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健4396
-
2 # 大愛中國書畫
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曹操曾說:“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一代軍事名家的這句評語,使得“丹陽精兵”名留青史。
“丹陽兵”指出身揚州丹陽郡一帶計程車兵,大致包括今皖南、蘇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帶。他們之所以神勇,是因為丹陽郡是山越人的聚居地,山越民風強悍,驍勇善戰,是各方霸主想招募的重要兵源。所以它的強大,不在於某一具體部隊,而在於人的平均質素。早在三國前的兩漢時期,丹陽兵幾乎就是精兵的代表,聞名天下。
據載,西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令名將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至浚稽山迎戰匈奴。匈奴單于召八萬多精銳鐵騎圍攻漢軍,竟連遭敗績。單于當時驚歎道:“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打算退兵時,有名個漢軍告密說李陵軍中箭支將盡,且沒後援,匈奴才拼死惡戰。漢軍雖然傷亡慘重,五千軍兵僅四百餘人撤回關內,但此戰令匈奴膽寒。這五千精兵,丹陽兵是主要構成部分,有小部分是楚地計程車兵。
直到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丹陽兵在多名豪傑的率領之下,發揮巨大作用。早在曹操討伐董卓時期,因貪功冒進幾全軍覆沒,及後與夏侯惇一起去丹陽募兵,最終揚州刺史陳溫為曹操招募了一千多名“廬江上甲”。另外徐州老軍閥陶謙。他是丹陽人,手中雖非猛將如雲,但是握有老本-精銳“丹陽兵”三萬。
陶謙倚仗他們打敗黃巾武裝,坐穩徐州。史載:“張角之亂,此邦獨以保險助國,為漢所嘉。”後來,曹操三攻徐州不克,也因為丹陽兵的厲害。到了劉備增援陶謙抗曹時,當時劉備勢力極薄,陶謙就送他四千丹陽兵;這支精兵成了劉備“家底”,及後跟隨劉備轉戰,立下戰功。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記載,江東的孫堅死後數年,其長子孫策“志在立事”,去找袁術要求將父親生前的舊部交回統領,但袁術為人反覆,言而無信。最終孫策的堅持下,以一千多老弱殘兵換來自由之身,再去丹陽募兵,配合幾十匹馬,就成為了孫策的最初家底。
當時丹陽的新郡守是周尚,其侄兒就是三國名將周瑜。周瑜前往丹陽探望叔父期間遇上孫策,二者配合之下接連征戰獲勝,孫策亦慢慢積聚數萬士兵。他繼續向吳、會稽等郡進軍時,卻讓周瑜“還鎮丹陽”,因孫策深知要想平定江東成一方諸侯,一定離不開丹陽的兵源等物資,必須堅守丹陽根據地。
孫策發跡之初,主要得益於周瑜及丹陽。他自己也說:“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當中周瑜的“發眾及船糧”,也就是派遣丹陽兵和輸送丹陽的戰略物資。丹陽在東吳的地位舉足輕重,歷任郡守都是吳主親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黃蓋、韓當等。
到了三國末期,東吳之所以能在國力遠不如魏國下“偏安”,也離不開丹陽兵的死戰。孫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魏軍分三路攻吳,其中七萬大軍猛攻東興,守軍告急,諸葛恪親率四萬丹陽兵馳援,援軍趕到陣前,脫去衣甲,只帶短刀盾牌衝殺,魏軍死傷過半慘敗。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晉大舉攻吳。丹陽郡守岑瑩率五千丹陽兵,以青巾縛頭決死,多次向晉軍陣地衝鋒,竟能突破晉國大軍堅固防線。
東吳政權在同年投降,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但“丹陽兵”令人聞風喪膽的戰力,足以流世。到了晉代以後,丹陽郡民風強悍的山越人,或被剿滅,或被安撫出山,漸至被同化,丹陽“精兵”的光彩就真正成為了歷史。
-
3 # 揚楊劉
丹陽出精兵這句話是說在丹陽這個地方,招募計程車兵勇猛善戰,只是說明了這個地方的人是良好的兵源,和出不出名將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比如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他在義烏招募士兵組成的軍隊,兵力為四千人,主要是由當地的農民和礦工組成。戚家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吃苦耐勞,武器裝備先進,在每次作戰中傷亡極少,而且戰無不勝。戚家軍在大小几百場的戰鬥中都沒有敗績,斬首高達十餘萬級。但是義烏好像也沒出過什麼名將。一個地方是否能出名將,那要看那個地方有沒有出名將的一些條件。例如,在戰國時期,秦國就是一個出名將的國家,因為秦國有出名將的條件。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行軍功爵,以軍功立足。在這種環境下,能成長為將軍的人往是戰功卓著,有著大量實戰經驗的人,所以他們在指揮作戰中才能頻頻獲勝,成為一代名將,秦國名將有白起、王翦、王賁、蒙驁、蒙恬、章邯等等。
