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黑帽兒
-
2 # 公元前
古代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擁有者,這一點無可辯駁,但除了皇帝,天下的很多事情,皇帝是根本完不成的,所以,歷朝歷代都會設立一些位重權高職位,代替皇帝處理政務,比如:丞相、尚書等職位。這些官職的權利範圍各有不同,但都是為了給皇帝更好的做事而設立的。
大將軍是全國軍隊最高統帥,在西漢之前統稱為上將軍,比如:上將軍樂毅,上將軍項羽等等。西漢第一個官拜大將軍的人是韓信,他的權利已經超過了丞相。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將軍一職才被恢復,而衛青就是漢朝第一個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在三國時期,被任為大將軍的人有:何進、袁紹、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陸遜、諸葛恪、孫峻、孫綝、丁奉等,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到了南北朝時期,又增設了柱國大將軍等職位,此時的大將軍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此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大將軍才成為軍隊最高的統領,徐達、藍玉都是明朝時期的大將軍,他們都有大全在握。清朝設定的是大將軍王職位,主要是因戰事而臨時設定的,戰後立即廢除。
大司馬職位的出現比大將軍更久,比如:西周的大司馬就是姜子牙。秦漢時期大司馬職位被廢除,太尉職位就相當於大司馬。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司馬職位重新被啟用,比如: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都可以成為大司馬,這是尊崇虛號。在三國時期,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等,蔣琬,呂岱、陸遜之子陸抗等,都曾做過大司馬,通常都是由大將軍升遷為大司馬。晉朝以後,廢除了大司馬一職,改為了兵部尚書。
大都督為“都督中外諸軍事”的簡稱,理論上比大將軍、大司馬權利更大,非常設崗位,也為加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東吳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前三位事實上並沒有取得的正式大都督的職位,只有陸遜一人才是實至名歸。另外,東吳的權臣孫峻,蜀國的李嚴,魏國的司馬懿,都是正式的大都督,都行使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力。
總之,大將軍、大司馬、大都督,理論上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理論權利幾乎不分彼此。但軍權含的金量,大都督排第一,大將軍第二,大司馬排第三。但是大將軍卻是常設崗位,其他兩者都是視情況而定的。
-
3 # 端著板凳看電影
不論是大將軍還是大都督都是古代皇帝為了分擔自身事務,並能管理好軍隊、政權所設立的職位,都屬於位高權重的要職。
首先先說大將軍一職,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有了大將軍這一準確職位,當時的大將軍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衛青,他的地位比三公還要高。隨 著朝代的更迭,也在發生變化,如清朝的大將軍,全都是暫時性的,只是為了戰爭才設立的,沒有戰爭的時候就沒有這一官員。
而大都督。在官職上,大都督要比大將軍都要高上一些。歷史上做過這一官職的如周瑜、魯肅、呂蒙等人,不當管理全國軍隊,還可以負責政務管理,有對官員的任免權,可以說全國上面真正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個人認為排名的話應為:大都督〉大將軍
-
4 # 四川達州人
實際上,對三國東吳的四大都督應理解為關羽的督董荊州。也就是荊州總督、荊州方面軍總司令,負責荊州軍政的第一長官。
畢竟荊州遠隔中央政權,在三國時期軍事衝突隨時可能爆發的局面下,賦予荊州方面一定的臨機處置權,是必要的。
曹魏方面也是一樣。
顯然,都督也好,假黃鉞的大都督也罷,都只是方面軍的統帥,對於中央本部區域大多沒有權力控制。
大將軍,是漢武帝創造的。本身是天下第一軍職,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長。如果再加上大司馬這些職務,實際就是凌駕於丞相或者三公之上的中朝領導人。相當於軍政體系長官(國防部長)+軍令體系長官(總參謀長)。
所以都督是不及大將軍的。當然,唐代制度化之後的大將軍與漢代大將軍不是一回事。
-
5 # 悍蒙新媒體
在官職上,這大都督可要比大司馬和大將軍都要高上一些,大都督的地位更要高於大將軍,這個位置要受到帝王絕對的信任,才有可能任命,大都督可調動全國所有軍隊,甚至說大都督就是要造反,君王都沒有什麼辦法了。大都督的職務一般在亂世會設立,到了和平年代,一般沒有大都督這個官職,大都督也屬於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階將領。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主要是東吳設立了大都督這一官職,以此掌握兵權。而且是在孫權稱帝之前,在孫權稱帝之後,“上大將軍”取代了“大都督”。歷史上做過這一官職的有周瑜、魯肅、呂蒙等人,職位上排前面第一是大都督,第二才是大將軍.
