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佛子詩文創作釋出中心
近體詩不能改革,改革就不是近體詩。
近體詩可以被借鑑,形成一種新的古詩。
古人的近體詩不能被消滅和改革。它是古人的一種詩的體裁。你怎麼可能改革它。你只能寫自己的古體詩,吸收借鑑近體詩的優點。
近體詩的體裁形式最完美,你改革它,它就不是古人的格律詩了,而是現代格律詩。
聞一多已經改革近體詩,發明了現代人的“新格律”。新格律不是古人近體詩的格律詩。“新格律詩”就是古詩在現在的流行體。
1917年的“新古詩運動”就是這個意思。
你只要改革了,就是你自己的現代的新格律。不是古人的格律詩。
古人的格律詩,近體詩,你只能尊重它的存在。
-
3 # 黃長堆
把一些已經是仄聲的入聲字刪掉,只保留平聲字的入聲字,使人們寫近體詩更方便,更
-
4 # 龔潤澤1
讓新詩與格律詩與民歌、國風結婚,成為轉基因文學作品。便會產生耳目一新的流行詩體。(作者)
題某生讀報照
※※※※
疊掌凝神讀世界,
奇文一篇揪心衣。
休言紙裡亁坤小,
學海湧來浪正急。
-
5 # 謝天339
這個問題很宏大:一是涉及改革一詞,改革是個大詞,這是個當今的最大話題;二是改革的目標很宏偉,要把詩詞改革到超越現代詩及古代詩詞的高度。改革的物件也很明確,推動近體詩改革。也就是說要把近體詩改革成為中國當今及未來的主流詩歌。我認為,這種所謂改革是有違歷史發展方向的;也是違背文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的;也是不符合完美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及大眾審美需要的。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去進行這種所謂的改革,而且,也是絕不會成功的。我想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從理論上過多地論述,只提供一些事實依據就能把問題完全講清楚。
一、近體詩也稱格律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到唐代並最終成熟達至頂峰階段的產物;是無數代詩人智慧成果的完美結晶;流傳至今的許多精品詩歌多是格律詩。詩人們創造格律這種體式,是千百萬人在詩詞這個園地,日積月累辛勤耕耘的成果,並使之成當時和後世公認的藝術守則。因此,《格律詩》應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品牌;歷代優秀詩人的作品應該被尊為文化精品。
二、我們必須弄明白,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歷史中,近體詩(格律詩)只是詩歌海洋中的最高的浪頭之一,即使在唐代,許多詩人的作品,在數量上,格律詩也不是佔主體地位的。儘管格律詩成為中國詩歌高地上的皇冠,耀眼奪目。無論哪個朝代,都未能讓格律詩一統天下,今人如果要把格律詩改成獨霸天下的詩歌品種,恐怕更無可能。
三、盛極而衰,是詩歌形式發展的固有的規律。由簡而繁,由繁而簡(更高層次);由弱變強,盛極而衰,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要用來指導實踐,不逆天時,不違事理。唐朝人因格律詩的出現,把一代詩歌推向頂峰。隨著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維等一代大詩人離世,唐代詩歌日慚式微。宋朝人很聰明,按理說他們應當站在前人的肩上,把唐代詩歌繼續推高,但他們沒有這樣作,因為這樣作的話,肯定費力不討好。他們在繼承前人漸次成熟的詞曲的基礎上,另僻蹊徑,創造了宋詞這個中國詩詞文化高地上的又一峰巔。製作完善了一大批詞牌,把詞與音樂更好地結合起來,促進了詩歌的流行。產生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一大批詞家。同時,詩歌的創作上,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在理趣上下工夫,有別於唐人、唐詩,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以後,元代承宋制,別開生面,在元曲(雜劇、散曲)上下工夫,明、清代在繼承古典詩歌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則致力於在小說、戲劇等方面拓展。縱觀中國文學、中國詩歌的發生、發展,展現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我們的前人們、歷朝歷代的文化先賢們,都是在批判性繼承前人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創新,創造出具有本時代鮮明文化特色的成果的。察觀現今詩者,多人心浮躁,有幾人能靜下心來創作思考詩歌的未來和前景?
