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望觀真一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嶽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嶽太和宮的地位僅次於北京的皇宮了。
太和宮整體建築佈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築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礴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古人贊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雲山足下環”,並說這是“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等無不驚歎大嶽太和宮所反映出的建築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的統一,高度評價這“曠古之傑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永樂十四年,在武當山天柱峰建成太和宮。而那時,天柱峰絕頂四周並沒有看到的這一圈城牆。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朱棣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造天柱峰的紫金城。明成祖下詔對建城牆提出要求說:“金頂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動,其牆務隨地勢高下,……務要堅固壯實。”
整個工程歷時五年完工,用巨型條石砌築的城牆周長344米,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猶如一道光環圍繞金頂,讓人歎為觀止。城牆上按東西南北四方建築了四座天門,以象徵天闕。四座天門臨絕雲空,極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
-
3 # 奈何去流浪
武當山金頂,也就是大嶽太和宮的金殿,坐落在武當山主峰一天柱峰上,是中國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它是由精銅和黃金打造。
關於武當山金頂的來歷,就要從明永樂十年開始說起,當時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這裡我重點說下這座金殿,它是銅鎏金仿木結構的建築,在明朝那個年代先不說花了多少錢,光是這座金殿就用了20噸的精銅和300公斤的黃金,整個金殿沒用一根釘子,全是鑄好各個部件後運上山搭建而成,卯和的非常嚴密,看不出任何榫卯結合的痕跡,渾然一體。這些凝聚著建造金殿的工匠們的智慧和心血。金殿及塑像都是國家一級文物,非常珍貴,僅僅是每平方米所含黃金就有7.44兩,這可真的可以稱為一座純金打造的金殿了。在建造這座金殿的時候工程十分浩大,動用了二十多萬百姓,留下了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壯舉。
這座金殿所有的部件都是在北京鑄造成型的,然後整體運送到武當的金頂之上,先不說當時是怎樣把這些部件運送上來的,就說在這金頂之上是怎麼把這些部件組裝起來的,就夠我們這些後人研究一輩子了。這座金殿是由銅件拼裝而成的,要是想做到密不透風是很難的,但是沒有難住當時的工匠們,他們把水銀融化到一定的溫度,然後將三百斤的金子錘成金片,扔到水銀當中,慢慢的使其沉澱,然後用木炭輕輕攪動水銀,金子就會在沉澱的過程中與水銀髮生化學反應,形成了汞金,最後把這些汞金,塗在金屬構件榫卯的組接部位,最後再架起炭火烘烤,使汞金中的水銀達到沸點,而揮發掉最後留下了純金。這樣金子就堵住了各個部件的介面縫隙,所以我們看不到金殿有焊接過的痕跡。
如果你覺得武當山只有金殿價值連城就錯了,其實武當山最值錢的東西就是圍繞金殿的那些金殿臺基了,大部分的遊客可能都會忽略它們,甚至連考古專家也是在2001年的時候才發現,它們可不是普通的石材,這些石材全部都是來自五億年前的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這樣的化石在武當山金殿並不是一點,而是整個金殿的臺基,可謂古人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在古代建築當中能用化石鑄造臺基的,也只有武當山金殿了,可謂是千古一絕啊。
-
4 # 九卿臣儒
1、從地理概念來說,國內知名的名山金頂有四川峨眉山金頂、貴州梵淨山金頂、湖北武當山金頂;
2、從建築概念來說,金頂別稱金瓦屋頂,是加蓋在寺院主殿、佛殿、王宮屋頂和佛塔頂部上的特製金屬屋頂瓦,是用銅鑄造外鍍純金的一種豪華建築裝飾,這種建築裝飾和建築風格唯藏民族所獨有。
