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間少有的人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是按需,而不是明面上講的按才。這裡頭有幾個意思呢?咱細細說。首先咱來看,蕭何認識韓信也不是一兩天了,他之前知不知道韓信是個人才呢?為什麼臨到韓信憋屈得要甩袖子跑人,這才來一招月下追韓信呢?
這就得分析分析了,蕭何,是劉邦的副手,他的職責,其實也就是服務好劉邦。劉邦如果不想打回關中去,而是願意在漢中窩著過過小日子,那韓信就沒啥用,相反樊噲這些人的作用可能更大,因為劉邦要在漢中游山玩水,樊噲就是個好車伕。
歷史如此,現實中也是如此。你的領導,若是隻想著吃喝玩樂多撈點好處,那懂這個的人就能受到重用獲得提拔;而若是想著好處又想巴結上層以求更上一層樓,那就得提拔點懂人事、擅通關係的人。而若是他既不想撈好處也不想巴結,只想做點政績出來,那就是必須找點有真才實幹的人。
蕭何就是如此,他的人才庫中,顯然韓信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員而已。會溜鬚拍馬的,有一大群;會搞關係的,也有一大群;會陪酒陪聊的,更有一大群。
但問題是,劉邦不是一個滿足於自個幸福美滿,整日裡有一大群人圍著他便自以為天下第一的這種型別。
劉邦想著要和項羽爭天下,這便是他與其他諸侯王的不同。
於是蕭何便說了,你若不想爭天下,韓信便是無用之人;要爭天下,就非韓信不可。為什麼蕭何這麼說?因為蕭何有他的觀察力,這便是所謂“識才”——生活當中,你遇到的更多情況是領導不識才,還有很多人不但不推薦你,還拼命打擊你,這是常態,像蕭何這樣的很少,但即便是蕭何,用韓信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領導想用。
至於蕭何如何看出韓信是個在這一方面的有用之才?那顯然是與平日裡的接觸有關,韓信此前是個低階軍官,但他的談吐已然與眾不同(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韓信顯然是受到了極大的排擠,而上層也沒有用他的意思,所以才無法繼續呆下去,以至於選擇離開)。
但即便是如此,你說蕭何已然知道韓信有將才,那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蕭何僅僅是認為:在劉邦帳下這些人中,唯有韓信,會談論軍事謀略、對未來的項劉戰爭有自己的規劃設想、偶爾還會吐露一些小小的智謀(但也是空談而已,因為此時他完全沒有實施的可能)。既然如此,在蕭何想來,為何就不讓韓信試試呢?萬一行了呢?
-
3 # 和光同塵76971658
一次蕭何去巡營,發現路邊有人剛拉了一泡屎。問旁邊計程車兵誰拉的,士兵慌忙稟報是那個叫韓信的傢伙拉的,不關俺的事……蕭何吩咐趕緊把他召來!不一會功夫,幾個士兵就把韓信五花大綁的綁了過來。蕭何一看,這傢伙尖嘴猴腮,一頭黃毛髮,看外表太普通了。蕭何仔細看看,發現韓信外表像只猴子,可是目光炯炯有神,精光四射,絕非池中之物……原來蕭何看到那泡屎,很像一個篆字的“帥”。蕭何心裡馬上明白,這個人繡口錦心,肚裡有貨。絕非沛縣來的那幫老粗可比……於是就稟報劉邦,這人就是你需要的“將才”!
-
4 # 吉吉王子
我認為有兩點,韓信在項羽那裡工作過,還是貼身的工作,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對別人來說更瞭解,對手。。第二,韓信愛學習,愛看兵書,上進,懂兵法,在那個年代別說看書,買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看過兵法的人不多,愛看的人感興趣的更不多。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蕭何知道韓信的將才首先得益於夏侯嬰的推薦。
韓信出道後,選擇的第一任主子是項梁,隨後又追隨項羽,因為得不到重用,感覺永無出頭之日,韓信才選擇跳槽到劉邦這裡。
結果劉邦卻給了他一個連敖(招呼客人的接待員)的職務。
韓信本以為憑自己的才華,肯定會得到劉邦的重用,但沒想到就討了個端茶倒水的活兒幹,還不如從前呢。對此,韓信當然不滿意了,為了消除心中的苦悶,他開始放蕩不羈起來,結果很快就犯下了罪行,還倒黴地被判了死刑。
就在行刑這天,韓信突然清醒過來,意識到過了今天自己就人頭落地了,所有的遠大夢想便就此煙消雲散了。
“不,我不能死。我不能就這樣平白無故地死去,不能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死去。”一種強烈的求生慾望湧上了韓信的心頭。
眼看著死囚犯一個個被砍掉了腦袋,一眨眼已有若干人頭掉落於地,劊子手的刀很快便對準了韓信。那雪亮刺眼的刀閃出一道冰冷的光,深深刺痛著韓信。韓信知道如果再沉默、再猶豫,自己便再無機會了。
於是,在這關鍵時刻,他昂首挺胸,大聲喊道:“你們漢王難道不想奪天下了嗎?你們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呢!”
