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怡天下

    簡單的概括一下。一戰是開始於1914年8月,結束於1918年11月。主要戰場在歐洲。是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與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美國、義大利)之間因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引發的世界性大戰。開戰後,又有一些國家相續加入“協約國”,包括亞洲的中華民國和日本。到戰爭結束,被捲入一戰的國家達到33個!有點搞笑的是,義大利開始是“同盟國”成員,而戰後不到一年,看到形勢對“同盟國”不利又加入“協約國”集團。中國雖然加入“協約國”組織,沒有出兵直接參戰。但向歐洲戰場輸送了大量的勞工,而這些勞工大部分沒有回國,屍骨永遠的留在了歐洲戰場。一戰起因比較複雜,主要是老牌強國(英、法、俄),跟新興的一些強國(德、美、日)之間,為瓜分世界,產生的利益糾紛積怨引起的。其導火索就是著名奧匈帝國皇儲,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的薩拉熱窩事件。一戰是二戰前最大規模的一次波及世界的戰爭。有一千多萬人喪生,兩千萬人傷殘。一戰不同於二戰,沒有明顯世人皆知的厲害衝突。就如日軍侵華,偷襲珍珠港那樣。盟國青年義憤填膺,主動踴躍報名參軍。而一戰那些各國士兵們,對戰爭根本不怎麼了解,只是迫於職責,拿起槍走向戰場。而新武器的應用,使的戰場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成千上萬計程車兵在衝鋒中被機槍打死。而他們臨死時也不太清楚自己為何而戰,死的有沒有意義,還是炮灰。英德交戰中的一個小插曲就很耐人尋味!1941年聖誕節當日,英德雙方停止了進攻。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節日。德軍軍官還向陣地運去聖誕樹。德軍一個戰士走出戰壕向英軍陣地高唱歌曲。而英軍軍官阻止了一名瞄準的狙擊手。隨後英軍給德國士兵鼓掌……再後來他們走到一起喝酒,軍官相互敬禮……

