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0
回覆列表
  • 1 # 大老二爺

    蘇聯,是一個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國家組成的一個聯邦制國家,這些國家大都處於高緯度,冬季長而寒冷,部分地區甚至可達到零下72℃,四季溫差也較大。而二戰蘇聯的主戰場主要在東線,這個時候披風就成為他們的制勝法寶,能夠起到禦寒作用。 在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蘇軍士兵穿著披風的形象,其他國家計程車兵很少有穿披風的,為什麼蘇軍士兵這麼喜歡穿披風?嚴格來說,蘇軍士兵穿的更多的是斗篷,簡單來說,披風和斗篷的區別就是看沒有沒袖子,有袖子的是披風,沒有袖子是兜風。從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來看,蘇軍士兵披風和斗篷都有,但大多數是沒有袖子的兜風。披風斗篷可是個好東西,工業化國家,後勤保障比較充分的軍隊,披風這種東西是不常見到的。但實際上也還是有,尤其是在寒冷地區的部隊,披風或者斗篷還是很受歡迎的。蘇聯位於高緯度地區,天氣寒冷,氣候複雜,夏天颳風下雨,冬天大雪肆虐。隨身攜帶一件斗篷,作用是相當大的。蘇軍的披風都是用細毛呢子製成,外面是經過稀釋的天然橡膠,這樣即使被冰雪淋過,也能夠繼續保暖,首先這種軍用斗篷夏天可以遮風擋雨,冬天可以擋雪。在高緯度地區,晝夜溫差比較大,晚上 有可能溫度極低,這時披風就可以用來禦寒。野外行軍休息的時候,可以將披風鋪在地上,當做臨時行軍床。晚上宿營的時候,幾個斗篷拼接,可以做簡易帳篷。最重要最重要的,這些披風有偽裝的作用。冬天蘇聯裝備的披風是白色的,在皚皚白雪中,白色的披風很好的掩護了軍人的行蹤。夏天則換髮墨綠色的披風,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也起到了保護色的作用。如果想要簡單的休息一下,還可以把披風一半鋪在地上,一半蓋在身上,非常實用,但是如果帶著軍毯的話,不僅不方便,而且還很重會影響行軍速度,也會消耗士兵的體力,

    另外,假如士兵在戰場上犧牲了,這件披風,還可以充當裹屍布。或者,士兵受傷了,擔架不夠,此時,披風就可以拿來用了。又或者,自己要拿的東西比較多,沒辦法拿時,可以全部都打包在披風裡面,然後自己提著披風走就好了。

    二戰期間,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保障都沒有現代這樣發達,有時候一件小小的戰略物資就能夠保護一個人的生命。蘇聯軍隊配發披風,在當時就是經過嚴謹思考和戰場檢驗的一個正確的戰略選擇。

  • 2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其實,二戰中,除了蘇軍,德軍也是用披風的,甚至,披風同期也出現在了東亞戰場上,成了日軍軍官的擺酷的主要裝扮。不過,跟日軍的毛呢披風比,蘇軍和德軍更講究實用,多為高密度帆布材質,除了擋風、禦寒,還兼做雨衣,特別適合歐洲東線戰場較為惡劣的地理和氣象環境。

    如下圖cosplay蘇軍的照片,蘇軍披風帽子有抽繩,可調節大小,右側開了一個口子,以便於伸手持槍。

    不過,相對於蘇軍的披風,德軍那邊的沒有帽子,功能更接近於野戰雨披,組合起來可以當帳篷、擔架、泅渡用具,或用來偽裝單兵和武器裝備。由軍用防水布製成,帶有迷彩花紋塗裝,比如,武裝黨衛隊使用了春季為綠色、秋季為棕色的季節迷彩設計,加上非洲軍團的黃棕色系列,二戰德軍的披風包括了20多種迷彩圖案。

    再看,蘇軍這邊,顯然沒有那麼多講究。

    當年的蘇聯,作為主要靠11路行軍的國家,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又非常不友好,披風使用靈活、方便穿脫、便於攜帶,平時用作大衣或者雨衣穿,把乾糧和細軟往披風下一塞,就可以保證不被雨雪打溼;躺下可以一半做毯子一半當被子;跟上面的德軍迷彩披風一樣,也可以改造成緊急擔架,或者大口袋,還能兼做隱蔽和偽裝。比如,白色披風,把自己包裹在披風裡往雪地裡一趴誰,一下子就跟背景融為一體了。不過,二戰時期,蘇聯配發的披風,大多還是如下圖那種黃乎乎的野戰綠色,在城市巷戰中,隱蔽性也是很不錯的。