可能是他聲音太大,那個劊子手被震住了,呆了幾秒。等劊子手反應過來,準備再次運氣揮刀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且慢,刀下留人。”韓信獲得了一次難得的保釋機會,受到了監斬官夏侯嬰的格外接待。
夏侯嬰把韓信帶回去後,與他進行了一番交談。結果就是這一談,讓他發現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他馬上向蕭何推薦了韓信,並給出了評價極高的推薦詞: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有定國安邦之策。
夏侯嬰都出馬了,蕭何很是重視,他透過望聞問切發現韓信的曠世之才後,馬上向劉邦進行了推薦。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對蕭何言聽計從的劉邦,這次一反常態,遲遲不提拔重用韓信。
而心高氣傲的韓信決定再次炒了老闆的魷魚另謀高就。於是,在一個月光如水的月夜,韓信提起自己的行囊,飄然而去。
當蕭何聽到韓信不辭而別的訊息後,大驚失色。隨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策馬去追韓信。
就這樣,在上演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戲碼後,被震撼到的劉邦最終選擇了妥協,聽從了蕭何的金玉良言,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的人生從此徹底改變,迎來了燦爛的豔陽天。
-
6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劉邦項羽以前是好朋友,兩家雙方都經常在一起,蕭何當然是伴劉邦身邊。韓信投靠項羽門下,項羽向他了解學什麼專業,說話口氣很大,在項羽面前說打仗,等於是班門弄斧。項羽看他水平還不行,就叫他去煮飯看大門。韓信這人點那種不接地氣的,自視過高,說話又傷人面子。上級叫他做事還愛搭不理的!整天說的就是批評那個戰鬥中處理失敗呀不適當啊。搞得大家都很討厭他,背後總拿他當笑柄,還有鑽跨下之事。韓信守大門,常在那吹牛,被蕭何聽到,認為韓信說的有理,是有才。問他願不願意投劉邦,但韓信也沒眼光,看劉邦當時實力不行。他還是想看看項羽這能不能發展。又到多年後才走劉邦門。
-
7 # 君統帥
蕭何夲身就是謀仕,出謀畫策啥的。而韓信乃將才和將將之才與之間的偏才。一次韓信運輸軍糧物資,什麼地方該放,什麼地方少放,什麼的方不放,細算的非常精準,透過實戰睹住了眾生的口舍。一般有才的人,在他經意不經意間,言談舉止,處事方式,等諸多領域是和大多數人是不一樣,假如韓信不被蕭大人發現,他也會做為,以另一個版本呈上世間,真正有況世奇才的人,是埋不住的,早晚而已……
-
8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6
蕭何在漢中的時候,招募賢士。大開招賢館。這時候有個人叫韓信來拜見,蕭何問韓信,你精通哪一種技術?韓信說了。以上種種只不過是一般將領所懂的,真正有大才的人必須要擁有全部。統率千軍萬馬。由此蕭何看到了韓信之大才。
-
9 # 清心照人
所謂大將軍,韓信,其實就是將才!相才最愛將才,可禦敵,也可攻敵。必是有勇有謀之人!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蕭何引薦韓信,猶如伯樂相馬,必有察人之術!韓信者,熟讀兵書,忍辱負重,正如埋在沙礫裡的黃金!破土為幸也!而楚霸王項羽,正是傲字當頭,春風得意,不屑一顧也!可見,兵者,詭道也!知兵用兵,各有法則。所以不至於後來前有烏江,後有追兵的悲劇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10 # 中哲西哲
不邀自來。
從官職就看出來了嘛。
是這樣子的,韓信叛逃至劉邦陣營的時候給封了個連敖,也就是一個低不低高不高的武官而已。
這倆進行了一趟暗中交易之後夏侯嬰就成天在劉邦耳朵跟前韓信長,韓信短。這時候是沒有蕭何什麼事的。
那麼蕭何和韓信怎麼接觸的呢?這夏侯嬰沒有白費口舌啊,劉邦給韓信了個什麼官?治慄都尉,這是啥?後勤部部長嘛。那這下就和蕭何有關係了呀。
一個相國,一個後勤部部長,這工作上能沒有接觸嗎?不能,一來二去韓信跟蕭何聊聊工作談談理想。蕭何就覺得這小子可以啊,想取天下非得有這人不行。於是乎,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之後就有了韓信在楚漢相爭大展神采的舞臺。
不過諷刺的是,最後韓信還是栽在了蕭何的手上。
故事告訴我們,對誰都得留個心眼,伯樂餓了也有可能吃掉千里馬。
-
11 # 菩提樹143014969
蕭何是怎麼知道韓信有將才的?應該是韓信在項羽手已幹了幾年混了押糧官職務營職,陳平原是在項羽部下謀士,深知韓信的雄心,用兵之術多多異善,陳平曾給項羽見意一對信用者重用,不用者除之,堂堂楚王整殺手小率,後陳平與蕭何在晏會淡到此人雄才大略,用兵之術,劉幫正缺這樣人才,推見給劉幫,劉幫見韓冒不精人,常庸之輩看不起沒有精人之處,韓信見大王不容納他,當晚就走了,肖何得知後騎馬去追,後來典故肖何月下追韓信。
-
12 # 歷史簡單說
蕭何是如何知道韓信有將才的,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靠聊天,或者說交流。
蕭何透過與韓信的對話,就知道韓信這個人十分有將才,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很多,比如孫權與魯肅的榻上對,劉備與諸葛的隆中對,秦王與範睢,為什麼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能力如何,是可以透過談話交流得出的。很有意思的是,與韓信交流過的人蠻多的,他們也是透過與韓信交流發現韓信的才能的,都有哪些人呢?
