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乙伏魔錄

    慈禧太后本名葉赫那拉氏·杏貞,為咸豐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同年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稱呼。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在她統治期間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侵略,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達到巔峰那麼如果沒有慈禧太后清朝會怎麼樣呢?

    首先,我們要從慈禧這個人的出身來看看:她生長在一個富有的滿族官僚家庭,養尊處優,入宮後也一帆風順。慈禧不是孤立的個人,她是傳統文化和教育制度培育出來的社會上層人士的代表。與稗官野史的描繪相反,(徐徹:《慈禧大傳》,29頁,遼瀋書社1994年),雖然少年時代沒有受到足夠的文化教育,執政初期出現過錯別字連篇的笑話,但透過學習臣子為其編寫的總結歷代統治經驗的《治平寶鑑》,學習書畫,閱讀小說、聽說書和看戲,到了晚年,她居然敢自告奮勇給貼身女官補習中國文化了。無論在經典文化和通俗文化方面,她都具體而微地體現了中國士紳階層所傳承的中國文化。與此同時,在她身邊還有一大批大臣和親貴具體參與決策和施政,他們都是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官僚。這些都是制約慈禧言行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慈禧並無十分過人的政治才能,只不過比較能認清形勢而已,當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時,她便大膽起用曾國藩這類漢族將領組建自己的軍隊,要知道,重用漢族將領並任其組建私人武裝,那可是犯了清朝歷代之大忌的,因為這樣有可能會導致部將擁兵自重,甚至謀朝篡位,但慈禧認清了當時的形勢,明白不這樣做清朝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必須鋌而走險,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她做得對。

    不然清朝可能已經被太平天國給滅了,而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導致庚子國難後,她又認清形勢,覺得中國必須走憲政民主之路,因此她又決定實行新政,並預備立憲,慈禧晚年還果斷廢除了早已不合時代的科舉制度,所以按她的思路,中國還是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富強的,只可惜時局往往變幻莫測,慈禧的這種順勢而就的被動式改革有時候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政治事件所打亂,而且她的改革只是做做樣子始終還是將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和民族利益前面的。

    戊戌變法損壞了她的利益所以果斷鎮壓。她說白了就是一個合格的管家婆,打理一個家族可以,但是要承擔一國之君的重任就不行了,目光短淺缺乏男子漢的那種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政治作風,經常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侵略者打到門口了才想起來要抵抗。

    回到最初的問題,沒有慈禧太后清朝會怎麼樣呢?從維護統治玩弄權術鎮壓對手上看她有點本事,但從國家和歷史發展的全域性看,她又非常愚蠢。她隨著潮流搖擺,沒有主動駕馭全域性。她的心思主要用在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尊榮上去了。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她可以當個太平天子,不功不過。她的私慾也不比咸豐帝和同治帝)更厲害。可是她生不逢時,生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九世紀,大轉變的年代要有觀念和知識的大更新,要有敢於衝破傳統思想文化羈絆並有足夠膽識的人物去開拓未來。

    她沒有成為這樣的人物,她的愚昧貽誤了民族生機。她為什麼不願孜孜求知?因為她眼裡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己生活好就行了。長期專制制度的最高權力不受監督,沒有經久不息的挑戰,喪失了不斷改進自己的內在動力。決定統治者個人品格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和制度,沒有強大的外在壓力,很難改變專制統治者通常具有的不願打破陳規、不求上進的惰性。對慈禧說來,是每10年一次的外來戰爭、惹下八國聯軍入侵這樣的彌天大禍才使她走上推行新政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華人為擺脫傳統文化體系帶來的愚昧所付出的代價。

    所以,沒有慈禧,可能清朝已經被大平天國給滅了對於清朝來說慈禧是晚晴的頂樑柱。但是在歷史的洪流中,逆流而上註定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慈禧也只是延緩了清朝的滅亡,延緩了清朝的滅亡直接導致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所以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慈禧的存在就是禍國殃民了。

  • 2 # 谷老師

    中國近代是一個複雜而緩慢的進步過程,鴉片戰爭以後,“向西方學習”只停留在口頭上。“師夷長技以制夷”只停留在字面上。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統治集團感到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開展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開採礦山,開辦銀行 開辦工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國引進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但由於步伐緩慢,封建制度的腐朽,在1894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國失去了亞洲格局的主導權。1900年發生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如果不是慈禧執政,而是唐太宗那樣的明君,中國近代歷史將會是另一種發展前景。

