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條可待

    英雄與英雄之間,惺惺相惜;

    能人與能人之間,知微見著。

    韓信固不為人所知,可其能忍胯下之辱,能棄如日中天之項王,反投流離失所之沛公,足可見其見識超前,眼光非凡,實乃有志之士。

    於是蕭何慧眼識人,知其有孫武之謀、孫臏之忍、王翦白起之勇,廉頗李牧之穩。

    諸葛孔明者,雖躬耕於隴畝,卻也有鴻儒之士出入往來,不然他人何知其常比自管仲、樂毅,故其經天緯地之才,運籌帷幄之計,排兵佈陣之術,通曉萬物之智,雖不為外人所知,然司馬、元直二人,素來是其好友,交情甚深,豈能不知其之大才哉?

  • 2 # 葉飄刀

    很簡單,古代讀書人少

    首先,談話是把握一個人的基本條件,現在應聘工作也需要面試,所謂面試,就是通過當面談話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的好壞。

    其次,在古代能夠讀書以及識字的人很少,那時不像現在,有什麼手機、電視、電腦可以呆在家裡獲得各種資訊,瞭解世界大事。那時甚至連印刷術都少,很多書都是靠抄寫的,普通人基本沒有讀書的機會,那時能讀書的人,絕對少於現在所謂大學生的比例,可以參考一下,新中國建立時有多少文盲,而且這還是多少年後普及教育的情況。

    而透過談話,就能看出一個人知識面的寬廣程度,特別是問話的人,本身的水平達到了一定的層面,這就可以很好判定出一個人的才能。

    這就好比現在的頂級科學家,絕對可以透過談話,判定你在他所在的領域的水平如何。

    在古代,能讀書的都不是一般人,而能和有才幹的對答如流,那麼基本也可以算是有才幹了。

  • 3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自古道“成王敗寇”。如果當娘長平勝利的是趙括,也就沒人說他是紙上談兵了,他可能就變成了另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神了。

    另外,所謂同等能量的人,都是互相吸引的,能夠吸引到高才的人,也一定是高才,反之有高才的人也才能吸引到高才。

    所以,能夠舉薦出高階人才對古人也是一種肯定和激勵,所以才會有人樂此不疲的尋覓人才。

    諸葛亮也好韓信也好也只不過是混跡到這些人的圈子裡了而已,同樣是高才心向漢室的年輕時期的司馬懿為什麼沒人舉薦給劉備呢?就是因為劉備能遇到的人的圈子裡都沒有司馬懿而已,並不是司馬懿不值得舉薦。

    也許還有很多諸葛亮、韓信、司馬懿這樣的人才,沒有混到各自需要的圈子裡,所以我們並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高手在民間”。

    我們應該感謝現在的網路時代,給了多少草根一個出頭的機會。

  • 4 # 始終先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叫孫陽,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一次孫陽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孫陽跑了好多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還是沒有發現中意的好馬。這一天,孫陽從齊國返回的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每邁一步都氣喘吁吁,十分艱難。孫陽從馬旁路過,馬兒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對孫陽傾訴著什麼。

    孫陽從馬的聲音中判斷,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於是,孫陽買下了這匹骨瘦如柴的馬兒。孫陽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子說:我為你找到了好的主人。

    馬兒好像明白孫陽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的馬叫聲,走出宮殿,看到孫陽牽著一匹瘦的不成樣子的馬,就不高興的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這是什麼馬呀?走路都費勁,能上戰場嗎?

    孫陽肯定地說:這確實是一匹千里馬,只要精心飼養,不出半個月,定能恢復體力。

    果然,經過精心飼養,馬兒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工夫,已經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對,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這就是伯樂相馬的故事。

    伯樂,是傳說中天上掌管馬匹的神仙,人間就把精於鑑別馬匹的人,稱為伯樂。

    開始正式回答這個問題。韓信和諸葛亮都是千里馬,當然,歷朝歷代都有千里馬,而蕭何和司馬徽、徐庶等人,不僅僅是韓信、諸葛亮的伯樂,他們本身也都是千里馬。

    不論蕭何也好,司馬徽、徐庶也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本身勤奮好學,心思機敏,對政治、時局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那個時代的這類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廣交好友。

    廣交好友有兩個好處,一個是瞭解天下時政,蒐集軼事,增加自己的見聞,一個是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透過交流提升自己的見地和境界。