韓信與項羽的談話
我們知道,韓信是項梁率軍到淮陰的時候,韓信帶劍跟隨的,後來項梁死了,所以就歸項羽,韓信就做了項羽的郎中,也就是相當警衛連長吧,韓信經常獻策給項羽,可是項羽不理會他,所以韓信投奔劉邦去了。
韓信與滕公的談話
韓信投奔劉邦之後,因為沒啥名氣,誰也不認識他,又是投誠來的,所以只做了個接待的小官,後來犯了法,要和十三個人一起被殺(估計是懷才不遇,還想開溜),等到要殺他的時候,他看到了滕公。就大喊道:漢王不是想一統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
滕公一看他說的話不同凡響,又長得一表人才,就把他放了,跟他聊了一下,感覺確實有才,就推薦給了劉邦,就讓他做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倉庫糧食的官吧。
韓信與蕭何的談話
韓信當然知道蕭何的地位,所以經常找蕭何聊天,蕭何認為他是奇才,說會向劉邦推薦,但是韓信等了好幾天,劉邦還是沒重用他,他就知道劉邦對他不怎麼感冒,所以就開溜了(當時溜的人也很多)。
蕭何一聽到韓信溜了,趕緊去追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有人就跟劉邦報告,蕭何也跑了,劉邦很生氣,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就問他,你跑哪兒去了,蕭何就說,我去追韓信了呀。劉邦很生氣的說法,跑的人那麼多,不見你追,你怎麼就追韓信呀。
蕭何說,韓信是天下奇下呀,世間找不到第二個了,漢王要是隻想當個漢中王,確實用不到韓信,但是想統一天下,韓信是必須拿到手。劉邦也很信任蕭何的,聽他說得這麼肯定,後來就拜了韓信為上將軍。
韓信與劉邦的談話
綜上所術,蕭何就是透過與韓信的聊天,得知韓信的軍事才能的。所以,想要獲得老闆的重用,就得經常跟老闆彙報,聊天。
-
13 # 江水趣談
蕭何做為劉邦的大總管,每天都要和將士們打交道,所以說蕭何也不是一點不懂兵法,但是和韓信的接觸中,發現韓信的見解非常獨特,而且因為韓信有在項羽處歷練過,所以他認定韓信是一個能擔大任的將才。
蕭何在劉邦處的工作主要就是負責穩定後方以及供應前方糧草,做為劉邦最信任的人,蕭何其實對於每一個將士都會細心觀察,所以在他接觸中,劉邦手下的周勃、曹參、樊噲、灌嬰、盧綰這些人,雖然能征善戰,但是據他看來,都難以勝任統帥之職。
而蕭何因為糧草儲存發黴問題犯愁的時候,正在蕭何一籌莫展時,韓信為他想出一招,利用前門運進糧再利用後門將糧食運出,這樣就可以將先儲藏進糧倉的糧食優先運往前線,而後來的糧食又可以留作備用,糧食發黴問題就這樣非常輕鬆地解決了。
所以從這時起,蕭何就認定韓信不是一個普通人,對他也就非常留意,輕常和韓信交流,而韓信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在蕭何的面前,也絕對不會有所保留,而韓信的獨特見解,又因曾經在項羽處的履歷,使他對項羽的軍隊瞭如指掌。
韓信和蕭何平時的交流中,一定有針對項羽部隊獨特的排兵佈陣,這些都是蕭何以前和其他將士交流時,發現他們所作不到的地方,所以這讓蕭何對韓信另眼相看,極力在劉邦面前推薦給韓信,並且讓劉邦舉辦登壇拜將的儀式,拜韓信為三軍統帥。
而歷史也證明,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蕭何也是不可多得的伯樂。
-
14 # 砍柴的子期
《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是元代金仁杰的一篇歷史故事,蕭何真的是韓信的伯樂嗎,韓信的才華真的是蕭何發現的嗎,我看未必!