大將軍這個職位在軍隊中據對算是最高權力的象徵了,所以士兵也都要聽從他的命令。大將軍在西漢之前還有另一種叫法,就是上將軍。樂毅、項羽等歷史上著名的將領都是上將軍。經常玩王者榮耀的人肯定都知道韓信這個人物,他是西漢時期的第一位大將軍,在當時,他的權力似乎比丞相還要高一些,很受當時的君主的重視。
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有了大將軍這一準確職位,當時的大將軍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衛青,他的地位比三公還要高。人人都道: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可不就是亂世嘛!三國時期正式任大將軍的有何進、袁紹、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出來的英雄自然不少,被任命的大將軍也不少,像我們熟知的夏侯淳、司馬懿、司馬昭、曹仁等等,都是那個時候大名鼎鼎的大將軍。到了南北朝的時候,皇帝又增設了柱國大將軍這一職位,所以當時能被叫做大將軍的人不在少數。到了明朝時期,大將軍掌握的實權更多了,像徐達藍玉等人都是明朝時期的大將軍。而清朝的大將軍,全都是暫時性的,只是為了戰爭才設立的,沒有戰爭的時候就沒有這一官員。
-
6 # 唐燏00
關於“古代大將軍與大都督哪個權力大,為什麼大《三國演義》裡魏蜀吳都設都督,權力極大,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在制度上大將軍應該更大”的問題,看法如下。
自古以來。大將軍和大都督只是軍中的官名,至於誰大過誰,並沒有一個絕對的規定和說明。如非得要比較一下到底誰才是絕對真正的大,只能從其可比之處加減乘除的去對照啦。
從字面看,都督有中軍旗艦的意思,坐鎮後方。而將軍一詞就好理解啦,就是帶兵打仗,敢親冒矢石攻堅克難的意思。
事實上主要還得看皇帝所賦予其行使的職權體量,就是得去看皇帝賜給權利有多少。
因此,從《三國演義》裡可知大將軍比大都督的權力要大,因為周瑜做水軍大都督,即便再大也大不過孫討虜(大將軍)吧。司馬懿一路飆升,但最後做的大將軍也指定比之前做過的大都督要位高權重的。
-
7 # 人者仁義也
建議不要看電視劇,因為很多電視劇裡面的很多稱呼和官職都是錯誤的,而三國影視劇裡面的某些電視劇很多關於三國時代的官職描述也是錯的。不過大將軍和大都督一職確實存在,而且這兩個官職主要是活躍在東西兩漢,魏晉南北朝。我可以依照史書以漢朝到三國的歷史,來說一下這個兩個官職。
大將軍大將軍的職位應該是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官職,而這些官職被用到了東西兩漢的政治機構當中。漢朝最初的大將軍是淮陰侯韓信,但是在韓信之後,只有七國之亂時外戚竇嬰短暫的擔任過大將軍。在此之後大將軍一職不復存在。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將軍的官職再次設立,這一次是為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利,特意在宮中設立內朝以此對抗外朝以丞相為首三公九卿組成的政治機構,當時的內朝主要是給一些官員加封侍中,常侍等官號,讓這些人出入宮中,給皇帝的決策出謀劃策,這些人被稱作內朝官。由此朝廷的決策機構轉移到了內朝,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成為了執行機構。也就是說中朝成為漢帝國的政治中心,而且漢武帝還把外朝的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引入了內朝。由於大將軍等官職的地位尊貴,相比較於常侍,侍中等卑微的官位,自然而然成為了內朝的領袖。
