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公元383年,前秦伐晉,於淝水與東晉北府軍交戰,大敗,前秦八十餘萬大軍折損至僅剩十萬,元氣大傷。可奇怪的是,東晉此後對北方的軍事行動十分有限,戰績也乏善可陳,直到二十一年後的劉裕北伐,東晉才收回洛陽,直抵長安。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東晉未能趁淝水之戰大勝之勢挺近中原恢復故土呢?

    一、淝水之戰後東晉與北方政權的對峙情況

    淝水之戰後東晉的確採取了一些積極的反攻措施。《晉書·孝武帝紀》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春正月龍驤將軍劉牢之克譙城。車騎將軍桓衝部將郭寶又攻取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前鋒都督謝玄擊潰苻堅將兗州刺史張崇於鄄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春正月,蜀郡太守任權擊敗苻堅守將奪回益州。可見淝水大勝後,東晉收復了淝水之戰前被前秦佔領的一些州郡。局面看似一片大好,如此挾淝水大勝之勢一統天下似乎也順理成章。

    但奇怪的是太元十年之後,東晉政權對北方的大規模用兵就似乎停止了,且史傳中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戰事多為前秦崩潰後北方割據政權互相的征伐。彷彿東晉政權在淝水戰後取得了些許優勢便沒有動作了。這不禁令人生疑,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東晉政權未能進一步擴大淝水之戰的戰果?

    二、東晉末年政治局勢與陳郡謝氏尷尬的政治地位

    淝水一戰,功勞最大者莫過於陳郡謝氏一族,東晉最為精銳的北府軍也被謝安、謝玄、謝石等人掌控。以理度之,剛剛指揮完淝水大勝的謝安、謝玄等人也是繼續指揮北伐的最佳人選。淝水之戰勝利後謝安本人也確有此意。《晉書·謝安傳》載:“安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乃進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其本官如故,置從事中郎二人。”可見謝安的確打算收復中原,完成統一。

    但東晉末年微妙的政治局勢使他步履維艱。一方面,陳郡謝氏遭受到了皇族的猜忌。當朝的東晉孝武帝亦非懦弱無能的庸主。雖然史籍大多對其評價不高,但相較於前代他在位時強化了皇權與司馬氏宗室的實力。其中尤以重用司馬道子,使其與謝安共同擔任錄尚書事,制衡謝安為其主要手段。孝武帝對以謝安為首的陳郡謝氏多加提防,採用各種手段控制謝氏家族。這樣緊張的君臣關係,使謝安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處理與皇帝的關係。

    其次東晉末年的政局中並不僅僅存在著門閥大族與皇權之間的矛盾。士家大族之間也有各種衝突。謝安任相之前,以桓溫為代表的譙國桓氏掌權,一度妄圖代晉稱帝。不過,桓溫篡權的一系列程式被謝安等人拖延,最終桓溫被拖到病死,譙國桓氏代晉之舉終功敗垂成。但桓溫雖死,其龐大的宗族勢力仍在。淝水之戰前,由於前秦巨大的軍事威脅,譙國桓氏選擇與陳郡謝氏合作共同對抗前秦。但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威脅驟減,譙國桓氏與陳郡謝氏的矛盾也再次浮出水面。

    謝安此時可謂是步履維艱,倘若北伐成功,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必然功高震主;倘若北伐失利謝氏威名受損,桓氏乃至外戚太原王氏又必然對謝氏的政治地位產生威脅。面對皇室的政治壓力與錯綜複雜的局勢,謝安選擇了較為保守的政治策略。《晉書》載:“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此時掌控著東晉精銳北府軍的謝氏按兵不動,也就意味著東晉政權不大可能動用主力進行北伐作戰。

    三、謝安去世前後東晉北方戰事的一系列失敗

    謝安在司馬道子與王國寶的步步緊逼下憂鬱成疾,不久就病逝了。不過,淝水之戰後南北雙方的力量對比仍然未有太大變化。南方的軍事優勢仍在。但在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之後,東晉對北方的戰事有勝有敗,相較於淝水之戰後的勢如破竹,軍事進展可謂十分有限。