    說到底,就是透過交友來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見識,同時,也會達到宣揚自己的目的。這個現在的網際網路如出一轍,透過網路學習,透過網路宣傳自己。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人與人口耳相傳取代了網際網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蕭何、司馬徽這群人,結交的好友,大部分都是和他們一樣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三觀相同的人才處的來。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本身的思想、見識,都遠超普通人。他們自己可能在某一方面,已經成了千里馬。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雖說韓信、諸葛亮之前沒有過實踐經驗。但透過與他們的言談,蕭何、司馬徽就會發現,韓信、諸葛亮的某些想法和自己不謀而合,或者更勝於自己。要知道,蕭何、司馬徽的思想,可能是經過常年的積累,學習才總結出來的,而與韓信、諸葛亮的交談中,發現他們不但理解自己的思想,更有著讓自己佩服的獨到見地。這還不能被認為是人才嗎?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救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知道奇也。

    這是蕭何與韓信第一次見面時的記載。大概意思就是說輪到斬韓信的時候,韓信仰視蕭何,說道:你不是為了拯救天下嗎?那為何要斬壯士!

    蕭何驚訝韓信在此時朋友如此膽氣,便放了他,並與他交談,沒想到韓信的思想、見聞更在自己之上,於是向劉邦推薦韓信做了大將軍。

    司馬徽更不用多提。他本就博識多才,被稱為“水鏡先生”,並且與當時荊州很多隱士才子為古交,像石韜,孟建,崔州平,諸葛亮,龐統等,對諸葛亮甚為知曉。

  • 5 # 襄陽論語

    蕭何慧眼識珠,看韓信有才非常準。

    臉上有骨感,心裡有骨氣,這是蕭何看人準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貌偉,奇謀為短,政治高於將略,這是陳壽給諸葛亮的評語。

    諸葛亮帶兵打仗不行,玩政治沒得說。

    荊州是劉備關羽張飛及趙雲眾將打下來的,當時曹操兵敗赤壁後丟棄荊州,讓劉備搶先撿了個便宜。周瑜在江東,劉備在長江西,近水落臺先得月。

    打益州,劉備龐統親帥大軍攻城略地,打了半個西川。龐統死後,諸葛亮張飛入川,諸葛亮走水路,張飛走陸路,在生擒嚴彥後又義釋,嚴彥感動,勸幾郡投降張飛。

    張飛與劉備會師成都之外,劉璋投降。

    漢中是劉備法正打下來的,後來法正英年早逝了。

    蜀國只剩下諸葛亮李嚴兩個能臣,所以託孤大臣是諸葛亮和李嚴。

  • 6 # 南政昔風
    ▲蕭何

    大才之人,從談吐各個方面就可以被識別出來,雖然才能不不能代表品格的優秀,讀書也不能代表品格的提升,但卻能讓自己的能力提升。

    ▲匪寇

    好比讓一個滿口髒字的匪寇與一國之君站在一起,那麼他們兩個人就算是罵起來也是不一樣,一個是文詞羞辱,一個是髒話連篇。

    ▲韓信

    而且讀什麼樣的書,有什麼樣的學時,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更何況徐庶司馬徽之流與諸葛亮之流中的有些人也有過交談,怎能不知其是大才?

    ▲徐庶

    特別是徐庶等人,他們自己也有學識,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有學識的和有學識的交談起來則會成為朋友,朋友之間也是相互瞭解的。

  • 7 # 攬遍群山意未休

    蕭何和韓信怎麼談的,不知道,月下追韓信也未必確定他是有大才,但是不被我用,也不應被敵人所用,後來韓信有大才,是給他了大平臺展示,也有事後諸葛亮之嫌。

    而對於諸葛亮呢,徐庶司馬徽在一塊談天說地,也知其有出山之志向,相互吹捧,互相抬高身價,司馬徽本家司馬懿也沒被誇耀,能力也不低啊,何況諸葛亮也未能向徐庶司馬徽吹的那樣厲害,劉備沒放權發揮不行,可是劉禪時候,軍政一手抓,也未見什麼大才,相反慎之不慎,縮手縮腳,關健就是誰厲害就弄誰,才能體現在這上面,比方說,法正厲害吧,放縱不管他,任其犯罪,關羽厲害吧,捧殺,拍馬溜鬚,劉封功夫好吧,勸先主殺之,魏延牛吧,不聽你的,李嚴是託孤大臣吧先找問題,聯名廢掉,剩的全在諸葛亮之下,個個小綿羊,司馬徽徐庶和諸葛亮談話間不會是看出來會整人的大才吧。個人意見,有認為相左者,可駁之。

