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繾綣風鈴
-
2 # 且聽楓吟
豐子愷的漫畫具有樸實、溫馨又十分自然的特點。他的漫畫內容廣泛,大多數的題材和內容都是取自於自己的生活。這些也大約和他的童年生活有關係。豐子愷的童年十分的溫馨,他的母親用溫柔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用。
豐子愷中期的漫畫特點就是對兒童感情和心理繪畫的十分到位,他大多是以自己子女的形象為主要素材,因此畫中的情感是最為豐沛和濃郁的。他把自己對於兒女的愛和漫畫結合在一起,讓漫畫更加生動形象的同時,也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除此之外,豐子愷的漫畫還有以諷刺現實和社會狀態為主題的,這一類的漫畫特點就是善於溫情的諷刺,乍一看上去並不十分的突出,但是細心品味之後,帶給人們的只會是心靈的震撼和人性的反省。
擴充套件資料
豐子愷者,本名豐潤,字子愷,浙江崇德石門灣人也。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有六姊,他的母親將他生下來後,由於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鄉念小學時,有一次,鄉下要搞什麼選舉。小學老師說,鄉下人文化低,筆畫多的字不好寫,為日後考慮,名字應儘量用筆畫少的字,因此,“潤”字改為“仁”字,老師說,浙江讀音“仁”與“潤”差不多,“仁”在意義上與“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豐仁”了。
他就以這個名字進入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師從李叔同學音樂、繪畫,從夏丏尊學國文。畢業,與劉質平、吳夢非、劉海粟、姜丹書創中華美育會,辦《美育》雜誌。又與質平等創辦上海藝術專科學校,教西洋美術。
在第一師範時,他因善於寫文章,國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國文老師單不庵的器重。單不庵覺得在“豐仁”這個單名之外應該有一個雙名,而“慈玉”是小名,應另取一個名字。因此單不庵就給他取了“子顗”。後改為“子愷”(“愷”與“顗”同,均為安樂意)。從此,他就取名叫“豐子愷”了。後來寫文、作畫均用此名。
豐子愷在早期作畫時,曾用TK署名。那是“子愷”二字的英文拼寫縮寫。當時的子讀作“TSU”。
-
3 # 權謀筆記
豐子愷是以畫漫畫出名的!
他的漫畫以詼諧,幽默出名,在其中融入了許多的人生感慨和遐思,讓人看完之後,引人遐思!
我之前讀過豐子愷的《願你一生清澈明朗》,其中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麵對人生不同境遇時的淡然!
-
4 # 談書論事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桐鄉)人。
豐子愷以漫畫著名藝壇。他的繪畫內涵豐富,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學西洋畫。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任教。1925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漫畫。豐子愷於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並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為物件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啟蒙作用。50年代還從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曲。抗戰爆發後,舉家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後返滬杭,居家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後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
主要著作有:
《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卷)。
-
5 # 聞香沽酒