四、新詩(白話詩或俗稱現代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當今國家推行的、規範的現代漢語言及文字在詩歌領域的主體性代表。也是中國文學發展歷程中,繼承古典詩詞優秀遺產和傳統,並使之發揚光大的新的詩體形式。新詩發展一百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篇幅關係這裡不細說,但凡60、70歲以上熱愛詩歌的人,大體經歷過新詩發展的各個時期的人,心裡都是清楚的。近些年,古典詩詞受到人們喜愛,尤其是中老年的喜愛,有其特殊的原因,他們大都經歷過改革開放前文化的荒漠時期,對傳統文化有一種自然的迴歸和懷念情懷;國學的熱潮,影響一些年輕人對古典文化和詩詞產生興趣,這些都是好的象現。這當中格律詩尤其受到人們追捧,這種追求精美、追求名牌(格律詩就是古典詩詞的著名品牌)是當今經濟潮流對文化的影響造成的。格律詩會不會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她究竟能走多遠,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絕不會成為當代詩歌的主流。至於對格律詩創作進行討論,甚至爭論還是必要的。比如採用什麼韻書一類問題,以及格律詩的表現手法和內容上的創新甚至格律的寬嚴問題等;另外對初學者發表的作品,只要是基本要素合律,是否允許存在等問題都是可以討論的。相對來說,學習和寫作古典詩詞還是很難的,最難的並不在格律這類形式的把握上,而在於寫作者是否具備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知識和素養,這不是一日之功。再者,詩詞寫作成功的關鍵,還是要看悟性和靈氣的。當然把寫作當成一種樂趣,當作一種高尚的娛樂,不為追求名利,這種態度還是可取的。熱愛詩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寫那種詩體。一般來說寫新詩就沒有格律的束縛,也不會有人說你平仄對仗的問題。寫古風、民歌體、老幹體、打油詩等等都是可以的。但有一條需要注意,不按格律的要求寫的詩,就不要標註成格律詩。詩歌的靈魂是創新,詩體平等是文人的基本守則,第一個寫打油詩的人,同樣可以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作為在自媒體上愛好寫詩的人,更不應有門戶之爭,也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各寫各的,相安便好。
五、為了講清新詩發展的問題,這裡引用顧隨先生的話作進一步說明。顧隨先生學貫中西,對中國古典詩詞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於1940年代初在輔仁大學教授古典文學,在講授《杜甫詩講論》時他曾說道:“無論如何舊詩這種體裁已是舊的工夫,五言到宋朝便已不行。同是取火,由柴而煤而電氣,此即工具之演進。在今日而以舊詩表現吾人思想感情,便如在美國燒玉米杆做飯,總覺不甚合適。詩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其演進自有其不得已;由古文而變為白話,亦然。並不是因為白話比古文易懂,是因為白話表現的思想感情有古文所表達不出來的。今日用舊體裁,已非表現思想感情的利器。"
顧隨先生講這段話,距今已達80年左右時間,我國新詩的發展,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開闢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雖遭多次文化劫難和文化怪象(八樣板戲一詩〈小靳莊詩歌〉)的侵擾,仍艱難前行:詩人的隊伍不斷壯大,詩歌流派層出不窮,詩歌陣地不斷擴充套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不可諱言,新詩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尤其近些年,在詩人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上,在詩歌創作的質量上,以及在詩歌如何關注現實生活,如何提高藝術表現力,如何貼近讀者個性化服務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引起社會詰難,引起人們對詩人和新詩的信任危機,這是應該引起社會重視的。中國詩歌是個百花園,除了新詩這個主體外,包括格律詩在內的各種舊體裁的詩詞都應有一席之地。各類詩體並肩奮鬥,共同發展,一定會迎接詩詞園地百花爭豔的春天。
