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Hello飛

    1、尋找陰涼的去處,建設行宮,比如元朝的上都,清朝的暢春園、避暑山莊等

    2、唐朝皇帝是這麼避暑的--建設一個四面通風的八角亭式宮殿,宮殿外面有河流(關鍵是活水),河岸與宮殿之間有一座碩大無朋的水車--水車被水流推動,其轉輪上的竹筒不斷將水舀起,並自動提升至宮殿屋頂澆下,清涼的河水把宮殿上方的暑氣一掃而光。如此迴圈往復,就起到了現代空調的作用

    3、古代宮殿中,都建有植被茂盛、湖泊密佈的御花園,那些地方的溫度,通常都要低於別處 4、另外,在皇帝們辦公居住的地方,還要擺上一盆盆的冰塊,來起到消暑降溫的作用--古代沒有冰箱,這些冰塊全部取自山裡的地下冰窖

    5、在飲食上,古代皇帝多食用一些具有清涼敗火的保健餐飲,比如酸梅湯;同時,皇宮中的御醫也備有諸如仁丹這樣的避暑藥品【媽媽一分鐘】

  • 2 # 吾才是傻瓜

    謝邀,那好吧,那我說說:(1)大戶人家:皇家可以用冰塊降溫。冰塊是冬天大量收集,堆放在冰窖裡,夏天還沒有完全融化,供皇室或權貴使用。楊貴妃的荔枝,就是靠各地官員冬天藏冰,夏天用來保鮮運輸途中的荔枝。(2)老百姓也有機會用冰塊,像東北有的山谷有很深的裂縫,冬天裡面結冰太多,夏天還沒化完,賣水果都會到山中取冰塊用。(3)普通人家,只能沉李浮瓜了,也就是用涼水(井水)泡上西瓜、桃李水果,食用後解暑降溫。(4)樹蔭下納涼吹風,晚睡早起也是一種納涼的方法。(5)其實還可以挖地下室居住,會比較涼快。(6)孝順的子女,可以透過為父母扇扇子降溫。(7)沖涼,只要不缺水的地方都可行。(8)游泳,古代沒有汙染,隨便找個河溝都可以,順帶還可以抓幾條魚改善下伙食。當然,窮苦人家,一切都是奢談,只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唯一的降溫就是喝水,幹幾個小時到天邊樹下歇一會了.......。。。。

  • 3 # 香女_薔薇公主

    謝邀啦。華夏人很早就知道冬天儲備冰,以備夏天用了。《詩經》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二之日,三之日即周歷的二月三月。凌陰指山陰處的藏冰地窖。自周代起,曆代王朝都設專門的官吏管理冰政。隆冬時節,人們將河中的冰鑿成冰塊。放入地窖封存起來。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紫金城內設冰窖五,景山西門外冰窖六。德勝門外冰窖三,正陽門外冰窖二,分藏京河,通州龍王堂,蓮花池等處之冰。現北京雪池衚衕有冰窖遺蹟,窖門很小,僅供一人出入。冰窖有二三十米長,十來米寬,二層樓那麼高。窖頂用大塊的城形磚砌成拱形,窖底由巨大的石條鋪就而成。在很早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櫥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這樣的詩句說明瞭瓷枕是夏天納涼的極佳寢具。古人也用蚊帳防蚊子,但是他們用起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巧手的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帳內,還有配香囊的習俗。都是用來駆蚊的。自周朝以後,皇家每年冬月都要採冰窖藏,以供夏日之需,歷數千年而不改。

  • 4 # 談史論新

    文源 網路

    古人避暑降溫有奇招,吃穿住玩值得學

    最近酷暑難耐,我們現在受益於科技的發展,能夠選擇電扇、空調來消暑去熱,相當舒服。那麼在古代,沒有供電、沒有電器的情況下,古人如何避暑降溫呢?

