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吹古說今lns二郎
-
2 # 亻未缺
肯定諸葛亮了,郭嘉是一個軍師,就像一個軍隊的指導員,而諸葛亮不單單是個軍師(兼職),而且還挑起了一個國家的大梁。
劉備伐吳失敗後,整個蜀國的精銳死傷殆盡,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而且內部充滿悲觀情緒,這個時候孫權,曹丕趁虛而入,整個蜀國無兵可守。
而諸葛亮是個內政高手,他用了5年就把瀕臨崩潰的蜀國建設成可於魏國,吳國比肩的強國,就好比元首把戰敗的德國建設成世界第二。所以諸葛亮最厲害的是他的內政水平,而非他的指揮水平,只是羅貫中把他神話了,搞得他呼風喚雨,什麼都很nb,而諸葛亮的指揮水平怕還不如關羽(蜀漢二號人物),智謀在法正之下(劉備頭號軍師)。
所以郭嘉跟諸葛亮就不是一個體系的,一個是參謀長一個是又發展國家又兼職打仗的國家元首(未加冕)
-
3 # 無聊不酷
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的,沒法比。
郭嘉也是最近給吹上去的。說白了就一個師爺,平時出出主意的人。
諸葛亮武可帶軍打仗,指揮大軍南征北伐。文又能安邦定國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郭嘉除了給曹操出出主意沒其他表現了既沒有領過兵,也沒有治理過一方。打仗是曹操打的,大後方運籌帷幄的是荀彧等人。主意是出了不錯但能力遠遠沒法比不上諸葛亮。曹操看人其實也很準,如果郭嘉能帶兵打仗早就委以重任了。歷史上郭嘉的地位就是個優秀的謀士罷了。離孔明差了太遠
-
4 # 元始麾下
蓄勢待發無完人,人的成就,分成三個時段的,第一個童年就鋒芒畢露,但多數結局不好,第二種厚積薄發,有成有敗。第三種大器晚成。其實誰也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人的命運是分為蓄勢待發期,幸運期,不幸運期的。幸運期愚者也可能一戰成名,運勢不幸時再有能耐,天不佑也沒用,比如上方谷結局是整個三國和諸葛亮命運的轉折點,還用細說嗎,天意如此,再回過頭來看郭謀士,雖有袁曹的十勝十敗之說,及終前留下的袁氏餘黨不攻自破之說,只能說是郭能對事分析比較客觀,細緻。是一個團隊和領導最好的主心骨,論出奇制勝 ,總攬全域性,和諸葛亮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您說哪……。
-
5 # 君當若蘭
兩人都是少年天才,幾乎都是二十七歲各隨曹劉,奉孝三十八卒,孔明五十四薨。古人均壽且短,天不假年怎讓才華更好施展?若使兩人壽算替換,亮不如嘉。郭嘉厲害在洞悉人性,奇謀為長,王輔之才。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可做CEO的才情,用陳壽的話就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加之諸葛亮身上寄託了後世文人墨客的理想,為之烘托渲染,令名久遠揚!綜觀之,厲害仍是俺們的“諸葛村夫”
-
6 # 六甲番人
這問題不好答。郭嘉38歲就死了,輔助曹操時間太短,和諸葛亮很難真實對比。
從謀士的角度看。郭嘉並不比孔明差,甚至可能更強。
郭嘉善於分析預判對手,透過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來幫助曹操獲勝。他的"十勝十敗‘’之說,奠定了曹操第一謀士的位置,後來又屢出奇謀,協助曹操平定劉備、呂布,戰勝袁紹,平定二袁。從獻策被採納且取得成功的比例,郭嘉比孔明要好。