    二戰後,蘇軍披風仍然經久不衰,甚至還傳入了我國。

    比如,《芳華》中,何小萍穿的那件就屬於65式軍裝系列的披風。跟蘇軍右側開口不同,65式為雙開側口。

    只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披風愈發不太適合當今資訊化戰爭的大環境了。現在的戰爭,都講究遠端非接觸性的精確打擊,單兵面對面衝鋒的場合已經不多見,作戰人員運輸與投送也早就不靠自己的兩條腿了,後勤補給相對完善,不必像以前那麼湊合了。

    此情此景下,用來遮風擋雨的披風,發揮作用的的領域越來越小;加之,披風下襬又長又寬大,不太利落,一旦勾住掛住四周的機械或者電子裝置,還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風險和事故,並不適合時代發展潮流和當今的作戰特點了。

    (下圖為敘利亞戰場上的俄軍特種部隊,SSO隊員的裝扮——迷彩戰鬥服+配備了各色資訊化裝置的“戰術背心”,單看外觀,跟美國大兵高度相似)

  • 3 # 讀史論天下

    歷史磚家有話說:

    在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蘇軍士兵穿著披風的形象,其他國家計程車兵很少有穿披風的,為什麼蘇軍士兵這麼喜歡穿披風?

    嚴格來說,蘇軍士兵穿的更多的是斗篷,簡單來說,披風和斗篷的區別就是看沒有沒袖子,有袖子的是披風,沒有袖子是兜風。

    從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來看,蘇軍士兵披風和斗篷都有,但大多數是沒有袖子的兜風。

    直到現在,我國北方高寒地區的部隊冬裝裡還有配發,另外像西藏地區的部隊也一定會有配發。以前軍隊後勤保障還不充能充分保障的時候,物資最好讓士兵隨身攜帶,披風這種一物多用的好東西。

    真正軍用披風是細毛呢做的,單面塗上稀釋的天然橡膠,防風擋雨。

    毛呢跟棉製品的區別在於被雨淋溼後,棉製品基本就失去保暖作用,而毛呢還可以保持75%的作用,軍用披風上有特別設計的扣孔,可以幾件披風組成簡單的帳篷,也可以輕鬆的改成擔架,仔細點包裹上行軍揹包,還可以當泅渡浮筏。

    很多沒法講究的情況下,披風鋪地上,一半墊一半蓋,比帶塊軍毯還好。

    搶戰利品時,用披風打的包裹就怕你背不動,不怕裝不下!要是血戰長津湖時,我軍要是有這樣的披風,可以救很多戰士的命!後來我軍配發的那種橡膠雨衣,其實功能上沒有披風的多用性,份量還很沉重,北方用不保暖,南方用嫌悶熱,真不如披風斗篷實用。

    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而且複雜多變,夏天颳風下雨,冬天大雪肆虐。

    隨身攜帶一件斗篷,作用是相當大的。夏天可以遮風擋雨,冬天可以擋雪。而且在高緯度地區,晝夜溫差比較大,晚上溫度可能會比白天下降很多,睡覺時候加一件披風,就等於是多加了一床被子,能夠大大增加保暖禦寒作用。就是白天在野外行軍,休息的時候,也可以把披風鋪在地上,作為褥子,防潮保暖。晚上宿營的時候,幾個斗篷拼在一起,可以搭出個簡易帳篷。

    最重要,披風還具有偽裝的作用。

    蘇軍配發的冬季披風是白色的,在皚皚白雪中,白色的披風能起到很好的掩護作用。夏天則配發墨綠色的披風,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同樣起到了保護色的作用。二戰中不只有蘇聯軍隊裝備披風。我們看影視劇也可以發現,我國東北地區的抗聯、日本關東軍也有類似的裝備。

    總之,軍人的裝備都是有用的,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速度,為了增加行動的靈活性,肯定不會裝備一些毫無用處只增加重量的東西。

  • 4 # 與狼共舞說歷史

    二戰蘇軍的披風,確實是一個比較有趣的話題,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歷史影像資料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二戰東線戰場上的蘇聯紅軍在作戰時基本是人手一家披風,帥氣非常。那麼蘇聯紅軍為什麼要在戰鬥中配備披風,是為了耍帥嗎?

