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
2 # 石三叔
簡單的來說就4個字:權力制衡。
下面我就詳細分析一下:
什麼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是由監察院下設的十三道監察御史所抽派的,主要功能是對地方進行檢察。
巡按御史是巡按地方的,與巡按御史類似的還有出巡鹽務的巡鹽御史、出巡漕運的巡漕御史。
巡按御史的工作是什麼呢?巡按御史的工作就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甚至還能直接審判行政官員。巡按御史也對州縣府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以把在監察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直接上奏。
巡按御史的權利大嗎?權利相當大,他可是代表皇帝來監察官員的,對地方官員來說,巡按御史就代表著皇權,被巡按御史發現問題可不是鬧著玩的,性命身家都有危險。
巡按御史的品級高嗎?與他的權力相比,那是不相稱地低,巡按御史只有七品,被他監察的官員可以高至三品。
為什麼只允許騎驢呢?就因為巡按御史的權力太大,朱元璋參考了歷代權臣干政的教訓,是不可能在政府中安排又有權又高階的官職的,勢大權大的官很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為了權力的平衡,他刻意安排了這種以小制大的監察制度,從而使官員之間達到互相牽制的目的。
正是這種權力制衡的思路,在給予權力的同時降低巡按御史的地位,所以出了只能騎驢的規定,除了騎驢,甚至還推出了巡按御史不能吃鵝的奇葩規定。
-
3 # 長安城不良人
明代官員騎驢還騎馬是因為朱元璋要體恤百姓和官員級別高低待遇的原因。
騎驢與騎馬的區別:
1、騎驢較慢,騎馬速度快。
2、兩種坐騎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官階等級和權勢地位。朱元璋時期規定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必須騎馬,七品以下官員只能騎驢。
出身貧寒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他嚴厲禁止官員坐轎,規定只有老人、婦女以及三品以上文官經特許才可以坐轎,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必須騎馬,七品以下官員只能騎驢。
明代巡按御史在差遣點派、巡察事項、出巡事宜、回道考察等方面都有詳細完備的遵循規則,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巡按御史制度,並且在維護中央集權、查察整飭吏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明初朱元璋定下制度,巡按御史出巡不準騎馬,只能騎驢,但到了宣宗時期,大臣們提出異議,認為巡按御史肩負重要職責,若是替朝廷巡按一方,其權在三司之上(三司是地方最高長官),如果工作需要和三司一同辦差,三司騎馬而巡按騎驢,於情於理不合,更是有損朝廷威嚴。
於是宣宗下旨,巡按以後改騎馬,而且還賜予“繡衣持斧”,以表示欽差身份可操生殺大權。明代的地方官員對巡按御史極為忌憚,所以行事往往也不敢過於招搖,這也是明代地方督撫貪汙腐敗相對要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4 # 小生論歷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騎驢的原因在於明代有律法要求提起明代,我們馬上都會想到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關於巡按御史為何一開始只能騎驢也是朱元璋當時所立下的律法。朱元璋當時認為想要“定貴賤,明等威”就必須要有律法來限制人們的出行等多方面的等級劃分,這樣子才能起到威懾其不敢僭越的作用。
說到這裡不得不談談朱元璋這個人了,小生認為朱元璋一建立起明朝便是立這等律法便是有深刻緣由的。
圖為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從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到出家當和尚再到最後的上街乞討,這前半生的事蹟可謂是不堪入目了吧,甚者可以說狼狽不堪的人生。搖身一變,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身份的快速轉變給朱元璋帶來的是什麼?