從軍事統帥的角度,那就完全沒有可比性了,諸葛亮是難得的帥才,而郭嘉基本沒單獨領軍過。
從內政能力看,郭嘉也是很不錯的,曾經為曹操管理後方,但時間太短,沒有給他太多機會,所以總體來說,還是不如孔明。
所以,綜合來說,諸葛亮當然比郭嘉厲害。
-
7 # 有得觀史
兩個人比較得有可比性,郭嘉是個謀士,諸葛亮也算是個謀士,從謀士角度講郭嘉似乎比諸葛亮強。但郭嘉只是謀士,而諸葛亮則完全不同,他不但是軍事統帥,還是政治統帥。所以兩個人不在一個段位上。
另外,一個人厲害不厲害只有透過展示才能檢驗出來。我們假設郭嘉政治軍事統帥才能也很厲害,可是沒有檢驗啊!無法確認這個假設的正確性。
再者,同樣是智慧超群的一流人才,比較他們誰厲害,還有一個考量標準,那就是年齡。郭嘉活了37歲,諸葛亮活了53歲,而司馬懿活了72歲。誰不想長壽?!能力透支,過勞而死,說明智慧和能力還是有所欠缺。
-
8 # 051698
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戰略家,是中國古代忠臣和智者的代表。在劉備兵只有幾千,將不過關、張、趙雲、連暫時落腳的新野小縣城都是向劉表借住的,天下大勢已定的情況下,諸葛亮出山僅用七年時間就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劉備進益州,諸葛亮留守荊州,在漢中之戰時諸葛亮留守成都,都證明了其過人的能力。因為留守後方是最難的,既要治理地方,組織後勤保障,又要確保後方不失,非大才不能用,因為它的複雜程度遠比前方用兵,確保後方不失的重要性甚至比前方打勝仗還重要,因此劉備讓諸葛亮留守,就是充分的證明諸葛亮的能力和劉備對其能力和人品的信任。
諸葛亮是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蜀中精銳盡失的情況接手蜀漢政盡的,當時大將幾乎凋零,兵微將寡,內部不團結(益州,東州,荊州三大集團矛盾重重),面對的是周邊少數民族叛亂和強大的魏國,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以攻為守,在其有生之年保正了弱小蜀國的安全。郭嘉是謀士,僅以軍中出謀劃策而言,郭嘉在軍事上的謀略應勝過諸葛亮,但郭嘉有生之年沒有單獨領軍作戰,而諸葛亮相當於統帥,在統軍方面需要更出色的綜合能力才能勝任。所以諸葛亮綜合能力遠勝郭嘉
-
9 # 黑白之城
根本就不是一個型別的人才,怎麼能比出誰更厲害?就好比羅德曼和喬丹比抓板、C羅和拉莫斯比進球,就算比得過,有什麼意義?
郭嘉擅長各種計謀,以及戰略戰術的分析,這種人天生就是做參謀的。預言孫策必被刺殺,分析呂布“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指出二袁必然反目,都證明郭嘉極其聰明,尤其是有識人之明。東征烏桓時獻給曹操的一系列諫言,都體現了郭嘉非凡的戰略眼光和軍事素養。
諸葛亮擅長內政建設,有大局觀,正如劉曄所言:“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天生是做宰相的。隆中對更多體現的是戰略藍圖而非實施細則,就好比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概一樣,這是他的特點。至於諸葛亮的內政能力,讓劉備集團從一窮二白到足食足兵,治蜀十餘年政績顯赫。陳壽將其比之管仲、蕭何,描述蜀國清平政治至今令人追慕,整部漢末三國曆史,誰堪與孔明伯仲?