    太元十年謝安曾率兵救援被反叛部將包圍的苻堅前秦政權,但發兵不久,謝安便因病逝世,謝玄也在之後很快病死。此後,東晉與北方各割據政權之間的交戰互有勝敗。東晉方面有時損失慘重。其中尤以名將慕容垂對東晉造成的打擊最為巨大。東晉北府兵名將劉牢之曾與之交戰多次,皆敗於慕容垂之手。《晉書》記載劉牢之為慕容垂所敗時“策馬跳五丈澗”方才脫身。劉牢之所率士卒離散,待其逃入臨漳方才聚攏殘部。可見劉牢之此戰之狼狽倉皇。

    總之,在謝安、謝玄病死後,東晉缺乏能統領一方的名將主帥,加之北朝慕容垂等名將尚存,故對北方用兵進展不大。

    

    四、東晉末年政局的急速惡化

    在東晉北方戰事遲遲沒有進展的同時,內部的政局卻發生著悄然變化。謝安死後,陳郡謝氏對政局的影響大為減弱。但此時孝武帝與其弟司馬道子主相之間又起爭執,加之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士族勢力又參與其中使得東晉末年的政局更加撲朔迷離。

    孝武帝與司馬道子鬥爭之激烈直接表現在了對地方藩鎮的控制中。荊州為東晉戰略要地,王敦、桓溫等權臣皆曾依靠荊州挾制上游,故東晉乃至南朝控制朝政者無不派其親信執掌荊州軍政大權。司馬道子一黨的王忱出鎮荊州,太元十七年(392年)時死於任上。其病死當月,孝武帝直接違反常規,未經吏部授權,直接派其親信殷仲堪接管荊州。又任命王恭鎮京口,孝武帝此時親信重臣皆居要衝之地,表面上穩固了自己的皇權。

    但不到五年之後,孝武帝突然去世。且孝武帝所立太子司馬德宗先天愚型,是一個徹底的白痴,史載其口不能言,不辨寒暑。政權就由居於相位的司馬道子所掌控。但孝武帝生前所留下的挾制中央的藩鎮部署仍然存在,司馬道子雖然把持中央朝政,但礙於地方藩鎮制約,總還是投鼠忌器。

    解決這樣的政治困局顯然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可司馬道子卻依靠自己捉急的政治智商作了個大死,他在沒有其他靠譜軍事力量依靠的情況下,直接裁撤孝武帝親信王恭、殷仲堪等人的兵權,激怒了這些孝武舊臣。於是,掌控地方兵權的王恭、殷仲堪等不滿於司馬道子的囂張行徑,起兵勤王,拉開了東晉末年內亂的序幕。此後各勢力征伐不休,加之孫恩盧循之亂,東晉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巨大破壞,直至413年劉裕討平譙蜀,東晉內部的戰事方才告一段落,但此時離淝水之戰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

    總之,淝水之戰後東晉未能趁機一統中原的因素是較為複雜的,其中既有內部政治鬥爭的因素,也有外部軍事實力的因素。但總體來看,是東晉內部錯綜複雜的內鬥制約了其軍事行動。這與東晉政權自建國以來複雜政治局勢直接相關。一方面皇權不甘於被士家大族所控制,另一方面士家大族之間又都想佔據主動,於是整個東晉皇權與士家大族;士族與士族之間進行著無休止的爭鬥。他們之間的鬥爭、內耗最終導致東晉的軍事力量不能集中於北伐,而是最終用於互相碾壓的內鬥。

    縱觀六朝歷史,我們發現不僅東晉政治如此,內鬥也是南朝歷代的通病。或許正如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的後論中所說的:“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

  • 2 # 古代人物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東晉北伐和北府兵的歷史。

    一:東晉北伐

    東晉北伐主要有五次,分別是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桓溫北伐、謝安北伐、劉裕北伐。

    二:北府兵的興衰歷史

    北府兵建立於377年,先後經歷多位統領,具體如下。

    377~387年,謝玄統領北府兵。在此期間東晉憑藉北府兵大敗前秦百萬軍隊。387~390年,譙王司馬怡接任北府兵。390~398年,王恭接替司馬怡。在此期間,司馬家族與外戚王氏家族爭奪朝政大權,北府兵成為內鬥的利器。398~402年,劉牢之反叛王恭,接管北府兵。在此期間,劉牢之用北府兵平定孫恩起義。402年,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劉牢之被迫自殺,北府兵主要將領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孫無終等人盡皆被殺。北府兵被桓玄分散到自己的軍隊。自此,北府兵被解散。404年,劉裕重組北府兵。重新組建的北府兵成了劉裕專權、篡位的政治資本。

