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十二白
-
2 # 農家小寶貝娟子
大家好,我是娟子,很榮幸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兒女英雄傳》全稱《兒女英雄傳評話》又名《金玉緣》、《俠女奇緣》,是清末文康編撰的長篇小說,共五十三回,其中講述的是安學海父子仕途生活,描繪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兒女英雄傳》中最著名的10句話,睿智深刻,讓你大徹大悟。
1.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語出《兒女英雄傳》。和氣生財,關鍵是一個“和”字。和,就要求人們大度、不斤斤計較。“互利互惠”才能“雙贏”,這是與競爭對手尋求共同利益的最好辦法。
2. 天道忌全,人事忌滿。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世上的一切,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對人對事物,不能求全求滿。
3.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形容那些紈絝子弟,不勞而獲的懶人形象。
4.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英雄氣短:指有才氣有志氣的人,因遭遇困阻或沉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兒女情長:指男女間纏綿悱惻之情。
5. 一人向隅,滿座不歡。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歡:一作“樂”。向隅:臉朝牆角,形容悲慼。典出《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全句意為:親朋好友在一起歡聚,其中有一個人不快樂,那麼大家也都不會感到快樂。
6. 心正不怕影兒斜,腳正不怕倒踏鞋。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只要心術正,為人光明磊落,就不怕流言蜚語的中傷。
7. 若無破浪揚波手,怎取驪龍頷下珠。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驪龍:傳說中的黑色龍,脖子上有珍貴的明珠。如果沒有劈波斬浪的高手,怎能取得驪龍脖子上的明珠。比喻沒有優異的能手,就不可能完成艱鉅的任務。
8. 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鄉中水。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他鄉遇見故鄉人,自是感到親切。家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便是最普通的水。極言熱愛故鄉之情。
9. 敗子回頭金不換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墮落的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很難得。對他來說,要做到“浪子回頭金不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0. 牡丹雖好,終須綠葉扶持。
語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牡丹花雖然美麗,但也需要有綠葉的襯托。這句話用來比喻人才的出眾,也需要有人來作為映襯。
-
3 # 凌同學
樂蒂演活了「兒女英雄傳」裡的女俠十三妹「何玉鳳」與同貌絕美佳人「張金鳳」。一人分飾二角,「兒女英雄傳」裡,女俠十三妹,絕色美人,濃眉亮眼,武藝高強,膂力驚人,舉重若輕,挽弓揮刀,俠肝義膽,扶弱鋤強,義救落難書生,夜破能仁寺,殺盡食人妖僧,怒時驚惡鬼,笑時美如仙,樂蒂露齒朗笑之美,更是難得一見,終生難忘。影片中,張金鳳,同樣相貌的絕色美人,蕙質蘭心,冰雪聰明,知書達理,外柔內剛,潔身自愛,不畏強勢,嫉惡如仇,因與家人誤入能仁寺,受迫於妖僧,幸遇十三妹相救,二人性情相投,表裡均似,義結姐妹。又得十三妹美意,撮合張金鳳與安驥公子之姻緣。十三妹則於曠野風高之中,飄然乘騎而去。這就是電影摘選小說前部的演出。