-
4 # 閒將西話
天下精兵出丹陽,而“丹陽兵”也因之著稱於時。三國曹操曾曰:“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軍事名家的讚譽讓“丹陽精兵”青史留名,軍中傳說。
“丹陽兵”指出身揚州丹陽郡一帶計程車兵,大致包括今皖南、蘇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帶。《三國志》記載:“丹陽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郡、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裡,山谷萬重,”東漢末年以來,統治者經常赴丹陽募兵。
陶謙就是丹陽人,他就擁有一支來自家鄉的“丹陽兵”。陶謙憑藉這支精銳之師,打敗黃巾武裝,坐穩徐州。史稱:“張角之亂,此邦獨以保險助國,為漢所嘉。”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春,陶謙派遣都尉張闓襲殺了曹操的父親曹嵩。陶謙何以敢挑戰軍事大鱷?還不是因為手中有“丹陽兵”。後來,曹操三打徐州而不能取勝,也是因為“丹陽兵”的厲害。
到了劉備增援陶謙攔擊曹操的時候,當時劉備勢力極弱,陶謙就送給了劉備四千“丹陽兵”。這支精兵成了劉備的家底子,在以後跟隨劉備的日子裡,轉戰南北,立下了赫赫。
直到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全軍覆沒,特別是丹陽精兵損失殆盡。從此蜀漢帝國就走下坡路了。
而“丹陽兵”真正在歷史舞臺上發揮作用的,是在東吳手裡。可以說,東吳政權的建立,“丹陽兵”功不可沒。
據《三國志》記載,江東孫堅死後數年,其長子孫策苦求袁術,要回父親的舊部無果,就隻身去丹陽募兵,再加上幾十匹戰馬,就成了孫策的最初家底。
在丹陽孫策結識了一代名將周瑜。在周瑜的幫助下,接連征戰,隊伍迅速發展到了數萬人。當孫策揮軍向吳、會稽進軍時,卻讓周瑜“還鎮丹陽”。周瑜成了丹陽兵實至名歸的將領。
因為孫策深知要想平定江東,成就一方霸業,沒有丹陽兵作後盾,是萬萬不能的,所以必須把丹陽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孫策的崛起,主要靠的是“丹陽兵”和周瑜。
其實,丹陽在東吳的地位舉足輕重,“丹陽兵”也就成了東吳的國之柱石。其歷任郡守都是吳王的親信,如程普、太史慈、黃蓋、韓當等。
到了三國後期,東吳能夠在國力遠不如魏國的情況下,偏安一隅,紅旗不倒,也離不開“丹陽兵”的強悍。
孫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魏三路伐吳:王昶、毌丘儉向武昌,胡遵、諸葛誕率眾七萬攻東興。吳太傅諸葛恪將兵四萬“丹陽兵”晝夜兼程救東興。援軍趕到,脫去衣甲,只帶盾牌,以丁奉為首的三千先登,大破魏軍。
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晉大舉攻吳,丹陽郡守岑瑩率五千“丹陽兵”,以青巾裹額,多次向晉軍發起衝鋒,以死突破晉軍堅固陣地。東吳同年投降,但“丹陽兵”的戰鬥力,足以流世。
“一將成名,萬骨枯”,沒有彪悍的“丹陽兵”,哪有這麼多丹陽名將?那麼真正出自丹陽的名將有誰呢?
一、朱治——三朝元老,穩定後方
孫堅時期就跟隨孫家政戰的老將。孫堅死後,隨孫策依附袁術。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力勸孫策離開袁術,攻取江東,自圖大業。孫策佔據吳郡後,以他為太守。
朱治也是孫權為孝廉的舉薦人,深受孫權的敬重。朱治任吳郡太守長達三十多年,孫權、周瑜常年在外作戰,朱治把大本營治理的井井有條,孫氏政權的日益強大,朱治功不可沒。
二、朱然——臨敵膽定,尤過絕人
在《三國演義》中,朱然迎戰關羽,大戰三合,其勢銳不可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隨呂蒙襲取荊州。關羽從麥城突圍時,他引軍隨後掩殺,與潘璋合力擒獲關羽。
虎威將軍呂蒙病重時,孫權問他說:“您如病重不起,誰能接替?”呂蒙回答說:“朱然膽識操守超越常人有餘,我認為他可接任”呂蒙去世,孫權賜朱然假節,長期為吳國鎮守江陵,總督西線防禦。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親率大軍攻吳,朱然與孫桓為左右都督,領兵抵禦。後隨陸遜大破蜀軍,追擊劉備時,路遇趙雲,被殺。但這不是歷史。
夷陵之戰後,朱然被拜為徵北將軍,封永安侯。孫權稱帝,官至左大司馬,為孫權所重。
正所謂天下精兵出丹陽,而百年三國,半部名將在丹陽。
-
5 # 安定郡小書生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然而真正的精兵也是一兵難求,丹陽兵就是三國時期以驍勇善戰著稱,成為各方爭霸天下諸侯夢寐以求的精兵。
丹陽之所以能夠出精兵,軍事大家曹操就道出了原因:“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意思就是說,丹陽地區地形險峻,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當地居民在生活中經常爬山跋窪,身體素質很好;加之丹陽地區,居民有尚武的風氣,人人都喜歡練點武藝,這無疑為精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三國時期,人人對丹陽兵是夢寐以求。徐州牧陶謙就是因為手中掌握有丹陽兵,才能夠鎮壓徐州士族,坐穩州牧的位子;後來,面對曹操大軍,陶謙以三千丹陽兵引得劉備離開田楷前來投靠,劉備在得到丹陽兵後也才真正成為一方小諸侯。這一時期,除了劉備、陶謙擁有丹陽兵之外,孫策也曾經前往丹陽募兵。之後東吳時期,歷任丹陽太守也無疑手中握有丹陽精兵。
