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暖的羅姐
-
2 # 嶺外榕邊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也需要好好梳理一下自身這些年的心路歷程,總而言之,經歷了惶恐、學習、自得、彷徨、淡然、學習、習慣7個階段,當下正處在習慣這個階段,下面先一一道來,以供諸君參考。
一、惶恐。初為人父時,剛過而立之年,打心底感覺自身學識淺薄、尚無定數,如何來引導幼子,初為人父的喜悅被隨之而來如何引導孩子成長的惶恐替代,更多地則是擔憂自修尚不足,如何做好家風傳承,不求光大門楣,至少也做個遵紀守法的普通人,秉承家風傳承,持身正,清白為人。
二、學習。知不足方有動力,太太孕期內已著手準備,先後閱讀了斯賓塞、卡爾、蒙特梭利、孫瑞雪、尹建莉等多位國內外知名育兒專家經典著作,觀看了很多育兒相關影片,包括各種幼兒護理推拉之類的影片,日常關注點完全轉入育兒方面,經過將近一年的知識儲備,自認為稍有所得,故漸生自滿之心。
三、自得。俗語,一瓶水不晃半瓶晃,當年恰好處於這個階段,自認讀得幾本書,便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四處妄自談論育兒之道,頗有魏晉清談之士作風,然忘卻古有清談誤國,實前車之鑑,無風自鳴,尚且洋洋得意。
四、彷徨。自鳴得意者,往往容易摔跟頭,此言不虛,現實中一歲多幼兒很快就給成人很好地上了一課,何謂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這簡直就是讓人看到天堂和地獄的區別,理想中各種育兒法總有一種會合適的,但現實卻告訴你,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為人父母首要在用心觀察,隨時做出調整,這對為人父母而言,是精力、智力和體力多重考驗,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煩躁、怒火、焦慮,更多地則是該如何更好引導地彷徨。
五、淡然。因育兒而引發各類家庭事務逐漸增多,或者可以說矛盾增多,時間一長,精力更不上自然就是被迫放棄一部分,偶爾會發現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現實中汲取總結育兒經驗,倏爾竟然發現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省心省力而且為雙方都接受地相處方式。
六、學習。在現實實踐中,為解決自身心中疑惑,再次投入書籍和各類育兒文章中,在不斷翻閱中解答著一個個心中地疑惑,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全新地提升,在這個階段,已經不是單純地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更多地則是帶著問題和現實困擾來尋求理論中地答案,在這個時候已經早就放棄了早起自鳴自得的心裡,也慢慢地變得沉默,不再輕易談論育兒之道,更多則在觀察孩子的成長和思考如何引導上用精力,用心去做,落棋無悔而已!
七、習慣。陪伴孩子成長,對自身何嘗不是一種成長的機會,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逐漸習慣了每日記錄孩子生活、分析值得肯定和需要引導的方面、繼續翻閱各類育兒文章、在舒緩情緒方面下功夫,整個育兒氛圍逐步走向淡然而平凡,不在為孩子成長某一方面而過多焦慮,亦不在為孩子偶有越軌行為大動肝火,一切都逐步走入平淡,這就是習慣,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磨合後的狀態。
育兒的目的就是放手,隨著孩子成長,為人父母更多需要調整自我,怎麼更好地在恰當時機中逐步退出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深深地知道,她有自己的新世界,但同樣永遠有一箇舊而溫馨的世界隨時期待著她的到來,為人父母能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更多地則是精神世界的滿足,而精神世界的滿足需要則是精力和時間,正所謂耗盡心頭血,栽下梧桐木,誰人不期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又有幾人能栽下梧桐木呢?
育兒道路漫長亦短暫,時光匆匆,倏爾即逝,為人父母者,有此責即盡此心,別無它言,僅此而已!