藏族金頂歷史悠久,它的淵源有人說是藏族自己創造發明的,有人說是來源於古印度。從拉薩布達拉宮所藏唐卡和桑耶寺、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等處壁畫來看,始建於公元前800多年前的雍布拉崗,建於公元7世紀初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建於公元736年的桑耶寺等建築均加蓋有金頂。
二、武當山武當山的在全國有七處之多,我的家鄉河北邯鄲武安就有一處古武當山景區,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經專家考證認定是久為國內道教界尋找的著名的北武當山,其歷史早於國內其它武當山。當然有金頂建築的只有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的武當山。
1、武當山的沿革及地理位置:
武當山,又名嵾(cēn)上山、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周圍四百公里,號稱“八百里武當”,山川秀麗,建築規模宏偉,風景之美,超過五嶽。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
2、武當山主要景點和道教建築: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武當古建築群可溯源至秦漢,許多隱士、道眾在此結茅為庵。據《大嶽太和山志》記載,早在1300 多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627-629年),均州守姚簡就開始在武當山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是在武當山營建的開始。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得名。唐至德到大曆期間(756-779)建“太乙”、“延昌”等宮觀,乾寧三年(896年)建造神威武公新廟。宋代自太平興國到宣和(976-1125年)又有比唐代規模更大的建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至泰定五年期間(1285-1328年),曾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到了元末,絕大部分毀於兵亂,現在僅存的有真慶宮石殿,天柱峰下小蓮峰的舊銅殿和瓊臺石殿以及幾片遺址。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督工營建武當山宮觀。於永樂十六年(1418年)落成淨樂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五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共三十三個大建築群和三十九座橋樑,登山的磴道,以及亭臺等點綴性的小建築,後來還繼續興建了一些補充性工程,從而建成了一座所謂“真武道場”。
三、明代武當宮觀最精華建築——太和宮金殿1、太和宮和紫金城:
武當山的最高處是天柱峰,天柱峰的頂端就是金殿。金殿四周,在千仞危巖之上,建有雄偉的紫禁城,始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
紫禁城又叫皇城,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巖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從裡看牆體向外倒,從外看牆體向裡斜,工程浩大而又艱鉅。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歷時五年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嶽太和宮的地位僅次於北京的皇宮了。
2、金殿
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的金殿坐落在武當山主峰一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臺正中,是中國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為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金殿全是銅鑄部件鉚榫拼合焊接成功的,從房脊到牆角,都焊成囫圇個兒,沒有一點縫隙,面積約160 平方米。
殿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重簷迭脊,翼角飛舉,下設圓柱12根。殿基為精雕花崗石砌成,四周裝飾華麗的玉石花欄杆。金殿內供祀著“真武大帝”鎏金銅像,面貌豐潤,衣紋飄動重達10 噸。兩旁金童拿著文簿,玉女託著寶印,水火二將執旗捧劍,神情各異。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