相比丹陽兵,丹陽將領在歷史上顯得沒有那麼出彩。但是也不意味著,三國時期沒有丹陽將領的出現。
陶謙在徐州時期,後將徐州牧讓給劉備。就在劉備外出討伐袁術的時候,留守的張飛與丹陽兵將領曹豹就發生了衝突,之後曹豹聯合呂布,將徐州拱手讓給了呂布。這裡的曹豹就是丹陽兵的將領,可惜之後被張飛所殺。
之後在東吳方面出現許多丹陽籍的將領,比如朱治、朱然。也有許多將領做過丹陽太守,比如黃蓋、韓當、太史慈、沈瑩等。
朱治,字君理,丹楊郡故鄣縣人。先後跟隨孫堅、孫策征戰,擁立孫權嗣位,累拜吳郡太守、九真太守、吳郡太守、行扶義將軍、安國將軍,封毗陵侯、故鄣侯。
朱然,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郡故鄣縣人。朱治的外甥。歷任、餘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衝校尉。跟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夷陵之戰中,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拜徵北將軍,封永安侯。堅守江陵六月之久,抵擋住魏國曹真、夏侯尚、張郃等名將圍攻,名震敵國。最終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 -
6 # 穿越再現彼岸
曹操氣的大罵道:
誰說丹楊出精兵我給誰急,我派夏侯惇去丹楊太守周昕那兒招募丹陽兵4000人不假。這幫丹陽兵太壞了,拿了我的銀子,半路叛亂都跑了,4000兵馬跑的只剩下1000人,心疼我的銀子啊!
還是青州兵好,只服從我一個人的領導,我不死他們誓死效忠我。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三國志.武帝紀》)
看一看完整記載,就知道何為斷章取義了!(夏侯惇形象圖,他招募的4000丹楊兵跑了3000多)
劉備臉色鐵青,說道:陶謙真能套路我,給了我4000丹楊兵馬,我就捨棄田楷追隨他了,我自己才有烏桓人馬1000多點。
誰知道丹陽兵太壞了,居然給呂布開城門,把我三弟翼德搞得大敗,丟了徐州,老婆孩子全讓呂布抓了。
布(呂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陽兵悉開門內布兵。佈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張飛)兵,獲備(劉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英雄記》)
這是一幫見利忘義的雜牌軍。(張飛形象圖,他被丹陽兵出賣,丟了劉備的大本營和妻兒老小)
孫策哈哈大笑:你們這幫老幫菜,根本不瞭解丹陽兵,丹陽兵也分很多地區的,你們只有抓住他們的根基,他們還敢跑。這事我不說,讓你們隨便招人,哈哈哈!
丹陽兵在三國時期確實出現的次數比較多,真正打的漂亮戰役確實很少很少,並不是什麼精兵悍將,不要神話他們,他們就是看在銀子的份上才去打仗的。
三國丹楊和三國丹楊兵東漢末年,丹陽郡隸屬於揚州管轄,包括現在的:
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江蘇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區。
當時這些地區開發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區內多山、河流,民眾聚集。(陶謙像,丹楊人)
曾經做過多年丹楊太守的諸葛恪(諸葛亮侄子,東吳權臣)對丹楊兵有深刻的認識,他說: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
丹陽郡內多山險,民眾好勇鬥武,加之山區有銅礦、鐵礦,他們私自鑄造兵器、甲冑,習武練戰,此地有很多山賊,以搶劫為生。總之一句話“窮山惡水出刁民”!切記三國時期的丹楊民眾不能和現在這些地區的人等同看待,民眾遷徙變化很大。
三國時期的丹陽兵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在三國時期的戰績乏善可陳,也缺乏能征慣戰的將領。(三國時期丹陽郡轄區)
為何丹陽兵沒有名將出現?先看一下三國時期丹陽籍貫中能排上號的大臣和將領的統計,如下:
陶謙、笮融、紀陟、芮玄、刁玄、許眈、施畏及陳紀等人
這是三國時期丹楊出身的有名人物,這裡面除了陶謙耳熟能詳之外,其他人估計很多人都不瞭解這些人,更談不上什麼名將了。統帥過丹陽兵的曹操和劉備吃虧很大,也談不上戰績了,只有孫策、周瑜等人統帥的丹陽兵還算可以,但也不敢真用丹陽兵做最強的戰力。
再看一下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歷任的丹楊太守,絕大多數是名人、名將了,按照任職先後順序如下:
周昕(東漢劉繇)、吳景(袁術、孫權舅舅)、周尚(劉繇)、吳景(袁術)、太史慈(劉繇)、袁胤(袁術的堂弟)、徐琨(孫策)、吳景、孫翊(孫權弟弟)、孫瑜(孫權侄子)、諸葛恪、李衡、沈瑩、呂範、聶友、滕胤。(括號內為所屬陣營)
這是三國到西晉統一之前的丹楊太守序列,自從徐琨之後所有太守都是東吳任命的,這些太守無一是丹楊人士!
