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草觀察力
-
2 # 文筆匯
鄔先生是外掛級謀士。
鄔思道是四爺府中世子們的教書先生,從追比國庫欠款開始,鄔先生就不斷為四爺出謀劃策,四爺的性格有一大弱點,就是聖祖爺總結的,性子太急,待人有欠謙和。
在九王奪嫡時,很多時候都是萬分兇險,而四爺的這些弱點正是他爭奪皇位的最大絆腳石,甚至本劇剛開始時四爺還沒有奪嫡之意,只是盡力替朝廷辦差罷了。
正是鄔思道的鼓勵,支援才使四爺決意逐鹿。後面開始刑部大案,一廢太子時眾人上摺子推舉新太子,推舉大將軍王,到最後康熙死時鄔思道每一次為四爺出的謀略都堪稱外掛的鼻祖,每一個都是字字珠璣,如果四爺錯了一步,可能萬劫不復。
所以從本劇一開始到四爺登機,鄔思道的功績地位不可磨滅。
-
3 # 澤允君說電影
朋友,你好。
首先能在一個王朝裡面生存下去,需要很多基本很多技能這也就是為什麼說伴君如伴虎了,而且真是歷史上面也是有這樣的一個人。
在正史裡面也是安全著陸了,其實很不容易的。
而且還經歷九子奪嫡的這樣歷史性的時刻。
-
4 # 一起看電影1905
鄔先生其實也不是什麼神人,只是起到旁白和背鍋俠的作用,這也是編劇導演的功力
很多內心描寫,場景描述無法從演員身上展現出來,需要從別人嘴裡說出來
比如張五哥頂死案,就是從鄔先生嘴裡說出來,誰去嚴查刑部誰就是推到太子的禍根,終將不容於皇帝,一方面體現了康熙的帝王心術,另一方面又展開了佟國維,八王的誤判,同時又讓這個心機深沉的黑鍋拋給鄔先生,而把雍正塑造成雖然有心機(假裝生病),但卻不是計謀深遠的人,為最後八王議政埋下引子
否則雍正智謀比八爺強,那後面的劇就沒法寫了,人設崩塌了... 畢竟雍正當了皇帝后,雙方實力發生了質量的變化,然後去鄔先生,讓雍正智商常年不線上,雙方又可以不段較量,實際歷史上,八爺黨好像半年內就被蕩平,八爺在雍正四年就全面跪了,畢竟在清朝,跟皇帝較勁簡直在開玩笑,所以鄔先生的存在只是以智謀改變雙方力量的天平,讓電視劇更好看
-
5 # 小鬍子看劇
鄔先生名思道,字玉露,紹興人。家貧,以遊幕為生。鄔思道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當時的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
一日,鄔先生對田文鏡說:“君願為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吐氣督撫了。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吐氣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就問是什麼事。
鄔先生就說:“我替你準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業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答應了。
原來這篇奏章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孃舅,官居大學士,隆科多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這時已對他非常厭惡,正想清除他而苦於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於其權勢,無人敢揭發。
在雍正得大位之後,雍正曾經問過鄔先生將來的安排。鄔先生拒絕了高官厚祿。給自己一個半隱的安排。所謂半隱就是雍正知道鄔先生的行蹤。鄔先生也能透過李衛、年羹堯、田文鏡得到皇帝的訊息,跟雍正還有交流。
其實,這個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高福被毒殺之後,鄔先生就知道自己將來也有可能為了防止洩密而被處死。所以,鄔先生在輔佐雍正登基之後,選擇了這條退路。鄔先生也估計到,憑自己的功勞和雍正的感情,這種退路雍正是不會太為難自己的,自己的後半生也可以得到保全。
剛開始,鄔先生幫過李衛,然後是田文鏡,還有年羹堯。鄔先生嚴守秘密,田文鏡甚至都不知道鄔先生的來龍去脈,只以為他是李衛的師爺。一個靠給人出主意而掙錢養家的小人,這個小人還很貪財,一個河南巡撫都養活不起。
離開京城的鄔先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老老實實。直到雍正徹底確信鄔先生不會洩密,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鄔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節,正求之不得,立即將奏節發交六部核議,辦了他的罪。從此,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先生也聲名遠播了。所以說一定要回揣摩別人的心理,當臣子的也要揣摩皇上的心理,既要不損害皇上利益,也替皇上辦了事。
-
6 # 玉出昆岡
據民間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載,鄔思道其人,字王露,清紹興府人,幼家貧,屢試不中,入幕府,寓居河南開封府。這是網路上關於介紹鄔思道的文章。其實都是網友們瞎編的,沒有什麼歷史依據。
