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這把火
-
2 # 霄林天
後世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有很多傳說,其中有一種說的是朱允炆在燕軍攻破南京前,打開了朱元璋給他的盒子,其中有朱元璋指引他剃度出逃的辦法。
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最為玄幻,朱元璋不僅給朱允炆留下了剃刀和度牒,甚至還準確預測了朱允炆當時身邊適合一起出逃的三位大臣,並託夢於人接應朱允炆。
這種說法無疑會讓很多人懷疑,朱元璋既然知道有人會造反,為何不立朱棣為帝呢?我想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朱元璋並沒有想到朱允炆會陷入如此絕境。據說朱元璋和朱允炆曾有過一次深談,朱元璋告訴自己的孫子,“有你的叔叔們幫你鎮守邊境,你就可以不用擔心有外敵,也不用擔心武臣造反”。結果朱允炆拋回了一個問題,“那叔叔們造反怎麼辦?”
朱元璋聞言一怔,便問朱允炆自己想怎麼做,朱允炆當時倒是鎮定自若,說一定會先禮後兵,徐徐圖之。朱元璋聽後很滿意,也就不了了之。
雖然也是傳說,但是朱允炆過早削藩的舉動本身就是極為不成熟的,朱元璋沒有想到自己的孫子會採取這樣的方式。再加上黃子澄的錯誤建議,居然先削除弱小的藩王,給了燕王充分的準備時間以及“靖難”的藉口。這些都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所以說他其實很難預料到朱允炆會這麼快逼得藩王造反,也沒想到朱允炆會如此快速的失敗。
事實也的確如此,很多人說不如直接冊立朱棣,但是依照嫡長子繼承和尊卑順序,即使不選擇朱允炆,也要首先考慮秦王和晉王。說什麼燕王能力強,但是隻要秦王和晉王沒有太大的過錯,合法繼承權還是遠大於燕王的。
更何況朱允炆已經成年,並不是少年,不存在主少國疑的問題。如果不是他急於削藩,朱棣原本沒有那麼合適的造反理由。
-
3 # 宋細老
其實, 從商周一直到清末,皇帝傳位大都逃不開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制度,立長子是名正言順的,立其他子則容易引起紛爭;歷朝歷代中很多帝王都為了傳位給嫡長子還是更有能力的其它兒子而糾結。嫡長子並非一定出色,但是因為是第一個兒子,自古有立長不立幼之說,因為年齡長,並且皇帝相對都會愛惜,會為此費心,請最好的老師來教導皇子,國家政務,帝王權術,方方面面都會教導,一個從小悉心培養的皇子,所以長子即使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即長子的長子,性格溫和、仁義忠厚,十分孝順。朱元璋兒子是有很多,朱棣是最為出色的那個,但迫於傳統禮數的制約,他當時考慮到如果立朱棣為帝,其他十幾個兒子會有爭奪之心,兄弟相殘,會亂了朝綱。
在取捨不定的時候,他詢問了當時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劉三吾是典章禮制的負責人,本身就遵循禮法的人,自然不同意朱棣為太子。劉三吾認為王朝利益要排在第一,最關鍵的是朱棣前面的兩個皇子,一旦立下,必然會有皇位紛爭,他認為在王朝統治的時候,要以仁治國,朱允炆顯然更符合這個要求,正逢當時朝堂群臣也隱隱偏向朱允炆,於是在這樣的局勢下,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
-
4 # 婉兮歷史
朱元璋血洗功臣其實就是為太子朱標清理障礙,只不過朱標去世的早,孫子朱允炆聰慧並且儼然就是一個小朱標,自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心裡始終懷著仁愛的思想,朱元璋覺得打天下用武力,治理天下就得用文治,再者朱允炆是嫡長孫,朱元璋立朱允炆大臣們都支援,於禮法上是合理的,所以思前想後就立了朱允炆為皇長孫。
朱元璋覺得這些功臣們要是有了權力一定會危及皇位,只有派自己兒子們做各地的藩王,這樣才不會有造反的心,朱元璋才能安心,其次朱元璋留給朱允炆“方孝孺、黃子澄”等文臣,也留給朱允炆一個武將盛庸,其實朱棣之所以後來造反成功跟朱允炆的太過於仁慈有關係,朱允炆告誡出兵作戰的武將千萬不要傷害朱棣,朱棣後來也知道有這條規矩,所以很多時候朱棣都衝鋒陷陣跑到前面,並且一度有恃無恐,這給前去平叛的大將帶來很多掣肘,這才是朱棣最後殺進南京的原因,朱允炆其實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是好事,就是有些浸潤的太過了,有些優柔寡斷,再加上不許傷害朱棣其實是一件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事。
