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填哥嗑歷史

    首先要說明一下,李斯是荀子的學生,但是荀子雖然說自認屬於儒家,但是其思想夾雜其他學派的主張,且提出與孟子思想違背的“性惡論”,而且荀子的思想,比較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所謂“制天命而用之”,跟早期的孔子的“克己復禮”截然相反,倒是有後世的經世致用的意思。所以荀子在古代不被正統的儒家學派所承認。

    所以雖然說李斯出身儒門,但其實他在荀子這裡所學的不僅僅是儒家學派的知識。從李斯後來的行為主張來看,他是主張學以致用的,並不是一味強調復古,實行仁政的腐儒。

    而李斯提出焚書。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因為分封諸侯,中國春秋戰國分裂割據五百年。直至秦皇掃六合,一統天下。當然這裡並不是批評周朝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在那是是非常高明的。只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並造成春秋戰國的混戰。在混戰中新興的秦帝國,靠著商鞅變法和六代雄主,艱難地統一天下。並且在統一過程中,推行郡縣制。消滅分裂的隱患。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制度。且有利於新興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

    然而,這個時候,有人主張實行分封制了:“諸侯初破,齊,燕,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臣聞殷、周之有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這明顯在非議郡縣制,主張分封制,逆時代潮流而動。且由於天下剛剛一統,如果實行分封,無疑會造成天下的再度分裂。項羽分封多路諸侯,引來戰亂。後來劉邦在無奈之下,再次實行分封,引發七國之亂,差點埋葬了大漢王朝。就是明證。

    楚漢戰爭時期,中國再度分裂

    甚至有些儒生非議朝政,且絕不僅僅只是個例而已。比如侯生、盧生,“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議論當朝皇帝,在封建王朝歷朝歷代都是死罪。

    以上足以說明。雖然天下一統。但是分封的思想猶存。六國的復國思想還在。所以說,在當時,李斯建議焚書,雖然是嚴酷點,但是不失為鞏固統治的一種方法。特別是焚燬六國的史書。是消滅分裂思想的可行辦法。

    而且,李斯建議焚書,其實有一定的限制。“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敗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說明有很多書籍不在被焚燒之列,即使焚燒,也只是焚燒百姓藏書,而宮廷藏書不受影響。這就大大減少焚書的數量。

    所以,李斯並不是正統的儒家。他提出的焚書的政策,有利於當時新興的秦帝國鞏固統治。且所謂的“焚書坑儒”,所焚的書,所坑的儒,數量都極少。這是秦始皇能夠允許焚書的隱情。而所謂的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暴政,只不過是後世的抹黑而已。

  • 2 #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在秦朝的歷史上,遊士與遊俠是兩種相互依存又相互配合的在野勢力。秦始皇以焚書打擊遊士,以嚴刑控扼遊俠。可是為什麼他的政策卻雙雙失敗,終於導致這二者連手,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呢?

    為什麼秦始皇焚書之前,沒有人像當年下“逐客令”時那樣,再向嬴政上一篇諫書呢?《諫逐客書》的作者,從前人微言輕的李斯如今已是秦帝國一人之下的丞相了。

    作為帝國權力高層中對遊士和遊俠問題最富於思考和見解的政治家,李斯對齊魯儒生、對始皇焚書究竟抱著什麼態度?和上次諫阻逐客不同,秦始皇就齊魯儒生抨擊郡縣制的言論徵求丞相的意見,正是李斯提出了焚書的動議:

    始皇下其議(指淳于越的言論)。丞相李斯曰:“(中略)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史記·秦始皇本紀》

    焚書,這樁秦朝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慘案,其成因無疑是錯綜複雜的,其中牽涉到許多要素的共同作用。在此我無意於對這個問題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因為本文所探討的話題僅限於嬴秦政治中的遊士與遊俠,所以在以下文字中,我將嘗試從這個角度切入,揭開始皇焚書與嬴秦對待遊士與遊俠的政策轉變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因果關係。

    淳于越稱引西周分封,抨擊秦制郡縣,不但秦始皇無法接受,篤信法家學說的李斯也同樣接受不了。六國滅亡前,李斯向嬴政建議,對列國遊士,能利誘者許以厚祿,收買不到的就利劍制裁,這其實並不是解決遊士問題的根本辦法,而只能被視作華夏尚未統一前,秦國對鞭長莫及的敵國所採取的權宜之計。