    其實,古人度夏比我們現代人更瀟灑,甚至更有情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窟室,也就是考究的地下室,放置有冰塊,供貴族晚上在窟室通宵達旦內飲酒取樂,正如大家下班後,去泡空調房泡夜店一個道理,只是他們更低碳環保。

    今天,我們就在探究古人如何度夏的同時也打探一下,哪些度夏方法能古為今用。

    一、住

    1.兩千多年前就有空調房

    古人度夏可比我們想像的有情調多了,而且他們在2000多年前就有空調房了。先秦有窟室,而漢代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唐代,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出現了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流傳而來的“進口空調”———含涼殿。就是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冷氣。

    2.上山挖洞,下河洗澡

    巴渝古人度夏的方式比較原始,一般人選擇上山挖洞、下河洗澡等。巴渝地區有錢的大戶會建涼亭,有的在水邊,有的在大宅旁。也有做露天水池的,供家人洗涼水澡使用。這水池相當於現代別墅裡的私家泳池,一般在夜晚或避陽時洗涼水澡。這些避暑方式,至今在重慶一些農村地區還在使用。

    二、吃

    1.南宋冷飲店熱賣冰激凌

    古人在夏季飲食上是很精緻的,對冷飲很有興趣。漢代已有蜜水,口感類似於現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藥或果品熬製的飲子。清代時,已經有人挑著冰棒沿街叫賣。

    有些地區的宋人已經開始吃各種冰激凌了。這個發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塊調製而成的冰酪。從《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所載來看,南宋時冷飲花樣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飲店出售的果汁類飲品多達數十種,常要營業到半夜三更天才結束。

    2.藥茶解暑,泡菜爽口

    唐宋時代,巴蜀地區和長安、洛陽一樣,大街小巷都有茶鋪。傍晚,人們圍坐一起,煮壺熱茶、談天說地。他們用的是類似於沱茶的茶餅,加上橘皮、消暑藥材煮沸,清熱解毒,幫助人體抵禦酷暑的侵襲。

    天天吃泡菜是巴渝地區傳承了2000多年的傳統,一來是泡菜清涼爽口,二來天氣熱了不需燒火。這也跟山區落後的農業有關,是一種節約的生活方式。

    三、玩

    1.有錢人選擇進大山避暑

    古人夏天外出活動相對較少,即便有生意也不做,俗話說“好漢不掙六月錢”。死刑犯在古代也不在夏天行刑,要等秋後才開斬,即秋決。漢代起至唐宋,公務員在夏天可以休假。

    古人度假怎麼玩?有錢有閒的人會選擇有瀑布的大山避暑。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便是在廬山避暑時所寫。另一些人則選擇當宅男,心靜自然涼。另外,《武林舊事》中記載,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裡人便“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在船上享受各種新鮮水果、美味飲料。

    2.靜坐採蓮,登高賞景

    靜坐、採蓮、泛舟、垂釣、彈琴、登高賞景,也是古代人常見的戶外避暑娛樂方式。古代人跟自然親密接觸,天人合一,修身養性,以靜制熱。

    四、穿

    古人穿著有時比現在更開放

    一般人都以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都是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於是有人問,古代人怎麼受得了?其實古人並非裹得那麼緊,相反在某些朝代,比現在更開放。

    魏晉前,男人愛在夏天打赤膊,女人們則穿開襠褲。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多穿脛衣。它是褲子的原始雛形,但它僅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是沒有襠的。這樣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不能輕易提起下裳。

    在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多穿半臂裝和袒胸裝。張藝謀的電影《黃金甲》中的服裝設計是尊重事實的。李治曾兩次下令,要求臣民著裝得體,但當時的國母、後來的大周皇帝武則天喜歡趕時髦,雖然禁露令一時有效,但“旋又仍舊”。

    五、古人避暑法 我們也能學

    1.不開空調房間擺冰塊

    電視劇《甄嬛傳》裡到了夏天,僕人會在一個大瓷缸中放進碎冰塊,放置主人房中降溫。《雍正王朝》中也有同樣情節。棄用空調,改用冰箱裡的冰來降低房間溫度,是個低碳環保的好方法。

    2.睡覺用瓷枕更涼快

    “雲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說的就是古人最愛的瓷枕。瓷枕枕面是一層釉,性清涼,適合消夏。床帳掛藥包促進睡眠古人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裡沁人心脾,對促進睡眠有用。還可在床前懸掛香囊,其中含有中藥材如艾草、薄荷、菖蒲等,堪稱環保蚊香。

    3.注重個人修養勝藥補

    採蓮、泛舟、垂釣、賞景、弈棋、靜坐等避暑方法至今可用,其共同點都在於享靜。例如垂釣,明代李時珍稱能解除心脾燥熱,養心養性勝藥補。

    4.穿輕薄衣服覆蓋面板

    古人的紗袍、長褲,覆蓋面板,不接受Sunny直射。現代人則認為穿得越少越涼快。當外界溫度高於面板溫度,比如達到37℃,面板會不自覺地吸熱,現代的我們可穿紗質防曬衣,如真絲、純棉、麻棉等天然纖維,透氣又舒服,是休閒避暑首選。

    5.綠色材料制消暑飲料

    明清以來,伏日盛行吃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古人選擇適合的食材製作綠色飲料的各類技術,值得我們學習。

    古人沒空調是怎麼“撿回一條命”的?

