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陪伴時間上看,陪自己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陪自己孩子的時間還長,應該以自己父母為重。從情感角度,兒女以後未必會為你全心付出,甚至改變自己,但父母卻會為了讓你搞過,放棄自己的生活動感覺也應該以父母為重。從孩子的教育方面,其實現代的教育方式未必都對,老人的教育也未必都落伍,也應該適時吸收,尊重老人意見。 但現在孩子少,又寵愛,子女都習慣以自己孩子為中心,忽略了自己父母的感受。兩代人的教育理念不同時,習慣覺得父母總不理解自己。自己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孩子,已經很辛苦了,希望多些理解。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父母幫自己看孩子,應該以孩子為中心還是以老人為中心?
17
回覆列表
  • 1 # 情時明月孫立清

    以真理為重,以對錯為重。當然,這需要你跟你物件本身有良好的觀念,有大智慧,才能正確判斷對錯,還不能傷了對方的心。

  • 2 # 星海江湖

    我目前小孩2週歲,父母帶,因為單雙休,我和老婆每兩週回去一趟,開車單程1個半小時。

    做父母的都想把孩子在身邊,不論是父母對我們,還是我們對自己的小孩。

    1)父母幫忙帶小孩,肯定會很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有來自心理上的。會因為小孩受傷自責,會擔心沒教好怕我們埋怨...

    其實小孩子小磕小碰很正常,而且小孩子恢復能力很強,好的快,我們自己帶也不一定有父母那麼仔細。我們如果看到小孩摔個包,都會當著父母的面說,“小孩子小磕小碰很正常,小孩子恢復能力很強,好的快沒事的。”

    2)關於父母隔代教育的問題,可能會出現觀念不一致的情況,如果實在接受不了,那請自己帶。如果僅僅是略有分歧,請耐心保持溝通,相信父母對小孩的愛並不比我們少。現在手機影片也很方便,我們基本每天早上各一次和家裡影片通話。因為我父母在農村帶小孩,經常會有鄰居開玩笑和我兒子說你爸媽不要你了等等。小孩子是沒有開玩笑的概念,都會當真的,我們的做法是每次離開的時候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上班去了,隔2個禮拜就來看你。

    現在每次鄰居問你爸媽去哪了,我兒子都會很自信地回答爸爸媽媽上班班,禮拜天來。

    3)小孩給父母帶來歡樂,其實不比我們少。像我們這代人初中就開始住校,大學畢業在城市打拼,陪父母的時間真的太少。孩子幫我們陪父母,每次的進步成長,父母都是由衷的開心。

    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儘早能和父母小孩一起住,不管是接到城市還是回農村,只要有自己的事業,一家人在一起總歸是很幸福的。

    所以,題主其實沒必要過於糾結和內疚,凡事多往好處想,一家人開心最重要。

  • 3 # 李子情感

    老人給兒女看孩子。

    你看他們共同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如果處在中間的人,兩者都能權衡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呀,那怎麼辦?

    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大多數老人家很喜歡小朋友,老小老小,其實他們是可以做朋友的。如果是你比較放心把孩子給他照看,你對你的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也OK。大可放心把重點放在老人身上。因為你對待自己父母的方式你的孩子雖然小,但是孩子都看在眼裡。整體的家庭氛圍溫馨和諧,孩子也會像父母學習的。如果不贊同第一個觀點,那可以試試你和你的愛人分工一下。兩人側重不同,如果不覺得麻煩,還可以分階段。這樣更加沒有偏袒之意。

    其實還是建議可以多花些精力在老人身上,因為一家人的重點其實都是偏向孩子的,不知道我這樣說清不清楚。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都能感受很多東西。

  • 4 # 輕淺一笑

    兩者都重要!你疼自己的孩子嗎?你怎麼疼自己的孩子,當年的

    父母也是這樣疼你的!把你養育成人成家,用盡了畢生之力,現在又幫助你看孩子!你該感恩哦。

    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多年傳下來的美德!一代代相傳下去你會有福報的!