  • 8 # 遊逛歷史村

    有一本書,名字叫做《人物誌》,裡面對人才的識別,有非常系統全面的介紹。透過對一個人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氣息、臉色、儀表、容貌、語言九種表現可以看出來他的才能。

    這本書是東漢劉劭所著,蕭何隨劉邦征戰天下時,這本書還沒有出世。但一本權威著作的出現肯定是吸取了前人的經驗總結。雖然蕭何沒有見到這本書,但他對於人才的發現肯定有自己比較成熟的看法,也說明了識別人才不僅僅要看他的實踐。

    蕭何走南闖北,歷經坎坷,見多識廣。而且他的個性沉著冷靜。並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蕭何一直把發現人才籠絡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

    另外發現韓信是個大才的人,不僅僅只有蕭河。還有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夏侯嬰與韓信交談一致後,也深為歎服他對天下局勢的看法。不但把他從刀斧手下解救出來,而且還推薦給了蕭何。蕭何其實就是一位人力資源總監。當時劉邦的隊伍相對項羽來說人才匱乏,當務之急就是極力的發現人才籠絡人才。蕭何建立了一整套人力資源體系,這裡面的人就包括滕公和夏侯嬰。

    韓信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物。為了能夠一展所長,他當然要在蕭何面前極力展示他的才學。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當時韓信的職務:治粟都尉。這個職務也是蕭何的特長,所以蕭何有可能從這個途徑上看出韓信確有非比尋常的才能。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韓信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讓蕭何非常的驚奇:收巴蜀以養其民,招賢致能,還定三秦,天下可圖。當時劉邦一統天下的事業已經進入一個瓶頸期(或者說危險期),這句話就像黑夜中的指路明燈,讓蕭何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總結一下,蕭何之所以能看出來韓信是個大才。一是得益於他的眼光,二是韓信有意的鋪排,即主動熱情的自我推銷。

    至於徐庶司馬徽能看出諸葛亮是個大才,是因為他們兩個和諸葛亮一樣,都是才能出眾的隱士高人。比如說徐庶這樣的人,像曹操集團里人才濟濟精英輩出,也要放棄一方諸侯的尊嚴,去拉攏徐庶。甚至為了能夠把他拉進來出損招,竟然把徐庶的母親好吃好喝的供養起來,以便強迫徐庶這個孝順兒子進入自己的陣營。

    再說司馬徽這個人,我懷疑他的見識和才能有可能遠超諸葛亮。我們先看一下,他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後說的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說明一點,就是說司馬徽比諸葛亮看得更遠,他對當時的天下大勢以及後續的走向,已經洞若觀火了。而當時的諸葛亮還是懵然不知。諸葛亮出山後,他還特地寫了一首詩:只為先帝丁寧時,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的悲劇命運,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目瞭然了。所以說司馬徽的見識、氣度、視野都比諸葛亮高出很多,所以,他很自然能看出諸葛亮的大才。

    總結一下,徐庶和司馬徽能夠看出來諸葛亮有大才,是因為他們才能相當或者高於諸葛亮。

  • 9 # 風中落葉730

    談話的方式,技巧,語速,應變能力,這是一個人才的基本,現代社會用人單位招聘人才其實也是如此,先是筆試,後需面試面試就是在短時間內觀察應聘人員的機智應變能力,況一個人的語言組織能力與技巧就能很大程度的體現一個人的才幹!

  • 10 # 南朝居士

    你問他們倆,不如問問衛青霍去病,他們倆才是標準的從底層直接到將軍,沒有任何鍛鍊的機會。

    韓信呢?最開始在項羽的軍營做郎中,

    “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郎中是什麼?執戟是什麼?

    郎中是君主身邊的秘書,侍從官,提供參謀的,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試想一下,能給項羽出謀劃策,是什麼人?

    《韓非子·孤憤》:“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舊注:“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

    執戟是爵位,楚國的軍功授爵制爵位,六百石,品級不高,但地位高。

    韓信離開他,顯然是因為與韓信的理想不同,韓信想要的是封侯拜相,想要當帶兵大將,而不是做秘書。

    而投靠了劉邦,封為大將軍,也有一年多的時間鍛鍊,這之後出關打仗,身邊人又有很多謀士、武將、智謀之士提供參謀,

    蕭何怎麼能識別人才?

    很簡單,你要是長期從事管理工作,並且級別、崗位較高,你也能識別人才。

    因為,做管理的,發掘人才,使用人才、駕馭人才就是你的工作,到了那個級別,做的就不是具體事務了。

    諸葛亮呢?“躬耕南陽”,未必真以為他是農民出身?