殿內棟樑和藻井都有精細的花紋圖案。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殿外簷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中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3、關於金殿建造的始末:
相傳,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時,在武當山被元朝兵馬圍困,只得退守山頂。當時山頂有個小石廟,廟裡供著真武祖師。朱元璋磕頭禱告:“北海玄天真武祖師,保佑我衝下山去,得帝以後,我住什麼房子,你住什麼房子,天下百姓朝拜我,一樣朝拜你。”說罷,武當山颳起一陣怪風,成群的虎豹滿山奔跑。山下元兵圍困了幾天,不見朱元璋影子,以為其早被野獸吃了,就退守撤圍。朱元璋以為真武大帝顯靈救了自己,他臨死時,把四太子朱棣和太孫允炆喊到面前囑咐:“武當山真武祖師保佑我打了天下,你們要把武當山廟字和京城宮殿修得一樣好。”
公元1413 年(永樂十一年),為了報答真武帝君相助之恩及朱元璋的遺命,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聽,役使30 多萬軍工民匠,大興土木,用了近10 年時間,建成了武當山宮觀,並賜名“大嶽太和山”。永樂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頂安置一座銅鑄鎏金大殿,就是金殿的由來。
史料記載,金殿全部構件是在北京鑄成後,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拼裝榫鉚而成,距今剛好六百年曆史。建造金殿的3000多件純銅打造的築殿零件,共消耗20噸精銅和上百公斤黃金。古代工匠們凝聚最高超的建築智慧和手藝利用木質建築的榫卯結構一點點拼接,終於完成了這座重簷廡殿式仿木結構的銅鑄鎏金神殿。每一塊部件都嚴密、準確地貼合,構成室內絕對避風藏氣的環境。
相傳要完成這樣一件幾乎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的傑作源於一種失傳的製作工藝。工匠在組裝前,先把水銀加熱融化,將黃金捶打成金片與水銀相融製成“金泥”;組裝時,把金泥塗抹在銅部件之間的貼合部位,再用炭火烘烤,使水銀揮發。這樣,銅部件之間就只留下純金,恰好能堵住每個部件的介面。
想想當時的建築工匠們,在武當山的至高之處,運用高超的建築智慧,竭盡全力才能建造出如此渾然天成,幾近奇蹟的建築藝術留給我們後人瞻仰。
從此天柱峰高,金殿耀日,暉映百里。
四、金殿三大奇觀:自明永樂年間這座金殿建成,天柱峰又稱金頂,並且給這裡帶來了三大奇觀。
1、永不熄滅的神燈
武當山金殿與真武神像長伴的長明燈,任憑風吹雨打至今長燃,距今600年從未熄滅,一燈如豆,千古長明。這盞燈從表面上看很普通,只是在上下雙層結構當中有些特殊,上層裝的是水,下層裝的是燈油,燈芯是用蠟處理過的,如此簡單的一盞燈,為什麼能長明不熄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說,天柱峰頂天高風急,晝夜溫差極大,還有雨雪都會導致燈火熄滅。
有人說長明燈之所以長明,要歸功於殿中藻井上懸掛著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其實不然,從這座金殿整體的鑄造工藝來看,金殿各個構件之間沒有任何的空隙,三面避風,殿門的特殊設計也能遮風擋雨,完全規避了空氣的對流,所以不論殿外怎樣的狂風暴雨,殿內都風平浪靜,神燈如豆不動不搖,長明至今。
2、“祖帥出汗”與“海馬吐霧”:
“祖帥出汗”是每當大雨來臨前,殿內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浹背;“海馬吐霧”是天柱峰金殿屋脊上立著許多栩栩如生的金獸金禽,其中只有一頭金馬,這個海馬可以用詭異二字來形容,每逢下雨之時,海馬彷彿活了一樣,竟然可以吞雲吐霧。在雲霧當中馬上就變成了煙霞,真是異常漂亮迷人。
形成此奇觀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座金殿的各構件結合十分嚴密,殿內密不透風,在鑄造時已為各種鑄件留有熱脹冷縮的係數(寫到此不得不為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藝術而在此歎服),使之嚴絲合縫,又留有餘地。當空氣中水分增多,氣壓突變時,神像上便出現了一層水珠,猶如出汗;而殿脊上的海馬內部是空的,與金殿相通,嚴密的殿內的溫熱空氣上升從“海馬”口中“吐出”併發出聲響,水氣遇冷而成霧狀。
3、雷火煉殿
當大雷雨來臨時,金殿四周便出現一個個盆大的火球在其旁來回滾動,任憑電閃雷鳴、震天裂地,但金殿卻絲毫未損。雨過天晴,金殿經過雷震雨洗,倍加輝煌。
這一奇觀一直被蒙上了神話的色彩。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靈保護,真實的原因就是金殿它是一個導體,金殿與天柱峰合為一體,是一個良好的放電通道,雷雨之時,金殿和雲中都充滿了電荷,兩者相互衝擊,導致火球滾動,而同時它卻又以巧妙地運用曲率不大的殿脊與脊飾物(龍、鳳、馬、魚、獅),保證了出現煉殿奇觀而又不被雷擊。
可惜的是為了恢復金頂奇觀和防雷,丹江口市於1980 年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再一次對金頂實施新的科學方案,安裝了避雷網、避雷針。這一次,防雷問題解決了,但金殿的輝煌和“雷火煉殿”再也沒有重現過。