    鴉片戰爭以後,面對《南京條約》帶來的割地賠款和五口通商,清朝統治集團將受到觸動。但中國進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改革的客觀條件,或者說社會動因並不存在。像唐太宗那樣聖明的皇帝會動員大臣更好地瞭解西方,開明的官員也會購買西方的堅船利炮,官民的過激行為就是開辦近代工廠,開採礦山,但數量肯定不多。

    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清政府大量的割地賠款,中國統治階級深受觸動。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全面系統的學習西方的呼聲日益高漲,但進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改革的客觀條件依然不具備,清政府在經濟領域進行有目的的有指向性的改革,包括開辦工廠,開採礦山,修建鐵路,開辦銀行範圍遍及全國各個省份,但是力度不大。

    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國在不割地不賠款的條件下結束了戰爭,說明清政府的洋運動是有效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入人心的,中法戰爭之後,在像唐太宗那樣聖明的皇帝的帶動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改革將全面展開,中國近代歷史將迎來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社會生活將迎來全面進步,中國近代陸海軍將形成規模,且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中國鐵路建設將快速發展,並且縱橫東西南北。在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將取得輝煌的勝利,中國主導亞洲格局的地位將日益鞏固,也不會發生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的40年發展,中國將成為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 3 # 看影說史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也有穿越的感覺在裡面,那就來分析一下當時的一個情況。

    時間點,慈禧在政時間從1861年的“辛酉政變”到1900年的光緒死為止,差不多有40年時間。

    在這個時間點上來說,給唐太宗可能也沒辦法做成改變歷史的事了,1861年之前的1840-1842年已經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門已經被打開了,可地還沒掃呢?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有個外交政策就是“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唐太宗從1861年開始想要做事或者開明政治也時間不夠,沒時間給他打掃屋子。中國有句古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得腐朽不是一天兩天的,40年時間可能改變不了什麼。唐太宗需要改變的有這麼幾件事:

    第一,吏治改革。這個是最主要的,從乾隆嘉慶後清王朝的官場腐朽已經深入骨髓,甚至還影響至今,《官場現形記》裡說的很明白,我就不講了。到後期,官府的貪很多時候已經是吏的脅迫了,官遠道而來,吏根深蒂固,從主簿到里正讓你不談不行嘍。這可能得花幾十年,弄不好還會被反噬。

    第二,八旗改革。八旗制度的存在是後期清王朝“兵政”的一大敗筆,八旗入關後就是紈絝子弟的代名詞,作為精英部隊的他們只是學會了逗鳥遛狗,鴉片戰爭時期不是投降就是逃跑。雖然慈禧時期各個將領官員也改革了軍隊,成立了北洋海軍,北洋新軍,可是也是治標不治本,苟延殘喘罷了。這個改革可能是最快的,也是起效最早的,但也要幾年時間吧。

    第三,人民“開化”。一直以來清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人民的“奴化”教育孜孜不倦,如留“鼠辮”,“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思想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加上“文字獄”,“皇帝,貴族,奴才”的等級劃分讓整個民族的“膝蓋骨彎曲”了,讓大家產生了保家衛國保的是“愛新覺羅”的家,為的是“滿清官吏”的國,所以每次一打仗大家都先保命,“命才是自己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想開化那是得上百年的。

    真要說起來不是唐太宗不行而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夠他去改變什麼。慈禧在政時期什麼“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政”,“憲政”,“新軍”這些只不過是打補丁,打的補丁不牢固還是馬上會壞的,不是自己崩壞就是外面碰壞,僅僅只是延續了生存時間而已,不換還是得“破死”。

  • 4 # 歷史百貨鋪

    這個問題,我可以理解為唐太宗穿越到了清朝,能否改變清朝嗎?

    唐太宗所處的年代與清朝相差了1000多年,如果讓唐太宗來治理清朝也很難幫助清朝走出陰霾。世界環境和人文思想在經過1000多年的時代變遷,唐太宗的治理方式已經是落伍了,說句玩笑話,當唐太宗見到列強的先進科技和武器時,是否會以為見到了妖魔鬼怪呢?

