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影匠人

    當發現炸彈的救人英雄轉眼變成放置炸彈的嫌疑人,蒙冤的當事人會遭遇怎樣的不公困境?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以這樣一出故事為切入,電影所一展的並非僅是一個英雄的真假,更是對輿論偏見的警世箴言。

    電影故事源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在這起案件中最先發現炸彈的便是當時作為安保人員的主人公理查德·朱維爾,正是他及時發現了炸彈,才使這起案件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危害,案件後一時間他被媒體捧為了英雄,然而當FBI卻在之後的調查中將他列為了爆炸案的嫌疑人,媒體風向也隨著大變,各種爆料層出的不窮,這使理查德·朱維爾從世人追捧的英雄墜入了人人口誅筆伐的疑犯。

    面對一個如《薩利機長》般的故事,年近九十歲的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再次展現出了他紮實的指導功底和寫實化的電影風格,不由得讓人欽佩。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逐漸瞭解到矮胖的理查德做事說話都十分魯莽,所以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其實並不是一個英雄形象的範本,所以才有人找到了FBI揣測他才是案件真正的始作俑者,然而也正是這種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的偏見,使朱維爾陷入了至暗時刻。

    在這部電影中除了蒙冤的主人公,不得不提的另一個人物則是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律師布萊恩特,相比於表演空間並不大,一再向公權示弱的朱維爾,他既在朱維爾最迷茫之時給予了幫助,正直的他從始至終也堅持為主人公辯護,正是因為布萊恩特的執念,才最終使一樁冤假錯案得以昭雪,兩人之間關係發展也成為了電影的戲劇張力所在,細緻入微的角色塑造和人物情感,使電影有著尤為出色的代入感。

    這起冤案裡,不可忽視的便是本當最具公信力的司法系統與權威媒體的失責,迫切想解決案件急功近利的FBI,捕風捉影在案件調查過程中推波助瀾的媒體記者,兩者實際都是在利益與偏見面前迷失了自己所肩負的公責,反觀當下,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如理查德·朱維爾這樣的案件其實仍舊屢見不鮮,不少網路自媒體在並不瞭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便在自己好惡的基礎上得出所謂的結論,引導輿論,使真相與事實南轅北轍。

    樸實的鏡頭語言下,電影追溯的這起案件距離我們雖然很遠,但這曲“哀歌”卻仍舊常常回響於我們的耳側,或許我們沒有一雙洞察世間真相的慧眼,但卻也並不應該成為輿論偏見的附庸者。

  • 2 # 三分有餘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在第一眼看到這一個名字的時候,可能大家就已經將這一部影片的定義視為悲劇了吧,其實整部影片整個背景是在奧運會期間,主人公發現了炸彈裝置,本來應該是一個英雄舉動,卻成為了一個嫌疑人。

    這樣的懷疑相信會令許多人感到心寒吧,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改編過來的影片,在這裡我來為大家深度的剖析一下。

    在豆瓣上有著八點二分的高評價,相信許多網友對這一部影片還是高度認可的,這樣的影片往往也是很有深意的。

    首先在觀看完整部影片後,大家肯定會覺得觀影體驗是很舒服的,特別流暢。本身老爺子的作品向來都是用傳統的古典技術,可能許多人會覺得這樣的古典的風格太過老土已經脫離了時代,但是這經歷過千錘百煉的技巧,可是有它的道理,古典之所以可以成為古典,自然是有道理的。

    這樣的一種風格,可以讓你更好地融入到影片當中,有一種特別的沉浸式的感受,完全不會存在尿點。

    在朱維爾和律師正在和兩位警官談話,這是很重要的一場戲份。朱維爾的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情況,希望警官可以理解自己,觀眾的情緒在這個時候肯定已經被調動了,實際上在這裡老爺子利用了一種正反打的效果,來帶動節奏。