    呢子披風的妙用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蘇聯紅軍當時的披風可以說是一件“百寶衣”了,說它渾身上下都是寶也不為過。蘇聯紅軍的披風都是用比較厚實保暖的細毛呢子為原料,顏色呈淺綠色,形體比較寬大。

    當時東線戰場上天氣寒冷,通常大雪紛飛,冷風如刀。此情此景之下,蘇聯紅軍的呢子披風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冰雪天氣之下有效的進行保暖,並且披風還可以搭成一個非常巧妙帳篷,供士兵臨時休息。

    保家衛國,功不可沒

    其次,呢子披風還可以巧妙的在叢林或者草地裡與周圍環境混為一體,進行有效的偽裝。並且由於呢子披風本身優良的保暖作用,可以讓蘇聯紅軍在零下天氣裡在進行潛伏行動時也可以保持溫暖。

    不過呢子披風也有其弊端,呢子本身份量比較重,而且形體寬大,所以導致士兵在戰場上的行動速度會受阻礙,起到一個拖累作用。總而言之,呢子披風在當時還是長處大於短處的,也正是因為呢子披風的存在,才使蘇聯人在冰天雪地裡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保家衛國、功不可沒。

  • 5 # 漩渦鳴人yy

    這個前蘇聯軍隊穿的那叫斗篷,因為戴了一個帽子,而當時德國人穿的是披風。

    其實大家自己去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前蘇聯都有自己的披風或者是斗篷,而德國人的沒有帶一個帽子,前蘇聯的呢,它有一個帽子,所以前蘇聯的是斗篷,德國的是披風,為什麼前蘇聯會帶了這麼多的披風的?

    這和戰場上面所面對的環境有關,大家都知道在戰場上面瞬息萬變,天吶,有不測風雲,如果突然下雨了,在這種情況之下,突然和敵人打遭遇戰!沒有辦法穿上雨衣,或者是把雨衣給脫下來的。

    與其去弄雨傘到還不如直接弄語音,可是一般的雨衣就需要穿戴式的,這樣的話很影響你的行動,而且一旦突然下雨了,你都來不及把雨衣給披上!

    換成斗篷那就方便多了,只需要把這斗篷戴上,這樣的話她就一直披在你的身上,突然下雨了,把這帽子一帶這雨就淋不到你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前蘇聯前線緊張需要裝備的人數眾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斗篷就成了一個比較現實一點兒的產物,畢竟前面軍隊人數眾多,需要裝備那麼多的雨衣,你不可能一件一件的就裁剪成那種普通的雨衣穿戴式的!這樣的話國內也沒多少女工人了,你再這麼生產,那斯大林就該考慮把你拉去西伯利亞挖土豆去了!

    而且這個斗篷一直穿戴在自己的身上,也不會影響自己的行動,斗篷披在自己身上以後能夠順便幫助自己背後的揹包防雨,這樣的話一旦下起大雨,揹包就不會被率先淋溼,揹包裡面可放著一些普通的食物或者是換洗的衣物,這些東西是最不想被淋溼的,斗篷,這麼一批這些東西淋溼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有人就說了,為什麼德國人的是披風,而前蘇聯的是斗篷的,大家都知道在野外一旦遇到風雪天氣,是你身體熱量的散失,適合你面板和冷空氣之間接觸的面積決定的!

    怎麼講的就是你的腦袋本身也是一個散熱器,可一旦遇到風雪天氣,這個腦袋會率先散失熱量,而德國的一直在歐洲地區作戰,所以呢他作戰的區域嚴寒程度不如前蘇聯,前蘇聯一直在沿海地區作戰,他深刻的明白腦袋的保溫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樣一旦遇到寒風大雨的天氣,斗篷的帽子就可以直接幫他們完成遮雨的工作。

  • 6 # 愛吃凍糖葫蘆

    這東西暖和,同樣材質情況下斗篷披風比大衣暖和,熱量集中,不信可以試試。秋天抗風冬天保暖,冬天我也喜歡穿羊絨披風。

  • 7 # 不正經的軍棍

    那是蘇軍的軍用斗篷,用的年頭不止二戰,而且,不光蘇軍用,英法德等國都有類似的東西,出現的年頭也比較早,只不過蘇軍的更讓人們熟知。這東西本身就是一塊浸油帆布,不透水。明白了吧,這東西是可以當雨衣的,這是最主要的作用。擋雨、遮陽、防水都可以,本質上就是一大塊不透水的帆布,而且是多功能帆布。

    這斗篷本身就是一塊方方的布,上面有幾個打孔和釦子一類的東西。頭部帽子那裡有一條繩子在裡面,在肩膀上面,穿起來的時候直接就能勒出來帽子形狀。可以看到上面打了很多孔,這些孔就是用於固定或者連線的。

    除了當雨衣之外,還可以當帳篷。透過那幾個打孔,就可以固定在地上,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直接鑽進去,免得風吹雨淋的,類似於現在單兵的帳篷。

    這東西有一堆打孔,另外的作用就是,可以透過這些孔,將幾個斗篷連在一起,做成一個大的帳篷,人睡在裡面就可以了。就像下面這樣的,以前很多軍隊宿營地的帳篷都是這麼搭起來的。

  • 8 # 坤哥自媒體Vlog

    二戰時期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武器裝備、指揮官等,最主要的就是一國士兵的戰鬥力,而士兵的戰鬥力如何又跟軍隊的後勤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這一點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回顧二戰時期的美軍,基本上後勤屬於那種不用發愁的型別,這樣的軍隊就相當於沒有什麼後顧之憂,怎能不打勝仗?在後勤補給上,蘇聯可能就要差了很多,很多人在觀看有關二戰的資料影片時可能細心地都能看到蘇聯士兵總是背一個布包,很多人下意識的都認為這十有八九是裝軍糧或彈藥的,但顯然都不對,這其實只是個披風!

