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成都乖女孩

    每個地方的朋友過冬至吃的都不一樣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餛飩、餃子、湯圓、年糕等。

    廈門:排隊買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北京:冬至餛飩夏至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河南: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上海:家家搗米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客家:冬至水甜釀美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釀酒用的新糯稻,剛剛揚場完畢,精選風乾,顆顆飽滿,粒粒精華,去掉金燦燦的外殼之後,倒入竹篼裡,用山泉水反覆沖洗,洗去糯米中的塵物,接著又將洗乾淨的糯米倒進飯甑,放到鍋裡蒸熟,隨後又用泉水衝冷,將碾成末的酒餅與糯米飯均勻地攪拌,最後放進酒罈,讓其發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進潔淨清涼的山泉水,之後讓其慢慢醞釀,時間愈久,酒質愈醇,酒色愈清朗。

    杭州: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臺灣:九層糕祭祖

    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 2 # 小鹿不2的心

    冬至,中國北方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圓、粉餈粑的習俗

    每年12月22是冬至,即將到來。那麼吃餃子將成為冬至必不可少的活動,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基本上都會在那天給自己弄點餃子吃,感受一下節日的氛圍。說到餃子,各種不同的餡,口感也不一樣。

    豬肉白菜,好像很多都喜歡吃,我也比較喜歡。白菜水分比較多,與鮮肉包裹在一起,吃的時候有很多湯汁出來,非常美味。不過我們做的時候要選擇新鮮豬肉,肥瘦相間,這樣包出來豬肉白菜餃子才好,還得喝羊肉湯

  • 3 # 我是珍珍333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餛飩、餃子、湯圓、年糕等。

    廈門:排隊買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北京:冬至餛飩夏至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河南: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上海:家家搗米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客家:冬至水甜釀美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釀酒用的新糯稻,剛剛揚場完畢,精選風乾,顆顆飽滿,粒粒精華,去掉金燦燦的外殼之後,倒入竹篼裡,用山泉水反覆沖洗,洗去糯米中的塵物,接著又將洗乾淨的糯米倒進飯甑,放到鍋裡蒸熟,隨後又用泉水衝冷,將碾成末的酒餅與糯米飯均勻地攪拌,最後放進酒罈,讓其發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進潔淨清涼的山泉水,之後讓其慢慢醞釀,時間愈久,酒質愈醇,酒色愈清朗。

    杭州: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臺灣:九層糕祭祖

    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 4 # 喆媽加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二個,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冬至一般的地方都是吃餃子或是湯圓。

    那麼還有一些特殊地方,有吃一些特殊的美食。

    例如:山東滕州一帶有喝羊肉湯

    蘇州喝米酒

    杭州吃年糕

    江西麻餈

    臺灣糯糕

    廣東燒臘

    閩南薑母鴨

    素來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你們那呢?

  • 5 # 晨晨和麟麟的媽媽

    冬至吃餃子,還吃什麼,我感覺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有的地方吃餃子,有的地方吃湯圓,還有得地方,像重慶怎麼吃火鍋來,所以嗎,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像我們北方濰坊這邊就是吃水餃了,像過年一樣,家家戶戶的圍在一起,感覺特開心

  • 6 # 小楊YU86026

    冬至除了吃餃子和湯圓,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這邊還吃餌塊和餈粑。餈粑就是北方人叫的驢打滾。一家人圍著火盆吃著餌塊餈粑,心裡暖和和的。

  • 7 # 兔子不吃草Q

    吵翻啦!冬至除了吃餃子還能吃什麼?這5種食物一定要吃!

    冬季是進補的季節,有“藏”的特性,特別是冬至後以寒冷天氣為主,大家都會習慣性的進補一些偏於溫熱、補養陽氣的食物。那哪些食物最受大家的喜歡呢?