    你會在這一次辯論開始的時候,發現雙方變成了兩個雙人的鏡頭,而誰作為主要發言人員,誰身上的光亮都會強勁一些,這樣光芒的差距,反而更能夠凸顯出雙方在這一次辯論當中的緊張和激烈。

    我們可以看到在談話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鏡頭正在不停地轉移,漸漸的無法看到朱維爾了,我認為這一次談話,逐漸的讓我們感覺到朱維爾正在失去優勢,在被對方奪得了話語權。

    可以說,這其實是一種被迫性的鏡頭處理方式,讓我們的關注點不停地發生改變,更隨著鏡頭去發現整個劇情的走向,而且反而更加的可以調動我們內心的氣氛。而且隨著鏡頭的遠近調節,更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這觀眾的情緒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妙不可言的方式。

    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戲份,但是卻可以將這古典的拍攝手法,完美的運用起來,成為經典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感受到這歐洲拍攝的藝術和風格,絕對是很不錯的一種方式方法。

    老爺子在這電影輩出的時代依舊是堅持運用這一種古典的文藝風格,或許也是在傳達給觀眾一種思維,其實每一種手法都是有獨特之處,我們更是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在這一個大雜燴的時代,共生才是最好的。

    要是說這一個劇本的創作方式來看的話,可能會覺得這渲染或者說抒情的方面所佔據的篇幅真的是太大了,有一種老人對孩子說教的方式,或許著也是藉著角色來對社會的現象進行一種批判的方式,在這裡FBI作為一種反面的教材,其實本身細節的處理,對情節的推動並不是很好,反而是為了醜化對方而做出調整,有點破壞了這劇情本身的發展。

    而且在前文當中為了得到訊息出賣身體的媒體人,在後面只是簡單地被罵了一頓而發生了轉折,這個人設的忽然變化,實在是有些沒有看懂,在最後雖然良心發現,可是社會的輿論卻沒有因為她而改變,對主人公對劇情沒有任何的幫助,最後甚至直接消失,一個重要配角用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很欠妥當,本身這可是一條很好的劇情線。

    不過,影片將朱維爾的形象樹立的還是很好的,無論外界如何詆譭,他的內心始終保持著正義,和對權威保持著敬畏,無論經歷了什麼他內心的信仰始終是沒有發生任何改變的。

    最後在影片的高潮階段,便是朱維爾進行的一段提問,算是有了一個好的結果,滿足了觀眾的要求,因為真相終於大白天下,雖然在現實當中,正義是遲到了,但是在影片當中還是做了一些特殊的處理,不會讓觀眾感覺到壓抑。

    將朱維爾的形象完美地刻畫在眾人的心裡,同時或許也是代表著導演這一次拍攝手段用了古典主義,也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向觀眾傳達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個體,將自由主義的含義在這裡徹底的展現出來。

  • 3 # 小貝剪輯

    由好萊塢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真實事件的高口碑佳作《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將於1月10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影片今日曝光“直指人心”版預告,展現英雄被誣陷淪為嫌犯的歷史悲劇,政府媒體聯手將朱維爾及其家人推入深淵,弱者選擇奮起反抗,揭露被掩蓋的真相。教課書級敘事和深刻內涵獲國內媒體盛讚“曲折離奇又平靜剋制”,“本片的現實意義值得深思”。這部奧斯卡級陣容傾力打造的震撼之作不容錯過。

    伴隨悠揚神聖的吟唱,英雄受難的故事徐徐拉開帷幕。保安朱維爾率先發現炸彈,無數生命被挽救,但卻因此被列為頭號嫌疑犯。聯邦調查局監視跟蹤無所不用其極,媒體操縱輿論顛倒黑白,短短三天朱維爾淪為被輿論討伐的“假英雄”。一次子虛烏有的指控,一篇捕風捉影的文章,就足以毀掉一個普通人的安穩生活。朱維爾被謠言圍攻,唯有好友和母親相信他是受害者,勢單力薄的小人物們不得不在絕境中奮力反擊,但抗爭之路有多坎坷?他們會遭遇怎樣的阻撓?一切盡在大銀幕。

