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使用者174629721
本人認為還是人心變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是東晉的一個坎,困難比後世任何時候都險惡,但皇室和士大夫階層同心協力抵住了壓力。南宋也是如此,能在國家危亡時選擇跟國家共赴國難,雖然有殺岳飛的不和諧事件,但總體大家還是一心為國的。
南明為什麼不行,這就要說到東林黨,雖然主流聲音大讚東林黨,但就我個人觀點不喜歡東林黨,他們在國家民族危亡時完全沒有民族大義。雖然他們嘴上天天講民族大義,一到危機關頭就先私後公、先家後國,不管是天真的跑到滿清給多爾袞獻媚,還是後來東江四鎮自相殘殺,包括李定國四撅名王、鄭成功北伐南京,東林黨不僅不鼎力相助還倒處拖後腿。
南明沒有東晉、南宋的命,是因為大家都講‘家國’不講‘國家’了。
-
3 # 榆木菌
我是野談雜論,我來回答!
南明為什麼不能像東晉南宋一樣延續下去?原因如下:
一,制度問題。
首先東晉是門閥政治,雖然門閥政治很讓人不齒,但不得不承認,在世家大族的擁護下,東晉才能延續下來,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援,也許東晉都很難建立。
而南宋呢?實力是有的,但經過了靖康之恥後,南宋政權的第一任皇帝趙構並不想真心實意的打,因為如果打贏了把被俘虜的二帝接回來的話會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再加上蒙古的崛起,南宋在夾縫中就能生存下去,但是聯蒙滅金後,南宋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晉元帝司馬睿
南明什麼情況呢?南明和南宋的情況非常像,不同的是南明建立本來是依靠著東林黨的輿論建立的,第一任皇帝朱由菘更是東林黨反對的人選,而朱由菘又求助於當時的二流軍閥江北四鎮來支援自己,因而南明的建立中間有著軍閥支援的成分,並且建立之後,掌權者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都知道,在軍閥支援下,並且沒有文官集團的從中平衡,那麼這個政權必然不會長久,因為軍閥支援必然是有利可圖,如果等到無利可圖了,那麼這個政權一定會被架空,而當權者也將成為孤家寡人,因而南明並不能像東晉和南宋那樣延續一百多年。
二,第一任當權者的職業素養
東晉的司馬睿,南宋的趙構,南明的朱由菘,如果把這三個人的能力來排名的話,朱由菘無疑是墊底的,就連趙構也能甩他幾條街。
朱由菘在獲得二流軍閥江北四鎮的支援後,當上了南明的掌門人,但是他並沒有直接掌控江北四鎮這些人,相反的,這些人越來越不可控,可以不聽命於他,和晚唐的藩鎮割據有些像。
而朱由菘本人在成為皇帝后荒淫無道,貪酒好色,只知道貪圖享樂,史可法就曾說過:福王(朱由菘)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無知和專橫。這也是南明政權不能長久的原因之一。
三,天下大勢,已成定局
在吳三桂降清後天下大勢就已成定局,李自成更不是清軍的對手,在北京玩了幾天後就灰溜溜的走了,隨後清軍入主北京。在南明還在為掌權者人選而頭疼的時候,人家兩個都輪流在北京轉了幾圈了。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李自成被幹掉之後,南明更沒有生存之地,只能與張獻忠留下的大西軍聯合起來抗擊清軍,但由於內部矛盾,又被清軍逐個擊破,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從此南明滅亡,中國進入清朝統治。
說到底,南明朝廷延續不下來最主要問題還在於自身,其次是時運不濟。
-
4 # 葉飄刀
南明遠不如南宋
很多人用南明與南宋對比,其實南明在當時的情況,是遠不如南宋的。
1. 南明的軍力不如南宋。北宋的滅亡有其突然性,女真南下,攻破汴梁,使得北宋都城陷落,從而導致了北宋的滅亡。但並非北宋的軍隊主力被女真消滅了。北宋的主力西軍,並沒有在汴梁陷落時遭遇致命打擊,雖然後期與女真幾次會戰是敗多勝少。但當時宋軍主力猶在,這是南宋後來,能站穩陣腳的關鍵。而南明的情況很悲慘,明軍的主力在於李自成、張獻忠長達十多年的內耗中已經消耗殆盡,而且精銳的關寧鐵騎隨著吳三桂投了滿清,南明已經沒有能拿得出手的部隊了。實際上南明後期能夠支援靠的也是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起義軍的部隊,而非自己的軍隊,沒有自己的軍隊何來江山穩固。
2.南明的政治穩定不如南宋。看過鹿鼎記估計都知道,天地會和沐王府的衝突,擁唐擁桂,本來自己就是弱勢的一方,內部還不團結,當時的情況,遠遠不只一家兩家,令出多頭的情況比比皆是,讓人無所是從。比之南宋的局面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
5 # 使用者2564896061597
這個問題得從朱元璋說起,老朱鼎定南京後,為了鞏固天下,大殺功臣,冊封自己諸子為藩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勢力坐大,猶如國中之國;到明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大明雖有江南半壁江山,但天下已成分崩離析之勢,局面已不可挽回。各個藩王內訌不止,各自為政,雄才大略如隆武皇帝也無力迴天,讓滿清集團離間瓦解,各個擊破,南明猶如風中搖曳的燭火,隨時而滅,所以沒有像南宋一樣偏安一隅!