    戰場上穿披風是什麼意思?在古代將軍穿個披風都可以理解為帥,要的就是那個氣勢,在二戰士兵也披個披風,不怕招搖過市成為敵人擊殺的目標嗎?這個其實跟蘇聯的氣候是有原因的,蘇聯處於高緯度地區,他們的冬季寒冷且漫長,最冷的地區溫度甚至達到了零下70多度,四季的溫差較大,而這個披風其實算得上是他們禦寒的法寶。

    蘇軍的披風都是用細毛呢子製成,外面是經過稀釋的天然橡膠,這樣即使被冰雪淋過,也能夠繼續保暖,神奇的是,蘇軍的披風經過簡單組合就能夠改成一個簡易帳篷,為戰士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蘇軍還將披風設計成不同顏色,以便於在不同季節穿戴,冬季穿白色方便在雪地隱藏自己,夏季穿綠色方便在叢林地區偽裝自己。除了能夠當披風穿戴,戰後還能夠當作包裹將戰利品打包帶走,更加方便。

    雖然二戰蘇聯的後勤不像美國那樣,但好歹也是花了心思,用簡單的材料來做成更實用的裝備,這也是一種智慧。

  • 9 # 軍武小咖

    在那兔子都不拉shi的蘇俄戰場上,很多計程車兵並非是死於子彈炮火,而是被活活的凍死在戰壕中。

    很多時候戰士們凍得渾身僵硬,連槍都握不住,禦敵?那得先活著吧。在蘇俄那種雨雪環境下,棉衣根本沒用,很容易溼透。一旦棉衣溼透,在那種苦寒的環境下,士兵只有死路一條。

    二戰蘇聯戰場的主戰就在東線,可以說,誰能耐得了寒,誰就更有獲勝的希望,蘇軍的披風,就是一件很好地禦寒軍裝。蘇聯東線除了寒冷外,還經常的下雨下雪,這件披風也是一件很好地遮擋雨雪的“利器”。

    既能保暖,還能避水,蘇軍的這玩意主要製作材質是呢子材料,加上一點細細的絨毛,這是很好地保暖材料。披風的表層,塗抹了一些天然的橡膠,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

    此外,行軍在外,避免不了風餐露宿,想要找個遮風擋雨、安心睡覺的地方也是奢望。而蘇軍所穿的披風上設計了幾個圓環形的孔,披風脖頸處的繩子也可以自由抽取下來,利用繩子和圓孔,隨便拾取一些樹枝就可以將披風固定成一個可供一人休息的帳篷。對於長期露宿在外計程車兵來說,尤其是經常需要面臨惡劣天氣計程車兵,有一個帳篷可以容身,簡直算得上是福音了。

    據悉,蘇軍的披風並非是固定的一種顏色,在不同季節,披風的顏色也不盡相同。冬季的時候,到處都是皚皚白雪,蘇軍穿著白色披風,在雪地中可以完美的隱藏身形。而到了夏季,綠意盈然,蘇軍就會換上墨綠的披風,融入綠色的大自然,難以被敵人察覺。平時沒有戰事,閒暇之時,士兵會將披風摺疊成一個小小的包裹,用來放一些隨身物品和食物飲水等,十分方便。

    這種充分為士兵考慮的“貼心設計”在後來被很多國家所沿用,特別是一些常年駐守在寒冷、風雪交加之地計程車兵,都會配備這樣一件披風。比方說我國的極北高寒區、部分地區計程車兵,就有配備類似的裝備。這些地方後勤不易到達,士兵多會選擇自己攜帶充足物資。有了一件這樣的披風,用起來十分順心。

    在一些二戰時期的珍貴影像資料中,我們偶爾也能看到一些蘇聯紅軍用類似於“床單”的東西裹著受傷的戰友撤退。這些“床單”,其實就是士兵們的披風。蘇軍的披風質量很好,平時可以當床當被子當帳篷,戰場上也能當做臨時擔架,抬走受傷計程車兵。為挽救士兵生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如果有戰友不幸犧牲,也可以用披風將戰友的遺體包裹起來,也不至於讓戰友曝屍荒野。