雍正王朝當中呢,鄔先生這個人近乎神人。是四月府上的幕僚,因為幫四爺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最終登上紫金之巔而出彩。他所做的推理,每一步都非常的理性。都非常的合理化,有非常多的這種證據支援。從實際上來講,人是不可能是一直處於理性的。另外,從歷史上來看,是沒有鄔思道這個人的。
從導演的角度來看,鄔先生即無先生。意思就是沒有這個人的意思。還有雍正王朝呢,只是一部電視劇,他首先是一部演繹性質的娛樂作品。他不是真正的歷史。可能裡面的人物啊,主角,事件結果啊,都符合歷史,但它的過程啊。以及配角小人物等等,就可能就是編造的。是為了讓作品出彩有賣相。
-
7 # 清水隱士
關於鄔思道這個人,正史中並沒有過多記載鄔思道的資訊,甚至都不知道其是不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上。
要講他們的關係就得先來說說雍正和 鄔思道怎麼認識的?這得從雍正還沒稱帝的時候開始說起。
康熙46年,雍正和他的弟弟兩人南巡到揚州,然後兩人位於一個酒館喝酒,忽然聽到有人在吟詩,然後雍正就懷著好奇心上去了。看見一個柱著柺杖,跛著腳的年輕男子,長相英俊,此人就是鄔思道。當時鄔思道正受到同窗好友的羞辱,他的同學車銘在揚州當官,因為嫉妒鄔思道的才學所以每每都會惡語相向,諷刺鄔思道為樂,但是鄔思道才華洋溢,口吃伶俐怎麼可能讓車銘得逞,反倒自己吃了一臉子灰。
-
8 # 史學蟲洞
首先,這是小說!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出來的!
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把鄔先生作為一條貫穿本小說的主線,使得故事跟加扣人心懸!當然,有很多地方後來電視劇導演為了播出而特意烘托加戲,把原本出現在他人身上的戲份,轉移到了鄔上,所以我們會覺得此人跟加玄妙!
-
9 # 東方京川
鄔先生不是穿越過去的,他是一個謀略家,看問題非常透徹,又懂得帝王術,他幫助四爺一步一步走過來,成功的把四爺推上了皇位。
-
10 # 小刺蝟影視資源
談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首先。我們說一下,古時候像文人墨客這種,一般都是文士所在。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謀士,軍師。他們是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之人。他們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才思敏捷,機智過人,堪比三國諸葛亮,水泊梁山吳用,明朝劉伯溫之類的謀臣。他們可以影響一代江山的變動,說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不為過。
而《雍正王朝》裡所說的鄔先生,確有其人。只是他家境貧寒,曾經參加過多次科考,卻從來沒有中過。所以後來去了河南開封一帶的官府做師爺。後來一紙奏摺遞交到雍正皇帝那裡,權野震動。也僅僅是被雍正皇帝誇獎一句而已,但從此跟雍正皇帝再無瓜葛聯絡。
所以說鄔先生這個人物形象,只是被影視劇把這個人予以加工,豐滿,誇大了而已。影視只是汲取生活中和古典中的東西,去加以豐富,使人物變的更加圓潤,真實。這不是紀實片,所以只是導演為了影視效果,而特意去凸顯罷了。
-
11 # sz糊塗小老太
真名鄔思道,紹興人,清代讀書人,久不中舉。
是不是雍正的軍師,不清楚。電影電視劇上說是雍正帝的軍師。
-
12 # 騷包穀影視
鄔先生,鄔思道,一名斯道,字玉露。鄔思道好讀書,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遊幕為生,腿有殘疾。並非歷史真實人物。
首先我們單從劇情來看,《雍正王朝》電視劇被譽為經典之作,並且有段時間還在央視播放,其實還是內涵很多的。堪稱神劇,光靠美化不是重點,重點還在於貼近現實,還在於美化的背後,不著痕跡的突出主角的腹黑。雍正三個兒子的下場天差地別,說明雍正王朝以現實歷史為基礎,進行了藝術加工來凸顯美化雍正。那麼這期就以鄔先生來代入,來說說電視劇在美化背後,如何突出雍正的腹黑。
鄔先生在電視劇中的作用是什麼呢,是雍正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很多。但還有其他作用,比如說旁白作用,初看之下是痛快淋漓,再看之下其實還有著不同的感受的,鄔先生很多時候為雍正的分析,不只是使雍正幡然醒悟,也是使觀眾看清了背後的條條道道。鄔先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背黑鍋或者說掩蓋雍正腹黑的作用。先以追繳國庫欠款一事來說說老四的帝王心術到底有多麼恐怖。老四救下在死牢的鄔先生以後,在康熙四十六年江南賑災後將其送進京城,執意要命其為王府世子的教書先生。而老四第一次見鄔先生就行了一個僅次於跪拜的大禮,可謂是真正的禮賢下士。但鄔先生覺得沒那麼簡單,所以見面當晚問道老四,自己一介寒儒還是坐過牢的刑餘之人,為何非要讓自己當世子的先生呢。意思是如此大費周章,真的只是教書先生這麼簡單?