    淝水之戰前(383年)

    淝水之戰後(385年)

    如上圖,淝水之戰後,謝安組織晉軍發動了北伐戰爭,收復了北方大片失地。然而,這次北伐戰爭卻又一次以失敗告終。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謝安去世

    謝安主持東晉朝局十多年,在此期間東晉朝局比較穩定。淝水之戰後,在謝安的主導下,東晉君臣支援北伐。385年,謝安病逝,謝玄北伐程序受阻,東晉朝臣以此為由叫停北伐。

    第二:北方實力依舊強大

    淝水之戰後,前秦實力大減,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其他少數民族再次復國,他們總體實力並不弱,加上少數民族比較剽悍,依然難以輕易被消滅。

    第三:東晉朝臣不支援

    自衣冠東渡,東晉已經延續數十年,朝廷大臣多為門閥子弟,他們大多隻顧安逸享樂,大多數人從內心上不願北伐。謝安主政時,朝臣尚願意北伐。然而,謝安一死,北伐又受阻,朝臣看到前途不明,就紛紛不願北伐。

    總之,在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打一場勝仗不僅需要強勁的軍隊,還需要朝廷上下一心,二者缺一不可。儘管北府兵是精銳之師,但東晉朝廷不一心、安於現狀,最終無法北伐成功。

  • 3 # 柚子愛歷史

    公元383年,東晉在淝水之戰中,以8萬北府軍擊敗了前秦的80餘萬大軍,在這場關係到兩國國運的戰略性決戰中取得了完勝。而隨著前秦主力軍隊的覆滅,中國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陷入多個民族政權並存的分裂局面。

    以北府軍為主的東晉軍隊趁機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故土。然而晉軍的北伐也僅止於此了,並沒有收復全部失地、統一全國。而且,伴隨支援北伐的東晉丞相謝安去世,以及前線主帥謝玄被調走,晉軍全面收縮戰線,在戰略上採取了守勢,北伐前期取得的戰果功虧一簣。

    總的來說,淝水之戰後謝玄率領北府軍的北伐,是先勝後敗,虎頭蛇尾,不但未竟全功,而且隨著拓跋鮮卑在北方的崛起,東晉喪失了統一全國的最後機會。

    為什麼精銳的北府軍都沒有完成北伐大業,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

    01 東晉統治者只想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喪失了進取心,更缺乏北伐的決心

    北府軍縱然是以一敵百的精銳軍隊,但是架不住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的掣肘。

    自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東晉在江南的統治已過去了近70年,統治集團早已適應了富庶繁華、風光秀麗的江南,只想偏安於此,喪失了收復故土的雄心張志。這從司馬睿阻撓祖逖北伐,和司馬皇室掣肘桓溫北伐就可以看得出來。

    (東晉與北方各政權對峙示意圖)

    另外,司馬皇室對於大將立功於外,向來抱有戒心。加上這時謝家的中流砥柱謝安也受到排擠,不再主政,同為謝家子弟的謝玄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最終司馬皇室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還”的藉口將謝玄調回淮陰。

    北府軍是謝玄一手組建和訓練出來的,對於這支軍隊的使用,沒有人比謝玄更加得心應手,也沒有人比謝玄更有威望鎮得住這支軍隊,此時臨陣換帥,導致軍心頓失。

    謝玄被調走後,支援北伐的謝安又離世,北方的慕容垂、姚萇(yáo cháng)等人趁機反擊,謝玄等人奮戰收復的失地紛紛丟失,東晉北伐功敗垂成。

    02 東晉統治集團的持續內耗導致北伐不利

    組成東晉統治基礎的是門閥士族,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代表的門閥與司馬皇室之間,四大家族之間,為了權力和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甚至刀兵相向:江南大族反抗司馬氏壓制南方士族的叛亂;王敦起兵;蘇峻之亂;桓溫專權等。

    (上圖為淝水之戰前後東晉國界)

    統治階級內部的紛爭,不但消耗了國家有生力量,甚至有人將北伐當做了攫取更大權力的機會和籌碼,阻撓和干擾了北伐大業的順利進行。

    03 北方的胡人政權依舊強大

    前秦雖然一敗而亡,但是又分裂成若干少數民族政權,如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姚萇建立的後秦等,實力強大,可與北伐軍一爭短長。