最後,以清代詩人趙翼的一首詩結束答題:“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6 # 陽光清波
再改,近體詩就沒有了韻味,還是詩嗎?縱觀自漢代以來詩歌的發展,到唐宋達到巔峰。現代人寫近體詩,多以它們為範本,故學好平仄,押韻,粘對,拗救是繼承和發展的基礎。
-
7 # 昊旻
贊成這種改革。主要是針對較易流行、比較規範的四言,五言,七言詩。只不過,就像繁體字改為簡體字一樣,改革必須因勢利導,繼承優秀,革除弊端。第一,押韻還需有,這是中國話特色,沒有不行,但可改為寬押韻,如“一”韻(yi)除了“稀”(xi)等可押韻外,灰(hui)、飛(fei)等也算寬押韻,其特點是韻腳均有i;第二,平仄、對仗可有可無,可因詩意而定;第三,詩句的轉承只要符合自然邏輯即可,如“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第四,提倡多寫四句、六句、八句等短小精幹的四言、五言、七言詩,只要符合邏輯,自然流暢,有詩意,寬押韻即可。茲以拙作“大雪抒懷”為例:
大雪時節至,菩提葉正黃。
浦東寒冬短,春秋歲月長。
人生如駿馬,忽忽過山樑。
回首望征程,詩意滿心房。
-
8 # 河南沈丘韓朝功
有的新體詩,無節奏,不是韻文,不符合詩的定義,是時髦的散文。有韻為詩,無韻為文。胡亂用詞,句子冗長,陰陽怪氣,莫名其妙,難讀難記,不敢恭維。只要頻繁點選回車鍵,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也可以當詩人。現在的詩人多如牛毛。推崇什麼絮叨詩、結巴詩、睡男詩,胡鬧惡作劇,求異舍美,正把詩歌引向歧路、絕路。長此以往,前途渺茫。賀敬之、郭小川、艾青、柯巖等人的作品,句式大致整齊,節奏感強,朗讀順口,形式甚好。該形式是發展方向。
格律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說明生命力頑強,優點多,當繼續推廣。歧視格律詩,背叛祖宗,缺乏文化自信。其形式已經固定,無處可改;要改革,就推行新聲韻。現在看平水韻,其未必合理、科學。說格律詩不容易作,實際情況,創作什麼文學樣式都不容易;但只要捨得下功夫,照樣能作好。偷懶浮躁,就說影響思想感情的表達,夠不著的葡萄生。作詩畢竟是少數人的行為。孫中山先生說,假如人人都會作詩,那麼天下便無詩。
-
9 # 老李010109
詩之論
詩為文之精,千錘百煉成。
語言要精細,處處有感情。
雄心撼山嶽,細流透晶螢。
筆端千秋史,高歌萬里行。
成文行大義,誰讀都能成。
老朽可吟誦,受益達頑童。
若要能傳世,苦難叢中生。
常泣胸中淚,步步履寒冰。
筆下舒美景,高呼天地驚。
不謀自身利,精研自安寧。
-
10 # 陽光和彩虹總在風雨
還推動改革!!學都不敢學,學就得多寫,寫了又說假充斯文!我就問問那些噴子:誰生下來就會寫詩,難道你們TM的生下就是詩聖、詩仙,不然怎麼動不動就批判別人?哪個詩人不是寫的多流傳廣,才被大家認同,去掉糟粕留下那麼幾首精品!!!
-
11 # 第N次接觸
重遊金雞山
濃雲密佈天色早,
金雞未啼塵已掃。
本是安培山中客,
相逢不覺年已老
-
12 # 楊育基
近 體 詩 在 當 代良 可 創 新 流 行
………………………
近體詩,肇端於南朝齊梁,長成於盛唐,移澤於宋詞元曲,續光於明清。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時而有近體格律詩彪炳史冊。毛澤東、朱德、陳毅、葉劍英的近體格律詩不遜先賢。近體詩在唐朝又稱今體詩,之所以大多稱為近體詩,說明唐朝人很謙虛,不忘前人功德。當今我們倒不妨將近體詩改化成 “ 今體詩 ”了。
