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人糖爸
-
2 # 蘭花花喜歡蘭豆豆
李白,看了電影《妖貓轉》,對 《清平調》比較感興趣。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感覺這個詩挺美的。這是第一次透過一部電影覺得一首詩比較有感覺。
而且他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如,《將進酒》,特別豪邁,氣勢恢宏的,喜歡其中的這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還有《望廬山瀑布》中的: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還有從小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還有《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許多朗朗上口的詩詞,還有小學中學高中課本中我們的很多學習過的詩詞,比比皆是。然而還有很多是沒有讀過的,像一個寶藏,持續的在挖出新鮮的事物,
真的太多詩了。
-
3 # 又雨霏
詩人的話,我偏愛李商隱。或許僅僅喜歡他詩詞的氣息,散發出點點憂鬱,滴滴柔情……
他沒有李白“黃河之水滾滾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情;也沒有高適“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氣概;也沒有王維“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的那份空靈……他就是他,幾分朦朧,幾多哀婉,幽幽怨怨……
他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的詩,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摹寫曲折入微。當然也有一些詩篇綺語飛蕩,輕薄浮豔,透露出作者沉湎於情愛而不能自拔的心境。他的詩義往往是避真就幻,刻意求曲,打破了時空順序,混淆了實虛境界,透過一種象徵手法把感情宣洩出來。
愛情,是商隱詩中最重要的主題,而一生四次的愛情卻如此艱難,更增添了李商隱一生的悲苦。愛情的本質,究竟如烈火猛烈,一燃即燼,還應似江水不斷,天長地久?婚姻究竟是對愛情的承諾,還是該留下無盡的遺憾?愛情最完美的時候,是抓在手中誠惶誠恐,還是存在於失去時的無限思念?愛情難道這樣不可靠?愛得轟烈,到頭來又如水般清,愛得冷靜,卻總是擦肩而過?李商隱一生所求,終成水中月,鏡中花,只留下哀怨千古的歌吟,在一片岑寂中,冷中凝香,幽幽飄來……
這個詩人連他身上都散發著“紅樓望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的憂鬱,但他偶爾也會“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地樂觀一下,給他綺麗而灰暗的一生,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幾道陽光。
一生憂鬱不得志,大唐第一愛情詩。
-
4 # 八叔186873828
喜歡李白浪漫瀟灑,喜歡杜甫嚴謹工整,喜歡白居易常語易明,喜歡李商隱用典深遠,喜歡杜牧風流倜儻,喜歡柳宗元意境無限,喜歡劉禹錫的傲傲風骨,喜歡張繼獨篇震古爍今!
-
5 # 在水一方22404
我最喜歡瞭解李白和王維,他們一個詩仙,一個詩佛。作為盛唐兩個偉大的著名詩人,卻一生無交集唱和,到底是什麼原因?
野史傳說他們是情敵,為了玉真公主而互相吃醋,所以老死不相往來,但正史卻並未記載。難道是因為文人相輕,互不服氣,看不順眼,也未可知。總之,這成為了文學史上的千年不解之謎。
希望有朝一日,這個謎底能夠有信服力的答案出現。
-
6 # 龍生書簡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岀生於鄭州滎陽,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少有的刻意追求朦朧美感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作品構思新奇,風格華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非常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考取了進士。開成三年(838年)應博學宏辭試不取,在參與料理恩師令狐楚的喪事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作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將女兒嫁給了他。正是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李商隱的婚姻被視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背叛,並且很快為此付岀了代價。
其後的一生中因捲入了,牛李黨爭之中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而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
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不如以前的趨勢,而李商隱的岀現,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度,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我死後,能夠成為李商隱的兒子足矣。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無題》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晚晴》
深居府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無題》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7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今天題主的問題是最喜歡瞭解哪位詩人?提到詩人多數人都會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東坡等等。這些詩壇大鱷個個都是如雷貫耳,但經過我仔細觀察,似乎有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卻很少有人提及。既然問題是最想了解哪位詩人?那我們就來了解了解他。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寫景幽美而又內含哲理的詩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和文章中經常被引用。但要是問起他的作者是誰?說得出來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他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要想了解的南宋詩壇領袖:陸游!