丹陽兵最出名的一戰是西漢時期李陵率領5000丹陽兵進入草原,獨戰匈奴8萬騎兵,其中只有400人逃回大漢,李陵被俘之後投降了,不過丹陽兵善戰從此留下了威名。
到了三國時期,丹楊地區的百姓大都愛好習武,很多人結伴做起了山賊,平時也務農。官兵屢次進剿卻難以剿滅,於是採用招撫作為兵源也是非常好的選擇。於是丹楊人就在重金的誘惑下搖身一變成了丹陽兵,他們還是有一定武術基礎的,但並非訓練精良的軍隊。
如果對丹陽兵進行系統的培訓之後,也是一直勁旅。諸葛恪擔任丹楊太守期間,精心訓練了幾萬精兵,用來對抗曹魏,同時也是他在東吳作為權臣的根基所在。但對外戰爭中也乏善可陳,諸葛恪幾乎是屢戰屢敗的,他的主力就是丹陽兵!
丹陽兵多是山賊、流寇團伙組成,也有當地習武的百姓,他們形成一個個小團體,互不統屬,互不相讓,誰也不服誰。這樣的丹陽兵的群體中形成了中低層軍官居多,而真正能夠一統的將領卻非常少,他們太難以把控這些丹楊兵了,稍有不慎就會被出賣,曹操、劉備就是典型的例子。
唯一能夠調動大規模丹陽兵的是陶謙,他明白,自己手中有權、有錢就能籠絡這些子弟兵,一旦失去權力和金錢,這些丹楊兵會毫無顧忌的各自散去。
這才是丹楊兵為何沒有出名將的真實狀況!(諸葛恪劇照,他全力清剿丹楊的山越和流民,招撫之後訓練成丹楊兵)
最後的丹陽兵。
西晉攻打東吳的淮南,丹楊太守沈瑩馳援,他親自挑選了5000丹陽兵,頭上扎著青色的頭巾,都攜帶者大鐵錘,進攻西晉的軍隊。這批丹陽兵衝擊西晉的軍隊陣營連續三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最終這些丹陽兵在衝擊三次之後全軍潰散,被西晉大將王渾擊敗。
其實在諸葛恪擔任丹楊太守期間就對丹楊的山越和普通民眾進行了區分和清繳。諸葛恪採取屯居策略,將普通百姓進行集中居住管理,集中收割糧食,將山越和糧食供給斷絕,並不派兵進行入山清繳,而是派遣軍隊駐紮在周邊,防止山越的劫掠。
堅壁清野的辦法果然奏效,山中的百姓和山越頂不住飢餓難耐,最終攜老扶幼紛紛出降,諸葛恪一次就抓獲了10萬山越。孫權得知訊息後大悅,稱:
獻戎十萬。
孫策、孫權等人頻繁在丹楊徵召士兵,數量非常大。究其主要原因最可能的是流民進入山中謀生,他們大都打家劫舍,時常攻擊周邊地區。諸葛恪全力清剿,就是讓這些“山越”和流民都掌握在手中,而這些人大都不習慣農耕,美其名曰“徵兵”也算是對這些人的妥善安置了。
三國時期的歷史中對丹楊地區的“山越”和流民的記載非常少,而丹楊地區的這種人群又非常多,而且層出不窮,至於真正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流民”和“越人”被迫逃進山中謀生了,才造成此地匪禍不斷。
-
7 # 漩渦鳴人yy
說起來的話,丹陽並具體應該指的就是當時揚州治理下的丹陽,這個地方出產計程車兵,說起這個地方出產的金兵在三國乃至之前的歷史時期,那是鼎鼎有名的丹陽兵,首先崛起是在西楚霸王時期。
當時的西楚霸王,雖然他的8000江東子弟,並沒有具體明確是在哪個地方招的,但是丹陽確實位於江東,也算得上是一批人參與到了西楚霸王所率領的8000江東子弟兵,把征戰天下,戰無不勝,戰無不克,在鉅鹿之戰裡面,兩萬西楚霸王最堅定的西楚是並幫助西楚霸王正面擊潰了,30萬蒙田所締造的長城兵團,在彭城之戰裡面,西楚霸王又率領3萬西楚騎兵擊潰了幾十萬的諸侯聯軍,將劉邦逼得差點把自己的子女給扔了,最後西楚霸王甚至為了他的8000江東子弟兵,不願過烏江,當然這只是一個噱頭,但是江東子弟兵或者說丹陽計程車兵,確實讓整個天下為之側目。
在漢王朝時期,李陵帥的5000單丹陽兵在大漠與10萬,匈奴騎兵對戰,最後,雖然戰敗,但丹陽兵的戰鬥力卻讓整個天下都為之驚歎。
丹陽素產精兵,三國時期陶謙率領3萬丹陽兵鎮守徐州,即便是曹操面對這支軍隊也要吃癟,有人就覺得奇怪了,為什麼丹陽這個地方這麼容易生產精兵強將呢?