無論何玉鳳還是張金鳳,樂蒂一人演出的兩種造型,一俠美,一蕙美,卻有一共同特質。那就是,外美內剛。外美內剛,多才多藝,這其實也是樂蒂的個人特質。
-
4 # 大愛二叔
作者是清代的文康先生所作。有學者對此書研究很透,像胡適的《兒女英雄傳》序,孫楷第的關於《兒女英雄傳》等等,分析非常透徹。可以說,基本上將原著作者祖宗十八代的家族史的老底都翻出,這還不算透底,還將作者抄襲其他文字或是仿效明代某本原著的哪個章節哪個內容等等,都一一羅列出來,實在讓人佩服。不過,這種人肉搜尋是不是有些過火?像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故事,就一定沒有借鑑和抄襲其他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嗎?明代作者馮夢龍的《三言》一書中一故事與同為明代的作者蘭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第一百回中的一小故事,在情節、人物等方面幾乎完全相同,究竟是馮夢龍抄襲笑笑生還是笑笑生抄襲馮夢龍?這個不好定論。總之,讀書讀得太精,研究得太透徹,未必是一件好事。將原著作者的底細刨根挖底地說個透,也未免讓人稱讚,給別人留一點隱私,多點神秘感,不也是很快樂嗎?筆者比較喜歡周作人(魯迅之弟)對此書的評論,其文字不多,觀點與筆者相似。
總體上說,《兒女英雄傳》寫的是不錯的。從閱讀文字上看,同為清代文學作品,它不及《鏡花緣》那樣能讓讀者通俗易懂,但此書趣味性比《鏡花緣》好。《鏡花緣》前半部分寫得很吸引人,可是到了後半部分就差強人意。要通篇將《鏡花緣》讀完,需要耐心,類似閱讀莫言的《豐乳肥臀》和《蛙》等作品。
《兒女英雄傳》可以說寫的是一個家庭生活的演變史,從主人到妻兒以及兒媳婦等等,再到一家之下的僕人及親朋好友,寫盡了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喜怒哀樂。有些章節可讀性較強,可以讓讀者大體瞭解到二百年前的古人生活中的各種風俗和禮義,比如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等等。
也有人對此書評價並不見好,可以理解。比如在寫十三妹這個人物,就出現很大的敗筆。全書上下兩個部分,此人物的轉形簡直是天壤之別。有句老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此書上部分的十三妹還是個武功高強,行俠仗義的江湖女英雄,到了下半部分,成為安公子的妻子後,完全像變了一個人,武功基本全部“報廢”,與一般家婦無異。幸好作者在第三十一回《新娘子悄驚鼠竊魂贛老翁醉索魚鱗瓦》將她的武功重現江湖,並向外人展示她從未使用過的袖箭這一獨門暗器,讓讀者沒忘記此女過去可是非同一般人物的女俠士。再接下來的章節中,十三妹變得太普通了,武功全廢,與平常人無異。扶助丈夫趕考,獲取了科舉的功名。故事中的另一個江湖人士鄧九公,從一出現到最後故事結尾,性格始終如一,豪氣、硬朗、仗義、能為朋友兩肋插刀。但後來的鄧九公,也頗有點文采。作者也點明瞭鄧九公性格急躁,其在後尾故事中居然能寫一段文字給安老爺,以表敬意,也是在情理之中,作者用了大量筆墨把安老爺寫得很通人情,很能理解民眾。又算是把之前的敗筆挽回。
全書寫的北方人居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書中語言描寫完全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北方味,但有些章節,文字上過於累贅,讓讀者讀不下去。有些章節,又很耐人尋味,特別是在處理家庭起居生活的安排活動和科舉考試等生活瑣事,很有地方民族色彩。