陸游(1125年一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間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後官至寶章閣待制。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
陸游一生創作詩很多,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世傳誦。亦工詞,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
陸游晚年,居於鄉野,身處書屋,然而他念念不忘中原,渴望祖國河山的統一,始終不渝。他在六十八歲時,曾憤然寫道:
三萬裡河東入海,
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
南望王師又一年。
又過了十八年,陸游八十六歲了。在春天的一個夜晚,自感將不久於人世,寫下一首《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絕筆詩,是陸游的臨終遺囑?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不以死為悲,卻以未見祖國統一為至憾。他叮囑兒子們做的只有這樣一件事:就是有朝一日王師收復了中原,一定要到墳前告訴他這一勝利喜訊!
從陸游的這一首詩而聯想到今天祖國兩岸尚未統一,作為一個古代的詩人,尚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我們這些做晚輩的又如何感想呢?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去多多瞭解陸游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原因。
-
8 # 習慣用你的名字拒絕別
陸游晚年,居於鄉野,身處書屋,然而他念念不忘中原,渴望祖國河山的統一,始終不渝。他在六十八歲時,曾憤然寫道:
三萬裡河東入海,
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
南望王師又一年。
又過了十八年,陸游八十六歲了。在春天的一個夜晚,自感將不久於人世,寫下一首《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絕筆詩,是陸游的臨終遺囑?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不以死為悲,卻以未見祖國統一為至憾。他叮囑兒子們做的只有這樣一件事:就是有朝一日王師收復了中原,一定要到墳前告訴他這一勝利喜訊!
從陸游的這一首詩而聯想到今天祖國兩岸尚未統一,作為一個古代的詩人,尚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我們這些做晚輩的又如何感想呢?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去多多瞭解陸游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原因。
-
9 # 李理更好
我最喜歡的詩人就是被譽為“詩聖”的杜甫,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喜歡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一生仕途不順,憂國憂民
杜甫早年的家境比較優越,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熱愛祖國和人民,關心政治,從青年時代起就抱著匡時濟世之心走進社會。杜甫也想考取功名,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公元736年,24歲的杜甫滿懷信心地來到京城,參加當年的會試,結果卻落榜了。一晃幾年過去了,杜甫的科舉之路始終未能如願,加之家道中落,他為了生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不情願地做了個官職低微的小官吏。唐玄宗越來越荒廢朝政,寵信那些奸臣,杜甫對朝廷不再抱有期望,也不想再繼續參加科舉考試,但他卻憂國憂民。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天下大亂,也終結了大唐盛世,百姓流離失所,杜甫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將這種情懷寄託在詩歌中。
他對唐王朝的盛世,曾在詩中由衷地歌頌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鎬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憶昔》)面對最高統治者——帝王的窮兵黷武、養癰蓄患、生活腐朽、政治黑暗,他在詩中無情地評議:“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樹萬落生荊杞”(《兵車行》);這些詩中對唐玄宗不顧人民死活發動開邊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對唐玄宗盲目信任安祿山而導致的叛亂,對唐代統治集團的奢侈糜爛生活,都一一加以揭露和斥責。
杜甫的愛國思想不是表現在對皇帝個人或一姓王朝的愚忠上,而是以民為貴。這種思想是最難能可貴的。他的很多詩篇反映人民思想願望和生活疾苦的詩篇,著名的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三吏”、“三別”、《蠶谷行》、《歲晏行》、《負薪行》、《佳人》等等,對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命運寄寓深切的同情。杜甫所寫的這一類飽含人民血淚的詩篇中,有許多閃光的詩句,千百年來不斷打動著讀者的心,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亂世誅求急,黎民糠餈窄。飽食亦何心?荒哉高粱客。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驅豎子摘蒼耳》);“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無貴賤不悲,無富貴亦足”等等,都是詩人心血的結晶。
