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鏘鏘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中英武器裝備水平,那就是,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人們對於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火器,常冠以“土槍土炮”之謂。這僅指製造者也有一定道理,但就火器的型制樣式來說,卻是一種誤解。

    火藥和管型火器都是中國發明,但中國一直處於前科學時期,沒有形成科學理論和實驗體系,使得中國火器發展受到根本性制約。至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使用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進的“佛朗機”、“鳥銃”、“紅夷炮”等西方法火器樣式製作,並不是中國自己發明研製。由此可見,清軍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槍洋炮”。就型制樣式而言,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後二百餘年。(相對來說,這二百年西方火器發展也很慢,主義是點火裝置的改良,製造工藝的進步,而在外形上大體相似。雙方對於對手使用的火器,亦非完全不知火迷惑不解。但在效能上差別是很大的。)

    清軍的輕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鳥槍。鳥槍和抬槍都是滑膛槍。 其中兵丁鳥槍, 使用火繩發火, 有瞄準裝置, 帶溯杖 ( 即推彈杆 ) 用圓形鉛彈, 槍長2.01米, 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1至2發/分鐘,但清軍裝備的鳥槍並不只是這一種。比如舊州營鳥槍, “ 槍長三尺四寸“吻,是一種短得多的鳥槍。根據《皇朝禮器圖示火器》的記載,清軍鳥槍種類達58種之多,大同小異。其中裝備最多為兵丁鳥槍。抬槍形制與鳥槍同, 只是更大更重, 重量從十二三斤至三十幾斤不等, 其中較重的又叫抬炮,實際是一種重型鳥槍。抬槍與抬炮的區分是不嚴格的, 有些人認為“ 抬槍即系抬炮 ” 。“ 抬槍成式, 長七尺五寸。 … … 木鞘長五尺, 距鞘梢尺餘, 鑿通 一孔, 上穿皮帶, 一人將槍安於肩上, 雙手勒定皮帶, 又一人將槍尾託定, 看準鉤發, 可發三百餘步, 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個。山海關城樓陳列的木把子母炮和抬槍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官員奏摺抬槍射程

    而英軍此時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

    此外值得注意的有

    一、清軍由於鳥槍太長無法裝備槍刺(西方軍用槍皆有槍刺)

    由於軍費限制,清軍士兵尚未全部裝備鳥槍,仍有部分使用刀矛弓箭

    二、由於軍費限制,清軍鳥槍並無定期修造報廢更換制度。在一般情況下,鳥槍使用幾十年極為平常,最長竟有166年尚未更換者。

    三、由於鳥槍數量不足,在鴉片戰爭中,各地又趕製了一批,配發作戰部隊。然而,這些趕製的火器,質量極其低劣。

  • 2 # 洗車一次性腳墊紙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了,從武器裝備上來看,其實雙方當時的差距並不算太大。

    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尚未完成,派來中國的軍艦都是一些三桅、四桅的大帆船,輪船也有,但主要還是作為輔助船隻來用的。而英國人的槍炮基本上也還是前裝式的,是比大清的精度要稍微好那麼些,但基本上還是處在一個檔次上的。大清的火炮也是從前面裝藥,在後麵點火,無非他們比我們裝藥速度快些,射速高些,靈活些罷了

  • 3 # 光怪駁離

    鴉片戰爭的時候,中英雙方裝備差距實際上不是非常大。相對於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時來說,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工業革命不久,雖然國力大漲,武器先進,但還基本上是同類產品的代級差距。

    1.差距最大的應該是戰艦,英國當時的戰列艦普遍都高達五層以上,就像一座海上行駛的城堡,單側一次射擊可發射超過五十發炮彈,火力非常猛烈,機動性也非常強。相對大清的戰艦基本就是艇級別。

    2.大炮的差距,當時雖然英國仍然用的是前膛裝彈的滑膛炮,但是從彈藥種類,發射重量,射程,精度,發射速度等方面都全面超出大清的炮,大清的炮首先是夠不著人家,距離夠了,又打不準,而且由於工藝水平低下,炮的自重非常大,反應極為遲鈍,對面英軍打三輪炮,清軍只能射一輪,所以炮戰完敗。

