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瓜籽影片

    在明朝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次駭人聽聞的倭寇入侵事件,一行倭寇幾十個人,從東部海岸登入大明朝土地,長途奔襲,四處逃竄,沿途經過了好幾個省竟然都沒有人能夠制止他們。反而讓他們一路上殺燒搶奪,官兵聞風喪膽,最後這一行人還剩下七十二個兵臨南京城下,南京守城方面如臨大敵竟然閉門不出,讓這一行倭寇耀武揚威揚長而去。而這一事件並不是杜撰,而是出自歷史上的正史記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些年有很多關於“倭寇”這一歷史名詞的科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倭寇字面上來看就是來自倭國的賊寇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倭寇中間有相當多的成員就是漢人海盜。明朝也是一個長時間施行海禁的朝代,所以私自出海也是被嚴令靜止的。俗話說靠海吃海,海邊的人民們的營生自然跟內陸的農民不同。有的打漁有的出海經商,明代也正值全世界範圍內海上貿易猛增的時期,把國內的瓷器絲綢等物品賣出國門就能獲得巨大的利益,所以出海就成了不少人冒險也要一拼的選擇。

    海上貿易增加,也就滋生了海盜這樣的黑色組織。海盜這些亡命之徒透過收取過路費或者直接打劫的形式攫取利益,漸漸地規模龐大了起來。由於朝廷禁止海上貿易,出海經商的大商人們做的就是非法的營生,政策不同也導致了貨物進出不暢,為了利益只好進行危險的走私活動。在這個長時間的非法活動中間,海商成為海寇,聚集了相當多的亡命之徒。並且在這個時期日本由於時代原因產生了相當數量的落魄武士,中國海寇們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武裝力量。

    根據正史記載,倭寇中間十之六七都是華人,混雜有一些僱傭而來的日本浪人武士。過著刀尖舔血日子的海盜們戰鬥力自不用多說,比起承平日久的大明朝,這些倭寇的戰鬥經驗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了。而倭寇頻繁襲擾的東南沿海雖然有著地方衛所兵鎮守,但是這些衛所部隊多是沒經歷過戰陣的老弱病殘,明朝軍戶制度的腐敗讓整個東南沒有可戰之兵,所以當全副武裝的倭寇來襲的時候根本沒有合格的武裝力量能夠與之抗衡。

  • 2 # 江北陸遜

    不是,套用一句高度正確的話說就是人民群眾向海而生的膨脹的需求與偉大政府的禁海政策的衝突所導致的。

    禁賭,開地下賭場的發黑財;禁娼,開暗堂子的發黑財;禁海,走私的發黑財。

    沿海有打漁生存的需求,有海外貿易掙錢換糧食的需求,像什麼浙東沿海、福建、廣東沿海,都是山和海灘,沒法種糧食,禁海,不讓人打漁,不讓人和海外貿易掙點錢,人家怎麼生存?

    朱棣在鄭和下西洋以後,就開始禁海,一禁就是一百多年,直到隆慶年間才放開。沿海老百姓去啃那點山地,不去做海盜,還能做什麼?難道真如我們的閣部大人,大清官楊嗣昌先生所說“不做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只能做個餓殍等死?

  • 3 # 金主ming

    元明清都有海盜,為啥明朝鬧得最厲害(幾乎貫穿整個王朝)?

    明朝的海盜就是倭寇,倭寇也是海盜,所以回答海盜為什麼猖獗便可解釋倭寇盛行的原因。

    海盜的產生,客觀上是由於海上貿易的暴利,又有一群人願意鋌而走險,這些人就是無以為生的居民,而居民無以為生,是由於海禁,海禁又是由於明朝孃胎裡帶來的問題:沿海是反朱元璋勢力的根據地。

    海禁的正當理由正是,防止沿海和國外勾結影響明朝的穩定。然而,海禁的結果卻事與願違,倭寇一度成為大明心腹之患。

    倭寇的成分很複雜,有時是純倭人,有時是華人,純倭人海盜在元朝時就開始為害中國沿海,這部分人來自日本南北戰爭時失落的勢力,退居沿海,為了生存做起海盜,正常貿易節奏太慢,於是乾脆到富庶的中國東南沿海打家劫舍。

    明朝建立時沿海有不少反對朱元璋的勢力,因此朱元璋提出海禁,很多世代以海為生的人因此生活無著落,在遇到真正倭寇時,明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曾經與明朝為敵),讓他們互相消耗。

    而當明朝真的剿滅倭寇時,這些人又和倭寇串聯,通風報信,因此很長時間三方玩的是貓捉老鼠的遊戲。而真正的倭寇劫掠起來更加肆無忌憚。

    倭寇最厲害的時候,是嘉靖海禁最嚴酷的時候,而倭寇最終銷聲匿跡,則是由於明朝放鬆對海上貿易的管控。如果有幾條正常貿易的渠道,誰會選擇鋌而走險做海盜呢?

