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另類文史
-
2 # 三點文墨
這個問題有意思,拋卻書中的情節不說,今天我們單純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呢?01.人物生平統一
張三丰作為武當山始祖,在歷史上有統一的生平詳述。
張三丰的一生可以說是頗具傳奇色彩,有傳言說其是真武大帝轉世。出生在宋朝,14歲考取狀元,18歲擔任縣令,三十歲之後辭官修道,最後不知所蹤。
這樣的人物生平雖然傳奇,但是完全不符合一部小說主角的設定,人生沒有低谷,只是單純的修道,最主要張三丰的修道理念是“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完全是隱仙一派的修真理念。
這樣的人物如果發散性的寫,完全有可能寫偏,最後反而會得不償失。
02.人物週期綿長張三丰具體活了多少歲沒有定論,但是卻經歷了三個朝代。
出生在宋朝,成長在元朝,成道在明朝,最後在明朝五位皇帝的敕封下,被尊為“天尊”。這樣一位歷久彌新的人物,如果金庸先生真的寫出來的話,估計就沒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部曲了,單單寫一個張三丰就夠了。
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如果作為配角來寫,就會平添幾分神秘色彩,更可以為主角的成長鋪墊,所以並不需要專門來書寫。
03.小說脫胎於歷史,但不是歷史以前看金庸小說的時候,總感覺這是真正的歷史,可是真正看過正史後才知道,小說畢竟不是歷史。
-
3 # 此號停用了
我作為一個寫過長篇小說,並在最初打算寫三部曲的人,對這個問題還是有點體會的。
為什麼不寫張三丰,還是因為難度太大,從老爺子在神鵰的最後埋下的伏筆來看,應該是有打算寫張三丰的。
後來也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靈光閃現,往後跨了近百年,恰好成就了又一部的經典之作。
這裡說一下為什麼寫張三丰難度太大,我認為至少三點:
1.已有射鵰和神鵰兩部作品,其中人物大量重合,讀者在看射鵰時,會為裡面的人物所吸引,諸如四絕、老頑童、全真七子等。而在看神鵰時,這些人物再次出現,讀者讀起來更是有種熟悉感和親切感,但只能到此為止了,如果再續下去,張三丰的時代可能東邪、南帝、老頑童都還沒死,而且大量的武學重複,張三丰求學的路上免不了要和這些人物及武學有所交集,因為當時江湖中,黃老邪等人和降龍十八掌等武功代表最高的宗師和最高的武藝了,張三丰要取得成就,是繞不開這些人和武學的,這樣一來,張三丰豈不是又一個“楊過”了,這勢必會給讀者造成審美疲勞,所以張三丰的經歷十分難寫。
2.在神鵰和射鵰的時代背景中,郭靖“大俠”這個人設太強,貫穿兩部小說,在神鵰中,楊過也深受郭靖影響,而兩部小說的時代背景都在南宋末年,張三丰的少年背景也是同一時代,要寫張三丰的話,是很難打破這個大的世界觀的,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要塑造張三丰,“俠”用給了郭靖,“情”用給了楊過,張三丰的人設非常難找,張三丰如何獲得和郭、楊不一樣的成就,這點非常難跳出時代的限制,總不能又寫張三丰抗蒙古吧。
3.張三丰人設太強,一代宗師,開宗立派,無論怎麼寫,都會有漏洞,因為他在至高處,你就很難去給他設定障礙,沒有障礙就難有矛盾的出現,而小說沒有矛盾或者矛盾設定太簡單,那就等同於一部失敗的小說。所以最巧妙的做法就是避開不寫,比如“王重陽”這個角色,太強了,最好幾句話交待一下,寫太多了反而陷進坑裡。又比如《三體》,我在看第一部時老是在想作者會將“三體人”的模樣描寫成什麼樣子,是三隻眼還是八條腿?好像無論什麼樣子都無法滿足自己的想象,所以作者通篇沒寫“三體人”長什麼樣,巧妙的避開,不得不說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技巧。同理,張三丰這種大宗師,無論怎麼寫都滿足不了讀者的想象,還不如避開不寫,把空間留給讀者自己。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難點,所以老爺子將故事背景往後近百年,避開了與上兩部雷同的情節和人物,換了新的時代背景也就可以塑造新的世界觀,同時避開了在人物塑造上非常不討巧的“張三丰”一角,不得不說老爺子真是一個“大家”。