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可以說是一位全才,擁有眾多頭銜,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在國際上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豐子愷的漫畫風格極為獨特,作品影響深廣,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值得細細研讀。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
總之是個很牛掰的人。
-
6 # 陳簡單
豐子愷的漫畫用筆極簡,讓人觀之印象深刻,回味無窮。各種樸素的人生哲理躍然紙上,樸素的人生哲理配上意境淡遠且極具生活氣息的漫畫,不禁讓人心領神會,收益匪淺。
-
7 # 灼華精彩生活
豐老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頭,畫作以漫畫為主。
其實他的作品我們都看過,在兒時課本上,在老雜誌報刊上……只是我們並不知這些生動的畫,出自於“國漫之祖”豐子愷之手。
他長相清秀,畫的畫童真童趣,文章也是寫的極其清雅質樸,句句至理。
他的心地,如他的漫畫一樣,善良、溫潤、有趣。
豐子愷出生時,他的母親已生了六個女兒,他是家裡第一個兒子。
他是家人眼中的寶玉,祖母溺愛他,父母、姑姑疼愛他,姐姐們憐愛他,連家裡染坊中的夥計們也喜歡他。
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他描摹人物畫譜,給同學們畫,給鄉親們畫,甚至應私塾先生之命為學校畫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們叫做"小畫家"。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
在李叔同那裡,豐子愷學會了寫生畫法,為之深深著迷,便“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
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學了許多可貴的精神:李叔同是個頂認真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苟;
李叔同注重人格修養,認為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且認為“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
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為懷,豐子愷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
豐老的畫作傳達著這樣的理念:
人要像小孩一樣,懷有一顆善良純真之心,看待世間萬物,才會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的美。
豐老像個大人一樣生存,像個孩子一樣生活。
-
8 # 小島知風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書法家、翻譯家以及現代畫家。
豐子愷先生幼年師從李叔同即弘一法師學習繪畫和音樂,李叔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大才子,音樂、書法、繪畫無所不精,所以豐子愷在李叔同的悉心栽培下,也與李叔同一般才華橫溢。
豐子愷先生的畫作主要以現代畫和漫畫為主,自1925年豐子愷先生在《文學週報》上連載題為“子愷漫畫”作品開始,自此我國繪畫史上才將漫畫以獨立畫種出現,所以豐子愷先生也被稱為中國漫畫之父。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多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創作,用他自己的話便是“日常所見的可驚可喜可悲可哂之相”,一時興到之寥寥數筆便揭人生百態。
也正因為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以尋常百姓生活為題材,才更顯得接近生活,接地氣,所以不管懂與不懂畫作藝術的人都非常喜愛豐子愷先生的漫畫。
豐子愷先生最擅長畫貓,因為他本人就是一位骨灰級的貓迷,他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鏟屎官。
豐子愷先生對貓近乎於痴迷,即使拍照也要將貓頂在頭頂上,所以豐子愷先生經常創作貓題材的畫作。