    實際上,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產品,但是他們憑藉智慧和勞動也創造出的很多避暑設施以及消夏產品。總結來看,古人的避暑途徑分為三種:避暑的涼房、避暑的飲食以及避暑度假區。

    一、避暑的夏房

    古人稱可以避暑消夏的房間為夏房,後來是泛指一切用於納涼的房間,效果類似於現代的空調房,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以及後來的“冰室”。不過由於夏房的製造成本高,所以一開始只有帝王及貴族才能擁有。

    先秦時期在貴族中流行的夏房叫做窟室,是一種類似於現代地下室的房間。由於窟室建造在避開日照的地下,內部陰涼,所以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宴會都會在窟室內舉辦。鄭國大夫良霄就經常在自家的窟室裡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比起中原地區,位於現今湖北、江蘇地區的楚國、吳國貴族消夏更是離不開窟室。公子光在宴會上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就是在盛夏時節,利用了吳王僚來自己家窟室消夏的機會。後來公子光就成為了吳王闔閭。

    先秦的窟室除了利用自然條件降溫外,還利用冰塊進行降溫。從周代開始,就有一種專門為王室採集冰塊的官職——凌人,從每年十二月開始,將冰塊收集到冰窖儲藏,第二年夏天的時候供王室使用。這種採冰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

    到了漢代帝王貴族便不再使用地下室,而是建造專門的空調房——清涼殿,與清涼殿配套的消夏設施還有石質的床以及冰塊。石床不易導熱,在夏天非常的涼爽;殿內四角以及皇帝周圍盛放冰塊降溫,侍女在旁邊扇扇子,這樣的涼殿異常奢華。

    唐代的時候,宮中依水建造含涼殿,利用機械裝置將殿旁的水抬到高處,水再由高處落下推動扇車的扇葉,從而為殿內傳去涼風。同時含涼殿的四周還有涼水從上流下形成的水簾,進一步保證殿內的涼爽。

    明清時期的夏房除了以上的設施,還在房簷的建築設計上下了功夫。比如明代以後的建築規制是:“簷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簷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築規格是根據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6°)差異來設計的。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簷,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簷遮陽;到了冬至前後,Sunny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古代帝王貴族可以不計成本的建造夏房,但是普通百姓就不得不量力而行了。有錢一點的百姓,他們會在家中的廳內或者房間裡挖一個深井,井口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孔裡面傳出來。而且空調井除了有夏季納涼的效果,還能儲藏食物,延長存放週期。老版的《三國演義》裡有這樣的一個情節:盛夏時節,張飛將自家肉店的豬肉存放在一口井裡,井上面蓋上磨盤,張飛說:“誰能推開此磨盤,可盡取井中肉”。鑑於《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可見挖深井儲肉至少在明代就已經有了。在現今保留下的明清民宅中,很多富人家中確實也都挖有空調井

    明清時期,一種類似於先秦時期窟室的土房建築在民間流行起來。有點類似於窯洞或者地道,各家的土房透過地道連在一起,有點像電影《地道戰》中的場景。土房除了納涼,還能預防盜匪、儲存物品。

    二、避暑的飲食

    如果說“夏房”是貴族有錢人的避暑方式,那麼透過飲食避暑就是各個階層都能採用的方式了。

    飲食避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冷飲,透過冰塊將酒冷卻,透過飲用來避暑。1977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青銅冰鑑,就是用來冷卻酒的器具。冰鑑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鑑內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專門出售冰塊的“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百姓可以在冰商那裡買到冰塊,然後自制冷飲。南宋杭州城的街頭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元代的時候,宮廷出現了由果汁、牛奶、冰塊製作的冰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冰酪”。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後來經過一步步地技術,成為現今全世界流行的冰激凌。

    三、避暑度假區

    提到避暑度假區,一般總是跟皇家聯絡在一起。比如最負盛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代皇家避暑勝地。