在漢武帝之後,霍光以大將軍兼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從而控制內朝成為西漢歷史上的權臣。在此之後大將軍便成為丞相之上的官位,實際上的漢朝第一官職。在此之後,大將軍一職被外戚壟斷,延續到東漢也是這樣,東漢朝廷的決策機構是尚書檯,而東漢外戚多以大將軍錄尚書事,以此控制尚書檯,從而掌握了朝政。
可以說到了三國時期,大將軍依舊是無比尊貴的官職,比如東漢最後一個外戚大將軍就是何進,袁紹曾經還對於曹操被封為大將軍而耿耿於懷。
大都督大都督一職,準確來說應該是都督制度的一種。最初的時候是一種差遣,是為了適應軍事戰爭的需要而設立一個軍隊職位。隸屬於都督裡面的職位。後來才變成一個固定的官職。
都督制度最初應該是來自西漢時期的漢武帝的改革,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中央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等監察機構派到了地方擔任“外督部刺史”。也就是對於全國的十三部刺史進行監督,這樣的監察長官有時候也會率領地方的郡縣長官前去征討地方上的盜賊,維護地方治安,就這樣這種中央的監察官有了軍事職能,在東漢的時候,就變成了督軍制度,在漢光武帝取得天下的時候就有督軍御史的官職,後來被廢除。但是御史督軍的傳統被流傳了下來。
在東漢的漢安帝之後,東漢的地方上經常出現海盜,農民起義,於是朝廷的中央官員侍御史開始頻繁的到地方督軍,帶著地方的郡縣軍隊消滅這些帝國的反抗者,當然除了御史督軍之外,還有其他的中央官員負責督軍,比如郎將,將軍等等。之所以會有這種督軍制度,主要是漢朝地方上的一州刺史權重位輕,無法指揮郡縣。另外各個郡縣的官員按照規定是不能越界的。這導致一旦出現流竄的農民軍和海盜,郡縣受制於規定無法越界打擊,而刺史只是監察職位,無法指揮官階兩千石的地方大員郡守。這使得中央必須派遣以為中央官員督察領導地方官員打擊農民軍,這就是督軍制度設立的原因。
但是東漢末年,東漢朝廷的威信掃地,地方上的軍閥開始崛起,這也使得漢獻帝被迫給予這些軍閥督將的權利。比如袁紹就被漢獻帝給予“督冀,青,幽,並四州”的權利。隨著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戰爭加劇,都督開始作為官員的差遣常態化,雖然都督在名義上還是臨時的職務。在曹魏的各個邊境,比如西面的關中地區,東面的揚州淮南地區,都設有相應的都督職位。於是東漢的督軍制度變為了都督制度。
大都督一職在三國的後期形成,在魏明帝時期,司馬懿被加升為大都督,此後在司馬懿父子篡位的路上,大都督始終被司馬師,司馬昭佔據,成為他們的專有職位,隨後這個臨時的差遣變成可了正式的官職。在西晉時期很多人都擔任過大都督。
結語大將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在三國時期之後就就逐漸消失,這是因為大將軍被濫封,比如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等將軍資深者也在將軍前加大字,如徵西大將軍、安東大將軍,只有蜀漢才保持漢朝的制度,但是隨著蜀漢滅亡而消失。之後便是大都督一職的崛起,但是大都督遠遠沒有大將軍一職顯赫。
影視劇中周瑜的大都督應該是錯誤的,因為周瑜的官職不是大都督,他做過孫權攻打江夏郡時的“前部大督”。赤壁之戰時,也是和程普擔任“左,右督”。可以看的出來,這是東漢時期督軍制度的流傳,這是明顯的差遣,而非職務,所以不會有人叫他大都督。如果有,那就是明顯的錯誤。
-
8 # 潁川vlog
1:大都督大於大將軍
2:大將軍是常設官職 而大都督一般是臨時性的
3:大將軍管軍事 而大都督管所轄所有軍政
4:以夷陵之戰為例子,吳國最常出現大都督,為什麼是大都督統領軍團抗蜀,而不是大將軍呢?個人認為大都督權力非常的大,特別是戰爭時臨時性的委任大都督不僅掌握特別大的殺伐大權,而且可以調動所轄區域所有軍政力量,甚至如同皇帝親政,關係大一國或區域性的生死存亡,而大將軍不足以調動所轄區域所有力量進行大規模軍事作戰,只能調動軍隊作戰!