歷史需要讀到有疑問之處的時候,需要大膽的猜測,小心的求證。 我們來看看韓信的個人履歷,劉邦受封漢王的時候,蕭何便被冊封為丞相。但是當初漢王兵敗彭城以後,便將韓信冊封為左丞相,之前丞相是有左右之分的,左在右的前面。然後八月,就有了平定魏王豹之戰,韓信徹底奪取了河東之地。等到韓信背水一戰,拿下趙國和燕國以後,大家都知道的是漢王奪取了韓信的兵權,不知道的是,漢王當時將韓信轉封為相國!
相國這個職位,出現於先秦時期,權力和攝政大臣(參考周公旦)差不多,以前秦國稱之為相邦,平定呂不韋之後,秦始皇廢除了相國一職,但保留了作為三公九卿之首的丞相。而丞相,相當於相國的助理,就算是開府的丞相,權力也遠遠不如相國,而漢王朝的第一位相國就是是韓信。所以韓信的官職一直都比蕭何更高,你看過哪個下屬和領導舉薦自己的上司說他有才華的,如果這樣,只能說這個領導不稱職,想劉邦這樣的天縱奇才會沒有比蕭何更先發現韓信的才華嗎,這是值得疑問的問題,這是我的考慮,大家不同意的可以相互交流。
-
15 # 龔柳輝
蕭何是劉邦最重要謀士、輔臣,封相國,與韓信、張良一起被譽為“漢初三傑”,秦末泗水沛人。
從起家時,他就追隨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堅守後方,為前方提供兵員糧草。
蕭何的主要職責就包括舉薦人才,秦漢時期,沒有科舉制,人才都是透過官員層層舉薦,每個官員都可以舉薦相應級別的人才。
認識人才,舉薦人才是宰相的基本功,蕭何入咸陽的時候收集了很多圖書,當然也包括兵法韜略,考察韓信是否懂兵法應該不難蕭何慧眼識人,事實上,最能代表其愛才薦賢品格的,莫如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韓信投奔劉邦之初,寸功未建,劉邦給他管理倉庫之職,官卑職小,無用武之地的韓信只能選擇離開。
蕭何推薦他後,其官職有所上升,但仍未獲重用,於是也就乘夜逃走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大驚,來不及稟告劉邦,便自己去追趕挽留韓信。有人不知實情,倉促中竟然向劉邦報告,說丞相蕭何也逃跑了!
其實,韓信當時剛剛離開項羽歸向劉邦,但未被重用,因此就發生了蕭何追韓信的事情。
韓信投靠項羽,項羽不能用;又投靠劉邦,劉邦不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故以逃亡為上計,另謀出路。
蕭何慧眼識英雄,月夜追韓信。而劉邦卻誤以為蕭何逃亡,如失左右手,亦見蕭何對劉邦之重要。
蕭何回見劉邦,劉邦“且喜且怒”,又破口大罵,亦見劉邦心理之踏實。蕭何一席話,推出“韓信國士無雙”的評價。
而劉邦仍不識英雄,且以“吾為公以為將”來應付,漫不經心。蕭何又一席話,逐漸消去劉邦的疑慮,使其做出拜將之事來。
事實上,表面上是蕭何追韓信,往深處說就是,劉邦的用人策略是文武分途的,蕭何是文官,他基本上是沒有舉薦武官的權力。
而韓信的特長是熟讀兵法,蕭何有權力可以讓韓信在文官的路上走到三公九卿的高官位置,但是他如果這樣做,那就有點浪費人才了,所以蕭何才向劉邦舉薦韓信為將軍。
說明蕭何也是懂兵法的,只是因為他更加懂後方的行政事務,所以劉邦認為蕭何的舉薦有點超出職責的範圍。
但是,蕭何主動和韓信交談,很是喜歡他。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就任命韓信為管糧倉的都尉,劉邦還沒有看出他有什麼特長。
此後,韓信又多次跟蕭何交談,蕭何驚奇於他的才能。到達南鄭,將領們半路逃跑的已有好幾十人,韓信想到蕭何等人已多次向劉邦推薦自己,但劉邦並不重用,才逃跑的。
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將情況報告劉邦,就親自趁黑夜去追趕他。
有人報告劉邦說丞相蕭何跑了,劉邦一聽,非常生氣。等蕭何回來,劉邦責備蕭何不該逃跑。
蕭何對他說,自己追趕韓信去了。劉邦不信,問道一個小吏,何勞丞相親自追趕。蕭何說普通的將官容易得到,韓信是天下第一的將才。
爭奪天下,必須有韓信這樣的人共謀大計。於是,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
蕭何之舉韓信,使“一軍皆驚”,而亦率能成其破趙、定齊、覆楚不世之業。當然也是蕭何識人用人的基本職責和能力。