所以《倚天》在射鵰三部曲中自成一派,幾乎和前兩部沒什麼關係,唯一重要的關係就是張三丰,在《倚天》中幾乎神一樣的存在。
-
4 # 木子君的小屋
我是木子君,前來回答問題。
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個人認為原因即是:張三丰是一個歷史真實存在的人。
張三丰,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是宋末元初的傳奇人物,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民族英雄、內家拳始祖、武學泰山北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丰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
據說, 在朱元璋奪取江山的路上,張三丰曾出手相助,後來,張三丰到處雲遊,悄然無息,而朱元璋到處安排人員尋找,都沒有下落。
可以說是一個迷一般的人物。
總之,張三丰此人在歷史上真實存在,而武俠小說以他為主角,可發揮性不多,而爭議卻是大大的。
一、歷史人物涉及的名譽問題大家看過《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吧,裡面有一個貫穿了兩部書的人物——尹志平。在郭靖隨著江南七俠學武時,作為全真教丘處機的弟子楊康的師兄出現,和郭靖見面時摔了他一跤,然後被七怪出手教訓。
而眨間眼二十年後,又在全真教作為楊過的師叔出現,並在機緣巧合之下出現,成了所謂的“龍騎士”而大名鼎鼎了,如果說在《神鵰》中最知名的配角,尹志平可以說穩居榜首。
但是在張紀中《神鵰》播出之時,這個鼎鼎有名的尹志平,卻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甄志丙,後來才知道,尹志平是歷史上道高望重的道士,而在武俠小說中,非正面人物,為避免對古人產生不好的影響,於是金庸才要求張藝謀將尹志平改為甄志丙。
還有李連杰拍《霍元甲》時,因劇中描寫霍元甲年輕氣盛,比武得罪了仇家,全家被滅門。而這個情節後來受到霍元甲後人起訴,怒斥電影對於霍元甲本人的不尊重。
由此可以想到張三丰,如果以他為主角,肯定會涉及到恩怨情仇,一不小心,中國道教及武當派多次機構進行起訴,那事可不是一般的大。
二、人物的性格及故事已定型,可發揮不多寫武俠,主角最好是虛構的,比如郭靖,比如楊過,因為虛構的人物,只要大綱一立,人物性格刻畫成功,那麼這個主角就如一個活生生地人物立在你的面前,然後你隨著他的視野馳騁疆場,揚威武林。哪怕把他放到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你也可以讓他與各種歷史擦邊球,三分真七分假,從而攪動歷史。
而真實人物呢,他在你的寫作之前,已經是一個人在那裡立著,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過程,你在塑造這個人物,描寫他的故事時,肯定會有一個小人在你腦海中,不停地喊著,他不是這樣的性格,他沒有做過這樣的事。這樣,不管是寫作者,還是讀者,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就不會有,就很難動人。
畢竟,是寫一個成人的童話,一個武俠人物,又不是給某人立傳。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而據說,金大俠在寫《射鵰三部曲》的時候,據說在《神鵰》之後,《倚天》之前還有一部的,不知何由,沒有動筆。當然,真實性不得而知。
-
5 # 我夏了夏天
斯人已去,空留回憶。金庸老爺子留下了諸多好作品都堪稱文化瑰寶。那為何大多數武功高強之武俠豪傑,金庸都有著作進行描寫,而唯獨張三丰不去過問?這裡面的利害關係錯綜複雜,想要完全吃透且聽我娓娓道來。
