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建立大明王朝後,封的開國七位功臣猛將,是建立大明王朝的七位開國公爵。他們分別是:徐達、李善長、馮勝、常遇春之子常茂、鄧愈、還有一對父子也被封公爵,這對父子是李貞和其子李文忠,這七位大明開國功臣,均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七大開國公爵。

  • 2 # 南陽獨玉

    明朝開國功臣很多,其實開國大封功臣的時候不止是六個公爵,共有二十五個公爵,只不過有六個人功勞很大,俗稱開國六公。這裡要注意的是開國六公並沒有神機妙算劉伯溫,因為劉伯溫只是一個伯爵,他和公爵之間還隔著一個侯爵呢。還有湯和貴為統軍元帥,是後來才封了信國公。

    具體開國六公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再次請注意,此次排名分先後順序。下面我們具體說說六公及後代的結局。

    第一位 南韓公 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是朱元璋的老鄉。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征戰的時候,李善長為他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功勳卓著,相當於漢初蕭何的角色,最後也理所當然的被朱元璋定為首功之臣。

    在明朝初年各項禮儀制度不完備的情況下,李善長帶領一幫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禮儀,同時監修《元史》,編修《祖訓錄》、《大明集禮》等,除了軍事方面的,其他事無鉅細,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長負責,讓他與儒臣謀議而行。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南韓公,年祿四千石,爵位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拿了兩塊免死鐵券,看起來似乎絕對安全了,可惜這個是在明朝,尤其是明初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免死鐵券屁用沒用。

    在明初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激烈爭鬥中,李善長一直是幕後老大的存在,為了不在前面衝鋒陷陣,他推薦了胡惟庸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惜就是這樣的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朱元璋藉此案大肆誅殺,李善長險些被牽連。然而躲得過一時躲不過一世,十年後李善長還是沒逃過厄運,因為胡惟庸藍玉案被殺。

    後代結局:妻女弟侄七十餘人全部處死,只有一個娶了公主的兒子李琪免死,但也被判流放。李祺夫婦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樂元年(1403年)卒。

    第二位 魏國公 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也是朱元璋的老鄉。

    徐達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將,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屬於朱元璋。為明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拒張士誠,西滅陳友諒,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直接攻克元大都,將元朝趕回了老家,隨後又繼續征討北元殘餘勢力。

    後來徐達患了背疽,捱到第二年病重去世,野史傳聞說徐達是吃了朱元璋賜的蒸鵝病重而亡的,但是此事並無正史記載,只見於無端野史,可信度實在不高,因為徐達的後代待遇都不錯。他死後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世居金陵,爵位一直傳承到明末,而四子徐增壽作為朱棣靖難之役的重要內線,也掙到了一個定國公的位置,隨遷到北京,也傳承到明末。

    後代結局:一門兩國公,分居南北京

    第三位 曹國公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 ,不是朱元璋的老鄉,是親外甥,比老鄉還親。

    他是朱元璋開國的重要將領,十九歲從軍,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後來跟隨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後,代替常遇春繼續北伐,俘獲了元順帝的孫子以及后妃,宋、元兩朝的玉璽等寶物。

    洪武三年,李文忠因功被封為曹國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重病,朱元璋親自前往探視。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國公爵位。

    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率領建文帝軍隊作戰,簡直是明代趙括,接連失敗後,京城守衛的時候乾脆投降了,依然保留曹國公爵位,後來被削去爵位。

    後代結局:六世孫李性封臨淮侯,世襲南京錦衣衛指揮使

    第四位 宋國公 馮勝

    馮勝(?—1395),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人,還是朱元璋老鄉。

    洪武三年,馮勝因為戰功而被封為宋國公。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在皇孫年幼的情況下,私下會見皇子,被懷疑也不冤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發,次年,馮勝因為被藍玉案牽連,以藍黨被賜死,宋國公爵位被剝奪。

    後代結局:諸子都不許繼嗣

    第五位 衛國公 鄧愈

    鄧愈(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也算是安徽老鄉。

    洪武三年,鄧愈又攻克了烏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為衛國公。洪武十年(1377年),鄧愈因病去世,年僅41歲。朱元璋聽到訊息後十分悲傷,追封其為寧河王。

    後代結局:鄧愈長子鄧鎮襲封衛國公,後改封為申國公,鄧鎮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後來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獲罪,李善長被滅族,鄧鎮也受牽連被殺,爵位被削奪。嘉靖十一年(1532年),鄧愈的後代續封定遠侯,世襲爵位,直到明末。