    遊士之所以為遊士,就因為這些讀書人出身私學,遊歷諸侯。與政府間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是這個社會群體與生俱來的屬性。這一點,任你用再嚴厲的賞罰措施也改變不了。淳于越當眾批評郡縣制,實際上是將齊魯學派與秦朝政府的矛盾公開化了。縱然始皇帝手握殺伐決斷之權,也唬不住這幫儒生。

    你秦始皇只能宰制臣民的肉體,而儒生們卻能宰制他們的頭腦和思想——別忘了,在整個戰國時代,齊魯大地都是普天下學術思想的中心和集散地,儒生們手裡掌握著輿論呢!

    要想徹底解決遊士問題,改變他們遊離於君權之外,與朝廷離心離德的現狀,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從根本上改革國家的教育體制。因為遊士的大量產生起根兒上是周朝官學崩潰、私學勃興的結果。辦學的主導權流入民間,學問駁雜、見解各異的遊士自然不會對朝廷的施政方略同聲叫好——百家爭鳴,就是要各說各話嘛。

    取締民間的一切私家學派,由政府出面重建官學,以國家的需求為目標培養一批對現政府和現行政策具有深切認同感的新式學者,把從前的私學遊士統統掃入歷史的故紙堆,這才是解決遊士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天下一統前,因為秦政不能覆蓋華夏全域,這個龐大的計劃無法實行。但現在秦帝國已經穩穩地運行了十幾年,改革教育體制的時機和條件看起來都已成熟。李斯向秦始皇提議以焚書的極端手段禁絕民間藏書,將所有重要的文化典籍統統收歸博士官典藏,這其實就是對民間私學的釜底抽薪——連教材都禁燬了,私學還怎麼辦下去呢?要念書,只能以吏為師,投入官學之門了。

    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演進的角度來評價李斯這個激進的“焚書”方案,無疑,這是對中華文脈的嚴重摧殘,即便因此說李斯是中華文明的罪人也不為過。

    但在其位,謀其政。以秦朝丞相的職守和責任而論,李斯的這個建議仍然不失其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對秦帝國潛在的社會危機,李斯一語中的,切中了它的病灶。

    秦滅六國後,表面上秦政覆蓋了所有被征服地區。但其實殘餘的敵對勢力並未根除,他們只是潛入地下,從與嬴秦分庭抗禮的敵國蛻變為隱於江湖的遊俠組織。

    項梁、項羽為首的楚國項氏避難江東,養著大批賓客子弟不算,還用軍事組織的形式來管理和訓練他們。只要脫去布衣,被甲執兵,這批人馬上就會從尋常百姓變成戰鬥力強勁的正規軍。

    不但如此,項氏一腳江湖,一腳官門,還悄悄地在秦國官僚集團內部伸展自己的觸角。項梁在關中殺人,為他疏通關節的信函從淮北蘄縣直送到皇帝眼皮子底下的櫟陽。任是你秦法多麼森嚴,他項梁照樣還能金蟬脫殼,全身而退。

    在秦朝存續的這十幾年裡,類似於楚國項氏這樣的遊俠組織遍地都是,甚至就連被將司嚴密監視的刑徒當中也免不了形成江湖勢力:

    布已論輸驪山,驪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史記·黥布列傳》

    在後來的反秦戰爭中被譽為楚國軍鋒的黥布就是驪山刑徒中的大遊俠。他不但與刑徒中的各派頭面人物交往頻密,甚至還拉起自己的門徒逃亡江湖,當了土匪,活脫脫演了一出秦朝版的《監獄風雲》。對這些潛身江湖的遊俠,秦政府也不是不知控扼,但實際執行起來,打擊遊俠的難度卻非常之大: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兩人相對。

    裡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裡中。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司馬遷說嬴秦滅魏後,在大梁懸賞通緝張耳、陳餘二人。可太史公並沒交代他們倆具體犯了什麼案子,只是說“聞此兩人魏之名士。”張耳少年時代曾是魏國大遊俠信陵君無忌的門客,而陳餘則是他最賞識的“乾兒子”。司馬遷稱他們為“名士”,更準確的稱謂或許該是“豪俠”。

