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劉備死前,託孤於諸葛亮,且留下話說,若少主能扶則扶之,若不能,卿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叩頭於地說,必將扶保少主,恢復漢室江山。而劉備死後則諸葛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首先,劉備死後,諸葛亮扶持劉禪登基,自己作為丞相,幫助處理國家大事,發展農桑,安定民生,使蜀漢日益富庶。同時,練兵屯田,並親自領兵平定南方的叛亂,徹底解決了國家的內亂。並獻出師表領兵北伐,希望恢復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最終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再次,劉禪對諸葛亮也非常信任,朝廷大事都讓諸葛亮拿主意,並尊諸葛亮為相父。無論是南征蠻夷還是北伐中原,劉禪都是諸葛亮的堅決擁護者。正因為劉禪對諸葛亮的無條件信任,使的蜀漢政權穩定,國家興盛,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北伐!

    最後,但是,人無完人,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處事方式,大大限制了劉禪的才能,導致劉禪的能力得不到施展,終日縱情享樂。而且諸葛亮作為合格的丞相,卻沒有給國家培養足夠多的人才。才導致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獨木難支,國家很快的滅亡。

    綜上所述,劉禪和諸葛亮關係很好,但事與願違,最後反而使蜀國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

  • 2 # 秦曰漢雲

    就私人關係來講,兩人相處還是比較融洽的。諸葛亮勞心勞力,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劉禪,把能做的都做了,簡直操碎了心,而劉禪對待諸葛亮也沒的說,把他視為相父,對他的態度也是畢恭畢敬。

    但是在政見上,兩人應該是有分歧的,至少並不想表面那樣融洽。

    劉禪並不認可諸葛亮頻繁北伐的行為,他認為那是勞民傷財,北伐根本不可能在短期成功,頻繁的北伐只會讓國力不斷消耗,沒有好處。

    有人說這是因為劉禪的小富即安心理,他太耽於享樂,一心只想著偏安一隅,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暫且不論他有沒有這個雄心,其實他想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綜合國力這一點是非常符合當時國情的,諸葛亮也並非不知道,只不過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而他一生的夙願就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眼看著實現願望的機會越來越渺茫,再等到自己爬不動的那一天,就更加沒有機會了,他十分不甘心,所以總是稍加喘息,就要北伐。

    等到諸葛亮去世,劉禪立刻改變國策,停止北伐,他這一行動明顯表現出對諸葛亮的政策是極度不認同的。他作為一國之君,諸葛亮作為臣下,他不認同諸葛亮的政策,卻仍然放縱諸葛亮的一意孤行,並沒有撕破臉皮反對,可見他對諸葛亮的感情絕非一般,這其中有敬畏,有依賴,是後輩對尊長的一種感情。

    所以說諸葛亮對劉禪是沒的說的,絕對對得起他的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對諸葛亮也沒的說,已經超越了君臣之間應有的關係。

  • 3 # 趙小三與戰神們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白帝城將劉禪兄弟三人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不久,李嚴因罪被諸葛亮罷官,丞相諸葛亮成為唯一一個託孤重臣。他大權在握,猶如東漢的曹操,曹魏的司馬昭。

    劉禪以“父事丞相”,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來侍奉。劉備去世時,諸葛亮四十多歲,劉禪十七歲,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歲數更小。論年齡,論輩分,諸葛亮完全可以當劉禪的“父親”。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等星夜趕到白帝城永安宮接受遺命。雖然太子劉禪沒有來到永安宮,劉備仍然將其與兩位兄弟託付給諸葛亮。此後,劉禪以“父事丞相”,從未懈怠。

    諸葛亮並不是白當“相父”的,不但關心劉禪的學習,衣食住行,就連他的終身大事,也是其一手操辦。當時,劉禪業已成年,選擇皇后,準備完婚。蜀漢美女琳琅滿目,把劉禪的眼睛都看花了。諸葛亮做主,原車騎將軍之女芳齡十七,非常賢惠,可以母儀天下,一錘定音。古代講究婚姻大事媒妁之言,一般是父輩做主,皇帝也不例外。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早逝,諸葛亮就是後主劉禪的父輩,自然為其操勞。