近體格律詩成為唐詩的主體,成為唐朝的主彩之一,因為它有四大優點。其一、短小。最長的七律才56個字,這在泊來品自由詩來說,有些首剛剛開頭,連第一個“ 啊——”還沒有吐聲哩!其二、精悍。它在文學作品中言簡意賅到極致。李白僅僅在20個之內,就面對月色舉頭低頭寫完了悠悠鄉愁,令外國漢學家都歎為觀止!其三、易誦易背。當今的學齡前幼兒首先接觸的文學作品就是格律詩,孟浩然的《春曉》成為從祖輩到孫兒輩都琅琅上口的吟誦。其四、格律詩倒逼作者寫得簡短。從五絕的20個字到七律的56個字,它不容許你拖沓膨脹,必須惜墨如金,必須字字珠璣、句句洗練、通篇袖珍。這很像有人所說 :“ 在廣場上跳舞的是常人,在舞臺上跳舞的是專家,在桌面上跳舞的是絕技,在針尖上跳舞的是上帝。”
使近體格律詩成為當代創作的流行體之一,可行性如何?不少人認為可以。毛澤東說過格律詩不宜在青少年中提倡,怕它束縛了思想和藝術手腳。但毛澤東是在解放初期這樣說的,那時文盲佔多數,初中生十里挑一,大學生更是稀缺。現今不必詳說,大學生都成了大部隊了。因而喜歡格律詩的人們成百萬、成千萬、上萬萬,央視舉辦的全國詩詞大賽超乎預想的火曝!網上自媒體討論格律詩、釋出格律詩如同涓流匯河,汪洋湧動。以作對聯起步,用作對聯來明辨對仗和平仄的愛好者,每一聯的參與者均以幾千計、上萬計!這些都是格律詩在當代可行的實實在在的例證。大眾性是流行性的廣泛基礎,只要是廣大群眾喜愛的並且參與的事物,就沒有不興旺的。
格律詩想要在當代的創作中流行起來,其形式是照抄照搬唐宋原樣好,還是既守正又創新好?當然是後者。從南朝齊梁到盛唐,那時的人們都深悟,此前老祖宗留下的古體詩,兒孫們是可以改化創新的,從而推出了近體詩。那麼盛唐過後1300多年的我們,一切都在創業創新的我們,豈可在格律詩的體裁上盡依祖規、一仍舊貌,豈可完全原樣複製。
當然,守正是前提。比如五律七律的笫三句與笫四句之間、第五句與笫六句之間,上下句的字詞必須對仗。如果這個都不講究了,那能叫格律詩嗎?同樣,第二四六八句尾字的壓韻也必須講究。無韻不成詩,這如同無酒不成席、無紅不成婚是一個道理,標誌性的元素不能缺少,不可丟棄。有些自由詩不講究壓韻,那是人家的事。
目前提倡創作格律詩的人們分成兩派,一個是完全守成派,另一個是守正創新派。兩派在兩個問題上意見不同。
其一、完全守成派主張,格律詩必須是文言。守正創新派則主張,文言也可,白話也可,而且目前應當提倡用白話寫格律詩。因為當代人說的都是普通話,常用的是現代漢語詞典。何況就大多數人而言,通曉古代文言的不佔多數,不能因此將他們拒於格律詩之外。再反觀唐宋,語言很通俗易懂的格律詩也不少,典型的代表是白居易,乃至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春夜喜雨》、王維的《山居秋暝》、孟郊的《遊子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也都是白話詩呀!看來守正創新派的主張適宜於當代。
其二、完全守成派主張,格律詩的平仄也必須完全依照古韻譜。守正創新派則主張,掌握古韻譜者用古韻當然好,但是未掌握它的人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區別平仄也可以,而且目前應當提倡運用現代漢語四聲。因為寫詩是給別人看的,就絕大多數讀者而言,懂得古韻譜者鮮有,他們易於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評判格律詩新作,而且你不能排除他們在賞析中的學習借鑑。讓四聲成為作者與讀者的標梁或者紐帶,當然暢通而又親切。如果用古韻,它當中的“入聲 ”會使許多讀者雲裡霧裡,懵門兒!
中華民族歷來是各民族融合的。漢族的漢語,作為文字,秦始皇及其之後是統一的,但口頭語音一直是南腔北調集。直到今天進一步推行普通話,也還有許多人說著江浙話、閩粵語不變,東北話有些發音也不標準,北京話同樣不等於普通話。回溯唐朝時的文字和語音,他們用在格律詩上就完全符合平仄嗎?不可能。尤其是現代漢語將 “入聲 ”拆分歸於它聲之後,當今創作格律詩,還有必要完全依照古韻嗎?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搞 “ 今足古頭 ”——雙腳站在當代,卻將當今創作格律詩的腦袋完全埋沒在唐朝,這是很扭傷脖子的!