    海禁,使沿海居民無以為生,繼而從事暴利的劫掠。如果索馬利亞沒有那麼多窮人,他們也不會做海盜。

    海上貿易的中斷,使沿海無法正常發育出近代化合作方式,如手工工場等,使中國落後於西方甚至日本。

  • 4 # 楊錦漢2374

    明朝時期海盜猖獗,是不是海外貿易興盛導致的,我看未必。在明成祖晚年,由於陸上北方威脅已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尚無多少倭寇侵擾,自朝廷實行海禁政策,只開放勘合貿易(官方許可貿易)之後,倭寇漸盛。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發了寧波之亂,葡萄牙人入侵發生了屯門之戰與西草灣之戰,此後王朝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遂宣佈中斷一切貿易,期望以圍堵的政策來減輕倭寇的威脅,但也斷絕許多自唐朝以來整個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魚業、手工業、造船業、對外貿易)的生計,致使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遂轉成武力報復,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亂。

    後來的發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書朝廷請求開海禁,被拒絕後,把基地設在日本的平戶藩,以反對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華人為基礎,與日本人、佛朗機人合作進行走私,在後期倭寇中,很為知名。

  • 5 # 人者仁義也

    首先明白海盜一詞的含義,海盜一詞是指代的是在海上進行暴力搶劫的人,其實中國的海盜歷史很長,這也和中國的從鴨綠江一直延續到北部灣的漫長海岸線有關係,在漫長的海岸線旁邊有著無數的島嶼和港口,這些島嶼和港口為海盜活動提供極為便利的場所,這就是海盜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而海外貿易則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和另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進行商品交換的過程。這個海外貿易是平等的相互交換,有利於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

    明代海盜尤其出名,在歷史上明朝的海盜活動以嘉靖年間爆發的倭寇活動最為著名,這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海盜活動,在當時的外患裡素有“北虜南倭”之稱。而且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是鎮壓倭寇的優秀軍事將領。但是在明朝的歷史上海盜活動貫穿於整個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時代開始到崇禎皇帝結束,這兩百七十年的時間裡,海盜是源源不斷的,在嘉靖之後的歲月裡還是存在,只是在明朝的歷史上大規模的海盜陸上活動結束了。

    早期的海盜猖獗實際上和海外貿易沒有任何關係。比如大規模的日本倭寇,完全是劫掠財富。

    其實海盜倭寇在明朝初年時期和海外貿易沒有任何關係。日本歷史學家認為倭寇是因為經濟拮据最後跑到海上做海盜的人,但是實際上是由於明王朝剛剛建立,正處於和北元的戰爭中,這導致明朝的海防薄弱,而北韓的高麗王朝到達了末年,衰弱不堪。這激起了日本武士集團劫掠的衝動,即透過海上劫掠來擴充財富。在實際上倭寇的主體成分是日本武士,也就是日本特有的軍事貴族階級,包括一些浪人,其中日本底層的農民和其他人基本上見不到。而且倭寇出海進行劫掠必須要有度過海洋的船隻,這種船隻恐怕貧苦的日本百姓是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如果對於漁業有了解的朋友也知道出外海捕魚的船隻的價格。

    明初明太祖洪武年間的海盜倭寇經常侵犯的地區是山東和遼東,浙江。同時明代完善海邊的防禦下,逐漸減少。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實行的海禁,主要內容就是:禁止私自出海和出海捕魚,禁止私通海外國家,禁止擅自出海和海外國家貿易。這種海禁政策就是為了對付倭寇的一種辦法。但是日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和中國達成了勘合貿易,當時主持勘合貿易的是日本第二代幕府室町幕府的第三位將軍足利義滿。足利義滿去世後,足利義持嗣位擔任幕府將軍,由於足利義持和弟弟足利義嗣爭奪將軍之位時依靠的是日本武士群體的力量,所以他縱容某些武士組成的倭寇開始大規模侵擾。這種活動從此就沒有停止過。