    3.槍械差距,英軍當時使用的仍然是前膛裝彈的滑膛槍,在射擊精度和射程上均超過清軍,但裝填速度上並無優勢,勝在槍械裝備普及,訓練有素,清軍首先槍械裝備少,又疏於操練,戰時根本不能組成有效的射擊陣型對英軍進行阻擊。

    4.最後實際更嚴重的問題是指揮官戰術思想落後,軍隊長期缺乏訓練,素質差,紀律渙散,毫無鬥志。戰略上除了廣東林則徐進行了部署和海防的建設,其它沿海各省均無準備。

    總結,鴉片戰爭時期雖然英國國力已經有了強勁的增長,但是一小股遠征軍,坐著軍艦從南打到北最終迫使清政府妥協,這反應的並不是軍事裝備差距的問題,而是清朝整個政治經濟軍事已經病入膏肓,岌岌可危,國家機器已經應對不了一場戰爭的地步,與其說英軍船堅炮利贏了戰爭不如說清軍腐敗不堪自己輸給自己。

  • 4 # 魔法師8848

    裝備的差距不會像現在美國與阿富汗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在於體制與社會需求,當時全英國是對外貿易與殖民的需求。清朝統治階層是保住統治權的需求。

  • 5 # 卷狸看歷史

    實際上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英兩國的武器向差並不是很大,簡單從火炮、船隻以及火槍三個戰鬥過程中主要裝備來分析一下。

    第一火炮,火炮確實跟英軍有著不小的差距,可能是因為清軍原屬於遊牧民族,騎兵強大,所以對火炮這些東西關注的比較差,清代火炮的製作技術較差,而且射速非常慢,一場戰鬥中平均6分鐘才能發射一次。《道鹹宦海見聞錄》載:“炸彈不過一二里,亦不能及其船隻;且炸彈有炸有不炸,或擲出而終不炸,或甫然而即炸,分寸時刻最難定準。”而英國的火炮製作精良,不僅射程遠超清朝火炮,而且機動力強射速快。

    第二船隻,清朝因為閉關鎖國的緣故,對海軍十分輕視,船隻一般都是近海用來緝拿盜匪巡邏的船隻,而英國的船隻多附有銅皮,最為重要的是英國船隻上的船員擁有極高水戰素養。武器裝備落後,軍隊素養也不夠,所以在水戰過程中清軍少有勝績。

    第三火槍,作為交戰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武器(英軍不僅僅是在海邊巡邏,還多次攻上陸地),實際上中英兩國的技術是非常小的,在鴉片戰爭前期清朝軍隊的火槍裝備量其實是很高的,不僅僅全靠長槍大刀。而且中英兩國所使用的火槍皆為前裝燧發滑膛槍,當然清朝的要略微落後英國。但英國憑藉的強大的機動力以及戰鬥素養,愣是把幾倍與自己的清軍耍的團團轉。

    清朝與英國的裝備是有一定差距的,但鴉片戰爭清朝在少有勝利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清軍戰力實在有些低下,而且清王朝統治腐朽,在英軍攻城時,民眾就站在一邊當熱鬧來看,甚至英軍進城還有百姓送上酒食,才會導致幾萬清軍對幾百英軍束手無策這種局面的出現。

  • 6 # 尬聊歷史

    其實,雙方裝備差距並不是很大,清軍潰敗敗在了戰術上!

    說差距不大,並不是說沒有差距,也有差距。當時英國工業革命並未完成,英軍火炮也是前面裝藥後面點火的,就是比清軍的精度高一點,射程遠一點,靈活一點而已,整體上還是屬於一個量級的武器,並沒有冷兵器和熱兵器差距那麼明顯。

    要我說,差距最大的是船的質量。

    英軍的船裡裡外外都有好幾層,周圍密密麻麻的都是炮眼,也有很多棉花包,防止火炮過大的後坐力。一般來說,這些船上的火炮都得拴著,要不然到處亂撞,不翻船才怪!大清艦船上也有火炮的,就是船不行,放一炮說不定船就沉了。

    再就是火槍。英軍的火槍也是那種前裝燧發滑膛槍,和清軍是一樣的,而且清軍還有三分之一的部隊裝備了火銃。

    那為什麼打仗的時候,總是清軍全軍覆沒,而英軍幾乎無傷呢?