老四不愧是心機深沉,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緩緩的背詠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批評貪官汙吏,諷刺朝8廷的犀利文章。
原來鄔先生當年也是一個大才子,因為科舉不公平之事,所以寫下犀利文章,來諷刺朝廷大罵貪官汙吏。因此落入死牢之中,不只是前途盡毀,還是將死之人,不是老四救他,估計已經成為孤魂野鬼了。
老四這番回答,是鄔先生感動的很是失態,沒想到十年了老四還記得這篇文章。而老四繼續籠絡人心道“是真文章自能千古流傳。”鄔先生自然大為感動。
在這部電視劇的演繹中,雍正的參與奪嫡可以說是半推半就的,因為太子實在不成器,老八又太難對付,只能自己上。更關鍵的是鄔先生助雍正奪嫡的心理急迫,一直勸說雍正,甚至自作主張。這樣一來,凸顯出雍正的好,沒有野心,還是為國為民。
雍正最擅長什麼呢,那便是韜光養晦和借刀殺人,可謂是腹黑高手。以二廢太子來說,就可以看出一二。
老四何等精明的人,府上的人被人收買這種事情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更何況連老十三都看出來了,可就是沒動靜。老十三提醒以後,一向急躁的老四也並沒有說話,而鄔先生為助老四奪嫡,開始自作主張的順勢而為,首先他知道高福已經被老八等人初步買通,然後對其曉之以情,使高福成為自己的棋子,然後拿來太子的親筆信,讓高福給了老八,最後老八果然靠這封信二廢了太子。
事後高福直接被賜死,頗有殺人滅口的意思。
透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鄔先生助老四奪嫡的急迫心理,知道老四是太子一黨的,卻為了老四的前途,自作主張的將太子親筆信透過高福送給了太子的死對頭老八,為老四創造了機會。而老四則是一直冷眼旁觀,先是對鄔先生的安排不聞不問,後是太子親筆信如此重要的東西,竟然被鄔先生說拿到就拿到,顯然是故意放水給了鄔先生的,暗中主導了這一切。這樣一來,成為鄔先生廢太子心切,而老四在背後借了鄔先生這把刀,鄔先生又借了老八這把刀實現了二廢太子。
而老四殺高福不僅是要殺人滅口,還要震懾鄔先生,讓他明白誰才是真正做主的人。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鄔先生提前與老四商量好的,將計就計透過高福來將老八一軍,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還不用擔廢太子的罪名。沒想到事後老四出爾反爾殺了鄔先生要力保的高福。
老四與鄔先生密謀時,鄔先生說道只要能控制了後勤,就可以制約老十四的十萬大軍,乃至百萬大軍。說明鄔先生的意思是,以防萬一還可以造反,而老四呢,是深以為然,不著痕跡透露出他的腹黑。
還有康熙病重之時,太子師傅王掞來勸說老四殺了鄭春華,免得老八他們以此發難。老四這時候開始一貫的作風,那就是裝好人和借刀殺人,對王掞說道“她是十三爺再三託付給我的,我不能有負十三爺所託呀。更何況她也是無辜之人。”心急幫助老四的王掞終於坐不住了,說老四不願意動手,自己可以來,當場就把她給羞死!