  • 5 # 使用者曦睿

    帶孫子:教養子女成人是父母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而帶孫子是親情不是法律責任。70歲以前身體健康可以帶孫子享受天倫之樂。70歲以後多數人衰老速度加快,疾病增多,自顧不暇,重在保重身體。

  • 6 # 章守珍

    從道理上講父母把兒女養大成人,各自有了吃飯的飯碗,也就是完成了自己的義務。至於老人給子女看孩子,兒女們應該懂得感恩,時刻關注老人的身體健康和需求。就目前我住的小區情況,老人給兒女看孩子已經成了義務,更有幾位老人家訴說他們夫妻倆分開來,分別照顧兒子或女兒的小孩,身體不適,牽掛老伴,這都成了心病。而子女也認為父母幫助照看孫子,外孫都是應該的,所以認為寶寶更重要。這種現象應該改變了,既然是為人父母了,懂得生子之痛,養育之難,更應該把父母看得更重要。

  • 7 # 隨心18隨意19

    我覺得父母這邊重要,帶孩子是要有耐心的,孩子玩鬧是不定時的,磕到碰到常事,開心時很討人喜歡,哭時哭聲震天,需要的精力和耐心很大,孩子天性好玩好動,只需要營養到位,防著他不去做危險事就行,做錯事,多教育,而父母他們年輕的生活很苦,為了生活,他們從早忙到晚,帶我們的時候更是趁著我們睡著的時候偷工工作,爭取多做點活給自己的孩子買衣服,從而把身體落下病根,所以我建議有空多陪陪他們,帶他們去外面走走,有事多和他們商量,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

  • 8 # 鈴蘭284553288

    兩者一樣重,但老人思想上比較成熟自衛能力比較強,而孩子對危險的意識比較薄弱更需要多關注,從實際出發去關愛他們。

  • 9 # sinly慢讀漫思

    獲得正確答案的前提,是提出一個“好問題”,主動轉變思維,才能走出“問題陷阱”

    【問題解析】:

    我認為,“老人給兒女看孩子應該以子女為重還是老人為重?”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如果回答子女重要,就會被質疑養育自己的父母就不重要了嗎?並且會被冠上“不孝”的罪名。如果回答自己的父母重要,那麼就會被反問,自己的子女就不是親生的了嗎?並且會被認為不是“好父母”。

    因此,無論如何回答,只要是二選一,都會陷入一種很尷尬的境地當中,既不合情亦不合理,怎麼做都不對,只剩下左右為難和進退兩難,因此,這道題就變成了一個“道德綁架”的問題,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陷阱”。倒不是說問題本身有對錯,只不過,這個問題折射出其背後的思維,可能有誤導作用,也就是說,可能存在“思維誤區”。

    【舉個例子】:

    一般而言,只要面臨選擇題,很多時候,很難有正確答案。因為選擇題意味著,非此即彼,顧此失彼,有時甚至覺得這簡直就是“靈魂的拷問”了。

    說實話,做人還挺難的,在古代,有“忠孝不能兩全”的無奈,在現代,又有“媽媽和老婆同時落水,應該先救誰?”這個大難題。這就好像手心手背都是肉,想讓自己做出取捨,勢必會讓自己放棄其中一項自己所愛,最終都是一個“心痛”的選擇。

    曾經聽說一句話:“只有兩個選擇等於沒有選擇”,因為一個選擇50%的機率,和一個選擇100%的機率,對自己而言,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的觀點】:

    所以,想要改變這種處境,首先就要化“被動”為“主動”,讓自己從只有“二選一”的答案選擇困境中解脫出來,擁有更多“優質選擇”,主動去尋找更多答案。

    也就是說,有時候想要獲得正確答案,首先需要有一個好問題。

    回到最初的這個問題,表面上它看似是一道“選擇題”,其實我們可以把它轉化為一道“論述題”:“老人給兒女看孩子,應該如何做到兼顧子女和老人?”