  • 2 # 冷先生講

    答案是,完全沒有保持住士氣,這是一個士氣逐漸崩潰的過程。與二戰那種德日死戰到底和美蘇越戰越勇相比,一戰是完全不同型別的戰爭。在一戰之前,歐洲人大抵是比較樂觀的,認為科技和制度的進化會解決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雖然當時君主制還普遍存在,但飛速提高的生活水平強化了現有政權的合法性。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的出現,使得各國公民對虛構的國家產生了責任感。一戰初期參戰計程車兵是現代軍隊中心態最好的一群人,能吃苦,不會受反戰和反政府思想蠱惑,而且紀律性很強。但一戰卻是人類歷史上最不人道的一場戰爭。以前線環境為例,有統計表明每名士兵在前線待一年,只有3天是參與作戰的,其他時間都站在戰壕的泥水裡值班,頭頂炮彈橫飛。終於盼到進攻,平均堅持不過40分鐘就死了,而且大部分人是被視線外的機槍射死的(一戰時機槍都在1公里以外射擊,和火炮的戰術差不多)。一場進攻死傷上萬,僅僅收復幾千平方米的國土,死得毫無意義。二戰時美國人才開始關注戰場心理學,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並沒有“老兵比新兵更適應戰爭”這回事,實際上,老兵的心理素質普遍比新兵要差,這是一個逐漸崩潰的過程。士兵在前線連續作戰的時間不能超過100天,否則就會崩潰。輪換到後方可以緩解,但不能醫治。二戰士兵消耗很快,而且處於運動,情況尚好,一戰成年累月呆在戰壕,士氣很快就崩潰了。一戰的軍隊還有過去貴族化軍隊的殘留,軍官迷信紀律,管理方式粗暴,官兵關係非常不好,一旦出問題根本無法激勵士兵。後方也很糟糕,所有參戰方對於戰爭的烈度和持續時間都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場快進快出的戰爭,德國的整個戰爭計劃就只做了幾個月而已。從財政上說,歐洲各國在1917年就已經全部破產了,但大家都毫不猶豫的繼續投入資源,公民的私有財產和生命都被包涵在強制徵用的範圍內。英國在一戰前基本是志願軍+民兵的體系,一戰中開始採用徵兵體系,所有人都有上前線的可能。更糟糕的是戰略層面也缺乏進展,二戰好歹背後有莫斯科,有柏林,可以喚起人民的危機感,一戰除了德軍兩次攻到巴黎城外,剩下的時間戰線變動不過幾公里而已。在普通人看來,這場戰爭呈現出一個很荒謬的景象,看上去就好像各國商量好,劃定幾條戰線,然後把各國的資源和青年人投入進去消耗。到1917年以前,各國政府尚能維持,靠的就是吃老本——工業革命以來的生活條件改善,社會改革,義務教育,政府洗腦技術的進步,身為文明世界對落後民族的優越感,基督教的天命昭昭。這些精神資源消耗光之後,西方文明就不可避免的終結了。到了17年,大部分歐洲人都已經搞明白了——要麼推翻壓迫人民的各國政府,要麼死。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隊起義席捲歐洲各國。不只前線發生兵變,後方也陷入混亂。英法社會底子好一些,依靠各種措施尚能支撐到18年,而俄國很快就崩潰了,併發生了影響深遠的紅色革命。一直以紀律自誇的德國也在18年底發生革命,最終導致投降。一戰後的歐洲與之前的歐洲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文明,西方文明終結論風靡一時,無政府主義,GCD,社會主義思潮都是在20、30年代達到頂點,連最保守的英國都發生了工黨上臺這種堪稱改朝換代的鉅變,舊歐洲被徹底推翻,餘波最後發展成二戰。一戰造成計程車氣崩潰直接影響到二戰程序,英法守在馬奇諾防線搞靜坐戰爭,就是因為不願再發動進攻激起民憤,而法國後方退出戰爭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喪失一半國土後很乾脆的就投降了。1944年解放巴黎的美軍士兵憤怒的發現,法國市面上居然能見到美國已經絕跡多時的奢侈品,淪陷的4年中馬照跑,舞照跳,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心機婊吧。

  • 3 # 天地經緯402

    開動宣傳機器,把對面的敵人說得很壞很壞,把敵對的國家講得很爛很爛,宣傳自己一旦贏得戰爭,就會生活質量節節高,用不完的資源和殖民地。

  • 4 # 天邊的一朵蘑菇雲

    德軍使用的是可以當作毒品的藥物,使用藥物製造強大戰士是德國的傳統,嗎啡、可卡因都是這樣被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來的。

  • 5 # 駱輝忠

    這個各國有各國的辦法

    美國精神方面有隨軍牧師,物質條件也好,有口香糖,香菸等。中國和前蘇聯有政委,主管思想工作的。日本有隨軍慰安婦。

  • 6 # 天楓說

    其實在戰時需要的就是士氣,時期不足,就是你人數多於對方也是沒有用的,失去士氣只能是投降或者死,其實在一戰的時候根本無法真正的保證時期,這也是正常的。

    不要說什麼戰場榮譽,這要看什麼,比如在抗戰時期,我軍士兵悍不畏死,前赴後繼,那是為什麼?因為這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如果我們不抵抗,那我們將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即使中日兩國實力懸殊,但是我們依然會為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的國家所戰,此時生死已經不在我們考慮的範圍之內了,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為自己考慮,還要想到民族的未來,所以那個時候真正的悍不畏死,不用說什麼士氣,都是用命在拼。

    我們回來再說一戰,一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一場非正義戰爭,當時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這些士兵都是為了達到某些人的利益才被迫走上戰場的,戰爭初期根本不需要什麼鼓舞士氣,畢竟剛開始鬥志昂揚,可是隨著戰爭拖的時間長,士氣開始低落,比如英國就建立了比較發達的郵政服務,為的就是讓士兵受到從後方寄來的信件和包裹,當時英國也認為這是提高士氣的最好辦法。