-
6 # 心向青山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點往往被人所忽視,那就是西晉滅亡時才立國51年(265-316年),北宋滅亡之時立國也才167年(960-1127年),而明朝滅亡之時已經立國276年(1368-1644年),用我國古代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明氣數已盡”。
氣數這個問題很玄,但對於籠絡人心還是很有用的。理性的說,南明的18年對天下之人號召力並不強,大明舊臣在清軍入關後紛紛倒戈,改朝換代,從大明臣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清開國功臣。
這一點對南明是致命的,假使清朝後來沒有堅持剃髮易服,南明存在的時間只會更短!
分析一個政權的速亡,無非是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1,從內部來看,南明繼承了明末所有的缺點,尤其是黨爭。
同時,南明有忠臣,但並無真正能力挽狂瀾之臣。
史可法、何騰蛟,客觀的說節氣值得稱頌,但對於挽救大明來說卻志大才疏。
而最後的名將李定國則出現的太晚,鄭成功更希望“依朝鮮例”,割據一方。
反觀東晉有琅琊王氏保駕護航,南宋有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中興四將。
2,南明面對的是一個新興的政權――清朝,也是一個與大明較量了30餘年的強大勢力。
同時,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體;而南明卻主張“聯虜抗寇”,坐視農民軍被清朝消滅。
唇亡齒寒,南明悔之晚矣!
反觀東晉,北方亂成了一鍋粥,根本沒有一個政權有精力南征。
再看南宋,金國的目的是滅遼,滅宋是一個意外,是看到了北宋連遼國的敗軍都打不過。但金國剛剛崛起不過十年,並無實力一統天下,所以在北方中原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偽齊。
這一點,為南宋贏得了穩定政權的時間,並取得了幾場對金國的勝仗。最後透過殺岳飛實現了與金國的議和――《紹興和議》。
能戰方能言和,南明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3,東晉有司馬睿,南宋有趙構,而南明自始至終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各自為戰的結果就是被各個擊破。
很無奈,但歷史的本身就是如此殘酷!
所以,明末的天災人禍、民變等使世人開始覺得大明氣數已盡,同時南明自身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內部不穩,又外有強敵,若非李自成餘部和張獻忠餘部與南明聯合,若非李定國在,南明早就亡了。
-
7 # 侃球論史
南明史是一部非常混亂,又令人不勝唏噓的歷史,中間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雖然層出不窮,但因為很多複雜的原因都失敗了!
失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混亂!
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統一的領導,因為崇禎皇帝的固執,導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後,他本人殉國,而他的親生兒子都沒能逃出。致使終南明幾十年,始終沒有一位令大家都信服的正統之君,殘餘力量不能有效的團結起來。且因此,隆武政權和魯王鬥,紹武和永曆鬥,闖王餘部和和官軍鬥,大西餘部孫可望和李定國鬥。總之就是內部始終各種鬥爭,這使的原本力量就不強的南明政權更加雪上加霜!這一點跟東晉和南宋是不能比的!