張三丰有一個獨特的習慣,愛閉關修行張三丰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有一定的史料可查,他生於1247年,卒年不詳,漢族,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道教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於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表完履歷,切入正題。這個閉關的習慣貫穿了張三丰一生,他在獲得不完全體的《九陽神功》和其他武功心得之後,便閉關潛心修煉、探索。這一閉就是十年半載,而且你想他也不會一生只閉關一次。由此算來,張真人光閉關就會用去大半輩子。加之年少無名之時又無從寫起,而要緊的是張三丰年至古稀之時仍然不放過任何機會,閉關自修。這樣,張三丰之事便寫無可寫了——任他神人也無計可施,更何況金庸了。
官宣:金庸曾提及此事,不寫的理由很充分在一次公開討論中,金庸也對此談過緣由。其實就是因為張三丰武藝太過高強,不然也不會被稱為真人。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一切武林人士都不是張三丰的對手。之所以沒有精彩的交手是因為張三丰的“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理念,不好鬥。
既然如此,倘若一寫張真人便是和誰打都是一招制敵,那還寫個錘子?所以,不寫才是明智的。
精力有限也是一大原因:能寫這麼多已實屬不易,不必抱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越女劍”,這麼多的任務一部一部地去寫,真是又費時間又費腦力,金庸老生再去寫別的也不現實。畢竟人非草木,是會累的。其實不瞞大家說,金庸大師也曾有過書寫張三丰之故事的主意,但只是想過寫個短篇小說。然而造化弄人的是,由於計劃排得過於靠後,所以究其一生金庸大師也沒能完成夙願。可惜了……
張三丰的小說是無法問世了,但故人西辭更令人扼腕嘆息。金庸的一生能貢獻如此之多、之優秀的武俠名作,也算是不枉此生了。至於不寫張三丰之事大家也不要耿耿於懷。自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過度苛刻對誰都不好。
-
6 # 西府趙王爺
張三丰如同一塊天然的美玉,光彩奪目,完美無缺。而金庸先生則是一位身負絕技、妙手生花的石匠。縱然金庸先生有意將張三丰這塊美玉,雕刻成一尊韻味十足、至臻至幻的藝術品。
怎奈歷史中的張三丰早已經是一位曠古絕今的完人,金庸先生無從下筆。況且張三丰在道教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這種帶有宗教色彩,且象徵著某種高尚信仰的歷史人物,對於文學創作來說具有極強的侷限性,而寫作最忌諱的一點便是“畫蛇添足”。
對於一個本身就是傳奇的歷史人物來說,優秀的作家只需用短短几行字去描寫他的存在,製造出神秘而高潔的氛圍,便足以令歷史和人性的光輝照耀整部小說了。
花費巨大的篇幅去描寫一個已經在歷史中定性的人物,難免給人一種多此一舉、無地生風的感覺。所以金庸先生的小說雖然以歷史為基本框架,但卻極少運用筆墨去描寫某一段歷史中,重要的歷史人物。
說白了,不是金庸先生不能寫以張三丰為主要人物的武俠小說,而是不想寫。《蒙娜麗莎》雖美,但照著《蒙娜麗莎》描繪出一幅仿作又有何實際意義?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相反的,金庸先生劍走偏鋒,雖不著重墨,卻筆筆用在點睛之處,以無形化有形,讓張三丰這一歷史人物,在武俠世界中大放異彩。換句話講,金庸筆下的張三丰,其實已經足夠豐滿。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張三丰不是道家天師張道陵的後裔,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開掛的人生,也沒有諸如郭靖、張無忌那般閃耀的主角光環。(歷史上的張三丰自稱是張道陵的後裔)
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孤兒,自幼在少林寺長大。小小年紀便在藏經閣中掃地打雜,不曾體會過親情,亦不曾體會過幸福。掌管藏經閣的覺遠大師見張三丰聰明伶俐、善良率真,心生憐愛,便收其為弟子,傳授他《九陽真經》內功心法。
一晃數十年過去,張三丰已經長大成人,他純潔善良的心靈仍舊如初。
《九陽真經》被瀟湘子偷走之後,張三丰追隨覺遠大師來到華山之顛奪回經書。未經世事的張三丰在華山之顛目睹了郭靖、黃藥師等“五絕”的絕世風采,又得到了西狂楊過的指點,並遇見了那個讓他一眼萬年的郭襄。