因此,一個善謀而為參謀,一個善治而為宰相。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到底誰厲害?我個人的看法,都厲害,但是諸葛亮仍要勝郭嘉一籌。因為在其專業領域之內,郭嘉也僅僅是個參謀;而諸葛亮在專業領域之外,實際上早已經超越了一般臣民的身份,成了三國曆史中一位事實上的國家領袖,相比郭嘉在策略上的貢獻,諸葛亮留給後世的東西要多得多,他是一位真正具備偉人氣質的臣民。
說句題外話,現在但凡談到諸葛亮的話題,總會有一些歷史涵養半瓶子晃盪、讀了幾本書就自認為牛得不行的傢伙跳出來說:“諸葛亮有什麼才能?全都TM羅貫中幫著吹起來的。我同你講,諸葛亮遠不如XXX。”一時間,似乎從三國隨便拉出個人來就能完爆諸葛亮。對於這種人我可以毫不臉紅的說,他們的認知水平,只配和答主小學六年級時相提並論。
-
10 # 蕭武
老看到有人吹郭嘉厲害,今天就簡單說說這個。就不用和諸葛亮這種蓋世奇才比了,就和曹營的同事們相比,郭嘉的貢獻也不能算特別突出。
先來看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三國志·郭嘉傳》注引傅子:
傅子曰: 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 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原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這就是著名的郭嘉的十勝十敗。坦白說,這就是一堆馬屁而已,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再來看荀彧的分析。
《三國志·荀彧傳》:
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意思和郭嘉的所謂十敗十勝論差不多,但是要簡明扼要得多了。而且,請注意,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並沒有放在陳壽的原文裡,而是放在附註裡,也就是說,未必可信。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禽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要注意,他的辯論對手是孔融,是當時名士,士林領袖級的重要人物。荀彧說服孔融,也就意味著幫助曹操做了戰前的形勢分析和輿論宣傳,宣傳了曹操必勝的正能量,鼓舞了士氣。
五年,與紹連戰。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荀彧對曹操的重要性也遠非郭嘉可比。郭嘉主要是跟隨曹操出征,參謀帷幄,而荀彧則是在曹操出征的時候統管後方留守,保障前線糧餉不繼。在曹操都已經覺得快要扛不住了,要撤退的時候,荀彧又勸曹操再堅持一下,袁紹就快不行了。
最後的結果,曹操“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華北的基礎。
賈詡在官渡之戰中的分析更為簡潔,和郭嘉、荀彧意思差不多,但要更加簡明扼要。
《三國志·賈詡傳》: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裡營,破之。再看看荀彧的侄兒荀攸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
《三國志·荀攸傳》:
從救劉延於白馬,攸畫策斬顏良。語在武紀。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大}銳而輕敵,擊可破也。”臣松之案諸書,韓{荀大}或作韓猛,或雲韓若,未詳孰是。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眾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幾乎每個關鍵時刻,荀攸都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可以說是官渡之戰中在前線的謀士之中,對曹操幫助最大的人。別忘了,這時候郭嘉也在軍中,但作用顯然不及荀攸。
-
11 # danyboy
總的來說,還是諸葛亮更高,當然,郭嘉死的太早了。這麼比較,略有些不公平。
一、關於諸葛亮我一直有個觀點,所謂謀略,首先是戰略上的謀劃,抓大局,看宏觀。其次,是在做好戰略的前提下,能夠知己知彼,做好管理,把謀略落實下去;再次,才是在一些具體工作中,面對各式各樣的困難和問題,能夠發揮自己聰明才智,採取一些陰謀、陽謀等手段,利用人際關係,來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
所以,從《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和郭嘉的事蹟來看,雖然有大量篇幅描寫了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料事如神“,但誠如魯迅先生所評價:”狀諸葛多智而近妖“,把諸葛亮寫的太神。諸如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雖然故事很好看,但都是小智,而且很多是後代想象出來的,因此,夠不上戰略的層次。