    這個問題從只能“二選一”的死衚衕,變成了“二合一”的大道,這樣的問題也才更加合情合理。

    侷限的選擇題會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只有開闊的論述題,才能把人的思維開啟。換句話說,其實限制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所以,當問題找不到理想答案的時候,先從問題本身著手,主動打破思維,轉變問題,才能走出“思維誤區”,避免進入“問題陷阱”。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既尊老又愛幼,同時完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

    問題一變,那麼答案也會跟著改變,從無從選擇,到有更多選擇。俗話說,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多想辦法,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接下來,就不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如何想辦法兼顧“尊老愛幼”的問題了。

    ①尊老,百善孝為先

    對於養育我們長大,培養我們存在的父母而言,我們作為子女有贍養的義務。

    父母養育我們確實不容易,當他們老去,我們逐漸長大,就要尊敬和孝敬他們,才能讓他們的晚年,在幸福中度過。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實家裡有老人也是我們的幸福,因為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後,也有了自己的後代,這時候,我們作為家庭裡的頂樑柱,需要肩負起養家餬口的重擔。我們的後代,還需要他們來幫忙照顧。

    那麼,此時父母就成了我們最堅實的後盾,或者說,他們一直都是我們強大的後盾。

    對於我們的父母,我們應該心懷感恩,感恩他們的付出,所以,應該多花時間陪伴他們,尤其有注重他們的內心感受,因為年齡的增長,會讓他們的孤獨感與日俱增,陪伴,才是最好的治療妙方。

    ②愛幼,做孩子的榜樣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具有教養的義務。不僅要把他們健康的撫養長大,還要教育他們,讓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充當他們的啟蒙老師。

    但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這時候還有本職工作,想要做好養育著的工作,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都說孩子是張白紙,就看父母如何在上面書寫,然而,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也沒有經驗,我們唯一的經驗,也只是來自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導。而時代的變遷,又出現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隨之而來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也會經常讓我們陷入困擾之中。父母的“老觀念”經常把我們惹火,我們的“新觀念”他們又接受不了。

    因此,對於子女而言,我們想要用更好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成為他們的榜樣,但無形中的壓力,也非常大,我們需要處理的,其實更多的是自己的問題。

    在我看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起到的最好的作用,是陪伴,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而且在陪伴的過程中,父母的言行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們不僅需要贍養父母,我們也需要將我們的後代培養成才,將父母傳遞給我們的一些優良傳統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所謂“傳承”的精髓所在。

    因此,我認為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自己給予父母和子女足夠的用心的陪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質量的陪伴。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與時間無關,重要的在於是否用心。

    畢竟,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的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無法將全部的時間都放在家庭之上,也需要兼顧到工作,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得更好,也讓父母和子女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在我們有機會陪伴他們的時候,就不能“分心”想著工作,想著其他,而應該真正關注到他們的需求,這才是真正的“用心”陪伴。

    其實,說到高質量陪伴,我認為父母和子女,也許在這方面比我們做得更好,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畢竟,父母此時已經沒有了太多其他的困擾,如何把剩下的時光過得充實快樂,才是他們關注的話題,同時,他們也希望過著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的日子。

    從我們父母的角度看,他們最需要的是陪伴,而我們因為工作原因陪伴他們的時間必然會減少,然而,我們的子女在這個時候,卻充當了最好的陪伴角色,他們替代我們去完成了這個工作。與此同時,我們的父母也在這個過程中,替代我們去教育我們的子女,讓我們的養育工作減輕了負擔。

    父母在我們的陪伴下,能夠感受到我們作為子女的用心;幸福度過晚年,子女在我們的陪伴下,健康快樂成長,並且學習到父母如何孝敬老人。高質量的陪伴,讓彼此之間的心始終聯絡在一起,讓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最好的傳遞。我想,這就是最好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

    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和合”是處理矛盾的突破口,“溝通”是跨越代溝的橋樑

    我認為,一個家庭中,如果有愛,就不會有大矛盾,即便有矛盾,愛也會將之化解,大而化小,小而化了。所以,愛,永遠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在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不妨去問問自己,心中的愛,究竟在哪裡。

    想要找到愛,我想,需要明白家庭中的關鍵點在哪裡,也就是說家庭的目標是什麼,

    古人所云“家和萬事興”正是答案所在。

    “和合”觀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處理家庭矛盾的突破口,同時,想要讓家庭更加和諧和順。