    1、餃子

    冬至吃餃子,已經是流傳了千年的歷史,在古代還流傳著“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在北方冬至吃餃子寓意吉祥,它不僅可以煮著吃,也可以蒸著吃,特別是用偏溫熱性的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對身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2、湯圓

    早在古代宋朝年間,南方地區基就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特別是用偏溫熱性的糯米、芝麻、紅豆等支撐的湯圓,有較好的健脾作用。健脾開胃,對調理脾胃有很好的好處,同時也提高了身體抗寒防病能力。

    3、餛飩

    餛飩在北方的早餐裡很常見,南方叫雲吞,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是一種用麵皮包上餡料的食物,適合煮熟後帶湯一起吃。冬季多吃餛飩,有利於寒冬熱能的儲蓄。

    4、羊湯

    在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而在山東一直有著冬至喝羊湯的習慣,南方冬至也喜歡拿羊肉來涮火鍋。羊肉味甘性溫,是冬季進補的重要食物。特別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吃羊肉喝羊湯能滋補身體也能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對造血有顯著功效,有較好的益氣補虛作用。

    5、八寶粥

    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熱騰騰的八寶粥不僅營養豐富,還能對抗冬季乾燥。在煮粥的食材上可選用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這些食材偏溫熱、平和、健脾胃。

  • 8 # 羽媽平兒姐姐

    今天的12時19分,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民間有“冬至大入年”的說法。冬至後即開始“數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冬至到底吃什麼?冬至日的飲食習俗更是大有文章,而是每個地方的餐桌上特定的美食都不一樣。

    冬至吃餃子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習俗,在北方還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傳說。

    在南方,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興。“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家庭和諧、吉祥。冬至湯圓又叫“冬至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在川渝一帶,冬至需要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一碗羊肉湯下肚,彷彿整個冬天的寒意都被驅散了。

    在廣東冬至這天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鴻運當頭。

    在江蘇南京,按照南京的民間習俗,冬至時節南京人素有“一九一隻雞”的風俗。就是從冬至算起,每進“一九”喝一次雞湯。

    在浙江紹興,紹興人喜在冬至節前下缸釀酒,人們稱此次為釀酒為“冬釀酒”,因所用之水按其屬性為“冬水”,故成品不僅口感柔和有後勁,並且還易於儲存。

    一個冬至都能吃出這麼多花樣,是不是瞬間覺得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呢?

  • 9 # 深漂水哥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小年等,是我們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在唐宋期間盛行的,冬至食俗分南北,在北方冬至這天吃餃子

  • 10 # 妞兒媽美食

    在北方人們冬至比較喜歡吃餃子,除了餃子,還有的地方吃餛飩,羊肉湯,紅豆粥等湯食。因為冬至天氣寒冷,大家都喜歡吃一些高熱量、營養多的食物來讓身體溫暖,達到禦寒目的。

    在南方有些地方,會吃湯圓、年糕、長線面、蒸豆腐、餈粑,喝雞湯,喝桂花酒等。

    中國地大物廣,南北的飲食不同,但冬至吃特色美食都有美好的寓意。

  • 11 # 北漂小碼哥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冬至快樂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節日習俗:1、祭祖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2、吃燒臘與姜飯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3、吃年糕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4、吃冬至團(冬至丸)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5、吃餃子北方吃餃子 南方煮湯圓

  • 12 # 輝煌時尚潮流包種草

    今天過冬至的話,我是吃湯圓。廣東這邊比較注重冬至,我是一名湖南的,我們湖南那邊的話冬至不是特別注重。我今天在外面看的話,廣東這邊有很多人都在外面,燒紙錢或者祭拜。

  • 13 # 露珠裡的小草

    民間有“冬至大入年”的說法。冬至後即開始“數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冬至到底吃什麼?冬至日的飲食習俗更是大有文章,而是每個地方的餐桌上特定的美食都不一樣。

    冬至吃餃子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習俗,在北方還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傳說。

    在南方有吃羊肉,火鍋,釀豆腐,做米餃......根據每個地方習俗,喜好而定。

  • 14 # 鄉村小夥松哥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慣,南方人吃湯圓。

    另外,吃羊肉面也在一些地方盛行,“冬至到,羊肉俏”,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讚不絕口,由此,民間也漸漸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其實自己想吃水餃就吃水餃,想吃湯圓就吃湯圓,沒有那麼多規矩,吃自己喜歡的就好了

  • 15 # 小賀哥vlog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2018年,也就是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在中國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都還保留著吃餃子的習俗。

    吵翻啦!冬至除了吃餃子還能吃什麼?這5種食物一定要吃!