其實三國時期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對丹陽這個地方的民風民俗,曾經有過一段話說這個地方的多山,而且民風淳樸彪悍,所以這個地方的精兵強將特別容易上頭,打仗的時候最不要命,並且願意參軍。
但是也有人就會說了,為什麼這個地方沒有優秀的將領呢?其實也很簡單,一個優秀的將領它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他都必須要有自己的那一套實踐生活,才能夠去指揮一個部隊進行作戰,尤其是在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時候,這更需要教育底子,比如說呂蒙,呂蒙曾經不識字,被稱為吳下阿蒙,但是當他學習讀書,好好的去認真瞭解什麼叫做指揮,以後慢慢的便當上了大都督的位置。
教育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個將軍來講,可看一下丹陽這個地方的情況亂也就算了,當地人還並不重視如何去管理,如何去建設當地基礎設施,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丹陽這個地方很亂,人們的戰鬥力很彪悍,可腦子卻有點反應不過來。
也就是俗稱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頭腦簡單又不好好去開化,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這個地方只要負責打賬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交給當官兒的就行了。
話雖如此,可丹陽精兵最後還是成了一道歷史,為什麼孫權在管理單元這個地區的時候,為了防止當地家族的做大做強,不停地充斥其他的百姓進入其中,很多的丹陽人其實是後來加入進來的,他們進來之後增加了本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該地區進行物資生產同時,也脫去了丹陽本地人的那種血腥味兒,在這之後經歷過多次戰爭,其實丹陽原本的那一批居民已經更新換代。
最後丹陽精兵成為了一段歷史。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丹陽,天下精兵所出。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策,都對丹陽兵垂涎三尺。他們的發展,也都與丹陽兵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各方創業,到東吳滅亡,丹陽兵,一直以“天下精兵”的姿態活躍於漢末三國的舞臺上。
然而,儘管丹陽兵聞名天下,但丹陽出的名將卻屈指可數。
朱治、朱然等人足夠優秀,但其數量、質量,與“天下精兵所出”的丹陽兵顯然不成比例。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丹陽精兵:創業基本盤
曹操、孫策、劉備,基礎都比較薄弱。
他們沒有資本搞”人海戰術“,只能走精兵路線。
因此,募得精兵,是他們創業之初的第一任務!
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丹陽精兵。
丹陽精兵的名聲,很早就傳開了。
西漢時,李陵以五千精銳丹陽步兵,在草原大戰匈奴八萬精騎,雖然李陵最終兵敗降敵,但丹陽兵也確實表現出令人震撼的戰鬥力。
因此,漢末亂世開啟後,曹操、劉備、孫策,都對丹陽兵垂涎三尺。
1、曹操。
討伐董卓之戰中,曹操的部隊幾乎被打了個精光。
曹操再次創業,決心採取精兵策略。
於是,他與夏侯惇到揚州募兵,共募得四千餘人。(丹陽當時屬於揚州,但這四千餘人中多少來自丹陽就不知道了)
然而,回到龍亢時,士卒多叛,“其不叛者五百餘人”,僅剩下五百餘人。
這時,曹洪也帶兵來到了龍亢。
當時,曹洪也帶著家兵千人前去揚州募兵,募得廬江上甲二千人,丹陽兵數千人。
於是,以丹陽、廬江等地募得的步兵,成了曹操開創基業的基礎。
2、劉備。
劉備與丹陽兵的接觸則更早。
劉備鞭打都郵後,“棄官亡命”。隨後,何進派遣毋丘毅往丹陽募兵時,劉備也跟著一起去募兵。
回程時,在下邳遇到賊寇,劉備率領丹陽兵力戰有功,成為下密丞,才重新回到“體制內”。
再後來,劉備投奔自己的老同學公孫瓚,為了效力。
此後,陶謙想要挖劉備,遂以丹陽兵四千給了劉備。
得到了丹陽兵四千,劉備“遂去(田)楷歸謙。
一天到晚喊著忠義的劉備呀,為了四千丹陽兵,果斷離開了自己的老同學,跳槽了!
當然,劉備與丹陽兵的合作,是以很不愉快的方式告一段落的。
後來,與呂布裡應外合,襲擊劉備,奪取徐州的,正是丹陽兵···
3、孫策。
孫策在創業之前,已經把丹陽兵作為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了。
在前往投靠袁術之前,孫策就向張紘說出了自己的創業步驟:1、找袁術,求得先君餘兵;2、去丹陽找我舅舅吳景,募得丹陽兵;3、進取吳會,報仇雪恨!
可見,先君(孫堅)餘兵、丹陽兵,是孫策試圖創業的基礎!
然而,先君餘兵,袁術只給了他千餘人。
孫策兵力薄弱,渡江後,立刻進入丹陽。那裡有他的好兄弟周瑜!
當時,周瑜的從父周尚是丹陽太守,周瑜本人在其下作巢縣縣長。
周瑜率所部丹陽兵及大量軍資前往與孫策會合,構成了孫策橫掃江東的”基本盤“。
可以說,曹操、孫策、劉備,在其創業之時,都對丹陽兵極為重視,視獲取丹陽兵為起兵的重要條件!