戰場上刀劍無眼,前去平叛的將軍既需要叮囑手下士兵不傷害朱棣,自己也要繞著朱棣本人作戰,這其實很不合理,要打不打的猶豫就容易失敗喪命,而朱棣不管這些,既然不敢傷害我朱棣儼然成為了戰場上的一把保護傘,衝鋒陷陣所向睥睨,這就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其實最後朱允炆逃走有傳說是朱元璋給朱允炆留的後路,其實朱元璋是為子孫後代操碎了心,丞相制度也廢了,皇權擁有絕對的權力,功臣都殺了,在無人敢造反,兒子們都是藩王,都是一家人,孫子身邊文武將都有,朱元璋走的很安心,可是朱允炆上臺面臨著這些藩王叔叔坐立不安,於是就有了削藩。
當然了朱允炆削藩如果第一個就拿朱棣開刀也許朱棣不會反抗也就完事了,可是朱允炆覺得朱棣能力凸出實力雄厚如果第一個拿朱棣開刀一定會逼得朱棣造反,所以就先把其餘的藩王削掉,讓朱棣孤立無援,其實怎麼說呢?正是因為朱允炆先處理其他人才給了朱棣暗中招兵買馬的機會,並且在此期間朱棣還去了南京,這時候很多人主張把朱棣留下直接削藩,但是朱允炆還是不肯,最後放虎歸山,等再讓朱棣來南京的時候朱棣就再也不敢去了,總而言之朱允炆不是沒有機會殺掉朱棣,只是機會都被一次次浪費掉了。
不得不說朱允炆是既想削藩又不想傷害這些叔叔,是一個仁慈的君主,只可惜太過於仁慈才給了朱棣一次次的機會,對於朱允炆到底是活著還是被燒死了,其實這是一個千古疑案,當然了更多的人傾向於朱允炆逃走了並且化身和尚雲遊四海,希望終有一日這個疑案可以解開吧。
-
5 # 月關略萌
朱元璋兩次大規模殺功臣,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繼承人可以安穩的坐江山。第一次是為太子朱標“拔刺”,第二次是為皇長孫朱允炆繼位鋪平道路,除掉威脅皇權的最大隱患。站在朱元璋的立場,他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而後來的靖難之役更多的是朱允炆自己的過錯,繼位不久皇位未穩實力未豐滿之際便急於削藩,逼的朱棣不得不反。
朱元璋高瞻遠矚,施仁政才是大明的未來。朱元璋作為歷史上著名的開國皇帝,他的能力、魄力、智慧等各方面都是極為突出的。白手起家到開創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生經歷的鮮血和磨難無數,這是武力奪取江山無法避免的。新興的大明王朝在經過戰爭洗禮後,百廢俱興。這個時候,大明需要休養生息,百姓需要安穩的生活,而統治者則需要一位仁君來帶領大明進入新的臺階。
而朱標太子作為朱元璋最滿意的繼承人,不論是個人能力,朝中的聲望以及寬仁的性格,都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然而朱標卻不幸英年早逝,讓朱元璋猝不及防。朱元璋雖然兒子眾多,然而大多都是平庸之輩,唯一算得上出色的就是燕王朱棣。但是朱棣太像朱元璋了,並不符合朱元璋對後代君王施行仁政的要求。
朱元璋選擇隔代傳位朱允炆繼位的原因。1、朱允炆的仁厚符合朱元璋對於後代君主的要求。如果說朱允炆之所以被朱元璋看中,最大的優點便是他繼承了朱標太子仁厚的特質。朱允炆是典型的“書呆子”形象,他飽讀詩書,待人寬厚有禮,是打造成仁君的最佳選擇。
2、朱元璋對於朱標太子的感情太深,即便朱標不在,皇位依舊傳給了朱標一脈。其實這一點也很好理解,朱標太子可以說是朱元璋花費了所有資源和心血培養出來的繼承人,並且朱標各方面都讓朱元璋十分滿意。而朱標在世時,他的太子名位可以說根本無人可以撼動,側面印證了朱標的個人能力以及朱元璋對其的喜愛。但是朱標的英年早逝是朱元璋沒有預料到的,出於三十多年來的寵愛,朱元璋選擇將皇位傳給朱標一脈也是無可厚非。而朱允炆作為當時朱標兒子中最年長的兒子,成為繼承人就順理成章了。
朱棣造反乃朱允炆削藩過急所致。很多人覺得朱棣造反是不滿自己的侄兒當皇帝,是為了奪取皇位取而代之。然而事實上,在朱允炆登基後,各路藩王雖然心中有所不滿,卻也沒有想要造反的心思。朱元璋在朱標太子死後,便冊立朱允炆為皇長孫,很明確的表達了要傳位朱允炆的意思。對於朱元璋的決定,沒人敢反對。因此,不管是滿朝文武還是各路藩王,對於這個朱允炆當皇帝是有心理準備的。要知道,朱棣造反時用的是“清君側”的名義,顯然對於朱元璋的決定、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敢否認。
朱允炆登基後,對於各路藩王擁兵自重的形勢非常擔憂。雖然他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但無奈個人威望還是實力都不夠控制整個朝局。削藩是朱允炆維護自身皇位和利益的唯一選擇。但是朱允炆沒有正確施行削藩的順序,把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放在了後面,給了朱棣太多的時間準備。加上被削藩的藩王悽慘的下場,更是堅定了朱棣造反的決心。而朱允炆的性格缺陷更是直接導致了朱棣“逆襲”成功的重要因素。
朱元璋英明一世,但他選擇的繼承人卻並不是做皇帝的料。作為開國皇帝,作為一位爺爺,他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是朱允炆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勝任皇帝的角色。
-
6 # 醉伊笑紅塵