    劉禪充分信“相父”任諸葛亮,放任其大展宏圖。劉備去世後,昔日蜀漢五虎上將僅剩下了趙雲一人,可謂人才凋零。面對百廢待興的蜀漢,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凡是朝廷選拔官員、徵收賦稅、訴訟之類的事,都是諸葛亮一個人裁決。這在其他朝廷是很難想象的,皇帝只管簡單的祭祀,丞相總攬大權,後主劉禪成了甩手掌櫃。

    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讓其節制蜀漢大部分軍隊。軍權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誰掌握了槍桿子,誰就掌握了一切。雖然筆桿子很重要,能控制輿論,可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槍桿子。“勝者王侯敗者寇”,只有勝利者才有話語權,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也能逐步美化,矇蔽世人。

    如漢獻帝曾多次實施政變,想擺脫曹操的控制,都失敗了。漢獻帝的董貴妃、毛皇后等人外戚勢力被一網打盡,許昌縱火案,朝廷官員被曹操屠戮殆盡。這些都是曹操血腥鎮壓的結果,在曹操輿論控制下,慢慢銷聲匿跡。曹操能穩坐漢朝丞相,靠的就是手裡的槍桿子。世人是很健忘的,忘卻所有血腥。還有,司馬懿曾發動高平陵之變,剪滅政敵曹爽,獨攬大權,靠的也是“陰養”的三千死士。

    回到蜀漢劉禪和諸葛亮上面來,諸葛亮獨攬大權,這放在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大忌。你想,如果你是單位的一把手,而你的副職啥都包辦了,將你架空,你能忍受嗎?而劉禪和諸葛亮偏偏就是如此和諧。蜀漢的大部分軍隊只知有丞相諸葛亮,不知有後主劉禪。奇怪的是,劉禪從沒懷疑過諸葛亮有二心,將軍隊交給他。這樣,諸葛亮才能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和諸葛亮名為君臣,實為“父子”,君臣關係融洽,是歷代君臣的楷模。劉備死後,劉禪十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蜀漢在他們的聯手治理下,偏安一隅的益州,最終和曹魏、東吳鼎足而立。

  • 4 # 壹零壹肆

    我認為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用好或者不好來說並不合適。

    劉備病逝於永安後,繼位的劉禪只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把所有的軍政要務都交給了諸葛亮,蜀漢政權從此進入“諸葛亮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劉禪和諸葛亮也是一對非常君臣。

    對於劉備的遺囑,劉禪不但執行了,還自己加碼。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封武鄉侯,是賦予諸葛亮尊貴地位;開府治事,是授予諸葛亮獨立相權;領益州牧,則是授予諸葛亮牧民之權。這就等於是把整個蜀國從上到下都交給諸葛亮了。

    事實上諸葛亮不但位極人臣,而且大權獨攬。

    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繼位後曾明確表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云“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也就是說所有的軍政要務都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擔任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但是對此劉禪的態度是怎麼的樣呢?

    我認為劉禪內心恐怕是很不爽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諸葛亮去世後,各地人民紛紛要求為故丞相立廟,不被批准。人民群眾只好在大街小巷“因時節私祭”。於是有人提出,處處立廟固然不必,立於成都則未嘗不可,然而“後主不從”。

    這件事當時鬧得很僵,後來有人上表劉禪說,崇拜聖賢追思功臣,是古往今來的美德。何況諸葛亮功勳蓋世,王室倖存實在靠了他老人家。再說讓人民群眾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巷祭”、“野祀”,也不像話。當然了,丞相的廟建在成都也確實不太合適,因為昭烈皇帝的廟在這裡。怎麼辦呢?辦法是就近,在定軍山諸葛丞相的墓前立廟。同時規定,所有的人要祭奠諸葛亮,都只能到這座廟裡面去,不能再隨隨便便“私祭”。也就是說,廟,還是要立的,但不能立在成都,更不能全國各地都是,只能建於丞相墓前。祭祀,也是能搞的,但不能想祭祀就祭祀,也不能隨便在什麼地方,只能到漢中的丞相廟裡去。劉禪這才同意。

    那麼劉禪為何會不爽呢?

    我認為劉禪不爽最重要的原因是:難以親政。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於君呢?