第二個主要原因就是亡於漢奸之手,在清軍入關之後,起義軍和南明殘餘部隊的數量還是很可觀的。真正的八旗清軍只有幾萬人而已。但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漢奸軍隊成為了攻滅南明的急先鋒,其他如三順王,左良玉餘部,江北四鎮除了黃得功之外更是不僅望風而降,更是搖身一變成為了綠營兵。這一點在二百多年後,日軍侵華時也一樣諷刺,偽軍比鬼子多。
第三點主要原因就是亡於極度的沒落腐朽,南明政權在建立之前,整個明帝國經過農民軍的折騰,和連續的遼東戰爭,早已經是軍事上孱弱不堪,經濟上瀕臨崩潰,政治上腐敗不堪。而軍閥內鬥內行,對外不敢一戰,甚至無一戰之力!文官們忙於享樂和山頭派系鬥爭。正是文恬武嬉,大廈將傾之時。
如此混亂,雖然也短暫的出現過勝利的曙光,但終究還是亡了!
-
8 # 真正鱷魚不哭
第一,人的因素,朱由崧比東晉元帝司馬睿、宋高宗趙構爛得多,馬士英錢謙益也遠不如王導王敦桓溫。
第二,整體形勢,滅亡西晉的是好幾路胡人,之後他們要為北方統治權先分個高下,於是就給了南方政權一個重新整合的喘息機會。
第三,內部政局,不管究竟有多少興趣,東晉南宋總是以北伐相號召的,而南明從建立到滅亡一直忙於內部政治清算,當然不能合力對敵。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南明太散了。
就開局而言,南明是最好的,明朝的兩京制度使得南直隸有著完整的政府體系,相較於司馬睿一介偏遠宗室,在五胡亂華後以士族支援妥協搭建的江東政府和趙構一個不受寵皇子在靖康之恥後倉促建立的臨時政府,南明顯然有著更加堅實的政治基礎。
此外,明末的南方地區,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產糧都遠超過東晉和南宋,南明只要政策得當,完全可以組織起一支龐大的軍隊,並維持充足的後勤供應。
但南明完全沒有發揮出這個地區應有的戰爭潛力,要知道兩百多年前,朱元璋就是靠著這一片北伐砍死元朝的,現在風水輪流轉,反過來是朱元璋的後人被人砍了。
這一點,跟南明所處時期有關。
我們知道帝制王朝很少有超過三百年的,這是時代矛盾所決定的,不將這個矛盾解決掉,根本跳不出這個週期。這就類似一個人,即便在現代醫療條件下,也很難活過一百歲。
我們將晉朝、宋朝和明朝看作三個人,晉朝才十來歲,宋朝五十歲左右,明朝九十出頭了,三個人同時生了一場大病,是晉朝宋朝病癒的可能性大呢?還是明朝病癒的可能性大呢?顯然是後者,因為在漫長的歲月中,明朝已經生過很多場小病了,最終導致積重難返。
對應到真實歷史,西晉和北宋都是被外族所滅,屬於死於非命,在這場大病後,晉朝和宋朝都得了後遺症,後半生瘸了一條腿。明朝則是被農民起義軍推翻,屬於壽終正寢,在這之前,明朝也得過大病,那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只不過明朝比較強,痊癒了,沒有後遺症。
明朝那些小病當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就是內鬥成風,這在明朝前中期是不怎麼嚴重的,在中後期就一步步成了痼疾。
此外還有軍隊私人化的問題,因為明末衛所制度已經完全崩潰,打仗主要靠的就是將領的私兵,這就導致軍隊對於朝廷的忠誠度直線下降,像東晉時軍隊是屬於士族的,所以東晉經常出現士族反抗朝廷的事;南宋軍隊則屬於朝廷,岳家軍之類純屬美譽,趙構想怎麼搞岳飛就怎麼搞,而弘光帝就只能被左良玉搞。
這些小病偏偏又碰上了一個催化劑——沒有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人。
這個問題東晉也有,因為西晉皇室(指近支宗室,下同)被團滅了,但東晉在士族的平衡中建立起來了,皇帝沒多大權。而南宋則是北宋皇室的獨苗建立的,不存在這個問題。