首先,朱元璋是沒有預見到朱允炆登基後有人要反的,再來說說朱元璋為何要冊立朱允炆榮登大寶,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一、朱允炆聰穎好學,仁孝過人,符合古代明君的人設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不久,便冊立了他非常喜愛的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很多人會有不解,朱棣和朱標同樣都是朱元璋心愛的馬皇后所生的兒子,為何朱元璋就獨愛大兒子朱標這一枝。
究其原因之一,朱元璋從明朝建國後,便大肆屠戮功高震主的開國元勳,目地顯然是想讓自己的子嗣將明朝朱家江山坐實,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卻對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十分信任憐愛。
朱允炆身上也確實擁有有古代明君身上優秀的品質,朱允炆從小就聰穎好學,並且性格十分孝敬,十四歲的時候,朱允炆的父親朱標重病,朱允炆圍著父親朱標陪護,晝夜不離開,等到第二年朱標去世,朱允炆為父親朱標守喪,因過度悲傷變得瘦弱不堪,幾乎瘦脫相了,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的純孝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摸著朱允炆的頭說:“孫子呀,你對你父親如此純孝,身子都瘦成這樣,難道不顧念一下我的心了嗎?”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的疼愛有多深。
《明史卷四·本紀第四·恭閔帝》: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後的遺詔中也特意提到了:“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可以說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身上仁義純孝的優良品質的讚賞也是選擇其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三》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二、朱允炆繼位符合封建王朝一以貫之的嫡長子繼承製封建王朝從西周開始,宗法制就開始深入人心,而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如果皇帝的嫡長子先於皇帝去世,那麼,正常的皇位繼位順序就是由嫡長孫繼承,而朱允炆正是朱元璋的嫡長孫,因此是符合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製的正宗皇位繼承人,另外,朱元璋也積極吸取了魏晉南北朝歷史經驗,為了使明朝的江山順利傳承下去,不會因皇位爭奪發生宗室之亂,免得皇位落入權臣之手,嫡長孫朱允炆順理成章繼承皇位都是再好不過了。
三、朱元璋想不到朱允炆會在繼承皇位後急於削藩,導致惡果按照朱元璋的初心,分封各子為藩王,是為了國家發生危難叛亂時,拱衛皇帝維護政權穩定的,是朱元璋留給孫子朱允炆的護身符。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他剛去世不久,朱允炆便害怕自己叔叔輩手裡的重兵,聽從謀士齊泰、黃子澄的謀略,開始依次削藩,於是就先後找了四個罪名,將湘、代、齊、岷四王給廢除了,各個藩王人人自危,尤其是演技派的朱棣也害怕了,假裝自己生病了,這樣朱允炆一看親叔叔都病了,就一時沒有下決心除掉他,結果後來朱棣北京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不到三年就打敗朱允炆順利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了,“靖難之役”朱棣成了最後的贏家,朱允炆生死不知。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一》: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可以說朱元璋讓朱允炆繼承皇位的時候,是絕對想不到朱允炆登基後就急於削藩的,並且毫不講究方法,不使用漢朝的《推恩令》徐徐圖之,卻直接找個罪名了結各個藩王的生命,這才觸及了朱棣的底線,最終釀成惡果。
參考文獻:《明史》 -
7 # 文史老火湯
首先,朱元璋肯定知道日後有人要反。事實上每一個統治者都要防著有人造反。只是朱元璋自己覺得已經做好了應對造反的準備。
朱元璋建國後,實施“拔刺”工程,把跟他一起打天下,能征善戰的功臣都殺得差不多了,目的主要也是怕這些強人萬一作反,他的子孫頂不住。