據有些學術研究者觀點,將《兒女英雄傳》與四大名著首位的《紅樓夢》相比。說《兒女英雄傳》作者家境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相似。《兒女英雄傳》是有意“作善降祥”,有意寫一個作善而興旺的家庭來反映作者身歷的敗落狀況。書中眾多故事情節是作者家世的反面。又將它與《儒林外史》來比。筆者個人感覺,此書比《儒林外史》寫的更有趣味。原著作者文康在窮困聊倒的時候,透過豐富的想象力,編造了一個夢幻一般完美的家庭生活。其中安老爺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物,他不但清廉,而且守道,為人友善,對過去有仇恨之人,在仇人生活落魄時,不但沒有計較前嫌,反倒出資援助。或許是安老爺所做所為感動上蒼,其兒子科舉考試的前途一路走下來,都非常順風順水,恰好應驗了人們常說的行善積德必有後報的說法,使得全書故事得以一個圓滿的收尾,或許這正是作者想要得到的期盼結果。
-
5 # 商河影視
個人覺得:兒女英雄傳,女主角生性大抱不平,除暴安良,她不怕困難遇事從不退縮,碰上一些厲害的大人物更是勇猛,越戰越勇。而故事中的男主角則是膽小如鼠,因為從小嬌聲慣養,所以吃不得苦.受不了累。而我最敬佩的還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因為在她小的時候父親就被謀殺了,而母親後來也死了,但她從不屈服於命運,而是和命運抗爭。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面對困難和挫折,我們不如把它想成是人生的一次磨練,勇敢的戰勝它,以樂觀的心態去對待它,你就會發現,其實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接受自己才能不迴避事實,勇敢的面對事實;肯定自己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信心百倍,充滿活力。
人生是有歡喜也是有憂愁的,就像天氣一樣,有晴天,也會有雨天。我們要透過Sunny去看人生。
-
6 # 火馬熱點
影片主要講述了高地上,哥哥王成犧牲了,妹妹王芳為哥哥宣傳英雄事蹟時,身負重傷,隨後又與親生父親相識。 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對英雄兒女。好一對英雄兒女,無論是哥哥還是妹妹,他們都是英雄兒女,都是祖國的驕傲!正是由於他們對北韓人民的愛,對敵人的恨,才造就了王芳在掩護炊事班同志時,身負重傷。北韓人民金大爺才會無論如何也要趟過大河,把王芳送到後方去,即使累了,手臂流血了…… 這正是偉大的情誼,一段偉大的情誼!抗美援朝中的英雄兒女們,為了抗美援朝的勝利,你們忠心耿耿,保家衛國,盡職盡責,無私的燃燒著自己,奉獻著自己。 比起抗美援朝的壯士們,我們不能保家衛國,不能英勇殺敵,難道不能奉獻造就嗎?不要求多麼大的奉獻,只要奉獻出一點愛心,只要奉獻出一絲溫暖。如:為乞丐捐助一分錢,為希望工程捐獻一本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就是舉手之勞也能對得起那些英烈。 如果你只知道索取,那你永遠對不起革命先烈…
-
7 # 夜道電影
新版《兒女英雄傳》是1999年蔣家駿執導的愛國主義題材電視劇,由元彪、賈靜雯、曹穎、尤勇等人主演。
該劇講述民國時期愛國青年們習武強身與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愛國故事。天津靜海縣武術世家“華全藝”傳人華五嶽有一子名華震洋,震洋乃武學奇才,曾遇江湖獨行大俠石黑龍指點,從此展開其傳奇的一生。
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天津靜海縣武術世家“華全藝”傳人華五嶽有一子名華震洋,震洋乃武學奇才,曾遇江湖獨行大俠石黑龍指點,從此展開其傳奇的一生。
年輕氣盛的華震洋,獨闖天津,憑一身功夫,結識了車伕晉松、李大牛,更被愛國志士祈學禮看重。華震洋在天津看到美、俄、日、英等列強耀武揚威,欲借打擂臺欺壓華人,非常氣憤,在擂臺上打敗大力士,名聲大噪。震洋在天津認識施婉婷,王芙蓉兩女,施婉婷與華震洋互生情愫。
華家人中意王芙蓉,要求震洋與之成親為其病重的母親沖喜。而芙蓉曾為救華震洋更是身負重傷並對他一往情深,令震洋十分感動。迫於華家父母壓力和不忍傷害芙蓉,施婉婷無奈黯然退出,震洋與芙蓉完婚。祈學禮曾在日本留學,並與日本姑娘順子育一子祈向中。
