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超限效應、3對1規律、貝勃規律?
11
回覆列表
  • 1 # 移動公證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點評:過猶不及的心理學解釋:同時也告訴我們,講課的時候千萬不要拖堂……這很容易過學生的底線哦。

    3對1規律

    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那麼為了引發對方的求同行為,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實驗結果表明,能夠引發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採取求同行為時,幾乎沒有人會做出錯誤選擇。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人數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幾乎保持不變。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受環境的制約較大,在一對一的談判中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當對方是一個人時,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並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做出求同行為。在紙牌遊戲中,經常能看到這種現象。紙牌遊戲一般由4個人參加,在遊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匯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時如果能拉攏其它兩人,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麼剩下的那個人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被多數的力量說服。克萊烏傑比茨的手下敗將拿破崙也曾說過:“勝利在於兵力充足。”由此看來,“以多勝少”的道理應該是在克萊烏傑比茨之前就有的一個規律。

    點評:三人成虎的心理學解釋。從教學培訓來講,舉例子一定要舉到3個以上,就開始有說服力了。告訴學員你要講什麼,給他們講,然後告訴他們你講了些什麼……

    貝勃規律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於“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萬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下面的例子說明了這種“貝勃規律”。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法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異。即比前一種情況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刺激總量越大,其差額也必須越大。 “貝勃規律”經常應用於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它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衝擊後,對後來的衝擊已經麻木了。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後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並使對方接受的“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對後來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會較輕易地接受了。

  • 2 # 陽光正好133618209

    沒個性化:

    演唱會上,為什麼觀眾會跟著唱?

    本來性格內向、羞於在人前講話的人,看演唱會時也會跟著大聲唱歌,看體育比賽時也會高聲為運動員吶喊助威。當人把自己埋沒於團體之中時,個人意識會變得非常淡薄。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沒個性化”。個人意識變淡薄之後,就不會注意到周圍有人在看著自己,覺得"在這裡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不過,如果這種狀態持續發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心理學家金巴爾德曾以女大學生為物件進行了一項恐怖的實驗。他讓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這些女大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人胸前掛著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組人則被矇住頭,別人看不到她們的臉。由工作人員扮成犯錯的人後,心理學家請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髮出指示,讓她們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懲罰的方法是電擊。實驗結果表明,蒙著頭的那一組人,電擊犯錯者的時間更長。由此可見,有時,“沒個性化”會讓人變得很冷酷。

    林格曼效應:

    路見不幸,為什麼不願出手相助?

    在地鐵中或馬路上見到有困難的老人,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想去幫他們一把。可是,真正採取行動的人卻很少。難道是因為城市裡的人比較害羞嗎?確實有這個因素,但其所佔比例相當微小。

    有另外一個心理原因,使我們不願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當週圍有很多人的時候,我們心裡就會想:“即使我們不去幫助他,也應該有人會出手相助。 ”這其實是一種依賴別人的想法。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林格曼效應”。

    德國心理學家林格曼曾經做過一個讓眾人拉網的實驗。結果,每當拉網的人數增加,每個人出的力就會減小一點。原本,我們認為人數的增加會發揮相乘效應,即每個人出的力會增加,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當人數越多時,人就越會感覺“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分子”,於是拉網的時候就不那麼賣力了。

    勢力範圍:

    女人為什麼愛挽男人的手呢?

    女人喜歡用身體的接觸來表達自己的善意和親密,男人和男人之間直來直去,坦蕩無私,他們很少用動作來表示親近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女子較重感情,思考問題也是憑感覺的,而且她們的感官比男性更敏銳,尤其是觸覺。所以,女人更習慣於用觸覺的感受來替代語言的表。

    身態語言學專家們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上的“警覺”,即人的“勢力範圍”感覺。每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並向四周擴張、形成一個蛋形的心理防禦空間,一旦其他人侵入,就會引起他(她)緊張、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間距離越遠,身體之間的間隔也就越大。反之,則心理防禦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校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所以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能縮小到零,即產生肉體間的緊密接觸。

    有的男人不理解女人這種表達親近的方式,當女友的身體緊貼著他的時候,便心花怒放,誤以為她對自己有肉體上的慾望,結果他恐怕會很失望。女人觸碰男人的身體,並不完全是要進行肉體上的接觸,更多是來自精神上、心理上的親近感,她或許只是以此向你表示好感和親近罷了。

  • 3 # 林影之寅音

    先看這張圖,有沒有覺得很熟悉,仔細想想滿眼都是淚啊吧。還有一個現象,你偶然的回望,可能會突然發現,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丟下了很多,前方還會有更好的嗎?能做到不留下遺憾嗎?可以抓住攥緊我想要的嗎?這些東西、這種感覺算什麼啊?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ฅ>ω<*ฅ)

  • 4 # 知芯大哥哥

    逛街的時候,女人為什麼都愛挽男人的手呢?