蕭何也參考了夏侯嬰對韓信的評價,舉薦韓信,不是蕭何一個人的眼光,而是綜合了夏侯嬰的意見據說,韓信剛到劉邦的軍營就是無所事事,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韓信幾乎都要絕望了。
有一次,韓信獲罪,按軍法應當斬首,眼看著身邊的十幾個人頭落地,唯有韓信面色如常,臨危不懼。
恰在這時,劉邦身邊的車伕夏侯嬰路過,韓信立即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大聲說道漢王不是要一統天下嗎?為何要殺掉壯士。
一聽此言,夏侯嬰大為驚異,他萬萬不會想到小兵當中居然有人有這種見識,所以他的第一反應是“奇其言”,接下來的反應,則是“壯其貌”,一番交談過後,夏侯嬰發現韓信在軍事方面確實有獨到的見解,於是把他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在聽完夏侯嬰對韓信的介紹後,並沒有太大的觸動。
事實上,蕭何早就留意夏侯嬰舉薦韓信之事,此後,他也有事沒事的找機會接觸韓信。
丞相蕭何見到了韓信,經常和他交談,瞭解韓信的來龍去脈,蕭何認為韓信不是一般人物經過交談,蕭何知道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裡當個小兵。
項梁死了,又跟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韓信好幾迴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
韓信感到十分失望。趕在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去投奔漢王。
夏侯嬰曾經也把韓信舉薦給蕭何,說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要好好珍惜。
蕭何還了解到韓信是平民出身,性格直爽豪放,在家鄉時因為貧困潦倒,常常吃不上飯,連給母親下葬的錢都沒有,但他一直堅持探索兵法韜略。
蕭何透過回顧韓信的人生經歷,覺得韓信是有別於常人的“國士”,所謂國士就是有“士大夫”的底蘊,屬於懷才不遇的人才。
對於爭奪天下,最關鍵的是韓信具有獨到的全盤戰略,這個戰略與蕭何不謀而合,如果這個戰略也能夠被劉邦採納,那麼韓信就具備了擔任大將軍的戰略基礎韓信的戰略其實很簡單,其一認為項羽不足懼。其二認為劉邦可以戰勝項羽。
韓信有全盤考量的戰略思維,也有具體可行的作戰計劃,他打算佔據關中,以為戰略根據,任何北伐趙國和齊國,對項羽實施戰略包圍。
更為可貴的是,韓信願意親自打頭陣,開闢趙國和齊國的北方戰場,牽制項羽的主力。
然後劉邦就可以直搗項羽的彭城。
這個可進可退,具有長期意義戰略規劃,蕭何也是贊同的。
而且,蕭何也覺得劉邦會接受這個爭奪天下的大戰略。
後來,劉邦終於明白韓信才是他真正需要的大將之才。
不久,就決定搞個拜將儀式。
趕到拜大將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愣了。
漢王舉行拜將儀式以後,再接見韓信,說丞相多次推薦將軍,將軍一定有好計策,請將軍指教。
韓信謝過漢王,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
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綜上所述,丞相蕭何見到了韓信,經常和他交談,瞭解韓信的來龍去脈,蕭何認為韓信不是一般人物。
蕭何也參考了夏侯嬰對韓信的評價,舉薦韓信,不是蕭何一個人的眼光,而是綜合了夏侯嬰的意見。
認識人才,舉薦人才是宰相的基本功,蕭何入咸陽的時候收集了很多圖書,當然也包括兵法韜略,考察韓信是否懂兵法應該不難。
所以,蕭何才能夠知道韓信是一個有將才的人。
-
16 # 福垊
自薦,像毛遂一樣的自薦。基本接近於當下的面試。韓信的成功在於選擇、自薦、面試。韓信這顆金子是他自己衝破土石覆蓋而熠熠發光的!然而他在這一過程中還差點被劉邦砍了!
想當初,韓信蹭過飯、鑽過褲襠、看過大門,好不容易到劉邦這裡了,讓他看小門——管倉庫。鬱悶得連工作都幹不好了,幹不好工作被連坐,下場不是下崗不是下獄而是下葬——殺頭。馬上輪砍韓信時,他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喝問:漢王不想當漢皇嗎?為啥殺牛人?