    04 東晉的北伐只是抄掠人口和財物,不是救民於水火,導致人心大失

    雖然北府軍勇敢善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但是,東晉統治集團只想保全他們在江南的莊園,並沒有統一中國北方、恢復舊山河的要求。

    對於黃河以北、潼關以西地區,他們棄而不顧。對已經收復的失地上的百姓也沒有去安撫。反而派兵四處抄掠人口,把這些百姓擄到江南士族大家的莊園內強制勞動,奴役他們。

    (東晉門閥大族的莊園中奴隸成群)

    更為嚴重的是:當中國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時,關中淪陷區有數千戶百姓,本想投奔祖國的懷抱,結果被東晉的邊防將領誣陷為“流寇”,男的被殺,女的被擄。

    如此倒行逆施,胡作非為,使得北方失地上的漢族人民大失所望。他們不再期盼王師北伐,解救他們了,因為這些人跟北方的胡人相比沒什麼區別,甚至更加可恨。

    於是,喪失了群眾基礎的晉軍,在北伐戰事不利的時候,更是難以站穩腳跟,最終又丟失了好不容易收復的失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

  • 4 # 牛媽說說

    謝玄是東晉著名將領,豫州刺史謝奕之子、太傅謝安之侄。謝玄才華出眾,善於治軍。

    當時,前秦苻堅正是勢力強盛之際,多次侵擾東晉邊境。朝廷於是下令徵召能夠抵禦外患的良將。謝安舉人不避親,推薦了自己的侄兒謝玄。謝玄招募北來民眾中的驍勇之士,組建訓練一支精銳部隊,號為“北府兵”。淝水之戰中,謝玄任前鋒都督,先遣部將劉牢之率部夜襲洛澗,首戰告捷。繼而抓住戰機,計誘前秦軍後撤,趁勢猛攻,取得以少勝多的巨大戰果。淝水之戰,謝玄名聲傳遍四海。“北府兵”也成為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氣勢如虹,銳不可擋。

    謝玄的“北府兵”實力那麼強悍,為什麼淝水之戰後北伐沒有成功?原因說白了很簡單,第一,皇權與門閥的鬥爭。皇權與門閥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朝堂之上的鬥爭可以用“殘酷”來形容。當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皇權對謝氏門閥長期把持朝政的情況感到不滿,再加上孝武帝為了不讓謝玄在北伐之時,獲得聲望再次威脅其地位,在北伐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終止了北伐。謝玄也成為了皇權與門閥爭鬥之下的犧牲品,內鬥損耗了東晉自身的實力從而導致北伐功敗垂成。第二,桓衝、謝安相繼病逝。失去了桓沖和謝安,謝玄就失去了在朝廷內的最大支持者。他已經沒有辦法制衡各方勢力了,也沒有辦法安心的一門心思北伐了。第三,北方胡人實力強大。這一點也算是外在因素,也是極為重要的。北方雖然一直處於戰亂之中,可是就算是戰亂之中的北方政權也是很強的,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們仍然是不可小覷的勢力。

    謝玄的北府軍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卻依然沒能北伐成功。原因就是東晉朝廷內部互相扯後腿,削弱了自身實力,動搖了自己的根基;外部原因是北方胡人政權依然強大。內憂外患,導致謝玄的北伐功虧一簣。

  • 5 # 萬古歸川

    北府兵謝玄主持在京口創立的一支部隊,後來一直是是東晉最精銳的軍隊。尤其是在383年在淝水之戰中,與8萬人馬大敗前秦天符堅親率30萬大軍而聞名於史。

    淝水之戰後前秦內亂不斷,北方又重新陷入混亂。這次東晉在謝安的上書下,以北府兵為主力北伐中原。彼時,前秦大亂,各地叛亂不斷,符堅本身也忙於平叛關中,加上北府兵本身驍勇善戰。所以,北伐一開始進展順利,向北收復黃河以南的光大地區並一度深入河北攻克了重鎮鄴城,西邊又重新收復巴蜀地區。可以說這次北伐的成果已經遠超之前祖逖和桓溫的北伐。

    但這次,的確依舊是虎頭蛇尾,沒能徹底光復中原。北邊北府軍在前鋒劉牢之在鄴城被慕容垂挫敗(桓溫北伐前燕時也是被這哥們打敗的),加上主持北伐的謝安病逝,東晉朝局也開始陷入混亂,東晉這次北伐也就這樣又一次草草收場。