順子把祈向中帶到中國交與祈 學禮。祈向中因是混血兒,在日本屢受同學排斥,思想偏激,他本想學武揚威,卻發現 華震洋的人品、武功皆在自己之上,父親祈學禮經常以震洋為祈向中的榜樣,令祈向中心中很不滿,祈向中對施婉婷一見鍾情,但她卻忘不了華震洋,令祈向中對震洋更為眼紅,祈向中在遊長城時遭日本舊同學的欺辱,令祈向中變得自卑而乘戾,他為了出人頭 地投靠日本的永瀨川秀大陣營。
時值中國軍閥割據,南北混戰,民眾反日情緒高漲,芙蓉因難產而死,生下一子展鵬,交由婉婷撫養,婉婷視如己出。華震洋一邊與婉婷一起撫養展鵬,一邊把中國名家武術集輯成書,欲為極弱的中國盡一份力,華震洋結識“漢興會”的宋先生,宋先生勸他到上海成立“ 集英會”以鍛鍊國民體魄,抵抗外敵。
而此時,祈向中此時已成為日陣營頭目。華震洋一行中華正義之士與向中,馮段璋等日本侵略者,漢奸展開勇猛無畏而動人心魄的鬥爭。施婉婷在一次行刺向中的過程中被俘,向中對婉婷念念不忘與她燭光晚餐,婉婷欲與之同歸於盡,打鬥中不慎打翻燭臺引起火災。傷勢過重生命垂危的婉婷與震洋結婚,安然辭世。震洋與祈向中最終決一死戰,向中死,家國情仇得報。
一代英雄的故事雖畫上句號,但他那份摒除門戶之見的勇氣,團結愛國的精神將永垂不朽。
老版
《兒女英雄傳》1959年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品的香港電影,改編自文康的同名小說,由李翰祥執導,樂蒂、王元龍、羅維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安驥的父親被誣害,女俠十三妹願護送贖款驥父。驥父忌十三妹,決自行上路,卻遭搶掠,得能仁寺僧人相救。寺僧實非善類,擄張金鳳母女的故事。
安老爺被人誣害下獄,其子安驥於是變賣家財,與老僕上京救父。女俠十三妹得知原委,為安驥孝心感動,又得悉其驢夫欲謀害兩人,乃自願沿途保護。
不料安驥受了驢夫挑撥,對十三妹充滿戒心,於是連夜趕路,驢夫驅車來至一山崖時欲下毒手,安驥主僕幸得「能仁寺」僧人所救,並隨之到「能仁寺」休息。安驥於寺中閒步時,無意中發現寺中密室,卻原來是黑風僧取樂之處。黑風僧發現了安驥,欲加殺害,幸得十三妹及時趕到,救出安驥及被囚於密室的張金鳳母女,並撮合了安驥與張金鳳的一段情。
樂蒂演活了「兒女英雄傳」裡的女俠十三妹「何玉鳳」與同貌絕美佳人「張金鳳」。一人分飾二角,「兒女英雄傳」裡,女俠十三妹,絕色美人,濃眉亮眼,武藝高強,膂力驚人,舉重若輕,挽弓揮刀,俠肝義膽,扶弱鋤強,義救落難書生,夜破能仁寺,殺盡食人妖僧,怒時驚惡鬼,笑時美如仙,樂蒂露齒朗笑之美,更是難得一見,終生難忘。影片中,張金鳳,同樣相貌的絕色美人,蕙質蘭心,冰雪聰明,知書達理,外柔內剛,潔身自愛,不畏強勢,嫉惡如仇,因與家人誤入能仁寺,受迫於妖僧,幸遇十三妹相救,二人性情相投,表裡均似,義結姐妹。又得十三妹美意,撮合張金鳳與安驥公子之姻緣。十三妹則於曠野風高之中,飄然乘騎而去。這就是電影摘選小說前部的演出。
無論何玉鳳還是張金鳳,樂蒂一人演出的兩種造型,一俠美,一蕙美,卻有一共同特質。那就是,外美內剛。外美內剛,多才多藝,這其實也是樂蒂的個人特質。
兩個版本各有千秋,建議看了老版本的再看新版本的。
-
8 # 有魚張講電影
大概是我小學五六年紀的時候,那時候我家的電視沒有幾個頻道的,因為是在內蒙,所以看到了內蒙古衛視的兒女傳奇。印象中兒女傳奇拍的基本是清朝還有民國題材然後很廣泛抗戰啊深宅懸疑啊很多。就覺得很好看了。雖然是小製作但是劇情很有趣。
-
9 # 鐵王楊
說起《兒女英雄傳》這部片子,應該是九年前看過的,記得是我十歲生日那天,由於晚上沒喜歡看的電視,就一直不停換臺,在倍感看電視也無聊時,突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很漂亮很漂亮的女子,那就是賈靜雯飾演劇中的施婉婷(那會我並不知道這號人物,應該說這部電視劇是我觀看她演的第一部電視劇)。然後我就停止換臺,用心觀看這部電視劇。並且看的不離身,很入迷。甚至達到了百看不厭的地步。只記得那會看完之後就深深愛上施婉婷這個女主角,還有因此認識了又一位拍電視不用替身的元彪(劇中飾演男一號華震洋。)
最近又看上這部電視,雖說多年前看過這部電視,但一直很喜歡。看著女主角施婉婷曲折的一生,跟著她的心情波瀾起伏,或喜或悲,看到最後,心情沉重,傷感,無法自拔……
故事發生在民國。天津靜海縣武術世家“華全藝”傳人華五嶽有一子,名華震洋。華震洋乃武學奇才,曾遇江湖獨行大俠石黑龍指點,從此展開其傳奇的一生。