蒼月下,流水無聲,花瓣飄零,郭襄細心的為張三丰包紮著傷口。星滿夜空,風起雲動,花兒在紅燈下搖擺出婆娑的倩影。那畫面美的燦爛,美的絕豔。
那一刻,張三丰愛上了郭襄,這一愛便是一輩子。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郭襄愛的是楊過。那個在風陵渡口,一見誤終身的翩翩公子楊過。
雖然張三丰無法得到郭襄的愛情,但他卻得到了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個足矣深藏一輩子的回憶。所謂“緣分”並不難懂,它像一盞清茶,只在一瞬間便由暖轉涼。
分別的時候,郭襄送給張三丰一對銅羅漢,從此一別百年,相思卻不相見。起初,張三丰成天捧著這對羅漢發呆。再後來,張三丰苦練山林羅漢拳,竟然將那平平無奇的羅漢拳練的出神入化,就連敢於憑藉一己之力挑戰少林的“崑崙三聖”的何足道也敗在張三丰的羅漢拳之下。
離開少林寺之後,張三丰悉心習武,他以《九陽真經》的內功和《九陰真經》的殘卷(覺遠傳)為基礎,自創出了一套“純陽無極功”,威震武林;郭襄遊遍江河湖海,行俠仗義,除惡懲奸。與江湖中的邪門歪教結下了不少的仇怨。張三丰為了保護郭襄,蕩盡群魔,聲威大躁。
十幾年後,郭襄當了尼姑。張三丰也去做了道士。一個峨眉,一個武當。山高水長,情義無雙。
金庸先生用“愛”去詮釋張三丰這個人物,正是因為愛,張三丰的武功才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正是因為愛,張三丰的人生才能如此豐滿。
從拾起愛,到放下愛;從念念不忘,到四大皆空;因愛而昇華,因愛而頓悟,因愛而偉大。
所以,其實張三丰這個人物已經足夠飽滿了,無需再去浪費筆墨,細緻刻畫。因為最朦朧的,便是最美的。愛是如此,人物亦是如此。
-
7 # 陳德聲332
小時候看過張三丰的電視劇,他和金還是遼的一個亡國公主相戀了。boss各種的虐張三丰,最後張三丰悟到了太極拳,結果還是打不過
-
8 # 天香雲外飄
很簡單,因為不論是《神鵰俠侶》小說,還是《倚天屠龍記》小說,張三丰都不是一個主角。既然不是主角,金庸先生也就沒有什麼必要去浪費筆墨專門寫張三丰了。
在金庸先生經典武俠“射鵰三部曲”小說當中,儘管張三丰本人也算得上是金庸先生塑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是,張三丰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小說當中的“綠葉”去陪襯一些“紅花”(主角)而已!
譬如說,在《神鵰俠侶》小說的結尾部分。張三丰(張君寶,那個時候張三丰的名字還叫做張君寶)的出現,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是為了:第一,引出一代絕頂武功大師----少林寺覺遠大師。為《倚天屠龍記》小說的開頭做好鋪墊;第二,藉以說明張三丰曾經得楊過傳授武功的。張三丰(張君寶)得楊過傳授一招半式之後,很輕鬆地就擊敗了瀟湘子和尹克西了。第三,九陽神功武功秘籍是被(瀟湘子、尹克西)放在猴子的肚子裡了!
然後到了《倚天屠龍記》小說,同樣作為小說當中人物形象之一的張三丰,其“存在”的作用又主要是:第一,覺遠大師圓寂之後,依靠部分九陽神功,張三丰最終創立了武當派,成為武當派的開山鼻祖。為下文的武當七子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第二,張三丰的九陽神功不足以醫治張無忌身上的寒毒。於是,張無忌必須得學成學全九陽神功才能夠自救並當上明教的教主。第三,依靠張三丰傳授的太極拳,張無忌最終擊敗了玄冥二老。報了私仇並且挽救了武當派。
…… ……
既然張三丰只是金庸武俠經典當中的一片不朽的“綠葉”。金庸先生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必要去專門描寫張三丰了。
-
9 # 無所謂45713
有什麼好寫的,張三丰自私自利,襄陽城破的時候,張三丰二十來歲,不去報效國家,跑山裡練功。元朝成立,殘酷鎮壓漢人,張三丰武功已經大成,為什麼不出來帶領漢人起義?自己還他媽的練功,你練武功到底為什麼?就為了光大武當派嗎?最後一百多歲了,說什麼創造了太極,太極是你張三丰創造的嗎?全真派早就有了太極的傳承。你張三丰無法推陳出新也就算了,還覥著臉抄襲,回頭還說是自創。這是什麼玩意!