    換成今天的話說,秦政府很可能是以“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向張、陳二人發出通緝令的。可問題是中國曆代王朝的基層行政組織都只能下探到縣一級。再往下深入鄉、裡,就得嚴重依賴鄉紳自治了。秦朝政府雖然宣佈了張耳、陳餘的罪狀,但他們以監門的假身份為掩護,照樣遊俠自任,號令鄉里,國家的司法機關根本夠不著他們。

    如果單是這些江湖豪俠統領著一幫無知無識的鄉民,不足為畏。故楚國令尹就曾非常不屑地評價黥布說:

    “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

    ——《史記·黥布列傳》

    黥布這類人不過是有些膽量的亡命徒,談不上政治遠見。千秋基業是怎麼回事兒,該怎麼規劃營建,他腦子裡壓根兒沒有概念。所以他們不能獨立承擔推翻嬴秦、再造社稷的歷史使命。然而,這些江湖遊俠的門客中一旦出現了遊士,甚至是出類拔萃的遊士,那麼與知識階級的聯合馬上就會讓遊俠幫會脫胎換骨。

    縱觀中國歷史,自周至清,哪朝哪代都有遊俠幫會的存在。可《宋史》沒有因為梁山好漢而專立《遊俠傳》,《清史稿》也沒有因為青幫、洪門而立《遊俠傳》。歷代正史中專設《遊俠傳》的只有《史記》和《前漢書》。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無論趙宋還是滿清,亦或者別的朝代,都沒有再出現過像戰國、秦漢時代那樣以私學為教育制度的主流,以遊士為知識階級的主體的獨特景象。遊士一旦歸附於遊俠,遊俠影響時政的能力就會倍增。正史不就是要給那些曾經深刻影響過歷史的人樹碑立傳的嗎?

    公元前209年,狼煙起於蘄縣大澤鄉中。反秦戰爭的烽火剛一點燃,不願與秦朝政府合作的遊士們便紛紛投向各路江湖勢力。范增投了項氏,襄助項羽成就了西楚霸業。而項羽的對手劉邦,也在遊士酈食其的輔佐下步步做大: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中略)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

    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酈食其為廣野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劉邦年輕時曾做過張耳的門徒,該算是信陵君無忌的“再傳弟子”。他拉起的這支義軍最初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遊俠組織。張蒼、陸賈、周苛、任敖等西漢名臣起先都是以門客的身份追隨大哥劉季反秦起事的。

    項梁戰歿後,楚國兵分兩路。項羽北上救趙,劉邦西征滅秦。多虧了酈食其的主動策應,劉邦才能攻克西征途中的第一個重要城市——陳留,並獲得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和人員補給,這為劉邦搶先項羽入主關中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前文中我曾提到,在過去的戰國時代,遊士們往哪一國彙集,哪一國就會成為兼併戰爭的贏家。而來到秦末群雄逐鹿的戰場,這條歷史規律仍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二世召博士諸儒生(中略)。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諸言盜者皆罷之。乃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於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於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史記·叔孫通列傳》

    遙想從前,祭器奔周,殷商滅亡。大儒叔孫通就好比象徵著天子權威的九鼎八簋。因為正是這個人,在西漢建國後為劉邦制定朝儀,讓劉邦第一次體驗到了做皇帝的尊貴。叔孫通和他的上百弟子由秦而投楚,再由楚而附漢。他們的輾轉奔波,也劃出了秦漢之際天命轉移的軌跡。最終秦亡漢興,這其實是已經作古的李斯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所以哪怕揹負了歷史的罵名,李斯也要建議秦始皇厲行“焚書”,阻絕遊俠與遊士的連手。

    只可惜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橫徵暴斂的虐政徹底毀壞了民生,經濟崩潰的秦帝國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等待“以吏為師”的官學體制完成知識階級的新陳代謝。李斯的“焚書”之策如果能長久地施行下去,能不能起到禁絕私學、消滅遊士的作用,也就成了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歷史之謎。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 THE END —