崇禎帝可能是受了土木堡之變的影響,既不南遷,也不派太子前往南直隸,導致明朝皇室團滅。
南明內部派系太多,又缺乏威望人物,沒能像東晉那般在妥協中建立政權,弘光帝朱由崧最終還是靠四鎮的武力上的臺。這些武將自恃其功,不聽從南京朝廷的調遣,驕橫跋扈,可對敵時卻是一觸即潰,更有甚者直接投降,真是禦敵無能,禍國有餘。
弘光帝上位沒有得到統一認可,弘光朝廷的內部力量根本無法凝聚,這本身就是一大弊端,而且弘光朝廷的政策竟然是“聯虜平寇”,想借清兵的手去剿大順軍和大西軍,真是連最起碼的形勢都沒分清楚。
弘光朝廷覆滅後,南明朝廷總算清醒了一點,隆武政權提出“聯寇抗清”,但跟魯王政權的內耗使得隆武政權沒什麼實力北伐,對農民軍也不夠信任。
魯王政權和隆武政權先後覆滅後,按照老規矩,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繼續內耗,紹武政權41天被清軍KO,永曆政權打光了,把原來的大西軍(已投誠)當成救命稻草。可起義軍也有壞人吶,孫可望玩一手叛變,內亂不休的南明再現戰爭。
這裡還沒提南明朝堂上每天都在上演的黨爭大劇,反正明朝中後期後,朝堂那是“一天不黨爭,渾身都難受”,文臣黨爭加上武將入朝,讓向心力本就不強的南明政權越發鬆散,根本無法形成合力,最終結局就是被清朝逐一掃滅!
-
10 # Mer86
東晉和南宋、南明的情況不一樣,因為東晉立國的頭五十年,一直都是穩坐江南,並沒有類似南宋、南明面臨的外患問題。
公元316年,長安失守,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次年,司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援下於江南稱帝,東晉建立。
東晉建立的當年,割據關中的匈奴人劉曜和割據河北的羯族人石勒立即開始混戰,雙方大打出手十餘年,一直到公元329年,石勒擊敗劉曜後才結束了北方混戰。
在石勒和劉曜混戰期間,東晉全程都是抱著一副看戲的心態在南方觀望。當時東晉不僅不存在任何外患問題,東晉的祖逖還主動北伐,打的石勒叫苦不迭。
也就是東晉那幫大士族偏安,不爭氣,無心支援祖逖北伐,否則以當時的形勢,東晉是極有可能收復失地的。
石勒擊敗劉曜,統一北方後,理論上講,東晉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後趙整合北方各實力派後,肯定要打東晉。然而,東晉的運氣實在太好了。
石勒剛統一北方沒多久,公元333年,他就病死了,而他死後,後趙政權內部(石勒建立的政權)立即爆發內訌,石勒的侄子石虎幹掉太子石弘,自己上位。
石虎這個人殘暴無比,在他的統治下,後趙內部人心惶惶,四分五裂。並且,由於遼東的慕容氏崛起(慕容復的老祖宗),後趙當時不僅內亂,外部軍事壓力還巨大,趙軍屢屢被慕容恪、慕容垂等名將爆錘。
所以,後趙滅亡之前,別說是打東晉了,它能不瓦解就已經算運氣好了。而東晉在這一時期不僅沒有外患,反而可能是因為歇息的時間太久了,人心思變,桓溫想取司馬氏而代之,晉軍還主動開始對外擴張,消滅了盤踞在巴蜀的成漢政權,統一了南方。
公元349年,石虎掛了。他死後,後趙就如前面所言,立即四分五裂,石虎的養孫冉閔在混戰中勝出,然後屠胡滅石,建立冉魏政權,給後趙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冉魏政權建立後,實力偏弱,遼東的鮮卑慕容氏迅速南下,與冉魏於河北大戰。此時盤踞於關中的氐族人苻洪也趁機自立,割據關中,自立為帝,建立了前秦政權。
北方自此又陷入了分裂。
不久後,冉魏被滅,退出爭霸,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鮮卑人建立的前燕開戰,這一次混戰比前一次石勒和劉曜的混戰還要長,整整打了有20年之久。