    關鍵在戰術!

    英軍作戰時組成方陣,士兵們會排成三到四排,前排放槍,後排裝藥,前排射擊後立即後退,後排立馬頂上,層層輪換,有條不紊,這樣方陣就能夠保證不斷地發射。清軍就不一樣了,自己自力更生,自主換彈,還沒換好呢,人家那邊都射過來好幾波了,能贏嗎?早就打散打死了!

    所以,裝備的差距並不會很大,就是戰術上差了人家一大截!

  • 7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說到19世紀的中英鴉片戰爭,還沉浸在大清帝國榮光裡的清廷,上至皇帝,下至臣民,恐怕沒有想到,10萬清軍居然會被2萬英軍打敗,這是始料不及的,失敗總有原因,那我們就來說說。

    清軍主要是以陸軍防守為主,做為防守方,10萬人分佈在了7個省的大大小小的戰略要衝和據點,基本上每個點下來最多的就幾千人,不利於協同作戰,而且當時的交通實在不敢恭維,舉個例子,1841年的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帝派四川的兩千精兵前往浙江解寧波之圍,結果兩千精兵日夜兼程,終於在1842年2月趕到了寧波,於3月發動攻擊,人家英軍早就休整差不多半年等著你了,怎麼打?

    在說武器裝備,清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以冷熱兵器混搭,畢竟大清實施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外來的新鮮事物基本不接受,科技發展特別是軍工科技是落後於已經開始工業革命的英軍。關鍵是我們來看清軍的熱武器有啥?火槍,大炮,這些都有,但是火槍還是仿製於明朝的“鳥銃”,大炮也是仿製明朝的紅衣大炮,主要是以岸防炮為主,火槍擊發速度是每分鐘一到二發。

    反觀英軍,火槍和火炮的代差至少比清軍先進幾十年甚至不止,火槍擊發速度每分鐘四到六發,火炮陸軍已經有適合野戰的小型野戰炮,在說海軍,英國皇家海軍,16艘主戰艦艇,無論噸位,艦炮配置,人員戰術都遠高於清軍,而且英軍艦隊由於長年海上征戰,已經有了成熟系統的一套海戰配合戰術,清軍艦船無論噸位火力遠不能和英軍相比,而且長年指導思想是近海防禦,艦船人員出海少,訓練不足,導致後期根本不敢出海與英軍決戰,怎麼打?

    技術裝備和人員素質的低下,還有不能集中優勢兵力的幾大特點,也就導致了清廷在鴉片戰爭中的失利。

  • 8 # 三橫兩豎的毛

    沒多大,非要舉例,那就是英軍裝備如果是國民黨中央軍水平,清軍裝備就是雜牌軍水平。會輸的理由,裝備只有三分之一。

  • 9 # 棍哥觀史

    發生在清道光年間即公曆1840年6月~1842年8月年的鴉片戰爭一直是國人心中的一塊隱痛,因為從此時起,清朝的國門被列強轟開,清政府逐漸淪為洋人統治中華的工具,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也由此拉開了序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也許人們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縈繞在心頭百思而不得其解:清朝在當時擁有軍隊數量達八十萬之眾,為什麼會慘敗於一支數量先後不超過兩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呢?武器裝備到底差距有多大呢?

    作戰艦體差距

    在當時,中國沒有海軍這個軍種,只有水師,船隻體型較小,開不到外洋去,所以在這一點上都不用想,自然就和英國人的堅船利炮差了十萬八千里。

    陸軍隨身武器裝備差距

    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的槍支還沒有完全普及到每個士兵,有一半的軍士裝備的還是弓箭、長矛、大刀一類的原始作戰武器。而這些兵器只有在作戰雙方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的時候才能發揮功效。按理來說這些武器雖然落後,但是雙方要是真一對一拼殺的話,它們使用起來還是能夠發揮一定作用的。可惜在實戰中清軍才發現這些武器簡直就是一堆廢銅爛鐵,因為英國人利用他們武器先進射程遠的優勢,自始至終就沒有給過清軍近距離交戰的機會,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配備著這些武器計程車兵,在中英交戰的過程中幾乎成了擺設,沒有創下半點戰功,取得任何戰果。