    冬季是進補的季節,有“藏”的特性,特別是冬至後以寒冷天氣為主,大家都會習慣性的進補一些偏於溫熱、補養陽氣的食物。那哪些食物最受大家的喜歡呢?

    1、餃子

    冬至吃餃子,已經是流傳了千年的歷史,在古代還流傳著“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在北方冬至吃餃子寓意吉祥,它不僅可以煮著吃,也可以蒸著吃,特別是用偏溫熱性的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對身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2、湯圓

    早在古代宋朝年間,南方地區基就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特別是用偏溫熱性的糯米、芝麻、紅豆等支撐的湯圓,有較好的健脾作用。健脾開胃,對調理脾胃有很好的好處,同時也提高了身體抗寒防病能力。

    3、餛飩

    餛飩在北方的早餐裡很常見,南方叫雲吞,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是一種用麵皮包上餡料的食物,適合煮熟後帶湯一起吃。冬季多吃餛飩,有利於寒冬熱能的儲蓄。

    4、羊湯

    在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而在山東一直有著冬至喝羊湯的習慣,南方冬至也喜歡拿羊肉來涮火鍋。羊肉味甘性溫,是冬季進補的重要食物。特別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吃羊肉喝羊湯能滋補身體也能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對造血有顯著功效,有較好的益氣補虛作用。

    5、八寶粥

    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熱騰騰的八寶粥不僅營養豐富,還能對抗冬季乾燥。在煮粥的食材上可選用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這些食材偏溫熱、平和

  • 16 # 雅愉品酒一級品酒師

    首先從大的範圍來說:南吃湯圓,北吃餃子。

    下面具體說下: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

    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綜上所述冬至吃啥沒有具體的說法,主要還是看當地的風俗。

  • 17 # 子曰初一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冬至節是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又叫冬節 亞歲,數九也是從這一天開始的 有俗語說冬至如大年,是傳統重要節日之一至於吃的各地都有不同比較典型的如下:

    1餃子 北方民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2.四川人喝羊肉湯,羊肉湯尤以簡陽的有名,冬至這天成都的大街小巷都是賣羊肉湯的餐館生意是極好的

    3.上海人吃湯圓 在上海冬至吃的湯圓叫“冬至團”寓意圓滿.團圓在江南一帶據說明清就有此習俗。

    4.廣東人冬至吃燒臘 廣東很多地方冬至要祭祖,祭祖後燒臘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

    5.泉州人吃冬至丸 泉州人冬至這天早上煮甜丸湯祭祀祖先,然後全家以甜丸湯為早餐

    6杭州人據說吃年糕

    7.蘇州人吃混沌

    以上就是本人瞭解的冬至各地習俗,希望各位補充 應該各個地方都有差異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8 # 美食in日本ovo

    北方:餃子

    相傳北方人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一年冬天,張仲景看到路上很多窮苦的百姓耳朵都凍爛了,心生憐憫。和弟子一起舍藥治傷。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食物及藥物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形狀,下鍋煮熟之後分給人們吃。吃過之後,人們感到渾身變暖,爛掉的耳朵後來也慢慢變好了。所以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蘇州:餛飩

    蘇州人吃混沌主要是紀念西施。相傳在一次宴會之上,西施做了一種點心給吳王。吳王感到很好吃,問西施這種食物的名字。西施認為吳王是昏君,並且混沌不開,於是答到:混沌。所以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蘇州人會在冬至吃餛飩,不僅如此,蘇州還有釀酒、吃滷菜等習俗。