    這次北伐的半途而廢並不能說北府兵不夠精銳或者將領指揮有大問題。主要原因在於,與淝水之戰時不同,當時屬於前秦滅亡東晉的滅國之戰,因此無論朝廷還是士族都全力支援。而北伐則牽扯到太多,東晉朝廷與士族之間不同的利益鬥爭,內部相互制肘,並且此時北方各國依舊有不小的力量。因此,這次北伐也和前幾次一樣半途而就。只不過這次北伐的收穫會更大一些罷了。

  • 6 # 谷老師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淝水之戰前,東晉北伐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是零。淝水之戰後,面對著北方陷入分裂的局面,東晉北伐統一全國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也是困難的。

    第一,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在北方,這就決定了如果打持久戰,東晉很難勝利。

    第二,北方有遼闊的平原,適合遊牧民族的騎兵作戰,北方騎兵與步兵相配合的戰法,讓東晉很難取勝。

    第三,東晉北伐統一全國,有兩個戰略方向,即長安和洛陽,包括鄴城兩個方向都取得決定性勝利才能統一北方。而東晉的軍隊儘管是精銳,但總兵力不夠,難以形成兩個方向的突擊,而僅僅打擊一個戰略方向,對北方政權又不會形成致命打擊。

    第四,東晉的領導者缺乏長遠規劃和堅強有力的領導,關鍵時刻宰相謝安又去世了,這樣北伐的戰略就沒法實施了。

    第五,東晉皇室與南方氏族有複雜的矛盾,士族是腐朽勢力的代表,掌權計程車族大臣與前方作戰的武將有矛盾,難以協調軍事行動。

    第六,東晉建立後,南渡的漢族人在南方已經定居很久,習慣了南方生活,許多人已經不想回北方了,因而北伐的願望不強烈。

  • 7 # 那年那月lhy

    在東晉,有這樣一支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是謝玄的北府軍“北府軍”的創立

    東晉的朝廷一直軟弱無能,皇帝始終在做“和事老”,平衡幾個大族的關係,打仗基本靠地方軍閥。就像一個“名譽主席”,沒有實權,一旦實力最強的荊州兵造反,建康就嚇得發抖,哭著喊著徐、兗二州的軍隊來救駕。謝安感到深深的痛,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啊,沒有嫡系部隊,就像現在沒錢一樣,說話不硬氣。他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今東山等地區)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後來又兼任徐州(今蘇北等地區)刺史。於是,一流的軍隊“北府軍”(又稱“北府兵”)就此誕生了。 謝玄到任後,整個廣陵(今揚州)和京口聚居著北方的流民,謝玄大規模地招募,日夜操練,威震大江南北的“北府軍”正式問世。

    劉牢之是第一猛將 

    謝玄手下有七大猛將,最出名的人叫劉牢之。劉牢之面色紫紅,鬍鬚與眼睛長得奇特,他眼睛一瞪,就是凶神惡煞的樣子,讓人恐怖,會嚇一跳。但他並不是一個僅四肢發達的莽漢,為人沉著,有毅力,做事喜歡動腦子。他一直擔任北府軍的前鋒,領著最精銳的部隊,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淝水之戰,北府軍宣告遠播

    雙方統帥和兵力: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

    東晉以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戰鬥力強悍的“北府兵”8萬人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扼守山澗佈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

    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

    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謝家後人應以為傲,謹記歷史。

    本該一鼓作氣統一天下,怎奈掣肘太多,只得作罷

    謝玄擊敗了苻堅的大軍,他覺得前秦的軍隊經受了慘敗,要是能趁機北伐的話,就可以趁機統一天下。朝廷官僚覺得打仗太費錢了,會影響到他們享受生活,還可能讓家中子弟喪命,所以他們就堅決不同意謝玄北伐的提議。

    另一方面,當時謝玄出的風頭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也有不少人妒忌他,不想讓他再立功了,畢竟要是再讓謝玄立功,那他們的臉往哪擱。因此即使當時的官員們也知道謝玄的提議是對的,也不願意再讓他去打仗。謝玄其實也知道這些人的小心思,因此他後來就過得很鬱悶,到死也沒能是實現自己的夢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代入駐平臺那麼多,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