    實際上,除了皇家園林外,還有很多避暑區也向民間開放,比如四大避暑勝地:廬山、北戴河、雞公山和莫干山,其中最出名當屬廬山和北戴河。廬山因為海拔高,雨量充沛,環境幽靜,大詩人李白的兩首《望廬山瀑布》就是在廬山避暑期間創所;到了近代,廬山更是成為政治人物避暑度假勝地。北戴河靠海,氣候溼潤,更是富商大賈、中外人士都喜愛的避暑區域。不過總地來說,避暑度假區還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畢竟在古代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也走不出方圓一百里的範圍。

  • 5 # 無名144718273

    酷暑難耐的高溫天氣,使我們可以想象古代人的消暑方法,也許他們會在通風的地方建一個涼亭,裡面放一些石頭凳子,人們坐在石頭上、手上搖著蒲扇,老年人講著故事,小孩子津津有味地聽著,不知不覺中太陽落山了。

  • 6 # 迷樓

    夏天持續高溫,弄得人神思恍惚。就是如今有空調、有冰箱,雖可稍解暑熱之苦,但也“終日昏昏醉夢間”。

    古人沒有空調,怎麼度過炎炎長夏?他們也有辦法。

    一、屋頂噴淋

    據《舊唐書》記載,古法是引涼水至屋頂噴淋,“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做成“清涼殿”。可惜那只是皇家專用,普通士人與百姓是無福享用的。唐玄宗時,王鉷就在自家豪宅內建造了一座“自雨亭”,“從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可御高溫。

    二、古代冰箱

    古代也有冰箱,只是不用通電,這在古代叫“冰鑑”。《周禮·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鑑”。古代用於把控食物溫度的器皿,整體由兩件器物構成,外為鑑,鑑內放置缶,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空隙用於放置冰塊或者熱水,將酒水倒於缶中,就可製作出冬暖夏涼的可口飲品。

    三、夏日鑿冰

    古人夏天也能享用冰塊。《周禮》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是說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時,主持斬冰。而窖藏夏天冰塊,需要量的三倍才夠用,因為其中的三分之二會融化。《詩經·七月》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在唐末之前,想要在夏天享用到冰塊,都需要專人在寒冬裡採冰並將其存封於冰窖之內,在夏天派上用場。

    到唐末,人們發現用於製作火藥的硝石遇水會吸收熱量,甚至使水溫降至冰點,於是他們學會了人工製冰。宋人楊萬里在《荔枝歌》中描寫了市集上的小販出售冰塊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四、竹蓆竹枕

    晚上睡覺用竹蓆竹枕竹床,是古人涼爽的主要方式。宋人郭印有詩《竹夫人》,“林下風流在,收歸枕簟傍。冰肌元本淨,玉骨自然涼。最是虛心好,由來正節剛。炎天長作伴,晝夜不能忘。”

    五、自制冷飲

    天氣炎熱,古人也可以自制冷飲。楊凝式《夏熱帖》就寫了這麼個事兒:“凝式啟。夏熱體履佳宜。長作酥蜜水,即欲致法席,苦非□□□乳之供酥,似不如也。□□□□□病筆書,□□頓首”。用牛奶提煉的酥油加蜂蜜自制冷飲,當為妙方。楊凝式當過太子太保,是個高官,享受得起,一般百姓就喝不了這樣高檔了。

  • 7 # 國家人文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古代的夏日溫度與當下的溫度是否是相同的,因為這涉及到不僅僅是氣候變暖這樣的大資料,還有城市熱島效應帶給人的具體的感受。其次,談到古代人降溫的話,應該講,古代貴族如何降溫,平民又是如何降溫。這個方面也很好理解,因為在古代,降溫這件事實現起來遠遠要比保溫難。古代也有對於烈日炎炎下,普通百姓不堪其熱的描述。然而這現在也並不是題主想要知道的。那麼就來回答一下古代貴族是如何降溫的。

    冰窖。早在周代,中國就有了叫作“凌陰”的簡易冰窖,漢代又改稱為“凌室”。這一點,不僅在古籍中可以得到應證,在清朝留下來的兩種冰窖,磚窖和土窖中也可以略窺一二。那冰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清朝時期為例,每年的冬至時節,京城河水結起厚冰,採冰人的工作正式開始。在選擇好優質的,乾淨的水源之後,就會有專門的採冰差役去採集冰塊兒。

    此外基於冰窖的存在,還會有具體的消夏工具,比如說據《國朝宮史》記載,清朝的每位皇子福晉府中,均配備有錫裹冰桶一件,至於宗室,家中亦有此一設施。到了夏天,在廳堂內放一個木架,把冰盆或冰桶置於木架上,盆內或桶內放好冰塊,涼氣徐徐,室內頓時清涼許多。