年輕氣盛的華震洋,獨闖天津,憑一身功夫,結識了車伕晉松、李大牛,更為愛國志士齊學禮看中;在一次偶然的意外,巧遇了他一生最愛的施婉婷。
劇中美麗、聰慧、活潑、大方、堅強、偉大、善良、重情重意、嫉惡如仇的婉婷,出生在省城一個商人家庭,其父經營米倉,生活條件優越。她的童年是過的很快樂,青春時期也曾經一個人留洋學習西方知識,自然精通洋文,回國後也是一身洋身打扮,氣質非凡。在邂逅華震洋後,兩個愛國志士開始出生入死的經歷。可是上天給她的幸福是那麼的短暫,更多的是等待和考驗。
兩個人從相識,相知,相愛的情素猶然而生。可因為兩人都要高傲,未敢表明心跡。一個意外的插曲——王芙蓉的出現。導致了兩個人陰差陽錯,感情開花卻未能結果;華震洋與王芙蓉結婚了。
王芙蓉是個善良的苦命女人,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後來父女兩人淪落到壞人巴虎手中做事。因華震洋的徒弟李大牛被巴虎抓起,華震洋深入虎穴救徒弟,王芙蓉父女出生相助兩人,以致她父親在此丟失性命。她為救華震洋更是身負重傷,因此華震洋以及華的家人心都存感激,並相中其做華家媳婦。施婉婷在照顧王芙蓉之際,兩人情同姐妹,並義結金蘭。
X
(婉婷與震洋在南京的草原上數星星,燒野豬)
-
10 # 獨醉文案館
清代滿族文學家所著兒女英雄傳是中國小說史上最早出現的一步熔俠義與言情於一爐的社會小說.它一問世,即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廣大讀者的好評,有人甚至稱其為"一時傑作",影響之大,自不待言。
文康姓費莫氏滿洲鑲紅旗人。字鐵山,一字悔魘,號燕北閒人。他出生貴族世家,曾出資捐為理藩院郎中,歷任天津兵備道,鳳陽通判等職。後丁憂歸裡,又特起為駐藏大臣,後因病未赴任,遂淬於家。
文康生活在清嘉慶,同治年間,當時清廷日趨腐敗,已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激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作者目擊朝政萎頹,世風日下,再加上晚年“諸子不肖
,家道中落”,更令他對現實生活滋生不滿與失望的情緒。可是作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既看不到擺脫社會危機的道路,只能將目光轉向已經逝去的歲月,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並企圖以他們糾正時弊,力挽狂瀾。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創作了這部小說,因而它的思想傾向是背時的,有著天生的缺陷。
但是,作者的主觀意圖和作品的客觀效果往往不盡吻合,從而形成了小說內容的兩重性。當他運用現實主義的筆觸去描寫人生,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揭露生活中的醜惡現象時,它就會幫助人們加深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其審美價值也就同時受到社會的肯定,這也是小說成功的奧秘所在。書中透過安學海父子仕途生活,多側面,多角度地描繪了整個社會特別是官場的腐敗,黑暗。在作者筆下,整個社會就像不見天日的大地窖一般,令人窒息。可以這樣說,由於作者長期混跡官場,對社會的黑暗面接觸既多,瞭解亦深,因而筆觸所及,種種醜惡現象變暴露無遺,這也正是小說最有價值之處,然而當他企圖為病態的社會開出療疾的藥方時,就不免流於迂腐與空想。這不能不使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成敗參半。