-
9 # 知乎子不語
大將軍,一般來說,是古代軍隊的最高統帥。始於戰國,至漢、三國,自東晉及南北朝時,地位開始下降,至宋代已經屬於閒職,沒有統兵的實權了。明清時,大將軍作為外出征戰的榮譽稱號,最獨特的是康熙十四子曾被封為大將軍王。
大都督,即都督中外諸軍事,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都督即都督諸州軍事,作為幾個州的軍政首腦。大都督的官職主要出現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此後的官職就只有都督了,作為某個地區的軍政一把手,類似唐朝的節度使。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大將軍官職在魏晉後逐步沒落。而大都督官職則興起於三國魏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將軍和大都督實際上權力是相等的,都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只是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而已。比如漢武帝時衛青為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三國時魏國,曹真、司馬懿均擔任過大都督,總領全國軍馬。
-
10 # 小怪軟體管家
熟讀三國的人會知道,在三國時期吳國經常會有一個職位出現的人們眼中,這就是大都督,它似乎象徵著吳國除君主之外的軍事最高領袖。而在西漢末年,漢室朝廷最高的軍事領袖應該是大將軍呀,那這兩個官職誰高誰低呢?
我們先來談一下大將軍,大將軍是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有史以來第一位大將軍就是被稱為兵聖的韓信,地位和權利甚至在丞相之上,到後來卻被撤銷了,所以一開始並不屬於常設官職,直到漢武帝時期,由於對外戰爭的需要,才正式恢復大將軍的職務,位置在三公之上,而當時的大將軍就是衛青!三國時期任職大將軍的人有很多,比如司馬懿,司馬昭,姜維等等!
大都督也是一個軍事職務,類似於大將軍的位置,大都督有“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意思,理論上要比大將軍地位更高,大都督理論上也可以節制大將軍。但正是因為這種關係,所以大都督並不是一個常設職位,只有國家需要的時候才會暫時成立,為了突顯地位高,重要程度高的一種政治表現!
除此之外,類似於這兩個職務的還有大司馬,在三國時期的魏國當中出現過,曹仁曾經就是這樣的官職!但總的來說,這三個職位都代表著軍事方面的最高領袖,在官方名分上是一樣的,但在實際上,還是大都督的職位最高!
