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卯說佳科的觀點

    先秦時期的姜太公,姜子牙,也就是歷史上的姜尚,在渭河釣魚。

    近代史上的袁世凱,在安陽蟄伏期間,在洹河上釣魚。

  • 2 # 好話說不完

    古人釣魚的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所處的新石器時期,陝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中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

    古人釣魚的故事最著名的應該就是釣魚魚沒有釣到把自己釣出去的姜太公了。商朝紂王昏庸無道,只顧自己享樂濫用民力以滿足他的驕奢淫慾,百姓怨聲載道,西岐周文王經紂王囚禁得以重獲自由後舉兵伐紂。姜太公本名姜尚又名呂尚,周文王起兵時姜尚已經年過半百,他與文王又不熟,貿然去找文王人家肯定不會重用他,於是他就想了辦法,去了渭水旁邊坐著釣魚,別人釣魚都是彎鉤放上誘餌,可這種方法可接近不了文王,姜尚用的是直鉤釣魚,一連用直鉤釣了幾天吸引到了別人的注意,有人就問“你怎麼用這個鉤子釣魚,你這種釣法就算釣一百年也釣不到魚的呀。”可姜尚不以為然,還告訴別人“我這個鉤自然釣不到魚,可我釣到的不是王也是侯。”這個說法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文王耳裡,文王也有興趣讓人去請,來人到姜尚這裡與姜尚問話姜尚並不作答,只是自言自語的說“魚兒魚兒快上鉤,小蝦小蟹不要鬧。”後文王親自來到渭水還帶著重禮,姜尚也就答應了輔佐文王。姜尚到了文王那裡,先被立為國師,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後來升為國相,總管全國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歷在位的時候,就嚮往著姜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姜尚為“太公望”。後來人們乾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姜尚幫助文王吞食周邊小國,逐漸擴大周朝領土,文王去世時周朝已經佔有商朝三分之二的領土。武王姬發繼位後依靠姜尚的幫助最終成功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後姜尚被封於齊地,功成名就。

    姜尚憑著用直鉤垂釣的特殊方法吸引了文王,用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文王重用,才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並且依靠這個平臺流芳千古。

  • 3 # 深圳餵魚哥老李

    周穆王姖滿

    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遊歷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

    姜太公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呂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呂望。 姜太公釣魚,歷史上確有其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音幹gdn,地名,即茲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姜太公釣魚的軼事,古代詩人、劃家曾作過很多詩、文和藝術作品來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釣》詩中評論得最中肯:“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釣魚,實際上是等待時機。自遇到周文王,他從此放下釣竿,輔佐文王和武帝,打敗紂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功臣。

    屈原

    作家春秋戰國時期楚左徒(僅次於宰相官職)屈原,在楚襄王時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他經洞庭湖溯沅水到辰陽、漵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湖南湘陰羅,投江而死。在放逐期間,屈原曾垂釣於資水,至今湖南桃江縣還有屈原釣魚臺遺蹟。

    越國大夫範蟊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蟊離開越王勾踐後,駕一隻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釣洲,由於遇到大風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釣洲釣魚。釣到大魚熟而食之,釣到小魚者放生湖裡。後人為了紀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魚稱為“范蠡魚”。後來,范蠡隱居於無錫的太湖之濱。他曾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齊威王名見他,問道:公富足千方,家累儀金,用什麼辨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說:“治生之法有五,養魚第一。” 公元前475前,范蠡著成 《養魚經 》,這是中國第一部養魚著述。

    李白

    唐代傑出詩人李白、杜甫都是釣魚愛好者,他們把對垂釣的感受融注於詩歌之中,使後人分享他們的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出“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的佳句。

    杜甫

    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劃紙作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淡淡數筆,生動地再現了唐代一個小漁村的生活圖景。

    柳宗元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酷愛釣魚,他在《江雪》一詩中寫下膾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代詩人張志和

    唐代詩人張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釣魚裡手。他隱居垂釣江湖,寫過《漁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首是最為吟誦人口的。