到了康熙駕崩前夕為了保護老四,先後罷免老四、老八、張廷玉、馬齊四個人的所有職務。老四以為是要為老十四鋪路,心灰意冷之下,給了鄔先生一筆銀子,讓他走。但老四說的話很有意思“鄔先生,雖說你有房杜之才,奈何胤禛沒有李世民之命。”自比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沒毛病,可在那個奪嫡的關鍵時刻,胤禛自比為透過玄武門之變上位的李世民,無疑是赤裸裸的表現出自己的野心,是向鄔先生暗示我準備大幹一場了,你看著辦,不行我就要殺人滅口了。畢竟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鄔先生跟著老四參與了諸多奪嫡事件,知道的秘密太多,自然不可能真的放他走。
鄔先生不愧是鄔先生,又再度點醒了老四,說道這分明是皇上在安排後事,不是說真的就確定老十四繼位了。推理了一番,認為老四最有可能成為繼承人,這樣既安撫了老四,使其重新撿起信心,自己也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分析完當前局勢,鄔先生又對老四說道老十三的舊部遍佈軍中,要想辦法將被圈禁的老十三放出,這樣就是康熙傳位於其他阿哥,只要擁有老十三的支援,出其不意的話,局面翻轉也很有可能的。
鄔先生的意思這次更是赤裸裸了,意思要老四篡位。老四的腹黑再次體現出來,不只是預設,還急匆匆的去找老十三商議,要獲取老十三的支援。
透過以上劇情我們可以看出,透過追繳國庫欠款和刑部冤案來看,老四是韜光養晦,喜歡扮豬吃老虎和借刀殺人,能力很強,但是不顯山不露水。而鄔先生不僅是神機妙算,還充當了類似於旁白的作用,更是起到了為老四美化的作用,因為諸如廢太子這種事,是他自作主張的,還有篡位這種想法,也是他提出,老四隻是預設,雖然付諸於行動,但終究是鄔先生提出的想法。還有透過競選大將軍王和老四自比為李世民的兩次事件,可以看出老四雖然急躁,但鄔先生一點就透,並不是那種糊塗之人。就算沒有鄔先生,也不可能真的衝動辦事,而是冷靜以後辦出最有利於自己的事情。
所以說鄔先生並不是什麼穿越人物,但是也是劇情的構思需要。
-
13 # 金全有
鄔先生在《雍正王朝》裡是個神秘人物,看上去好象計無不中,謀無不成。這與鄔先生的天賦和身份經歷有關。
——鄔先生
一、鄔先生出身寒門,又飽讀詩書,對社會現狀瞭解透切
鄔先生本身殘疾,想透過科考進入仕途是沒有可能了,因此他只能做一個教書先生,這個工作是最適合他的。作為一般的教書先生他接觸的兩類人居多。一類是因生活需要碰到的貧民百姓;第二類就是能供孩子讀書的有錢人。前者讓他看到了社會現實,後者讓他知道了地方上層人物所思所想,時間長了,鄔先生透過他們,同時自己耳聞目見,對社會的人情世態就有了充分的認識,也認清了社會結構以及它的遊戲規則,這為他日後給雍正出謀劃策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和社會實踐基礎。
要想做好一個幕僚,沒有對現實情況的瞭解,沒有歷史知識,是不可能做好參謀的。而鄔先生恰恰都具備了這些要素。所以,每當他給雍正出主意時就能比較準確,料敵也能在先,這與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是分不開的。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現實情況的瞭解多數情況下比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更重要。
二、鄔先生注重瞭解對手情況
鄔先生被雍正請回家為自己出謀劃策,免不了要談到自己的父親康熙皇帝。一個聰明的幕僚首先要為自己的服務物件揣摩對手的心理、辦事風格、興趣愛好、認知途徑和脾氣性格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鄔先生總是在雍正傍徨的時候能夠有效化解他的心結,其原因就在於他對康熙的做事風格比較瞭解,當然全部瞭解是不可能的,畢竟鄔先生沒有在康熙身邊待過,他只能透過雍正瞭解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洞察力一半靠學習,一半靠天賦。鄔先生就屬於比較有天賦的一種,所以他對康熙每一個動作大都能準確解析。
三、鄔先生擅長出謀劃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有人記憶力超群,有人文章寫得好,有人善於言辭表達,而鄔先生長於謀劃,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計謀是上不了檯面的,是屬於陰謀型的。 這類人他們與人交往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怎麼謀劃一件事,對其中的過程總是詳細考察,找到每個環節的要點才放手。所以,日積月累他們就有滿肚子這方面的知識,相比常人更為精通,甚至做得很專業。這類人在別人一籌莫展時,往往能給人啟發與辦法。對比雍正身邊的人,十三爺強項是帶兵,雍正強項是做事認真細緻,這樣鄔先生正好和他們互補,鄔先生的作用也就大大顯示出來。
四、鄔先生也有賭博的時候
任何的計劃只是根據掌握的情況準備的,如果要成功實施,前提是對方的情況沒有變化,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但鄔先生面對是的兩大集團。一是以八王爺為首的奪嫡陣營;另一個是康熙皇帝為首的當權派,這兩大陣營的情況不可能一成不變,他們時時在動,經常在變,尤其是康熙的心理活動,這個無論如何鄔先生也不可能完全摸透的,所以鄔先生有時只能憑藉經驗進行推論,這裡面或多或少就有賭一把的成分。其實雍正奪嫡之舉整個也是在賭博。在大位沒有確定之前,誰也不能料到自己有多少勝算,所以鄔先生也不是穿越一族,他沒有也不可能事事都能料定,在康熙病危之時,鄔先生也是很緊張的,直到雍正派人告知他大事已成,他的心才落下,這場帶有豪賭性質的交易他才算贏了。
樓主的問題是看了雍正的電視劇而引發的,電視劇由於劇情的需要,對人物有拔高的現象,這與真實的生活原型是有很大差距的。鄔先生確有高超的謀略之才,但同時也不可能處處都能佔著先機。沒有人能夠將變化的東西都能看透,古人有一句名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指出了一個人認識問題一定有他的侷限性,也是對人類認識問題的規律的總結。
回覆列表
首先歷史上確有此人,至於為什麼沒有走差過,因為他很會分析大局形式,他深知伴君如伴虎!最後知難而退,明哲保身!這就是智慧!