    第六位 鄭國公 常茂

    他爹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常茂,是常遇春長子,因為常遇春在北伐過程中病逝,沒趕上大封功臣,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勞,就將常茂封為鄭國公。

    後代結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病逝,無子,其弟常升襲爵,後來爵位被削奪,死於靖難之役,其後子孫都是小官僚

    了。

  • 3 # 6別無選擇6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當然,建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功臣,要不然這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心裡絕對會有怨言。這時候都開始封官封爵了。其中爵位最高的就是公爵,一共封了25個公爵。不過,最重要的有六個,這六個對明朝建立貢獻最大,被成為明朝開國六公爵。不過這六個的下場卻不一樣,只有一個善終了。

      南韓公李善長

      

      李善長跟著朱元璋比較早,元至正十四年,經丁德興推舉投朱元璋幕下,掌書記。就是李善長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可以說是朱元璋文臣裡的領導。1370年,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南韓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李善長是第一批公爵,位列第一位。不過個功臣的下場比較慘。因為胡藍之獄的原因,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一律處死。整個明朝都沒有為他翻案。

      魏國公徐達

      

      徐達可以說參軍比朱元璋還早。是朱元璋武將的領導,攻佔元大都的就是徐達。元朝滅亡之後,還多次帶兵出征,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當然,朱元璋給他的官職也非常高,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據說後來朱元璋送來了鵝肉。徐達知道朱元璋想要殺自己,就含著淚吃完了,之後病發而死。不過徐達雖然死了,但是徐達的魏國公卻一直世襲下來了,一直傳到了明朝滅亡。這也算是朱元璋對他的肯定。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也是武將出身,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不過戰功顯赫。徐達北伐的時候,他俘獲元順帝孫及后妃公主,繳獲宋,元、玉璽、金寶、珊、鎖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公,同知軍國事。1384年病逝,病逝前朱元璋還親自去看望。死後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三。可以說他之所以能保全自己,和他是朱元璋外甥有很大關係。

      宋國公馮勝

      

      馮勝也是武將出身。在攻打陳友諒的時候立下很大戰功,而且後來俘虜了張士誠,軍功非常大。僅次於常遇春。徐達北伐的時候,又攻下山東,取汴、洛、潼關,論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封宋國公。胡藍之獄的時候,以藍黨被賜死。後來家人也被朱元璋賜死,因為有人舉報私藏兵器企圖造反。

      衛國公鄧愈

      

      鄧愈在投奔朱元璋的時候只有18歲,但是首先已經有眾多的兵馬,朱元璋非常喜歡他,名字都是朱元璋賜的。在朱元璋統一江南的時候,鄧愈先後攻佔牛渚磯、太平、溧陽、溧水、句容等。後與徐達又順勢佔領鎮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功卓著,提升為廣興翼元帥。在明朝建立之後跟隨徐達東征西討,為掃除元朝殘餘勢力作出重大貢獻。不過,41歲的時候病逝了。死後配享太廟。說明朱元璋還是很認同他的。

      鄭國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長子。常茂打仗足智多謀,人稱無敵大將,縱橫天下,少有對手,即使碰到幾個勢均力敵的,肚子裡也會冒壞水,可以說非常圓滑。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立下赫赫戰功,完成統一後,封孝義永安王。當然傳說中,他後來因為受朱元璋猜忌,逃跑了。跟隨燕王朱棣,後來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后,他成為了重要功臣,也算是唯一一個善終的了。

  • 4 # 風溯漢水飛

    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京建都,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南征北戰,一生戎馬,天下初定,封候拜將正當時。朱元璋論功行賞,為大明立國建大功者,首封為公爵,民間稱為“國公”,他們分別是:

    南韓公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今屬安徽)人。年輕時就表現足智多謀,喜歡法家的著作,爭議國家大事,總是贏多輸少,在朱元璋手下他主要做參議,掌管朱元璋的後勤工作。“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他提出的。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定官制、禮儀,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事無鉅細。可見其才能及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但蜜月總有完的時候,最終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判李善長謀反,全家七十餘口全部處死。

    魏國公徐達

    徐達出身貧農之家,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知《六韜》《三略》。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受朱元璋直接指揮。徐達轉戰南北,打元人,克張士誠,敗陳友諒,用兵嚴謹,功高而不驕。被朱元璋稱為“萬里長城”。病死,但也有史書稱被朱元璋害死。