    明刻本《詩餘劃譜》刊了一幅《漁父》描繪了張志和煙波垂釣的情景。

    宋代哲學家邵雍

    宋代哲學家邵雍幼居河南輝縣,非常熟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漁樵問答》一書中,對竿釣漁具曾作了詳細的講述:“釣者六物:竿也,線也,浮也,況也(大概是漁墜),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他所說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釣的基本釣具。

    宋代宮廷裡盛行釣魚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詩中寫道:“珠蕊受風寒天下曖,錦鱗吹浪日邊明。”可見當時遊釣的盛況。

    蘇軾

    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也愛釣魚,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人不畏。自從識釣餌,欲見更無煙。”可見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

  • 4 # 帛琉特

    古代人釣魚的,比較著名釣魚故事,要屬商末周初時的姜尚,也就是姜子牙,有句著名的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說的就是他的故事。

    相傳姜子牙在渭水旁整日釣魚,他和別人很不一樣,釣魚杆子比較長,魚線也不放進水裡,魚鉤還是個直的,而且邊釣魚嘴裡還不停說到“我在此地釣魚,願意的來上鉤”。

    他的這個怪異行為,被過路的一個砍柴的看到,嘲笑說到“像你這樣釣魚,根本就釣不到”。

    姜子牙笑著說“你只看到我釣的是魚,看不到我釣魚背後的目的,我是為了為民的大王釣的”。

    後來周文王姬昌聽聞此事,就前去拜會姜子牙並封為相國,姜子牙輔助周文王姬昌,致力於周朝前期的繁榮,後來幫助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

  • 5 # 粵北鄉村老黃

    自古以來,釣魚是一項高尚的活動可以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陶冶身心,有益健康,因此深受世界各華人民的喜愛。

    在中國,釣魚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不少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如韓信、曹操、韓愈、柳宗元、蘇軾、陸游等都喜愛垂釣。雖然垂釣的人很多,但是同樣都是釣魚,其目的的意義卻截然不同。宋代詩人王令就曾說過:“古今同為漁,意義不相似。”單就古代人的垂釣意義目的,也有各種各樣。

    一、不是釣魚而是“釣人”

    於中國的釣魚史有多長,似乎不可考證,據說最早有記載的見於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但流傳甚廣的當屬姜子牙直鉤坐釣臺了吧。那姜太公是俗稱也是尊稱,他字子牙,是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了殷朝。他80歲時在渭水邊垂釣,他的魚鉤是直的,故民間有俗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整整垂釣了10年,三千六百天啊,終於“釣”來了周王,於是姜太公釣魚成為後世心懷壯志宏猷人的楷模儘管他的故事流傳幾千年,但他的釣法如今已不為世人所用。後來的釣客在裝置上不斷更新,釣法上不斷創新,當然透過垂釣所得到的體驗也就五花八門,且看初唐詩人沈全期的《釣竿篇》: “朝日斂紅煙, 垂竿向綠川。 湍危不理轄,潭靜欲留船。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玉君徒尚,徵金我未賢。避揖時警透,猜鉤每誤牽。為看芬餌下,貪得會無筌。”

    二、避世穩居,釣魚解憂

    古代不少遭貶的官吏,作了埋名隱姓的漁翁,以垂釣來排憂解愁,躲避。這樣的事例在歷代封建王朝都可以找得到。其中最耳熟能詳的要屬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歷來是人們傳誦的垂釣名篇,詩中所刻畫的天寒地凍,人鳥絕跡,漁翁獨釣的圖景就是暗寓自己在被貶以後仍然堅貞不屈的品格。

    此外在《南史·漁父傳》也有記載,在潯陽江上一漁父垂綸而大聲唱叫,太守覺得奇怪,問他有無魚可賣,其笑而答曰:“其釣非釣,寧賣魚者乎。”悠然鼓棹而去。唐代崔鉉為江陵太守時,楚江上有釣者不言姓名,得魚則換酒喝,崔鉉問他是不是垂釣的隱士,對方答曰:“姜子牙、嚴子陵,世上的人都以為他們是隱士,殊不知他們是借垂釣而釣其名也。”簡直就像後世的禪宗談禪。