但是,三國演義裡畢竟寫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這是諸葛亮與劉備共同研判天下形勢,在幾乎一無所有、寄人籬下的不利情況下,準確做出了天下三分的戰略預測,並根據這一戰略預測,提出了將來以西蜀為根據地,同時佔有湖北一帶以扼制江南江北的重要發展方向。這,才是諸葛亮最牛的地方。
三國演義裡寫諸葛亮各種瞎編亂造,但”隆中對‘卻是採自正史。這說明 ,諸葛亮的確具有高超的戰略思維,能夠在交通和通訊極端不便的情況下,在遠離東漢中央和各路諸侯勢力的情況下,做出這樣準確的判斷,其謀略的水平是極為高超的。
二、關於郭嘉其實,郭嘉的戰略大局觀也很不錯,曹操能夠逐步佔據北方,基本上也是按照郭嘉的戰略安排來走的。比如:
當曹操準備攻打在下邳的劉備時,十分擔心背後的袁紹來偷襲。而郭嘉判斷出袁紹不會來攻擊,因為袁紹決策鏈條太長,還沒準備好,這邊戰鬥就能結束。後來,事實證明果然如此;
官渡之戰後,袁紹雖然元氣大傷,但實力仍然非常強大,他病逝後,曹操的很多謀臣提出要攻打袁紹。郭嘉的判斷時,此時攻打,有可能造成袁紹兒子聯合起來,反而很難取勝,不如靜觀其變,等待袁紹的兩個兒子內鬥。後來,事實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僅舉兩例,以說明一點:郭嘉在看問題時,並不是拘泥於某個具體的戰鬥、戰役,而是著眼於北方的整體形勢。袁紹該不該打,怎麼打;烏桓敢不敢打,這些軍機大事的決策都圍繞著北方而展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郭嘉也是戰略的高手。
不過,一個是郭嘉死的太早,二是他做出的這些戰略,我們沒有看出類似於“隆中對”這樣彪炳千古的戰略思維,也沒有看出他對曹操統一全國提出過何種戰略建議。
所以,我們覺得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
-
12 # 海星轉轉高
諸葛亮和郭嘉都是不世奇才,謀略高手。在《三國演義》中,郭嘉是在小說前期部分出場,諸葛亮是在小說中期登場,所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兩人並沒有交集、互鬥謀略、一較高下的機會。
謀略分大謀略和小謀略。大謀略是從宏觀看大局,做總體規劃,只要總體方向不變,不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小謀略是發揮聰明才智去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如上面所述的一城一地的得失。
因此,我們要比較諸葛亮和郭嘉誰的謀略更高,要從大謀略和小謀略兩方面進行比較。
1.先說郭嘉的謀略在大謀略上,面對四世三公、雄據冀、並、青、幽四大州、兵強馬壯的袁紹這個最強大的對手,郭嘉看透了袁紹多謀寡斷、目光短淺、徒有虛表的本質,建議曹操實行先剪滅陶謙、袁術、劉備、呂布、張繡等中小軍閥來壯大自己,再以十勝十敗論與袁紹決戰的戰略。
事實證明了郭嘉的精準眼光,袁紹果然是在曹操剪滅中小軍閥時坐視不管,無動於衷,待到曹操壯大實力後又在不恰當的時機發動了官渡之戰,最終落得個成就曹操等英名標榜史冊,自己以失敗者身份鬱郁而死,毀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基業。
在小謀略上,郭嘉在袁紹死後是否趁機進攻冀州、袁紹兒子逃往遼東公孫瓚後是否乘勝追擊、怎麼平定烏桓上為曹操提出許多精準的謀略,最終幫助曹操順利統一了北方。
2.再來說諸葛亮的謀略
在大謀略上,面對曹操一統北方、孫氏三代經營江東、劉備寄人籬下兵微將寡不利的局面,諸葛亮提出了曠古絕今的隆中對,建議劉備先取荊州,再取西川,待天下大變,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九州。
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的劉備根據隆中對的規劃,利用赤壁之戰曹操敗退的機會乘機佔據了荊州,再利用劉璋引狼入室的大好機會取得了益州,然後審時度勢,與曹操交戰三年奪得漢中之地,使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諸葛亮隆中對的宏觀規劃功不可沒。
在小謀略上,《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華容道放曹、智取長沙、空城計、木牛流馬等比比皆是,大家耳熟能詳,雖然未必真實,但表現了諸葛亮在小謀略上的高超智慧了。
當然,歷史上諸葛亮在小謀略上為劉備獻策良多,不然何德何能坐上蜀漢政權丞相、軍師的高位。
綜上所述,由於兩人高超的謀略水平,要比較誰的謀略可謂見仁見智,屬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就個人情感來說,我更喜歡諸葛亮,因此認為傾向於諸葛亮謀略更高。你覺得呢?