最後一支精銳
亂世開始之初,丹陽兵是最為群雄垂涎的精兵。
亂世將結束的時候,丹陽兵又成了最後一支覆滅的精兵。
晉滅吳之戰,可謂勢如破竹。
唯一的一場惡戰,正是丹陽兵主打的。
當時,東吳丞相張悌率軍渡江抵達牛渚,試圖先破淮南晉軍,再與益州、荊州下來的晉軍決戰。
這是東吳政權最後的掙扎了。
最後的希望,張悌把希望放在了丹陽兵身上。
張悌募得5000丹陽銳卒刀楯,號為青巾軍,猛攻淮南軍。
晉軍將領知道丹陽軍驍勇,雖兵力佔優,但不敢正面對攻,遂令淮南軍堅陣以抗。
丹陽軍雖猛,但畢竟兵力有限,陷陣數次後,疲憊不堪。晉軍遂大舉反擊,大破吳軍!
這支最後的精銳覆滅了,東吳也要完蛋了。
三國的歷史,隨著這5000丹陽兵的覆滅,走到了劇終時刻。
名將不多
丹陽兵的名頭如此響亮,但丹陽所出的名將卻不多。
《三國志》所記錄的人物中,丹陽人士有:陶謙、窄融、陳紀、朱治、朱然、曹豹等人。
其中,真正堪稱名將者,可能只有朱治、朱然二人了。
朱治、朱然足夠優秀,尤其朱然,守江陵之功堪稱經典。
然而,天下精兵所出之地,名將數量卻如此之少,完全不成比例。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出頭的打工人
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基本分為兩類。
1、自己拉出一支隊伍,追隨主公建功立業。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
曹魏的“五子良將”中,除了于禁外,都是這樣的。
此外,許褚、李典,原本就是強宗,自己有武裝力量!
2、與主公有特別關係。
比如:曹魏陣營中的諸夏侯曹,劉備陣營中的關羽、張飛。
除此之外,要想從底層成長為名將,機率是極低的。
漢末三國名將中,出自部曲的,只有關羽(劉備部曲將)、張飛(劉備部曲將)、于禁(鮑信部曲將)、典韋(夏侯惇部曲將)、牛金(曹仁部曲將)等寥寥數人。
而這些人能夠脫穎而出,除了自身實力外,還得益於機緣巧合。
關羽、張飛自不必說,早早遇到劉備,成為左膀右臂。
于禁則得益於王朗的推薦。
于禁本在鮑信的泰山軍效力。鮑信戰死後,他又跟隨王朗。
正是因為王朗的推薦,于禁才成長為泰山軍將領,成為曹操手下大將。
如果不是遇到王朗這樣的名士,他不能向曹操推薦于禁;如果王朗是一個有志於軍功之人,他自然也會把于禁留著自己用,也不會推薦給曹操。
類似的情況還有典韋、牛金。
典韋為夏侯惇部曲。由於夏侯惇與曹操的特殊關係,夏侯惇才將其推薦給曹操。
牛金為曹仁部曲將。辛辛苦苦跟著曹仁征戰幾十年,但直到晚年,在司馬懿時期,他才成為高階將領。
可以說,漢末亂世,能夠完全靠戰功,從底層混上去的,實在太少太少了!
而丹陽精兵,多為外地將領所募。
他們是將領的私人財產,與將領之間存在著人身依附關係。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將領當然會儘可能將厲害的部曲留在身邊,讓他們為自己建功立業,而不是推薦給主公,讓他成為主公的大將!
被募的部曲,要想出頭頭地,實在太難太難了!
我們身邊有一些朋友,總覺得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彷彿遇到不同的時代,或者遇到明主,自己就能脫穎而出,逆天改命。
其實,即便是在天下大亂的漢末三國時期,即便是在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號稱”求賢若渴“的英雄之下,中底層人物要脫穎而出都是極為困難的。
-
9 # 秋山三國
這個問題很有趣,讓人忍不住想答一下。畢竟,很少有人注意到了丹陽兵與丹陽軍閥這類問題。
丹陽兵真的強嗎?
漢末,丹陽兵算不算天下強兵?
《鄭渾傳》:且天下之強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
漢末公認的強兵幾乎都在邊疆,且大多是少數民族。
比如劉焉在彈壓蜀地叛亂時,曾將青羌戰力作為最後底牌。
再比如何進袁紹召集四方豪強兵諫何太后時,並、涼的董卓丁原等是最優先的。
但你說內地沒有能打的嗎?也有。
在青州兵還沒出現之前,泰山兵和丹陽兵是關東為數不多的著名兵源地。
這兩個地方有一個共同點。窮山。
窮山惡水出刁民,也出精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戚繼光募兵基本都是從窮鄉僻壤,由此才誕生了明代戚家軍。
山地資源有限,民風相對尚武,資訊相對閉塞。窮苦地區的人對於錢的慾望和需求也更強烈,因此更容易接受招募。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曹操孫策等人都去丹陽募兵的原因。
丹陽兵的真實戰鬥力真的不好衡量,但軍紀卻是真實的壞。比如滎陽戰敗後的曹操入丹陽募兵,招募完不久,就發生了軍隊譁變。最後逼的曹操只能帶著幾十人投奔了袁紹。
丹陽派系名將
既然丹陽兵是被招募的類僱傭軍,那麼就算有名將,也應該是僱主們。比如曹操、劉備。
提起丹陽名將,大部分人會提朱治、朱然這對養父子。但嚴格意義說,戰績更加卓著的朱然已經基本脫離丹陽軍,主要戰場是在荊州。而朱治作為孫家丹陽派系一代頭目,戰績實在乏善可陳,屬於有資歷無戰績的元老人物,二三流將領。
如果真說丹陽名將,漢末估計只有陶謙了。
大家熟知的陶謙,大部分定格在了那個三讓徐州的仁主。但實際上,陶謙是漢末不折不扣的梟雄!
