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公元626年七月,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和漢武帝不同,李世民可是一路打上來的,而且他最喜歡親自率部衝鋒,虎牢關3000玄甲軍消滅竇建德13萬大軍,堪稱戰爭史上奇蹟。

    李世民登基不到一個月,東突厥就來找事,剛剛投入李世民帳下的前太子麾下猛將馮立,率數百精騎和突厥2000前鋒作戰斬首500多人,一下子打掉了東突厥的銳氣-----前鋒通常是最精銳的部隊,首戰必勝誰都知道。之後李世民僅率6騎出渭水,憑著不測的兵威嚇退了頡利可汗,穩住了局面,躲過了一劫。畢竟這是他剛剛政變上臺,舊太子部也好,李淵舊臣也好,很多都是心懷二意的。

    頡利沒想到的是,他錯過的是唯一的一次機會。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東突厥內部矛盾日益激化,頡利可汗和昔日盟友突利可汗矛盾越來越深,恰好這時鐵勒部叛亂,突利可汗前往鎮壓被打得大敗。頡利可汗惱怒之下關押了突利,突利起兵反叛被頡利打敗後便向大唐投降。

    公元628年,北方草原大規模雪災,各部落損失慘重激化了矛盾。東突厥所屬各部,東面的契丹反叛,西面的鐵勒部反叛,薛延陀部反叛,加上突利投降唐朝,頡利這時已是危機四伏、眾叛親離的局面了。這樣他還不知死活,居然還敢帶著部隊到馬邑向唐朝示威,想著敲上一筆渡過這個寒冬。

    民族戰爭,特別是在古代,最難的是真正瞭解對方的局勢。現在突利投誠,李世民全面瞭解了頡利的困境,正準備大規模北伐呢,頡利這以來正好,少走了多少路。

    馬邑大戰,唐軍以長刀步兵方陣正面迎戰,這種方陣的步兵皆手持陌刀,陌刀在當時是絕對的高科技玩意,製造工藝極為複雜,鋒利無比,這種步兵方陣推進時,史書描述:人馬俱碎。

    步兵的後面排列著射擊距離遠超突厥弓箭的硬弩,兩翼是輕騎兵包抄夾擊,這種戰陣突厥完全沒有應對辦法,主力潰散。此後唐軍兵分六路追擊,到了次年二月,李靖率3000騎星夜兼程奔襲頡利的老巢定襄,李世績的背離軍迂迴到呼和浩特,頡利最終全軍覆沒隻身就擒。

    唐朝消滅東突厥如此乾淨利落,固然有著突厥內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自身軍力的強大,和戰略戰術運用得當。一戰擊潰之後,沒有給頡利收整軍隊的時間步步緊逼,直到對方徹底全軍覆沒。我們熟悉李世民打仗風格的都知道,這是他慣用的戰術,當年打薛仁杲就是這麼幹的。

    漢朝打匈奴為什麼要打那麼久,因為漢朝出擊多為正面擊潰,或者是奔襲大規模斬殺,所以匈奴總是有相當一部潰散,然後又聚攏起來,所以屢剿不盡。而李世民有什麼不同呢?他一戰獲勝即窮追不捨,窮追不捨是對付潰散最好的應對,不然勝仗等於白打,(太平軍打江南大營就是這樣變成白搞的)而且這種窮追不是幾天,而是一直追次年二月直到對方徹底完蛋。這裡不但是有著戰術的正確,更重要的是之前就有著極充足的物資準備,不然恐怕你想追也追不成。很明顯,唐的戰爭智慧遠超漢。

    而且唐軍不但有千里奔襲的部隊還有著做更深遠迂迴包圍的部隊(李世績),你想跑,路提前給你堵了。所以比起漢朝,大唐消滅突厥如此乾淨利落可不是運氣好,完全就是軍隊戰力,率軍將領,作戰方略全面領先的緣故。

    突厥滅後,薛延陀部首領夷男被李世民封為可汗,在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牙帳。夷男收攏了很多突厥潰散部眾,到了639年時,已有精銳騎兵二十萬。這時先前投降大唐的突利這一部落被封在河套草原,其實不管他投不投誠,其實養久了,遲早還是會出事。

    那麼李世民的謀略出來了。史書只是記載孤立的事件,內在的謀略線還得我們自己給找出來。

    夷男強盛後,就開始不甘心呆在荒涼的漠北,想著河套一帶的水草肥美,就開始向突利這部挑釁。突利部落當然不會讓步,但是反擊又打不過,於是就向李世民告狀。李世民的手腕出來了,他先是封頡利的族人李思摩為可汗,這招是想著頡利和突利的矛盾,李思摩肯定指揮不好部眾。一面發詔斥責夷男,但是又不出兵。這種態度其實就是想進一步挑起夷男的慾望。