    我認為諸葛亮不還政於君的原因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任重道遠,不敢放手。

    總結

    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很難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諸葛亮和劉禪是特殊的歷史時期,一對非常君臣。

  • 5 # 小生姓李名鎔哲

    諸葛亮在蜀國立下汗馬功勞,也為蜀國老百姓造福。劉禪雖然無能但是也對自己的權利地位具有獨佔性,與歷史上歷代的皇帝別無二致。

    在當時的蜀國是諸葛亮專權程度是相當之高的,朝政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諸葛亮掌管。劉禪對這事也是很無奈的,畢竟自己才是皇帝,沒做出一個皇帝該有的樣子。至於劉禪怎麼看諸葛亮的,事實上是對諸葛亮也是愛恨交加的,請聽我接下來一一道來。

    劉禪剛登基的時候對於對於諸葛亮執政沒什麼怨言,畢竟這是自己的父親交代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劉禪也想有些作為當一個像樣的皇帝,只不過諸葛亮權威太高,而且諸葛亮毫無謀反之意還十分忠心,所以劉禪就一直隱忍。

    諸葛亮死後劉禪終也終於解脫了,自己掌握了大權。劉禪還下了詔書禁止群臣為諸葛亮奔喪,這也留露出劉禪對諸葛亮生前的不滿,自己才是皇帝,看不慣蜀國任何人待遇比自己高,而且還是一直壓著自己權力的諸葛亮。

    蜀國當時有平民建廟祭祀賢人的儀式,當時諸葛亮死後平民紛紛建廟祭祀。劉禪卻對此事不看待,下令禁止修廟祭拜諸葛亮。之後有朝臣上奏既然不讓百姓建廟祭拜諸葛亮,朝廷可以建廟讓百姓來祭拜安撫民心,當然這肯定是讓劉禪否決了。

    當是有位大臣上書慶祝權臣諸葛亮死去,劉禪看了當時下令將此大臣處死。諸葛亮之到死都是以臣身份面對的劉禪,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從來沒有威脅過劉禪君王的地位。

    雖然沒有了諸葛亮劉禪掌握了大權,卻也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

  • 6 # 春秋奮羽

    我認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原因如下:

    諸葛亮在第七次北伐失敗後,病逝在五丈原。由於諸葛亮對蜀漢的巨大功勞和貢獻,蜀漢朝廷針對為其立廟一事進行朝議,後主劉禪一拖再拖,最終迫於壓力在諸葛亮死後三十年才下詔為諸葛亮立廟,並規定祭拜諸葛亮的活動只能在武侯廟進行,民間私祭活動一律取消。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父事丞相”、“忠心耿耿”,而是充滿了怨恨和猜忌,這種情況在劉備死後就慢慢形成了。

    諸葛亮獨攬蜀漢大權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劉禪即皇帝位,但卻是個傀儡皇帝。諸葛亮藉著劉備託孤之意,在辦完劉備喪事後,總攬了蜀國的全部軍政大權。

    其實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並不是讓諸葛亮單獨執政,而是說諸葛亮、李嚴同為輔政大臣,同時又對劉永(劉備次子)說:吾死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

    但諸葛亮卻未遵照劉備遺詔,獨攬蜀漢政權,造成這樣的局面是諸葛亮懷疑劉禪的能力,對劉禪不放心不信任,“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同時也是從忠於漢室和蜀漢政權穩定建設的大局出發。

    尤其是諸葛亮死後,讓自己心腹之人蔣琬、費幃、姜維繼續掌控著蜀漢大權,按照諸葛亮制定的大政處理政事。

    劉禪的怨恨

    而劉禪在即位之時,已年滿17歲,在三國時期已經是成年人,具備了處理政事的能力,更何況三國時期,諸侯年少英雄已成常態,孫策15歲隨父上陣殺敵,20歲攻佔江東六郡,孫權在繼承父兄基業也只有18歲。曹操的兒子更是在年少之時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建立功業。

    即便到了二十多歲,在諸葛亮出師北伐之際,劉禪年富力強,正直青春有為之際。按漢制,諸葛亮應該還政,但卻不願意放權,甚至於都沒想過讓劉禪親政。

    北伐前夕,諸葛亮上書千古流傳的《前出師表》,一是臨行時向劉禪進諫,二是表明了進軍的目的和決心。而看似進諫,實際上是對朝廷之事的安排,對劉禪定下了規矩和要求。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將政務、軍事、執法及宮中事物管理等方面安排的即全面又具體,即針對又實用,但這對於劉禪來說,無疑是畫地為牢,顯得要求過嚴,難以做到。

    雖然目的是促使劉禪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採取得力的措施,保證北伐的順利進軍。但是卻透漏出對劉禪的不放心,仍把已經22歲的劉禪當做孩子,處處耳提面命,教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這由怎能不引起劉禪的反感和不滿呢?