  • 10 # 咖哩咖哩醬

    我只是檢查了一下,斗篷和斗篷都不一樣,斗篷沒有帽子,但是斗篷有帽子。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是斗篷,而不是斗篷。蘇聯斗篷上的某種寶藏現在,俄羅斯軍隊仍在使用這種披風。據估計,蘇聯生產過多,沒有用光。這些地方通常用來綁繩子或帳篷釘。穿海角的一位女性蘇聯狙擊手。蘇聯軍隊使用斗篷實際上非常簡單。這東西是分配雨衣。會有軍事裝備的雨衣。不用說,下雨天普通百姓可以使用雨傘,但是如果進行軍事行動,士兵們必須用手武裝,但沒有雙手撐傘。美國軍事法規甚至規定士兵只能穿雨衣,不能穿雨傘。使用斗篷式雨衣有很多優點。您可以將揹包藏在雨衣下面,這樣揹包中的物品就不會輕易弄溼。通常,揹包裡會換衣服和一些食物。無論如何,如果弄溼了,這是非常麻煩且難以處理的。現在,當準備戶外包裝時,通常將各種物品包裝到帶有塑膠袋的塑膠袋中。當時沒有塑膠袋,所以最好在外面蓋一層防水帆布。適當。披風除了具有防水性外,還具有一定的保暖功能,這對於東歐平原的蘇軍來說非常實用。當季節改變時,突然遇到突然的溫度變化。這種雨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暖。的作用。德軍也有類似的裝備,但是德軍有沒有帽子的斗篷,而且形狀更方形,在搭建帳篷時更方便。德軍攜帶的這款方形雨衣功能類似於蘇聯的斗篷。根據是否有帽子,德國人有一件斗篷。穿著方型雨布的德軍可能是現代軍迷的角色。這種偽裝雨披的偽裝效果比蘇聯的斗篷差,單色的斗篷絕對不如偽裝。不僅德國軍隊,南斯拉夫游擊隊也使用了這種雨布,也用於保暖。同時,它在森林中具有很好的偽裝效果。除了用作雨衣外,您還可以使用一些披風來搭建一個簡單的帳篷。通常,兩個斗篷可以搭建一個兩人帳篷。如果使用多個帳篷,則可以建造一個更大的帳篷。這在戶外運動中很有用。常用的方法。軍用雨衣也可以用作簡單的防病毒裝置,這在當時的各個國家都已使用,特別是如果是氯丁橡膠雨衣,則可以用作面板保護裝置。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和德國都沒有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因此該功能基本上沒有用。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 11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兄弟你快拉倒吧,那不叫披風,那叫斗篷!

    披風沒有帽子,斗篷有!

    大兄弟問的這問題其實很不錯,就是這眼神差點啊!

    咋說呢?俺最開始看二戰片子裡頭的蘇軍,也是一腦門子迷糊,戰鬥的民族咋就那麼擰呢?沒事老是批個斗篷,不論男兵還是女兵都這樣,幹啥呢?這是!

    這麼說吧,部隊裡頭的東西,只要能掛到身上的,他都是有用的,甚至是用處多多,不可能沒一點功用掛身上,沉不說還累人,多帶兩顆子彈比帶個沒有的東西,強了不止百倍。

    那麼這斗篷是幹啥用的呢?

    其實有一部分小夥伴也猜出他的一個功用,當雨衣的用。

    二戰那會蘇聯人就這斗篷,好物件啊。

    這東西其實咱也配發過,咋說呢?當年在朝鮮戰場上要是有這麼一件斗篷,也許能少凍死不少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玩意能防凍?”

    防凍是防不了,但可以防風啊!老古人都說了遮風才能保暖,有那經驗老道的老人在冰雪天都會提醒你,再厚實的東西不如那麼一遮。

    這也是為嘛,遇到了風雪天,人們要在雪裡頭挖個窟窿,躲裡頭,那就是為了遮風保暖,道理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雨衣不僅可以防水,還可以遮風,好東西啊!

    所以咱在二戰片子裡頭,總是能看到不管是下雨天還下雪天,蘇聯人總是裹著這麼一個東西。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就這麼一塊布,這麼大用處?還有其他的沒有?”

    您還就猜對了,還真有。

    就這東西,邊邊角角的地方還有幾個窟窿,幹嘛的呢?這是用來打帳篷釘子栓繩子用的。

    明白了把,這傢伙還能當帳篷的使喚,倆塊一拼這就是一個雙人帳篷。

    單塊的幹不了這事,但可以兩頭栓樹杈子上,當吊床的用,牛掰不?