另外,他把自己的兒子封為藩王,不許留在京城,目的有兩個:一是派他們到各地去拱衛大明;二是防止他們覬覦皇帝寶座,造成內訌。另外,他對這些藩王的權利也進行了限制。他們在地方享有特權,但是並不能干預地方政務。在新皇登基以後的三年時間內,藩王們不許來朝廷,只能留守在藩地。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中禍亂朝政,諸王要整備他們的軍隊,聽候皇帝召他們來“撥亂反下”,而在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和驅逐了奸佞以後,他們及應返回封地。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後來朱棣就是利用了這一點,聲稱建文帝身邊有奸臣,打起“靖難”的旗號起兵。
朱元璋也知道朱允炆的能力不如朱棣,但是還是決定把皇位留給朱允炆。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一是出於對太子朱標的感情。我們都知道,朱標是朱元璋與結髮妻子馬皇后生的長子。朱元璋對朱標是寄予厚望的,滿心想著讓他繼承大統。不料朱標死得比朱元璋還早,真正的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也是悲痛欲絕,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朱允炆作為朱標的長子,多少會受到朱元璋的偏愛。
二是覺得朱棣威脅不了朱允炆的皇位。按照當時的形勢,如果不是朱允炆連續出了幾個昏招,朱棣不會那麼早造反,即使真的造反,勝算也不大。建文帝是朱元璋親自定的接班人,手握天下兵馬,而朱棣只是一個藩王,當時地方的兵權也沒有掌握在朱棣手上。燕王朱棣起兵的時候,手裡只有區區八百人。
三是遵循長子繼承規則。中國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一般採用的是立長不立幼,立庶不立嫡的原則。因為才幹、人品這些標準都帶有主觀成分,很難作為繼承人的條件,而人的出生順序是天生的,最沒有爭議。採用長子繼承製能最大限度減少爭議,保證平穩過度。朱允炆作為朱標的長子,繼承皇位也是非常合理的。 -
8 # 不才講史
朱元璋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只不過他比較幸運的地方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當了皇帝而已。他不是神,不知道自己死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關於他的兒子要篡權,他肯定是想到不可能想到的。
若是他知道日後立朱允炆當皇帝,有人必反的話。他肯定不會這樣做的,或者朱元璋自己就要把想要謀反的人給幹掉了。
畢竟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殘的事情了,他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孫當中。
朱元璋可能會想到立朱允炆當皇帝,自己的幾個兒子會不服氣。但是,朱元璋也懂得他們是沒有能力對抗中央軍的。
因此朱允炆的威脅,並不是來自於自己的兒子們。
畢竟朱允炆是皇帝,他能調動的軍隊是全國的軍隊。當時他身邊的臣子,也都是其他諸侯王比不了的。
再說了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們都是不薄的,畢竟朱元璋把他們都給封為了王,讓他們擁有豢養軍隊的權利。在朱元璋看來,他們都是衣食無憂的,這樣的生活,可比之前他過的生活要好得多的。
他們肯定是不會造反的,但是,事情遠沒有朱元璋想的那麼簡單。
因為這個世上每一個人都想當皇帝,尤其是距離皇位最近,最有可能噹噹上皇帝的人。事實上朱棣當初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謀反的。
但是,朱允炆一上臺,就開始急不可耐的要削藩了。朱允炆的行為,等於是動力朱棣的乳酪,朱棣可不幹,畢竟老爹給自己的東西,作為侄子的想要拿走,在他看來這樣的事情,根本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他就開始謀劃要對抗朱允炆了,最終我們都知道,因為朱允炆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導致了不可能成功的朱棣,打了勝仗當上了皇帝。
這些事情,當然是朱元璋想不到的了,朱元璋就是規規矩矩的辦事,在他看來皇位就應該傳給自己的長子朱標的後人,所以,他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
不得不說歷史之所以有意思,就再於你永遠想不到以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以什麼方式結束。
正如同朱元璋想不到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在確立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明白日後有人會反對朱允炆了。那麼,朱元璋既然已經知道有人會反對朱允炆,他為什麼還要立朱允炆為帝呢?