1簡介
鄔思道,一名斯道,字王露,清代紹興人。好讀書,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也就是紹興師爺。腿有殘疾。河南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入幕。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載,鄔思道為田文鏡寫密褶參隆科多而“寵遇日隆”。後來田、鄔二人以事齟齬,鄔憤而辭去。“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上意,數被譴責”。田又重金聘回鄔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給田文鏡奏摺寫“朕安好,鄔先生安否?”
2、生平
鄔先生名思道,字王露,紹興人。家貧,以遊幕為生。鄔思道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當時的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與眾不同,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透過,不象以往屢遭批駁。這樣漸漸取得田文鏡的信任。 一日,鄔先生對田文鏡說:“君願為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吐氣督撫了。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吐氣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就問是什麼事,鄔先生就說:“我替你準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業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答應了。原來這篇奏章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孃舅,官居大學士,隆科多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這時已對他非常厭惡,正想清除他而苦於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於其權勢,無人敢揭發。 鄔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節,正求之不得,立即將奏節發交六部核議,辦了他的罪。從此,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先生也聲名遠播了。 田文鏡對屬下很傲慢,可對鄔先生卻很恭敬。鄔先生著有詩集《遊梁草》,其在田文鏡幕府所撰的公文書牘,彙輯成《撫豫宣化錄》以田文鏡的名義刊行,這本書是紹興師爺的枕中鴻寶。 以上就是出於清人筆記中的鄔思道。補充一個典故:鄔思道為田文鏡府幕,聲名日重,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鏡上一道請安的摺子,雍正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這就是鄔思道與雍正的唯一一次“接觸”。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對於鄔思道的出身並沒有明確的介紹,在小說“雍正王朝”第一部《九王奪嫡》第一回就是詳細介紹鄔思道,在康熙46年,雍正和他的弟弟兩人南巡到揚州,然後兩人位於一個酒館喝酒,忽然聽到有人在吟詩,然後雍正就懷著好奇心上去了。吟詩的便是鄔思道
當時鄔思道正受到同窗好友的羞辱,他的同學車銘在揚州當官,因為嫉妒鄔思道的才學所以每每都會惡語相向,諷刺鄔思道為樂,但是鄔思道才華洋溢,口吃伶俐怎麼可能讓車銘得逞,反倒自己吃了一臉子灰。這就是鄔思道和雍正的第一次相識,雍正對鄔思道很是欣賞。但是第一次的相遇兩人並沒有為雍正辦事,之後鄔思道家裡出了一些事,遭遇表妹夫的加害,無奈逃到京城,碰巧遇見了雍正的手下,無奈成為了雍正的幕僚!
值得注意的是,在九王奪嫡中,二月河先生涉及到鄔先生,篇幅佔到近三分之一。全身而退!
和皇帝交往,從來都是“共患難易、共享福難”,深諳帝王之術的鄔思道,豈能不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在皇上登基之後,自己的死期也不遠了,自己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
雍正登基回府邸時,感覺就是來看鄔先生的,甚至有殺念。鄔思道如果表現出功利心,甚至居功自傲,雍正會立刻動手,而鄔思道說自己是殘疾人,不堪大用,絕了進入官場的念想,讓胤禛放心。
其二,為了讓雍正完全放心,鄔思道選擇的是“半隱”,其實就是在雍正眼皮底下,讓你看得見我,總不會出什麼亂子。
雍正也明白鄔思道的用心,畢竟十數年朝夕相處,還是有感情的,也就放過了鄔先生!
所以說雍正王朝中的鄔先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大儒,更是神機妙算,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的幕僚,代表了漢人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