    在家裡,經常讓人難堪的是彼此間的“代溝”,導致我不理解你,你不能認同我,所以,還需要在代溝上,建立起一座“愛的溝通”作為橋樑。

    ①和,指的是和睦同心,但也接納不同,最終目標是“和諧”。

    首先,我們和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家庭和順,在這個基礎上,大家就會同心同力,朝著一致的目標前行。其次,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不同”。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和子女亦是如此,我們學會尊重他們,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最後,在一個家庭氣氛和諧的環境之中,無論是身心疾病,都會相應減少,更有利於父母健康和子女的成長。

    ②合,指的是彼此之間的合作,建立統一的目標。

    父母和我們之間,是一種合作的關係,父母原本沒有撫養我們的子女的義務,但是他們幫助我們完成這項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和父母達成一致的協定,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子女和我們之間,也是一種合作的關係,我們無法長時間陪伴父母的時候,需要子女來幫助我們陪伴他們,這時候,我們也許和子女達成一致的目標,要尊重和孝敬老人。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是一種合作的關係,父母需要照顧子女,子女需要陪伴父母,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之間血濃於水的關係,會讓彼此相處得很融洽。

    ③溝通,讓愛流動,在家中搭建一座愛的橋樑。

    我們與父母之間的“代溝”:教育理念的不同,需要彼此磨合,沒有絕對的正確,只有相對的適合。只要能夠透過溝通解決的,就不是問題,而且在溝通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和父母交心的過程,這也是一種愛的溝通。我們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子女成長中,必然會對我們的各種管教方式,感到不認同,有自己的想法。那麼,我們需要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後再和他們溝通,找到更加理想的方式。共同的參與,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個體,也更利於溝通和陪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鴻溝”:如果說我們和父母以及子女之間是代溝,那麼他們之間也許是“鴻溝”,但是我們也許也發現了“隔代親”的存在。原因是其實父母年紀大了之後,心性反倒越來越像孩子了,不計較那麼多,真正學會活到當下,享受晚年的時光。

    因此,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只要心中有愛,再用“和合”作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並用“溝通”架起一座橋樑,我想,所有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了。

    結語:陪伴,是愛的代名詞,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父母和子女最需要的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重要,主動轉變思維,才能走出“問題陷阱”;想要做到尊老愛幼,最關鍵就在於愛的陪伴;“和合”是處理矛盾的突破口,“溝通”是跨越代溝的橋樑。

    好問題為何如此關鍵,因為我們從問題中就能看出自己的關注點在哪裡,也才知道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需要把問題的重心從自己身上轉移到父母和子女身上,就需要關注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自己能夠給予什麼。我們不是萬能的,無法一分為二,也無法從他們中做出取捨。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父母還是子女,他們都是我們的摯愛。那麼,我們首先能給予的,便是愛,而這,也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捨得花時間,用心的陪伴,會讓父母和子女感受到自己的愛。陪伴,正是愛的代名詞。與其耗費精力去糾結,父母和子女何者更重要,不如多花時間去思考,該如何高質量地陪伴他們,讓暮年的父母幸福快樂,讓年幼的子女健康成長。

    ——END——

  • 10 # 鉄將軍1

    其實一樣重要,人生一世,唯一滿足的,留在人世間的就是兒女,孫子。金銀財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感情方面,死了就一了百了,只有子孫後代,千載傳承,代代如此。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兒女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昨天。這就是所謂的天倫之樂!真正的人生目標!現在的社會,有大部分人嫌棄老人,不養活老人。幼兒園門口人山人海,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留在家的的老人,有多少兒女問過?我很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啊!一代不如一代,等你們老了,你們的兒女還不如你們!天下老人都是相同的命運!希望現在的年輕人看重一下老人,他們和你的兒女一樣需要關心!