    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黃承彥的老婆是蔡諷的大女兒;劉表的老婆是蔡諷的小女兒。蔡諷的姐夫是誰呢?蔡諷的姐夫,是從前的太尉張溫。 葛亮的大姐夫是蒯祺。蒯祺的哥哥是蒯良、蒯越。蒯氏家族,是標準的荊州地頭蛇。劉表可以在荊州立足,就是得到蒯氏家族的支援。 諸葛亮的二姐夫叫龐山民,龐德公的兒子,龐統的堂兄弟。諸葛亮的朋友叫崔州平,崔州平的父親是崔烈,崔烈是從前的三公。 劉備拜訪諸葛亮,是公元207年的事。而在公元200年時,諸葛謹就已是孫權的長史了。

    諸葛亮的臥龍、龐統的鳳雛,就是龐德公取的,龐德公是諸葛亮二姐夫的父親,是龐統的叔父。他們都是荊州名士,上流社會的人,有背景、有資源,互相抬轎子,互相吹捧的。

    相反,像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這樣的人,才是從一窮二白的底層小老百姓,直接到了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才是沒有鍛鍊的機會。

    他們為什麼厲害?顯然,皇帝想提拔他們了,給他們資源培養他們,要知道,人才是可以培養的,你不是人才,只要別人願意給你機會,願意培養你,你也能成為人才,這點只要看看劉邦的那些沛縣的兄弟就知道了,草莽出身,最後封侯拜相、

  • 11 # 長島男爵

    很簡單,現在的史書都是根據結果推斷過程,實際上過程並不一定如史官寫的那樣。

    因為韓信後期得到重用,所以推導前期也應該有過人之處,甚至採信了從一個低階軍官直接官拜大將軍的傳聞。

    然而聯絡後期的經過,發現並非如此,從韓信“拜將”的漢元年五月到漢二年八月,整整十五個月時間韓信幾乎毫無作為(還定三秦、東擊彭城就發生在這一段時間,史書對這一段時間韓信的記載是空白的,並不像民間傳說一樣什麼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那是野史小說。)。

    而《漢書》記載張敞上書漢宣帝,說「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累歲就是至少一年。

    結合兩個因素考慮,韓信拜將的歷史就很值得懷疑了,韓信很可能是正常升職到將軍(不是大將軍)的地位,而非直接空降為大將軍,升職路徑是:連敖→治粟都尉→將軍→左丞相→趙相國,兩年時間這樣升職,也算火速提拔了,但遠不如直接拜大將軍傳奇。

    司馬遷可能是根據其後來被重用,吸收了各種民間傳聞(其原型很可能是韓王信拜太尉),推匯出拜將這一個“歷史”,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為韓信後期被定性為逆臣,其官方檔案的某些記錄被刪除或者其他原因丟失了,為了填補空白而採用了可信度比較低的民間傳聞。

    真實歷史如何,還有待出土司馬遷以前的漢代史書才能確定,如陸賈的《楚漢春秋》,《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班彪也說過:"漢興定天下,大中大夫陸賈記錄時功,作《楚漢春秋》,陸賈是劉邦時期的謀臣,他的文字記錄當屬楚漢第一手資料,只可惜失傳了,如今《史記》只能是司馬遷一家之言。

    至於諸葛亮,本身劉備當時已經很窘迫了,聽說有個名士,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古代識字率低,一個村子可能只有一個秀才會寫字,士族交際圈和平民是風牛馬不相及,士族數量少,交際圈也小,其中出現一兩個出類拔萃的很容易在圈內流傳。

    當時大家說他有本事,和實際上是不是有本事,是兩碼事,但大家都認同的,正確率應該還是很高的。

    而且只有正確的才被流傳下來,同一時期就說不定有一個小軍閥聽說某個人很有本事,請他出山,結果通通game over了,史書上兩個浪花都翻不起,自然沒人記得他了。

    總結一下就是三點:

    一、士族交際圈小,平民識字率低,人才比較顯眼。

    二、大部分出山的名士有一個試用期,儘管他們升職比常人較快,但不是一步登天。

    三、成功的名士事蹟流傳下來比較多,失敗的都淹沒在歷史的大海中了,造成名士出山一定成功的假象。

  • 12 # 人生六十

    講話有條理,分折能力強,對形勢和發展瞭如指掌達到很高智商能力的人都難達到的水平。如蔣預計日本不可怕共才是爭天下的,美國會參戰事實證明他判斷是對的,大家是錯的,不過蔣策略錯誤!所以真正的人才確有過人之處知人不能預知,有些人真達到可怕程度。