-
3 # 蛩嗚齋主
我想應當就是一個問題用什麼方式教育孩子能讓他聽進去。其實大人的學識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做的到細緻入微,真要細緻入微了反而更起不到作用,弄不好還招孩子煩,我們只要把握好孩子的主流大方向就行,儘量不提教育兩個字,不要顯得居高臨下,那樣容易話沒出口先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我們強調只是告訴他,一個人什麼時期就要做什麼時期的事情,孩子要做孩子時期的事情,學習功課和觀摩大人好的道德,大人要做大人的事情,工作掙錢和照顧孩子的生活,這樣常告誡日久會見效,太多的瑣碎的道理不說,就告訴孩子一個很管用的成長成人道理:你是孩子就該做讓大人省心的事情,你長成大人就該做為你孩子操心的事情,實際上就是要求孩子在人生不同時期盡好不同職責,這種教育方法看似簡單其實已經概全都說到了,切忌大人做孩子的事孩子做大人的事,那樣除了亂套什麼效果也不會有的。
-
4 # 疏影清淺335
在困頓和摸索中相親相愛
我們是愛孩子的,但我們的愛有偏頗,有條件,有對自己的不滿,還有對自己的無奈。父母在一步一步的摸索和困惑中解決問題,面對新生問題。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時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也就是父母和孩子出現的問題。人是複雜的,問題也就不簡單,不同的父母和孩子面對自己獨特的問題,艱難前行尋找答案。
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大多都在父母身上。
不同的父母自己的問題又引發多樣的家庭教育難題。大致來說就有這麼幾種。
一種父母,用自己的整個人生治癒童年的傷,也給孩子帶來一生的痛。韓國多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就反映了這個問題。她們控制不了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強加到孩子身上。這樣的父母由此而帶來的家庭問題,是孩子的噩夢。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養成極端的性格,要麼乖順似小綿羊任人欺凌,要麼完美地繼承家庭暴力,成為一個粗暴而又殘忍的人,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初生的孩子是一張無暇的紙,他們的父母為他們留下了難以清洗的汙漬。
一種父母,人性的劣質全都在他們身上。好吃懶做自私成性,他們沒有家族的概念,沒有家庭教育的想法。他們認為孩子就是要自生自滅的,沒有提供良好的教育,沒有端正的品行做榜樣。幼小的孩子可憐巴巴沒有得到應有的教導,只能依有自己生長,長成啥樣就啥樣,像那從沒有動過刀剪調理,也沒有吸收雨露沃肥的樹苗。這樣的家庭,孩子的成長是艱難的。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這些孩子的身影。現在很多的父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分開,他們誰都不願意帶著孩子在身邊,誰也不願意為孩子過多的付出,孩子只能由老人照顧,更有甚者讓孩子自己生活,委託鄰居不時照佛。
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愛孩子也教育孩子。只是,我們唯一最重要而最沒有經過培訓的身份就是父母。看著他們軟軟暖暖在懷裡依偎呢喃,我們下定決心要做個好父母,勤勤懇懇照顧和培育他們。奈何誰都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做,也沒有哪個學校哪張證書是為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或母親而取得。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我們束手無策,我們無可奈何,即使聽了幾節育兒課,讀了很多教育專著,我們還是搞不定自己的熊孩子。大多數的父母屬於這種型別,在家庭教育這條路上摸爬滾打,帶著滿腔熱忱和孩子不斷出現的問題。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也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孩子還是叛逆不羈,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孩子敏感自私,不注重他人的感受,不能體諒父母等。
面對這些出現的家庭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所有為人父母都是為了愛,為了成全自己的生命。請不要把養育的艱辛和無奈強加到孩子身上。父母迎接孩子的到來,是為了豐盈自己的人生,使自己不至垂老之時遺憾愧悔。所以,我們該有這樣的自覺,以更客觀的態度看待親子關係。不要還沒付出就想回報,不要剛想伸手又怕無報。放手愛,無所求,讓孩子自由無壓力生長。
其次,承認他們的獨立。獨立而完整的人,尊重他們的小情緒和個性的差異。父母往往有太多的人生經驗需要傳授和讓孩子繼承,太多無用卻又強迫。不要把孩子牢牢地攥在手心,大膽放開手,教會他如何選擇,然後適當指點。不要包攬和規劃孩子的整個人生。他們有自己的時代,有自己更精彩的人生,比我們的炫目。別怕孩子跌倒,鼓勵他們走出去,然後父母只需站在身後注視即可。
再次,正確的價值觀能讓孩子走的又穩又遠。教會他們愛、寬容和慈悲。愛世間萬物,愛自己的優缺悲喜。心中有愛的人,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走到人生的哪種境遇,他總能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開懷大笑,也能在陰雲密佈的天氣閒庭信步。寬容,有句話說的好“睡前原諒一切,醒來又是新的一天”。寬容是種智慧,帶著這種智慧前行,孩子會有更多坦途。愛的最高境界是慈悲。