    清代皇家貴族還有冰碗可以吃,具體指的就是各類冰鎮水果,藕、蓮蓬、菱角等河鮮,以及其他各種甜食小吃。

    此外,日常能見的,有據可尋的就是扇子了,各種各樣的材質,各種造型以及大小不一的扇子,總是消夏消暑的好工具。

  • 8 # 穿插游擊隊

    聊完了古人冬天如何取暖,再聊聊古人夏天如何降溫。古代夏天並不比我們今天涼快,《浮山縣誌》就記載過乾隆八年的極端高溫天氣:“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氣象學家分析,當時的天氣至少達到了40℃以上。那在沒有空調的古代,這麼熱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降溫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溫裝置,比如人工風扇。這人工風扇並不是找兩三個丫環給你用扇子扇風,那點兒風力太小了!古時候的大戶人家廳堂上方會安裝拉拽式風扇,一大片扇葉差不多有門板那麼大,由丫環拽根繩子拉動扇葉給廳堂送風。此外,還有手搖式的風扇,類似手搖鼓風機。據說古時候還有“空調風扇”。古人使用風扇的時候,還會把風扇放在水池後面,或者在風扇前擺兩盆冰塊,這樣送出來的風就是涼的,這種風扇已經具備了空調的功能。還有的人會在風扇前擺很多盆鮮花,這樣吹出來的風都是香的。有錢人就是會玩!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廳,都會有一種“空調”系統——空調井。在廳堂裡挖一口深井,一直連通地下水,然後在地面留一個送風口,這樣,井下涼風就會源源不斷送進廳堂,達到降溫效果。最豪華的當屬降溫亭——將水引到屋頂,製造人工瀑布,以達到降溫效果。

    除了降溫裝置,還有降溫飲食。比如吃冷飲、冰鎮水果或飲料。那古人用什麼進行冰鎮呢?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鑑”。其原理很簡單:製作一個有夾層的容器,在夾層裡放入冰塊,然後在容器內放入食物或飲料進行冰鎮,成為冷飲。宋代的冷飲已經平民化了,北宋都城開封就有種叫“冰團冷元子”的冷飲很是暢銷,其做法類似今天鮮芋仙等甜品店中的芋圓。到了元朝,蒙古貴族喜歡在冷飲里加入奶製品,稱為“奶冰”。據說馬可·波羅來到元朝後就很喜歡吃這種冷飲,並將其製作方法帶回了歐洲,歐洲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冰激凌。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搞笑?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來自中國。

    △銅冰鑑(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有的讀者可能會產生疑惑:古代夏天的冰是從哪裡弄來的?我聽過多種說法,技術含量最高的說法是古人用硝石製冰:將硝石溶於水,大量吸熱,便可將水冷凍成冰。但這個方法的製冰量太小了,而且非常費事,無法滿足古代夏天巨大的冰塊需求量。所以,王老師認為古人一般不會用這麼麻煩的製冰方法。

    其實古人取得冰塊通常的方式不是製冰法,而是存冰法。很簡單,等到冬天自然結冰時將冰塊儲存到地窖裡,然後等到夏天時取出使用。這種簡單的存冰方法,從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後。儲存的冰塊都取自城市裡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積水潭、太平湖,還有濟南的大明湖,都是過去重要的取冰處。寒冬時節,湖面結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開始進行切冰作業,把冰切成一米見方的冰塊,運送到地窖裡儲存。儲存時還要在上面蓋上厚厚的稻草保溫,這樣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古代大城市內都建有很多的冰窖。清朝時,北京城內的官方冰窖就有4處18座,由工部統一管理,存冰量在20萬塊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衚衕,就因清朝時這裡設定的冰窖而得名,類似的還有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城市可以在冬天時存冰,那南方城市冬天也不結冰啊,怎麼辦呢?答案是進口!而且進口的是正宗的美國貨!19世紀上半葉,歐美商人就將北美的冰塊用商船販賣至中國廣東,非常暢銷。有人可能會疑惑,從北美到中國,要穿越赤道,那冰不融化嗎?因為這種出口的冰塊體積特別大,運輸時放在船艙底部避免Sunny照射,還會在上面蓋上鋸末等物,阻擋空氣流通,所以融化速度非常緩慢。等運到中國時,除去損耗,還會剩很多。有人還會疑惑:跨越半個地球販賣冰塊,能賺錢嗎?的確不怎麼賺錢,但沒辦法,歐美需要進口中國的貨物,而自給自足的中國卻不怎麼進口歐美貨物。你運別的東西到中國也賣不出去,賣冰塊總比空跑一趟強。而且遠洋航行需要重物壓艙,用冰塊壓艙總比用石頭好。沒辦法,與清朝做買賣就得這樣!