    但是你要明白,士兵也是人,他們也不是機器,再者他們也不明白到底還要打多久,這一場仗完全不用打的, 現在自己卻要被送到戰場上來送死,這些士兵們也不幹了,此時拼的就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不僅僅是士氣,而且拼的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等,所以士氣在此時已經不重要的,所以你在一戰根本不想要著能夠儲存士氣,那真的不行。

    到了二戰時期就不一樣了,那是反法西斯戰爭,對於盟國來說那是正義的戰場,和一戰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 7 # 山河以南

    近代軍隊和古代軍隊最大的區別就是紀律性。

    比起子彈,更怕軍官。一定要破除士兵的理性,要用習慣控制他們。形成這樣的習慣後,士兵就是執行命令的工具。

    如果確實是特別慘烈的戰鬥,那就要靠戰友情誼了。在訓練時就會強化士兵之間的協作關係,然後戰場上會進一步得以加強。你怯弱,戰友就會死。

    說是戰友情誼,其實也不一定是友情,關鍵是對你的合作伙伴負責,這是軍隊職業化程度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很多僱傭軍反而比國家軍隊勇敢,靠的就是這點。法國最勇敢的部隊一直是外籍軍團。

    與一般人認為的相反,愛國主義宣傳、勇氣等精神要素不是必須的。

    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二戰法國游擊隊,不愛國的不可能加入敵後游擊隊,而且他們有不少是亡命之徒,勇氣毋庸置疑。但在面對德國正規部隊的戰鬥中,游擊隊一旦處於劣勢就一觸即潰,這就是缺乏訓練和紀律性不強造成的。

  • 8 # 減水書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是為國王而戰,還是為人民而戰,統統保證不了士兵計程車氣。

    原因就是抽象而宏大的口號,在真實的廝殺中,毫無意義。血戰之下,士兵不僅不相信,而且還會反其道而行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協約國和同盟國攢足了勁,一定要致對方於死地。

    然而,就是在這一年的聖誕節,雙方士兵自動停火了。而且,居然搞起了聯歡會。但這可不是各國元首和前線將軍們的計劃,完全是士兵自發的。

    剛開始,大家隔著壕溝互致問候;接下來,走出壕溝一起唱歌。但是,這還沒完。一個英國士兵的家信中提到:聖誕節當天,德軍與英軍,居然搞起了足球賽。因為條件太簡陋,所以只能有一個罐頭盒當足球。

    但是,這種足球賽可不是一場。在其他戰場上也組織了足球賽,而且還正規得多,大兵們居然還做出了真的足球。

    聖誕節真好、足球真好,這就是人性啊。殺戮從來都不是人類想要的,和平才是大家孜孜追求的。

    然後呢?戰場上的德軍,和對面的英軍、法軍,完全沒有殺紅眼睛架勢,而且打出了友誼。關鍵是:這種友誼還越來越過分。

    開始,是聖誕節,咱們不打了;然後,只要過節,咱們就不打了;接著繼續發展,週末到了,咱們也不打了;但還沒完,天氣不好的時候,咱們也不能打。最後是什麼結果?就是工作日開戰,大家也不會死纏爛打。

    為了能夠讓這種友誼持續下去,雙方士兵不僅謹守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而且還要時不常地展現一下自己的作戰技能。這種展現就是:突然之間向敵方陣地一個沒人的地方,搞一頓暴力輸出,機關槍、大炮、步槍,全都用上。但肯定不是要殺人,而且也不會殺人。目的就是要告訴對方:你看我多厲害,我不是打不死你,而是不打你。

    電影《戰馬》中,有一個場景是:德軍士兵與英軍士兵一起挽救了那個主角戰馬。這是因為人性嗎?可以這麼說。但也可以說:在這之前,士兵們早就發展出了這種友誼或合作。

    戰爭打到這種程度了,你還怎麼保證士兵計程車氣。

    什麼是士氣?