圖為明太祖
根本原因是明太祖怕臣子們起僭越之心從乞丐到皇帝,朱元璋是不是十分的怕失去現在的地位?肯定是會有這樣子的擔憂之處的。所以我們現在再回頭一看朱元璋在明朝剛建立便是要“定貴賤,明等威”,就好比在說我是皇帝,你是臣子,要時刻明白自己的身份,這樣子才有敬畏之心,所以才不敢有僭越之心。如此一來朱元璋才會把心中一顆大石頭給放下。
朱元璋是靠起義反抗成家的,所以反過來也十分懼怕這些起義的人,因此要一開始就得在人們心中植入等級分明,不可僭越的思想。所以朱元璋也被視為第一個向公車腐敗發起宣戰的皇帝。
圖為明代巡按御史騎驢畫像
不過後來巡按御史們出行實為不方便,便有些人嚮明太祖建議讓御史們也騎馬出行。明太祖後來想想讓監察御史去騎驢,實在是有損明朝的形象,所以後來便同意了騎馬出行的建議。事實上面,明中葉以後關於官員用車的律法漸漸變鬆了,也是在宣告著明代公車整治的徹底失敗。
-
5 # 史事拾趣
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範例。明代統治者在總結歷代監察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對巡按御史制度進行了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其權力也經歷了由弱變強再到弱的過程。
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避免官僚機構貪汙腐敗,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將御史臺變更為督察院,設監察都御史8人,正七品,分監察御史為浙江、河南、山東、北平、陝西、山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十二道,各置御史3-5名,正九品。於洪武十七年(1384)升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各二人,正四品;十二道監察御史則由正九品升為正七品。到永樂元年(1403年),此制度成為定製,標誌著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正式確立。到宣德十年(1435年)劃全國為十三道,共有監察御史110人。
巡按御史的主要職權主要有察吏和安民兩個方面。其職凡吏政、刑名、錢穀、治安、檔案、學校、農桑、水利、風俗民隱無所不察。察吏方面主要有考察地方文武官吏,舉薦人才;審錄罪囚,斷理冤獄;照刷文卷等,可以有效的督促地方各機關處理公務,提高行政效率。安民方面主要有督察倉庫、稅糧、戶口和賦役;檢查學校教育;存恤孤老,旌表孝義;督修農田水利及公共設施;賑濟災荒等。
“巡按御史即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可見其權力相當大。一般自布政司等省級三品以下官員,其政績和才能皆都由其考核。處理地方事務上,小事情自己就可以當機立斷,大的事情上奏朝廷,請旨再行,像哪怕是三品的地方官員,只要御史彈劾,證據充足,隨時可以讓其罷官歸鄉。
朱元璋為了平衡巡按御史的權力,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比如官職只有七品,按品級拜見地方官員;若與布政使這種三品大員出行的話,布政使可以騎馬前行,而御史則是騎著驢隨後;朱元璋甚至規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鵝,因為當時餓比較少,巡按御史不夠格吃。可見在明初期,巡按御史與地方官員相互牽制,其權力是受到很大制約的。
到了明中後期,巡按御史的權力逐漸擴大,地位上升。明宣宗在位時期,巡按御史終於揚眉吐氣了,最起碼不用騎驢了,跟著出巡時也可以騎馬了。到了明英宗正統時期,巡按御史更是可以與布政使這種三品大員平起平坐,雖然依舊是七品官員,但不用再以品級拜見地方官員,四五品的官員見了巡按御史反而是需要拜見了。巡按御史的權力越來越大,可以對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三品大員有著考察和舉薦之權,甚至可以影響到總督和總兵等武將。
巡按御史這種由騎驢到騎馬,由互相平衡到一家獨大的情況,意味著晚明的監察體系崩潰,巡按御史在加強監察地方的同時,也擾亂了地方正常的行政秩序。隨著皇帝的怠政,對巡按御史的監察失效,使吏治更加腐敗,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
6 # 消逝的鄉愁
在明朝初期,根據《大明朝廷官員公務用車編制和配備標準》規定,巡按御史只能騎驢,標準制定者太祖皇帝--朱元璋。
巡按御史就是明朝版的中央紀委中組部巡視組,為了大明王朝的“黨風廉政設”和“落實中央規定”,朱元璋設定了巡按御史,專職反貪與官員考察。當然,為了保證考察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巡按御史都是由皇上親自考察任命,一年一換,防止任職時間過長,與地方串通一氣矇蔽朝廷。皇帝欽點御史欽差大臣,考察官員,審閱政務,體察民情。在形式上有明察和暗查兩種,明察就是提前通知到地方,由地方準備好各類案卷,以供欽差所到之日即可審查,節省時間。還有一種是暗查,悄無聲息的深入民間,透過收集百姓的看法來鑑別官員的政績。
為了達到一種制衡,朱元璋設計“以小制大、以卑臨尊”的監察體制,巡按御史官居七品。權利越大,越得需要約束,故意設定為官職七品(一定要堅守能量守恆定律),見了地方官員,照樣要給上級參拜。出門在外不能講排場,從中央出發,騎個小驢,80多斤行李,一個隨從,去了地方也不要亂擺譜(個人覺得騎驢的規定可能也是因為明初剛剛建國恢復了太平,馬作為戰略物資還比較稀缺,所以能省則省)。還有一條飲食方面的奇葩規定:明初的時候大鵝比較稀缺,巡按御史就不要吃了。