五、國內其他知名金頂和著名銅建築:1、四川峨眉山金頂:
2、貴州梵淨山金頂:
3、大昭寺:
4、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銅屋:
5、昆明鳴鳳山金殿:
6、故宮唯一的金頂建築-雨花閣
-
5 # 天行珙
坐落在武當山主峰一天柱峰上的金殿,是中國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殿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殿內棟樑和藻井都有精細的花紋圖案。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傳說這顆寶珠能鎮住山風,不能吹進殿門,以保證殿內神燈長明不滅。其實山風吹不進是因為殿壁及殿門的各個鑄件,非常嚴密、精確。金殿內有“真武”銅像,重達10噸。殿外是白玉石欄杆臺,臺下是長約1500米的紫金城。城牆由巨大的長方形條石依山勢壘砌而成。這座金殿建在武當山群峰中最雄奇險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瑤臺金闕“的效果。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是武當山的主要宮殿,也是儲存最完整的建築之一。共有殿宇、樓閣、廊廡860間,規模宏偉,氣派非凡。
-
6 # 曉支
武當山的最高處是天柱峰,海拔1612米,天柱峰的頂端就是武當精華——金殿。古時金殿未有避雷設施,雷雨時,金殿四周往往電光閃爍,火球翻滾,景象絢麗萬千,而每次雷擊過後金殿不僅分毫未損,而且燦然如新,且有許多絕妙之處令人稱奇。
在武當之巔天柱峰頂,巍然屹立著一座銅鑄鎏金宮殿式的建築——金殿。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正殿面積為13.7平方米,高為5.54米,重達數百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文物。記載,金殿全部構件是在北京鑄成後,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拼裝榫鉚而成。
金殿建成伊始,就出現了三大奇觀。其一是“祖帥出汗”:每當大雨來臨前,殿內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浹背;其二是“海馬吐霧”:金殿屋脊上立著許多栩栩如生的金獸金禽,其中有一頭海馬,每到夏季,當海馬口中“吐出”串串白霧,並“喂喂”有聲時,隨後必有暴風雨盪滌金殿;其三是“雷火煉殿”:當大雷雨來臨時,金殿四周便出現一個個盆大的火球在其旁來回滾動,耀眼奪目,遇物碰撞即發生天崩地裂的巨響。有時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劈金殿,剎那間,武當山金頂金光萬道,直射九霄,數十里外可見武當峰巔之上,紅光沖天,其景如同火山噴發,驚心動魄,神奇壯觀。
更令人稱奇的是,任憑電閃雷鳴、震天裂地,但金殿卻絲毫未損。雨過天晴,金殿經過雷震雨洗,倍加輝煌。於是,“雷火煉殿”就成了武當山金頂的最大奇觀。民國初年,在金殿後立父母殿,左右立籤房和印房。三幢建築物粗俗簡陋,三面包圍,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後,金頂上屢遭雷擊,說來也稀奇,雷擊的是這三座建築物,而金殿卻巋然不動,於是人們說這是真武君打掃門前,不要它們礙手礙腳。
近年來,有關專家進行了反覆的調查研究發現,這座金殿的各構件結合十分嚴密,殿內密不透風,在鑄造時已為各種鑄件留有熱脹冷縮的係數,使之嚴絲合縫,又留有餘地。當空氣中水分增多,氣壓突變時,神像上便出現了一層水珠,猶如出汗;而殿脊上的海馬內部是空的,與金殿相通,嚴密的殿內的溫熱空氣上升從“海馬”口中“吐出”併發出聲響,水氣遇冷而成霧狀。
至於“雷火煉殿”,原因是武當山氣候多變,雲層常帶大量電荷。金殿屹立峰巔,是一個龐大的金屬導體。當帶電的積雨雲移來時,雲層與金殿底部之間形成巨大的電勢差,就會使空氣電離,產生電弧,也就是閃電。強大的電弧使周圍空氣劇烈膨脹而爆炸,看似火球並伴有雷鳴;而且金殿與天柱峰合為一體,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放電通道,又巧妙地利用曲率不大的殿脊與脊飾物(龍、鳳、馬、魚、獅),保證了出現煉殿奇觀而又不被雷擊。
-
7 # 海闊雜談
一、武當山金殿基本情況
武當山金殿,位於海拔武當山天柱峰頂端, 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等級最高的銅鑄鎏金大殿。整個殿堂由20噸的精銅和300公斤的黃金鑄造而成。金殿臺基石材全部都是來自五億年前的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 。