    慈禧時期的清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列強入侵,國內民心不定,經濟科技水平與列強相比都是非常落後的。即便是唐太宗有能力幫助清朝做出改變,那也要一項項的治理,可是時間並不等人,列強也不會給出機會,封建統治的沒落與滅亡已經是必然。

    慈禧執政時期其實清朝統治的政策弊端爆發的時間點,閉關鎖國、閉門造車、盲目自大、貪圖享樂這些毒素經過時間的沉澱,清朝已經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唐太宗這樣出色的醫生也無力迴天了。

  • 5 # 物質文化史

    先從歷史背景看看吧:

    從李世民的唐朝看,以往只看到李世民成為“天可汗”,使萬國來朝,但從沒有看到在此之前隋文帝統一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幣制,整理戶籍和開科舉考試。隋煬帝開運河、重開絲綢之路、重視教育、重修典籍、興土木建設洛口倉和含嘉倉。即使是隋煬帝飽受詬病的三徵高麗和三下江南之舉也有著穩定北方和開發江南的歷史意義。唐高祖李淵完善了隋朝的各種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使唐朝在內部治理方面遠高出其他文明,這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以說,李世民及唐朝的成功是建立在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父子的基礎之上的。

    再看看慈禧所處的朝代和外部環境。首先來說,明朝開始漢族就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清朝雖然穩定了北方但還是有俄國的威脅。其次,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延續至了清朝,使中國無論在內政還是工業技術都遠遠落後於世界。最後,政治制度的落後和工業實力的落後直接導致了清王朝在對外戰爭中處於劣勢。

    比如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朝正規軍約80萬人,加上民間武裝力量肯定達到百萬以上(當然這是全國兵力,但直接面對英軍的兵力肯定在十萬以上),英國遠征軍有28艘船,其中軍艦隻有10艘,兵力不到2萬人(開始時才不到萬人,後期有增兵)。戰爭的結果卻是清軍慘敗,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這絕對不只是武器上的差距所致。(下圖為簽訂不平等條約)

    再看看李世民和慈禧個人的政策

    從李世民個人看,至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扶植武則天導致了其死後唐朝的動盪。當時的太子李治也壓不住武則天,要不是後來李隆基為代表的唐朝皇室和老臣對武氏家族進行逼宮,另外武則天的退位也有其自願的一方面(這個問題就不在這裡展開討論了),沒準唐朝就直接陷入分裂和內戰的狀況。

    而從慈禧方面看,當時就是軍事上打不過外國軍隊,就是面對不平等條約,政治、經濟、軍事均落後於外國。其實慈禧所代表的清朝皇室也想過多種辦法,包括洋務運動、庚子新政等,雖然均以失敗告終,但那時當時內憂外患情況下所能做的最好努力,畢竟清朝內部有頑固的保守派勢力,外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能與之分庭抗禮中國的出現。(下圖為清末新政赴日本考察團)

    總結:唐朝的富強是多代人努力的結果,清末的衰落也是歷史必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末年衰落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和封建統治制度逐漸落後的必然結果,不是一個人或統治集團能夠改變的事實。兩次鴉片戰爭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給中國帶來的當然是屈辱,但也將中國拖入了近代化,加速了封建統治的瓦解。其實,小編認為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李世民所在的盛唐,也是在多代人努力,變更政治制度的背景下做出的。雖然不能否則個人的能力,但必須看清楚其背景。

    總之,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慈禧,都不是個人,它們是代表了一個時代,它們代表的時代包括了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個人所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有限的,個人無論有再高明的策略也必然是順應客觀實際情況而為。

  • 6 # 戈渣

    這個問題有趣。

    力挽狂瀾於既倒,扶之大廈於將傾,這些都是異想天開的說辭,時代的不同,即使有再大的才華也發揮不出一二。

    1,大清的閉關鎖國,已經限制了清廷的發展,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

    2,慈禧執政的時候,已經清廷腐敗不堪,沒有好牌,鬥什麼地主?你給車神舒馬赫一輛Alto,他也發揮不出實力來啊。

    3,時勢造英雄,大唐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也離不開隋朝的積蓄(前任栽樹,後人乘涼)

    4.工業革命,列強的突起,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逆行人事,從康熙以後就開始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就可以看出清廷腐敗,狂妄,自大。

    總結以上不難看出,就像造一輛車,開始的時候設計挺好,後來做著做著,慢慢做成了Alto,然後讓這輛Alto參加拉力錦標賽,參加F1.去和那些開奧迪,賓士,法拉利,的人去比較,即使現在是車身舒馬赫,去駕駛也無能為力,和你能力成正比例的是潮流,是硬體設施,馬雲說的一句話,風口來了豬都會飛,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人力改變不了,歷史潮流,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種了棵劣質種子,再好的農業莊家也接不出好的果子(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若喜歡,謝謝關注)