    雖然諸葛亮受“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華人不疑”(陳壽三國志)。但劉禪畢竟是一國之君,在處於和漢獻帝一樣的局面,肯定會心有不滿,也會對諸葛亮心生怨恨。

  • 7 # 迷你影視剪輯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的關係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看:

    從兩人的感情上: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十分的信任和依賴諸葛亮,在每一次諸葛亮北伐出征時,劉禪都痛哭流涕,依依不捨,並且儘管在宮中有許多宦官擾亂朝政,但劉禪每次犯錯後都虛心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從他的言行中也看不到有什麼怨言,所以無論從兩人的叔父關係還是君臣關係中都相處的非常好!

    在君臣關係上:劉禪也很遵從劉備的囑咐,遇到事情都會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從不在諸葛亮面前擺架子,為難他,即使劉禪對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不贊成的,但考慮到諸葛亮也是為了完成先帝的遺志,也對他言聽計從,並且還很擔心諸葛亮的身體,所以他們的君臣關係也非常的融洽!

  • 8 # 偉問為衛

    諸葛亮對待劉禪也是非常忠誠的,劉禪也是非常尊敬諸葛亮的,奈何劉禪天生是個腦殘,待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家底被他敗光了。

  • 9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劉禪稱諸葛亮為亞父,劉禪登基後,視諸葛亮為亞父,蜀漢的行政事務均交由諸葛亮處理,史稱“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也經常教導劉禪如何做人做事,告誡他“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要“親賢臣,遠小人”。

    劉禪只負責禮儀性的事務,是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每日深居宮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史稱“政則葛氏,祭由寡人”。其間,儘管劉禪對諸葛亮也有不滿,但他們之間的關係總體是和諧的。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可以說是蜀國的支柱,劉備的迅速發展就是在得到諸葛亮之後才開始的,可以說是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幫助輔佐,劉備不一定會有之後的成就。在劉備建國去世之後,諸葛亮更是成為了蜀國的核心人物,他為了蜀國的發展,不惜數次北伐。他親自率領著部隊出征,駐紮在五丈原。而魏國的司馬懿搶佔了先機,依靠水源駐紮營地,想要與諸葛亮打消耗戰。

    就這樣兩軍在五丈原上誰也奈何不了誰,但是諸葛亮堅持不住了,他原本身體就不好,加上長時間的勞累,最終死在了軍營之中。在他死前害怕魏國趁機進攻,於是留下一計,讓蜀國部隊從容的退回了都城之中。在諸葛亮的死訊傳到朝廷之中時,劉禪大哭,隨後在場官員也都哭了起來。

    丞相把諸葛亮的遺言交待給了劉禪,劉禪聽後哭的更加大聲了,大喊出:“蒼天這是要我死啊!”之後便哭的昏了過去。由於諸葛亮的死令蜀國太過悲傷,劉禪也無心上朝。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計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奉獻了自己一生,令人讚歎。

  • 10 # 晴空遠望史

    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名為君臣,實際上形同父子。總體看關係很好。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輔佐劉備,與劉備如魚得水,演繹了千百年來最完美和諧的君臣關係;二是劉備白帝城託孤,輔佐劉禪,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以相父之禮對待諸葛亮,社稷仰仗諸葛亮支撐。劉禪更是全力讓諸葛亮施展作為,幾乎沒有什麼阻擋和牽制,對他的能力施展和人生抱負來講也算非常配合。當然,諸葛亮品性高潔,謹慎謙恭,竭誠輔佐幼主,也全了君臣之道,成就了萬世英名。

    一、感恩知遇輔佐劉備

    1、隆中定謀

    曹操擊敗劉備,使計誆走劉備手下著名謀士徐庶,徐庶臨走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諸葛亮在臥龍崗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是個奇才,如果誰能得到他的幫助誰就可以取得天下。庶曰:“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劉備非常的心動,求賢若渴。

    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誠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成就一番事業。諸葛亮感恩劉備知遇之恩,深憂天下黎民疾苦,懷著治國安邦的雄心,在隆中與劉備暢談天下形勢,與劉備商定《隆中對》國策,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事業。