  • 9 # 老陳通史

    第一種方法:冰鎮解暑

    其實古代也是有冰箱的,在冬季的時候會取河冰,然後儲存在冰窖之中;等到夏季之後,會將冰窖之中的冰取出;沿街也會有販賣冰塊的商家,不過平常百姓一般都不會去買冰,因為一塊冰最少也要幾塊銅板,這也是平常百姓不能負擔的,而一些富戶人家會買來冰鎮西瓜,或者化成冰水飲下,清涼解暑!

    第二種方法:扇子

    中國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扇子這種工具,在炎熱的夏季,用扇子扇風乘涼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選擇,而且還有發明人力風扇這種工具,有點像現在的電風扇這種工具!

    第三種方法:房屋建造的地勢降溫

    古代對於房屋的建造很講究,選擇建造房屋的方位,還有走勢都有各種各樣的講究,一般選擇建造臥室的方位,都是比較涼爽南北通透的位置,所以自然風非常足,這也是為了夏季炎熱的時候,屋內可以有一些陰涼!

  • 10 # 月下讀書

    古代很多的避暑方法至今還在沿用,有的只是在發展過程中發生演變。

    1、扇子

    最直接解決酷夏的方法

    2、冰塊

    古代在冬天人們會開鑿冰面置於地窖儲存,夏天拿出來用於降溫消暑。不過這是普通人難遇享受的特權。

    3、解暑湯

    綠豆湯比較多見,熬上一鍋,放些糖,喝上一碗,暑氣立消。

    4、冰箱

    青銅冰鑑,戰國時代就出現了。也是用於冰鎮食物,酒類。

    5、納涼

    皇帝有避暑行宮,老百姓在井口搭棚子,或者找個樹蔭,那涼快哪待著

  • 11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古代人都是怎麼在炎熱的夏天避暑呢?第一:用冰塊降暑,早在秦朝的時候,他們一到冬天皇帝就會派人去深山裡面尋找那些純天然無汙染的冰塊運回來,放到自己的冰窖裡面,以此來冷凍一些珍貴的食材藥材等,到了夏天的時候便用冰塊來放到自己喝的水中,來製作一些簡單的冷飲這也是很時髦的,不過平民百姓是享受不起的。第二:就是涼蓆,這個是我們現代也會用到的一種避暑的方法,多為竹子編製成的,其實只要是發涼的東西大多數都可以的,還有玉床石床玉枕等,玉床和玉枕都是有錢人家的必備避暑的東西,躺在這個上面睡覺就好比我們夏天的時候喜歡貼在瓷板磚那種地板一樣,非常的涼爽。第三:古代版冰箱,這個東西叫做冰鑑它類似於現代的冰箱,不過它既可以當做冰箱又可以當做降溫的一種東西,一般都是用青銅來做或者是木頭,它分為裡外層,外層專門來放置冰塊,裡面則放一些吃的或者飲品什麼的,透過冰塊散發的寒氣來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這個東西平常的百姓是根本享受不起的,多出現在皇宮裡面。第四:地窖這個就是百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了,在自己家的屋子裡面挖出一個地窖,然後在地表上面留下一個小孔並且蓋上蓋子,利用地底下的溼氣來達到一定的降溫效果。第五:河裡游泳,這個是最簡單的一個辦法。第六:扇子一般都是用鳥類的羽毛做成,利用扇子來加快空氣的流速,汗液的蒸發,來使身體降溫,所以也被叫做羽扇。

  • 12 # 前路請直行

    古代人都是怎麼在炎熱的夏天避暑呢?七種方法,最後一種最聰明

    古代可沒有現代的生活的方便舒適,他們那個時候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都不用說古代了就說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對電扇都是渴望的,更別說冰塊什麼的,冰塊這種東西都是一些大戶人家才有自己的冰窖來存放冰塊,而百姓們每天過著吃了上頓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吃下頓的日子,更別說冰塊了,所以古代避暑大致有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先說冰塊吧,古人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早在秦朝的時候,他們一到冬天皇帝就會派人去深山裡面尋找那些純天然無汙染的冰塊運回來,放到自己的冰窖裡面,以此來冷凍一些珍貴的食材藥材等,到了夏天的時候便用冰塊來放到自己喝的水中,來製作一些簡單的冷飲這也是很時髦的,不過平民百姓是享受不起的。