    鄭國公常茂

    常茂,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之子。因為常遇春去世較早,大明朝封候拜將時,朱元璋沒有忘記常勝將軍常遇春,就把其長子常茂封為國公,以報答常遇春為大明所做貢獻。歷史上的常茂功績遠不如其父常遇春,朱元璋猜忌忠臣,令常茂駐守長城,不給糧草,後常茂逃走,跟隨燕王朱棣掛孝徵南,保燕王當了永樂皇帝。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江蘇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長公主),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長期馳騁於長江兩岸,多有戰功。兩次北征,追殺元朝後裔,斬獲多多。病死,葬南京鐘山。

    宋國公馮勝

    馮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定遠(安徽定遠)人。喜讀書,通兵法,後投靠朱元璋。北征漠北七戰七捷。征戰張士誠,又俘獲張士誠。數率大軍出塞徵擴廓帖木兒、納哈出,均勝。公元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設定泰寧、福餘、朵顏三衛。馮勝戰功最多,最終朱元璋以“藍玉案”處死了馮勝,家人均受累。

    衛國公鄧愈

    鄧愈,字伯顏,今安徽泗縣人。年幼時聰慧好學,少年時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跟從朱元璋後打元軍,平陳友諒和張士誠,功績赫赫。後定中原,取江淮。西征吐蕃,為大明朝開疆擴土幾千裡。四十一歲英年早逝。

  • 5 # 葉紫檀說歷史

    開國六公爵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一、南韓公李善長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非常有智慧和謀略,通常他謀劃預計的事情,大多能說中。

    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加入朱的隊伍,成為朱元璋的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

    朱元璋登基後大封功臣,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南韓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洪武四年,李善長辭官歸隱。洪武九年,朱元璋將長女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兒子。

    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二、魏國公徐達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朱元璋登基後,徐達連年在外征戰,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

    關於他的死因,也比較受爭議,有的說是朱元璋毒死的,有的說是他得了背疽,病重而死。

    三、鄭國公常茂

    常茂是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兒子,其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常遇春是朱元璋御前猛將,為明朝建立立下不朽功勳,但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感念其功勞,於是讓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也許是父親的光環是在太大,史書上對常茂的筆跡並不多。

    四、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因其母早逝,朱元璋將其收為養子。

    李文忠驍勇善戰,朱元璋對他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朱元璋登基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於洪武十七年病逝。

    五、宋國公馮勝

    馮勝喜歡讀書,通曉兵法,元末結寨自保。後協助朱元璋征討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征討王保保,徐達、李文忠皆戰不利,唯獨馮勝斬獲甚眾。洪武二十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馮勝因軍工赫赫被封為宋國公。後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賜死。

    六、衛國公鄧愈

    鄧愈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後率部投奔朱元璋,鄧愈驍勇善戰,曾跟隨朱元璋參加了攻克太平、集慶戰役,屢立戰功。

    明朝建立後,鄧愈跟隨徐達、常遇春平定中原,洪武三年又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 洪武十年,鄧愈病逝。

  • 6 # 不惑之年下南洋

    南韓公李善長: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就是他的蕭何,大明立國不久,朱元璋封他為開國輔運南韓公。洪武23年李善長因為知曉胡惟庸謀反卻不告知,而被全家被誅殺,只有李善長兩個孫子被免罪。

    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被收為養子。李明忠在平定江南和北園元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被封為曹國公。李李文忠病逝後,其子李景龍繼承。

    宋國公馮勝:馮勝也是開國名將之一。他為明朝肅清的北邊的殘餘勢力被封為宋國公。明太祖朱元璋年事已高,為了替建文帝清除有威脅的勢力,於是對功高震主的馮勝下死手。

    衛國公鄧愈:在攻打長江沿岸及平地吐蕃的戰爭中,立下卓越功勳,被封為衛國公。鄧愈死後長子鄧鎮,不久改封申國公。在李善長伏誅時也被牽連身死。

    鄭國公常茂:年僅40歲的常遇春突然病逝,朱元璋將其子常茂封為鄭國公。因為牽扯進藍玉案而被誅殺。他的後代被安置在雲南,以後便不再有封公者了。

  • 7 # 綰清風

    一代王朝的建立,必然就有著一群開國元勳。這群跟著皇帝打天下的人自然會獲得豐富的獎賞,但是結果往往都是很悽慘,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規律。明朝的免死鐵卷也是鬧了一個大大的笑話,在皇帝存心要你死的時候,免死鐵卷就是個擺設。

    明朝開國六公爵,個個都是開國元勳,但是爵位都有傳過兩代

    明朝立國之後,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以及鄭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明朝穩固以後,為了明朝江山永固,朱元璋認為這六個公爵就是朱家王朝延續的最大障礙,於是朱元璋慢慢的剔除了所有的阻礙,希望給下一位一個乾淨的王朝!

