詩複雜,其可能要求押平聲韻,也可能要求押仄聲韻,甚至會出現平仄混押,例押入聲韻等情況。但因為有詞譜可依,用韻要求仍一目瞭然。用韻標準可依《詞林正韻》,也可依《中華通韻》。要提醒一下的是詞譜中有一種稱為“叶韻”的情況,如:

    《西江月》 雙調五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一葉韻 。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中仄(叶韻)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中仄(叶韻)

    譜中可見,此調第二、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需要切到押仄聲韻。 習慣上將此調的平聲韻稱為主韻。仄聲韻為諧韻或叶韻。叶韻必須為與主韻同一部的仄韻,而不能切換到其他韻部。如主韻是平聲一東,那葉仄韻只能是上聲一董或去聲一送。如下例,平聲用尤韻,仄聲則須用宥韻,否則仍會被視為出韻。

    碧水圓荷過雨,新蟬老樹催秋。梧桐一葉上行舟。又是黃昏時候。

    宿酒或能駐夢,舊衣未肯瞞愁。芳華獨許素箋留。可奈情懷依舊。

    三、古體詩

    古體詩的押韻既複雜、也簡單。複雜者因為古體詩在古代多是合樂演唱的,其用韻的依據是樂譜。現今樂而盡佚,如你要溯源古詩的用韻情況,則非花大力氣不可。簡單者,現時古體詩的定義比較泛,基本上所有不符合格律詩規範的仿古詩,都可稱為古體,這樣押韻的要求就相當寬了:

    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既可句句押韻,也可鄰句押韻,允許鄰韻通押,稍長的詩也可換韻。注意一點,就是押仄韻時儘量用同一聲調的韻部,上、去、入中除小部份上去聲韻部可通押外,一般較小不同聲調混押。參考韻書仍然可用《平水韻》和《中華通韻》。

    四、現代詩

    看似簡單,實際複雜。對押韻沒有任何規範要求,也沒有韻書可依。其押韻情況,全憑作者的主觀感受,以作者的情緒律動為主要依據,因此,其要求作者有較好的律感和音韻學修養。沒有要求並不代表沒有需要。相反,要讓讀者在聲韻上,感受到作者的情緒律動,個人認為是非常困難,這也是我對現代詩創作常露怯的主要原因。

    寫詩如何定韻

    聲律運用,也是一種創作手法。所以唐代詩人對韻字是否對主題展開有幫助是有講究的,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押的是十二侵韻。深、心、金、簪四個韻字全部選用閉口音字。由於閉口音獨特的發音方式,很適合表現一些較深沉、壓抑、哀怨的主題,所以杜甫有很多全詩採用閉口音韻的作品,包括其絕筆之作的三十六韻排律。

    現在,古今音對比,不論在調值上,還是在發音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閉口音也已在普通話中脫落。如何以今音的聲律特點,選擇對主題有幫助的韻字,尚待進一步研究和創作實踐檢驗。而當下,大多數人是以“先得為主”的方式定韻,也就是說,按首先得到的韻句為主,確定全詩的韻部。

  • 12 # 大山果訊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二四壓韻,是韻母相同,朗朗上口,好記又順暢,最代表,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覺得對女朋友怎樣的關心是深層次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