一直到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才算是又初步統一了北方。從這個時候開始,北方政權才正式開始注意到江南,意圖吞併東晉。
所以說,東晉與南宋、南明不一樣。東晉前期約五十年時間,根本沒有大的外患。東晉所處的前期,實際上是元末朱元璋北伐時面對的形勢,非常有利於南方;而南宋、南明則是諸葛亮北伐時面對的形勢,對南方非常不利。
東晉與南宋、南明的對手實力不同,根本沒有可比性。
南宋、南明要是處於東晉的時代背景,趙構和南明朱氏子孫恐怕睡覺都要笑醒了。而東晉要是處於南宋、南明的時代背景,以當時江南士族撕逼成風的做派,下場恐怕比南明更慘。還想立國百年?做白日夢吧。
由於東晉情況特殊,下面就不說東晉了。只分析南宋和南明的差異。
我覺得南明沒有像南宋堅持一百多年,歸根到底就是兩個原因。
第一、宋朝氣數未盡,而明朝氣數已盡。
北宋滅亡時,趙氏統治了167年,167年在大一統王朝裡(把北宋姑且也算進去),屬於帝國的中期。
這個時期,王朝初創的朝氣慢慢消退,朝廷政治鬥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黨爭風氣尚未深入到帝國中下層,民間總體還是比較認可朝廷法統的。
諸如方臘起義,楊么鐘相起義,很快就被朝廷鎮壓,沒演變成全國性大起義,這就是當時老百姓對宋朝還比較認可的直觀表現。
像北宋那種情況,若不是皇帝、大臣都同時腦殘,主動投降,按道理來講,是不應當那麼快滅亡的。(汴梁被攻破的時候,開封城內還有上百萬軍民,金人根本不敢入城,結果皇帝腦短路,親自到金軍去求和,主動送人頭,這怪不得別人)
趙構後來在江南復國,實際上就是沾了宋朝氣數未盡,老百姓還支援他的便宜。
這就跟明英宗“北狩”,在瓦剌做俘虜,而明朝沒什麼影響,是一樣的道理。
老百姓支援明朝,縱然皇帝被俘虜,京師精銳全軍覆沒,王朝根基也不會被動搖。
但到了明朝末年,就不是一回事了。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時,明朝統治了267年,已經明顯是帝國的晚期了。
當時的黨爭嚴重,而且是積重難返。真有才幹的人根本上不不去,居於廟堂之高的人幾乎全是廢柴。
舉個例子說。為什麼南宋初年會有岳飛、韓世忠、吳階這樣的中興名將出現。即便是到了中期也有辛棄疾這樣的北方出身的人主動南下投南宋?
而到了南宋末年,就沒有人才了呢?是南宋末年的人都是廢柴,沒人才出現了嗎?
顯然不是的,諸如協助元朝滅宋的水軍統帥劉整就人才。只是在南宋末年,朝堂之上劣幣驅逐良幣,像劉整這樣的精英沒有出頭之日。宋朝在老百姓眼裡,人心盡失,劉整這樣的人不願意為宋朝殉葬,便投奔元朝,為元朝賣命。
南明也一樣。為什麼明軍打仗不行,改投清軍就厲害的不得了?說到底,明朝的階級完全固化了,軍隊也好,士紳也好,老百姓也好,都已經不願意為朱明王朝賣命了。
像南明那種情況。要麼就是大洗牌,比如出現一個像劉秀式的宗室子弟改“招牌”,實際上是改朝換代。
要麼就是被新王朝,如大順、大清取代,改朝換代
要麼就是像東晉那樣,運氣好到爆,北方不主動打它,明朝各派系在江南完成整合。
除此之外,明朝想在南方延續統治,是根本不可能維持統治。
簡而言之,並不是清朝滅了南明,而是老百姓拋棄了明朝,清朝只不過是來補刀的。
事實上,如果不是農民軍加入明軍,為南明添加了新鮮血液,促進了活力,協助永曆帝在西南又維持了十餘年。單靠明朝既有的勢力,南明撐死了也就只能堅持3~5年。
第二、南宋帝位沒有爭議,而南明有爭議。
南宋除了沾了氣數未盡這個便宜外,它還佔了帝位沒有爭議這個優勢。
靖康之變後,北宋近支皇族被一網打盡,皇子當中只有趙構一人逃脫。由於趙構身份的特殊性,再加上當時南逃到江南的濮王趙仲湜等漏網皇族都支援趙構登基,這就使得南宋在一開始就緊密團結在了趙構身邊,形成了一個較為團結的整體。