    我們要明白的是海盜的崛起和海外的關係也有,主要是倭寇和當時的中日貿易有一定的關係。海禁使得海盜和倭寇出現了合流的趨勢。

    中國和日本一直保持著通商的習慣,明朝初年實行海禁,但是在浙江寧波,福建泉州和廣東的廣州設立政府機構市舶司,其中寧波對於日本貿易,這種貿易有硬核要求,那就是每次貿易的船不能夠超過三艘,人數不能夠超過兩百,後來改成了三百人。但是這樣的貿易使得貿易缺口很大,當時的日本需要廣泛的接受中國的產品。胡宗憲的《籌海圖編》裡面寫到“倭日服飾,器用,多資中國,有不容一日”,也就是日本需要大量從中國進口日產品,官方的貢市貿易無法獲得大量的中中國產品,日本人轉而在貢市貿易的同時開始和中國的民間商人貿易。以至於形成雙嶼島這樣的貿易中心。

    但是嘉靖年間加大了海禁力度,這導致貿易受阻,而日本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轉而和海盜結合,他們中大部分是冒險的日本武士,海盜為這些人提供嚮導,而他們敢於搶掠,而在實際上,這些日本武士從沿海衝入了內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國海盜比如王直等人要負很大責任。不過王直的主要目的是開啟海禁,使得海外貿易正常化。像王直這些人一開始是海商最後變成海商兼海盜,最後完全是海盜,同時他又與倭寇勾結,他們為倭寇提供場所,倭寇充當打手,兩者結合,瓜分賊贓。

    其中又有蕭顯這樣的人,完全是漢奸做派。《西園聞見錄》記載當時的蕭顯帶著一大堆人抓住了楊元祥,問楊元祥哪裡有財寶,楊元祥把蕭顯等人帶到了南翔,集市中的人用石塊擊打海盜倭寇,蕭顯的手下還受了傷,最後蕭顯讓幾個真的倭寇進攻集市裡的人,人群抵抗不住就散去了,最後楊元祥被抓到了海盜的船裡,在哪裡蕭顯跪拜一個日本人,這才知道這支海盜和倭寇的頭目是日本人,可見蕭顯這類人已經是漢奸了。

    中國的海盜和海外貿易的關係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密切。並不是海外貿易導致海盜叢生,而是海盜和日本的倭寇合流,這才使得明朝時期嘉靖年間的海盜猖獗。而在明朝其他時期海盜並沒有成為大患。

  • 6 # 文史老火湯

    明朝時期海盜猖獗,不是因為海外貿易興盛造成的,但的確跟海外貿易有關。

    具體來說,明朝海盜猖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海外貿易獲利巨大。明朝初年即實行禁海政策,嚴重時甚至“片板不能下海”。但是海外貿易獲利很大,沿海居民一直以來都有從事海交貿易的傳統,明朝禁海後,出海成了違法,但他們又不捨得放棄這樣好的生意,只好偷偷地幹。這些人就成了政府眼中的“海盜”。

    二是因為日本等外國勢力的加入。明初,日本正值亂世,許多戰敗的武士逃到中國沿海討生活。他們與中國沿海居民相勾結,成為海盜的主力。後來所謂的“倭寇”其實有很多是華人。

    三是張士誠等舊部逃到海上成了海盜。張士誠的大部隊被朱元璋打敗,但是有一部分人逃到了海上,躲在海島上,時不時騷擾沿海。朱元璋之所以禁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沿海居民與張士誠殘部勾結。

    四是朝廷鞭長莫及難以禁絕海盜。明初經過戰亂,民生凋敝,且朝廷要集中精力對付蒙古殘餘勢力,無暇顧及南方海盜,於是只以禁海為主,對海盜無法打擊,致使海盜猖獗。

  • 7 # 巴州刺史

    明朝海盜猖獗的原因是綜合的,其中也包括當時海外貿易興盛產生的誘惑。

    當時整個世界的海洋秩序、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明帝國內部的政策和利益糾葛三個層面來分析,一是因為東亞海面缺少霸主制定規則,二是因為日本先後經歷南北朝和戰國時代,輸出大量海盜,三是明朝1523 年完全禁海,牟利的海商和謀生的窮人都被逼走上了海盜之路

    【一】16世紀至17世紀中頁,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利益在美洲大西洋,東亞太平洋缺乏強大的規則制定者

    15世紀末16世紀初,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殖民者,把自己的利益重心和關注點,放置在歐洲-美洲之間的大西洋之上。

    西班牙建立了號稱巨無霸的“無敵艦隊”,來維護自己的海上權益。但最東方的亞洲太平洋,並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葡萄牙雖然在亞洲有香料生意的利益,但他們的關注點聚焦於印度洋。在東亞海面上,葡萄牙的實力和所作所為,也跟海盜差不多