    第二:就是涼蓆,這個是我們現代也會用到的一種避暑的方法,多為竹子編製成的,其實只要是發涼的東西大多數都可以的,還有玉床石床玉枕等,玉床和玉枕都是有錢人家的必備避暑的東西,躺在這個上面睡覺就好比我們夏天的時候喜歡貼在瓷板磚那種地板一樣,非常的涼爽,況且這兩個東西還要比瓷板磚涼快的多。

    第三:古代版冰箱,這個東西叫做冰鑑它類似於現代的冰箱,不過它既可以當做冰箱又可以當做降溫的一種東西,一般都是用青銅來做或者是木頭,它分為裡外層,外層專門來放置冰塊,裡面則放一些吃的或者飲品什麼的,透過冰塊散發的寒氣來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這個東西平常的百姓是根本享受不起的,多出現在皇宮裡面。

    第四:地窖這個就是百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了,在自己家的屋子裡面挖出一個地窖,然後在地表上面留下一個小孔並且蓋上蓋子,利用地底下的溼氣來達到一定的降溫效果,冬天的時候可以當做地暖。

    第五:河裡游泳,這個是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古人們也不傻到了炎熱的夏天他們也會去河裡面游上一會,只不過這個方法只適用於男性同志罷了,這個辦法很少有女生用的。

    第六:扇子一般都是用鳥類的羽毛做成,利用扇子來加快空氣的流速,汗液的蒸發,來使身體降溫,所以也被叫做羽扇。

    第七:古代空調這個和我們現代的空調原理差不多隻不過一個用電一個用水,這個是把房子都建在臨近水源的地方,再利用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使它轉起來,然後把產生的風力送人房中,自然就會感覺清爽無比,不過這個方法很少見,畢竟耗資巨大,唐朝的時候皇帝的宮中普遍有一個叫含涼殿的地方就是利用的這個方法。

    所以說,古人們的智商是不容小視的,他們利用自己的智慧來和辛勤讓自己涼快下來,也有人說古代的夏天沒有現在的熱,因為他們的環境好,這個畢竟我不是古代人,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

  • 13 # 美麗晉州

    然而我們有空調,有電風扇,有冰箱可以用,但是古人可沒有這些,他們都是透過什麼降溫的?

    現代因為溫室效應正在逐漸變暖,而古代是沒有這麼熱的。有心的人可以從一些史料或者圖畫上面看到,古人夏天穿的衣服,長袖的也有不少,難道他們不嫌熱嗎?

    其實古代衣物和現代衣物的材質不同,古代衣物多為絲或者葛麻製品,穿在身上比現在的棉和化纖製品要涼爽很多。

    而古人夏天怎麼穿也是有講究的,有些男人夏天熱的時候甚至會赤裸上半身,而古代女性夏天的著裝也有“薄、透、露”的特點,穿開襠褲的女性比比皆是,尤其在秦漢時期,男性也有穿開襠褲的習慣,更有甚者,連開襠褲都不穿。而在唐代,夏天的時候,女性的“半袖裝”和“袒胸裝”更是性感,現代女性比之亦是不如。

    再說居住環境,古人雖然沒有空調房,但是他們也有納涼避暑的地方,和現代人的想法類似,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環境,建造一個帶有“製冷裝置”的“空調房”。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漢代平民的“涼房”,皇室的“清涼殿”,唐朝的“涼屋”,南宋時代的“寒翠堂”,明清的“空調間”等等。

    尤其是唐代,在當時,避暑納涼已經成為皇室和貴族夏季生活中一個重要內容。而他們的避暑方式也非常奢侈非常高科技。在唐代,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涼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裝置透過冷水循壞,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水散發出的冷氣傳往涼殿內。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著屋簷順流而下,形成水簾,激起冷氣,同樣有消暑納涼的功能。可見古人也是有不少黑科技的。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冰淇淋”,唐朝有一種食物叫做酥山,是一種用牛奶、奶油製成的看起來像刨冰的食物。唐代詩人王泠然曾經在詩中寫到“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說的就是酥山,而他筆下的酥山,被現代很多學者認為是冰淇淋的早期形態。不過在當時,也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有大型的冰窖來製作這種奢侈的夏日美食。而平民怎麼解暑的呢?在宋朝的街頭,街頭賣冰鎮冷飲的攤位比比皆是,人們很容易就能買到,而一些富裕人家,甚至會義務的在街頭路邊分發“散暑藥冰水”,比如說綠豆湯、比如說甘草湯等。