    一部經典見人性 東木重現歷史震撼心靈

    影片是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聚焦平民英雄的第三部現實力作。《美國狙擊手》和《薩利機長》在全球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此次的“小人物大事件”更令人翹首期盼。影片對歷史悲劇的真實再現引發國內媒體一致盛讚,也同樣獲得大眾認可和期待,目前已獲得爛番茄爆米花指數96%,豆瓣8.1的不凡成績。這部還原真相、映照人性的現實力作必須預定。

    由好萊塢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真實事件的高口碑佳作《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 4 # 可安影視匯

    首先來講解一下電影劇情,理查德·朱維爾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一名安保人員,他率先發現奧林匹克公園有炸彈,無數生命被挽救,但卻因此被列為頭號嫌疑犯。聯邦調查局監視跟蹤無所不用其極,媒體操縱輿論顛倒黑白,短短三天朱維爾淪為被輿論討伐的“假英雄”。一次子虛烏有的指控,一篇捕風捉影的文章,就足以毀掉一個普通人的安穩生活。朱維爾被謠言圍攻,唯有好友和母親相信他是受害者。勢單力薄的小人物們不得不在絕境中奮力反擊,揭露被掩蓋的真相。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是一部特別好的電影,我覺得很精彩。電影用了大半篇幅來堆積和強化一些衝突和矛盾,懸念逐漸增多,因此在影片到達三分之二篇幅的時候,劇情的發展已經讓人擔心,導演是否還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從容地處理前面所展現的戲劇矛盾?然而,這部影片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它用最簡潔的方式解決了這個矛盾,完成了整個的戲劇性過程。這一點讓人十分欽佩。這是我所感受到的這部戲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鼓動個人主體的成長與對抗的意志。它將媒體和官方機構作為一個異化力量來處理。媒體反思在美國電影中一直有非常精彩的呈現,伊斯特伍德這次繼續呈現,也許這實在是他的心中塊壘。另外對於官方機構這種體制化力量的失望,也許可以看作伊斯特伍德的電影主題之一。

  • 5 # 人生影片

    你好。對於這部影片我想說的是,輿論真的是能摧毀一個人。而且劇中的主人公反而是做了很大貢獻的人,又反過來被別人認為是放炸彈的人。這件事放在誰身上,都會讓人瘋狂。但是輿論到了公眾口裡,一傳十,十傳百。那樣的壓力真的無法形容,很輕鬆就能把一個正常人給壓垮。

    這部影片就把輿論的危害演繹的淋漓盡致,一個正常的人因為輿論的壓力逐漸走向滅亡。反應了人性的險惡。非常好的一部劇。

  • 6 # 易木電影

    事實上,該片的的現實主義色彩是很濃烈的,該片就是取材於美國曾經的特大新聞為背景而改編的。該故事大概講述了理查德•朱維爾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一名安保人員,他第一個發現奧林匹克公園有炸彈,也正是因為他的及時發現,那次爆炸沒有造成更大的危害。當時所有的媒體都將他捧為“英雄”,可是FBI隨後懷疑他是炸彈案的始作俑者,媒體的風向也隨之轉變。一夜之間,理查德•朱維爾從英雄墜落為疑犯。儘管最終,理查德•朱維爾被證明是無辜的,FBI也抓到了真正的炸彈兇手,但是媒體對他名譽所造成的損害永遠也無法挽回。

    是的,這次又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是曾經飾演美國牛仔演的最為出色之一的演員,也是著名導演。而繼去年8月他的自編自導的作品《騾子》,講述一個毒販遲暮而走向救贖家庭的故事後,這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帶著這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在內地隆重上映,而該影片則是講述了一個普通或者是窩囊的美國白人理查德•朱維爾的一種壯志難酬的悲劇故事。不管是講述英雄遲暮,還是講述人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情感,都是構建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特有的崇高電影美學。