-
10 # 深海33978
這個問題,其實結合金老的寫作習慣不難看出,金老的寫作習慣,但凡接近封神的人物,無論是武功,地位,性格等等,達到傳說的人物,都不會刻意去描述太多,更不用說專門寫了,這樣既可以保持該人物的神秘性,讓大家會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也不會因為刻意的去專門寫這個人物,而導致這個人物過於生活話,接地氣,畢竟是傳說,封神的人物,必定要有神秘感。要與其他人物不同。可以參考,王重陽,達摩,獨孤求敗,掃地僧。
-
11 # 歷史小參謀
為什麼金庸先生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這裡專門寫,我理解為把張三丰設為男一號。
之所以沒有這麼寫,其實有兩個原因:
一、金庸武俠以虛構為主,而張三丰的人生經歷卻廣為人知眾所周知,金大俠的武俠小說基本都是虛構小說。這樣有兩個好處:
一個是主角的生平和性格都具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比如一度被認為是男一號的林平之,沒過幾集,就變成徹頭徹尾的小人物;前期亦邪亦正的楊康,最終黑化……
另一個,寫一個已經在大眾心中定型的人物,一旦遇到扭曲事實,無異於與廣大讀者為敵。儘管民間有各個版本的張三丰生平,但無疑,都是正面的,且身份是五當派祖師。他的經歷和成就還有個人形象都基本定型。如果硬要寫,主角的創作空間被大大限制。出力不討好。
二、張三丰是超級大IP,是個取之不盡的寶藏男孩上面說了,如果以張三丰為主角,恐怕寫成半寫實的紀實文學更恰當。
反過來,張三丰的歷史地位,個人成就,傳奇見聞、經歷,都在告訴我們,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寶藏男孩。
他有人們對得道高人的一切想象,或以邋遢粗鄙,放浪不羈的形象示人,暗中卻身具高強武功,行俠仗義;或仙風道骨,百歲高齡,成為武當派祖師;或神龍見首不見尾,從明初在明中後期,不斷受到皇家敕封,卻難見一面……
這樣的人物,出現在金書射鵰三部曲任何一部中,與主角產生怎樣的交集,大家都不會覺得違和。
試問還有這樣好使的超級IP嗎?
所以,針對金書的虛構特徵,張三丰很容易成為各部書中的寶藏男孩,反之,則形象固化,且容易引起讀者的質問和斥責。如何安排張三丰,答案不言自明。
三、不是不可以寫,只是不太適合當然,也不是絕對不可以寫。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張衛健主演的《少年張三丰》,這部劇的聰明之處就是擷取張三丰生平的某一小段,充分發揮想象力,為大家展現一個鮮活的張三丰形象。
然而,其實我們把這裡的張三丰換成張三、李四其實一樣成立。所以,沒有必要一定掛張三丰的大號。所以,金庸寧可寫一個《少年袁承志》《少年韋小寶》,沒必要寫《袁崇煥傳奇》、《李自成大傳》,因為,這些作品可能交給那些專門寫實的作家更靠譜。
-
12 # 神魔乿舞
比起張三丰 金庸恐怕得先寫嶽武穆 但無論是隱藏人物 還是配角 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什麼人物用什麼手法來寫 對於嶽武穆 就用後代來歌頌他 顯然比直接寫更好 而張三丰的功績是屈指可數的 金庸已經神話他了 真武七截陣擺開 威力疊加起來 恐怕整個武林也找不出能破掉陣法的這麼多高手
-
13 # 太上9186
張三丰既非大俠也非英雄怎麼寫?一個徒弟被逼死都不敢為徒弟出頭的懦夫怎麼寫?過了一百多歲都沒什麼戰績的人怎麼寫?
-
14 # 獨行彩雲間
其實我也很期待,張三丰的青年中年時代,傳說中的邋遢道人。
可惜那個時候神州陸沉,崖山之痛,你說張真人該如何自處呢?
難寫啊!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金庸老先生怎麼寫張三丰也無法超越從天龍八部到鹿鼎記之間所有大俠的“俠”了,因為金庸把他對俠所有的理解都寫完了,儘管他小說里人物形象鮮明而且豐滿,但是故事模式上卻沒有太大突破~早期的兩三部作品除外,那時候他還麼有形成固定的風格。基本都是一個個天賦不錯的郭靖這樣的屌絲,看起來很笨,實際為武學奇才的屌絲,經歷過一系列的冒險、恩愛情仇,最終成為一代大俠的模式。金老先生的武俠已經被他寫到了盡頭,所以他封筆了。題主試想下,如果要寫張三丰,從哪個角度切入?如何詮釋一個與眾不同的“俠”的概念呢?