    您如果感覺這睡半空中心裡不踏實,不如腳踏實地的舒坦,您把那釦子這麼一扣,現成的就變成了睡袋,當然比那真正的睡袋舒適性差了點,但總比沒有強不是。

    這可比,給士兵發一把雨傘強太多了,雨傘功能單一不說,您還得拿手巴掌支著,不然老天爺吹上一口氣,傘就得跑了。

    您這手裡是提槍啊,還是撐傘啊!費勁啊!

    那麼作為蘇聯人的老對手德國人,他們有這麼好的物件嗎?

    有!您還能小瞧了這幫子爆黑科技的傢伙嗎?德國人是真真的披風,他們是沒有帽子的,要是開啟來瞅,其實就是一塊方塊布而已,是迷彩尼龍綢布。

    這玩意可比蘇聯人的斗篷布強多了,這要是擱森林裡邊,偽裝效果要比一水綠強很多的。

    而且德國人的這塊披風,不重比斗篷輕巧了許多。

    至於功用和斗篷一樣一樣的,不缺!

  • 12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是雨衣,有帽子沒們袖子,手從胸開兩個豎開口中伸出來,衣身寬大,適合揹負武器裝備時使用,我軍以前也大量裝備過,我在高原平叛時,部隊裝備了三種雨衣,一是帶帽有袖,發給幹部的,二是雨披,行軍時可以擋住揹包,槍支彈藥被雨淋,潛伏或野外露宿時,可以鋪地上隔潮,受大家歡迎,戰士們爭著要,三是方塊雨衣,中間有個洞外邊有帽,頭從洞中出來,雨衣就是一塊大雨布搭在身上,雨衣邊上都有釦子,需要時將幾個雨衣連起來可以建帳篷,一般每個班發二至三個。

  • 13 # 路過的漢妮熊

    用途多樣,功能強大,冰天雪地多件裝備多條命。再說只有俄軍精銳才配擁有,普通士兵可沒這待遇,這不僅是實用裝備,更是身份的象徵,好東西自然都想要!

  • 14 # 鷹揚縱橫

    蘇軍穿披風,一個是禦寒,另一個主要是用來做戰鬥偽裝,如果衣服的顏色和環境差不多敵人就難以發現。當時的蘇聯進入寒冷漫長的冬季,多數地區都覆蓋了厚厚的白雪,白色的披風更有利於戰士的隱蔽突襲。

  • 15 # 別酒流年

    我們看二戰電影,會經常看到蘇軍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身上總是挎著一個類似於布包的東西,甚至今天俄羅斯的某些部隊還有這個裝備。

    這裝備是什麼呢?有什麼作用呢?是不是像同時期的日軍背的行軍包?或者中國軍隊不離身的子彈袋?

    其實這些都不是,蘇軍的布包裡面裝的是斗篷。

    蘇聯位於高緯度地區,天氣寒冷,氣候複雜,夏天颳風下雨,冬天大雪肆虐。隨身攜帶一件斗篷,作用是相當大的。

    首先這種軍用斗篷夏天可以遮風擋雨,冬天可以擋雪。

    在高緯度地區,晝夜溫差比較大,晚上 有可能溫度極低,這時披風就可以用來禦寒。

    野外行軍休息的時候,可以將披風鋪在地上,當做臨時行軍床。

    晚上宿營的時候,幾個斗篷拼接,可以做簡易帳篷。

    最重要最重要的,這些披風有偽裝的作用。冬天蘇聯裝備的披風是白色的,在皚皚白雪中,白色的披風很好的掩護了軍人的行蹤。夏天則換髮墨綠色的披風,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也起到了保護色的作用。

    二戰中不只有蘇聯軍隊裝備披風。我們看影視劇也可以發現,中國東北地區的抗聯、日本關東軍也有類似的裝備。

    總之軍人的裝備都有獨特的用處,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速度,為了增加行動的靈活性,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裝備一些毫無用處只增加重量的東西。

    這件事你認為呢?

  • 1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披風斗篷可是個好東西,現在我們所熟悉關注的軍隊,都是工業能力過剩,後勤發達的拉轟軍隊,所以披風這種東西不常見了,但其實還有,中國北方高寒地區的部隊冬裝裡肯定還有裝備,另外像西藏地區的部隊也一定會有的。以前軍隊後勤保障不靠譜,物資最好讓士兵隨身攜帶的時候,披風這種一物多用的好東西,對蘇聯這樣的氣候條件國家,當然是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像林海雪原裡一樣,一塊白布飄啊飄的,那是輕披風,基本只有雪地隱蔽作用,真正軍用披風是細毛呢做的,單面塗上稀釋的天然橡膠,防風擋雨,毛呢跟棉製品的區別在於被雨淋溼後,棉製品基本就失去保暖作用,而毛呢還可以保持75%的作用,軍用披風上有特別設計的扣孔,可以幾件披風組成簡單的帳篷,也可以輕鬆的改成擔架,仔細點包裹上行軍揹包,還可以當泅渡浮筏。