    夷男還以為抓住了時機,迅速出擊三戰皆捷,李思摩部全軍覆沒(這下河套乾淨了)。夷男打得高興,居然大軍一直開到山西朔州。鎮守在朔州的是唐朝名將李世績,兩軍立刻打了起來,沒想到唐軍居然和那個李思摩一樣的軟蛋好打,一戰就潰一戰就潰。

    夷男畢竟是草原民族只會來硬的,對於戰爭詭計見識的太少了。他越追越高興,追到了長城邊的時候,突然間頭上開始落下漫天的箭雨,同時兩翼發現大股唐朝的騎兵在包抄過來,他的部隊掉進了李世績15萬大軍的包圍圈,數萬精銳騎兵被射殺,五萬人被俘,夷男僅帶著100多騎跑回去。

    漢武帝打匈奴十年都沒收拾乾淨,李世民怎麼只用兩年就獲得全勝

    公元646年,大唐遠征薛延陀汗國,本來想著要大戰一番的,沒想到大軍所到之處,薛延陀各部紛紛投誠,大勢所趨夷男的侄子多摩最後也只能投降,被帶到長安封了個大將軍的虛職,薛延汗國領地被納入大唐燕然都護府,成為中央的直轄地。

    看李世民對付薛延的過程,先是引誘夷男進攻消滅了突利部,幫自己解決了不能動手的隱患。突利是投降的,你養著吧肯定以後久了會出事,殺降呢則要頂著不義的名聲,以後誰還敢投靠你。而且薛延陀那麼遠,兵力也雄厚,遠征的話,肯定會像漢武帝那樣耗光了國力不可。

    沒想到,幾個連環計下來,夷男就上了鉤,不但幫大唐消滅了突利一部,還把主力精銳全部送到唐身邊讓李世民輕輕鬆鬆消滅掉。所以,李世民的手腕可比漢武要高多了,無怪能建立起大唐如此顯赫的威名。

  • 2 # 歷史的影子

    唐太宗作為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創造出“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而名垂後世,同時他為統一全國及時調整與突厥關係的大局意識和他12年來不惜向胡狄之國稱臣納貢的忍耐能力,敏銳地感受到“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

      突厥是我國北方境內、北亞地區繼匈奴之後的又一個強悍、顯赫的遊牧民族。據歷史考證:他們帶有塞種和匈奴的血統。《北史》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 突厥最先是生活在鹹海西邊的塞種,南北朝時期(6世紀初年)由葉尼塞河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又遷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李世民是如何一舉擊潰突厥帝國

    唐太宗

      南北朝後期,北方的北魏分裂成西魏、東魏(546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高車各部五萬餘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後來又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充套件至整個蒙古草原,和華北的北齊、北周政權並立。而北齊、北周為了試圖打敗對方,而又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而均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援,突厥藉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了大量經濟利益。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楊堅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而此時的突厥族卻因內訌和鬥爭,統治集團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後,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開始反擊突厥勢力。其中東突厥不久被隋朝軍隊打敗,西突厥也因為內亂而一度衰落。隋開皇十九年(599年)十月,隋文帝封東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顯著標志了隋強突弱的形勢。

      然而隋朝短命,只有短短的37年。隋末天下大亂,而東西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重新振作,勢力迅速發展,一躍成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的強大軍事力量。而隋末群雄並起,自大業七年(611年)開始,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反隋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其中不少都曾經依附過突厥。《通典》卷197記載:“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太原留守李淵伺機在晉陽起兵。此時,突厥軍隊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一番而去。突厥的襲擊,使李淵、李世民父子意識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們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迫於形勢,李淵父子決定與諸雄一樣自下於突厥,派出心腹劉文靜前往突厥談判。由唐公李淵親自給突厥國始畢可汗寫了一封卑辭修好,並許以“稱臣納貢”。而這時的突厥仍像北朝時代一樣,試圖對中原各勢力恩威並施,抑強扶弱,不時直接出手,藉以保持、提高自己的優勢地位,李淵父子的“稱臣納貢”之舉正中始畢可汗下懷。

      隨著李淵勢力的發展壯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始畢可汗經常尋找各種藉口,要李淵進貢財物,史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始畢可汗去世後,為了表示哀悼,李淵“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處羅可汗死後,李淵父子仍以“臣禮”致吊,仍詔百官到其使者處弔喪。

      一年後的夏天(618年5月),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等的支援下正式取代隋朝而建立了唐朝,不久重新統一全國。這時,突厥的統治者意識到:中原只要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得諸多利益,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但不幸的是:失敗了!不甘心之餘,便趁唐朝建國之初人心未定、國力不強之際,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幷州,擄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