總之,近體格律詩,應當是古詩古標準,今創今標準,這才適當。這當然要守正創新,守正而不失格律基樣,創新而適合普通話和現代漢語詞典。
堅持當今創作格律詩也必須全用文言、全依古韻的同仁,大可不必過於糾結,大家齊心協力在格律詩的內容和創新上多下工夫,從而長功夫、長精神、長效果,這才是主旨。
-
13 # 柳絮1947
近體詩是一種定性定量文體,正是由於嚴謹的規則,才稱其為格律詩。亦即你的詩文只要冠以律、絕,冠以詞牌,就得嚴守規則,否則就不叫格律詩,而是另一種文體了。就如吃苦瓜,吃的就是這個苦味,若是用水把苦味洗去,那就變成菜瓜了。所以無論怎樣改革,這個框架是不能拆散的。
-
14 # 大中華AAA
近體詩本來就是唐宋以來詩改的傑出成果,作為一種詩歌體裁,它已經非常優秀和合理,並得到後人的廣泛使用欣賞,根本不需要對其進行再改革。如果有人感覺近體詩不好寫,就寫自由詩,寫古體詩,寫詞,完全可以,為何非要想去改革中華文化的一個經典成果呢?
事實是,經常看到一些人,又想寫近體詩,又嫌格律平仄麻煩,更嫌平水韻不合時宜,那就寫中華新韻嗎,何必非得尋近體詩的麻煩呢!
-
15 # 刷鍋老
近體詩超越現代詩多矣,無需改革。
說超越現代詩的提法不妥,因為未見有現代詩作品超越近體詩,如若都大量,哪怕是少量現代詩作品得到大家的公允超越了,那才說得過去。可惜的是,現代詩自身卻不景氣,連《詩刊》《詩潮》都鄢了,走了岔路子,急需要另尋出路,哪裡還好意思說改革近體詩呢?
近體詩是格式、音律與內容唯美集合的典型標準,是前人對詩歌音律經驗的高度總結,朗朗上口,易讀易頌,超越現代詩多矣,現代詩恐怕還得向古體詩和近體詩學習才好。
自唐以來,近體詩名作不計其數,如《登高》《黃鶴樓》《春望》《早發白帝城》等等等等,都是傳頌千年的名篇,試問現代詩有哪些作品能與之相比。太多的現代詩一遍都讀不下去,更不要說流傳了。
當然,斗轉星移,時空變換,現代的語境跟以前不一樣了,近體詩肯定也要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才能續存下去。怎麼適應,就是平水韻跟新韻雙軌並行,慢慢過渡到新韻。這就是近體詩要做的改變。不變不行,猶如穿衣,總不至於現在的人還要去穿唐宋的衣服吧。還有就是,近體詩作者遣詞用字的習慣,現在這個環境沒有的東西,就要少用了,不然讓人感覺太假。
外行說內行,真的比較難。
有如初做菜,不分鹽與糖。
說得不好,抱歉!抱歉!
-
16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近體詩改革很有必要,近體詩本身就是從古風衍化而來,時代在變,詩的形式也會變,不然就不會產生膾炙人口的宋詞。
古風是詩,也是歌。詩以歌之,才有了風雅頌的等級。
近體詩是在古風基礎上的創新,平仄,韻律,對仗,聯句,韻律詩歌,已經融為一體了,歌就是詩,詩就是歌。
宋詞是以曲牌填詞,不僅詞有平仄韻律,頷聯,頸聯,扇對,明對,暗對。也有疊句,攤破,迴應。詞曲用以歌之,也沒有脫離音韻,歌曲這一範疇。
元詞,元曲是一體,所以就有了後人歌曲的稱謂。
從這些特性可以看出,無論詩體形態如何變化,古風,五言,五絕,七言,七絕,詞牌填詞,元曲,填詞的方式不斷變化,填詞譜曲這一特質絲毫沒有變。這就為今天近體詩創新,提供了效法的創新模板和創作軌跡。
新時代是高科技時代,人工智慧時代,萬物聯網時代,大資料成像時代。運用這個時代的高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創新一種新的填詞形式,即:詞牌的聲像同步,韻律曲調和諧,讓詩人填詞,藉助新媒體,新傳媒,抖音,微博,詩歌群,由詩人創作新詞,藉助平臺填詞傳唱,似乎更讓人喜聞樂見。
-
17 # 天天多美
從娃娃抓起,培養興趣愛好,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領略其美好。
但決不可強求,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詩人的天賦的。
當然政府最好有系列措施,讓詩詞能走進人們的生活,流行於主流媒體,讓好的詩詞廣為流傳。
詩詞作者也要與時俱進,歌頌生活中的美好,鞭策社會中的不良現象,發揮詩詞的作用。
-
18 # 珍妮原創文學
這個問題回答有點尷尬。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近體詩?