第二點:一生顛沛流離,筆耕不輟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很快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是為唐肅宗。杜甫知道訊息,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
安史之亂”對杜甫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動亂之前,杜甫經過十年沉淪,終於被推薦當了一個倉庫主任,雖然是個“從八品”,相當於副科級,但是生活安定,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杜甫很滿意。在生活上,老杜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可是這種普通人安詳生活還沒有半年,安史之亂就把這一切都破壞了。
戰亂來了,杜甫失去了家園,過起了漂泊的生活。小兒子被活活的餓死的悲痛,還來不及消化,他帶著一家老小,漂泊流浪,成了一個流浪者。
在成都的三年生活,是杜甫流浪生活中最快樂和最滿意的時光。雖然那三間茅草屋,風一刮,屋頂就會被掀翻,雨一來,屋子就沒有一處乾地,屋子裡除了牆,還是牆。床上的那一床被子,被裡被孩子一蹬就撕。(“裂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可是這些物質的貧乏都不能阻擋住杜甫精神的滿足和高興。他享受妻子下棋,看兒子釣魚的悠閒生活。《江村》)
閒暇在江邊散步,欣賞著鄰居黃四孃家種滿花的小路。(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江邊獨步》。)看春天到了,門前的老柳黃鸝,青天白鷺,引起詩人的遐思。(“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如此簡陋的物質不能阻擋他的創造熱情。如此的低的生活標準,對杜甫來說成為一種奢望。隨著他的“保護傘”好友嚴武的離世,那幾間茅草屋也被剝奪了。已經步入老年的杜甫,所有的家當,就是一條小船。
公元663年,杜甫聽到安史之亂被平亂的訊息,寫下的“狂喜”詩,想象自己回家的路線“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似乎立即就能收拾行李,馬上出發了。可是,回家的的路漫長。等待他的是接二連三的打擊,接著是四川不停的戰亂。杜甫只好帶著一家人,一邊躲避戰亂,一邊順著長江往東走,往襄陽方向走。這走走停停,一走就是六年。這六年漂泊的日子,杜甫全部家當就是一條小船,貧病交加。(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
杜甫一生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他一生漂泊無依,依然堅持寫詩,為後世留下了精彩詩篇。
第三點:詩歌反映社會矛盾,內容深刻,發人深省
杜甫詩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春望》、《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看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杜甫心痛不已,對著天空怒喊,只要能讓天下人都有住的地方,他自己寧願受凍而死,其思想達到了聖人的境界,絕對配得上“詩聖”的稱號。
杜甫“三吏”中的《石壕吏》描述因為兵荒馬亂,城鎮中人已經四散奔逃;因為流民盜匪,大路反而不敢行走。慘烈的亂世,寥寥幾個字就濃縮了。在那個時代,只有家裡還有一個男人,才能被認為還算是一個家。這對遇人半夜敲門竟然如此訓練有素的老夫婦也一併顯得荒誕不經。悲傷的是,即使為國家付出了三個兒子的代價,這家人依然無法避免再次失去一位成員的悲劇。在“吏呼一何怒”的強逼之下,為了保住襁褓中的孫子和尚在哺乳的兒媳,“出門看”拖延時間的老婦,只能“請從吏夜歸”,主動要求連夜前往前線為郭子儀大人“備晨炊”,連歇腳的工夫都沒有。
第四點:詩歌創作上藝術成就成為唐代一面旗幟
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著重於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注意挖掘社會生活的本質,取材於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命運和社會事件,經過加工、提煉,形象地再現出來。當杜甫聽到唐朝官軍平定安史之亂後,欣喜若狂,立刻寫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驚喜歡快狀歷歷如繪: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中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屢經戰亂憂患的人聽到捷報訊息的驚喜激動之態,其心理表現傳神入微,形態刻畫惟妙惟肖。全詩感情飽滿,豪邁爽朗,語言流利,筆墨酣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杜甫詩歌創作的題材十分廣泛,在他的筆下幾乎任何事物、種種思想感情都可以用詩歌來體現。他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有記錄社會政治、懷古詠事、反映親情友情、描繪自然風光、敘寫邊塞軍旅生活、寫田園生活、鑑賞文學藝術等。從詩歌題材的廣闊上看,杜甫的創作成就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