  • 3 # 華夏乾坤之大挪移

    公元前213年,李斯向嬴政上呈了一道奏摺,他建議整個帝國應當統一言論和思想,一切違背帝國統治理念的書籍,都應摒棄焚燬。

    面對李斯的提議,嬴政沒有絲毫的猶豫,決定重新豎起法家治國的大旗。在嬴政的詔令下,昔日東方六國的書籍,遭遇了一場巨大的浩劫,無數珍藏的典籍被付之一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

    無可否認,焚書,實際上是統治者不允許別人提不同意見,並焚燬了無數的典籍,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和摧殘,結束了“百家爭鳴”。

    從此,暴虐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詞。可任何事件都有其前因後果,後果已經顯而易見,那麼到底秦始皇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使他做出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瘋狂舉動呢?

    · 帝國肇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這位偉大的帝王,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國家,古老的華夏大地第一次迎來了統一的時代,在一片迷茫中,一個時代的新命題即將拉開序幕。作為帝國的開創者,秦始皇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的快樂,因為這位最高的統治者第一次擁有如此廣袤的領土,而正是這個無比遼闊的疆域,成為嬴政心中最大的困擾。開啟此時秦國的版圖,這是當時一箇中國人所能想象的最廣大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在這裡生根發芽。如何有效的管理成為秦國統一後最大的考驗!今天我們已經無從知道,在當時的都城咸陽,嬴政是如何迎接這個新的挑戰?但據後世史料記載,嬴政為了維護帝國的統一採取諸多措施,可謂殫精竭慮。

    · 顛覆的郡縣制

    在帝國成立的元年,咸陽宮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討論,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嬴政聽取了廷尉李斯的建議,決定擯棄實行了800年的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一個新的國家體制由此開始,中國從王國的分封制度進入到帝國時代,嬴政則成為這個帝國唯一的統治者。郡縣制度是一次巨大的顛覆,其中央集權模式影響了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三公九卿制度也影響了此後中國1000年。

    秦始皇堅信,秦法能夠使秦國強大,統一六國,也一樣能治理天下,讓帝國的萬民歸一併永世傳承!但此時的秦帝國,天下初定,已經存在了800年的分封制,影響深刻,六國人民還不認同這個新的制度。

    · 嚴謹不暴虐的秦法及書同文字

    嬴政清楚,疆域的統一隻是形式上的統一,真正的統一是人心的統一。為了讓天下百姓能夠了解皇帝的執政思想,帝國設定了嚴謹的律法。據湖南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法極為重視細節,對臣民的行為舉止、日常生活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但這些法律的初衷既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運轉同時也保證著百姓的生活,對土地種什麼,挖多深都有明確的規定,只是起到引導作用,並不暴虐。

    秦法對帝國方方面面進行著事無鉅細的管理,儘快讓百姓瞭解秦法是這個帝國面臨的重中之重。

    為了讓秦法快速的傳遍天下,達到思想統一,開始推行書同文字,從此秦國的小篆成為統一字型;緊接著以法令的形式統一度量衡和車軌尺寸,將秦國的標準推廣到所有疆域。

    此時的嬴政38歲,在他心中充滿了雄心壯志,他堅信,將秦國的思想傳播四方,天下萬民就會認同這個新的帝國,從此天下太平。

    然而,事實上東方六國對秦帝國所有的一切充滿恐懼,也無法接受處處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政策;各地不斷出現盜賊叛亂,據記載,嬴政並沒有嚴酷懲罰和報復,也許他知道,自己的臣民還沒有徹底認同這個新的國家。

    · 尊崇東方學者接納六國文化,反被譏諷

    嬴政意識到人心統一的基石是文化認同的統一;秦國崇尚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但法家只是為秦國統一兼併服務的,顯然已不適合這個嶄新的時代。秦國上下從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勇士,精通曆法的官吏,勤勞樸實的農民,可是始終從未出現過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學者。

    文化才是統一人心的根本。

    擺在嬴政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利用皇帝的權威,用武力徹底摧毀六國文化的根基,二是接受東方文化,並從中發展出一個專屬於秦的文化體系;

    嬴政選擇了後者,以一個及其懷柔的方式接納了六國文化並給予了充分的尊重!