    三、王公貴族尋歡作樂的專案

    釣魚文人們喜歡,帝王們也喜歡。除了花天酒地,尋歡作樂,釣魚、賞花、賦詩這些都是帝王們玩樂的方式。比如:漢昭帝極喜釣魚,據載漢元鳳二年其在淋池桂臺下泛舟垂釣,竟釣到一條白鮫,其肉鮮美。筆記《涑水紀聞》中記有宋真宗、宋仁宗經常與群臣比賽釣魚,有一叫曹利用的大臣不知進退,在皇帝之先釣到魚,結果被罷官而去。

    最懂此中殺機的當數明代才子解縉。一次皇帝朱元璋叫解縉和他一起釣魚,許久過去一條未釣到,朱皇帝臉色大變,解縉一看大事不妙,立刻獻詩一首:“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這也是一首為取得皇帝歡心而奉迎拍馬的小詩。卻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權貴們不顧國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把釣魚作為花天酒地尋歡作樂的手段。

  • 6 # 沙海清泉2019

    姜太公(姜尚)釣魚,不僅釣魚還釣了一條大魚。他釣法很奇特,不用餌料,直鉤懸於水面上三尺。一邊持杆,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鉤”。一些不知姜尚用意的人總是笑話他,最後他釣到了周文王,並且輔佐文王滅了紂王。後期幫助周武王滅了商朝,被封於齊地,實現了他的人生願望。姜尚釣的這條魚夠大吧,也算古人釣魚之首。

  • 7 # 村裡的演員

    說起中國古代文人那真是多如牛毛,現代人只知道他們是流芳千古的文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還是不折不扣的釣魚人。而且其中還有不少是垂釣高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本小編說起一人來,大家絕對耳熟能詳,他可謂是釣魚界的鼻祖人物,來自於齊魯大地的姜太公。我們耳邊常常聽到的一句諺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番溪的地方垂釣。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範蟊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自吳越爭霸結束離開越王勾踐後,駕駛一條中國產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釣洲,由於遇到大風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釣洲釣魚.釣到大魚熟而食之,釣到小魚則環保放生湖裡。後人為了紀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魚稱為“范蠡魚”。再後來,范蠡定居於無錫的太湖之濱。他曾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齊威王召見他,問道:公富足千方,家累儀金,用什麼辦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說:“治生之法有五,養魚第一。”公元前475前,范蠡著成《養魚經》,這是中國第一部養魚著作。

      李白、杜甫這兩位老先生把對垂釣的感受融注於詩歌之中,使後人分享他們的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出“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劃紙作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淡淡數筆,生動地再現了唐代一個小漁村的田園生活美景。

      柳宗元這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酷愛釣魚,他在《江雪》一詩中寫下膾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張志和這傢伙作為唐代詩人,是最厲害的大MK,而且還是俺們老鄉,乃浙江金華人氏,請看其作品中描述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司空曙可能是唐代詩人中最不出名的小MK了。在《江村即事》中寫道:“釣綸自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黃花淺水邊。”但非常完美地描述出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釣的高雅情趣。

      邵雍這位宋代哲學家和俺老菜農一樣打小在農村長大(今河南輝縣),非常熟悉農村的生活。他在《漁樵問答》一書中,對竿釣漁具曾作了詳細的闡述:“釣者六物:竿也,線也,浮也,況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他所說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釣的基本釣具。

      王安石、蘇東坡俺的本家王安石作為北宋中國釣魚俱樂部家、文學家、思想家曾在詩中寫道:“珠蕊受風寒天下曖,錦鱗吹浪日邊明。”。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也不是小MK,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人不畏。自從識釣餌,欲見更無煙。”其悠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可見一斑。

      陸游好不容易出來一個浙江籍南宋大詩人也是超級大MK,晚年回到故鄉紹興鑑湖邊,“閒時釣秋水”,他在《鵲橋仙》詞中寫道“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水釣臺四蜼。.....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他迷於垂釣,到了想當漁夫的地步。

      鄭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這個居楊州八怪之首的瘦老頭在《道情》裡盛頌釣翁的閒逸生活:“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往來無牽絆。”充滿了詩情畫意。

  • 8 # 網鏈課堂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的魚兒不應人。這首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最近兒子在學這首詩,無意中讓我想起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漁具可供漁友們垂釣,在古代沒有現在發達的科技,用什麼釣魚呢?