代天子巡狩也不是一個美差,大老遠出一趟遠差,到了地方各類工作大小三十九項,條條都得搞清楚弄明白,回去還得和皇上彙報呢,時間緊,任務重,精神壓力一定大,在當時沒兩把刷子還玩不轉呢,業務能力一定要強。萬一被皇上弄得一問三不知道,不光績效工資拿不到手,得了您來,海南三亞要不要玩玩去。後來到了宣宗宣德年間,才有一名御史嚮明宣宗說:“皇上您知道嗎,我們御史出差就是個笑話,和其他的公務員走在一起,別人都是騎馬,我們騎個驢,畫風奇特,百姓都在那憋笑呢!”後來宣宗聽取了他的建議,以後御史也改騎馬了。
明朝晚期,巡按御史再也不是正義的化身了,權力過度膨脹而缺少相應的約束,他們也開始腐化,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偏離了朱元璋最初的監察設想,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體系烏煙瘴氣。
對於現在的我們,在企業管理中也可以從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中得到很多有意義的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鑑。
當然在明朝,不光有明面上的監察機構,還有那個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東廠,他們也是皇權特許,先斬後奏。好事沒幹多少,倒是給我們現在的影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7 # 老衲侃春秋
我們大家看古裝戲,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每當官員要出場時,先是一通鳴鑼聲,再後面,才是官老爺的隊伍。
官老爺的隊伍很龐大,前面是驅趕老百姓,負責清道的衙役,左右兩班是負責保衛工作的保鏢,再下來才是官老爺的轎子。老爺坐在轎子裡頭,悠然自得的,好不威風,好不舒服!
這些打前站的人,就是負責鳴鑼示警的,老百姓聽見後要躲避。不然衝撞了老爺,一頓亂棍是少不了的。這就叫做“鳴鑼開道”。
看到此種情景,大家有什麼感受?是不是特牛,特威風?
但是大家瞭解嗎?不是哪個官員都能享受這個待遇的,本人得夠級別才行。
例如,明代對此就有詳細的規定。
先說說官員官服。
一至四品緋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綠色。
其圖案花紋,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
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
三品散搭花,徑二寸。
四、五品小雜花,徑一寸。
六七品小雜花,徑一寸。
八品官員以下無花紋。
除了穿著外,出行也有嚴格的規定。
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只能騎馬,不許坐轎。
官員的隨從也是多少有別,公爵10人,侯爵8人,伯爵6人,一品官至三品官6人,四品官至六品官4人,七品官至九品官2人。
夠坐轎級別的都有些什麼人呢?
正一品官: 太師、太傅、太保 ;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左右都督。
從一品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
正二品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書,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都御史、都督僉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
從二品官:布政使
正三品官:太子賓客、六部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還有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簷事、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
從三品官:光祿、太僕寺卿、參政、苑馬卿、運使(水陸運使、轉運使、鹽運使等的簡稱)、留守指揮同知衛 、指揮同知宣慰使。
也就是說,進入以上名錄的官員,出行才可以坐轎。而此官秩以下的官員,只能騎馬或者騎驢了。
其中,四品至六品的官,出行騎馬;七品至九品的官,出行只能騎驢。
古代職官外出公幹都得循驛道里程一站一站走。驛站驛丞(站長)按職官品秩高低提供驛馬或驛驢,驢馬匹數亦有明確規定,不得擅自增加。
如果官員違反了此規定怎麼辦?那叫違制。輕則罷官,重則喪命。
明朝的監察御史為正七品官,品級雖然不高,但奉命巡按地方時職權和責任卻非常重大:
“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明史·職官志二》)
這裡說得已經很清楚了,他們出門辦案,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皇上。
御史有時候要到王府辦事,門衛一看你這穿著打扮,心裡想,哪來的遊民,敢到王府門口來撒野。給予他的,可能就是一頓亂棍——你連王府的門都進不去!