-
11 # 伊耆角木
自然是大將軍權力更大!看到很多回答都在說大都督高於大將軍,估計是受了三國演義之類小說影視劇的錯誤影響。實際上,大都督只是戰時臨時加官(他們還有各自的本職官職),屬於特殊時期軍事統帥,只負責該戰爭的戰局。而大將軍則是常設的官職,並且長期屬於國家最高官職,職權範圍甚至不限於軍事,可以壓制包括丞相在內的“三公”,絕非大都督可以比擬。
(漢武帝設大將軍為武將第一,凌駕於三公之上)
先說大將軍,早期,大將軍為一國最高軍事長官。比如漢初劉邦以韓信為大將軍。但並不常設,西漢早期制度確定的最高軍事長官還是太尉。直到武帝朝,武帝劉徹以衛青為大將軍,並定下制度,大將軍為武將之首,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這時候開始,大將軍就已經凌駕於包括丞相在內的國家最高官員之上了。
(霍光開始,大將軍加大司馬成為獨攬軍政大權的官職)
此後又設大司馬,作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高階武將加官,掌管內朝,與三公主管的外朝分庭抗禮,甚至說直接剝奪了外朝的權力。而大將軍加大司馬就是名副其實一人獨攬軍政大權!比如著名的霍光,及東漢各種外戚,都是以大司馬大將軍官職總攬軍政大權,甚至將皇帝架空為傀儡。
東漢後期,大司馬成為單獨的官職,可以凌駕於大將軍之上。從此,大將軍不一定再是國家最高官職。但是,由於大司馬也不常設,所以很多時候,大將軍依然是掌握軍政大權。
然後說說大都督。很多人受了諸如《三國演義》等小說和影視劇影響,認為大都督權力多大。其實有很大的誤會。說大都督前先說說都督,漢末三國,都督就是朝廷設定在各地的軍政長官,但與地方州郡的長官刺史、太守等不同,都督累死與朝廷直接委派,臨時駐紮 有“欽差大臣”的感覺。
(東吳只有陸遜曾在夷陵之戰任大都督,屬於軍隊司令,戰後解除)
都督很多,但大都督並不多。《三國演義》中東吳有“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好像他們一個個權力很大。實際上,這四個人中只有陸遜做過“大都督”,其他三個人並沒有擔任過大都督。其他三個只是做過“都督某地”,也就是主管某地的軍政事務。是一種有較高權力的地方長官而已。而唯一獲得“大都督”的陸遜,只是在夷陵之戰防禦劉備時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其實就是吳蜀之戰的東吳總司令。在對戰中的軍隊,陸遜都可以節制,但是不在吳蜀之戰中的其它東吳各地,他就無能為力了。所以,這個大都督是一個戰爭中的軍事統帥而不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等到夷陵之戰結束,陸遜也就自然免除了大都督一職。
陸遜這個大都督是東吳僅有的例子,蜀漢沒有設立過大都督。而曹魏,大都督也是和東吳的情況接近,不過數量要多很多。簡單來說,曹魏在各場戰爭中的高階將領都有可能加大都督。甚至,大都督都有可能不是主帥,而只是副帥!
(曹真伐蜀,司馬懿加大都督,只是曹真的副帥)
舉個例子,太和四年,曹魏命大司馬(最高官職)曹真出兵攻打蜀漢,同時,將驃騎將軍司馬懿升為大將軍(官職次於大司馬)加大都督與曹真一同出征。所有的史書都會告訴你,這場戰爭的主帥是曹真,而司馬懿最多隻能算是副帥,可他也加了大都督。這就告訴你了,大都督實際上不值錢,連副帥都可以給。其實,這個大都督不加,可能司馬懿權力更大!因為大將軍僅次於大司馬,大司馬出征了,如果大將軍鎮守國都,就等於是代理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了,現在加了這個大都督,還只能跟著大司馬曹真做副帥,只有權力小了!