豐子愷先生的畫作以畫意為主,熟悉豐子愷先生漫畫的人都應該知道,豐子愷先生的畫作對人物的眼耳口鼻五官幾乎都是很模糊,只是稍具形態而已,這就是豐子愷先生所追求的畫意,豐子愷先生在論述自己的畫中也說過:如果意已經到了,筆再到,筆就沒有意義了。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就像是文學藝術中的一種容器,這個容器裡裝的是人性深處的善念和仁義,這些東西是屬於每個人靈魂深處,是任何時代都不會淘汰的東西。所以豐子愷先生的畫作即使到現在也不過時,也依然深受很多人喜愛。
沒有豐子愷,中國的漫畫至少在那個年代不會進步的那麼快,也不會影響更多的人,他以如此簡潔的筆法創造一類門派,成為一代鼻祖,中國唯此一人。
-
9 # 文華軒
豐子愷先生,同他的老師弘一法師一樣,也是一名才華橫溢的文化大家。
相比在其他藝術方面的成就,豐子愷在漫畫方面的聲名和影響,最負盛名。
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有著國畫深厚根基的他,寥寥幾筆,就勾勒出生動的影象。特別是他取材多是人世間的辛酸事,為勞苦大家抱不平,因而他的漫畫深受人們所喜愛。
早期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多取自現實題材,帶有“溫情的諷刺”。
後期常作古詩新畫,特別喜愛取材兒童題材。他的漫畫風格簡易樸實,意境雋永含蓄,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一座橋樑。
豐子愷的漫畫很多是從畫古詩詞意境開始的,把最耐人尋味的景象凝固了,定格下來;國畫的筆調,百態的人生,乾淨的構圖,簡潔的線條間境界全出,意境曠遠。給人以細細的、長久的回味,有著典雅的意境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豐子愷的畫風雍容恬靜,樸實率性,文筆如行雲流水,搭配漫畫恰如其分,被譽為“隨筆大師”。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這些生活中瑣屑的事物,通常為人所忽視,但經由豐子愷的筆觸呈現出來,加上簡短的文字,讓讀者對生活中不經意的細節也能引發玩味與省思。
豐子愷提倡“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的藝術觀。
讀他的畫,會感覺到藝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美就在我們身邊,它給人以生活的希望和情趣。
-
10 # 迴歸極樂淨土
人道是豐子愷有一副菩薩心腸,這話可不假。豐子愷是篤信佛教的,他是一位虔誠的居士,一生都苦口婆心地勸人們護生戒殺。豐子愷為什麼篤信佛教呢?他既是受了弘一法師的影響,而更主要的是受了父親的薰陶。在作為佛教居士之後,更加愛好放生。他繪有《護生畫集》六集,流傳於世。
-
11 # 孫彥博
豐子愷主要是畫漫畫。
豐子愷的漫畫的特點:
一.具有樸實、溫馨又十分自然的特點。他的漫畫內容廣泛,大多數的題材和內容都是取自於自己的生活。
二.具有簡潔、柔和的特點,雖然是寥寥幾筆,可是勾勒出來的意境卻十分的深沉。
三.對兒童感情和心理繪畫的十分到位,他大多是以自己子女的形象為主要素材。
四.以諷刺現實和社會狀態為主題的,這一類的漫畫特點就是善於溫情的諷刺,帶給人們的只會是心靈的震撼和人性的反省。
-
12 # 紅木說
1963年4月4日,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周作人對豐子愷大加指責:“豐君的畫 ,我向來不甚贊成,形似學竹久夢二者,但是浮滑膚淺 ,不懂 ‘滑稽 ’。”
其實,早在抗戰時期,敵佔區的報紙上,對豐子愷的批評就並不少見。
《護生畫集》第二集發表之後,就有人說,如今大敵當前,豐子愷不為窮人喊救命,卻為禽獸講護生。
也有人對他的人物進行冷嘲熱諷:說豐子愷畫人連五官都沒有,兩條橫線也算時髦嗎?
但這些飽受爭議的畫作,卻被掛進了大街小巷。
弄堂裡的理髮館、澡堂子、餛飩攤,甚至是火柴盒上的圖案,到處都有這些“沒有臉”的“禽獸”之作。而作者豐子愷也成為了中國漫畫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因為,在他之前沒有人這麼畫過,在他之後,也沒有人這麼畫過。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的石門小鎮上,是豐家的第七個孩子。
在此之前,家裡已經連得六女,父親給他取名為慈玉。
作為家裡的第一個男孩,他從小就浸潤在脈脈溫情中。即使是幼年喪父,他也始終是家中深得疼愛的一個。
從六歲起,他開始在私塾讀書,直到十二歲他進入新式小學,他接受的一直是傳統教育,溫文爾雅的傳統文化勾勒了他的童年。