    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部電影中,導演立足新聞事實,而不僅歌頌一種平凡英雄的保護社會的體現人性真善美的一面;還透過揭露政府、媒體,尤其是揭露媒體見風使舵,不深入調查而見風捉影地做新聞報道的不負責任的醜陋假醜惡行為,如此失實的報道定然會對新聞當事人,以及社會到來無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因此,倘若就從媒體行業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對媒體從業人員是起到一種震撼的職業教育意義的。這故事,無疑是對媒體行業出現錯誤走勢,存在顛倒是非黑白之風之下的一部反思之作。

    首先,從電影的硬體技術來講,此片是有著一種美式傳統的質樸寫實拍攝的硬朗風格。影片中的個個人物都寬大高大而形象,使得此片重新是寫人與事,以此更能突出故事的平凡英雄的的悲劇美感。此外,該片也是充滿了以連貫性剪輯系統為主體的光影風格。如果作為一個青年導演,我們可以學習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那熟悉的過肩正反打、視線匹配等技巧,去呈現這麼一種質樸的美式傳統風格。而這種硬朗的風格不僅突顯人物形象,更也推動敘事的發展。因此我們看完此片都欽佩這種技術帶來的於情節連連貫的和諧美。

    其次,在人物的塑造上,導演的表現和選角色是當然入目三分的。主角理查德•朱維爾不是帥哥,而是一個肥胖而單身,仕途堪憂,還過著原始家庭生活的美國白人,雖然他是平凡得有點窩囊,一心向為國家效力,但警察資格考試都考不過,最後只能做小保安,他的志向一直還跳動著,家裡一直掛著一張他當警察時的肖像。可見他是善良的,本著一種保護社會,打擊犯罪的初心。自然就有他高光的英雄時刻,他會不顧一切去抱著炸彈離開人群,將傷害指數降到最低,最後他成功了,維護了社會的安穩。導演將主角講述到這,就已經非常成功表達一個平凡英雄的日常,以及他的勇敢和他拿充滿社會正義感之心。這就是成功塑造了人的真善美的一面。

    而再次,在塑造人物假醜惡一面,導演塑造了一個《亞特蘭大憲報》的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如將她刻板裝扮成如女巫的腹心黑、邪惡形象,而演員也將這麼一個為達目標而不擇手段的狠女記者演繹是十分出色。其中在敘述情節上,導演塑造的政府FBI的邏輯是無知的,他們不求調查和找出原委就直接想找個人來為恐襲事件買單,於是政府第一個懷疑的人物自然就是最初發現炸彈者的人——理查德•朱維爾了,於是政府也讓媒體這個“幫兇”來幫忙一把,去查或報道所謂定男主角的罪的證據報道,於是按照媒體人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的跟風邏輯,自然就會對男主角進行定罪式的捕風捉影,去推波助瀾的報道他是恐怖分子的罪證,而失真的報道居然是說男主角鬱郁不得志而走向犯罪之路,這裡的邏輯是對於一個媒體人而言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再說凱西•斯克魯格斯對政府的妄定義也沒有做考察和做客觀報道,而跟風去汙衊男主角,無疑是媒體人的失責的表現之一。

    此外,導演對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的形象,也透過她使用不正當手段性交易來從FBI探員湯姆•肖手中換取當時的嫌疑人資訊,從而開始不客觀不調查不訪問地抹黑男主角。雖然導演這樣有點抹黑媒體人的形象,但作為一個與媒體人的社會價值和追求新聞理想是如出一撤的有社會當擔的導演而言,是一種對媒體行業的記者那種遇事跟風且不求真相,且不注重個人品行的媒體人做出了最猛烈的指控與諷刺。而導演的這種對媒體人的指控與諷刺,最終也是充滿溫情的,是批判當時環境下的不務正業的媒體人群體的一種愛之深恨之切的行為。因為他相信,一個社會,只有追求真相,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人在,這個社會才有希望。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站在男主角同一陣型的他的辯護律師,該律師角色的存在,一方面是為平反男主冤案做了最大的貢獻,另外一方面就是導演透過這正義的律師去揭露了政府司法官僚化的又一醜陋形象,而更有一方面就是透過男主角與律師之間的分歧點,去突出一個平凡英雄的不一樣的普通市民良好品質,他會相信政府,哪怕政府多麼不好,哪怕被汙衊誹謗,他也更相信警察,做到警民合作,將事情按照規矩程式處理,從這就突出了一個平凡美國白人那可貴的守秩的良好公民形象。