    公元前221年,嬴政全部接受了六國禮儀,並建立了一套博士制度。這些學者不但研究學術還參與廷議,討論國家的重大決策,進言獻策,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智囊團。嬴政以此想讓這些學者為帝國服務,也想借助這些學者的名望建立帝國和百姓的向心力,認同帝國的統治。

    嬴政近乎謙卑的態度給予六國文化最大的包容和接納,並把一直堅持的法家原則也做出改變,統一的言論被博採眾長所替代。但東方六國學者以冷漠的態度來回應嬴政的熱情,嬴政以極大的耐心等待著等待著......但不久,嬴政心灰意冷。

    公元前220年,封禪泰山下山時遭暴雨侵襲,狼狽不堪,六國學者大肆譏笑嘲諷;他們不承認嬴政受命於天。面對博士們的直面譏笑,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屈辱,但是嬴政並沒有給予學者們任何懲罰。

    但這也讓嬴政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天下。

    · 土地改革失敗

    公元前218年,嬴政巡視天下於博浪沙時,遇鐵錐刺殺,這讓一直渴望天下人認同,讓自己一手創辦的帝國成為一個不朽奇蹟的嬴政驕傲的內心備受打擊:天下人還不認同這個帝國,自己的帝國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堅固,這也讓嬴政意識土地才能讓百姓臣服。

    秦國採用軍功式土地制度,也就是有了軍功才有土地,後世想要繼承除非另立軍功或者戰死。這也是東方六國臣民最大的擔心,就是沒有軍功,還能否保留住祖輩傳承下來的土地?

    公元前216年,嬴政為了贏得人心,改變了秦國施行今200年的土地制度,承認原東方六國的土地實際佔有情況,施行黔首自食田。以此向全國的百姓表明,這個國家並不是要榨取民力,而是要讓天下蒼生獲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嬴政並沒有收穫民心,反而使整個帝國的經濟開始動盪。這裡邊不排除東方六國反秦勢力的暗流湧動,做出違背政策初衷的種種舉動。

    土地制度改革的失敗讓嬴政備受打擊。

    · 淳于越進諫恢復分封制

    諸多舉措也沒能挽回漸行漸遠的民心,心力交瘁的嬴政決定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贏得民心。

    那就是戰爭!

    公元前215年開始,帝國開始大規模的軍事動員,嬴政要用對外戰爭的方式宣告帝國的尊嚴不可侵犯,以此向天下萬民彰顯國家的權威。先是命將軍蒙恬帶兵30萬北擊匈奴,將今天的河套地區納入帝國的疆域;為了鞏固帝國的疆域,又大規模修築防禦城牆,七年後建成名揚天下的萬里長城;配合長城的防禦,又修建了一條1800公里、名副其實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與此同時,嬴政命秦軍揮師50萬南征百越,經歷重大犧牲後,征服百越,設立三郡,自此嶺南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帝國疾風驟雨般的軍事行動,讓國家收穫到巨大的疆土,但規模浩大的工程和戰爭,讓社會超負荷地運轉。繁重的徭役讓整個東方的百姓徹底反感秦帝國的統治方式,在他們心中,統一遠遠不如傳統的分封制好,秦帝國統治的原六國地區本不穩定的社會最底層由此走到了火山爆發口。

    公元前214年,咸陽宮內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大家都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之中。可就在這個歡慶時刻,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突然向嬴政提出了一項敏感的者政治改革,這位來自東方的學者請求皇帝重新恢復分封制。

    嬴政從淳于越的進諫中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自己一直期盼著東方學者對於統一帝國的認同,可經過數年的等待,自己的一番苦心竟沒有任何迴應,嬴政終於失去了耐心!

    此時的他決不會有一絲的退讓,因為帝國的統一是嬴政心中最後的底線!

    淳于越事件讓秦始皇感受到了以儒家為代表的的東方學者對自己的一懷疑和挑戰,這種懷疑和挑戰會影響到他的統一的基礎。

    這就回到了開頭的一幕,李斯是嬴政的得力助手,也是商鞅的忠實信徒、法家學說的堅定維護者;在李斯的推動下,心力交瘁的嬴政做出了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瘋狂舉動——“焚書”。

    如果,也就是如果,嬴政不是那麼急於求成,不是那麼好大喜功;秦朝,這個第一個強大統一的王朝延續300年也未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