還有奮進,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唯有奮進才不致使人墮入無知愚昧和貪婪。讀書階段,努力追求進步,實現自己的目標。父母為孩子制定規矩,讓他們明白“無規矩不方圓”。孩子的每一次懶惰,都會讓學業下降,家庭教育出現的根本作用就是幫助他們戰勝懶惰,克服貪玩,改正錯誤。青春年少,接觸的事物變多,繁華世界最容易迷失忍心。家庭教育的主導變成怎樣規避人生風險,正視自己的實力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業。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前進的事業,父母便要時刻警醒不要迷失自我,責任重於一切。家庭教育沒有終點。
面對出現的形形色色家庭教育問題,我們應該從他人的血淚經驗中提取經驗教訓,選擇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式。一邊在教育中前行,一邊在前行中困惑。只有每個父母都精心經營自己的生活,為孩子樹好榜樣,教會他們如何生活如何愛自己愛世界,孩子才能無憂成長,家庭教育問題也會越來越少。
-
5 # 深測淺評
基本上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一些父母愛的不得法,反而讓孩子善良的本性一步步受到傷害,從而影響了孩子。作為孩子的學習效仿的榜樣,父母的行為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錯誤一:父母專制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裡,所有事情都是父母說啥是啥,父母替孩子決定他的事情。當家庭內部出現了矛盾爭執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說“這都是了你好”,如果孩子反抗甚至還會動手,這樣行為會讓孩子失去民主意識。錯誤二:任何有危險的行為都不讓做孩子想游泳——不行,危險。孩子想削蘋果——不行,劃到手怎麼辦。這就是孩子到了二十幾歲還不能自我保護的原因。確實社會有一些亂,但是比起這樣一直保護孩子,倒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識別、處理危機。錯誤三:父母沒素質的行為過馬路橫穿馬路,不走人行橫道;隨手扔垃圾;帶孩子出門遊玩隨意摘公園裡的花朵等等。當家長們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會模仿你的行為,也成為一個沒素質的人?錯誤四:只注重結果,不注重創新思考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會得到敷衍的回答:“這個你不需要懂,記住就行了”等說辭。殊不知這隻會讓孩子失去創新思考能力,不用自己方式理解只會死記硬背,考試考得好就行。父母們千萬別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別用“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去搪塞孩子!
-
6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本次文章略長,但是乾貨滿滿,特別是後面對於孩子的各個敏感期的問題說明以及我曾經用過很有效的方法,這些說明和方法和網上列舉的差別很大,前方高能,慎入!
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個人認為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家庭成員的育兒觀點不一致
這個問題是很多家庭裡比較常見的,畢竟夫妻雙方是兩個完全獨立的人,來自兩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長環境,處理方式和原來家庭模式相關。一般很多家庭的媽媽在學習現代育兒知識先走一步,打破傳統家庭模式,走上自我成長的道路。但是爸爸還停留在原來家庭的關係模式中,所以他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和他的原生態家庭和成長環境應該有很多相同。一下子改變他的方式不太容易,按照心理學的觀念,孩子的人格形成在6歲之前,所以爸爸不主動去學習現代理念,很難突破原來的模式。但是不解決這個問題孩子的教育又會被耽擱,那怎麼辦呢?我給出的個人建議是:先接納對方的模式,如果出現爭議先不要爭吵,提出個時間來商量。先改善夫妻或者和長輩之間的關係,其實一般很多家庭對於孩子的矛盾是從大人自身的矛盾演變而來的。媽媽持續給予孩子正確的愛,孩子在6歲以前對於母親的需求會比父親大的多。媽媽自身不斷學習育兒知識,用你的成長帶動對方的成長,這一點很重要。二、用過時的經驗教育孩子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家裡長輩幫助帶孩子。首先對於父母幫助帶孩子首先我們要感恩,畢竟這不是父母的義務,而是已經成為父母的我們的義務。那麼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應該自己盡心盡力了,比如為孩子讀讀繪本,一起進行親子游戲。很多家庭還會遇到另一種情況。自己想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可是父母不認同,還是用老一輩的方法教孩子並且還義正嚴辭地告訴你,你就是我這麼帶出來的。我之前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後來我找個適當的時候和父母溝通一次,我當時大致是這樣說的:“爸媽,你們在20年前會相信今天我們用一部手機就能解決以前所解決不了的很多問題嗎?這是世界在發展,孩子的教育也有了全新的科學方法,這時候你最好拿出一些經過證明的科學育兒方法例子給父母看,再者你必須要肯定平時父母幫助帶孩子的幸苦,但希望在教育方面能夠用你所學到的更科學的方法。”其實我們的父母很容易就明白這些道理,有時候只是不想承認自己會過時,所以在溝通的時候儘量站在多個角度考慮。三、家庭教育的誤區
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把自己沒做到的強加給孩子。有很多的家長覺得自己這輩子是沒什麼希望了,所以就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成龍成鳳,能給他們帶來物質上的優越。這種想法的家庭是真的很多,在此我只能說如果抱有這種想法你的孩子這輩子的成就和你基本相差無幾!2.過多的干涉孩子成長。