另外之前看過一位知乎大佬(忘了名字)分析過,說張君寶的成長經歷與郭靖有相當部分的重疊,如果寫張三丰的年輕經歷,就必然繞不過“郭靖戰死襄陽”這件事——那麼,無論張三丰選擇去幫郭靖還是不去幫郭靖,都會引起很大爭議。
所以,不如不寫。
-
15 # 孤舟釣江雪
所謂“專門寫”,我的理解是:要麼是男一,至少是男二。
金庸小說的主人公,無一例外的都是虛構的人物,著名歷史人物在金庸小說中,都是重要配角的位置。如《鹿鼎記》裡的康熙、索恩圖、明珠,再如《碧血劍》裡的李自成等,還有就是《倚天》裡的張三丰了。
對於虛構的人物,作者可以發揮想象,天馬行空的設計人物形象、性格與命運等,但對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尤其還比較著名的人,這些人的一生結局、做了什麼事、褒還是貶都已蓋棺論定,作者寫作時就會受到很大的禁忌,搞不定還會惹出什麼是非。從寫好作品以及不惹事的角度看,都不便寫真實的歷史人物,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就是真實人物,後來不是鬧得有點不愉快嗎?
另外,張三丰的事蹟存在於明清大量也是筆記中,後人對他了解較多,雖然是一個傳奇人物,但如果專門寫他,讀者的好奇心勢必下降,當時金庸小說都是在《明報》上首先刊發,主要是為了提升《明報》的影響力,如果專門寫張三丰,要麼人家不感興趣,要麼認為你寫錯了、寫歪了,跟你打筆戰,把你弄得焦頭爛額,有悖於自己的初衷。
第三,張三丰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元朝,他實際上和元朝官府的關係不錯,在明朝還自稱大元遺民,這個是歷史事實了。你怎麼寫?寫他幫官府緝拿盜賊?那肯定不行;寫他對抗官府?又不符合事實,所以不好專門寫。
以上三點,我認為就是金庸不專門寫張三丰的原因。
-
16 # 幸福的袁公子
首先,我們來判斷下金老筆下主角的幾個共同點以及金老本人慣用的筆鋒思路就不難判斷出為何沒有專門寫張三丰了,總結下來我們也就不難發現。
其二,金老先生筆下主角團的一生伴隨著愛恨柔情,張三丰這方面是很難寫的。
其三,金老先生筆下主角團的一生勢必跌宕起伏,張三丰也就20多歲的時候坎坷些,中後期的路太過平坦,另外百來歲的人生,3個輩分的跨度落筆的側重點很難把握
其四,金老的中心思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硬是要把張三丰掛上這個思路,可能會引來非議,歪曲事實。
其五,金書畢竟不是連載小說,最多小說相互關聯,人物客串下,例如雪山→飛狐,射鵰→神鵰,至於倚天當然我們根據時代背景以及出場人物能關聯到神鵰續作,但是神鵰內的人物是不會出現在倚天裡的,最多緬懷下。但是張真人的事蹟,上至楊過,郭靖,黃蓉,郭襄,下至張無忌,滅絕,黃杉女子,先不說當中怎麼鋪墊,人物平添多少需要描述關係輩分,就說小說重複篇章,就和神鵰倚天前後很難承接上。
其六,以上五點是站在金老先生立場,其實,我個人認為金老先生不想寫就是不想寫,不需要理由,又不是人物列傳,非要一個個都寫自傳嗎?獨孤求敗,黃裳,夏雪宜,郭襄,陽頂天,逍遙子等等等等多了去了,稍有不慎,篇章沒有排版好就前後矛盾,讓槓精有機可乘,不是嗎?