(蜀漢、曹魏的大將軍往往是軍政第一大臣)
三國時期,蜀漢在諸葛亮死後,丞相官職被廢,蔣琬、費禕先後以大將軍身份接替諸葛亮主掌軍政大權。曹魏方面,魏明帝曹叡駕崩後,曹爽以大將軍身份一直壓制司馬懿,司馬懿只能靠政變才能翻盤。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先後也是以大將軍官職獨攬大權,小皇帝都是他們的傀儡,足見大將軍這個官職遠非一個出征時臨時獲得的大都督可以比擬的。
三國之後,都督也都是負責各州郡地方事務,級別高的稱大都督。大將軍官職被廢,只有“某某大將軍”,屬於國家高階將領。到了隋唐時期,有“十二衛”或者“十六衛”大將軍,屬於國家最高級別的武將,而唐代在各地設都督府,其中最高階的是“大都督府”,由皇室成員兼任各州大都督,數量比較少。但這時候只有“某某大將軍”(如左衛大將軍、右武侯大將軍等)和“某州大都督”(如揚州大都督),已經和早期的單純的大將軍、大都督有很大區別了。
-
12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大將軍遠遠高於大都督,大都督在東漢末年並不是正式的官職,它類似於總指揮,而大將軍類似於總理,有輔政職責。大將軍加大司馬地位在三公之上,比如何進就可以讓曹操、袁紹都當小弟,是萬石高官。大將軍一般不負責出戰,東漢大部分情況下車騎將軍才是軍方第一人。而大都督周瑜的正式官銜是南郡太守和中郎將,也就是2000石官員。
回覆列表
中國的官制一直是紛繁複雜的,特別是魏晉三國時期,漢代官制不能很好地適應亂世需求,便衍生了許多莫名其妙的官職。官職增多隻是官制混亂的表現之一,級別高低的變動才最讓人頭疼。
其中尤其以亂世中掌握最重要權力的軍事官制最為混亂。
一般來說,武官最高的便是大將軍,往下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再往下便是熟悉的四方將軍(四鎮、四徵、四平),將軍的最末等是雜號將軍。
魏晉三國在大體軍官制度上沒有顛覆漢朝官制,只是為了適應亂世加了“外掛”。
在三國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對周瑜的稱呼——都督,這就是所謂的“外掛”。類似的還有護軍和領軍。
那這些“外掛”官職和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官職,誰的權力更大呢?
按照漢代官制,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都不是常設官職,而是戰時任命。比如東漢的鄧鷙、竇憲出征,便臨時任命了“車騎將軍”的名號。
到了三國亂世,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因為長期處於戰時,便成為了常設官職,或者說延續近百年的臨時官職。但是這三個最頂級的官職,實際上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力,只是官位上處於最高。具體權力,全在於“外掛”。
漢代便有中央軍與地方軍的區別。
中央軍自然便是歸朝廷直接指揮的軍隊,此類軍隊眾多,以營為單位出名的便有“射聲營”“越騎營”等,理論上是漢朝最精銳的軍隊,負責駐守都城哥外出平亂。
地方軍就是各郡縣的郡兵了,主要職能是維持治安。後來,漢靈帝放開州牧制,地方軍才有了州兵——一支富有戰鬥激情的地方武裝。
都督便是管轄地方軍權的“外掛”。有時候還不止於地方軍權。
周瑜的“都督”早已有之,其規定了周瑜的權力範圍——水軍大都督。而後來的曹魏大將軍曹真卻很尷尬,因為大將軍在理論上是統轄全國軍隊的,但他實際上沒有這種權力。
據《三國志》記載,在黃初三年,曹丕命大將軍曹真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都督”到了最高階,所有軍權都歸它管了,這時候的曹真才是名副其實的大將軍。
地方軍權大體就是這樣,至於中央軍權,就要說到“中護軍”“中領軍”了。
“中護軍”“中領軍”並不是新創的官職,而是早已有的。只是到了三國亂世,它們變成了重要的“外掛”。
中軍的統帥便是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負責皇宮、城內防務,中護軍負責京城外部防務。司馬懿藉助中護軍的職務之便,才能私養3000死士,最後有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資本。
中軍常年駐守都城內外,自然成了爭權奪利的最有力武器。掌握了“中護軍”的外掛,那麼都城內外,你說話便最大聲。這樣的官職,皇帝只會授予最親信的大臣,通常是宗親才有資格擔任,但也有例外,比如蜀漢便任趙雲為中護軍。
司馬氏篡魏過程中,加緊收攏地方軍權,同時為了對抗曹魏的忠臣,不斷將中軍規模擴大,到了後期,司馬氏手中握有20萬中軍,實力遠比許多地方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