    而當時最有能力主導東方海洋秩序的明帝國,在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後,也已經自己退出了遊戲,拱手讓給了海盜。

    因此,明帝國所處的亞洲太平洋海域,缺乏具備實力的海上力量,來制定規則和維護秩序海上的權力真空,自然就被沒有規則的海盜或者倭寇來填補了

    【二】明帝國在華夏大地統治的時代,恰好遇上了東洋日本的分裂時代,中下層武士和沒有生計的農民,成為了海盜的主力軍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而東海對面的日本則處於他們的“南北朝”時期

    後醍醐天皇結束鎌倉幕府,卻被足利尊氏趕下皇位,逃到吉野(奈良)形成北朝。而足利尊氏則在京都另立光明天皇,就是所謂南朝。

    足利尊氏隨後被冊封為徵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掌握南朝實權。

    這一時期,實際上南北朝天皇和幕府將軍都不能完全控制屬下勢力,各大小封建領主各行其是的大有人在,中下層武士也存在較多不受控制的情形。因此,表現出來就是東亞海面上,浪人海盜層出不窮。

    而到了1467年,日本又進入所謂“戰國時期”,領主軍閥之間大小征戰接二連三,領主和武士、領主和農民之間的依附關係進一步減弱,自由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

    加上連年征戰造成中下層武士和農民生計沒有著落,而成為海盜搶商船,甚至當倭寇搶對岸的明帝國,對他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明帝國在鄭和下西洋之後,海洋政策日趨保守,在1523年撤銷市舶司斷絕海外貿易,觸動了沿海商人的利益和窮人的生計,把他們逼成了海商+海盜的雙重身份

    明帝國從立國之初,就一直面臨海盜和倭寇的騷擾。但由於海上貿易沒有被禁絕,這時的海盜主要是日本浪人,沒有多少華人的參與。

    但是明朝廷很多人認為,倭寇的主要起因是由於海上貿易利益產生的誘惑。因此力主撤銷廣州、泉州、寧波的市舶司,透過禁絕海上貿易,來消除倭寇

    這種意見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到了高潮,並在明朝廷的決策層中佔據主導。終於在1523年,明朝廷下令裁撤市舶司,斷絕海外貿易。

    如此一來,那些靠海外貿易賺取財富的海商,被斷絕了財路。靠海外貿易和出海謀生的窮人,則被斷絕了生路

    這些人有的成為海商+海盜的雙重身份,既做走私生意也幹殺人掠貨的勾當。還有一些人,則直接成為海盜,甚至與日本浪人同流合汙,變成倭寇

    有名的汪直、鄭芝龍等,都是海商+海盜的典型代表。

    正是由於海洋秩序的缺乏、日本國政治形勢的混亂、明帝國自身的政策僵化和利益糾葛,疊加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猖獗、最氾濫的海盜和倭寇,有人是自願為盜、有人則被逼無奈。

  • 8 # 史海浮沉假行僧

    海盜猖獗跟海外貿易興盛肯定有關係,但這個興盛是要打引號的。

    明朝的海盜主要是倭寇,還伴有明末時期的葡萄牙人,荷蘭人還有華人。但大明朝絕大多數時候是執行海禁政策的,這個打引號的“興盛”,我們從以下三點來了解!

    一 明朝海禁

    明朝的海禁從朱元璋時期開始到“隆慶開關(1567年)”時結束。中國的元末明初之時,日本也是遍地戰亂,為了掠奪資源,一些封建主就組織了浪人,商人,武士等等來中國沿海武裝走私和劫掠。

    朱元璋為了省事兒,下令禁海,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華人到國內經商,朝貢除外;既避免倭寇橫行,也遏制沿海反抗勢力的壯大。

    有人說朱棣時期不是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嗎?鄭和下西洋時期,開放的仍然只是朝貢。你仰慕我天朝上國,來進貢本國的珍奇異寶,天朝賞賜你相應財物,以示富足恩寵!僅此而已。民間的海外貿易,依舊是禁止的。

    海禁政策的最高強度是在嘉靖朝,大名鼎鼎的戚繼光抗倭主要就是在那個時期。嘉靖之後就是隆慶皇帝上位,隆慶元年(1567年)就解除了海禁。

    二 朝貢鬥爭之倭寇蜂起

    前面提到過,大明雖然奉行海禁政策,但開放了朝貢埠啊。日本人也是可以來朝貢的。壞就壞在嘉靖二年一次朝貢。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的兩撥使團來朝貢,寧波市舶司負責接待他們。日本國內當時仍然是戰亂紛紛,這兩撥使團各代表一個勢力,分別是大內氏和細川式。明朝當時給朝貢的國家頒發的有一個叫“勘合”的符契,持有這個符契的代表才是大明所接受的合法代表。