-
17 # 小小二哥
金庸為什麼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我猜測可能是不好寫,甚至可能是不敢寫!眾所周知金庸筆下許多人物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比如說王重陽以及他的徒弟丘處機等人。
那為什麼金庸敢寫這些人,而不敢寫張三丰呢?原因就在於張三丰太過神話,就算是王重陽也沒辦法和張三丰比肩。
對張三丰這個人物有所研究的人,可能都清楚,張三丰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危機之謎。
第一個謎,名字,張三丰這個名字算是比較被大眾認可的一個名字,但也有人說張三丰其實名張三瘋,更有說名張山峰、張三風等等。
第二個謎,生存年代,歷史上宋朝有張三丰的傳說,元朝同樣也有,而最出名的就是明朝的傳說,這也是因為金大大做的貢獻。這也導致了張三丰的具體生存年代變得有些撲朔迷離!也有人說,其實這三個朝代都有一個張三丰,他們其實是三個人,只不過,三個張三丰的名氣都比較大,這才導致人們把他們聯絡在一起了。
第三個謎,生死之謎,張三丰不但出生不詳,就連什麼時候死都沒人知道,有人說他已經羽化成仙,也有人說他一直就活著,甚至到了今天還活著,只是行蹤不定,也從來不與人透露他就是張三丰。當然也有人猜測,張三丰其實就一個號,每一代武當山最出色的道士,都會繼承張三丰這個名字,成為新一代的張三丰。
還有許多就不一一說明,就比如說張三丰的事蹟之謎,還有他的神異之謎、武功之謎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詢。
-
18 # 三魚說
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這個問題我以前在寫《倚天屠龍記》得文章裡寫過,其實原因很簡單。在《神鵰俠侶》結尾處來郭襄和張君寶,到了《倚天屠龍記》裡,可以看出金庸兩度換主角,原本這部書可以用郭襄和張三丰為主角寫,但是這樣寫會破壞郭襄痴戀楊過的文學美感。
另外,郭襄與張君寶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因為張君寶以後要成長為武當張三丰,這一點史實不可違,所以也失去了武俠小說大結局的神秘感。張三丰與郭襄之間的情感也不好拿捏,寫深了會被喜歡楊過的人排斥,寫淺了會被喜歡張三丰的人排斥。
最後一點最重要,那就是寫郭襄和張三丰的成長史必須要面對 襄陽城破郭靖黃蓉夫婦殉難,這一情節避無可避。對金庸而言,要他親手寫死他一手塑造的射鵰大俠,這也太過於殘忍。郭靖是很多天資不足後天努力的人之榜樣,這也寫也會破壞人物美感。
-
19 # 薩沙
這是因為張三丰的經歷還是比較普通的,不是主角。
張三丰其實一生最經典的就是兩件事,第一是少年時期因自練少林武功被追殺,只能在郭襄掩護下逃走。期間,張君寶曾經一度和崑崙三聖何足道打平手,有了名氣。
第二就是張三丰少年開始隱居,到中年悟出了以柔克剛的武學精要,建立了武當派。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隨後整個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雖也很重要,但並非主角,甚至只下山過一次(為了替張無忌治病)。
然而,張三丰仍然是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最主要的配角。
第一,武當派在整個書中,是最為關鍵的門派。
如果沒有武當七俠,當然也就沒有張無忌了。
沒有武當派,也就沒有武林中的那麼多事。
第二,張三丰是書中第一個高手。
張無忌武功如此高強,同玄冥二老還要噼裡啪啦打很久才能獲勝。
而張三丰可以一掌制服鶴筆翁,武功深不可測,大大強於張無忌。
後張無忌武功精要主要是太極拳和太極劍,均是張三丰傳授。
如果不會這兩樣武功,僅僅會乾坤大挪移,張無忌早就被少林三老打死了。
第三,張三丰的性格對張無忌有著很大影響。
張三丰和張無忌,不是普通的師祖和徒孫的關係,更像祖父和孫子。
張三丰把土地張翠山當做親生兒子一樣。
甚至張翠山大逆不道娶了邪教教主的女兒,張三丰不但既往不咎,甚至還要同徒弟的岳父殷天正結交,後者是武林出名的大魔頭。
可見,張三丰就像一個溺愛兒子的父親一樣,對待張翠山。
張翠山自殺時將張無忌交給張三丰,後者為了救徒孫,不惜代價。
張三丰是一代宗師,當時武林中武功和名聲的第一人。就這樣一個宗師,為了救徒孫張無忌,竟然跑到少林寺求救,被少林寺僧人狠狠奚落、譏諷了一番。
可見,張三丰就像親祖父一樣,為了張無忌可以說用盡了一切。
大家注意,張無忌在武當山上救了張三丰以後,說出自己身份。
張三丰當時狂喜,並不是因為張無忌救了武當派和他本人,也不是因為張無忌是明教教主,而是僅僅是因為張無忌竟然還活著。
這是兩人真情的表露,做不了假的。
而且張三丰為人善良正直,對人熱情,同滅絕師太完全不同。
所以,張無忌和周芷若都是孤兒,兒時又是差不多的朋友,長大卻有極大差別。
張無忌淳樸善良,對人不提防,安全感很強;而周芷若步步驚心,處處留一手,不安全感極強。
說通俗點,就是滅絕師太和張三丰的區別。
另外,張三丰有著很強的民族氣節,誓死不和蒙古朝廷合作。還有,張三丰也是大俠人物,看到蒙古人虐殺漢人,立即出手援救。張三丰誠實守信,救人危難,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個非常好的榜樣。所謂言傳身教,張無忌後來的俠義行為很多就是受張三丰的影響。
其實,張無忌最大的幸運就是他有張三丰這個師祖,還有比如俞蓮舟這樣幾個疼他的師伯師叔。
-
20 # xiao2灬
我結合下網友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得到的就是有幾個結論
1.因為歷史上,張三丰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歷史人物,所以不用歷史人物做第一男主
2.要說張三丰在現代就是一個技術宅男,喜歡一個人沒事就參悟武功,吊打同時代所有人,心裡只記得見過兩面的郭襄,即無波盪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像樣的反派BOSS,甚至連女主都沒有,怎麼寫?