    上海:湯圓

    每到冬至,上海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江南一帶也大多吃湯圓,有些地區也把湯圓叫做“冬至團”。湯圓象徵著團圓、和諧、吉祥等,還可以用來祭祖、送親朋好友。

    江南水鄉:赤豆糯米飯

    相傳共工氏有個兒子,作惡多端,在冬至這天死去了。死了之後,化為厲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他特別害怕赤豆,所以人們到冬至這一天都會吃赤豆糯米飯來祈求平安。

    杭州:年糕

    從清朝末期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歡吃年糕。這天杭州人一天三頓都吃年糕,涼拌年糕、炒年糕、湯煮年糕等花樣不同。年糕諧音“年高”,有著“孩子年年長高、大人年年高升”的寓意。

    寧夏:頭腦

    頭腦是什麼食物呢?其實頭腦就是羊肉粉湯,銀川在冬至會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當地的人們把冬至稱為鬼節,粉湯餃子做好要先供一碗,之後再給鄰居們送一些。早上喝粉湯,中午或者晚上吃餃子。

    潮汕:甜丸

    冬至這天,潮汕地區會一家人會吃團圓飯,他們還有貼甜丸的習俗。甜丸就類似於湯圓,是由糯米制成的。他們的甜丸不僅用來吃,還用來貼。他們會把甜丸貼在門上、屋頂等,預示來年豐收,全家團圓等。不過現在貼甜丸的習俗不常見不了,吃甜丸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廣東:冬至肉

    廣東人對冬至格外的重視,據說他們冬至的排場比過年都要大。廣東人在冬至會準備很多的臘肉、臘腸、火腿、燻肉等,吃得最豐盛的就是廣東了。他們不僅吃冬至肉,有些地方還會吃湯圓、老鴨湯、狗肉、餈粑等等。

    廈門:薑母鴨

    每到冬至,廈門人都會排隊買薑母鴨。廈門人特別喜歡吃鴨,他們一年四季都會吃鴨。冬天吃薑母鴨可以氣血雙補、驅寒化痰、舒筋活血。但是薑母鴨的做法比較繁瑣,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去商店購買。

    四川:羊肉

    四川人大多會在冬至這天吃羊肉湯,即使是在外地的四川人也會在冬至這天去找羊肉館吃飯。成都有句俗語:“吃了羊腸。不穿衣裳”。冬至這天,人們都會吃羊肉火鍋、喝羊肉湯、吃羊肉等。

    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在冬至這天的習俗也略有不同。但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正在逐漸交融,例如,北方地區不僅在冬至吃餃子,還有吃湯圓、餛飩、羊肉的習慣。各地的飲食文化既存在各自的特色,又朝著多樣化的態勢發展。

  • 19 # 長沙老喻

    冬至習俗主要以南北區分,北方吃餃子 南方煮湯圓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有一句民謠是這麼說的,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要說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而吃湯圓以潮汕地區為典型,吃了湯圓就意味著長大一歲了,也象徵一年圓圓滿滿。剛剛才吃完湯圓就來回答這個問題,神啦![捂臉]

  • 20 # 雪舞漫蒼穹

    冬至,除了吃餃子、羊肉,還應該吃這樣東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

    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北方多數人有吃水餃的習俗,南方人多數人有吃甜食的習俗。

    而伴隨著冬至食俗,還有很多民間傳說。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此俗由來已久。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後來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在南宋時,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也包含著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嚮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混身發熱,頭上冒汗,於是稱讚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補益身體,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這也緣於古代傳說,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後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補益身體。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用糯米粉製成,內包用赤豆製成的豆沙,加上芝麻暈油等,這種圓形的甜品,也許原來也有與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後來逐漸引伸到“團圓”“圓滿”,閤家同吃表達人們對家庭幸福的祝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見冬至吃湯圓的風氣之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節氣與美食隨之而生,要我說,冬至就應該吃火鍋,冬季是人們進補的季節,窗外飛著清雪,或三五好友或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熱氣騰騰的火鍋了。羊肉肥牛必不可少,其他涮品小料按照個人喜好豐儉由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一日之計在於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