劉邦的專職司機——老司機夏侯嬰當時就震驚了。韓信的套路連老司機都不懂,韓信也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了。面試後文化不高的夏侯嬰向劉邦推薦的評價是厲害了我的哥。劉邦讓他管糧倉試試,結果也沒趙奢奇蹟,感覺韓信的牛是吹牛。
韓信心想得進入下一輪面試,多方找人。主要向文化高的蕭何分享如何獲取天下的妙計,定期彙報最新計謀策略。採取什麼戰略,什麼戰術,取得什麼成果,怎樣擺脫困境,贏得天下之類的。韓信這一規劃不知比隆中對高到哪裡去了?蕭何驚得一愣一愣的,君子所見也就算了,比自己還想得全面和深刻,絕對的人才,給予的評價——國士無雙。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韓信。
而劉邦正困在窮山惡水的南鄭,待不住出不去,將領們卻出去了——不跟他幹了。哪有時間管韓信?韓信認為項羽劉邦一個樣——自己也撇丫子——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找明主。蕭何坐不住了,月下追韓信,劉邦用最大的誠意挽留——設壇拜(大)將。劉邦的親隨諸將才知道沒文化真可怕,才知道知識的力量。
先上任,再(還)面試——劉邦的終極面試。韓信將自己的心得梳理彙總,思維縝密、可行性強,句句擊中要害,一解劉邦長年積壓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使劉邦感覺漢王這就要漢皇了。才明白韓信可不是口才好的吹牛而是真牛。沒有韓信,估計歷史記載不是漢太祖而是被楚太祖項羽吧!
-
17 # 我是趙帥鍋
剛開始沒有人能夠發掘韓信的才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韓信天天什麼事也不幹,就在思考著如何影響天下、影響歷史。換句話說,即便有人給了韓信一官半職,可韓信依然啥事也不幹,整天就想著如何指揮千軍萬馬。
這就好比咱們現在的某些鍵盤俠,自己單位的本職工作都做得一塌糊塗,卻整天在網上批評馬雲、馬化騰等商業大亨,更是整天想著自己如果能夠進入阿里或騰訊,一定會讓公司更上一層樓。
如果現實社會中,有人就這樣過日子,恐怕誰也會告訴他,哥們你趕快醒醒,千萬不要在意淫了,還是先乾點正經事吧!總而言之,先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好,賺點錢買房買車娶老婆。在這種背景下,韓信自然是活得越來越失敗。
但問題是,當韓信有機會和蕭何直接對話後,他的意淫就不再是意淫。因為,蕭何當時所做的事情,就是影響天下的大事,而蕭何每天思考的問題,就是韓信所意淫的東西,所以當他和韓信溝通後,自然能夠很準確的判斷出韓信的真實水平。
正所謂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在蕭何那種大行家眼中,什麼是花架子,什麼是真功夫,人家自然是一眼就能看出來。雖然蕭何並沒有直接指揮過軍隊,但他負責軍隊的後勤,又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多年,所以,韓信關於軍事方面的見解,到底是不有紙上談兵,蕭何自然也有足夠的判斷力。
-
18 # 貓眼觀史
雖說實踐出真知,但是在那個年代,一個人有沒有將才之能,總不能真的讓他帶著幾萬兵馬打一戰吧,更多的是傾聽,再經過多次的接觸,互相瞭解了才可以判定,像電視劇裡主角一出場,即使是個小老百姓,也會說此人氣宇不凡、能成大事,那其實都是不真實的。蕭何知道韓信有統帥三軍之才也是經過很多次的接觸和傾聽,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他說話分析事物的本領就可以看得出,兩人長時間的接觸,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蕭何對韓信帥才的本領可以說是很佩服的,把韓信追回來之後,直接向劉邦推薦,之前也推薦過很多次,而就在這次,劉邦見蕭何竟然還去追一個逃跑的普通人,所以答應了蕭何的推薦,讓韓信做了將軍,可是蕭何說要做統領三軍的大將軍,劉邦看蕭何義正言辭,還是答應了,沒想到蕭何說還要搭臺封將,劉邦一臉詫異,因為對蕭何的信任,正好又是用人之際,所以就答應了,其實這之前張良也推薦過。既然兩個大人物都推薦了那就不妨一試。
那麼蕭何又是怎麼知道韓信有統領三軍的才能的呢?首先:韓信毅力堅定,能屈能伸,有常人所沒有的耐心;要知道韓信有過胯下之辱,所以在那個年代能忍受這樣的侮辱的人也不多見的,蕭何也因此認為韓信識時務,這也給蕭何有了相信韓信的基礎。
其次:韓信不貪財;在蕭何做丞相的時候韓信也在劉邦手下做一個管理倉庫糧食的官員,別看官小,但是卻可以撈到很多好處,而韓信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把倉庫的糧食處理的井井有序,以前經常有糧食發黴,而韓信來管之後,糧倉也得到很好的保護,糧食自然不用多說了。蕭何也正是如此才知道韓信管理的才能,還有韓信不貪財的行為也很讓蕭何佩服。