-
13 # 天山月3
當然是諸葛亮謀略更高。諸葛亮隆中對顯示了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的預見。當時曹、吳已成氣侯,初具立國雛形,而劉備還一無所有,連立足之地還是劉表的。是在諸葛亮的運籌策劃下才穩步發展壯大起來的,至止稱王建號成鼎足之勢,可謂謀得一個國家。杜甫評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元稹曰:"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郭嘉素有鬼才之稱,曾幫助曹操打敗袁紹出謀獻策達到神及妙算。但這僅限於戰術性質的謀劃,就事論事頗有先見之明。但論其胸懷廣闊,目光遠大,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和政治家、軍事家的風範還相距甚遠。三國以來對諸葛亮的讚譽鋪天蓋地,對郭嘉的讚頌不見於經傳。因此諸葛亮綜合謀略遠高於郭嘉。
-
14 # 非奇不傳
不能說誰高,只能說不同,各有千秋,對照二人歷史:郭嘉走的多是險招,而諸葛亮是穩紮穩打,單個計謀來講,郭嘉高,長遠來看,諸葛亮高。
-
15 # 潁川名士
當然是郭嘉厲害了,不是有句話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潁川郡陽翟人(今河南禹州人)郭嘉一生傳奇,曹操天下梟雄一生很少服過別人,可是在軍事指揮中對郭嘉言聽計從,從這點來看,郭嘉的軍事才能應該略高於諸葛亮。 官渡之戰的十勝十敗論。掃除了曹操的疑慮,穩定了軍心,更是為曹操一統北方奠定了基礎。 征討呂布三站破之,放水灌城滅掉呂布,扭轉戰局。 消滅袁氏殘餘,準確預言劉表和劉備關係,壯大了曹操的勢力。 1959年毛xx在鄭州召開的xx局擴大會議上,詳細介紹了郭嘉,他說:“這個人很有名,《三國志·郭嘉傳》可以看。”同年4月,毛xx在x的八屆七中全會上又說,“希望大家看看《三國志》中的《郭嘉傳》.”毛xx一再推薦人們看《郭嘉傳》,郭嘉如果不牛逼?毛xx又為什麼要人們去了解郭嘉呢? 郭嘉是個鬼才。郭嘉聰明智慧,他劍走偏鋒,他對人性琢磨得通透。從年輕時變隱居結交名士,郭嘉和賈詡都是一類人,做事攻心為上,郭嘉擅長謀斷。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一個圖天下的明主),而劉備得到諸葛亮“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魚得睡還是魚)郭嘉去世曹操大哭,佈告天下:“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樑棟傾。
-
16 # 永恆的黑巫1
這還用說,自然是諸葛武侯。 不要信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只是個巧合罷了。郭嘉剛好在公元 207年於易州去世,同年,又剛好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所以就有人一直吹郭嘉。郭嘉不死這個典故,姑且算個典故吧,出處在哪裡,已經找不到了,許是出自某小說吧。
大家應該很熟悉這句話吧。
若奉孝在,安能讓我有如此的慘敗呀!