    讓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話說姜子牙的在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還不一定能釣上魚,更別說是直鉤了,但是姜子牙就是直鉤還不用魚餌就釣到了很多魚,不愧為神人也。

    據歷史記載,古代釣魚的魚鉤最初是將竹條或木條兩頭削尖包在魚餌中,後來人們學會了用動物的骨頭磨製的魚鉤,再後來有了鐵製的魚鉤。還有一種魚鉤是聽老輩人講的,用兩片或三片像竹葉中間寬兩頭尖的片子,用麻線拴住將蚯蚓或者螞蚱捏起來夾在中間,當魚把魚餌吃到嘴裡,竹片會張開卡住魚嘴。

    魚線則是用麻線,再稍稍時尚一點的就是將結繭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自然乾燥後形成的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魚竿,古代人就是用竹子製成的,多說竹子砍下來是彎的,用火烘烤之後再用重物壓直就可以了。魚漂,最初沒有魚漂,發展到後來有的有用鵝毛,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逐漸使用魚漂,再後來有了鉛塊。魚餌,古代沒有現在這麼多的餌料,都是用一些昆蟲之類的,比如現在釣友們一直在用的蚯蚓,螞蚱。

    哈哈,各位釣友們,是不是覺得我們現在的釣魚人很幸福啊

  • 9 # 或許是上蒼的安排

    姜太公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呂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呂望。 姜太公釣魚,歷史上確有其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音幹gdn,地名,即茲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姜太公釣魚的軼事,古代詩人、劃家曾作過很多詩、文和藝術作品來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釣》詩中評論得最中肯:“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釣魚,實際上是等待時機。自遇到周文王,他從此放下釣竿,輔佐文王和武帝,打敗紂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功臣。

    屈原

    作家春秋戰國時期楚左徒(僅次於宰相官職)屈原,在楚襄王時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他經洞庭湖溯沅水到辰陽、漵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湖南湘陰羅,投江而死。在放逐期間,屈原曾垂釣於資水,至今湖南桃江縣還有屈原釣魚臺遺蹟。

    越國大夫範蟊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蟊離開越王勾踐後,駕一隻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釣洲,由於遇到大風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釣洲釣魚。釣到大魚熟而食之,釣到小魚者放生湖裡。後人為了紀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魚稱為“范蠡魚”。後來,范蠡隱居於無錫的太湖之濱。他曾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齊威王名見他,問道:公富足千方,家累儀金,用什麼辨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說:“治生之法有五,養魚第一。” 公元前475前,范蠡著成 《養魚經 》,這是中國第一部養魚著述。

    李白

    唐代傑出詩人李白、杜甫都是釣魚愛好者,他們把對垂釣的感受融注於詩歌之中,使後人分享他們的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出“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的佳句。

    杜甫

    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劃紙作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淡淡數筆,生動地再現了唐代一個小漁村的生活圖景。

    柳宗元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酷愛釣魚,他在《江雪》一詩中寫下膾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代詩人張志和

    唐代詩人張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釣魚裡手。他隱居垂釣江湖,寫過《漁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首是最為吟誦人口的。

    明刻本《詩餘劃譜》刊了一幅《漁父》描繪了張志和煙波垂釣的情景。

    宋代哲學家邵雍

    宋代哲學家邵雍幼居河南輝縣,非常熟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漁樵問答》一書中,對竿釣漁具曾作了詳細的講述:“釣者六物:竿也,線也,浮也,況也(大概是漁墜),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他所說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釣的基本釣具。

    宋代宮廷裡盛行釣魚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詩中寫道:“珠蕊受風寒天下曖,錦鱗吹浪日邊明。”可見當時遊釣的盛況。

    蘇軾

    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也愛釣魚,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人不畏。自從識釣餌,欲見更無煙。”可見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