最後:韓信遠大的志向和抱負,這是古代判斷人的才能的基本標準,很多人認為一個有才能的人就應該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而有這樣抱負的人肯定不會是沒有才能的人,這種關係似乎被綁定了一樣。
所以無論蕭何也做的很好,直接把所有事情都鋪墊的很好,讓韓信沒有退路,都築臺拜將了,如果韓信再不拼全力去幹的話,基本上也就再也沒機會發展了。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之前韓信從未打過仗,蕭何也從未帶兵打過仗,不怎麼懂軍事,他怎麼就知道韓信是一個能統帥三軍的將才,而且還讓劉邦築臺拜將,把軍隊的最高指揮權交給他呢?我試著來解讀一下。
(韓信劇照)
第一,韓信小時候的表現讓蕭何對他刮目相看。
韓信在和蕭何的交往中,蕭何肯定知道了韓信小時候的事情。比如他受淮陰屠夫胯下之辱的事,還有他把自己的母親安葬在最開闊的地方,便於有龐大人馬祭拜的事。這些事,讓蕭何看出韓信是一個從小就有大志向,同時又有強大忍耐力的人。在當時人們的價值體系中,大志向和忍耐力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評判尺度(比如陳勝從小就有功名心,張良就受過忍耐力的考驗),因此蕭何認為韓信不是一般的人。
第二,韓信豐富的學識讓蕭何對他很是佩服。
韓信小時候肯定讀過不少兵書,因為他小時候雖然家貧,但經常帶著劍四處晃盪,到有錢人家蹭飯吃,可能是這樣,讓他接觸到不少兵書。不過因為他成名後,對這些事守口如瓶,歷史上就沒有過他學習的記載。他既然讀過兵書,他在和蕭何交往的時候,肯定極力向蕭何展示自己的才學。蕭何雖然不懂軍事,但是他和張良陳平這樣的人有交往,知道韓信說的是比較靠譜的。
(蕭何劇照)
同時,韓信是一個長得很高大強壯的人(淮陰屠夫羞辱他時,曾有“若雖長大”的話。韓信最先在劉邦那裡,犯了事,要被殺的時候,也有“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的話,可見韓信確實很高大強壯),因此,這樣能文能武的人,是最適合當將軍的。
第三,韓信在項羽那裡呆過的職場經歷讓蕭何極為看重。
韓信曾經在項羽那裡呆過一段時間,而且是項羽的秘書那一類。他給項羽提過很多建議,但項羽都沒有采納。最後韓信才離開項羽,投奔劉邦。這一段經歷,讓蕭何極為看重。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以說,在劉邦的陣營裡,韓信是最瞭解項羽的人,差不多相當於“潛伏在項羽身邊的間諜”。那時候,劉邦面對的對手,主要是項羽,其餘六國諸侯都不足道。如果讓韓信帶兵,憑著他對項羽的瞭解,一定能夠制定針對性的戰爭方略。所以,讓韓信帶兵,是沒有錯的。
第四,韓信比劉邦所有的將領都強。
劉邦雖然起兵,打下了一些地盤,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因為項羽的咄咄逼人,劉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身邊的將士都在逃跑。這時候,劉邦極需要有個大將來統帥三軍,提振士氣。這樣的大將不可能去別的地方找,只可能內部開發。周勃、曹參、樊噲、灌嬰、盧綰這些人,就是劉邦身邊的將領。這些人是從小跟著劉邦混的哥們兒發小,蕭何對他們知根知底,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水平。而韓信和他們顯然不一樣,顯然都比他們強。蕭何就算並不確定韓信真能打勝仗,但如果一定要選個大將來穩住局面的話,肯定只能選韓信。
(劉邦劇照)
因此,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就算他自己有猶豫,他也要極力推薦,他不能讓劉邦心中有猶豫),而歷史證明,蕭何的眼光是不錯的。
(參考資料:《史記》)
-
20 # 遙望燕園
蕭何月下追韓信歸來,跟劉邦說了一番掏心挖肺的話。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在蕭何看來,每一個選擇的逃亡計程車兵或將領,都是比較容易被替代的人,而這個選擇出逃的治粟都尉韓信,卻是他見過的可以稱作「國士」的人,而且沒有第二個。
為什麼蕭何要稱韓信為「國士」呢?
因為對於終將出巴蜀漢中定鼎天下的劉邦集團來說,韓信心中的韜略,是無可替代的,有了韓信,必然能擁有天下。
那麼問題來了,蕭何給韓信這麼高的評價,理由是什麼?蕭何如何斷定韓信擁有的才華舉世無雙呢?
我在某個社群內閒逛,見某一答主說過,韓信的飛速擢升,可能是蕭何、韓信和劉邦共同演的一齣戲,這齣戲使韓信的擢升充滿戲劇性,也使劉邦擢升韓信的壓力可以由蕭何來背。
在這位答主看來,韓信原本效命於項羽,而劉邦又曾和項羽並肩作戰,所以韓信與劉邦相遇、相識的機率很大,這也是韓信亡楚歸漢的一部分原因,否則,韓信為何不去投其他諸侯王?