    很多沒法講究的情況下,披風鋪地上,一半墊一半蓋,比帶塊軍毯還好,搶戰利品時,用披風打的包裹就怕你背不動,不怕裝不下!要是血戰長津湖時,我軍要是有這樣的披風,可以救很多戰士的命!後來我軍配發的那種橡膠雨衣,其實功能上沒有披風的多用性,份量還很沉重,北方用不保暖,南方用嫌悶熱,真不如披風斗篷實用。現在的強國軍隊,後勤不用再靠戰士自己背,有足夠的支援力量,大多數時候,不用考慮用披風臨時湊合著過了,所以披風不常見,只在有風雪的高寒地區,還有保留裝備,不過現代軍隊靠體溫實現夜視和搜尋的偵察手段,以後步兵肯定會有防止此類偵察的布料,做老大的隱蔽披風,所以披風還是會有大行其道的機會的。

  • 17 # 紅色手電筒

    剛才查了一下,披風和斗篷還不一樣,披風沒有帽子,而斗篷是有帽子的。蘇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應該是斗篷,而不是披風。某寶上邊的蘇軍斗篷現在,俄軍也還在使用這種斗篷,估計是原來蘇聯生產的太多了,還沒有用完。這種地方通常都是用來拴繩子的地方,或者是帳釘。披著斗篷的蘇軍女狙擊手。

    蘇軍使用斗篷其實很簡單,這個東西是配發的雨衣,在軍隊裝備的服裝都會有雨衣,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下雨的時候,平民老百姓可以用雨傘,可是如果是有軍事行動,軍人的手還要使用武器,可就沒有手來打傘了。美軍的條令中甚至規定軍人只能穿雨衣,不能用雨傘。

    用斗篷式的雨衣有很多好處,可以把自己的揹包都藏在雨衣的下邊,這樣揹包裡邊的東西就不容易被打溼,通常揹包裡邊會有換洗的衣服和一部分糧食,反正如果打溼了很麻煩不好處理,現在在準備戶外行裝的時候,通常是要用塑膠袋把各類物品分別裝到塑膠袋裡邊,那時候可沒有塑膠袋,所以在外邊還是在罩一層防水的帆布比較合適。

    而除了防水,斗篷還具備一定的保暖功能,這對於作戰地域位於東歐平原的蘇聯軍隊很實用,在換季的時候,忽然遇到突然的氣溫變化,披上這種雨衣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德軍也有類似的裝備,不過德華人的是披風,沒有帽子,而且形狀比較方正,在搭帳篷的時候比較方便。德軍背的就是這種方塊雨布和蘇聯的斗篷功能類似。要是按照有沒有帽子來分,德華人的是披風。穿著方塊雨布的德軍,估計是現代的軍迷扮演的。這種迷彩的雨布偽裝效果要比蘇聯的斗篷好,單色的斗篷肯定是不如迷彩的。不只是德軍,南斯拉夫游擊隊也是使用這種雨布,也是用來保暖的。同時,在森林中也有不錯的偽裝效果。

    除了當作雨衣以外,用幾個斗篷還可以搭一個簡單的帳篷,一般是2個斗篷可以搭一個2人帳篷,如果是多用幾個,可以搭一個大一點的帳篷,這個在戶外運動中是經常用的辦法。

    而軍用雨衣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可以當作簡易的防毒器材,這一點當時各個國家都是這樣做的,尤其如果是使用氯丁橡膠的雨衣,是可以作為面板防護器材使用。不過在二戰時,蘇德雙方都沒有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所以這個功能基本上沒有用上。

  • 18 # 泥濘中的海豹

    可以防雨,保暖,偽裝自己。挖傘散兵坑可以把斗篷蓋在上面鋪些雜草可以偽裝不容易被敵機發現,在下雨時不容易讓散兵坑裡積水

  • 19 # 玄坤文史

    二戰時期,蘇聯軍人配發的那個並不是披風,而是斗篷,披風和斗篷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在肩部是否有袖子,通常斗篷是沒有袖子的,並且披風最早出現只是一種流行衣物,而斗篷主要的一個用途是防風禦寒。

    在我們的印象中,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蘇軍士兵的裝備,都會配備有一個斗篷,特別是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雖然看上去很帥,但是這並非是配備斗篷的主要目的,事實上不止是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配有斗篷,日本關東軍,和咱們的東北抗聯的裝備中,也是有斗篷的。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軍隊所處的位置,都是那種嚴寒,冬天風還挺大的地方,所以很明顯斗篷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防風禦寒,我們單是從外觀上看不出什麼來,實際上這些斗篷並不是簡單的布料做成的,斗篷的外面通常都會有防水材料塗上去一層,內部質量好一些的軍用斗篷,還會有細絨毛,這樣就能起到防雨雪,在寒冷地區保暖的作用,德軍就有很多人是在戰爭中凍死的。