    那麼還有另外一半裝備了槍支的清軍士兵怎麼樣呢?他們的境況應該要好的多吧!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別以為拿上了槍就有多麼先進了,相比英軍手裡的先進武器依舊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其實這些士兵裝備的槍支名喚“鳥槍”,還是明朝末年的時候從西方引進來的,它在技術水平上比英軍當時配備的滑膛槍要落後將近二百年。鳥槍每射擊一次都得經過裝藥、裝彈、點火等一系列繁瑣的操作;清軍當時的點火方式也非常落後,只能靠打火石來一下下地撞擊生火,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受限頗多,在颳風下雨天、月黑風高夜都不方便使用;在每次射擊之後槍膛冷卻之前不能再次裝填火藥,避免槍管炸膛,所以射速非常低,殺傷力自然也就差;而且因為鑄造工藝過時許久,這些鳥槍甚至連膛線都沒有,這樣一來也就造成了射出去的子彈彈道不穩定,命中率差;火藥配方上也不科學,經常點不著火,等等。

    所有的這一切就導致清軍的鳥槍在精度、射速、射程、射擊效率方面與英國的滑膛槍比起來相差兩倍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三名清軍的火槍手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才可能與一名英軍槍手相當。

    火炮等重型武器差距

    在火炮方面,由於清朝在平定三藩之後百餘年間都處在和平狀態,所以火炮的鑄造也基本處於停滯的狀態。水陸軍火炮依舊在用實心彈,也就是說炮彈接觸到敵艦之後不會爆炸,只能夠靠慣性衝擊來打擊目標,使用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軍在鴉片戰爭期間使用的火炮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清初火炮,但由於長時間露天的存放,多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使之早已接近報廢,即便勉強使用,其威力也是個未知數;另外一個火炮來源便是戰爭前不久臨時趕造出來的,這些火炮的質量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籌海初集》中就有記載:“臣等謹新鑄大炮五十九位,昨裂至十位之多。” 這也就是說在新鑄造的五十九門大炮中,試放的時候就崩裂了十門,由此可見這批火炮基本也就是些濫竽充數的殘次品。

    綜上,清軍的武器在作戰艦體、士兵隨身武器、火炮等重型裝置上差距與英軍都是十分巨大,稱之為雲泥之別也絲毫不為過,再加上清軍落後的戰術、政府的腐朽、國家機器運轉效能的低下,又憑什麼指望鴉片戰爭他們能取得勝利呢?所謂落後就要捱打,這便是前人血的教訓!

  • 10 # 上下Z求索

    看到前面的回答,基本是裝備差別不大,差的是戰術,制度等等,我感到很痛心:很多人腦被洗得已經到了唯心的地步了。

    清英裝備差距有好大,這裡粗粗對比下:

    首先是船。當時雖然都是木船,但英國戰艦16艘,每一艘都比清國最強戰艦強大,其中3艘74炮船,在英國算三級艦,主力邊都挨不上,於東亞卻是無敵存在,任何一艘即可對戰整個清國海軍。另外,英運輸船中還有蒸汽船,這在當時算得上核動力的存在,中國人看到這種無風逆流還能迅速上行的船,不明就裡驚為神助。

    其次是炮。為什麼英國艦隊想打哪就打哪,即使林則徐花巨資建的虎門要塞也是一攻而下?炮利!英國軍艦上的炮,重量比虎門要塞上的炮輕,射程還遠,射速還快,每次攻擊,英艦停在要塞炮射程外,不慌不忙瞄準射擊,清兵只能捱打,神仙也無法。

    第三是槍。可笑有些回答中大談英軍三段擊優勢,好象清軍不懂似的。其實何止是具體將領,就是私籤廣州條約的奕山(替代林則徐),鴉片戰爭前後都用過類似戰法,取得的戰果之大,就是努爾哈赤、康熙乾隆再生,也要誇獎他不愧是滿洲勇士。但他為什麼在鴉片戰爭中打輸了還投降了?很簡單,槍差距太大,射程不及,準確性不及,射速不行,還沒刺刀,雙方列陣對攻,敵人還沒進入我方射程,我方人就倒下三四成,誰還想繼續往前走?不要以為都是前膛槍就沒差別或差別小了,這其中差距,不亞於AK47和花機關槍。