如果做個類比,他的脾氣性格可能更像董卓。當年隨張溫西征北宮伯玉,擔任參軍,他極為輕視這個上司,並且還犯了人生第一個大錯——公然羞辱張溫。說起來,不給張溫面子這個事兒,董卓也幹過。
不同的是,陶謙事後就被張溫收拾了,董卓則在後來把張溫收拾了。
消沉了一段時間,中平五年,青徐二州的黃巾賊鬧起來了,朝廷又想到了陶謙。陶謙也不負所望,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從此,他就開始割據徐州了。
陶謙似乎是個有情懷的人。他對皇甫嵩朱儁董卓這些老牌名將似乎非常尊重。反董聯盟,沒參與。朱儁起兵,卻提供了3000援軍。當然,作為梟雄,肯定利益為先,有可能是當時有事情所左右,比如徐州土著士族內部博弈或者黃巾軍等。
再者,陶謙與士族的關係是出了名的差,你就看他的領導班子就知道了,曹豹等人是丹陽軍閥,糜竺是士族瞧不上的商人。就陳珪陳登父子是世家大族,但他倆從後來的表現看(先後支援陶謙劉備呂布曹操),這就絕對不像是傳統思想計程車族能幹出來的事兒。
說回陶謙。在鞏固徐州統治後,他又進行了南征北戰。向北和曹操爭奪豫州,向南跟袁術爭奪淮河流域。對內任用陳登發展水利屯田。
這一切風光直到他派人殺了曹操的爸爸曹嵩。
雖然有說護送歸還,有說指使追殺,有說緝拿人質,但歸根到底是陶謙派去的人。
而且你想,曹嵩帶著家財,能不帶家兵?有家兵保護還被殺光搶光,陶謙得派了多少人?而且事後兇手竟然無一歸案,這不就很奇怪?分明是不作為或者有意包藏。
故而,曹操殺父之仇算在陶謙身上不為過。
很快,陶謙發現這是他人生第二個大錯。因為他打不過曹操,只能死守治所郯城。
他年紀大了,身體也日漸不好。為了防禦曹操,從公孫瓚處挖來了劉備幫忙。
他於是乎犯了人生第三個大錯。
劉備,潛龍也。徐州請神容易送神難!
在陶謙死後徐州徹底改旗易幟,劉備在土著支援下,壓制了丹陽兵勢力,成為新任徐州軍閥。
或許出於不甘心,或許是劉備處事不公,曹豹為首的丹陽餘黨後來又聯合呂布背刺了劉備。從此掀起了數年之久的徐州動盪。直到曹操消滅呂布,丹陽黨才基本絕跡。
總結
丹陽兵是把天下名劍,使用他的劍客卻未必是丹陽人。
假如漢末亂世軍閥第一代是董卓、陶謙,這些典型的帝國軍人衍生。那麼第二代就是曹操、劉備、孫家這類亂世寒門集團。而三國三家實際統治基礎都是建立在士族擁護或妥協的基礎上。
丹陽人中,佼佼者必然是有的。但是整個時代已經出現了士族壟斷的趨勢。在這種情勢下,相對缺少禮教和士族門閥的丹陽集團,難出名將,也是情理之中了。
-
10 # 正史漫談
為什麼丹陽兵名震天下、但卻沒有丹陽名將?原因也許就是他們太強了。
秦漢時期,哪裡的軍人最強悍?