(朱元璋畫像)
我們說朱元璋料定有人會反對朱允炆,這個話是有充分證據的。
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朱元璋對功臣們異乎尋常的殘殺。
朱元璋最初殺胡惟庸、楊憲、汪廣洋等人,主要原因,是這些人當了宰相以後,沒怎麼把朱元璋當回事,在朝廷中拉幫結派,獨斷專行。朝廷中有什麼事,都要自己做主。有時候還要利用權力之便,排斥異己,撈取好處。他們這樣做,讓朱元璋感到自己的皇權受到了嚴重威脅,因而才會把胡惟庸、楊憲、汪廣洋等人紛紛拿下來。並透過對他們的處理,警示那些想要在朝廷中攬權的大臣,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心思。
為了避免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朱元璋乾脆廢了宰相這個職位。
不過,朱元璋在處理李善長和藍玉等人的時候,就已經不是為了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而是為了確保將來朱允炆皇位的穩固了。他對李善長的處理,是採用追加處罰的方式。也就是說,李善長本來已經沒什麼事了,但是後來,朱元璋卻說,李善長的賬,還沒給他算完,還得繼續算,因此又把李善長等一大批功臣追加處死。
他處死藍玉,把藍玉的罪行搞成了一本叫《逆臣錄》的書。以此來表明,藍玉的罪行,實在是罪大惡極。但實際上,如果把那些罪行拿出來說,似乎每一件都掛不上號,都有一點欲加之罪的味道。由此可見,朱元璋確實是為了確保朱允炆皇位的穩定,才做這些事情的。
(朱允炆畫像)
除了擔心功臣們會對朱允炆的皇位構成威脅外,朱元璋其實也擔心他的兒子們,會對朱允炆的皇位構成威脅。為此,他給他的兒子們做了很多規定,比如沒有皇帝的同意,不準隨便進京。比如就算藩王要進京,也只能一個一個地來,不能一同前往。比如,藩王們互相之間,不準串門,等等。
朱元璋規定的這些措施,就是一種對藩王們的限制。他認為,只要藩王們嚴格按照這樣的方式來行事,就絕對不會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當然了,朱元璋雖然也擔心他的兒子們會反對朱允炆,會造反。但相對於功臣們來說,這樣的擔心是不大的。因此在不準藩王們隨便亂走的規定下,朱元璋又作了另一條規定。也就是當京城裡出現有大臣試圖威脅皇權的情況下,藩王們有權舉兵進京“清君側”。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大臣們的防範,顯然比對藩王們的防範要嚴格得多。
那麼,朱元璋已經知道他的孫子朱允炆的皇權一定會受到威脅,為什麼還要把皇位傳給朱允炆呢?他當時若不是傳給朱允炆,而是傳給別的兒子,是不是皇權受到的威脅會更小,當初他就不用那麼殺功臣,也不用對藩王們進行那樣的限制和防範了呢?
(朱棣畫像)
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他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朱元璋認為那些有威脅的功臣都已經被他清理得差不多了。留下來的大臣,都是對朱允炆忠心耿耿的人。至於朱允炆上臺後,他自己提拔的大臣,倒是不用他考慮的。因為這些更是朱允炆最忠實的人。所以,大臣們對朱允炆的威脅,其實是已經解除了的。
事實上,如果大臣們是一個威脅,那麼,無論是讓朱允炆當皇帝,還是讓朱棣或者別的兒子當皇帝,這個威脅照樣存在。所以對他來說,把皇位傳給誰,意義都是一樣的。
其二,邊關的威脅,也不存在了。在清理了藍玉等大將後,他肯定會擔心邊關不穩的問題。但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經八次派軍追打蒙古人,讓蒙古人再也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侵略了。同時,朱元璋還在邊關上安插了朱棣、朱權等一眾塞王。這些塞王可以有力地阻止侵略。因此也是不用考慮的。
其三,藩王們對朱允炆的威脅,朱元璋當然也是考慮過的。所以他才做了那樣的規定。但是,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他並不認為他的子孫們會打起來,會為了皇位你爭我奪。因此,防範措施也最輕。
總之,朱棣為了朱允炆能坐穩皇位,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各方面都考慮進去了。只不過他認為最輕微的問題,恰恰成了後來奪去朱允炆江山的重大隱患,這是出乎朱元璋意料之外的。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回覆列表
朱元璋臨終之前,他給皇孫朱允炆指定了飽讀詩書的齊泰、黃子澄兩位謀臣,加上後來居上的方孝孺,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三位謀臣。武將方面推薦的是曾跟隨朱元璋多年,屢立戰功的盛庸(在靖難之役中,盛庸的軍事才能展露無遺,足以說明朱元璋的高屋建瓴)。他以為自己定的河山已固若金湯,再加上朱允文的配置,已無後顧之憂。若他真的確信朱棣等皇子必反,肯定生前直接滅了朱棣,要不就從皇子中選繼承人,避免以後的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