    而在一些紀錄片中,我們最常看到的蘇軍使用的斗篷是白色的,事實上這也是分季節的,在夏季用的斗篷是綠色,因為不需要防寒的作用,主要的功能就是防雨,防風,而冬季的才是像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的那種白色斗篷,不過也是分地區的,因為蘇軍的斗篷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偽裝。

    俄羅斯北部很多疆域是在北極圈內的,特別是到了冬季,白雪覆蓋,而蘇軍使用這種白色的斗篷,很容易和環境融合,就能起到讓士兵不被敵人發現的作用,而夏天用綠色的斗篷也是有相同的作用,就像迷彩的軍服,特別是在野外作戰也不容易被敵人發現。如果我們有關注軍事資訊的話,就會發現中國也會為處於高寒地區的解放軍戰士們配備斗篷的。

    事實上二戰時期,蘇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蘇軍配備斗篷外,斗篷也有很多妙用,二戰時期,在戰爭白熱化階段,這些士兵們是沒有固定營地的,特別是在野外作戰的時候,很多情況可能找塊平地就休息了,而有了斗篷,特別是在冬天,一半枕著一半蓋著,能很大程度減少非戰鬥減員率。

    而這些軍用斗篷通常也很結實,不用的時候摺疊起來也不佔面積,需要用時還可以開啟包裹物品,加上兩根杆子就能做簡易的單架,都十分的方便,當然這種斗篷只適合用於乾燥,風多寒冷的地方,如果是在熱帶雨林中使用,雖然也能起到偽裝色的作用,但是溼熱的天氣裝備斗篷,則會導致士兵們患上疾病。

    所以二戰期間,蘇軍士兵會穿斗篷,主要還是因為蘇聯的地理環境促成的,蘇聯很多地區比較寒冷,雨雪天氣比較多,還多風,所以給蘇軍配備斗篷,極便於攜帶,又能解決地形帶來的氣候不利因素,同時斗篷顏色不同,也能降低士兵們被敵人發現的機率。

  • 20 # 聽濤說事

    在很多二戰的電影或老照片裡,我們都會看到蘇軍斜挎的一個圓形的帆布包,類似於八路軍當時的乾糧袋,很多人誤以為那就是蘇軍的乾糧袋,其實不是,裡面裝的是斗篷。

    嚴格意義上講,披風和斗篷還是有區別的,披風一般是無帽有長袖,而斗篷恰恰相反。

    存在即合理。尤其是軍用裝備,每一樣都有它的特殊作用,行軍打仗不可能帶累贅無用的。

    這個斗篷可是好東西,除了常規的保暖禦寒外,在關鍵時候發揮的作用你都想不到,下面我把它的作用做個詳細介紹。

    蘇軍用的斗篷可不是我們現在穿來炫酷的斗篷。它是用細毛呢做成的,單面塗上稀釋的天然橡膠,用來防水。毛呢比棉製品的優勢大,它溼了還可以繼續保暖,棉製品溼了,基本就失去保暖作用。

    像蘇聯這種高緯度地區,溫度低,經常遇到雨雪天氣。斗篷除了保暖之外,還可以防水,把乾糧袋放在斗篷下面,避免雨水打溼。

    在野外,把斗篷鋪到地上,一半鋪一半蓋,就可以臨時休息,還不用額外再帶一塊軍用毛毯。

    斗篷上都有專門設計的扣眼,幾件拼到一起就可以搭一個簡易帳篷。

    如果有戰士受傷,斗篷又可以改成擔架。需要用繩子時把斗篷撕開,連在一起就是繩子,而且非常牢固。

    打勝仗了,搶戰利品時,斗篷又可以變成一個袋子,它的容積大,可以盡情的往裡塞。

    在特殊情況下,斗篷還能救命,用它包裹上軍用揹包,可以當成簡易渡筏渡河。

    斗篷有白色和迷彩的,在冰天雪地裡或叢林裡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隱蔽性。整片披在身上,敵人根本發現不了目標。而且在過泥濘路段時,斗篷鋪在地上還可以防滑。

    總之它的用途十分強大。但是隨著現代化軍事的發展,它的這些功能也在逐漸減弱。但是斗篷禦寒防水,還可以騰出雙手,在高寒地區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後說一點,二戰時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裝備。德軍穿的那種沒有帽子,可能就是披風吧。反正它們的功能差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跟杜蘭特,到底誰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