  • 7 # 立殘陽

    晚清的滅亡,不是一個人導致的。整個政治體制已經完全腐化,官員腐敗,沒有一點點創新意識,依然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是天朝大國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是一個人就能拯救中國,就算是明君,也要有權利才行,你變革體制是非常困難的,你是推翻政府,你要從內部變革,就像洋務運動都是十分困難的,以清政府當時的腐敗,個人認為,一個明君也很難拯救

  • 8 # 煙郭說歷史

    這個大機率是能避免的。

    唐太宗在歷史上是一個文武兼備的皇帝,唐朝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發動過玄武門政變,繼位後沒殺過功臣,深諳用人之道,治國之道。

    慈禧是1881年慈安死後才開始獨攬大權的,也就是說假如清朝在1881年開始出現一個像唐太宗這樣的人物來領導全國。

    唐朝的開放程度是很高的,如果是李世民在清朝那個時代,閉關鎖國的政策會被迅速推翻,政治革新可能不會完全西方化,很有可能也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種思維。

    但是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政治制度上會對封建制度進行再最佳化,比如精簡機構,打擊貪腐,恢復民生之類的舉動,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改革軍隊,至少不會出現像清朝末年那種沒有戰鬥力的軍隊。

    換句話說,如果是像李世民那樣的皇帝出現,可能會再創造一個封建盛世,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近代中國出現的局面會是這樣一種情況:在封建盛世時代,擁有一支像唐軍一樣有紀律,有戰鬥力的近代化封建軍隊。

    其實不一定要完全西方近代化的制度和軍事才能發展,也不是說一定要西方化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下才能打敗西方侵略,換個角度,如果是在貞觀之治下的封建制度下,讓唐軍擁有近代化火器,加以訓練,戰鬥力是可以打贏西方的。

    只不過清朝末年的軍隊太爛了,制度又不行,指揮的人更不行。所以如果是唐太宗這樣的人物的話,很可能出現像俄國那樣的封建制度下,封建軍隊擁有先進火器,並且戰鬥力、組織紀律很強的軍隊,完全能避免很多外來侵略災難。

  • 9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認為肯定是不行的,原因如下。

    1、高估帝王推動歷史的作用,帝王並非普通人所想象的那樣,乾坤獨斷言出法隨,帝王跟現在的總統一樣,要有自己的統治根基,也就是自己的基本盤,他是自己這個基本盤的代言人,手段可以不同,但目的必須跟自己的基本盤是一致的,比方說滿清皇帝的基本盤是他的滿族貴族體系,和漢族官員大地主的利益,他不管如何改變,用什麼手段去處理問題,這兩個基本盤的利益是不能動的,殺幾個官員甚至滿門抄斬都沒關係,因為反正會有別的官員來頂替他的位置,但是你要是想去除這兩個階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些人你維護他的利益,他就是你的助力,你傷害他的利益,他就是你最大的敵人。以誰當皇帝並不重要,革命已成了必然的選擇。

    2、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徹底打垮了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封建政府已經無法履行自己的責任,比方說保護士紳的權益,讓脆弱的小農經濟有生存的空間等等,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大地主的土地資產大大的貶值,只能給現代化的工廠提供廉價的農產品,而普通的農民已經無法吃飽飯,甚至是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這樣的政府不管換成什麼樣的統治者,必然被所有的階層所拋棄,連封建社會的統治根基農民,都不願意支援你的時候,你的王朝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即便是你的領導人,有非凡的個人魅力,人在餓肚子的時候,恐怕也無法欣賞。

  • 10 # 小熊貓看歷史

    我認為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是什麼時候讓唐太宗來執政,如果只是替代慈禧,肯定來不及了,清朝那個時候換誰都不行。

    慈禧從1861年執政,到1908年去世,實際執政時間約為48年。我們假定是已經成長完畢,已經達到千古一帝執政水平的唐太宗早早穿越到同治皇帝身上,從1861年開始親政(假設慈禧放權),並且一直活到1908年。

    首先,這個世界距離唐朝貞觀之治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中華面臨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唐太宗首先要適應這個世界的變化,不管是歷朝歷代的官僚體系改革,還是不斷髮展的新技術。

    其次,唐太宗面臨的是個內憂外患的清朝,1860年左右正是太平天國爆發的時期,一度清朝已經丟掉了半壁江山。

    更大的麻煩是在國外,早在1840年開始,先後兩次鴉片戰爭已經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面對外國列強,差距是全方位的,科技上國外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還是農耕經濟,制度上中國還是落後的封建主義。面對這種局面,唐太宗根本不知道怎麼改革,畢竟他的經驗來自於更古老的封建時期。