    雖然夏日炎炎,但是充滿智慧的祖先們,也早就擁有了自己解暑納涼的奇技妙法。

  • 14 # 飛龍一把刀

    古代人夏天怎樣避暑。就可以與現代偏遠山區農戶家,看到影子。談古代人避暑,不談王公貴族,因為有錢人可以透過錢避暑。比如:古時有錢人,在冬季時,僱傭平民挖冰貯備,等夏天備用,皇帝有專門的官制掌管,叫“凌人"。夏天透過黑科技為黃帝納涼避暑。最主要的透過在自然環境名山大川上建立避暑山莊,可以在夏天時候,移居避暑。像現在的有錢人一樣會在環境優越山川湖泊建別墅,意思一樣的。因此,有錢人避暑效果都差不多。就不一一例證。

    古代平民怎樣避暑了。這真體現了勞苦大眾的智慧。納涼是延續至今的最佳方法,男人熱了,穿一個褲衩,能起到降溫郊果。女人穿短褲、背心,材料麻識品,也能起到降溫效果。古代到夏天,平民喜歡用竹製品編制各種用品,竹製床蓆、椅子等納涼神器,溫度實在太高,平民三五結群到河邊洗澡。平常一把蒲扇不離手,蒲扇也是古代多數平民防暑降溫普遍神器。在飲食上,古代平民體現真智慧。比如綠豆湯、涼糕、冰粉等等,效果流傳到了今天。古代平民其實還有許多抗擊暑熱的方法。而且現在有些偏遠山區還有其影子。雖然方法跟現在沒法比,但特別環保。

  • 15 # 溪水西流

    古代雖然沒有空調、電扇、冰箱,但是古代人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古代的避暑方法絕不會少,而且這些發明都讓後人嘖嘖稱奇!

    下面給大家列舉幾個朝代的消暑方式:

    扇子

    扇子最初稱為“五明扇”,據說是虞舜所制。

    扇子還有一個別名叫做“涼友”,出自宋陶谷的《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這個名字還真的名副其實,從古至今扇子都是夏季最普遍的必備品。

    戰國時的冰箱-青銅冰鑑

    1977年出土於湖北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四足獸、八龍耳、八接簷,紋理精美、鑄造工藝精湛。這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最早的冰箱了。看這個鑑的剖面圖,它不管可以冰酒,而且可以溫酒,古人真的腦洞很大!

    《楚辭·招魂》中有兩句話就形象的說明了這中冰鑑的作用:“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先秦時期的“窟室”

    先秦時古人就會用冰塊降溫了,那時人們把冰塊放在一個地下建築中,這個地方被稱為“窟室”,

    炎熱的夏夜,貴族們會在窟室飲酒作樂,是不是很像現在的酒吧?

    漢代的“清涼殿”

    漢代的皇宮裡專門建有“空調房”叫做“清涼殿”。清涼殿內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旁邊還有宮女太監扇扇子,在這麼多降溫措施下,必定能清涼一夏。

    唐代的“含涼殿”

    唐代的時候,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都有自己的“空調房”叫做“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現在的空調扇,這種“扇車”用水轉動扇葉,扇葉對著涼水吹就形成了涼風。

    元代忽必烈最愛的“冰激凌”

    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據說,因為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人,生性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儲存,忽必烈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這樣牛奶不但冰爽可口,還可以延長儲存期限。之後又發現冰和牛奶凝成沙泥,為了更好吃,往裡加入蜜餞和果醬,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的雛形。馬可·波羅學習了“奶冰”的製作方法,之後帶回西方,不斷推廣傳播,經過多次的改造,也就有了現在的冰激凌。

    清代的“冰箱”

    圖1是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琅冰箱。它的箱體為木胎、鉛裡,表面採用掐絲琺琅工藝,造型別致美觀。

    圖2也是清代的一種冰箱,是宮廷普遍使用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箱內一般採用鉛或錫為裡,除了因為它們導熱性較弱外,也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箱。

    這兩種“冰箱”都是根據青銅冰鑑發展而來,但更加小巧,便於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界》中“十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