    1.南韓公李善長

    南韓公是一個文官,是朱元璋後方大本營的後勤總管,在老大朱元璋外出征戰的時候,李善長為留守後方,統籌一切,為前線輸送糧草,確保補給無憂,因為有了李善長,朱元璋才可以大無數的勝仗!

    明朝建立以後,李善上加封為南韓公,還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南韓公,在六公爵中位列第一,爵位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

    李善長一身最大的失敗就是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朱元璋乘此機會肅清朝政,清楚了很多勢力,後來李善長因為胡惟庸藍玉案被殺,連同他的妻女弟侄七十餘人全部處死,只有一個娶了公主的兒子李琪免死,但也被判流放。南韓公這個爵位只傳了一代。

    2.魏國公徐達

    徐達實打實的明朝第一武將,一身幾乎是百戰百勝,為明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拒張士誠,西滅陳友諒,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直接攻克元大都,將元朝趕回了老家,隨後又繼續征討北元殘餘勢力。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後來被封為魏國公。

    徐達雖然是一個武將,但是卻深知功高並不是一件好事的道理,一直都是小心謹慎,所以徐達並沒有觸碰朱元璋的底線。老年的徐達患了背疽,第二年就去世了,徐達死後,朱元璋異常哀痛,為表哀思,他追封徐達為中山王,令其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並代代相傳。魏國公的爵位真正做到了世襲,一直傳到明末。這也是開國六公爵惟一一個傳下去的公爵。

    3、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雖然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確實實打實的實力派,一身的成就都是自己打出來的。十九歲從軍,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後來跟隨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後,代替常遇春繼續北伐,俘獲了元順帝的孫子以及后妃,宋、元兩朝的玉璽等寶物。後來病逝,被追封岐陽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國公爵位,這個草包被朱棣以“大逆不道”削去爵位。曹國公這個爵位傳了兩代。

    4、宋國公馮勝

    馮勝原名馮國勝,在元末亂世之中跟哥哥馮國用一起結寨自保,後來投靠朱元璋,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他參與過救援安豐、決戰鄱陽湖、俘虜張士誠的歷次重大戰爭,洪武初年也率軍北伐,連戰連捷,後又參與明朝遼東的軍事行動。

    在明朝建國二十餘年中,開國的六位公爵或病死,或被捲入大案之中被殺,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時,只剩下了宋國公馮勝一人,為了讓江山永固,朱元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戰功赫赫的功臣宿將。因此在胡惟庸藍玉案中,馮勝以藍黨的身份,被賜酒毒死,宋國公爵位被剝奪,爵位一代都沒傳下去。

    5、衛國公鄧愈

    鄧愈是明朝開國名將,其主要戰績在江南、江西一帶,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中,鄧愈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陳友諒的進攻,為朱元璋回師救援爭取了時間。後來鄧愈在洪武十年(1377年),鄧愈因病去世,年僅41歲。鄧愈長子鄧鎮襲封衛國公,後改封為申國公,但是因為娶了李善長的外孫女,在胡惟庸藍玉案中跟著李善長一起,爵位被削奪。

    6、鄭國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長子,因為常遇春在北伐過程中病逝,沒趕上大封功臣,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勞,就將常茂封為鄭國公。

    常茂是典型的官二代,沒有啥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兒,出征納哈出的時候觸怒了朱元璋,永遠安置在了龍州,常茂病逝後,其弟常升襲爵,後來爵位被削奪。

    綜上所述,明朝開國六公爵,真正實現世襲的只有魏國公徐達,甚至還多了一個世襲的定國公,相比其他五家不是一代就兩代的結局,徐家算是非常成功了。

  • 8 # 強叔航拍看世界

    "朱元璋"、"開國功臣",看到這兩個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是朱元璋殘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

    衛國公鄧愈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他的父親鄧順興是當地有名的正義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義。後來鄧順興戰死,其部將由鄧愈之兄鄧友隆執掌。然而鄧友隆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所以鄧愈在十六歲那年就不得不率軍奔赴抗元前線。

    至正十五年(1355)春,隊伍已過萬人的鄧愈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的軍隊和他個人都很滿意,所以賜其名為"鄧愈"。

