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
2 # 夠愛001
唐太宗和魏徵的君臣關係一直以來都被傳為千古佳話,魏徵直諫敢言,唐太宗善於納諫,二人和群臣一起開啟了貞觀之治,使得大唐的國力蒸蒸日上。
李密在瓦崗寨起兵後,魏徵與李勣等人在賬下聽命。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跟隨李密歸降了李唐。李勣佔據原來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徵便上書請求安撫山東,並親自勸降李勣。同年,朝廷又派魏徵、李勣押運糧草,竇建德率軍將魏徵、李勣等人俘獲。在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後,魏徵才得以再次入唐。李淵認為魏徵很有才能,便任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為東宮李建成效勞。
魏徵的故事
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抓住魏徵,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便任用他為詹事主簿。魏徵一生以敢直言勸諫聞名,他曾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有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並且他所提的這些建議唐太宗都給與了高度的重視。
魏徵一生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的一文為《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的故事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李世民為此五天不上朝。魏徵死後半年,李世民便開始懷疑魏徵在朝廷內有結黨營私的嫌疑,於是先解除了與魏徵長子的婚約,最後甚至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就這樣,被譽為“鏡子”的魏徵便被李世民親手摔碎了。
在小說《西遊記》中,魏徵於夢中將涇河龍王斬殺,涇河龍王陰魂不散,李世民便派秦瓊、尉遲恭在正門保駕,魏徵抱劍守後門。就這樣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其中雙門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
3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提起魏徵,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敢於直言進諫。
那麼魏徵都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小故事呢?
一、幾經換主,終得明君。
魏徵最初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相當於隋朝官吏。
後來元寶藏響應李密起兵,魏徵又歸入李密麾下,不過魏徵獻給李密壯大瓦崗的十條計謀,李密都沒有采用。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
魏徵勸降李密舊部李勣,向李唐示忠。隨後竇建德擊敗唐軍,魏徵被竇建德封為起居令人。
唐軍生擒竇建德後,魏徵再次歸降李唐,太子李建成封他為太子洗馬。
魏徵勸李建成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立下赫赫戰功。
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等被殺害,魏徵又被李世民啟用。
我們來統計一下,魏徵從事過多少人。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李世民,六位。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魏徵能多活幾年,李世民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二、貪吃醋芹。
魏徵有一個小嗜好,就是喜歡醋芹。
醋芹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由醋和芹菜搭配做成的菜餚。
這道菜根本就算不上名貴,但深得魏徵的喜歡。
《龍城錄》記載,有一天,李世民笑問群臣,“那個山羊鼻子(魏徵)整天板著個臉,也不知道有什麼東西能讓他高興呢?”。
一位臣子說,“魏徵大人喜歡吃醋芹”。
第二天,李世民宴請群臣,其中菜餚中就有醋芹,果不其然,魏徵食指大動,不一會功夫,就把醋芹吃完了。
當然從另一方面,李世民稱呼魏徵為“山羊鼻子”來看,倒是有點君臣和睦的意思。
三、神話形象
在《西遊記》中,魏徵則有些道行,與玉帝相識。
玉帝命魏徵監斬涇河龍王,涇河龍王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滿口答應,他召魏徵入宮,與魏徵下棋,想以此留下魏徵。
哪知魏徵,午時三刻犯了困,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
龍王惱怒,認為李世民言而無信,於是糾纏李世民。
於是魏徵派秦瓊、尉遲恭兩位大將鎮守宮殿,但秦瓊、尉遲恭二人畢竟是肉體凡胎,支撐不住,於是魏徵命人將二人的畫像貼在門上,因此秦瓊、尉遲恭二人也就成了門神。
-
4 # 胡國付我
原來是李建成、李元吉那邊的,後來被李世民收服。(這點有點類似管仲)。一次給李世民進言,不要玩物喪志,故意嘮叨沒完,悶死了皇上袖子裡一隻鳥。因屢次犯顏直諫,把皇上氣得相殺他。多虧長孫皇后說情救下。最終被皇帝譽為 鏡鑑。西遊記裡面傳說作為天官 斬了一個涇河龍王。
-
5 # 潮哥1495582530712
魏徽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為人正直,敢於犯顏直諫,人皆說微臉難看,唐太宗正言道:“朕觀其嫵媚”;徽好食醋芹,太宗大喜曰:卿也有愛好啊!