      武德九年(626年)8月,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在發動“玄武之變”兩個月後登上皇位。而在他剛剛即位之時,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20萬攻佔涇州,進至武功,京都長安震動。頡利可汗又領兵至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頡利見唐大軍趕至,且軍容威嚴,見狀“請和”,雙方在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太宗許以金帛財物,突厥軍隊乃撒離唐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

      便橋訂盟的屈辱使李世民“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他即位後,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注重經濟發展,國家與軍事實力持續增強。而此時突厥因安於現狀、屬國抗爭、上層分裂,導致實力逐漸下降。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眾將統兵10萬,分道出擊東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大將李世綪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敵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

      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懾於大唐天威,“西北諸蕃,鹹請上(唐太宗李世民)尊號為天可汗”。從617年到629年的這12年裡,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無時無刻不在考慮如何解決突厥問題,無時無刻不在為突厥問題而咬牙切齒,終於抓住時機,徹底消除自己心中隱忍了12年的陰影,結束了寫大唐帝國突厥的臣服歷史。這時,唐太宗才30歲,當皇帝也就3年。

      貞觀十二年(638年),東突厥正式併入唐朝版圖;高宗顯慶四年(659年),西突厥為唐朝所滅而統一於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南遷的東突厥之後北返復國,建立後突厥汗國,宣宗天寶四年(745年)亡於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即現在維吾爾族的先祖)。

      唐太宗作為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創造出“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而名垂後世,同時他為統一全國及時調整與突厥關係的大局意識和他12年來不惜向胡狄之國稱臣納貢的忍耐能力,敏銳地感受到“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唐太宗心繫民生,體恤百姓,對各族民眾“愛之如一”,得到各少數民族的共同擁戴,並被尊稱為“天可汗”,真正享受到一代英主的無限榮光。

  • 3 # 90後小孟

    突厥是我國北方境內、北亞地區繼匈奴之後的又一個強悍、顯赫的遊牧民族8_8_8_8_4_4_0_0_c_o_m。據歷史考證:他們帶有塞種和匈奴的血統。《北史》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 突厥最先是生活在鹹海西邊的塞種,南北朝時期(6世紀初年)由葉尼塞河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又遷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南北朝後期,北方的北魏分裂成西魏、東魏(546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高車各部五萬餘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後來又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充套件至整個蒙古草原,和華北的北齊、北周政權並立。而北齊、北周為了試圖打敗對方,而又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而均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援,突厥藉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了大量經濟利益。

    千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一舉擊潰突厥帝國?

      網路配圖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歷~史~網。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楊堅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而此時的突厥族卻因內訌和鬥爭,統治集團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後,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開始反擊突厥勢力。其中東突厥不久被隋朝軍隊打敗,西突厥也因為內亂而一度衰落。隋開皇十九年(599年)十月,隋文帝封東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顯著標志了隋強突弱的形勢。

      然而隋朝短命,只有短短的37年8 8 8 8 4 4 0 0 c o m。隋末天下大亂,而東西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重新振作,勢力迅速發展,一躍成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的強大軍事力量。而隋末群雄並起,自大業七年(611年)開始,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反隋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其中不少都曾經依附過突厥。《通典》卷197記載:“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太原留守李淵伺機在晉陽起兵。此時,突厥軍隊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一番而去。突厥的襲擊,使李淵、李世民父子意識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們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原文星辰詩詞網線上閱讀。迫於形勢,李淵父子決定與諸雄一樣自下於突厥,派出心腹劉文靜前往突厥談判。由唐公李淵親自給突厥國始畢可汗寫了一封卑辭修好,並許以“稱臣納貢”。而這時的突厥仍像北朝時代一樣,試圖對中原各勢力恩威並施,抑強扶弱,不時直接出手,藉以保持、提高自己的優勢地位,李淵父子的“稱臣納貢”之舉正中始畢可汗下懷。

      隨著李淵勢力的發展壯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始畢可汗經常尋找各種藉口,要李淵進貢財物,史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始畢可汗去世後,為了表示哀悼,李淵“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8.8.8.8.4.4.0.0.c.o.m。”處羅可汗死後,李淵父子仍以“臣禮”致吊,仍詔百官到其使者處弔喪。

    推薦閱讀:赤壁之戰:曹操百萬大軍竟然敗在自家謀士手中

    千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一舉擊潰突厥帝國?