你要想進入王府嗎?那就先拿出點銀子來,給門衛打點打點。但是你賄賂了門衛,又帶頭違紀了,這個案子還怎麼辦呢。
最尷尬的是和三品以上的大員一同出門辦事。
巡按御史如果與布政使這種三品大員出行的話,布政使或者更大一點的官員出行,他們可以坐轎,也可以騎馬。
這時,他們在前行走,御史只能騎著驢在後面跟著。
到了驛站以後,開餐吧。當時能供應的鵝比較稀少,那些大員可以狼吞虎嚥的吃個溝滿壕平。而朱元璋規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鵝,免得鋪張浪費,所以只能吃一碗糙米飯。
這情景讓不知底細的人看了,肯定得發出疑問——到底誰是欽差,誰是跟班?
這種維持了許久,為什麼始終沒有改變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家都不敢給朱元璋說。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由於他出生卑微,所以,很小的時候,就能瞭解世間的疾苦。所以,他對待老百姓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對手下這一眾官員,可就沒有什麼好臉色了。
平日裡發怒時,只要他雙手一模腰間的玉帶,大臣們都會大驚失色。為何?這就是殺人的訊號。
你想,在這麼嚴厲的上司那裡,還要提待遇?只怕正當待遇沒享用到,領回一個“身手異處”的特殊照顧,那可就真的得不償失了。忍著吧,忍著吧,這一忍就是好多年。
這事一直拖到明宣德朝,御史胡智給皇帝上了一道疏奏:“御史負責整治朝綱,監察百官的職責,有時候奉敕令到地方上辦事,那是欽差的職能。其他官員都是騎馬坐轎,惟獨御史騎頭驢,實在有礙體面觀瞻。今特請准許御史出巡騎乘驛馬為宜。”
這等小事也值得鄭重其事的彙報?看到這個奏摺朱瞻基樂了。但隨後一想,也是哦,老祖宗定下的規矩,這些下官們還是很遵守的。說明天子的控制力一點沒有問題。想到這裡,當即諭旨批覆到:“御史所言亦和大體,當照準。”
從此後,御史離京出巡皆騎驛馬成為定例。
這種尷尬的窘況終於得到圓滿的解決。
參考資料:
《明史》清·張廷玉
-
8 # 妙趣侃歷史
明代初期的巡按御史只允許騎驢巡視地方的這種制度形成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是歸結於明太祖朱元璋廉政節儉,防範權臣的政治遠見。
朱元璋痛恨貪汙,相信廉政而長久在元朝末期,貪官汙吏橫行,出生不高的朱元璋年幼時深受這樣的痛苦。所以在他登基後,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建都察院,全國掀起了大規模的“反貪”運動,巡按御史就是期間產物。
巡按御史作為“代天子巡狩”的人物,必須體現“天子”的廉政思想。所以“騎驢”正是天子為各地方官員樹立清正廉明榜樣,這樣嚴明律己的紀檢委也可以警示貪官汙吏。
朱元璋是很節儉的皇帝在看了很多皇帝的傳記後,我覺得朱元璋的節儉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在陳梧桐的《朱元璋傳》中說,朱元璋每天的早餐“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於是乎他把勤儉節約這一優良傳統也用到了官員坐騎的配置上。
他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坐轎,四品–六品的官員騎馬,七品–九品官員騎驢。所以身為七品官員的巡按御史就只能騎著驢到各地查訪了。
巡按御史的官職品級低,是為了防範權臣的出現。朱元璋能從天災人禍飢寒交迫的鐘離村,奮鬥到南京登基為帝,顯然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明史·職官志》說“巡按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這說明巡按御史的權利很大,但是官位品級卻很小。
這恰好可以防止巡按御史一家獨大,結黨營私成為權臣,正好與地方官員相互制約相互平衡。這也達到了朱元璋“以小治大,相互牽制”的目的。
但明後期,國家進入太平盛世,巡按御史的地位逐漸變高,在明宣宗時就可以騎馬了,在明英宗是就可以和三品官員平起平坐了。
趣味小總結雖然說明初期的巡按御史騎驢“代天子巡狩”非常尷尬,但是這種規章制度體現了朱元璋對官員清正廉明的要求,以及防範權臣的遠大政治理想。
回覆列表
先介紹下巡按御史: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設定。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員。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