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很多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被打斷。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飯,大人怕弄髒地板或衣服,就不讓孩子自己吃,其實這是孩子鍛鍊精細運動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好時候,只是因為大人懶得收拾就阻止了孩子的一次發育機會。3.孩子實在不聽話,該打還是要打,該罵還是要罵。
這一點是最嚴重的,很多人都拿著過時的一些過時的觀念當令箭。什麼黃金棍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的,孩子有時候打了罵了就聽話了。你以為他那是聽話嗎?他那是現在打不過你,等到他大一點的時候你就知道曾經你對他的打罵造成的後果了。而且有相關實驗驗證過,被過多打罵的孩子大腦的發育比沒被打罵過的孩子大腦發育程度要低得多。下面的兩幅圖就是科學家對兩類孩子大腦做的核磁共振圖.右圖是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可以明顯的看到右圖中的黑暗區域明顯要多,神經學家解釋為大腦容量減少。這兩幅圖很明顯的能看出打罵孩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造成的影響是明顯的。除了大腦發育更嚴重的是心理問題。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注意孩子的各個特殊時期,幫孩子良好的過渡好這些特殊時期就很好了,我這裡列舉出來的孩子的各種特殊時期是根據很多家庭遇到了並且很頭疼的時期,暫時只列舉到了4歲的,因為我的孩子最大的也才三歲8個月,僅供參考。
1、0-3個月 光感敏感期
這個階段的寶寶對光線非常敏感,可以拿一些黑白圖片給孩子看。
2、4-12個月 口腔敏感期
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吃手,喜歡把一切東西放進嘴巴里。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請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3、6-12個月 手臂發育敏感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喜歡把東西丟出去,並讓你撿回來。這是孩子發育肢體的一個重要時期,還是孩子初期追視能力的發展時期,只要不造成太大破壞的情況下,一定要滿足他。
4、6-12個月 認生期
當寶寶6-12個月的時候,開始建立與某些具體的人的聯絡,這個階段的寶寶對陌生人會出現排斥,這時候父母不要責怪寶寶不和你的朋友或鄰居打招呼。
5、6-12個月 爬行期
這個階段很重要,爬行對於孩子的四肢發育,平衡感,手腳協調能力非常的好。但是有的寶寶一直不會爬行怎麼辦呢?我曾經用過的方法是帶孩子去商場裡的兒童區看其他孩子爬,自己在家裡爬給她看,個人覺得很有效果。
6、一歲左右 分離焦慮期
寶寶一歲左右,會出現分離焦慮,3歲左右會達到頂峰。建議家長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做好兩點。一是做好分離緩衝, 二是:鞏固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7、11個月-1歲4個月 行走期
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會自主的開始想要行走,儘量不要刻意去讓孩子練習走路,對他的骨骼發育沒好處。
8、1歲半-2歲 行走敏感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喜歡走凹凸不平的路,或者喜歡爬樓梯,父母儘量在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渴望用腳去探索,讓他盡情的去釋放腿和腳,這個敏感期出現後會非常的短,一旦這個敏感期消失,他們會對疲勞特別敏感,也許沒走幾步就要你抱,所以行走敏感期時儘量的培養孩子腳和腿的能力。
9、1歲-2歲 安全感需求期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解釋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所以這個階段的看護人不要嫌孩子黏人,這是一種安全依戀的正常表現。
10、1歲-2歲半 打人敏感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人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他的情緒太激動,也可能是想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還有可能是他想透過這種方式與其他小朋友溝通、交流等。但並不代表孩子就有暴力傾向。如果出現打人敏感期建議父母不要因為孩子打人的行為出現過激反應,否則孩子會認為只要他打人,父母就會更關注他。其次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壞榜樣,還有儘量不要讓孩子觀看那些暴力鏡頭。
11、1歲半-2歲 肛欲期
孩子一般到了1歲多都會進行如廁練習,隨著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但是當孩子學會自己脫褲子解大小便時,反覆出現憋大小便,並將大小便解在褲子裡的現象時,這就是孩子肛欲期到來的表現,一般肛欲期會經歷兩個月左右。作為父母最好是平靜的應對孩子尿褲子,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否則會造成孩子肛欲期的延長。
12、1歲半-4歲 秩序敏感期
1~3歲的孩子有強烈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慾望,對物品的擺設、順序、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求的要求,如果遭到破壞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激烈的反應。3~4歲的孩子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會將這種對秩序的敏感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不管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秩序敏感期對孩子至關重要,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理解並尊重孩子。比如:不要強行讓孩子分享玩具,這一點是很多家庭最常見的。