3.在《倚天屠龍記》原著中前兩章是寫張君寶和郭襄的,所以說張君寶的成長經歷於郭襄有相當部分的重疊,如果要寫張三丰的年輕經歷,就必然逃不開“郭靜戰死襄陽”這件事——那麼,無論怎麼樣,張三丰選擇去幫郭靖還是不去,都會引起很大爭議,所以不如不寫。
4.張三丰也是在金庸筆下的江湖中起到一個銜接的作用呢,《射鵰英雄傳》後尾處寫到張三丰拜師覺遠~記下部分九陽~覺醒~自創武功~開宗立派。到後來就是《倚天屠龍記》。
5.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的絕世高手,甚至是仙人般的人物都沒有專門寫的吧,就好像:掃地僧,獨孤求敗,風清揚,丁典,逍遙子等等。這些都是為了配合已有的幾本書而寫的呢。如果要專門為這些高手寫的話,那還不知道要寫多少本呢!
想的到的就這幾個原因吧,也想不出別的了,我已經盡力了,剩下的看你們了!
回覆列表
另類君解題^_^
文學創作中涉及真實人物的話,不可避免的就會遇到很多“糾葛”。
我們試舉例說明。《神鵰俠侶》中尹志平這個人物,在史書中是真實存在的,他是全真派著名掌門丘處機的二弟子,丘處機就不用說了,他是成吉思汗非常尊重的道教領袖,在史書中也是光彩奪目的大咖。
然而尹志平在《神鵰俠侶》中的表現卻非常不堪,他是全真派的準掌門人,然而他愛小龍女愛到發狂,常常深夜不停地寫小龍女的名字,由於“愛得痴狂”,居然使出卑鄙手段佔有了小龍女的貞操,如此不堪之事讓許多讀者君給他起了個屌詭的綽號:龍騎士。
《神鵰俠侶》是虛構的故事,楊過和小龍女都是金庸杜撰出的人物,然而尹志平確實歷史上實實在在的著名的道教先賢,他也確實為中國道教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宣統年間,溥儀還以“國之大同,民之仰慕”為題目,在瀋陽參與了一場祭祀丘處機的大典。
金庸是有大智慧的人物,當然不會與道教協會掰手腕,當時我剛好在香港求學,因此事沸沸揚揚,我喝酒金庸在一起喝酒的時候建議他老人家不如換個名字,至於登報道歉賠償損失之類的,不妨直告道教協會:如果登報道歉,尹志平形象搞得舉國上下婦孺皆知,本來杜撰的事情,弄得又不清不楚,含混模糊,即便是在報上登出“玷汙小龍女”之事非真,然而以國人慣於捕風捉影的習慣和添油加醋的劣根性,反倒不如淡而化之更好。
最終,在我的主持下,金庸和道教協會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此時不了了之。
另類君略盡綿薄之力,化解了一場干戈,至今想起此事,仍莞爾一笑。
現在切題,正是有鑑於此,如果以張三丰為主角大書特書,無論是非曲直,總會引出一些筆墨官司,而另類君國事纏身,總不能動輒來調停這種學術爭端,所以就告誡金庸,涉及重要歷史人物的題材創作,繞道而行可也。
另類君言盡於此,讀者諸君明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