    最後,此片中男主角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其實不僅僅代表他那壯志難酬,只能默默為社會做基層貢獻的平民悲哀之歌;也是控訴了政府的腐敗官僚主義,控訴了媒體的不務正業的一首哀歌,導演在該片中尤為地對媒體侵犯男主角名譽權以及造成他日常生活工作困擾和損害的行為,做了一次猛烈的控訴,而這樣控訴媒體要有良知和要有責任心的歌曲,委實更是一種更為悲哀之歌。而對導演而言,最悲哀的社會中的無冕之王——媒體不能盡社會職責去歌頌人的真善美,反而為抹黑英雄而做出假醜惡的行為,這是最可悲的哀歌。

  • 7 # GG龍龍愛影視

    首先,這是一部可以說是經典的新聞類影片。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的電影,但是放在今天也十分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暴露了我們當今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輿論所導向的往往不是“應該相信的,”而成為“更願意相信的,”。說得更難聽一點,就是有利可圖的。

    當人們需要一個英雄的時候,就創造一個英雄,然後再從這個英雄上獲得利益。當人們需要一個罪人時,便創造一個罪人,然後消費他,從他身上獲取利益。很可悲的是,這部電影也是對他的一種消費。

    男主人公,在最後拿到判決書的時候,臉上擠出了難看的笑容。雖然他贏了,但是他的一切都被壓榨乾了,他失去了自我。

    這部電影也諷刺了,美國的政府部門以及無良新聞傳媒業。政府呆板,醜陋。新聞傳媒業貪婪,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色相,犧牲自己。良心發現,不過是因為良心發現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罷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必看的電影,一部可以讓你重新理解社會的電影。

  • 8 # 淘影少年

    故事開頭基礎的鋪墊奠定了主角和律師的關係也讓觀眾覺得這位保安有著與身份不同的反差萌和與視覺印象不符的細緻心思,短短的關於友誼的片段以及兩人對未來的探討奠定了他們全篇友情關係的基調,也是之後劇情發展的伏筆。

    十年後兩人分別生活,這時的Richard給人一種非常典型的white trash cop的感覺,屢次違規、小題大做、曲解話語,再結合過去的生活、工作經歷,直覺給人一種“曾經光輝,風光不再”卻一直意淫著重回巔峰的墮落媽寶宅男形象。嚴格的執行工作標準要求的職務任務卻被學生投訴並且校長也不關心,校長場面上的客氣話被錯解還一字一句的記錄在案,校長當即決定讓他自己選擇離開的方式。你不能說校長是美國甜心的叔叔美國舔狗,但是他這麼做卻有不妥,我覺得他的態度代表了多數人的態度,多數人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並不去過多的思考,將調查方向放到Richard身上這一個錯誤思路也是校長作為始作俑者提出來的。不知道東木老爺子這裡有沒有肉食者鄙的感慨和意圖,這裡就不做過度解讀了。

    隨著故事推進,觀眾能看到,盡職盡責但位卑言輕的保安,想著搞個大新聞卻頗受排擠的記者,想立大功卻被派去盯公園樂會的FBI探員以及做不了什麼卻用心去理解和鼓勵兒子的媽媽。媽媽和兒子在討論中覺得他們不應該是這樣的生活因為他們已經很努力了,我不評論這樣的心態但心裡其實覺得很多人其實都這麼想吧,很努力了可生活還是這樣,又能怎麼辦呢?天天努力用996換福報,還得避免幾年後被當做人才輸送到社會上。這是普世問題,每個年代都有,但是觀眾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現有的只會被拿走,而不是被嘉獎。