武當金殿內供真武祖師像,左有金童捧冊,右有玉女執印,水火二將擎旗拔劍,神案下置玄武,俗稱“龜蛇二將”,。後壁懸清康熙帝楷書“金光妙相”金匾。 武當山金殿金殿左為籤房,是古代信士抽籤、問卦的地方。右為印房,是古代專門為信士蓋“神印”的場所。金殿後的父母殿,供奉真武父母。金頂前置“金鐘玉罄”兩座,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鑄造。
1961年金殿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二、武當山的真武大帝信仰
武當山是中國道教聖地,興起於漢唐,鼎盛於明朝,有“玄嶽、大嶽”之稱。武當山道觀供奉的主神為真武大帝,傳說真武大帝就是在武當山修煉42年然後昇天成神的。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蕩魔天尊,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大帝。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朝達到鼎盛,傳說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權的過程中,多次得到真武大帝的保佑,因此在武當山擴建道教宮觀,並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供奉真武大帝。正是有了明皇帝的大力倡導,武當山的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
金殿作為武當山道教建築的精華,集能工巧匠智慧於一身。因為精巧的設計,有三大奇觀:祖師出汗、海馬吐霧、雷火煉殿,尤其是雷火煉殿,更令人歎為觀止,殿內長明燈600多年長明不熄,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
如果你將來有機會到武當山一遊,一定要到金殿去參觀,一睹勝蹟風采。
-
8 # 遼寧中牧集團甦醒換然
武當山金頂是道教真武大帝的道場,明代永樂年修建全頂是由黃銅加黃金煉製建造,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每年雨季出現雷劈金頂奇觀為道教聖地增加了神秘色彩,使善男信女更加崇信,又有真武像前的長明燈加深道教的精氣神的信奉力度,其實就是有人添油,殿內環境利於燃燒條件而已,都是建造工匠的智慧所現,體現道法自然本民族宗教的地位,而雷劈金頂奇觀又能使金頂長年不鏽,華夏的名山大川風景秀麗之地完全被宗教所佔突出了神景聖地的華夏文明的底蘊
-
9 # 行旅詩人
武當山金殿,位於海拔武當山天柱峰頂端, 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等級最高的銅鑄鎏金大殿。整個殿堂由20噸的精銅和300公斤的黃金鑄造而成。金殿臺基石材全部都是來自五億年前的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 。
回覆列表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上的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嶽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嶽太和宮的地位僅次於北京的皇宮了。
太和宮整體建築佈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築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礴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古人贊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雲山足下環”,並說這是“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等無不驚歎大嶽太和宮所反映出的建築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的統一,高度評價這“曠古之傑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永樂十四年,在武當山天柱峰建成太和宮。而那時,天柱峰絕頂四周並沒有看到的這一圈城牆。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朱棣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造天柱峰的紫金城。明成祖下詔對建城牆提出要求說:“金頂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動,其牆務隨地勢高下,……務要堅固壯實。”
整個工程歷時五年完工,用巨型條石砌築的城牆周長344米,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猶如一道光環圍繞金頂,讓人歎為觀止。城牆上按東西南北四方建築了四座天門,以象徵天闕。四座天門臨絕雲空,極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