    綜上所述,當時清英裝備差距是很大的,如果找個時代類比下,那就是抗日戰爭時中日海軍的裝備差距。

    自古以來,任何軍事戰術都是和裝備密切相關的。裝備發展了,戰術才會發展,戰術始終是配合裝備。忽視裝備談戰術,等同文人們席地談兵,空事耳。

  • 11 # 適者生存猶太83566430

    當時清朝太平日過多了,不知國仇家恨,貧富差距太大,貪汙成風,虛報兵員,好日子過多了惜命,能不敗嗎。洋鬼子,都是剛剛經厲拿破崙大戰的軍隊,戰力可想而知,歷史總會重演,就和中印之戰一樣,武器再好也輸。

  • 12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雙方裝備差距並不大,畢竟都是前膛槍炮,不存在絕對的差距。而且根據洋人的記錄,清軍裝備了大量製作精良的西洋火器,因為清朝知道自制火器不行,因此一直透過澳門從西方進口火器。

    比如這門大銅炮就是進口的,目測屬於60磅以上的重型加農炮,用來守口的,鴉片戰爭中被英軍擄走。

    而且洋人還記載,清軍和他們玩的是排隊槍斃,大家都是用火槍和火炮對射,也就是雙方的騎兵依然裝備馬刀、長矛等冷兵器。

    而鴉片戰爭中英差距,根本上說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不如西方工業文明的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生產方式的差距。經過自然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已經實現了經濟大生產,其生產效率以及產品質量遠強於尚處於手工業生產的中國,不過貌似今天中國很多地區的工業生產依然是手工業。舉個例子,英軍裝備的工業化生產的火藥就比清軍的手工作坊生產的火藥質量更好。

    第二,制度上的差距。先不說雙方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差距,重點說一下軍事制服的差距。可以這麼說,經過了多次戰爭洗禮的英軍,其軍事制度比尚處於中世紀的中國更為科學。比如,英軍當中基層計程車官和軍官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可以有效的控制部隊,增強部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相反,清軍和歷朝歷代一樣,不僅沒有士官制度,也沒有優秀的基層軍官,部隊無法有效的組織在一起。

    比如,英軍就說過,中國騎兵很優秀,一個英國騎兵可能打不過一箇中國騎兵,但是一百個英國騎兵就可以戰勝一百個中國騎兵,甚至一千個。其主要原因就是軍事制度上的差距,導致中國軍隊組織性非常低,根本發揮不出整體戰鬥力,也發揮不出先進的武器應有的效能。舉個例子,八里橋之戰清軍僅僅陣亡了一千多人就崩潰了,還有兩千多人腳底抹油溜了,反而聯軍先頭部隊傷亡一千多人還能組織抵抗,堅持到援軍的到來。

    這一點在民國也很明顯,再好的裝備到了缺乏組織性紀律性的蔣匪軍的手裡也成了燒火棍,反而在軍事制度更科學合理的解放軍手裡則能大放光彩。

    第三,肉搏戰能力的差距。在肉搏戰方面,或者說是格鬥方面,洋人也可以說是完爆中國。因為清軍在排隊槍斃的時候打的還很有章法,一到洋人發起刺刀衝鋒就玩完了,這有制度上差距的原因,因為英軍的軍事制度能保證英軍士兵進行充分的軍事訓練,包括射擊、格鬥、隊形變換等方面。

    相反,清軍中世紀的組織制度根本無法有效保障部隊的訓練,而且由於經濟生產方式上的差距,清軍士兵的待遇很差,朝廷發的軍餉軍糧只能滿足一家老小的溫飽,而不能攝入足夠的營養。相反,英軍士兵每天都能攝入足夠的營養,因為英軍的選單裡有穀物、蔬菜、肉類、牛奶和咖啡等食材,可以保證從軍官到士兵能攝入足夠的營養和熱量,保證士兵進行更好的軍事訓練。(所以早飯不許喝粥,應該喝牛奶,吃雞蛋、三明治等有營養的食品。)