因為韓信曾與劉邦相識,所以劉邦在早期就會對韓信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想擢升韓信的是劉邦而非蕭何,所謂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只是蕭何幫劉邦分擔眾將怨念的戲碼。
但這位答主恐怕過於臆斷,同時又忽略了其他的關鍵細節。
劉邦的確曾與項羽並肩作戰,劉邦也的確可能多次與項羽的執戟郎中韓信擦肩而過,但劉邦應當不會僅憑韓信執戟的姿勢就斷定韓信是個人才,進而想與韓信交往,韓信也不會因為劉邦是一軍首領,就幹出放棄項羽這顆大樹,去結交劉邦的行為?
兩個地位如此懸殊的人,在跟時間賽跑的革命中,不可能有多少機會相互瞭解,相互賞識的。別說是劉邦和韓信了,縱是劉邦和項伯,不也未曾有過什麼深交嗎?
既然劉邦不可能在劉項並肩作戰時有過深交,也就不會出現那位答主猜測的那種「劉邦想擢升韓信」的可能了。
因此,我認為,《史記》中關於韓信被登臺拜將的細節是真實的,發掘出韓信的人,確實是蕭何,而蕭何也具有發現人才的眼睛。
要知道,蕭何這一生中,至少發現了三個了不起的人物。
蕭何發現的第一個人物,是劉邦。如果你細翻《史記》,能夠發現,劉邦之所以能在沛縣橫著走,一方便是劉邦的確懂得結交各式各樣的人物,如世家豪族的王陵,販夫走卒中的樊噲,候補公務員的夏侯嬰,身居高位的蕭何。
但在劉邦結交的這些人物中,平交的夏侯嬰、樊噲、任敖(管監獄的小吏)等人,對劉邦也是平視的,是信賴的,友好的,但王陵一樣的世家豪族,對劉邦其實是輕視的,劉邦只能小心侍奉著。
唯獨蕭何,從不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壓劉邦,還總是在關鍵時刻幫劉邦,劉邦去準岳父家吃霸王餐,蕭何為他解圍,劉邦去咸陽送徭役,蕭何給的紅包幾乎是別人的兩倍。
為什麼堂堂的縣中二號人物會對一個泗水亭長如此禮遇有加?你說蕭何就是沒有身份等級觀念的人,我是不信的,所以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蕭何認定劉邦是個人物。
蕭何發現的第三個人物,是曹參。
曹參還只是縣中的獄椽時,蕭何和曹參的關係相當不錯,司馬遷用了一個「善」字來形容二人的關係,可見他們曾經真的是可以很好很好的。
當在二人一同參加革命工作後,或許因為工作的分歧,或者因為立場的不同,二人的感情出現了裂痕,也逐漸沒了來往。
即便如此,蕭何臨終時,漢孝惠帝劉盈讓蕭何推薦相國的候選人時,蕭何也只是推薦了一個曹參而已。豐沛老鄉中,那麼多人,蕭何都沒推薦,卻只推薦了曹參一個,可見蕭何果真是識人,果真是知道誰能勝任相國的位置。
蕭何發現的第二個人物,是韓信。
在韓信被認命為治粟都尉後,韓信就來到蕭何的身邊工作,並多次跟蕭何談論天下大勢。
幾次交談後,蕭何便認定韓信是一等一的人物,但他並不急於向劉邦舉薦韓信,因為劉邦還沒到南鄭,還沒開始秣兵歷馬,韓信尚無真正的用武之地。
待到韓信逃亡,蕭何知道沒有時間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去追回韓信,去舉薦韓信。
但蕭何依舊把這件事拖了一拖,因為還沒到合適時間嘛,蕭何拖的手法便是「登壇拜將」,修壇、擇吉日、齋戒,都需要時間的。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回覆列表
蕭何沛縣主簿,有幹才,會來事,有看人的素養。第二蕭何參與了反秦戰爭,對於戰爭,尤其是戰爭指揮水平有著深度看法;第三,蕭何有著深邃的戰略眼光,參見蕭何先拿秦國中央的戶部糧冊,軍用地圖等。
蕭何如何具體判斷的,韓信的戰略眼光,例如如何收復三秦,消滅項羽,當時的局勢等等。第二,韓信作治粟都尉時,搞糧食是把好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三,韓信的氣質,絕不是普通人;第四,對於兵法的口頭運用,對歷史戰役的分析(例如秦國怎麼統一六國的等等);第五,最關鍵,對項羽集團利害的分析,誰有什麼才幹,誰有什麼弱點(韓信當過項羽的警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