  • 13 # 夏雨風

    蕭何是劉邦集團最重要丶最有頭腦的人物,是他和曹參促成了劉邦殺沛縣令而起兵的關鍵人物。他不僅做好沛公的得力助手,而且做好大管家,為劉邦方方面面補漏拾遺,解惑釋難。

    劉邦系平民起兵,戰將不少,卻是少一個能獨擋一面丶統帥三軍的軍事家,蕭何一直在暗暗觀察和物色。

    在與韓信幾次交談中,他發現了韓信特殊軍事才能,還了解了韓信獨特身世:沒落舊貴族子弟,從小悽慘,能堅忍努力,有大志。投奔項羽懷才不遇,轉投劉邦。

    韓信善思,傳聞還是圍棋高手,常常坐在地下用石子擺陣,蕭何見後一見如故,還是棋友呢。

    直到韓信感覺也沒意思時,韓信不辭而別。韓信孤傲而有自卑的雙重性格,只有蕭何能看懂,他一為劉邦大業丶二為自己前途著想,上演了月下追韓信的大戲。

    蕭何為此把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正愁一籌莫展時,韓信的到來如同諸葛隆中對那樣,漢中對,楚漢十利十不利,劉邦聞了笑開花,劉成項亡是符本意,只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者,要重用。

    劉邦不用則已,用必重用。隆重設立拜將臺,拜韓信為大將。才有了韓信軍事上的傑出成就幫助劉邦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大一統偉業。

    是時勢造英雄,英雄立功勳。韓信的成功,或者諸葛的出山,離不開伯樂,天時丶地利還要加本身的才華和他人合拍的人和。

    關鍵是,一切機會都是等待著時刻準備著的人。天上不會掉餡餅,自強還要遇良機。

  • 14 # 唯一的道

    知人者智,韓信和諸葛亮屬於一通百通之人,學習到一定境界,所有東西本質都是共通的,就算不能得道,離得道也不遠,只要是相同境界的人,只要開口,幾句話就知道對方的境界如何。

  • 15 # 天青如洗

    韓信跟諸葛亮並非出道前沒有實踐。

    先說韓信。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韓信跟著項梁的這一段時間,經歷了非常多戰役。加上小時候吃百家飯長大,所以把人情世故,人性心理把握的比較多,加上韓信本身思想天馬行空,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在戰爭中一一實踐驗證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兵法。

    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項羽帶兵打戰也是個奇才,“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等經典案例都出自項羽,韓信在項羽身邊自然也學到很多,韓信還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這也說明韓信已經有了自己的兵法,雖然項羽不採納,但是不代表韓信的計謀就不行。

    所以說韓信在前期是經歷過很多大戰的,只不過他都不是主角,不受重用所以不出名。但是早已在實戰中磨鍊了戰鬥意識,管理軍隊的才能,所以才有後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的韓信(高祖劉邦對韓信的評價。)

    再說諸葛亮。

    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對荊州瞭解,隆中對時提出取荊州三分天下。加上從小喪母,喪父到處奔波自然體驗了人情冷暖。

    諸葛亮雖然沒有帶兵打戰的實際經驗,但是他隱居時一直遊歷四方,瞭解天下大勢。包括洲郡地貌。加上諸葛亮老婆黃月英也是個才女。兩人一起發明了很多東西。

    所以說諸葛亮雖然沒有帶兵打戰經驗但是勝在有大局觀。分析時勢,一開始就定好了大戰略,前期取荊州,益洲三分天下,中期聯東吳抗曹,後期北伐統一天下。

    所有的兵法無外乎對於人性的把握,各種經歷就是最後的實戰。

  • 16 # 軒轅凌霄

    因為只有英雄才能識得英雄

    他們的磁場是共振的!

    心胸、抱負、和眼光

    有同樣見解的人能碰撞出火花

    這是沒錯的

  • 17 # 位卑者

    所謂千里馬還需伯樂,伯樂的作用要大於千里馬的,伯樂知道如何去觀察千里馬,人也一樣,蕭何可以問已知戰役的打仗之法,接下來的一些問題如何解決,能說的明白,是將才,能說的出彩,是大才,能說的出其不意,大放異彩的是名將,所以名將也需要有伯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聽說不能突然戒菸,突然戒菸等於找病?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