這句話可以說是從側面肯定了郭嘉的軍事戰略才能。但看一個人厲不厲害,我們還是要看他的綜合實力。還有別人對他的排名。
郭嘉主要是對曹操一統北方起了重要作用。貢獻有
一、十敗十勝論
二、料定孫策之死與劉備不得信任
三、算準了譚尚之爭與遺計定江東
三國志對文臣是有排名的,郭嘉在魏書中是第五位,而諸葛亮在蜀書中是第一位,由此可見郭嘉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如果郭嘉不死的話,那麼便不是臥龍不出的問題了。若赤壁之戰時郭嘉未死,那麼赤壁之戰有很大的機率勝利。若此戰勝,則有機會盡收江東。到時候那還有蜀國的事。
-
17 # 億兆曉生
比較兩個人誰更厲害,不是僅僅看誰的謀略水平更高,而要綜合考慮業務能力、影響力、歷史地位、對己方陣營貢獻值甚至誰活得更長。至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更像是歷史巧合作用下,人們對關公戰秦瓊式的美好願望罷了。所以如果考慮了這些因素,自然是諸葛亮遠遠比郭嘉厲害。業務能力上兩人不遑多讓,影響力和歷史地位孔明先生遠遠甩奉孝先生幾條街,7歲小兒不知諸葛亮的少,知道郭嘉的不多。對己方陣營貢獻來看,一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魏國的中早期的重要謀士之一(當然名義上還是漢朝),另一個是三足鼎立中最弱小的蜀國的重要締造者,也可以說旗鼓相當。而英年早逝的郭奉孝顯然沒有諸葛亮先生身體好。綜上所述,諸葛亮比郭嘉厲害
-
18 # 小峻528
既然被邀請了,這個尖銳話題還是說一說吧,估計會有很多郭嘉吹來噴我。既然要討論誰厲害?那麼是指哪方面?綜合能力?計謀?這就不好說了,如果綜合能力,那麼諸葛亮和郭嘉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諸葛亮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天文地理,水利,農業,書法,繪畫,音樂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整個三國在全面性方面,恐怕也只有曹操能和他比一下,而郭嘉除了計謀方面可以和諸葛亮比一下,其他都是完敗好不好?
至於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而已,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沒有任何說服力。整個三國志郭嘉傳,不過寥寥兩三百字,對其記載也很少,無非就是曹操覺得郭嘉不錯,並且年輕,讚許了一下,以及徵袁紹,遼東時的亮點,硬是被扯成了曹操集團第一智囊,要知道,曹操集團文官之首是荀彧,軍師組之首是荀攸,真還輪不到郭嘉,至於曹操說什麼“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之類言語,他對很多人都這麼說,不足為奇。
郭嘉無疑是非常被曹操器重的,但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計謀,而是他身家清白,不拉幫結夥,不是漢臣,最後這點才是最重要的。曹操的文官集團,基本都是以荀彧為首的漢臣,並且那個年代的月旦評體制,拉幫結夥其實非常嚴重,而郭嘉獨來獨往,又不是漢臣,並且很理解曹操的心思,所以曹操非常器重他,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和他商量。
什麼郭嘉算無遺策之類的,聽聽就好,曹操吃敗仗的時候(徵張繡,打呂布)難道郭嘉不在?無非三國志對其記載太少,僅僅記載其成功計謀而已,未被採納的計謀建議根本都不屑記載了。
所以,郭嘉是一個很強的謀略家,但是真沒那麼神,至少在曹操集團,大多數戰役都是荀攸的謀劃,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敢出山這種言論,僅當笑話看看就好。
-
19 # 夢歸秦淮
說道郭嘉和諸葛亮到底誰厲害,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對過招,然而在他們各自為軍為政的時候,都是全勝的成績。
如果硬要說誰厲害,那我們只能說,諸葛先生贏在了最終活得比郭祭酒的時間長,對於歷史發展的推動力興許會更加大一些。
郭嘉是曹操陣營中的軍師祭酒,史上有稱他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更是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個人覺得郭嘉的謀略在三國前期確實是個無人齊肩的奇才,每次的出謀劃策都能箭無虛發,出手必中。尤其是在官渡之戰中的策略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可惜,過慧易夭的天命讓他沒有辦法擁有更多的天年在那亂世之中施展更多的才華,實現天下一統的抱負,想想也實在是為他感到可惜了。
而就在郭嘉去世後那早就聞名於天下的諸葛先生卻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出山了。他的出山也同樣意味蜀國的命運開始真正的崛起,天下三分的大局開始初定。