    終於,認真履行工作要求,承受大家嬉笑嘲諷的落魄胖子保安避免了事態向糟糕的方向發展。像電影中提到的,沒有他會多死多傷很多人,就是這樣一個連讓酒後青年停止搞破壞的權力都沒有的人,用僅有的安全條例賦予的一點約束力拯救了不知道多少條生命。火了,多像當下網際網路一朝走紅的符號,歷史只是在轉圈,形式有所變化,實質依然相同,但起碼人家還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一時間,電視臺、出版商、身邊人都讚許有加,這裡個人覺得他沒有膨脹,反覆地說還有誰做了哪些工作,甚至說要不是那幾個醉酒鬧事的孩子陰差陽錯的改變的揹包朝向,那些釘子射向人群后果不堪設想。面對一些即將來的名和利他沒有很欣喜若狂,也沒有很高風亮節,直說了自己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一份簡單的工作,想當執法人員,僅此而已。

    高興的時間不長,只有3天,事態轉換之快令人無法想象。“我媽媽以我為榮的日子大概只有三天,然後就被他們剝奪了”,之所以無論在哪個法系下都主張無罪推定,就是為了避免調查方向走到死衚衕裡,很顯然東木眼中FBI司法部logo再大也只是一群美國idiots,在調查開始就管不住褲腰帶,變成了自己把自己推向懸崖的人,一旦言論爆出,媒體爭議性的報道勢必讓警方調查無法停止,像媽媽說的,沒有隱私,只有羞辱,雖然律師嘴上說著這是執法人員在做著盡職盡責的事情,但是他自己心裡想必也是清楚的。

    哄騙審問,非法取證,誘導放棄權利,最應該幫忙解決問題、解除威脅的人民公僕,不但在開始的時候毫不在意,覺得mission is boring,還在事發後口口聲聲的說他要為當時在公園裡的人負責,儼然一副穿好了極地科考隊防寒服站在道德高地上一點都不冷的人,問題都是別人的,功勞都是自己的。

    總體來說東木算是把這個流程完全數落了一遍,管理者心不在焉,媒體人不嫌事大,普通人樂的八卦,當事人受傷極大。目前政治正確儼然是大洋彼岸最勁道的風,這時候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選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眾眼光裡的失敗者搞這麼一出,作為觀影者我們有上帝視角,但作為局中人我們不知道房子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歧視與反歧視,歧視有色人種的反義詞不是歧視白人而是眾生平等,你我無差。東木意在告訴我們不管歧視還是平權最主要的是瞭解事實真相,不要先入為主的進行有罪推定,然後濫用公權力,卻在事實上沒產生半點成果。

    電影的結尾並沒有慷慨激昂的法庭反擊,沒有各種舞臺走位,更多的衝突和主人公內心的活動其實是在會議室裡進行的。“我個人受到什麼傷害其實沒什麼關係,但是下次再遇到這種危險,能夠改善局面拯救危局的人想到這次的事情,還會不會出手相助?”讓我想起孔子弟子子貢在救人之後不去領賞被老師批評的事情,子貢家庭條件挺好,不差錢,還在這個事情上收穫了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高階需求的滿足感,輕利重義,春風得意。孔子一盆冷水兜頭澆下,你這樣做不是搞得像前面領賞的人虛情假意,後面救人的人追名逐利嗎?這樣一來,以後自己國家的人受傷害了誰還會救呢?雖然和電影不完全相同,但道理是相似的:對以後發生的同類事件是一個什麼樣的影響?

    影片結尾,FBI工作人員依然說,只是官方停止追查,可在我心裡你依然是作案的那個人。雖然最終得出結論犯案的另有其人,但始終不見媒體和FBI給個道歉和說法,導演可能還是想說做好自己,畢竟並不是你遇到的所有生物都是人,樂觀、積極、堅持,最堅定的力量都來源於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牆怎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