    走在大街上,發現一對對的情侶,男的一隻手提著著一代一代的“戰利品”,另一隻手被女友挽著,幸福地走向前方;看到這裡,有人思考過嗎?女人為什麼愛挽男人的手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女子較重感情,思考問題也是憑感覺的,而且她們的感官比男性更敏銳,尤其是觸覺。所以,女人更習慣於用觸覺的感受來替代語言的表達。

    因此,如果你的女伴在走路時,總是喜歡親密地挽著你的手,或是觸碰你的身體,說明她和你的心理距離已大大縮短,她不在乎你侵入她的“勢力範圍”。當然女人觸碰男人的身體,並不完全是要進行肉體上的接觸,更多是來自精神上、心理上的親近感,她或許只是以此向你表示好感和親近罷了。僅此而已,切莫想入非非。

    手機明明沒有資訊,人們為什麼還是會不自覺地點亮手機螢幕?

    日常生活中,人們與手機“緊密相連”,24小時都把手機帶在身邊,這也很好詮釋了手機的“新定義”:手機手機,手不離機。人們對手機“痴迷”到什麼程度呢?手機明明沒有來電和資訊,居然經常會“聽到”自己手機在響。

    其實,這是“手機幻聽症”,不少人都被這個所困擾。因為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且越來越依賴於手機和電腦,特別是廣告員、營銷人員等頻繁使用通訊工具者。他們的手機24小時待機,害怕錯過重要資訊、丟掉重要客戶,心裡期待著電話可能帶來的訊息。這些強烈的心理暗示會誘發人們的“手機依賴”,沒有手機在身邊,就有種人間蒸發的恐懼感,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心因性強迫,也就是手機幻聽症狀。

    乘坐電梯的時候,人為什麼總是習慣往上面看?

    乘坐電梯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發現這樣一個好玩的現象:一個人進去電梯後,按了樓層數,然後就會習慣往上看,不管電梯向上還是向下,人們總是習慣地往上看。

    實際上,乘電梯往上看的行為與我們的“私人空間”有著很大的關係。所謂私人空間,是指在我們身體周圍一定的空間,一旦有人闖入我們的私人空間,我們就會感覺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間的大小因人而異,但大體上是前後0.6~1.5米,左右1米左右。據調查資料顯示,女性的私人空間比男性的大,具有攻擊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間更大。在擁擠的電車中我們會感覺不自在,就是因為有人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

    電梯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在電梯中,人與人的私人空間出現了交集。也就是說互相感覺到對方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所以會感到不舒服,都想盡早離開。向上看正是想盡快“逃離”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現。

  • 5 # 怡心的海shu

    生活中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確實發生在你我他身上的一個效應——投射效應!

    簡單來說,投射效應就是我們將自己對別人的想法“投影”到了別人的身上,然後我們根據自己的這種對別人的看法與人相處。或許這樣還是很抽象,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有一個陌生人習慣板著臉走路,某一天,陌生人恰好與主人公小A擦肩而過,小A認為陌生人板著臉,是因為陌生人對自己不滿,於是,小A扭過頭去找陌生人的茬兒。且不論陌生人一開始是否就對小A不滿,小A認為陌生人對自己不滿,並沒有去質疑過這種想法的真實性,於是就憑藉這種印象去行動了。此處的小A就是明顯地將自己的想法投射給了陌生人。如果陌生人看到小A的這種行為感到不滿,就產生了投射性認同(小A無意識中讓陌生人變成他想象中的不滿)。

    生活中,這種投射與投射性認同還挺常見的。比如,我認為母親對我懷有敵意(生氣的那種),於是我和媽媽說話時帶的口氣就極具攻擊性(投射),這反倒誘導母親真的對我生氣【投射性認同】。所以,在很多時候,世界的確是一面鏡子,照出來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6 # 興業銀行信貸專家

    比如在某個早晨你就突然之間不想起床上班,八點上班,七點的時候你醒來了,提醒自己睡會還沒到,7點10又醒來了有同樣的暗示,直到7點五十!然後就真的沒去了!

  • 7 # 心潮APP

    咖啡杯的顏色會影響咖啡的味道嗎?

    針對這個疑問,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分別用白色、藍色、透明的玻璃杯裝一杯熱的拿鐵。與透明玻璃杯相比,拿白色杯子的被試稱:杯裡的咖啡更香濃、味道也更苦澀。

    也就是說,杯子的顏色會影響咖啡的濃度和苦味,白色杯子盛的咖啡會影響人們對咖啡棕色的認知,進而影響咖啡的濃度和苦味。

    顏色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味覺或其他感官,也會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而這種影響常常是無意識的,人們很難覺察到自己受到了影響。

    不同的顏色會帶來不同的感受

    如琴鍵上流淌的旋律一樣,色彩也是我們建築情感的因素之一。每一種色彩都和一連串的經驗與聯想有著微妙的聯絡。如:

    綠色:與創造性有關,可以提升我們的創造性思維,綠色盆栽也能起到這個效果。

    藍色:在人們印象中,藍色代表作抑鬱,但它也象徵著安全、可靠、專業、權威。

    黃色:象徵著黎明與Sunny、快樂與高貴,樂觀與純潔,可以讓我們產生積極的體驗。

    紅色:用來表達熱情和愛,特別是在情人節的時候。

    色彩有催眠的效果?