    而大內氏持有的是最新的“勘合”,細川式持有的是老式的“勘合”,但是這個細川使團的副使是個華人,他就懂大明官場的這些潛規則,就重金賄賂來查驗的官員,並且在歡迎會上,讓細川使團坐了首席,這種明顯違背制度的做法,讓大內使團異常不滿,兩者當即在大會上大打出手。

    畢竟,作為正使,接受的明朝的賞賜可能是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的財富。然而這一打,卻讓大明統治者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隨即裁撤了福建浙江的市舶司,禁止日本朝貢。這一下,最後一條正道也斷了。

    問題就是你是有禁令,可我還是想來啊~

    《明史·食貨五·市舶》: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

    期於巨大的財富誘惑,明的不行,那就來暗的。私下交易,搶掠之無本買賣,越幹越來勁兒,比在家裡跟人對砍有前途啊。

    私下交易,正經的百姓可不敢,當官兒的,勾結倭寇,罪名大了去了,當然也不敢;那剩下的就是中國的走私團體海盜販子了咯。

    《海澄縣誌》:“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

    由此,亦商亦匪的“倭寇”就成了這興盛的海外走私貿易的主體,以汪直為首的中國海盜群體的幫兇自然也不能忽視!

    三 同時期世界海洋貿易的瘋狂發展

    15-16世紀的大明在海禁,但是在西方,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及歐洲重商主義的發展,一些歐洲君主制國家開始更多的尋求海外市場;不好聽的就是海盜式的殖民擴張。

    西班牙注重海洋擴張,著名的無敵艦隊就存在於16世紀;葡萄牙也是著名的殖民擴張者,荷蘭就更不用說了,繼西班牙之後,第二個當時世界的海洋強國,“海上馬車伕”的稱號如雷貫耳。

    中國雖然離他們很遠,但他們卻是“不辭辛勞”萬里來撈!但是“很不幸”,這些西方海盜似乎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01 明葡交鋒,大明全勝

    早在正德八年(1513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阿爾瓦雷斯率一支葡萄牙船隊到達珠江口沿岸,要求登陸進行貿易,被明政府拒絕,後在水面上與中國商人交易。同年再次率領葡萄牙海盜商船直接侵佔“屯門海澳”,並在此修築工事,設刑場,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佔領。

    正德十六年八月下旬,此時嘉靖皇帝已經即位,根據朝臣的報告,下令驅逐葡萄牙人(明朝稱葡萄牙為佛郎機),並不許再入境。隨即發生了正德十六年的屯門海戰和後續嘉靖元年的西草灣海戰,葡萄牙人大敗,逐漸放棄武力侵略屯門的野心,直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才最終獲得了澳門的居留權。

    02 明荷交鋒NO.1,荷蘭敗退

    萬曆三十年(1602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爭奪東方殖民地。在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發動了澎湖之戰。

    天啟三年(1623年)八月,大明兵分三路直逼澎湖,荷蘭人勢單力孤,只好退出佔據了2年的澎湖,大明收復澎湖!

    03 明荷交鋒NO.2,荷蘭慘敗

    崇禎六年(1633年)七月,荷蘭臺灣總督普特曼斯率領十三艘荷蘭戰艦,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明朝沿海發起了進攻。荷蘭人希望明朝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貿易,只能與荷蘭人單獨貿易,否則將繼續開戰。

    這種不要臉的要求當即遭到明政府的拒絕,隨後,料羅灣海戰爆發,鄭芝龍率領的明朝水師幹趴荷蘭和中國海盜劉香的聯軍,參戰的荷蘭艦隊9艘以及荷蘭招攬的50多艘海盜艦隊全軍覆沒。

    從此荷蘭人每年嚮明朝艦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在遠東水域的安全。這對當時歐洲的海上霸主來說,無疑是一種羞辱。

    結語

    明朝海盜的猖獗,跟私下的海外貿易興盛和西方海外貿易的興起息息相關。而這裡有一點,本人異常想提及的是,無論是戚繼光蕩平倭寇,還是大明水師2次降服葡萄牙,多次大敗“海上馬車伕”,如今看來,都是無比的蕩氣迴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移民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