    但是唐太宗替代慈禧之後,肯定會勵精圖治,起碼不會發生慈禧生日挪用軍費的事情,中國甲午戰爭結果有可能會輸的沒那麼慘,贏是不太可能贏,日本已經完成了向資本主義過渡,軍事實力還是強於中國。

    唯一的機會來自於戊戌變法時期,但是依據中國當時的情況,即使以唐太宗的雄才大略,沒有了慈禧的掣肘,改革還是很難成功,因為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太弱小了,根本不足以建立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有人問,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一是日本的社會矛盾相對簡單,主要是封建藩主和中下層武士之間,封建藩主被消滅,阻力就少很多,而中國的地主階級根深蒂固,要是徹底消滅地主階層,事實證明只能依靠農民發動更徹底的革命運動。二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趕上了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多新的工作和階層誕生,順利完成了向資本主義過渡,甲午戰爭的勝利也讓日本獲得了大量賠款,明治維新的很多改革是在這之後落實的。所以有這些客觀因素在,強如唐太宗,也沒辦法把清朝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只能說,換成唐太宗,清朝末期的腐朽會少一點,但是很難避免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拯救華人民!

  • 11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如果不是慈禧執政,而是唐太宗那樣的明君,也不能避免後來的災難。

    公元1861咸豐帝駕崩後,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掌控晚清政權40餘年。晚清政府閉關鎖國,腐敗無能。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也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戊戌變法遭遇戊戌政變。即使唐太宗執政,短短40年於搖搖欲墜的晚清,也迴天乏力。後來的歷史證明新中國成立才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慈禧執政的40年,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造成後來一系列的割地賠款災難,也加速了清朝政府的滅亡。

  • 12 # 翰家大少

    晚清時代,清朝經過了農民起義、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入侵(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在這樣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清政府如同強弩之末,若非列強入侵清朝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舊碰撞,思想落後,種種情況之下,清朝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

    慈禧太后作為實際上最高掌權人,擁有過人的政治頭腦,勉強維持著清朝的統治,可以說令人十分佩服。

    反觀唐太宗:正處於唐朝初建時代,在平定了外亂之後,唐朝社會比較平穩。

    唐太宗李世民並非歷史書上寫的那樣,勤勉政治、是非分明。

    李世民得位不正,透過玄武門之變,奪得政權,殺害親兄弟,一時間輿論譁然,李世民誅殺了很多反對者。

    總體來說,唐朝和清朝歷史背景不一樣,一個是相對太平盛世,一個也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清政府瀕臨滅亡。

    晚清時期,世界生產力水平提高了很多,大航海時代來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清朝面臨這種困難(列強入侵)就是因為,落後的生產力和落後的封建制度所導致的。

    再加上國內局勢非常不妙,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順應歷史的腳步,改變自己。

    綜上所述:即便是唐太宗也不能挽救晚清危局,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改變,只能順從!

  • 13 # 抗日限南北韓

    不可能。

    閉門造車是當時的一大弊端,唐太宗也不是一個支援科技發展的皇帝,總體來說,唐太宗促進社會科技進步不比慈禧強多少,若要驅逐強虜還得王莽和楊廣型有開拓精神者來領導,才能抗衡西方列強,而不是一心想著內不反,外彆強。天大不大,老子最大的糜爛思維。現在的爆發戶也是這樣的思想。

  • 14 # jianchi

    這個問題該怎麼說呢?

    白山黑水間的女貞族,本是騎馬射箭,追鹿獵鷹的勇武民族。

    建州女貞在努爾哈嗤領導之下,靠勇力統一女貞各部,並打敗腐敗的明軍佔領整個東北,但女貞人就沒有接觸過什麼先進的文化,更沒見過什麼文明。

    於是,女貞奪取全國建立大清政權後,把中國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捧若致寶,康熙、乾隆都是熟讀儒家經典的飽學之士,他們徹底摧毀了明中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用古代的儒家學說來統治近代的中國,只能把中國統治的越來越落後。

    所以別說慈禧,換了誰在清末統治都一樣。

  • 15 # MnElvis

    不能,這是歷史發展的必能、即使換一個唐太宗一樣的人執政也只可能是推遲後來的災難

    1、西方國家都在進行工業革命,西方列強的崛起

    2、世界發展的趨勢,封建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藝興有哪些值得喜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