    關於色彩暗示原理,其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碰到,比如黑色箱子比白色箱子更重,紅色可以讓人興奮,而藍色讓人冷靜等等。

    而色彩和音樂之間也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絡,每個旋律都代表了特殊的情緒以及不同的顏色。小睡眠App首次融合色彩心理學催眠暗示原理。

    小睡眠App根據不同白噪音的旋律設計出五彩斑斕的催眠氛圍,讓睡眠不僅僅是生活生存需要,而是一種享受,享受好睡眠。

    每個人喜歡的顏色都不同,探索我們隊顏色產生的情感以及聯想,是瞭解我們自己的途徑。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與他人展現自我,也能更好的瞭解他人。

  • 8 # 文明互鑑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這些效應大家熟悉嗎?

    1、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青蛙現象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4、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5、羊群效應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6、刺蝟法則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

    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8、破窗理論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9、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專案上。

    10、木桶理論

    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 9 # 軌道狂魔

    哈欠效應:

    例如在一間安靜的圖書館裡,有人開始帶頭連續打哈欠,不一會兒就會有其他人不由自主的開始打哈欠。

  • 10 # 陳諾

    潛意識自證。

    潛意識自證是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心理效應,因為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場合實在太過廣泛。

    這個人問我,你覺得他在知識星球上的課程做的怎麼樣?

    我說,還不錯。

    他說,那你的意思是,他在喜馬拉雅上的課程做的不好了。

    我說,我可沒那麼說。

    感覺到了嗎?他在篡改我的話,但這一切他自己又毫無察覺。他嘴上問的是,知識星球怎麼樣,但實際上他想知道的,我買的喜馬拉雅的那節課怎麼樣?

    我說,知識星球還不錯,這句話本不涉及和任何課程的比較。但在他眼裡,卻自然地和他買過的喜馬拉雅聯絡在一起了,知識星球不錯,等於喜馬拉雅不好,他心裡預設了這樣的一個推導公式,只等我給出前半句,他就得出結論了。

    他會預設這樣一個問題,是因為他擔心自己買的課程含金量不高,或者說,他的潛意識已經認為自己沒有聽到有價值的內容,所以在蒐集證據,向他理性的意識證明這件事。

    潛意識自證,就是這樣一件事,人只相信自己相信的,看到自己看到的,然後在自己的視野中不斷強化心理屏障,直到有事情破牆而入,讓外面的光線照入,裡面的人才會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並不如我所想。

  • 11 # 李藤新一new

    商朝的時候,紂王登基,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在他的治理下,江山穩固,代代相傳。有一天紂王命人做了一雙象牙的筷子,用餐時被他的叔父箕子看見了。箕子勸他收起來別再用了,紂王滿不在乎,認為這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箕子卻為此憂心不已,“紂王用慣了象牙筷子,必定不會習慣土製的瓦罐,而要改用犀牛角和美玉做成的飯碗,有了這些餐具,難道還會吃粗茶淡飯嗎。恐怕大王的餐桌以後頓頓都要上美酒佳餚了。吃著美酒佳餚,穿衣自然就要綾羅綢緞,住的也要富麗堂皇,大興土木、奢華享樂恐怕也不遠了。”

    過了僅僅五年時間,商紂王便斷送了500年的江山。

    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一種消費效應,叫棘輪效應。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具有不可逆性,易於向上調節,難於向下調節。

    出於人的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與生俱來的慾望會千方百計的滿足。如果對慾望不加限制,就可能出現富不過三代的情況。

    我們從西方一些企業家身上就能看出來,他們對子女的要求極度嚴格,讓孩子四處打工,在社會闖蕩,懂得儉樸、獨立。

    從社會的角度來講,資源的稀缺性也決定了,不可能無限制地利用資源來滿足人類無止境的慾望。

    但是現在物質基礎豐富的今天,消費文化入侵到日常生活,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標準越來越上行,浪費也成為了商品社會常見的現象。資源的加大浪費,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環境負擔過重,這些都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

    80%的資源由20%的人類消耗掉,因為有錢,有的人消耗掉大量資源,因為貧困,有的人卻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 12 # 情感分析師娜娜

    生活中的心理②

    1、如果你才換了新工作,或者新學校,想要辦公室的同事或者班上的同學喜歡你的話,那麼只用問對方一些問題就可以了,就算你知道答案也沒關係,因為這樣做會提高對方對你的整體好感,還會為你贏得額外的印象分。

    2、如果你想得到對方肯定答覆的話,那你只用在提問的時候微微點頭就可以了。餐廳的服務員,想讓客人多點菜的時候,常常對他們用上這一招。可以說是非常有效啊。

    更多心理小知識見我主頁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否》中小秦氏可以嫁姐夫做正妻,為什麼小鄒氏卻只能做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