      網路配圖

      一年後的夏天(618年5月),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等的支援下正式取代隋朝而建立了唐朝,不久重新統一全國。這時,突厥的統治者意識到:中原只要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得諸多利益,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但不幸的是:失敗了!不甘心之餘,便趁唐朝建國之初人心未定、國力不強之際,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幷州,擄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

      武德九年(626年)8月,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在發動“玄武之變”兩個月後登上皇位。而在他剛剛即位之時,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20萬攻佔涇州,進至武功,京都長安震動。頡利可汗又領兵至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頡利見唐大軍趕至,且軍容威嚴,見狀“請和”,雙方在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太宗許以金帛財物,突厥軍隊乃撒離唐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

  • 4 # 大白白野

    隋末唐初時期控制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是突厥族,不是匈奴族。

    匈奴族在秦末漢初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強大起來,西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了沉重打擊,使匈奴族力量衰落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南北匈奴,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在漢政府和其它民族打擊下西遷了。

    李世民不涉及征服匈奴問題。李世民在位時確實處理解決周邊各族關係,被西北各族尊稱為“天可汗”。李世民民族政策是成功的。

    突厥分裂東西突厥,西突厥西遷,東突厥經常侵擾內地,李世民派李靖等將領率軍隊打敗東突厥,活捉了頡利可汗。又派兵消滅吐谷渾。又信任少數民族首領,讓他們當官,所以初唐出現了少數民族將領,增加了唐軍戰鬥力。

  • 5 # O亮劍O

    李世民應該征服的是匈奴後裔突厥,突厥是位於今蒙古國和我國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6世紀活動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

    李世民與突厥之間的活動主要有以下這些:

    唐高祖公元618年建立唐王朝,在最初的幾年中,李淵為解除後顧之憂,集中精力對付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對突厥稱臣並送大量財物和美女。儘管如此,突厥仍不斷入侵,特別是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9月突厥入侵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劫掠人口數千名,標誌著唐朝與東突厥戰爭的開始。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軍終於平定四方,統一全國,開始商議反擊突厥的戰爭。同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頃其全部人馬,入侵唐。閏七月,唐朝有人提議遷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對,李淵決定不遷都,並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禦突厥。八月十二日,雙方在五隴阪(今陝西彬縣)交鋒,稱五隴阪之戰,李世民用反間計,聯合突利可汗離間頡利可汗,使突厥退兵。這一年是唐朝正式對突厥作戰的開始,因此也有人認為唐與突厥的戰爭開始於此時。之後,唐朝和東突厥在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境內多次交鋒,多為東突厥進攻,唐朝防守,雙方互有勝負。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當時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八月,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此時唐朝政局不穩,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又贈予金帛財物,並與之結盟,突厥兵於是退去,這就是渭水之盟。

    此後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而此時的唐朝政局穩定,經濟得以恢復,唐太宗也積極進行對東突厥的備戰,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張公謹提出進攻突厥的六條有利條件,堅定了唐太宗出兵反擊突厥的決心。公元629年十一月,以東突厥進擾河西(今甘肅酒泉、張掖一帶)為藉口,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績、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等統領的10餘萬兵馬,在李靖的統帥下兵分六路進擊突厥,依次唐滅東突厥之戰正式開始。

    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騎從馬邑趁夜北進,佔領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戰略據點—惡陽嶺。李靖又利用突厥人恐慌的心理,派間諜至定襄城中游說,說服突厥將領康蘇密歸順唐朝。之後,李靖又趁夜突然襲擊並攻克定襄,頡利於是率軍北撤。李世績率部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截擊突厥成功,大敗突厥軍。頡利率餘眾數萬退駐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

    由於受到唐軍打擊,東突厥開始同唐朝修好。公元630年二月,唐太宗派遣唐儉、安修身等作為使節前往東突厥安撫。在使節還在東突厥的時候,李靖率領一萬餘人,僅帶二十天的糧草,趁夜前往東突厥駐地陰山,大將蘇定方率二百騎偷襲東突厥,頡利可汗果然放鬆了警惕,當發現蘇定方軍隊時,唐軍距東突厥營地僅十幾里路了。頡利倉促應戰,被李靖大敗,損失約萬餘軍隊,李靖還俘虜了頡利可汗的兒子迭羅施和十幾萬突厥人。頡利可汗在退兵途中又遇到李世績部隊的截擊,被俘五萬餘人。頡利可汗逃脫,投奔突厥另一個部落可汗鼠尼施,其餘東突厥首領紛紛投降唐朝。不久,鼠尼施把頡利可汗交與唐軍,頡利被俘押往長安。自此,東突厥汗國被唐所滅。

    唐朝將東突厥領地劃入自己的版圖,在其上設定了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雲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六百里,勢力範圍達到漠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男朋友是不是很少願意將你的照片發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