喜歡詩詞的人都知道詩有古體詩,近體詩和現代詩。
近體詩指唐朝以後,嚴格按格律而寫的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等。
它是因為字的聲調(平仄)相錯,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韻味獨特。如果把它改變,就失去了近體詩獨特的韻律。因此它不需要改變,該對仗的就應該對仗,該押韻的就應該押韻。
不能因為覺得麻煩,或者不會,不懂,不學,而去把近體詩變成“四不象”,那是一件“文化汙染”。近體詩如一件古董,歲月越長久,越像一顆鑽石散發瑰麗的光芒。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去傳承,而不是去改變!
流行詩體又是什麼?梨花體?枯燥無味的鵝毛體?……這些只是一些文字垃圾,不值一提!
不會,不懂,又不學近體詩的人,完全可以寫現代詩,古風,打油,千萬不要假充斯文,在毫無格律的詩詞上標榜七絕,七律,五絕,五律,以及詞牌名,讓人貽笑大方!
-
19 # 梧桐樹邊羽
近體詩需要改革嗎?
近體詩只是中國詩歌文學形式下面的一個小分類。它是屬於中國古代詩詞裡面的格律詩,雖然是舊體詩的主流,但是從整個詩歌層面上來看,近體詩不需要改革。
因為它的格式劃分已經成熟。當我們作的古詩遵守句長(五言、七言),遵守平仄(平上去入),遵守對仗(頸聯對仗),遵守格律詩用韻規則(平聲韻,一韻到底),我們的詩就是近體詩。
如何改革?民國時不就是改革了嗎,創造了新詩體——現代詩。這是大的改革,如果要小改,那就是或不守平仄,或不對仗,或轉韻,可這些都是古體詩啊?有誰改革越改越回去的?這是不是個笑話?
咱們還是用書法來做比較,要談對書寫字型的創新可以,徐靜蕾不也除了“徐體”?可是隸書、篆書、楷書不都還用得好好的?為什麼?因為字型只是書法文字下面的一個小分類,可以創新,現有的沒什麼好改進的。近體詩也一樣,可以創“梨花體”、“眼瞎體”,可這跟近體詩有什麼關係?
提出這個問題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認同近體詩的音韻美,又不願意被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所限制。可是我們改革了它的這些所謂“枷鎖”,看看現代詩發展成什麼樣子了?
不是不可以創新,古詩是一種藝術品,不是不能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書法也是一種藝術品,也能作為招牌掛著,但有誰平時寫字會用毛筆字嗎?
毛筆字是這樣,近體詩也是這樣。我們鑽研、賞析、寫作、交流,都可以。但你平時喝酒的時候忽然來一首近體詩,如果不是一桌子都是詩人,估計下次人家不帶你玩。
近體詩不會再成為流行詩體,就好像誰都不會再日常使用筆墨紙硯一樣。
-
20 # 手機使用者幸運的人
為什麼要推行這一改革呢?
其實沒有必要!這就象文物,就象華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不要動不動就遺棄!
新時代的詩文,由新時代的人去創立。如宋詞元曲,也就是體現了當時代人的文風嗎?所謂的文藝形式可以多姿多彩。網際網路時代可以讓更多的文藝形式百家爭鳴。
個人認為,格律詩因先古已自成體系。她是我華夏文化的瑰寶!
回覆列表
問題:怎麼樣推動近體詩改革,讓它成為流行詩體?