再看南明,福王朱由崧登基時,江南的東林黨就不支援他。他完蛋後,南明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出現了潞王朱常淓、益王朱慈炲、唐王朱聿鍵、靖江王朱亨嘉等幾派勢力。這幫人的實力本來就弱,相互之間還不服,相互攻打。這樣的政權不被滅,簡直沒天理了。
如果說南宋是實力沒有被徹底削弱,氣數還未盡,權力的歸屬也沒有爭議,那南明就是實力既弱,又一盤散沙,氣數也盡了。南明無法堅持,十幾年就完蛋,實乃正常現象。
-
11 # 蕭欽鈞
京杭大運河,導致之後南京和北京,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必須在同一個政權,否則無法停火共處。南明要麼保住華北,要麼放棄長江中下游。
尾巴王朝一般是王朝覆滅以後,其宗室成員不甘心亡國,於是建立起相同國號的王朝,以期復國,恢復全盛之天下。
在中國歷史上,尾巴王朝的存在不在少數,諸如漢之東漢、晉之東晉、宋之南宋、元之北元、明之南明。
這些尾巴王朝中,東漢自然是最為成功,在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領導下,恢復了西漢的全盛之天下。東晉和南宋也是不錯,雖然同樣是偏安一隅,但怎麼說也保住了半壁江山,其中東晉延續了晉朝國祚一百多年,南宋延續了宋朝國祚一百五十多年。
若說哪個尾巴王朝使人最為惋惜呢,當之無愧的就是南明瞭。握著一手好牌,結果不只是沒有恢復明朝之全盛天下,連半壁江山都守不住,勉強維繫了39年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南明比南宋和東晉的條件要好,為何連半壁江山都守不住呢?
籠統上來說,很多人喜歡以南明內部來對比南宋和東晉,無外乎就是血統不正之類的,那麼今天宋安之來換個角度來說說雙方對手的問題。

其實有時候,對手強不強也是一個關鍵問題,你再強,對手更強,你也沒辦法,只能自認倒黴。你再弱,偏偏對手也是一塌糊塗,那麼你就還有一線生機的。
以南明和南宋的對手大對比。其實就可以看出一二。
首先宋安之來給大家說說南明的
回覆列表
南明為什麼不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延續100年?
其實,這主要看有沒有抵擋得住對方的第一輪打擊形成對峙。
東晉的淝水之戰阻止了前秦的南侵當時西晉已經滅亡,東晉建立,在東晉建立之初,北方還沒有完全統一,暫時沒有勢力大舉進攻東晉,東晉得以暫時休養生息。
符堅統一北方後,內部表面上統一,但是各種勢力卻互相傾軋,並不是團結牢固的陣營。
而此時的東晉,經過幾年的備戰,謝玄的北府軍經過7年訓練,已經形成8萬較強戰鬥力的軍隊。
符堅率領大軍南下,號稱八十萬,謝玄率領北府軍沿淮河西進,兩軍前鋒相遇在淝水河畔。結果秦軍大敗。
秦軍在淝水的失敗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本來就不穩定的前秦,因符堅兵敗,慕容垂等擁兵自重的其他民族武裝趁機割據,北方再次四分五裂,東晉得以穩固陣腳,並趁勢北伐,收復了不少土地,東晉來自北方的威脅暫時解除,得以繼續統治半壁江山。
南宋最終和金形成對峙北宋滅亡後,金軍不斷南下攻擊南宋,但是在岳飛、韓世忠等大量將領堅持抵抗金軍的情況下,金軍雖然鋒芒畢露,但最終失敗,沒有能力繼續推進。
南宋穩住陣腳後,又與金進行了幾次大戰,金軍無力消滅南宋,金軍所向披靡的優勢開始喪失,甚至經常被宋軍打敗,金朝接受議和,南宋得以保住半壁江山。
南明內部的鬥爭,造成不斷的失敗在明朝滅亡後,在南方的封王先後稱帝,建立南明政權,但是內部的爭權奪利,使南宋抗清鬥爭不斷失敗。
南明的節節敗退,實力越來越弱,最終再也無法挽回敗局。
可見,南明沒有堅持下來,自己內鬥不斷削弱了自身力量,沒能阻擋住清朝的不斷攻勢,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