明清兩代的監察御史均為正七品官,品級雖然不高,但奉命巡按地方時職權和責任卻非常重大。據《明史》記載:“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牆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朝會糾儀,祭祀監禮。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闕廷預議焉。蓋六部至重,然有專司,而都察院總憲綱,惟所見聞得糾察。諸御史糾劾,務明著實跡,開寫年月,毋虛文泛詆,訐拾細瑣。出按覆命,都御史覆劾其稱職不稱職以聞。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 明代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可見其位高;“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可見其權重;“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可見其職寬;“御史犯罪,加三等”,可見其責嚴。清代巡按御史沿襲明制,然只存在於清初順治年間。
據《明史》記載,洪武年間即有巡按御史之設,然非常例。至永樂元年二月乙卯,遣御史分巡天下,遂為定製。全國巡按御史的分派是:“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另據《清史稿》記載,清初沿明制,設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監察御史。順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 明代巡按御史在差遣點派、巡察事項、出巡事宜、回道考察等方面都有詳細完備的遵循規則,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巡按御史制度,並且在維護中央集權、查察整飭吏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清順治年間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之後雖然不再設巡按御史,但仍有巡鹽御史、巡漕御史、巡農御史等職官。雍正年間還曾置巡察各省御史。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還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御史的權力很大“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這些巡按御史的權力有多大呢,通俗來說就跟大家在電視劇上經常看到的欽差大臣差不多。 一般自布政司等省級三品以下官員,其政績和才能皆都由其考核。處理地方事務上,小事情自己就可以當機立斷,大的事情上奏朝廷,請旨再行,像哪怕是三品的地方官員,只要御史彈劾,證據充足的話,也是分分鐘可以讓其罷官歸故里的。
當然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個心思縝密之人,正因為巡按御史的權力太大,為了平衡之道,所以他在其他方面有著諸多限制,比如說御史只是官階七品,一般要按照品級拜見地方官員;巡按御史如果與布政使這種三品大員出行的話,布政使可以騎馬前行,而御史則是騎著驢隨後;因為當時鵝比較稀少,朱元璋這個務實主義者,甚至規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鵝,免得鋪張浪費。 明太祖朱元璋透過這種限制巡按御史的品級等方法,但給予其很大的權力,以達到以小制大的效果,從而與地方官員互相牽制,免得巡按御史一家獨大,可謂是很好的方法。 當然這樣做還有一重考慮,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參考借鑑了歷朝歷代的權臣亂政,乃至篡位的教訓,為了避免將來出現權臣,然後封王再加九錫什麼的,所以很是限制文臣,在《大明律》之中就規定“文臣不得封侯”,像巡按御史品級低,也可以視為明太祖朱元璋限制文臣權力的一面。 所以說明初的巡按御史其實挺悲劇的,皇帝為了平衡,所以雖然給了他們不小的權力,但他們卻是跟著布政使等大官時只能騎驢,還不能吃鵝。 不過任何朝代,經過開國初期以後,都會偃武修文,而文官的地位肯定會水漲船高的,明朝歷經太祖、成祖兩朝以後,國家進入平世,文官地位上漲,這些巡按御史自然也跟著地位上漲。
到了明宣宗期間,巡按御史揚眉吐氣。到了明英宗時期雖然是七品官員,可以跟三品大員平起平坐。明朝後期權力在地方上一家獨大,開始變質成為貪官,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如明末魏忠賢閹黨五虎之首崔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