-
6 # 寰宇新史野
一代諫臣名相魏徵12句名言,字字珠璣
1.小善不足以掩眾惡,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2.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3.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4.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收,非不獲獸,明年無獸。
5.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6.亂後易教,猶飢人易食也。
7.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8.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0.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11.人君出言欲聞己過,其國即興;若出言欲人從己,其國即喪。
12.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
7 # 無翅的鷹
魏徵,字玄成,鉅鹿下曲陽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器重他的膽識才能,任命他為諫官,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貞觀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
因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太宗得到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向他走來時,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
8 # 清水隱士
分梨驚文帝
傳說,當年魏徵小時候魏家是我們這一帶有名的大戶人家。全家直系血親一百多人,誰也不要求分家另過,團結一致,上敬老,下愛幼。主持家中日常事務的當家人,都是未婚少年,一旦長大成婚,就要再換別的未婚男子當家。此事傳到隋文帝耳中,他感到稀奇,就趁微服私訪的機會,打扮成僧人模樣,到魏家控訪。到了魏家,文帝見果真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當家,心中不禁感到疑惑,於是想試一試這孩子的管家能力如何。
文帝從兜中掏出兩個甜梨,說:“魏公子,貧僧想向你求教家中公平待人之道,請你把這兩個梨不偏不倚分給全家所有的人吃,人人都要嚐到。”這個魏公子,就是魏徵。雖年紀小,卻聰明過人,思維敏捷。他說:“好,謝謝高僧贈梨,請隨我來。”隨即請文帝一起來到廚房,吩咐說:“這兩個梨乃高僧好心所贈,請費心將這兩個梨洗淨,切開搗碎,放入鍋中煮梨湯,請全家老小一齊享用,也不辜負高僧的一片美意……。”
直爽膽大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智護皇甫德參
唐代大臣皇甫德參給唐太宗寫了一份意見書,上面批評了三件事:“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加重百姓負擔;民間女子梳高髻的時髦習俗,是受了皇宮嬪妃的習染。希望陛下能夠採取措施,制止和改變這種現象。”
唐太宗接到上書後很不悅,發火道:“皇甫德參的用意是不讓國家使用一個勞役,不讓收一粒糧食的租稅,不讓宮中的人留頭髮!”並打算對皇甫德參嚴加處罰。
魏徵看穿太宗的心思,上前勸道:“自古以來,凡是上書的人,大多數都言詞激烈,切中要害,不這樣就不能打動皇帝的心。言詞激烈,看起來好像是誹謗,其實用心是善良的。即使是狂夫之言,有德行的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應當聽一聽,取它正確的一面,拋棄不正確的一面。陛下千萬要慎重從事,萬不可因一時的偏見,感情用事,隨便處置一個勇於提尖銳意見的人。否則以後還有誰敢在您的面前大膽直言呢?”
魏徵的話使太宗心服口服,他檢討了自己的錯誤看法,不但沒有處分皇甫德參,反而還重重賞賜了他。
憋死鷂子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皇后救命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魏徵斬龍
小說《西遊記》裡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幾時下雨,下多少雨,結果為了賭贏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王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不再也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分梨驚文帝
傳說,當年魏徵小時候魏家是我們這一帶有名的大戶人家。全家直系血親一百多人,誰也不要求分家另過,團結一致,上敬老,下愛幼。主持家中日常事務的當家人,都是未婚少年,一旦長大成婚,就要再換別的未婚男子當家。此事傳到隋文帝耳中,他感到稀奇,就趁微服私訪的機會,打扮成僧人模樣,到魏家控訪。到了魏家,文帝見果真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當家,心中不禁感到疑惑,於是想試一試這孩子的管家能力如何。
文帝從兜中掏出兩個甜梨,說:“魏公子,貧僧想向你求教家中公平待人之道,請你把這兩個梨不偏不倚分給全家所有的人吃,人人都要嚐到。”這個魏公子,就是魏徵。雖年紀小,卻聰明過人,思維敏捷。他說:“好,謝謝高僧贈梨,請隨我來。”隨即請文帝一起來到廚房,吩咐說:“這兩個梨乃高僧好心所贈,請費心將這兩個梨洗淨,切開搗碎,放入鍋中煮梨湯,請全家老小一齊享用,也不辜負高僧的一片美意……。”
直爽膽大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智護皇甫德參
唐代大臣皇甫德參給唐太宗寫了一份意見書,上面批評了三件事:“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加重百姓負擔;民間女子梳高髻的時髦習俗,是受了皇宮嬪妃的習染。希望陛下能夠採取措施,制止和改變這種現象。”
唐太宗接到上書後很不悅,發火道:“皇甫德參的用意是不讓國家使用一個勞役,不讓收一粒糧食的租稅,不讓宮中的人留頭髮!”並打算對皇甫德參嚴加處罰。
魏徵看穿太宗的心思,上前勸道:“自古以來,凡是上書的人,大多數都言詞激烈,切中要害,不這樣就不能打動皇帝的心。言詞激烈,看起來好像是誹謗,其實用心是善良的。即使是狂夫之言,有德行的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應當聽一聽,取它正確的一面,拋棄不正確的一面。陛下千萬要慎重從事,萬不可因一時的偏見,感情用事,隨便處置一個勇於提尖銳意見的人。否則以後還有誰敢在您的面前大膽直言呢?”
魏徵的話使太宗心服口服,他檢討了自己的錯誤看法,不但沒有處分皇甫德參,反而還重重賞賜了他。
憋死鷂子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皇后救命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魏徵斬龍
小說《西遊記》裡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幾時下雨,下多少雨,結果為了賭贏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王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不再也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回覆列表
1、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
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2、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
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3、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
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愛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
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4、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貞觀六年(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開始準備嫁妝。
唐李世民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
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讚賞。
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在李世民並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后直接對魏徵加以賞賜。
並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援,可謂給魏徵注入了強心劑。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后這樣的靠山,魏徵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5、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準。”
李世民說“: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徵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現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當受的禮。
求之於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施行於現在,又違背了國法。”李世民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
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這樣說來,怎麼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徵說:“殷代崇尚質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
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當十分慎重的事。”於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