作者巧巨匠心,傾注全部熱情塑造了一位自己心目中的完人——安學海,他老練幹達,忠厚待人。且清廉自束,性格中有著可愛之處,可是他的一言一行均以:忠,孝,節,義“為準繩,儼然以封建禮教的衛道者自居,實令人可厭,因而這一形象的思想意義受到極大損害。書中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藝術生命力的形象是十三妹何玉鳳,小說前半部著力刻畫十三妹救困扶危,疾惡如仇,輕財重義,智勇兼全的俠女性格。她與安驥相遇在悅來店,救難於能仁寺,雖系萍水相逢,卻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那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場面,不僅把小說的情節發展推向高潮,而且一位可親,可愛,可敬的俠女形象,可就活生生地兀立在讀者面前。十三妹是中國古典長篇俠女形象的典型,倘若和其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相比較,也毫不遜色。遺憾的是,這種任一己之力的濟世英雄,本身就不免有空想色彩,而小說後半部更著重寫他在安學海的薰陶濡染之下,成為一個行動規矩的貴婦人,這樣她的俠義性格非但未得到發展,相反卻向著俠女的對立面轉化,十三妹性格的統一性遭到嚴重破壞。這一切都顯示了作者對人的社會活動的批判,均以封建道德為準繩與歸宿,無疑是書中人物出現敗筆的底蘊所在。小說中其他人物的塑造,如鄧九公,張金鳳,舅太太等,雖仍不免前述的憾病,但都聲容畢肖,栩栩如生,自有個性,各展丰采,為琳琅滿目的古典小說人物畫廊又增添了一幅幅引人注目的肖像。
誠然,這部小說之所以吸引廣大讀者,還由於在文體形式與語言上有著突出的成就。形式上它以民間說書人的口吻道來,繪聲繪色,娓娓動聽,且故事性強,為普通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這是它藝術上區別於其他長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深受民間說唱文學的影響,但像《兒女英雄傳》那樣既可供案頭閱讀,也可作說書人的唱本,顯為鮮見。書中的語言為地道的北京話,且為了展現滿足生活的需要,又融入不少滿族的日常用語,不但深動地再現了彼時的生活習俗和風貌,而且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語言的生動,幽默,更為人們所稱道
回覆列表
《兒女英雄傳》是一部深於人生閱歷之作,加之藝術手法圓熟高妙,熔俠義、公案、言情小說於一爐,仍不失為一部雅俗共賞之作。書中較成功地塑造了英風俠概的十三妹形象。孫楷第考證十三妹的形象淵源於明代凌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償錢 十一娘雲岡縱譚俠》(《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禎的《女俠》(《池北偶談》卷二六),然而該二則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較蒼白,不脫詭秘之氣。可以說,直到文康筆下,才完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間俠女形象。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縛,賦予十三妹以民間俠義色彩。這個出身宦門的女子,身懷絕技,遁跡深山,蔑視權臣,目無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氣激成一副遊戲三昧的性情。小說著重刻畫了她拯人於窮途末路的義骨俠腸。從悅來客店尋根究底,到能仁寺殲滅兇僧,贈金聯姻,借弓退寇,生動地表現出她襟懷磊落、肝膽照人的豪俠氣概。文康筆下的十三妹,心高氣傲,豪爽天真,口角鋒利逼人,又帶幾分詼諧風趣,個性鮮明,氣韻生動。在她剷除人間不平的俠義行為上寄寓著人民的審美理想。她最終成為安家的賢德媳婦,恪守三從四德,熱衷榮華富貴,前後面目迥異。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這條孽龍”,“整頓金籠關玉鳳”(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溫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為最終的歸宿,與其他俠義公案小說之將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現了同樣的思想趨向。“兒女英雄”模式的確立,又為俠義、言情小說的合流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