  • 11 # 回答小知識

    孟子曾經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此以後,華人長期奉行這樣的生活原則,關愛老人與關愛孩子並重。

    有時候,關愛老人更多一些,尤其是當一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的時候,老人往往得到更多的照顧。進入現代社會,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孟子的“老吾老”、“幼吾幼”漸漸只剩下了一半。

    “老吾老”日益淡漠,“幼吾幼”日益重視。這種無形中的轉化,並不只是觀念上的轉化,同樣也是生活方式所導致的。比方說,現代人與老人一起居住的不多,大多隻與孩子一起居住。

    等孩子長大了,大多也會跟隨潮流,與父母分開居住。因此,人們的愛心,大多隻能投射到孩子身上,老人則被淡化,像西方一樣送入養老院的越來越多。

    這種現象基於東西方文化一個很不相同的本質特徵:東方文化既關注過去,也關注未來,更關注過去與未來的關係;而西方文化更多地只關注未來。西方文化的這一特徵有它獨特的源頭。

    從西方宗教上說,人類有一個終極點,末日審判時,好人會上天堂。現在的人,線性的生活彷佛就是為了那一天。從西方世俗理論來說,歷史進步論也描繪了一個光明的未來,歷史永遠越來越高、越來越進步。在這樣的階梯上,過去的價值明顯低於未來,因此,老人的價值自然低於孩子。

    如果我們把這種觀念放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看,西方文化更像是少年兒童時期的觀念:每天都多一點知識,多一點成熟,對於長大充滿嚮往,卻並不瞭解長大以後的真相。 中國文化是一個成熟的文化,就像一個正值盛年的成年人。

    未來固然重要,但是,他已經認識到,未來是建立在過去基礎上的。我們的今天以及未來,事實上都難以同過去擺脫關聯。而且,自己也會成為過去。

    那麼,我們在走向未來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對過去表達出應有的尊重?對於過去的尊重,就是有朝一日他人對於自己的尊重。相反,只尊重未來、輕視過去的西方文化,有朝一日自己就得獨自吞嚥被拋棄的悲哀。說得直白些,你今天關愛老人,等於未來別人關愛你。

    如果你今天只關愛孩子,少關愛老人,你的孩子將來也只會關愛他的孩子,而不會關愛你。因此,過度關注未來、輕視過去,是一種傾斜的、不穩定的文化。 一種成熟的文化會意識到,未來的意義並不那麼絕對,未來並不能與過去割裂,未來總是與過去聯絡在一起。

    這種成熟是西方文化這種少年文化難以體會的。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有人提出“歷史的終結”。這種觀點就像是一個青年的假成熟,以為自己的目的全部達到了,以為現在達到的目標就是人生全部的目標,以為未來已經全部呈現了、得到了,便可以享受生活了。

    卻不知生活的真正目標,並不那麼簡單地只在已經掌握的內容中,而更多地在於未來與過去豐富的關係中。一個人的成熟,總會使他有朝一日突然理解了以前不能理解的父母之心,這是少年兒童做不到的,就像尚未完全成熟的西方文化不能真正理解歷史的價值一樣,只是奔向一個混沌的未來。

    對於老人和對於孩子同樣的關愛,或者對兩者分出輕重的關愛,是中國文化成熟的重要標誌。 但是,近百年來,我們放棄了自己的成熟文化,接受了一個未成熟的青少年文化。

    例如老作家拍小年輕的馬屁,老女人一直裝成少女,“老”成為罵人話,“永遠年輕”成為一輩子的價值,等等,一味只向未來奔去,大大忽視了我們的過去,以及我們與過去的聯絡,甚至徹底拋棄了過去。

    就像我們更多地關愛孩子,而日益減少了對老人的關愛。把老人當負擔拋棄,以自己的所得,全身心地愛著孩子,並且不去多想過去與未來的關係。但是,有些人沒有得到未來,他們在自己還沒有成為老人的時候,就徹底失去了未來。

    未來的確重要,但是,未來應該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就好比每個父母都要考慮,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

    未來真的能與過去一刀兩斷嗎?就好比我們真的能把老人送進養老院而毫無愧疚,連探視都日漸稀少嗎?就好比我們真的能接受如今自己寵愛的孩子,將來變成少有往來的偶然訪客嗎?當我們自己成為過去的時候,再意識到以前對未來、對過去的態度有失偏頗,是不是太晚了點?孩子的確是未來,未來會怎樣,在我們今天的手裡。

    而我們的今天,來自於過去。過去與未來,不應該成為非此即彼的對立,就好比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應該在老人與孩子中,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如果你只選擇了關愛孩子,就等於選擇了自己將來被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13的張遼和15的徐晃兩人聯手,為何打不過倒數第4的文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