小時候的豐子愷,就對顏色和線條極為敏感。
《千字文》裡的黑白人物,都被他挨個塗上了顏色。私塾先生見他很有想法,就讓他試著給大家畫孔子像,當時的豐子愷就有了“小畫家”的綽號。
1914年,16歲的豐子愷離開石門小鎮,到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求學,就是在這裡,他結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位老師,夏丏尊和李叔同。
根據豐子愷回憶,前者給了他近乎慈母的關懷,而後者則給予嚴父般的教育。
夏丏尊負責教授國文課,他所提倡的白話文被豐子愷奉為圭臬,其中通俗平易的特點,貫穿了豐子愷往後一生的創作。
夏先生也同時擔任舍監,他事無鉅細地關心著豐子愷的生活,這種照料在很大程度上,讓初到陌生環境中的豐子愷,內心有了安全與歸屬感。
另一位恩師李叔同,可以說是對豐子愷影響最大的人。
他不怒自威的氣質深深吸引著豐子愷,豐子愷曾表示:凡是李先生喜歡的我都喜歡。
這位在中國藝術文化領域的大師,永遠是沉默寧靜的。他的課從一鞠躬開始,再到一鞠躬結束,從始至終娓娓道來。
李叔同教音樂美術課,在豐子愷眼中,李先生凡事認真。在他“溫而厲”的教導下,豐子愷養成了做事一絲不苟的習慣。
李叔同的繪畫課是從石膏模型寫生開始的,這讓許多初次接觸寫生的學生無從下手。李叔同便示範給大家看,並把示範的畫作貼在黑板上,向來習慣臨摹畫作的學生,大都直接照搬黑板上的範畫。
而豐子愷卻不願如此草率地“畫葫蘆”,他依照李叔同的方法從實物出發,因此他的繪畫水平進步很快。
有一天晚上,一向極少論人的李叔同,把豐子愷叫到身邊對他說:在我所教的學生裡,從沒有見過像你這樣快速進步的。
回去後,豐子愷在日記本里寫道:當晚這幾話,便確定了我的一生。此後兩年,豐子愷在繪畫上下足了苦功,有空就向李叔同請教,他們的關係也越發親近起來。
事實上,統治豐子愷感情的,不止有李叔同的學識,還有他為人的境界。
李叔同注重人格修養,豐子愷踐行老師的教誨,一生都是溫文爾雅的君子。在西湖邊上求學的這五年,奠定了豐子愷人生道路的方向。
他找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樣東西,音樂、散文和繪畫。
1919年,畢業後的豐子愷,跟隨學長吳夢非、劉質平,到上海開美術學,教西洋畫。
一 次,豐子愷佈置學生畫靜物,一隻青皮的橘子引發了他的傷感 ,他覺得自己就猶如那個半生不熟的橘子,帶著青皮在這裡現學現賣,就如同“賣野人頭” 。
他下定決心要出國留學,在家人的支援下,他再次告別了家鄉,遠渡萬里,來到了老師李叔同曾留學的日本。
到了日本 ,豐子愷見到了真正的西洋畫,也發現了自己的差距是那麼大。
然而他的經費卻十分有限,正在迷茫之際,一次偶然的機會,豐子愷在舊書店,意外地發現了竹久夢二的畫集。
竹久夢二是日本主流之外的一位業餘畫家,他擅長用洗練的技法和淺白易懂的筆觸,來表達朦朧的傷感 ,別有一番滋味,因此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豐子愷看後,感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從此,他放棄了油彩和畫布,專注於東方人更容易接受的紙墨創作。
但是,豐子愷並不熟悉國畫,這時又有一個人給了他靈感。他就是清朝畫家曾衍東。這個在中國籍籍無名的畫家,在日本頗有名氣。
曾衍東擅畫人物,他的作品飽含幽默,下筆隨性,自成一家。
在曾衍東的畫中,豐子愷發現 ,筆墨不必恪守前人定則 。因此,他的創作開始嘗試突破國畫的傳統模式。
從豐子愷早年的畫作來看,稚拙乾淨,畫面雖然簡單,卻時常被朋友們稱讚。
朱自清說:“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漫畫,就如一首首小詩,帶核兒的小詩,我們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豐子愷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清新自然,純淨溫婉。
回國後,夏丏尊親自寫信,邀豐子愷執教春暉中學。
春暉中學在當時是全國中等學校對學生施行美育的典範之一,豐子愷一人就擔任音樂、美術、英語三門課的教學。
1924年,他公開發表的第一幅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編輯的雜誌《我們的七月》上。
茶樓一角,客人已散,新月一彎,茶具幾盞。著名學者鄭振鐸看後曾說,“雖然是疏朗的幾道筆痕,我的情思卻被他帶到一個詩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美感。”
也有人對這幅圖提出異議的,說畫中的月亮方向反了。新月的月牙應該是朝左,而殘月才朝向右,但畫上卻是個朝右的新月。這種常識性的錯誤,很快就成為了笑談。