    往後鄧愈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為其接連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稱王時,鄧愈被任命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後,鄧愈被加封為太子諭德,後又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和衛國公。

    洪武十年(1377),在鄧愈病逝後,朱元璋追封他為寧河王,諡號武順,配享太廟。可惜繼承了鄧愈爵位的長子後因李善長而受牽連,最終奪爵被殺。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封定遠侯,並把爵位傳了下去。

    宋國公馮勝

    馮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與朱元璋手下另一員大將馮國用是兄弟,二人早年結寨自保,後來一同歸附。

    和其他起義豪傑相比,馮家弟兄倆最大的特徵就是熟讀兵書,懂得行軍佈陣。不過也許是太專心研究兵法,馮勝老是在勝仗中間穿插一些失誤,也不太掂量得清政壇的一些危險,所以朱元璋既給過他太子右詹事、太子太師和宋國公等高位,也打過他板子,減過他賞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撞上了藍玉案槍口的馮勝被賜死,他的爵位也被奪回。直到明思宗自縊,南明政權的弘光帝追封開國名臣,馮勝才被追封為寧陵王,諡號"武壯"。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今安徽省明光市)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從見到朱元璋起就深得其喜愛,甚至曾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姓朱。且待李文忠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才華,朱元璋對他更加器重。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的榮譽,加封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並獲得曹國公的爵位。洪武十六年(1383),李文忠去世,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之爵。然而因為李景隆擋了靖難之役諸功臣的路,所以後來遭到彈劾,最終落得被削爵圈禁的地步。

    鄂國公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鳳陽懷遠(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聽聞朱元璋正在和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常遇春便前去投奔。

    其實兩人的初次見面並不和諧。常遇春興致勃勃。而朱元璋以為他和其他來混口飯吃的人一樣,沒什麼本事,所以冷眼相待。最後,看在常遇春身材魁梧又言辭懇切的份上,朱元璋還是將他留下了。

    如果當初朱元璋真的拒絕常遇春,那他大概會連腸子都悔青。因為這可是在往後"出則摧鋒,入則殿後,未嘗敗北"的常遇春!所幸朱元璋做了常遇春的伯樂,在稱帝后就封其為鄂國公。

    可惜洪武二年(1369),尚在出徵的常遇春在軍中因病暴斃,年僅四十。痛失愛將的朱元璋便只能再封賞常遇春的兒子。不過常家子弟遠沒有常遇春爭氣,後來皆因故被削爵。

    南韓公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大抵是明初功臣裡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為他是明初六公爵裡唯一的一位文臣。

    和武將相比,李善長這個文臣總是直接圍繞在朱元璋身邊的。他懂謀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眾人成為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將因兵權過大而陷入危機,那麼李善長就是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憚。

    因而即便李善長能憑藉數年來的勞苦功高而被封為定國公,被朱元璋贊作大明之蕭何,他最終也還是逃不開"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全家七十餘人被處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繼承爵位。且因為李善長有此結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讓給了原本排第二的徐達。

    魏國公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人。同為鳳陽出身的農家子弟,徐達很早就和朱元璋成為了好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已加入郭子興陣營的朱元璋回到家鄉募兵,徐達欣然前往。自此,朱元璋的奮鬥之路有了徐達這位老朋友的助力。

    徐達雖然出身平平,但在軍事領域頗具天資。所以在朱元璋的倚重下,徐達一路披荊斬棘,從一個小小的起義軍最終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為吳王,徐達便為中書省左相國。洪武元年(1368)秋,稱帝的朱元璋將徐達任命為中書右丞相。隨後徐達與常遇春等人一同攻克元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十餘年,徐達以徵虜大將軍的身份又統一多地,為明一統天下立下大功。故而朱元璋命人在徐達的南京府邸左右各建一牌坊,即"大功坊"。然而朱元璋還來不及再感謝這位至交,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就因病倏然長逝。

    因此朱元璋只得追封徐達為中山武寧王,賜諡號"武寧",並許諾徐家後代三世皆有王爵之位。

    難得老朱家這次守住了承諾。徐達作為開國第一功臣,配享太廟,並被尊為開國六公爵之首。他的長子徐輝祖雖因反對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壽的後代皆世襲定國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傾覆。

    從六位開國公爵的境遇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有極為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會對李善長等人出手。然而他也還是有柔情的一面,不然這聲名赫赫的六公爵怎會有後人傳世,徐達一家又怎會出那麼多代定國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X戰警打得過滅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