    即便是清末新政建立新軍,士兵的飲食還是攝入不到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雖然澱粉和維生素能攝入不少,但是缺乏蛋白質和熱量,並不頂用。民國的軍隊更是如此,甚至抗戰時候軍糧被蔣匪頭子們倒賣發國難財,士兵只能吃摻雜著木屑、沙子、穀殼的八寶飯,而且一天也只有六兩。

    吃八寶飯的蔣軍

    即便是後勤保障制度更為完善科學的解放軍,也僅僅是能管飽,而不能保證營養和熱量的攝入,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經濟水平上去了。

    現在解放軍的伙食,已經告別了一天三頓大米就鹹菜,早飯有牛奶有雞蛋,午飯晚飯有菜有肉有魚,還有水果和果汁,營養攝入十分充分,條件是不許浪費,吃多少盛多少。

    所以,鴉片戰爭根本無解。

    全文完

  • 13 # 貓史天下

    我不認同很多人說法,差距應該算是很大了,清朝裝備1840年時候,裝備水平大致相當於1650年代的歐洲,差將近200年,已經是不小的差距了,不能說都用火槍,就都差不多?那現在也用槍,清朝1911年也用槍,清軍和現在軍隊差不多嗎?

    題主的問題是說軍事裝備,拋開社會發展制度等,就是純裝備一條,清朝和英國差距已經拉開,並且很大。

    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主要制式輕火器是布朗貝斯(brown bess)滑膛槍,英軍極有可能使用的是印度版的貝斯步槍,也叫棕色貝斯。

    棕色貝斯的承重部件,如槍管、鎖具和彈弓轉盤,通常由鐵製成,而其他部件,如對接板、扳機護套和推杆管,則由鐵和黃銅製成。它重約10磅(4.5公斤),可以安裝一個17英寸(432毫米)的三角形截面刺刀。這把槍沒有瞄準鏡,但它的前瞄準器可以兼作刺刀耳。

    貝斯步槍的威力和大多數滑膛步槍一樣,在175碼(160米)左右殺傷力是相當不錯的,但是考慮到滑膛槍精度問題,即使是一百碼遠的距離,也不可能指望用滑膛槍擊中人類大小的目標,所以在50米左右射擊會是比較理想的距離;這就是為什麼在歐洲戰場英國紅裳軍要扛著敵人的齊射直到30到50米一輪齊射就能打崩敵人。

    而此時的清軍,主要還在使用火繩槍,火繩槍主要有鳥槍和抬槍兩種。火繩槍屬於滑膛槍範疇,使用火繩發火,槍支帶有通條用於壓實鉛彈和火藥。

    輕型的火繩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鳥槍。對於鳥槍而言,清軍內部制式眾多,有長六尺,重六斤的重型鳥槍;也有長只有三四尺的短管輕型鳥槍。清軍的鳥槍的有效射程大概在130米150左右(清軍當時的校場的靶位距離大概是80步左右也就是128米)。

    清軍鳥槍主要由作坊製作,槍管採用包鐵發鍛造,由於武器年代久遠加上鐵的質量不佳工藝比較差,造成子彈和槍膛之間的遊隙很大,這嚴重影響了槍的效能,還容易炸膛,據瞭解當時有一部分傷亡是槍支炸膛造成的。英軍方面,由於發生了工業革命,鏜床等機床的普及大大提高的槍支加工能力,英國的槍炮都可以採用鑽膛工藝,這樣出來的槍管和炮管精度高且不易炸膛,而且子彈侵切力極好。

    此外清軍火藥質量低劣,爆發力和近代工業化生產的火藥,也有本質的區別,已經近代開始了基本的工業化社會,和小農經濟手工業作坊化的差別,是不言而喻的,更不是一點半點。

    清軍戰術,組織,人員素質外,單憑武器已經和英軍差異很大,只是簡單對比了一下槍支輕武器,還沒有對比火炮和蒸汽機的軍艦,後勤等。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東尼奧運會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