    首先是敢去作戰,不能被戰爭嚇尿。

    岳飛評價好士兵的標準,就兩個:一個是拿得住槍。女真騎兵隆隆殺來,你不能連兵器都拿不住。一個是口中有唾,嘴唇不發乾,說明沒有緊張過度、還能聽到命令。士兵做到這兩條,就夠了,上戰場打仗就是能殺敵的好戰士。

    這就是標準,好的標準一定是具體可見的。

    第二是主動作戰,敵人不打我都不行,我一定要滅了他們。

    但這時候就麻煩了。你怎麼才能培養一夥屠夫、去屠戮別人性命?秦戰國的辦法是尚首功,殺一個腦地給你升一級爵位。匈奴人的辦法是分戰利品,還有單于要賜酒。要面子有面子、要實惠有實惠。這就夠了。但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麼個打法,上面的這套績效考核全都行不通。原因就是戰爭的持續時間太長,也太慘烈。而且,沒有多少機動中的運動戰,多是靜態下的陣地戰。

    同時,規則也變了。打完仗,士兵們也不能明著搶劫,戰利品要歸公。更不能尚首功了,殘酷與否放在一邊兒,關鍵是你沒法統計。那怎麼辦?一戰是民族國家與民族國家的對決。所以,為國打仗就是義務。於是,精神感召或意識形態,就成為了主要手段。

    但是,之前說了,好的標準必須具體可見。為國、為民、為皇帝,這些個大詞兒,經不起真實戰場的考驗。

    所以,主動作戰的這個環節,你就完成不了,士氣自然激發不出來。而一戰,本來就沒有什麼正義可言。現在看來是不正義的,當時看來,也差不多。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烏合之眾,人與其他動物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夠用腦子想問題。你英國人和德國人都衝到人家法國去打仗了。你再說保衛家園、保衛百姓,這就有點兒扯了。可能,只有法國人和俄國人,會有這種國恨家仇的主動。

    那怎們辦?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已經殺成了仇人。但是,前線的雙方士兵,卻打出了友誼。

    還是英國人想出了辦法。激發士氣的手段,就是仇恨。只要打出仇恨來,士氣就能激發出來。

    於是,英國統帥部立即向前線投入了大量10到200人的突擊隊。任務就是殺德國人,作戰地點不固定,今天在這裡殺、明天去那裡殺;直接受統帥部指揮,前線部隊長官根本管不住。

    英國人這麼玩,終於把兩軍的仇恨給殺出來了。德國見到協約國的軍隊,就跟見到殺父仇人一樣。於是,立即不顧一切地射出仇恨的子彈。而英國人看到自己的戰友倒在血泊中,那也跟瘋了一樣,想也不想,必須拿起槍來、乾死德國佬。

    士氣是被激發出來了。但是意義呢?士兵們到底是為何而戰?

    一戰打得如此慘烈,你英國人說為女王而戰,英國大兵能信嗎?你德國人說為德皇而戰,德國大兵能聽嗎?這種高大上的口號,在慘烈地廝殺中,根本毫無意義。

    是為了國王嗎?是為了國家嗎?這些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東西,都不會成為士兵的意義。而沒有意義,也就不會激發士氣。那麼,大家集體投降、集體逃跑、集體出工不出力,就應該是常態。然而,一戰卻非常慘烈,雙方士兵全都殺紅了眼。原因是什麼?