如何做好詩詞改革,並超越現代詩及古代的詩詞。
前言詩詞的改革,老前輩們早就開始啟動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一種文學的創新,其中就有對於詩詞的改革,而之後的現代詩各種體的出現,也是一種持續。
但是如果說近體詩這種特殊詩體的改革,除了用新韻一種創新外,其實也沒必要作什麼創新了。
一、胡適的兩隻蝴蝶估計很多人都比較熟悉胡適的這首創新詩《兩隻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1916年8月,在美國留學的胡適寫了《兩隻蝴蝶》,這首詩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朋友》據說這首詩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首白話詩。
其實古人也有白話詩,例如王梵志的唐詩: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胡適用現代人的白話文,用舊體詩的外殼來作詩,是當時的文學界第一批白話詩人。胡適這首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成為了新詩的一面旗幟,也成為了胡適不懂詩的一個笑話。
其實,胡適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學者,怎麼會不懂舊體詩呢?他的舊體詩規規矩矩,一看就是傳統舊式教育下的文學修養。例如這首在《胡適留學日記全編》中的《 歲末雜感一律》:
客裡殘年盡,嚴寒透畫簾。霜濃欺日淡,裘敝苦風尖。壯志隨年逝,鄉思逐歲添。不堪頻看鏡,頷下已鬑鬑。
二、聞一多的新詩與舊詩我們熟悉聞一多,是因為我們熟悉他的《死水》、《紅燭》。雖然聞一多五四以後開始大量創作新詩,但是他在這以前其實主要是寫舊詩的。
聞一多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對於詩歌改革,對於新詩的創作非常認可,他曾經在《清華週刊》說過:
若要真作詩只有新詩這條道走….
但是在詩歌改革中,他又是新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主張詩的“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
聞一多因為新詩的創作而聞名,但是他卻在即將出國前,對於自己所批判的舊體詩有了新的認識。
他在《蜜月著<律詩底研究>稿脫賦感》中寫道:
春綰香閨鎮彩霓, 東萊貸筆漫災梨. 杖搖藜火兼燃夢, 管禿龍鬚半掃眉.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 洛陽異代疏泉出, 誰訂黃初二月疑!
“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看得詩多了,漸漸也開始對於詩人的西化產生了疑問。
等聞一多出國以後,瞭解了西方詩歌以後,更加堅定了自己肯定我們傳統舊體詩的信念。他在1925年回國之前,還寫過 《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聞一多認為,對於西方形式新詩的模仿其實是邯鄲學步鸚鵡學舌,見多識廣以後,還是咱麼老祖宗的文化好。
聞一多回國以後,反而下了苦功在中國的傳統詩詞上,開始在國內的大學教授舊體詩詩歌。梁實秋對於其評價:
聞一多長於圖畫,而且國文根底也很堅實,作詩仿韓昌黎,硬語盤空,雄洋恣肆,而且感情豐富,正直無私。
三、主席對於舊詩與新詩的看法前面說過,其實我們的詩歌一直在改革呀,現代詩就是改革的結果。從胡適的兩隻蝴蝶,到聞一多的死水,都是改革的成果。
關於詩的發展與改革,近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主席曾經提到過自己的認識。1957年主席給《詩刊》主編臧克家說過:
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臧克家先生後來轉引了主席的另一段話:
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象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
偉人怎麼說姑且不論。看一看如今的詩歌。現代詩依然佔據主流,最常見的各類歌曲,幾乎都是譜成曲的向現代詩歌。即使不用來唱的一些詩,也自由的有些過分了,各種體層出不窮,連押韻都不講究了,這改革的還不夠嗎?
四、近體詩還需要改嗎?很多喊著近體詩改革的人,其實是一種強盜心理。我得不到就破壞它,打亂他的條條框框。
如果近體詩的規則打破了,不就是現代詩嗎?
而且,還能怎麼改呢?近體詩不按照格律詩來,可以做古體詩嘛?古體詩還要改革,那不就是胡適的白話詩《兩隻蝴蝶》嗎?
繼續改?那就是汪國真的詩,聞一多的新詩呀。還改?梨花體、白雲體......好像大夥兒早就把可以改革的都改完了,你還想怎麼改呢?
其實舊體詩不需要改革,目前唯一的改動,無非就是把押韻放寬,可以用新韻作詩填詞即可。
結束語另外,改了就能流行嗎?隨著網路的發達,其實現在寫舊體詩詞的朋友,在人數上估計已經是史上最多了吧。但是舊體詩依然不是什麼主流文學。
能流行只有一個辦法,像古人科舉一樣,高考和公務員考試加入近體詩創作。估計第二天就流行了,各種補習班、培訓班馬上就鋪天蓋地。但是,對於目前的社會發展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