我們的第一印象,也許是“多慷慨悲歌之士”、“兵馬如此雄壯”的燕趙、河北地區,或者有著“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威名的關中之地。
從整體戰績來看,上述地區確實堪稱武德充沛。但若問哪裡的軍人最兇猛、彪悍,江南、尤其是江淮地區可謂當仁不讓。
自春秋戰國以來,吳越之地“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可以理解為性格暴躁、悍不畏死、民風兇猛。
當初吳國的國力與中原諸強不可同日而語,但強悍的軍隊銳不可當,打得巨無霸楚國節節敗退;
秦漢之交,在項羽這位軍事奇才的帶領下,來自吳越地區的江東子弟戰鬥力冠絕諸國,連秦國虎狼之師也敗下陣來;
漢朝建立後,劉邦對吳地的彪悍民風心有餘悸,因此刻意挑選了手段過人的侄子劉濞鎮守當地;
甚至到了南北朝時期,侯景反叛東魏,以北朝軍隊之猛、慕容紹宗之強,當將要對陣前來支援侯景的南梁軍隊時,吳人的彪悍仍讓人望而生畏:“紹宗將戰,以梁人輕悍,恐其眾不能支”。
而丹陽兵則堪稱“猛男中的猛男”。
所謂丹陽兵,指的是來自丹陽郡的軍人。漢代丹陽郡轄區大致為今安徽、江蘇、浙江的部分地區,正位於先秦時期的吳地。
公元前99年,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帶領麾下5000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這支軍隊的籍貫,史書中特意提及乃“丹陽(丹楊)、楚人”;李陵評價他們“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在草原上,這支偏師與匈奴單于不期而遇。面對敵人八萬精銳騎兵的圍攻,他們毫不畏懼、有條不紊地邊打邊退,累計殺傷敵軍近兩萬人。匈奴單于一度想放棄,但得知李陵沒有援兵時,他為了挽回顏面才硬著頭皮窮追猛打。接下來,這支漢軍彈盡糧絕,手裡拿著木棍還在跟匈奴人殊死搏鬥,最終活著撤回的僅有400多人。
到了三國日期,丹陽兵還奉獻過以區區500人向數萬敵軍營壘發動衝殺的駭人舉動,其兇猛彪悍令人心驚膽戰。
那麼,為何丹陽兵恐怖如斯,卻沒有出現過類似於五虎上將、五子良將之類的一代名將呢?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太強了,而本地卻沒有產出頂級的政治家。
在人類社會,力量向來是一柄雙刃劍。對於三國時期的梟雄來說,一方面,他們無不夢寐以求擁有像丹陽兵這樣彪悍的武裝;
但在另一方面,他們卻也擔心這支隊伍難以駕馭、脫離掌控。相對於戰鬥力,他們必定更優先關心安全、可控、可靠。
而在古代,最可靠的關係是什麼?除了姻親,就是老鄉。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三個規律:
第一,古代排的上號的軍政團隊,幾乎都具備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劉邦和他的沛縣元勳集團,李淵父子與關隴貴族,朱元璋和他的淮西功勳;
第二,在一個政治家的創業過程中,親戚往往是最可靠的壓艙石,如曹操與他的曹氏、夏侯氏親屬們,孫策和自己的一擔挑周瑜,李世民和他的大舅哥長孫無忌。故而古人時常進行政治聯姻,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
第三,一些武力強勁的集團,往往會湧現出冠絕一時的政治家,雙方互為依仗、互相成就。比如南北朝時期,劉裕出自北府兵,宇文泰的八柱國大多來自原北魏軍鎮之一的武川鎮,而高歡的勢力則主要出自懷朔鎮。到了五代十國期間,以河東為大本營的沙陀武裝集團,更是一口氣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
至於那些既沒老鄉、又沒姻親、更無武裝集團背景的梟雄,就只能尋找一些同樣沒有背景、卻又志同道合的夥伴抱團取暖了,最典型的就是劉備。
所謂“莫把平臺當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比我們想象中小;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身在亂世,要想成為名將,除了個別天賦異稟的軍事奇才外,最最關鍵的因素——領導者給資源、給位子、給機會。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為啥劉邦身邊那些原本是白徒、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的老鄉,竟然都能成為一時功臣名將;劉邦的淮西窮老鄉,為啥能紛紛成長為一代風雲人物......亂世出英雄,毫不誇張地說,就算把你我扔在那個時代,只要跟對了領導,搞不好也能青史留名。
反觀丹陽兵,雖然武德充沛,但卻沒有誕生出色的政治家;而其他政客,對於丹陽兵必定是既用又防。
三國時期最為有名的丹陽政客,當屬陶謙,但他的能力我們都比較瞭解;劉備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救援徐州,搞不好就是奔著陶謙這一背景去的。可惜的是,這一舉動讓曹操高度警惕,他絲毫沒給劉備站穩腳跟、逐步發展的機會,憑藉綜合實力優勢來了個釜底抽薪。
而對於其他佔領了丹陽的諸侯們來說,丹陽兵確實是饞人的寶貝資源,但也是個值得警惕的力量:控制得好,就是手裡的利刃;否則,反過來就很容易要自己的命。而要保證丹陽兵有利而無害,就必須讓他們不能形成自成體系的軍事集團。也就是說,讓非丹陽人管丹陽兵。
所以我們可以注意到,三國時期先後擔任丹陽行政長官的,幾乎都是外地人,零陵人黃蓋、遼西郡人韓當、東萊人太史慈、琅琊人諸葛恪等等。
由此看來,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俗語果真充滿了哲理。縱觀整個三國時期,令人膽寒的丹陽精兵卻成了諸侯的工具人,也許這就是名聲的負累吧。
-
11 # 哥哥123
丹陽兵並不是特指今天鎮江丹陽,而是當時的丹陽郡,又以境內丹陽縣而得名。包括現如今安徽宣城,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黃山,江蘇南京,鎮江句容,常州溧陽,浙江湖州安吉縣,杭州一部分,江西上饒一部分
回覆列表
朱然(182年-249年),就是丹陽人,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最大的戰功是擒殺關羽和參加夷陵大戰,打敗劉備。
一、朱然早年和孫權是同學,交情甚好。
歷任縣令、太守等地方官後,帶兵平定山賊,顯示了卓越軍事才能。
二、擒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朱然跟隨呂蒙討伐關羽,擒關羽、關平、趙累。
呂蒙死後,代替呂蒙,鎮守江陵。
三、222年,劉備討伐吳國,朱然與陸遜、韓當在夷陵大破劉備。,劉備於是敗走,退還白帝。朱然從此,聲威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