    2、經營荊益

    (1)諸葛亮隨劉備一出山就遭遇了劉備新的危機,曹操率兵南征荊州,荊州牧劉琮攝於曹操威勢出城投降,駐守新野的劉備不得已南逃。為求生存,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吳抗曹,並親自代表劉備出使江東,遊說孫權組建孫劉聯盟一起抗曹。聯盟在赤壁與曹操決戰,火攻擊敗曹操。諸葛亮為劉備運籌帷幄,奪取荊州南部四郡,後來又周旋用謀讓孫權把江陵也交由劉備管制,是劉備整體取得荊州,實現了《隆中對》初步戰略。

    (2)諸葛亮在荊州興利除弊,啟用人才,把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推薦龐統輔佐劉備西取益州,自己和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初期,諸葛亮在荊州為劉備提供了大量的後勤軍備物資和源源不斷的兵員。龐統死後,又率張飛等赴益州支援劉備,取益州,收漢中。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如魚得水,諸葛亮幫助劉備漢中稱王、成都稱帝,三分天下建立蜀國。

    (3)正當可以積蓄力量休養生息,準備一番作為,實現《隆中對》第二步戰略目標時,荊州關羽盲動北伐,遭到魏吳的聯合攻擊,關羽被俘身死,荊州失陷,蜀國斷掉了一隻臂膀。為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的勸阻,舉兵伐吳,在夷陵兵敗,精銳幾乎損失殆盡,魏國還要趁火打劫,蜀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3、臨危顧命

    劉備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病危,託孤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三國志》上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臣肝膽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二、國逢危難輔佐幼主

    1、精心輔佐幼主

    (1)失去荊州,關羽被害。劉備兵敗身死,打亂了諸葛亮的分兵兩路進攻中原的隆中戰略思想。諸葛亮只有輔佐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負責治理蜀國。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劉禪年幼,諸葛亮實際上蜀漢的最高執政者,面對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局面,著手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穩定蜀漢政權,理順內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解決少數民族關係問題,發展生產等。亂世用重典,堅持獎善懲惡,大力整頓史治,穩定內部。

    (2)對少數民族諸葛亮按照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西和諸戎,南扶夷越”的戰略,自己親自率軍平南中,以攻心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用嚴明的紀律和良好的作風來感動這些少數民族,收復孟獲,平定南中。

    (3)對外堅持既定外交戰略,派人修復孫劉聯盟。

    《三國志·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繼位後曾明確表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劉禪對諸葛亮百倍信任和依賴,堅定按照父親劉備臨終遺命行事,凡事都與諸葛亮商議和決定。諸葛亮也盡展才華和抱負,治理髮展蜀國。

    (4)實際上諸葛亮還輔導幼主成長,更是劉禪的師傅。《出師表》中,要求劉禪不能妄自菲薄,不可阻擋了忠言勸諫之路,要賞罰分明等等。都體現了諸葛亮對幼主的教誨和培養。劉禪也對諸葛亮充滿尊敬愛戴和敬仰。有人以劉禪對諸葛亮發喪和祭奠的做法,來判斷幼主對諸葛亮有想法,這有些站不住腳,沒有立足史料整體事實。其實,劉禪深知諸葛亮用心良苦,謹遵父親劉備的遺訓,將諸葛亮視為自己的父親、老師、輔臣、兒女親家。(劉禪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大力發展農業,發現經濟,發展軍事,注重教育,賞罰分明,內平南中,外恢復孫劉聯盟,諸葛亮精心輔佐幼主,事必躬親,從不懈怠,兢兢業業為蜀漢,使蜀漢國力日益壯大。

    2、傾心繼志北伐

    為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為落實《隆中對》戰略決策,公元228年到234年間,諸葛亮率領數萬蜀軍五次鐵血北伐曹魏。但屢敗屢戰,最後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有心人可以比較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拖累遠沒有姜維的十一次北伐拖累重。每次北伐,謹慎的諸葛亮都會想方設法將損失降低至最小,或者以最小的代價謀取最大的利益。為劉禪蜀國繼續存續延長了三十多年壽命留下了厚實基礎。

    三、全節事功青史留名

    諸葛亮立志做一個匡扶明主,濟世安民、定國安邦立不世功勳的人!輔佐劉備十七年,輔佐劉禪十年,前後共27年,感恩知遇,“士為知己者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謀略與忠誠,留名千古,令人折服敬仰!

    這段歷史人物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做事業“不忘初心”固然重要,更要為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才一定能“方得始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美術館裡呆不住,到處亂跑瘋玩,家長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