杜甫詩歌體裁靈活多樣,他善於透過個別反映一般,善於捕捉典型事物抒發情懷,且古體、近體、樂府歌行都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古體詩在唐代已有五古、七古之分,五古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全成熟,七古在唐初才興起,而杜甫對這兩種詩體都能靈活運用,寫出了許多雄沉、奔放、慷慨、激越的詩篇,例如五古《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首詩約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當時杜甫貶官華州,正逢關中大旱,餓殍遍野,百姓多離家逃荒,詩人也不得不棄官流落秦州。詩中描寫了戰亂中一個棄婦的不幸遭遇,同時也寄寓詩人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感慨。這首五古,清麗通脫,格調高古,具有漢魏詩歌的風格韻致。
杜甫不僅繼承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深刻而廣泛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個特殊時代的社會面貌,而且也表現了詩人雖坎坷潦倒、顛沛流離卻始終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的崇高精神。在藝術上,杜詩不僅集前人之大成,而成為輝煌的唐代詩歌的一面旗幟,也是開後世之先路,令百代學習景仰的楷模。
杜甫一生經受重重磨難,卻依舊堅持初心,熱愛國家,關心人民疾苦,堅持用詩歌的方式反映社會面貌,用自己的方式為人民發聲。他的精神感動著後世的所有人,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他的原因。
民女婉兒,從歷史的塵埃中尋找蛛絲馬跡,立志寫盡天下英雄,寫盡天下美人!
-
10 # 朵朵紅花春滿園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是全世界人民最喜歡的偉大詩人!毛主席的詩詞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組成部分,毛主席詩詞豪情萬丈,壯志雄心,激情四射,激動人心,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人人都喜歡,世界第一,舉世無雙,無人能比!
-
11 # 司徒小雄
大家好,我是司徒少雄。你要問我最喜歡的詩人是誰,我告訴你,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更不是白居易。最喜歡的詩人肯定是毛主席,毛主席的詩讀來唸念不忘。而且超級霸氣。
古今第一霸氣詩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詩歌出自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我認為這是最霸氣的一句,也只有毛主席這樣的氣場,才能發出這樣的絕唱。你別說李白和杜甫,他們根本達不到這樣的境地。
可能有的朋友覺得,這句有什麼霸氣的,還不如《沁園春雪》當中的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如果你有這樣的認為,那就是沒有讀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真正意思。我在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句詩詞。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相當於大街上,誰便問一個人,你厲害還是我厲害?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敢問這份豪情,難道不霸氣?相當於問蒼茫大地,是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也相當於問太陽,是你亮還是我亮?
根據生活經驗,對方一般都會很識趣。大地肯定會回答,是你說了算。太陽會說,肯定是你亮。現在大家是不是覺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詩詞是不是最霸氣的?
只有毛主席,這樣蕩氣迴腸的人生經歷,發出這樣的問題,正符合毛主席的偉人氣質。毛主席為了中華兒女的幸福生活,一身經歷了很多艱難曲折,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將永遠會被中華兒女銘記在心中。
-
12 # 巴山夜雨14966677
寫詩作樂不管人民生活的詩人我不喜歡,特別是說一套做一套的詩人 ,我喜歡郭沫若寫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的詩,也喜歡郭沫若。
-
13 # 童趣兩無猜
我喜歡古代詩人所作的詩詞,它們或言情,或勵志,悲歡離合,躍然紙上。描述自然風光,風花雪月,花鳥蟲魚,日月星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栩栩如生,各具風格特色。
唐詩宋詞閱盡人間春色,歷盡滄桑歲月,悲歡離合,書盡人間冷暖,字字珠璣句句錦繡。豈是現代詩詞可比?
清乾隆生平詩作四萬多首,詩以人貴,只在當朝,得以阿諛奉承之徒相互傳頌,卻沒有流傳於世。反之有些無名氏之詩詞,卻流傳千載!
當警示後人,卻不可以一時之權貴,推自己濫竽充數之詩,貽笑大方!
回覆列表
汪國真,1956年6月22日生於北京,當代詩人、書畫家。1982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 1984年發表第一首比較有影響的詩《我微笑著走向生活》。1985年起將業餘時間集中於詩歌創作,期間一首打油詩《學校一天》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1990年開始,汪國真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的專欄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國真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