13、兩歲-三歲半 逆反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表現最明顯的應該是一個字“不”!可怕的兩歲和恐怖的三歲指的就是這個時期。我當時應對孩子的這個階段是這樣做的:
理解、尊重孩子,並起給她多個選擇。改變孩子“作對”的環境,比如吃零食的問題,我雖然會準備一些,但我不會讓孩子看見。滿足他的合理要求,比如她想要洗衣服,我就給她一塊肥皂,帶他到浴室隨她洗。承諾的事一定做到。絕不嬌慣,放縱她的不合理行為。14、3歲左右 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在接觸到一些髒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語後,喜歡不分場合地胡亂使用,越是被禁止就越喜歡用。例如:滾 臭媽媽 臭爸爸 我不要你們了。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這種行為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他察覺到了這種語言會讓人有強烈的情緒波動,所以他就開始隨意的使用這種語言所帶來的威力,並不是真的在辱罵人。建議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尋找孩子“詛咒”語句的源頭,嘗試用良好的語言去迴應孩子。
15、3歲半-4歲半 邏輯思維敏感期 我把這個稱為“十萬個為什麼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表現為不論什麼時候,什麼事情都會不停的問你為什麼,而且問的五花八門的。我家老大現在就剛好處在這個時期,所以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真的發現了一些專家所說的結論是正確的。這裡我要引用一篇我之前寫的一篇被知乎收錄了的文章,裡面非常詳細的介紹了這個時期的問題,以及很多的誤區。
-
7 # 芝傑說教育
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家長以“完美”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卻處處不完美。這當然會造成很多矛盾。
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可是孩子擺在眼前的時候,就把這句話丟擲腦後了。如果大人總是拿著一堆要求去跟孩子說教,他們還小,總是會覺得煩躁逆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所以,不要太著急。而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以身作則,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教導才是關鍵。
我們已經遇到了哪些問題?
○ 親子關係緊張,孩子頂嘴,叛逆,做事拖拉
○ 孩子不自信,自卑,不能融入新環境
○ 孩子沒有夢想與目標,沒有學習動力
○ 孩子沒有責任心,不懂得感恩
○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同樣存在一系列問題
○ 家長教育孩子沒有方法和策略,僅憑藉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老思想,來教育當下新時代的孩子,並指導孩子未來該怎麼辦
…………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時間最早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是養成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陶冶氣質,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環節。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終生受益。讓兒童健康成長,關鍵在於提高父母的素質和他們實施積極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問題,父母來‘吃藥’”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什麼問題,歡迎下方留言與私信我,我們可以多多交流,一切從教育孩子出發!
回覆列表
在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如下:
1.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經驗教育孩子,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造成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從而缺乏思考力。
2.常聽家長說孩子說好話不算數,其實不是我孩子說話不算數,而是大人沒有制定合理的規則,有時家長隨便說一句,孩子當真了,結果,家長沒去落實,孩子就認為“你一句話我都當真,我以後怎麼相信你?”以後,孩子自然也會說話不算數,所以家規很重要, 直接顯示家長在孩子心中的份量,但家規不能亂定,要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
3.很多家長不習慣讚美孩子 ,而且,讚美孩子只停留於表面,不深入,讓孩子感覺很假。真的讚美是發於內心,真誠且具體。
4.家長喜歡說不喜歡聽,正確做法應該做個傾聽者,讓孩子多表達自己內心,家長要學會閉嘴。做好是用行動和示範來引導孩子,身教大於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