    有時候,我們不會為了一些高大上的口號而付出時間和生命,卻可以為了身邊人付出時間和生命。士兵們能夠死命作戰,把敵人當成仇人,就是因為自己身邊的戰友。你不去消滅敵人,敵人可能也消滅不了你,但會消滅你的戰友。所以,那種小團體的凝聚力,才是士兵們的意義。而有了意義,士氣也就能夠殺出來。

    以上關於士氣的分析,只適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放在二戰,就更不能使用了。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跟二戰完全是兩種性質。你真得說不出它有什麼正義性,就是帝國主義的兩大陣營互相爭權奪利。

    但問題是:一戰最後打成這幅德行,幾乎誰也拿不到利益。法國是戰勝國,但法國都被搞得滅國了。德國多少戰爭賠款也彌補不了,關鍵是德國也給不起。俄國就更別說了,內部發生翻天鉅變,沙皇都被處決了。英國也是戰勝國,但英國也極大透支了自己的力量。大英帝國在一戰以後,加速衰落。

    所以,就要問一個更深刻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非要打一戰?

    原因就是大家誰也沒想到。

    德國兩線開戰,按照德國統帥部的計劃,東線戰事會在40天結束,40天后再去幹掉西線的俄國。然後,戰爭就結束了。

    德皇威廉養兵養了這麼久,然後拉出去打40天仗。這不過分吧?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能在40天以內結束,那當然不會這麼慘烈,更不會把全世界都給捲進去。但關鍵是:你德國人這筆賬是怎麼算的?

    施裡芬計劃只是告訴德國人怎麼打,但高效率結束戰爭,必須要有更硬的依據。

    戰爭也是在博弈中演化的。

    當進攻性武器佔優的時候,戰爭的效率就會更高。比如最初稱雄的是遊牧騎兵,這時候,戰爭會變得頻繁。高效率地殺了你,然後搶錢搶地還搶人,戰爭所得大於戰爭投入。所以,戰爭就會變得頻繁。

    但是,等長城和城堡這種防禦性武器出現的時候,遊牧騎兵就不行了。城牆就是絞肉機,騎兵的衝鋒完全沒用。即便在絞肉中取得了勝利,也是成本大於支出。所以,戰爭就會變得稀少。

    但是,等火炮這種武器出現之後,就是進攻性武器完勝防禦性武器。中世紀的城堡在火炮面前,頃刻間灰飛煙滅。拿破崙的標準戰法就是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火炮與騎兵,就是碾壓一切的存在。所以,戰爭又會變得頻繁。

    而進攻性武器,取決於兩個能力:一個是機動能力,遊牧騎兵之所以是冷兵器的王者,就是因為能夠快速機動;一個是暴力能力,火炮之所以稱雄,就是因為能夠輸出更多的暴力。好了,40天結束東線也就有了最硬依據。

    按照德國人的計劃,他們用鐵路獲取機動能力,可以高效率地集中兵力。同時,德國人高度重視機關槍這種殺手鐧。機關槍的威力已經被英國人在非洲戰場上檢驗了,屠殺效率要比遊牧騎兵高出好幾個指數。

    所以,一戰的時候,你會發現:英國人還在舉著馬刀衝鋒的時候,德國人就是一個排面的機關槍招呼,來多少死多少人。

    但是,德國人,包括英國人和法國人,都錯看了機關槍。機關槍根本不是進攻性武器,而是防禦性武器。你德國人擺一個排面的機關槍,那我英國人也可以。這時候,就看誰來進攻了。而且,機關槍與戰壕、鐵絲網這些新發明配合起來,簡直就是吃人的堡壘。

    1916年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擺了一條四十公里長的機關槍戰線,迎接英國人十幾個師的進攻。然後呢?一天下來,英軍傷亡六萬多人。這種仗就沒法打。

    防禦性武器大於進攻性武器的時候,戰爭成本就會指數級增加,而戰爭收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一戰就是在大家都算錯了的情況下,打了一場無比慘烈的戰爭。

    而在防禦性武器稱雄的時候,戰爭不僅失去了成本,同時也失去了意義。打仗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國王,國王收不到錢。為了國家,國家都能打廢。所以,一戰計程車氣,只能靠宏觀的民族主義和微觀的小團體凝聚來支援。