當然這天下三分之勢,諸葛先生在隆中的分析也確實似有未卜先知的神奇,對於大局的發展諸葛先生那是信心滿滿啊!也對,沒有戰爭叨擾的臥龍生活,分析一下天下大局還是難不倒他的。更何況他還是遠近聞名的孔明先生。
作為劉備陣營的軍事出山,想來和郭嘉在曹營軍師祭酒的官職是相當的,可以看得出,他們同樣都是屬於各自陣營裡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同樣有著自己不菲的戰績。對於諸葛先生的出神入化我們無需多說什麼,三國演義中雖然過於神話,但是我們誰也沒辦法否認他在天下三分時的功績,無論是對蜀國還是對其他兩個國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只是可惜啊!無論是郭嘉的英年早逝還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都沒有辦法改變這天下最終歸於司馬家的命運。這或許就是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天下大局。
郭嘉能算到所有人的生死,卻算不到自己的天命;諸葛亮能算到天下三分,卻沒辦法知道三分之後的最終走向。 他們誰厲害?他們誰都厲害!然而誰更厲害?硬要選嗎?我不知道。
要不找個人穿越回去看看,順便帶點現代的好藥過去,把郭嘉的病治好,讓他們在赤壁之戰中較量一下,然後最好還要讓周瑜大都督把諸葛亮的扇子借去扇扇風,也好來個名副其實的袖手旁觀,反正這赤壁之戰已經被改得不是他周大都督的主場了。不這樣打一仗,我還真不知道他們誰更厲害。
-
20 # 日青繁花
曹操因為郭嘉的死,而導致事業止步不前,最後在赤壁之戰,哀嘆奉孝若在,我必不失敗。
劉備因為諸葛亮的存在,而使事業走向上坡路,最後稱霸一方。在劉備死後,輔佐“阿斗”,三出蜀地,使魏國畏蜀如虎。
郭嘉和諸葛亮都是謀士,其智謀方面郭嘉與諸葛亮沒有針鋒相對過,所以無法具體推測。郭嘉出山深受曹操賞識,奇策屢出,但38歲,便匆匆辭世。但從郭嘉的十勝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進行對比:十勝論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原的基礎,為下一步統一全國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諸葛亮是在十勝論勝利的基礎上,見縫插針的看出了三分天下的可能。沒有郭嘉的十勝論就沒有曹操的統一中原,也就沒有曹操後代的一統天下。這只是單單從一個謀略上進行的對比,不足以概全。
孔明在世時,輔微弱漢,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抗強魏數十年,使魏國畏蜀如虎,死後,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這是郭嘉所沒有的。
至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只是時間上的巧合,沒有史料能夠證明這句話說的是“郭嘉比諸葛亮更厲害”。
回覆列表
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智商家喻戶曉的高智慧人士,卻相比之下郭嘉知道的人並不多。
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輔佐蜀漢大業聞名的。郭嘉則是以他的十勝論和三次大的戰略決策聞名於世的。
郭嘉和諸葛亮誰厲害?有人說是諸葛亮。然而,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是古代歷史上的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徵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徵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倖的,這個我們以後再說。但徵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劉備得孔明,促使其避實擊虛佔據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裡有隆中對的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歷史大勢使然。

可以看出,隆中對缺少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兵法思想的淵源,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策劃,諸葛亮也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誠可謂隆中對有對無策,諸葛亮有孔無明。它較同時代郭嘉進言曹操的十勝論相差甚丁6雜諡罡鵒琳鉸隕系氖螅筆鋇娜司鴕丫興鮮丁V罡鵒戀畝允司馬懿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北宋時期的兵法家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評價。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