  • 10 # 清辰的男孩

    古人肯定會釣魚,這一點不容質疑,最有名的莫過於,“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古代娛樂活動較少,因此釣魚就成了不少人的愛好,許多的文人墨客都愛垂釣,不單單是因為釣魚可以打發時間,它可以鍛鍊人的耐心,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文學大家柳宗元因受到黨爭的影響,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貶為柳州刺史,在柳州為官期間常年醉心於山水,有事沒事就會拉著一幫子人去垂釣,絕對是一個垂釣小能手。正是由於對垂釣的熱愛,加上政治上的鬱郁不得志,使他在江邊看到釣叟後,有感而發做出千古詩句“江雪”。

  • 1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古代人不要太喜歡釣魚,因為魚相比豬肉獲得要更加容易,而且味道更加鮮美。

    最著名的古人釣魚的故事,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12 # 歷史江湖

    古人釣魚的故事有很多,不是隻有一個姜太公。我給大家說一個北宋宰相曹利用釣魚的故事。雖然較為冷僻,但也別有一番意味。

    一、曹利用是何許人也?

    曹利用是宋真宗時期的宰相。他的知名度雖然不是特別高,但由他參與主導的一起歷史事件“澶淵之盟”,想必每個上過學的人都有印象。

    曹利用出身官宦之家,“澶淵之盟”前,他還是北宋朝廷一個不知名的小官,擔任殿前承旨、右班殿直。1004年,宋遼雙方在澶州展開軍事對峙,局面僵持不下。膽怯的宋真宗一心只想息事寧人,最終決定用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以向遼國支付“歲幣”為條件,換取遼國退兵。

    而擔任宋朝談判代表的人,正是這個曹利用。談判之前,宋真宗給他定下的底線是每年“歲幣”總額不超過一百萬兩銀子,宰相寇準給他定下的底線則是不準超過每年三十萬兩銀子。曹利用來到遼國大營,膽氣十足口若懸河,最終以每年十萬兩銀子歲幣為條件,訂立“澶淵之盟”,用最小代價達到了讓遼國退兵的目的。

    二、曹利用釣魚

    “澶淵之盟”曹利用立下大功,從此青雲直上。到大中祥符七年,曹利用升任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達到人生巔峰。

    但曹利用雖然才氣過人,但有為人行事不注意細節的毛病,當上宰相之後,更是目中無人,不尊禮法。《涑水記聞》記載,宋真宗喜歡召集親信大臣一起釣魚。

    為了體現皇權威嚴,每次釣魚時,眾人都必須等待宋真宗釣上第一條魚之後,才能釣魚出水。否則就是有魚上鉤也不能釣上來。宋真宗所用的魚抄子是紅色絲網製成,其他大臣的都是用白絲網製成。

    大臣彭乘因此斷定,曹利用狂妄之極,罔顧禮法,甚至敢於“僭越”享受皇帝的待遇,“難以久矣”,他的仕途生涯必定不會長久。果然不久後,曹利用倒了臺,被貶謫出京發配蠻荒之地,曹利用羞憤交加,途中自盡而死。

    曹利用雖然有才,但卻忘記“低調做人”的古訓,觸犯皇權禁忌,也算咎由自取。

  • 13 # 洛都王爺

    古人肯定有釣魚的,簡單說兩個吧。

    第一:姜太公釣魚的典故,而且還是直鉤,還釣起了很多魚,結果被周文王看到了,結果就被納入周文王麾下,幫助周文王及其兒子,推翻了商紂,建立周朝。

    姜太公釣魚

    第二:澳洲的考古專家在東帝汶北部的石灰岩洞中挖掘出兩個由貝殼製成的破魚鉤,一致認為“這是已知的最早的魚鉤的樣本。” 測定時間在16,000到23,000年前,魚鉤的樣子如下圖。

    最古老的魚鉤

    不過,古人釣魚更多的可能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和增加收入,而當代人釣魚則娛樂放鬆的佔比高一些,俗話說的釣魚窮三年,就是當代人釣魚的真實寫照,很多人沉迷釣魚,投資很大,結果越釣越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動漫是否具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