    但是,仇恨是非理性的。等戰爭結束、仇恨散去。整個西方世界重新反思一戰,就真心找不到意義了。從什麼價值觀上看,你都找不到誰是徹頭徹尾的壞人;同時你也找不到誰是徹頭徹尾的好人。而關於一戰的這種反思,也直接促成了二戰之前整個西方世界對德國法西斯的綏靖。一戰都把大家打怕了,關鍵是這麼打來打去毫無意義。

  • 9 # 森林狼6

    要知道,一戰是兩個陣營瓜分殖民地而戰,是非正常之戰,何來談得上士氣,各國軍隊都是某些帝國陣營的,也就是說他們充其量是打手,該戰爭也是皇族成員被殺後,日耳曼民族和他國合謀發起的戰爭,另外對手也是貪圖殖民地的資源,他們不理世界民眾的死活,反正是叢林法則,誰強誰話事,這樣形成兩大集團的相鬥。

    一戰和二戰相比,一戰非正義之戰,而二戰才是正義之戰,兩場戰爭有很大分另,一戰是新舊帝國的矛盾日益加劇,導致1000多萬人為此付出代,各國軍隊沒有任何士氣可言,他們提前很長時間的準備,很多軍隊吃喝拉撒都是陣地中渡過,他們唯有盼望戰爭快點到來,但戰爭到了,抵抗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陣亡,但這樣形成他們不單沒有士氣,而且敵人戰機來攻佔時,他們沒有頑強抵抗,彷彿戰死就是他們最好歸宿,這就是一戰計程車氣。

    一戰的副作用是對於人類前所未有的宰割,單是全球就上千萬人為此付出代價,無論是軍人還民眾都不能避被戰爭的困擾,一戰是人類第一大戰,如高科技武器就這樣井噴式,飛機大炮坦克都是新興起的武器裝備,很多獨裁者為檢閱武器裝備的效能,刻意找藉口發動戰爭,這樣一來,全球多地淪陷,都是為了利益而戰,各國軍隊士氣很難有的。

    一戰的日本見到時機來,馬上參與戰爭,短短時間裡就擊敗德國在山東的據點,那時候清末向國民政府的過渡,軍隊是有,但是軍閥居多,一盤散沙怎能抵抗日軍?也就是說,沒有人民的支援,算不上正義之戰。

    結語:一戰如何慘烈,各國軍隊士氣沒有保證,一場戰爭沒有民眾的支援不算正義之戰,也就是說,軍隊士氣是來自民眾,但民眾是受害者,誰會支援軍隊?

  • 10 # 一縷青藍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1918年,主要戰場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它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霸戰,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難,是作為毀滅之神降臨人世的。

    本次戰爭的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以西線的戰事最為慘烈,如著名的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

    各國軍隊計程車氣是怎麼保證的呢?

    一、彼此統一的決心,不能輸

    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普魯士力圖統一德國並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竭力削弱法國及其在歐洲的影響。法國則力圖從根本上挫敗普魯士,使它無法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從而保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是由法國發起的,但到了戰爭的後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為侵略戰爭。這場戰爭普魯士大獲全勝,因為戰役發生在德法兩國,因此又稱為“德法戰爭”。

    地處中歐的德意志在19世紀上半期只是一個鬆散的號稱德意志邦聯的政治結構,1864年,號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當政後,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丹麥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也得到了荷爾斯泰因。隨後普奧之間的關係開始迅速惡化,俾斯麥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下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奧地利了。

    普魯士有統一全日耳曼的決心;另一方面,法蘭西也有阻止這種統一的決心,這個國家想把這個國家吞了,大家都想吞,這樣軍隊計程車氣是一直保持到保持不下去為止。

    二、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在彈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出一個世界新秩序。

    每個人都渴望明天會更好,把希望寄託在明天的明天。

    戰爭只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或許世界是全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7plus還能用多久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