可天文臺的專家看後,卻解釋道:畫中所繪是後半夜新月,朋友小聚,盡興聊到深夜正好對應此景。豐子愷作畫,基於日常的留心觀察。平淡之下,深藏情致。
從此,一股獨具“溫柔敦厚”氣息的中國式漫畫在他筆下誕生了,豐子愷正式走上畫家的道路。
“兒童”在豐子愷漫畫裡出現頻率最高,可以說,他畫盡了孩子的喜、怒、哀、樂、懵懂、稚拙等多面的神采。
豐子愷曾說:“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他認為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因此,他藉助兒童的視角,細緻描摹世間的溫柔與感動。
他極盡全力地拋開大人的思維,反對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意。
他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以飽含同情的筆墨,繪出成人對孩子無形的傷害,在這個過程中,他戳到了中國教育的痛點。
-
13 # 春城花草香
答: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他畫的漫畫充滿生活趣味尤其是童趣,色彩清新自然,看起來總是感覺春風拂面,幸福洋溢。
1 有趣而簡潔中國傳統的畫家,無論是國畫還是漫畫除了技法上的要求之外,還非常注重一個字這就是“趣”,有趣本身就形成了一幅畫的靈魂。而豐子愷的畫給人的印象,尤其是我這種外行人看到,第一反應就是有趣,講求的韻味。無論是對柳樹,孩童還是其他人物都是寥寥數筆,那種趣味就都躍然紙上。
2 內容生活化,有溫情豐子愷的漫畫表辨識度很高,只要是看過幾幅他的畫,就很容易辨識。他畫的內容多取材自家長裡短,房前屋後的家庭活動,或家庭婦女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嘮著家常,或是一家男女老少去踏春,或是賞風箏,還有就是孩童的天真好奇和可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給外孫畫的一幅《看星星》。
所以豐子愷的漫畫是很接地氣的,能給人帶來一種最樸素的溫情。
3 色彩清新,活潑在豐子愷的漫畫當中用的最多的顏色就是紅色,綠色和黃色,和藍色,這些顏色都是比較顯眼和明亮的顏色,他都用在人物的服飾上,所以整個漫畫就會給人朝氣蓬勃,心情歡悅的感覺。
豐子愷尤其綠色用的最多,因為他喜歡畫柳樹,他筆下的柳樹像是一團被風吹散的青煙,縹緲,柔軟,又寫意。也更像一行詩句被被清風正在吟誦著。
結束語豐子愷的畫完全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美術的精髓:寫意,有趣,而同時他又多了一個元素就是有溫度。實際上豐子愷的散文也同樣具備上面的這些特質,這就是我對豐子愷畫的印象。
回覆列表
豐子愷先生的畫立意來自生活,清新雋永,意味悠長,讓人回味。畫面題詞有的來自古詩,有的是先生所悟,讀後有醍醐灌頂之感。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不只是畫與年少者讀的。於是忍不住便每日臨畫一幅,用的是有圖案的蠟箋細紙。
《豐子愷漫畫全集》購回有幾年了,每本只大概翻了其中的幾頁,便讓它擁擠在一堆新購的書間或漸漸歸類在書架上。只有當我想到一些和它關聯問題的時候,才會到書架中找出詳觀查閱。
前幾年老樹的漫畫式加散文生活意境的畫,甚是受人喜歡。於是子愷先生的畫被一些深晤市場的設計者摘出衍生於布袋、茶杯和一些空間的角落,感覺生活很文化、很哲學的樣子。
他們喜歡他們的,我只是苦於點景人物沒有很好的人物畫版本,豐先生畫的趣味,自覺與我所繪山水有相合之處,不妨將他畫的有些人物移過來點景,試試也許會有收穫呢!
《緣緣堂隨筆》
在天津的舊書市場,我買過豐子愷先生的一本早期出版的《緣緣堂隨筆》,於晚上入睡前讀上一篇,感覺與子愷先生及他寫的孩子們是在一起的。書香伴我入夢,聯想到與他關聯的弘一法師、豐一吟這些賢者,他們似乎是我舊識的朋友了,雖未晤面,卻很親切。
漫畫勾了十幾幅,因忙一些事暫且放下了,想得待過一陣清靜了再繪。周文鋒兄前兩日來小處,不小心看見了我臨的畫作。他說挺好的,可以出一期微信。我只是笑了笑,因為好玩才畫的,沒有什麼目的性。豐子愷先生把生活的真諦,透過散文或漫畫的形式告訴了我們,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先生對生活的態度,也影響著我。
- 壹 -
- 貳 -
- 叄 -
- 肆 -
- 伍 -
- 陸 -
- 柒 -
- 捌 -
- 玖 -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